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

对策分析

作者王娅娟

院系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2014级专升本

学号 144994021

指导教师马岚岚

日期 2016年4月20日

诚信承诺书

郑重承诺:作者所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及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院长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娅娟

(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纺织服装业作为福建省最具有传统优势的生产制造加工行业之一,它的生成和发展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服装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消耗严重,缺乏技术含量,缺乏品牌意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明确发展重点,加强品牌意识,打造服装品质品牌,增强政府扶植力度等有效的解决策略以及建议,以便能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更有力的促进福建省服装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服装行业;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品牌意识;解决策略

服装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遮体御寒,它是人类文化历史的变迁呈现。进入21世纪以后,福建省服装行业在沿海地区甚至全国都形成了一些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产业集群地,有效的推动了纺织服装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1]。这些产业集群地不仅很有成效的推动了福建省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也更一步提升了服装行业的竞争力。福建省被称为我国的纺织大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第二次革命的初期,福建省生产的服装产品在我国国内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狮制造”在那个时代非常受国内服装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占有率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形成了世界经济国际化,而服装行业在这种形势下竞争也越演越烈,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形成,促进了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以及应用的全球化,而随之给我国服装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也有随之而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更是能让中国从服装制造大国发展成为服装创造大国的关键。而把中国发展成为服装强国的根本因素就是依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带来的制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福建省服装出口的形式大多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所占份额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料加工或者贴牌生产,自主品牌非常之少,从长远上看,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服装生成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一步革新,人类对服装的不同种类的需求的环境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可供制作服装的原料和织物品种的发展,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大批量的生产。纺织服装产业也是我国重大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而如今服装行业划分区域省份而发展,大致以福建省发展为主却出现了新的状况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其中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和建议。自从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和国际企业蜂拥前来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市场。对于他们而言,中国为他们提供了如此巨大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生产、消费市场,而在中国沿海附近的福建省,利用沿海经济开发地区的特色,在如今这一个全

面竞争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市场被全面打开的时代里,为这些企业和品牌提供了一个加工代工生产的地方。

迄今为止,福建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一个由企业、供货商、营销渠道、客户、媒体网络、物流等构成的庞大体系,在生产和服务环节进行不同种类的分工,从设备技术进行引进和革新改造传统纺织服装行产业[2]。在国家坚持大力发展服装行业的方针以及推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后,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发展的危机以及未能预见的隐患。服装行业作为传统的民生行业,具有不可缺少替代的性质,一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福建服装行业目前正处于力求向自主品牌发展以及贸易的转型阶段,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略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但作为世界第一服装制造大国变成为世界第一服装出口国,欧美国际地区经济的衰退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服装出口量的下降。福建服装行业的营销问题,新生代的崛起,市场如何再作细分问题,以及服装企业于信息化的相对滞后问题等,都属于当前福建省服装行业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该论题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分析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和解决对策,从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建立自主的品牌意识,将这一国民经济重大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好的地位。

(二)研究内容

论文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确定了研究福建省服装行业的背景以及意义,文章第二部分对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然后在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服装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消耗严重,缺乏技术含量,缺乏品牌意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第四部分是解决第三部分的问题,并且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例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明确发展重点,加强品牌意识,打造服装品质品牌,增强政府扶植力度等有效的解决策略以及建议,以便促进福建省服装行业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持续稳定发展。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达到总结整篇论文的目的。

二、福建省服装行业生成发展的概况

(一)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福建省在近代成为纺织服装生产制造大省,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福建省生产制造的服装产品在国内就已经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狮制造”在八九十年代是最受服装消费者欢迎的服装。而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福建省石狮市及周边地区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制造以及加工基地,福建石狮最具有的优势是制造生产的休闲服装产品。在休闲舒适盛行的服装业的蓬勃发展下,正装品牌已经开始逐渐萎缩。

但这种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和热火朝天的势头并没有保持很长的时间,只维持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省受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收益,和浙江等地区的服装生产制造有如新星一般接连崛起,而福建省服装行业却在这个时期渐渐失去优势,品牌也在这个开放型的市场中渐渐的没有了影响力。在当时的发展情况下,有一些企业采取了一些类似转战其他行业的投资,做了一系列的战略转移,因此,错过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变化最快的机会,也有一部分企业生产制造商改变以往走中低端市场的策略,向高端市场转移,转战国外市场,以便增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进度跟不上经济发展改革变化的步伐,不得不被其他地区后起之秀的企业甩在后面,甚至退出市场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福建省生产制造的服装品牌才陆陆续续在国内市场打出特有的格局。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七匹狼”、“爱登堡”等品牌在国内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前渐渐被人们遗忘的福建服装才再度受到市场消费者的

自2002年党十六大中提到的经济建设以及经济政治改革以来,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已经形成了集服装、纺织、棉纺织、染整、化学工艺、针织生产、纺织机器等种类齐全的纺织工业制造生产的体系,纺织服装生产经济生产总量进入全国排名前五位[3]。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在2006年至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得到了国家财政的鼓励支持,是服装产业、纺织机械、化学纤维等产业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

(二) 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辉煌历程

近几年,福建省纺织服装行业大力增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投资调整行业结构,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并且形成了诸多的区域产品品牌。晋江市地处福建省的东南沿海地域,最先得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成为福建省南部金三角最早开放的地区,也是福建省经济繁荣的前沿区域,更是全国非常有名的侨乡,被称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晋江服装业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集中,已经成为晋江最成熟的产业集群之一[4]。

被服装行业以及消费者称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之称的石狮市,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以晋江为邻,以服装生产制造被各个行业以及国家区域所熟知,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制造基地和服装产品的集散地。石狮市服装生产制造行业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以服装制造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的产业链。

服装行业作为福建省最具有传统优势的加工生产制造业,尤其是得到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鼓励以及近二十年的生产技术快速发展,早已经形成一个全面的纺织服装制造工业体系。仅一个泉州而言,都已经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制造上、中、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年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三)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优势分析

1、服装的生产以及制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又是劳动力富足的大国,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服装大批量的生产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服装行业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是一个很有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价格的高低又严重制约生产成本的高低,福建省服装行业拥有即充足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服装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福建省服装行业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具有生产大批量的生产能力[5]。

2、我国福建省和台湾地区之间只隔一道海峡,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起点。追溯到唐朝时期,泉州是对海外丝绸、茶、瓷器等经济往来贸易的重要港口。因此福建省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和优势,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政府致力于培植发展纺织服装业,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等。

3、服装行业的发展受原材料棉花影响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出的公告数据显示得知,2013年全国棉花生产总产量6.299百万吨,2014年全国棉花生产总产量6.161百万吨,而福建省棉花生产总产量0.01万吨,2015年全国棉花生产总产量达到5.605百万吨,国内原材料充足,福建省服装行业相对其他国家服装生产具有不可比拟的丰富的棉花纤维原料的优势。

4、中国被称为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15年人口统计数量达到13.746亿,因此,不仅仅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服装消费大国。而纺织服装产品则是福建省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据统计2010年中国服装对外出口总值高达529亿人民币,比2005年的出口总值增长了68%,年出口总额达到115.42亿美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2%。福建省服装行业不仅仅具有相对庞大的国内服装市场优势,国际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

(四)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劣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国际间财政贸易政策的调整,各国出于对本土产业的保护,服装类产品出口退税逐年降低,在最初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所依赖的丰富原材料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产业集聚等一些优势,已经在各国贸易之间的经济增长转换过程中越来越小了[6]。

2、人民币的升值也会加剧切也之间的矛盾,受汇率的波动影响,服装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服装成品产品的价格也随之相应增加,国外客户对这种现象颇有微词,因次签单交货双方产生摩擦以及纠纷,出口业务风险也随着这种情况加大,服装生产企业不仅面临利润空间的缩减还要面临经营风险的严峻挑战。人民币的升值给福建省服装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负面影响尤其大[7]。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就会使得福建省服装类出口利润降低,从而导致出口量减少。福建省生产的服装,大多属于,低档次,低利润,低价格的三低产品,非常缺乏龙头产业,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企业竞争中都处于劣势,但对进口商来说,可替代的服装生产市场可以从一些经济发展不够迅速的国家挑选,例如墨西哥,越南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损害不小,利润的下降,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出口规模的萎缩,对拉动福建省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弊端。

三、福建省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福建省服装品牌经营寿命短

国际顶尖品牌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有着每个时期战争、文化、历史、风俗等影响下变改的设计,比如Levi's(李维斯)牛仔服装,该品牌创建于1853年,迄今具有160多年的品牌文化历史[8]。而中国具有这样历史的大多都是药品,吃食。中国所产生的服装品牌的存活率相比其他国家地区却很低,其原因不外乎就是缺乏自己本土固有的服装特征特色,一味的迎合国际流行,一味的模仿异地他国的设计,主动迎合市场却没有丝毫自己的品牌文化,也许企业会在这种迎合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得到市场暂时的认可需求,可这种流行会随着时间的走动推移而被抛下,渐渐的退出主流,退出市场,消费者会慢慢忘记这些品牌服装,而去追求其他正在流行的品牌,这就是这类服装品牌难以发展长久,难以生存的根本原因。

(二)福建省服装定位不清晰

在福建省服装企业就算有了自己的品牌,那它的服装定位也是相当的模糊,消费者很难从众多的品牌服装中识别这些品牌,更不要提及忠诚依赖于某个品牌成为粉丝了。对于大多的消费者而言,服装已经成为影响自己外貌重要的一部分,用服装本身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特性、教育层级特征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等。所以模糊的品牌定位[9],便会使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服装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也会促使消费者购买其他品牌服装。

(三)福建省服装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福建省服装对外经济往来大多都是以加工生产贸易为主的类型,或者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样加工,定牌生产以及定牌中性。加工贸易一直被称为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最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拉动福建各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是为了带动相关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10]。然而在福建省,服装生产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带动福建省服装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根本原因就是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题体的格局,外商投资福建省的生产企业,在这之后掌握该地区市场以及其他销售渠道,不仅控制住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极力维持技术以及产品研发都控制在境外地区这样的状态,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福建省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相对淡薄,企业家精神不足

福建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服装出口这一部分长期以来都是以量来取胜的,中低档服装产品占据很高比例。每个行业的品牌都是有价值的,而福建省生产制造的服装对外出口时在国际市场上却严重缺少知名品牌,服装的出口依然以贴牌生产为主,虽然是中国制造,却不能名副其实的拥有[11]。在国外服装界,代表中国品牌的服装少之又少,甚至晋江百年强出口的户外产品也很难在商场看到。福建省乃至整个中国欠缺的不是质量,而是国际品牌运营管理的经验。中国国内企业往往在经济往来中只注重眼前微薄的利益,目光短浅,所以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品牌战略观念的严重缺乏,不致力于建设品牌,畏惧品牌建设失败的风险,只满足于现状在OEM生产(定点生产)状态下赚取微薄的产品生产加工费。所有的设计,材料,科技都依赖于或者取决于品牌厂商,品牌厂商降低了生产服装的生产成本,控制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品牌服装的附加值,而福建省这些代工企业,只能抽取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加工费。

(五)福建省品牌服装低端市场生产设计

福建省服装行业属于传统非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出的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并且不能适应如今多元化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省服装的出口一直以低加工度的产品为主,即借用福建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加工贸易为主,低档次,低价格,低效益。根据国家相关统计部门统计,福建省针对服装加工这一部分的经济收益远不足同等国际生产加工市场的三分之一。即在福建生产一套休闲服装的成本还不足在美国生产的成本的三分之一。福建省企业从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服装的加工环节,而几乎被外商所占据垄断的却是高附加值的设计,营销等环节,甚至高档面料都需要进口。

众所周知国际大牌服装的设计往往让人看了眼前一亮过目不忘,一流的设计,涵盖功能性、科技性、以及独创性,有着不被超越不被模仿的潜质,也有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思想理念[12]。而福建省服装品牌却一直处于模仿日本韩国风尚、模仿欧美的设计风格,很少自主设计能体现本民族文化风俗的产品,所以很难在国际品牌中立足,好的品质,好的文化,好的设计,才能在国际服装品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落后的经营模式和观念

中国长期以往的“注重销售,看轻品牌”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品牌观念直接导致中国的服装企业对于品牌建设这种意识普遍不够强烈。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被称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低成本,低技术,薄利润的传统中国制造模式,受到科技竞争的严重压迫[13]。未来的中国制造,内涵应该主要体现在品牌和创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竞争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规模竞争、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竞争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市场上品牌服装数量不少,但在国际上被认可被熟知有较高知名度的服装品牌却寥寥无几。

(七)企业对设计支持力度小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福建省服装行业大约有一半甚至以上的服装企业没有特有的设计研发机构,服装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由国外提供样本或者是技术,还存在一定产品数量的抄袭,有些是从其他企业品牌或者是服装设计图书抄袭而来,有的是从一些服装发布会,或者是明星站台copy而来,对于服装产业发达的意大利米兰以及法国巴黎等地区的服装企业来说,他们的一件衣服的售价相当于国产服装数十件甚至上百件。其生产制造出的服装的价格的重大原因就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无法模仿或者复制。有资料统计,一些国外知名品牌的研发设计费用能够占据销售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这正是福建省服装企业远不可及与其相提并论的原因。

(八)劳动力廉价丰富的优势即将消失

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具有劳动力廉价丰富的优势,容易获取,因为劳动密集型服装的价格与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的价格相比,实在令人震惊其中的差距。随着国内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劳动力价格也会相应的提升,即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逐渐降低,外商将会从福建省撤出去寻找成本费用更低的生产加工基地[14]。发展的主动权一直都不存在服装加工企业的手中,福建省服装加工企业只能从中间抽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绝对无法保证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

四、促进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这种经营策略在二十世纪初都得到了国际上很多大品牌广泛的应用,但是真正得到重视却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消费者对自己心目中喜爱的品牌都有着爱屋及乌的影响,就比如现在的品牌代言,当红歌手或者是演员明星来代言,总比路人甲乙丙丁的影响力足。当品牌每每增加一种产品,就会势必增加一类使用人群,这样下来,消费者每增加一次品牌体验和联想,都会增加一次品牌传播的机会。运动休闲品牌361,增加了童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销售量,成人在购买自己服装的时候可以顺带给自己家孩子购买,拉动彼此的销售额增长。双星也发展了自己品牌的双星轮胎,双星皮鞋。品牌延伸就是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延长产品的品牌周期,更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联想需求。

(二)立足长远,重视品牌建设,提高服装品牌意识

品牌在当今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已经成为重要武器,质量是品牌的核心。品牌意味着一个企业的高信誉、高品质、高效益、高成本。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赢得产品市场的第一利刃。工艺出精品,精品创品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建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奋斗方向,品牌能够使人保持长久的忠诚以及充分的信赖,更能够传达出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历史,企业的价值和个性。打造服装品牌的魅力,便是打造服装产品的价值。有了品牌,更容易塑造企业的文化和形象。如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海尔就是张瑞敏用一把大锤将76台不合格冰箱砸烂这样打造出优质品牌的,是这种品牌意识让海尔保证了市场占有率走到了今天。企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证自己的产品的质量,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以及信任以后,品牌自然就行成了[15]。

(三)国家鼓励福建省服装行业进行技术改造

福建省服装业要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政府需要创建出更加公平的环境,提供更大力的的财政政策支援。

1.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增长需要各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资源。对于福建省服装产业来说,作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金融市场需要为福建省服装行业提供更贴切更完善的服务,尽量降低融资成本以及难度。

2.保护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离不开合理的激励制度。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保护企业维护专利权从而垄断专利内的利润。福建省更需要进一步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法律建设,保护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的创新。

(四)增强企业产品创新速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福建省服装行业面料档次相对来说比较低,面料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对先进技术的

消化以及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应该全力运用综合手段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掉一些远远落后产能的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系统模式,以便进一步推进福建省服装行业的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服装加工代工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从工艺技术、新型原材料技术等方面,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企业增强战略协作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服装行业企业管理水平,必须紧紧追随时代的步伐,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企业监督每一种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生产量比较生产面料的消耗,提高生产水平以及效益,对生产物料的数量以及每一步生产进行成本的分析,对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漏洞进行严密的堵塞。这样才能在服装利润越来越薄弱的经济环境下让企业继续经营发展。

(六)增强信息服务,提高电销服务效率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纺织服装行业的一些企业普遍有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实现了他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人最终目的。电子商务促进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在此同时服装行业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几年电子网络信息飞速发展,B2B

(Business-to-Business)的发展相当迅速[16],据统计,我国2013年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8.2万亿,同比增长31%;而2014年4月份,由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所发布的《2014年度电商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10.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22%;单单2015年的上半年交易额就达到5.8万亿人民币。传统的企业之间交易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资源,而通过网络电子商务就扩大了企业的活动范围,企业跨地区发展甚至于跨国界的发展,都将会不受高成本高消耗的影响制约。网络使得企业间信息的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也可以在投入的市场产品上以及经营合作上建立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便形成更具规模,实力增强的经营管理运筹模式。

(七)建立服装的设计管理机制

设计是人类体现的基本智慧,也是一种技能,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是2013年的神州十号升空,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创意的实践,智慧的结晶,一种满含智慧的设计。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的成败,从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新产品的开发以及设计是否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面对现在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服装行业具有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独特性越来越重要,建立服装设计的管理机制也随之变得尤为重要。在服装企业中,设计师的设计必须符合该地区文化风俗,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市场的需求,更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就会随之解决出现的相应的矛盾,所以要建立应对的服装设计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调动设计人员的开发性以及积极性,能够大力联系开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加强对设计的管理,增加对设计人员的奖励制度,这对福建省服装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运营有着重要作用。

(八)协调贸易双方经济合作关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活动往来的频繁,协调贸易关系减少贸易摩擦越来越重要,政府也要运用外交手段来化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矛盾、摩擦,求同存异,化摩擦为合作,维持合作共赢的新秩序,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17]。政府通过利用成员国的身份这种途径,尽力限制贸易对方制造过高的贸易壁垒,或者出口纺织服装类产品产生的贸易摩擦,借助其他力量尽力调节矛盾关系。政府签订双边或者是多边的贸易协定或者条约,以此反映对外贸易政策的要求。

(九)政府应加大对服装产业的支持力度,推行相关鼓励政策

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在近三十年里得到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世纪八十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对内包括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较为单一的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到多种多样所有制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我国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大力发

展轻工业,把工作重心由重工业转向轻工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这都为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政治环境[18]。对外纺织服装产品退税率的调整,出口配额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以及创建了非常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政府要大力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并完善对外经济过程中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满足本土企业最基本的需要,为出口企业提供最新的经济政治信息以及政治经济动态。尽快完善相关劳动、环境保护以及税类等法律法规的建设需求,加强政府执法力度,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为福建省服装行业,服装生产企业营造出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加强政府对服装行业的调控,创造出更有利于福建省服装行业健康发展的政府环境以及市场秩序。

五、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对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分析,简单扼要的概括论述目前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发展现状,论述了政府政策对我国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的重要的引导作用,电子商务对服装行业举足轻重的影响。截止目前为止,福建省服装的对外出口以及内地需求都大幅度增加,而随着外资对福建省服装行业的投资建设以及内地融资的增加,福建省服装行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探讨了服装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消耗严重,缺乏技术含量,缺乏品牌意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明确发展重点,加强品牌意识,打造服装品质品牌,增强政府扶植力度,根据近几年的相关国内外销售数据,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在厦门、福州、石狮市等地举办的国内外大型经济贸易项目交易会也引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商,促进福建省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由此进一步推进福建省服装行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国联.服装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2-14.

[2] 梁建芳.服装市场营销[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3,13-17.

[3] 魏江,顾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R].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 32-34.

[4] 王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06):221-231.

[5] 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

2008 ,(1):149—162.

[6] 姚利民.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11):18-21.

[7] 刘崇献,李彤.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4-128.

[8] 周志明.品牌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6-39.

[9] 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定位[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5-87.

(21)

[10] 李靖鸿,袁合涛,白学.志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

16-19.

[11] 肖文陵,李迎军.北京:服装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4-31.

[12] 孙亚平,加强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9,(7):3-9.

[13]卢鹏飞.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A] .经济策论(上)[C].2011,(4):12-19.

[14]梁玉婷.“用工荒”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4):3-5.

[15] 王大刚,席酉民.海尔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主题[J].科技进步2006,(11):

72-78.

[16] 卢建君,王红红.淘宝网看我国C2C的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7,(4):128-129.

[17] 张亮.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4)11-13.

[18] 赵婧一.我国宏观调控法若干问题研究[D] .吉林财经大学.2010:4-7.

Development Status apparel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ya-Jua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processing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First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ujian Province clothing industry apparel industry products with low added value, labor consumption and serious lack of technical content, lack of brand awareness, government attention degree is not enough, and many other issues and to these problems proposed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clear development focus, strengthen brand awareness, build brand clothing quality, enhanc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garment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pparel industry; market situation; problems; brand awareness; solving strategies ,

(行业分析)女装行业分析

前言 据统计,我国女装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从出口贸易到零售商店,我国女装业都展示出强大的活力和雄厚的实力。但同时我国女装业才刚刚起步,技术、工艺、设计、管理、营销等方面与国际女装业还存在差距,这也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所在。目前女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过去的价格竞争,变成款式、时尚、销售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竞争。随着服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女装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只有提高在服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并在世界服装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女装行业的发展概况 从目前发展程度来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再加上女装消费者的多样化、多层次以及消费个性化,决定了女装产品的多变性、周期短的特征,同时也成就了国内女装品牌强烈的区域色彩,如汉派、杭派、海派、粤派等,根据线路高低又可以分为一线品牌、二线品牌以及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小品牌。然而与国际女装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女装在品牌上、在产品的档次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国外品牌的大量涌入,我国女装的高端市场尤其是顶级女装领域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女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愈加明显;在全国范围内,女装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较低,突破区域性的品牌较少;品牌特色风格不明显,模仿现象仍较严重,产品定位趋同现象较为突出,互补性差,缺少自有设计概念;女装市场总量供给有余,但有效供给不足,高附加值品牌产品缺乏,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我国市场上国际品牌所渗透的地理范围更为广泛,在各一二线以及重点城市的高端百货市场都有,而国内品牌则地域性表现明显,真正能够渗透全国的服装品牌极少。

弱势或无名品牌服装商大<50% 百货公司,连锁 店,小型专卖店, 专业批发市场 大量的中小企业女装品 牌 中低档品牌服装商较大0 百货公司。连锁 店。超市,专业批 发市场 伊藤忠 二.女装行业市场容量巨大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女装实现的年零售金额超过3,000亿,零售量超过40亿件,市场容量巨大。与男装品牌相比,女装品牌集中度相对较低,这对女装品牌发展而言,更是机遇。中国女装的规模其实还局限于地域上的集群化和产值上的整体强势;虽然也显露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然而,这种规模毕竟是松散的结合。我国女装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各自为政、埋头竞争、整体缺乏凝聚力的阶段,也是中国女装产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女装零售额同比增长28.2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5.54个百分点,比2009年全年增速水平高出2.73个百分点。零售量方面,2010年前三季度,女装零售量同比增长14.43%,比上年同期高出7.96个百分点,而与前几年全年水平相比较,零售量增速更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原因: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消费升级 我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景气周期,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关专家预测2006年我国GDP增长5.5%,各个行业都能从增长中获得收益。GDP增长的巨大惯性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中国服装市场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后劲。中国服装企业中有相当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前景预测.讲义

我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一、服装行业总体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尤其我们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

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据有关近年来的数据统计,2001年纳入国家统计指标的企业有21000多家,其中87、5%是小企业,大部分是从个体、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产值占76%,控制的资产占63%,实现利润达到了90%。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十年启幕,产业能否全面回暖、地方的服装振兴规划、纺织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各个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新疆的棉花、内蒙的羊绒、宁夏的皮草、中国服装的重心在东部,但是产业资源的重心却在中西部。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迁移,而应该是能力的迁移。转移的过程是兼并重组的过程,也是由弱到强的过程,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而这些服装企业的生产形势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服装产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

纺织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纺织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正式版

纺织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 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

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着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倍,美国增长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倍和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法国,德国,美国。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

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服装行业市场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优先主题: (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 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 (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服装行业概述 1.1服装行业概要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此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加也正加速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化,服装业界的海外贸易也逐步增加,海外贸易的方式也将向多样化发展。 1.2 服装行业现状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 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 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纺织行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

我国服装行业产销现状与发展

我国服装行业产销现状与发展 龙凤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营销 201105052019 摘要:针对我国服装企业结构形态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当前服装行业生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良现象;指出服装行业发展的核心精髓所在,分析我国服装企业今后发展之路,强调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服装企业发展策略,一适应新时代高层次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服装生产,服装营销,服装发展,快速反应。 一、我国服装工业概况 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结构大致有两种形态: (1)开发型企业结构。这类企业有着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而生产只是实验型的,或者说是样板型的,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外发生产加工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运作就像是举哑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能力去平衡两端的设计和营销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对市场和竞争对手有很强的侵略性。像这种两端大中间强的“哑铃型”结构也可称之为主动型市场结构企业。 (2)加工型企业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产业再起步时,早就了许多这类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虽在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面相对有优势,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强,但由于设计和营销能力薄弱,对市场较大的波动承受力不够。另外,犹豫企业设计能力不足,大多采用仿效跟随的产销策略,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像这种两端弱中间较强的“腰鼓型”结果也可称之为被动型市场结果企业。 二、服装行业生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良现象 (1)服装科技落后。 (2)我国尚没有一个世界级品牌。 (3)服装销售预测和生产计划缺乏科学量化分析。 (4)服装降价、打折成风。 (5)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卖衣难,买衣也难。 (6)服装市场“盗版”、“克隆”现象严重。 三、服装行业的发展之路 (1)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服装产品的附加值 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企业驾驭市场变化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服装企业发展之魂。同时创新意识的基础是技术创新,服装企业应更加密切注意国际服装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大力引进和使用服装CAD,利用先进的虚拟企

服装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服装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与法律环境 针对服装行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政府连续出手救市。首先是面临国外市场萎缩、人民币升值的不利环境,国内服装出口受阻。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服装行业从业人数多、牵扯面大。政府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首先提高了服装出口退税率,及时缓解了出口型企业的赢利压力;此后,又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服装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跳板行业,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我国政府都一定会在政策上继续有所支持。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所处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战略管理。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即国家的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影响到具体产业和企业的表现,所以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更直接、更显著的影响。 1、经济增长率 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所减缓。据法新社报道,这场金融危机压落中国经济增长率至个位数,0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下跌到9.6%,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06年为11.1%,07年为11.9% 。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服装产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宏观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止倒退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增长很小甚至不增加,企业发展机会就减少了。尽管服装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但是在经济危机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这会导致人们缩减需求,减少对服装的购买,换句话说,对服装的价格更为敏感,会避免选择高价位的服装,这对高档次的服装业造成一定影响。 而全球面临同样的困境,外国对中国的服装需求量也减少,导致了我国服装行业的出口量下降。 尽管我国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增长率在回升,这有利于服装行业的发展 2、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决定了社会和个人的购买能力,因此,当居民可支配收入高时,代表一国的经济越发达,也表明该国的居民购买能力增强,这还牵扯到可支配收入的支出模式问题。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越追求越高。人们用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国民的收入也在提高,而个税的上调更是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

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 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

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 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

全球纺织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全球纺织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全球纺织品生产业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2017-2021年中国纺织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数据指出,2016年第4季度全球纺织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而服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仅为0.5%。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第4季度,全球制造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增速高于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同时,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增速有所减慢。 从整体来看,全球纺织品服装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发展中经济体,其纺织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服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作为对比,发达经济体纺织品和服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1.1%和3.3%。 不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家在报告中指出,虽然总体趋势如此,但是具体国家的表现和整体趋势之间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比如,在10月到12月期间,巴西的纺织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中国增长了4.3%,墨西哥增长了 2.6%。而同样是发展中经济体,印度尼西亚的纺织品生产总值同比却下降了7.9%,土耳其下降了2.9%,印度下降了2.1%。 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也与之类似。比如,德国的纺织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2%,美国增长了0.3%,但是意大利和法国则分别下降了5.7%和4.9%。 再比如,在服装方面,第4季度中,越南的服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8.6%,中国增长了3.2%,但是土耳其同比却下降了7.2%,墨西哥同比下降了6.5%,印度同比下降了5.9%,秘鲁同比下降了5.7%。 在发达经济体中,法国的服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7%,西班牙增长了2.9%,而美国的服装生产总值却同比下降了5%,意大利下降了3.1%,德国下降了2.4%。 二、国际纺织品行业贸易强国 中国和欧盟都是全球重要的纺织品出口方和消费市场,纺织品贸易是中欧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11月,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约有2700亿美元,欧盟排第二,大约有1700亿美元,第三是印度和孟加拉国,大概有三四百亿美元左右的出口额。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纺织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特别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迎来“零配额时代”、实现一体化以来,中欧纺织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中国纺织服装对欧盟出口531.32亿美元,欧盟对华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40多亿美元,都比2005年翻了将近一番。201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647.5亿美元。纺织服装贸易占中欧双边贸易的1/10。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服装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06年国内服装行业产业分析报告 市场环境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 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精编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 景分析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

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亿美元,增长%。?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 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 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 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 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元,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对于这门课程,在进入贸易的学习前,我们必须先对中国纺织行业有所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究竟如何呢?它的现状与特征又是怎样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以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求比较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因素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的变化。纺织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发展的任务更显得紧迫和艰巨。全行业必须正确的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新的发展。 新常态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此我认为认识和把握纺织经济发 展新常态,可以从整个行业与外部环境形势和自身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上去研究 和探讨。从外部形势看,纺织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的趋势。 一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作 为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 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按照 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的内需潜力随 着国民经济发展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 促进市场机遇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行业重要发展任务。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 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而且供给端,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 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 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我国纺织行业 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 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以及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 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 场份额。 三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 变,使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 不负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 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 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中国服装行业的市场分析

。 中国服装行业的市场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服装市场形成了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事OEM出口贸易与致力于在销需求增加国外品牌进入较少的条件下作品牌服装销生产和销售的两大市场。然而目前国际国两个市场都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 出口市场:由于我国OEM企业长期以国外贸易公司加工基地的形式存在,依赖单一客户;且集中于常规大类商品的生产,加工程度较低,又惯于大批量 生产,市场反应速度较慢。特别是2001年开始,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 使占日本市场77%出口的中国服装企业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欧美 市场从2002年1月1日到2004年的配额从部分取消到全部取消要到 2005年全部释放,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更低劳动成本国家在服装贸 易中的兴起逐渐消弱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抗风险能力,而各国OEM厂 商间竞争加剧,订单价格日益下降,不断挤压着OEM企业10-20%的 盈利空间。 尽管某些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市场快速反应机 制的建立,高效的管理和严格的成本控制,较深的加工程度和一定的设 计能力(避开粗加工的激烈竞争),以及在这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抗风 险能力。但同样面临大多数OEM企业竞争激烈,定价主动权掌握在国 外品牌商手中挤压着OEM企业的盈利空间的事实。 国市场:据了解国外服装企业平均毛利率达40%,高于国企业25-30%的平均水平。在国生产和成功经营的某国外服装品牌公司毛利率更高达80%。“大市场”营销策略曾让许多企业在过去20年中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但随着服装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使“大市场”经营难以为继。加之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存在市场定位模糊、品牌经营不力、中低档次过度竞争的问题。2002年行业年报统计:我国6,850家服装企业中,80%集中在中低档产品的生产,2001年有1,396家企业出现亏损,占企业总数的20.4%。中低档次产品的产能难以被社会消化,2004年库存比2005年增加9.2%。降价促销风亦愈演愈烈,除2000年外,国服装价格从1995年以来年年下跌,不断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大市场”营销促使企业销售增长放缓毛利率下降、经营费用上升。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著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美国增长5.56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13.26倍和10.22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 (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18.8%。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94,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0.37,法国-0.36,德国-0.48,美国-0.77。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后阶段取消。如美国最后阶段应取消配额比例为纱线12%,织物59%,制成品13%,服装83%。因此2005年配额完全取消后,我国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彻底打开。 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我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他们。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我国劳动力优势将为纺织业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至少在未来十几年内,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我国服装业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十三亿人口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发展服装行业的非常优质的土壤和市场空间。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