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培训方案

合同法培训方案

合同法培训方案

来源:赵乾伟:日期:2010-01-05

合同法培训提纲

合同法是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它由三部法律合为一部(经济合同法、涉

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共分三编:总则、分则、附则,共428条,其中总则部分129条,原经济合同法只有57条。

合同法是在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有许

多立法条文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接轨,很多方面也与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经济合同法大不相同。比如:合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订本法。”这一条写的是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按传统的写法应倒过来写,因为我们一直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诉讼中,我们往往提出要特别保护国家的利益,这种提法错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当平等的得到保护,只有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维护经济秩序,才能促进现代化建设。

一、合同的法律概念

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

1、主体是平等主体行政合同不在此列,如上级机关与企业签订的保稳定合同,主体是不平等的,不属合同法调整的范围。但上级机关去企业比如去商店购买商品,这个主体是平等的,在这里不论是多大的机关也是平等的。但有些党政机关不是这样理解的。比如,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公司案,发传票给省长。国外与这不同,美国总统也可以成为民事案件的被告,如克林顿白水公司案。――――――案例说明

2、主体是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即那些单位和个人能订立合同。自然人

好理解,它是指有生命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人是依法成立,有财产、名称、机构、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团体。目前,有些人难以分清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的区别所在。

曾经,我看到一张名片,写的是×××厂长、法人,将个人与团体划等号。它应是法定代表人。即法律规定的不经授权就可以代表单位的人,法人代表既包含法定代表人,又包含委托代理人。

其他组织。主要是指私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他们没有

法人资格,但必须依法成立。即要有营业执照,法人颁发的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故是债权合同。而一些身份合同,如婚姻、收养、监护不属此范围。婚姻依国外一些法律也是一种契约,在财产方面有债权关系。新婚姻法规定,婚前没有约定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婚姻存续期间没有约定的财产属夫妻共同财产。但婚姻的解除与财产没有关系,是以感情确已破裂为依据。

二、合同的形式

合同有三种形式

1、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一般出现在现金交易或数额较小的交易。如早上去粉店吃粉,你要求签书面合同。

售货员会说你有精神病,它的优点是简单、方便、迅速。缺点是发生争议时不易取证,难以分清是非责任。公司之间的业务尽量不要采取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1)、数据电文,如传真、电子邮件有可能对方不认可。

(2)、格式合同问题―――――亿泽公司加盟合同案

格式合同是指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合同。按这个定义,社会生活中的格式合同非常多,如买飞机票,航空运送旅客的合同条款预先印在飞机票上,这些合同都不允许协商,如允许协商,我们就不会同意退票只退50%的条款。前段时间有个人买北京至深圳的飞机票,打六折后700多元,后去退票要扣去全额的50%,即扣去600元,退100多元。这些格式合同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每位旅客买飞机票都要与航空公司讨价还价,每张机票上的合同条款都不一样,那就麻烦了。但格式合同最大的问题是剥夺了对方的合同自由,为此,合同法制定了一套规则来管制格式合同。

第一、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要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这就是提示义务。企业销售产品,一般都会有免责条款。怎样提示呢?可将免责条款用大的字体、黑体字印在合同中比较显眼的地方,或者是用显眼的文字要对方注意合同中第几条的免责条款,没有履行提示义务,该免责条款无效。

第二、在格式合同中,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

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排除对方主要权利已直接违反了公平原则,当然无效,因为对方的主要权利都没有了,加重对方责任,这样权利义务不对等,也违反了公平原则,也应无效,免除其责任,应理解是免除其全部责任,而不是一般的免责条款。

第三、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格式合同与合同示范文本不同,示范文本完备,可协商。但当事人没有义务必须使用示范合同文本订立合同,只是参照,有些机关要求必须按示范合同文本签订合同,这是违法的。――――龙泉商品房买卖合同3、其他形式

它又分为默示形式和视听资料形式,默示前面已介绍。视听资料主要为录象和录音,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有关方面的规定,对方对视听资料没有异议,则可以认定。如一方有异议,则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认定:第一、要以合法方式取得,如锅炉厂案件,偷录电话中的通话;第二、要有其他证据佐证;第三、要没有疑点。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生效的时间

(1)、合同成立时生效,这是原则规定。

(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合同要经过招商局批准。这里的法律、法规不包括部门规章。过去有关政府部门规定租赁房屋要办理登记手续,这样的规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顺便提及物价局文件代收燃气配套费问题。

(3)、条件成就时生效,有可分为生效条件和解除条件。

(4)、期限界至时合同生效,即附期限的合同,有可分为生效期限和终止期限。

2、合同无效

无效合同是指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无效与合同没有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合同无效的情形有5种:

第一、欺诈、胁迫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欺诈是一方故意欺骗对方,而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如湖南省粮油对外贸易公司与海南中香公司订立1500吨加拿大进口油菜籽购销合同,约定粮油公司自带银行汇票去海南付款,粮油公司开出328万元银行汇票后,按其要求复印传真至中香公司。此后不久,粮油公司在中香公司的再三要求下,派业务员去海南向中香公司出示汇票,以说明其有付款能力,但中香公司在验证汇票时调包,并在三天之间将300万元提现。―――――其他案例

胁迫是一方以将要发生的损害或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如我一法律顾问单位欠一单位60万元,对方委托黑社会收债,一年的利息是20万,逼迫其写了一份还款协议,并以此起诉。

新合同法加上了损害国家利益,如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则为可撤销的合同。但是否损害国家利益难以认定,如损害的是国有企业,还比较好认定,如损害的是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怎么认定?

第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甲将土地转让给乙,乙又将土地转让给丙,为少交契税。甲与丙签订一份假的土地转让合同,将土地使用权直接过户至丙名下。

第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为躲避债务,将优良资产低价卖给有利益关系的个人与单位,然后破产。请债权人吃顿饭,清偿比例为零。―――乐山案

第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即有损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同,如牟取暴利、滥用权力、不正当竞争。具体案例为:非典时期高价药品的买卖、地震期间高价帐篷、欠赌债的协议等。

第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在法律、法规中的规则有两类,一类叫任意性的规定,如合同法上规定的合同条款。一类叫强制性规定,如有应当怎样做、必须怎样做、不得怎样做、禁止怎么做等文字的,只有违反了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无效。

3、可撤销的合同

它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由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或仲裁机关申请行使撤消权,而使已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它有三种类型:

第一重大误解的合同,误解一般是基于当事人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信息或经验而造成-的,如他人送一只金牛给你,你误认为是镀金的,将其按废铜低价卖给他人。

第二显示公平的合同

显示公平的合同一般是在一方缺乏经验或紧迫的情况下订立的,如装修时买一块装饰板,说要400多元,还价为380元,后来发现100元就能买到。依合同法规定,显示公平是指在订立合同时显示公平。

第三采取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欺诈、胁迫前面已讲。这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使他人违背其真实意思而作出的行为。如某处遭水灾,一些人趁机高价售矿泉水。上述撤销权的行使人为重大误解合同中的误解人,显示公平合同中的受害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行为的受害人。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即须在一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或申请仲裁。

4、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第一、

合同自始无效。

第二、合同部分无效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第三、合同无效不影响解决争议方法条款的效力,如仲裁条款。

第四、不再履行。

第五、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

返还财产是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没有必要恢复原状的,折价补偿,如财产已灭失无法返还,或者财

产已被使用几年等。赔偿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当相应的责任。

第六、收归国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对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由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返还给集体或第三人。

5、代理效力――――

(1)、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已终止后,还以被代理人名义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未经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而由代理人承担责任,即这个合同对代理人有效。

(2)、表见代理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人行为有效,从字面上看,即表面可以看见的代理。

例如:我公司与另一个公司谈一笔业务,与我方联系的,是一位副总经理,合同谈了近半年,最后才谈成,对方的副总经理签了名,后来合同没有履行。我方去找对方,对方说合同没有签订,签名的副总经理在签合同前已调走。但我方认为:我方一直是与这位副总经理谈,对方又没有通知我方他已调走。故我方有理由相信该副总经理有代理权。为什么设立这一制度呢?因为很多合同都是代理人去签的。如果大家都不同代理人签合同,市场经济就受到阻碍。当然,如果当时对方盖了章,也就不存在代理问题。―――――要有证据证明对方为副总经理

(3)、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这实际上指的是超越经营范围的问题,80年代凡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都是无效的,90年代中期后,只有超越法律规定须要有权部门特别许可的合同才无效。现行合同法规定,法定代表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这一制度的目的,是防止超越经营范围一方随意让合同无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