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教学视频笔记

中国地理教学视频笔记

中国地理教学视频笔记
中国地理教学视频笔记

晋陕甘宁地区

地理学三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区位论人地关系地域理论1.从地理学角度,晋陕甘宁地区的特殊特征?

(1)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地表形态,千沟万壑)(解放战争时期)

(2)黄土高原为主体,接近90%

(3)国家目前最大的能源地带,为国家崛起作出重大贡献

2.地理区位

A.行政区(1)处于我国地理中心地区

( 2)周边环6个地理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

成渝地区京津冀地区沪苏地区(沪宁杭地区)青藏地区

(3)与8个省市区接壤

B.自然区上(1)西北青藏东部季风区过渡地区

导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处于二级阶梯地区主体处于黄河流域中游地

带黄土高原的主体地区(汾河渭河洛河)

土地利用角度看:旱地集中分布地区(雨养农业

集中分布地区)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分异规律

1.地貌特征

黄土地貌为主体占43.1%

地貌结构:高原山间盆地交错分布——汾渭谷地汉中盆地黄河

谷地

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

分层性有利于理解地貌破碎的原因3000米/1500米/200--300米

东—西: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贺兰山

南邻:大巴山秦岭

中间:汾渭谷地汉中盆地黄河谷地

地形特征:山在塬下

2.气候

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

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个温度带

降水:湿润到极端干旱过渡地带

半干旱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3.景观上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过渡地带

华北区基本认识

A.经济区的华北区不包括陕甘

B.自然区划中,华北区是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地带

能源基地:煤炭资源最多三省(由多到少):陕西山西内蒙古石油、天然气,埋藏浅,分布广

结构特征:富煤贫油少气劣质<2000大卡

神木>6000大卡

地位:西煤东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4.区域开发

山西陕西蒙西——“三西”能源基地

GDP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1)由农业转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交通条件大为改观

3)人均GDP的变化

4)推进煤炭经济循环发展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发展“一线”“三圈”“一基地”

(一线为陇南线,三圈是以西安兰州银川为核心基地,晋陕蒙接壤地区组成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6)强化煤炭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协调外部发展环境,走中高技术开发区

7)黄河干流沿岸及河流西走廊工农业基地

8)区域封闭政治影响深远

自然条件评价指标:

降水条件年降水量降水变率

温度条件年均温积温变率

地貌条件海拔坡度切割率类型

水文条件径流量地下水变差系数

土壤条件质地有机质酸碱度

植被条件类型盖度生物量

自然资源评价降水热量地表地下土地矿产

经济评价:人均占有量——人口总量(增长量人口密度水资源人均占有量)

劳动者——文盲率贫困率

县城经济——GDP 农业产值粮食产量财政基础设施

A.区位封闭

B.生态脆弱,自然资源贫乏,生产力低而不稳

C.经济区位差,生产力水平低

D.人多素质低,利余劳动力多

E.经济作用与农牧产品的绿色优势

云贵地区

1.区域认识思路

自然区位: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人口是资源环境基础人文环境背景,其又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包括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生态工程

2.区域地理主要内容:人地关系及演示(过程)

空间布局及差异(格局)

重点一.农业及生物产业的发展

1.气候、地形特点:

(1)气候:中亚热带5月-6月受西南季风影响为主东南季风为辅冬季气温偏高年较差较小

同纬度地区,降水偏少,较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夏雨冬干秋湿春旱

(2)地形:云南:山地84% 丘陵10% 坝子6%

三级阶梯北高南低东西差异大

贵州:山地87% 丘陵10% 坝子3%

三级阶梯西高东低南北两面斜坡

总结:年温差小冬暖夏凉

垂直变化明显区域差异大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

贵州:日照少阴雨天多

云南:波状起伏的高原,高山峡谷相间,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降低,呈三级阶梯,断陷盆地多

贵州:山地丘陵为主(97%)三级阶梯西高东低南北两面斜坡

2.发展立体农业

纬度、要素的增加

随海拔的变化,分层经营

3.发展特色生物产业花卉中药茶烟

二.多民族与文化产业

1.多样的民族随地理环境条件变化分层(区)居住

2.文化产业的发展

(1)旅游业(基于多民族多民俗)云南优于贵州(贵州交通较差景观重复率高也就是喀斯特)

(2)文化产业的发展(歌舞影视,工艺品……)

三.清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1.经济水平落后

云南贵州土地占全国人口经济产值财政收入4.1% 3.4% 1.8% 2.1% 1.8% 2.9% 1.0% 1.2%

思考:贵州与云南的差异性?为什么贫困?

2.贫困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

喀斯特环境特征:(1)石灰土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

(2)岩土界面缺少风化母质的过渡层

(3)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对植被选择严格

(4)地表水严重缺乏

导致:土地人口承载量有限

易退化难恢复

人口压力大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表失,水资源供给减少

3.石漠化及治理

石漠化是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土壤消失,基岩裸露或沙砾堆

积,地表呈现荒漠化的土地退化状态。

脆弱特性人地矛盾突出

综合治理——喀斯特地貌——————环境退化经济落后

人口压力大

生产力低下

四.加强区际联系

1.丰富矿产及能源资源与珠江三角地区合作

(1)生态屏障

(2)能源库

(3)原材料基地

(4)通道和桥梁(与东南亚地区)

2.西电东送(广东)

3.与东盟的联系

云南与东盟:经贸合作区域合作罂粟替代种植合作

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

东南

一、区域特征与区内差异

1. 区域气候条件: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体,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

2.土壤—植被条件:常绿阔叶林—草丛砖红壤—赤红壤为主红壤—

黄壤表层生物积聚,分解过程强烈。

3.大农业结构中,渔业地位突出。

4.区域农业生产,粮食不能自给,生产水平高,创汇农业、都市农业为主。

5.区域地形特征:山地低山丘陵多平地少地表破碎。

6.水系特征:江河水系众多,河网稠密,地表径流量大。

7.能源、原材料、矿产缺失。

90年代甘蔗种植的转移有广东广西

1.制糖等一系列工厂向广西转移,广东留有制糖厂。

2.种植经济作物比例占优(闽粤)

3.自然: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适宜,气候相同相近。

人文的以老师讲的为主,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是重点(市场)。经济发展及重点区

初期

制造业转移——转入专业镇的形成,国家投入外商投资私企的逐渐增多。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外向型经济成分当地人员从业结构的转变

多元经济发达基础设施改善与完善加速城市化进程

农牧交错带

位置

吉辽冀山内蒙古陕甘宁青

特征:

1.降水年度变率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

2.林、灌、草植被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宜发展农林牧复合系统。

3.多“荒地”对垦荒有极大地诱惑力,垦后易导致土地退化

4.贫困人口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5.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历史上屯垦戍边。战乱频繁,农牧界线反复进退。

6.河川的水源涵养区或风沙源地,东部农区的生态防护屏障带。

7.风蚀沙地,水土流失,干旱,盐碱化与虫鼠的灾害严重。

沙漠化:在具有一定物质基础和干旱大风的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和资源。环境不协调下地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导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化成因:

1.沙丘前移

2.就地起沙

3.古沙翻新人为破坏、风力侵蚀。

4.沙丘活化

沙化与风水复合侵蚀的特点:

1.在实践上相互交替补充和加剧。

2.在空间上相互交错与叠加,相互创造形成条件。

3.全年土壤侵蚀过程“连续不断"交替发生相互促进土壤侵蚀模数多在10—20吨/k㎡

4.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5.成为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严重发展的重要加剧因素。

还有一个草场退化的原因我没有写,我感觉不太重要。两个方面:自然和人文。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 ( 观察 ):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 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 (N ),反之为南极(S )。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 .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 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 和90°N 。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 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地理 七年级(上) 第1节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笔记

八年级上册地理笔记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位置和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1.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即:4°N~53°N 即:主要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 二.疆域辽阔,海陆兼备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处 1.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最西端在: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有14个陆上邻国 2.我国有6个隔海相望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 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有2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从北向南有四个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三级行政区域 省(自治区、直辖市) 1.划分为县(自治州、自治县、市) 乡(镇、民族乡) 2.我国划分34个省级行政区

23个省: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其中回族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自治区、西藏 自治区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3.有两个简称的省级 四川省(川、蜀) 贵州省(贵、黔) 云南省(云、滇) 甘肃省(甘、陇) 陕西省(陕、秦) 纬度最高省:黑龙江省(黑) 纬度最低省:海南省(琼) 面积最大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人口最多省:河南省(豫) 陆上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最东省:黑龙江省(黑) 最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4.记住和区别7个省级图形:课本9页图片 第二节人口和民族 一:世界人口大国 1.2010年,我国人口达13.71亿,占世界人口的1/5 2.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世界区域地理笔记备课讲稿

东亚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北温带(4°N-53°N);73°E-145°E(大致)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范围: 蒙古(蒙古族,畜牧业为主)、中国(汉族,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日本(大和民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韩国(朝鲜族,汽车、电子、服装等出口多,外贸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朝鲜(朝鲜族,森林、矿产丰富,社会主义国家) 三、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海岸线曲折,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 气候 水文:受地形影响,河流大多东流入太平洋,东部半岛和岛屿河流短促。大河、长河几乎都位于中国境内 自然带 矿产:品种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 四、人文地理概况 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内陆密度小;黄色人种;主要信奉佛教。 农业:东部平原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著名物产还有茶叶和蚕丝;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工业:东部交通便利,且多优良港湾,科技先进,对外贸易条件优越,但原料和能源较为贫乏,工业以外向型为主 西部内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 城市:首都:北京、乌兰巴托、平壤、汉城、东京 重要港口或工业城市:釜山、横滨、大阪、神户、北九州、名 古屋、福山、长崎等(除中国外) 日本 一、位置范围及重要地理事物 位置: 范围:北海道、本州、四国、四大岛及诸多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山地丘陵为主(3/4),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平原,关东平原最大; 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最高)——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2.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 3.河流: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4.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75%) 5.资源: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 三、人文经济地理特征 1.人文 (1)人口众多,1.2亿,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素质高 (2)种族:黄色人种,大和民族 (3)宗教:佛教为主,部分基督教 (4)食品:主食稻米,副食:渔产品 2.经济 (1)农业—发达 纬度:北温带(30°N—45°N) 海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季风气候:从南到北为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从东到西,岛国和半岛国家为海洋性季风,大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气候:大陆内部(中国西北部、蒙古国) 东部:由南到北分别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 大陆内部:由东到西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区域地理笔记整理

位置:东经130°—145°,北纬30°—45° 地形: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众多岛屿组成 气候: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八月和二月。 主要资源:日本资源缺乏,较为丰富的资源是森林资源,地热资源和海洋资源 农作物: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水稻产量达到自给。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老工业区)。新工业区向九州岛(向南)和北海道岛(向北)发展。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人口分布特点: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城市:首都东京(九州岛,“硅岛”) 印度 位置:东经70°—90°,北纬10°—30°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有德干高原,北部有恒河平原及印度河平原 气候: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为高山气候。 河流:印度河、恒河 主要资源:煤、铁、锰等,多分布于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农业:主要作物有稻米(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半岛东北部)、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及恒河上游)、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三角洲)和茶叶(半岛东北部山地)。 印度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水旱灾害频繁;粮食需求大 工业区:班加罗尔(印度“硅谷”)、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采矿业、纺织、电力、钢铁、机械、信息技术等 人口分布: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埃及 位置:东经30°,北纬30° 地形:多平原 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 主要资源:石油、铁、长绒棉 农作物:棉花、小麦、水稻和枣椰等 农业区: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近年来,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知道两者的不同)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注意课本P24活动题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二集 陕西

第二集陕西 陕西这块区域是地理考试中的香饽饽,尤其喜出自然地理这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陕西居中且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地处多个过渡地带,南北方的界线,农牧界线,农耕和畜牧界线。水平可推演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也可考察秦岭的垂直地带分异。地形复杂多样,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区域特点显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地带湿地保护都是重点内容。社会经济方面,陕西为能源大省,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经济多年领跑西部。 1.秦岭(地理意义) 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1.问:秦岭大致在 32°N~34°N (填大致纬度)。秦岭和淮河相比较,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更大,其两侧的气候差异也更为显著。 2.问:问: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界线以外,列举其他地理意义。 答: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2.秦岭(生物多样性) 1.问: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保护这些珍惜野生动物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2.问:秦岭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我国的“天然药库”,分析秦岭动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的原因。 答: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南北两侧基带气候差异明显,北侧适宜温带动植物,南侧则适宜亚热带;地势落差大,水热组合垂直差异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山区范围广大,受人类影响小,且地形复杂多样,给动植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生活环境。 3.华山的成因 从秦岭中部向东北飞行,这片拔地而起的巨石群就是华山。浑然一体的花岗岩,从地层之下直接隆起,成为秦岭余脉中,风格最为独特的石头山。 问:花岗岩属于岩石类型中的侵入型岩浆岩,是由于来自软流层的岩浆上升,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后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华山。因此华山地质构造为地垒 4.泾渭分明(水土流失) 泾河与渭河在这里交汇,并且诞生了一个成语“经纬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显;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问: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泾河流经黄土高原。说出泾渭分明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在什么季节,并分析原因。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笔记汇总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最大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麦哲伦环球航行P2 (2)月食 (3)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4)地球卫星照片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 半圆 形 状 圆半圆 长 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相等

指示方 向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 系 相互平行相交于极点 5.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划分起 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 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数值范 围 0°—180°0°—90° 表达方 式 W或E N或S 半球划分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东半球(20°W-0°-160°E)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 (2)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

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7. 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 自转公转 地球的运 动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一定 夹角 2.公转地理意义(北半球):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特细)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区域地理之世界地理笔记

亚洲 自然地理特征 一、 海陆位置: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位置:四大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纬度位置:10°N~60°N、60°E~180°E 二、地形 特征:①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②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③地形起伏很大 地形单元: 八大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小亚细亚高原 八条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 八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图兰平原 三、气候 特征:地跨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气候大陆性显著 分布范围较大的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四、河流与湖泊 河流特征:①多大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②上游河段水能丰富,中下游多冲积形成肥沃的平原 十二条重要外流河: ①向北入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②向东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 ③向南入印度洋—恒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三条重要内流河:塔里木河、锡尔河、阿姆河 四个重要湖泊:里海、咸海、死海、贝加尔湖 一、东亚 (1)位置范围 位置纬度位置:20°N~50°N、80°E~140°E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范围 临海国:中国(北京40°N、116°E) 内陆国:蒙古(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平壤38°N、126°E),韩国(汉城37°N、126°E)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地理 亚洲知识点归纳

亚洲 第一节亚洲概述 一、地理位置(半球、濒临大陆大洋、跨经纬度) 1、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2、濒临大陆(欧、非、大洋、北美);濒临大洋(印 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3、跨经纬度(26°E—169°W,10°S—80°N) 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4、海岸线最长 5、大陆架面积最宽广 6、海峡半岛数量世界首位 三、地形特征 1、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高周低,起伏大 2、基本知识: ①世界最平坦的平原平原, 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高原, ③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山脉, 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峰, ⑤世界上最低的盆地盆地 ⑥世界陆地的最低处

四、河流湖泊 1、特点:大河多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分布,流向 四周 内流区面积大 2、世界第三大河,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世界上最深的湖 世界上最大的湖 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五、气候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六、人口特征 数量多 增长快 分布不均 七、地域文化 八、国家与分区 第二节东亚(△日本)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20°N-50°N 经度位置:80°E—140°E

2.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3.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多种多样: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半岛岛屿多山 地、丘陵 2、对河流影响: 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半岛、岛屿:河流短促 三、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特点?) 气候有海洋性、过渡性、大陆性 2、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部和蒙古):干旱半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人口和经济 1、人口数量和分布 2、人种 3、民族 4、经济:东部沿海地区条件优越,人口 稠密,农业、工业发达。西部内陆地区 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畜牧业为主。 5、主要经济产业 朝鲜半岛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朝鲜: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韩国:汽车、电子、服装等工业发达; 蒙古: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日本:现代工业发达 中国: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观察):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点: 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 .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有无数条)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 ”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 ”为代号。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例:20°W 和160°E 组成经线圈 ; 20°E 和160°W 也组成经线圈)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 和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 以东到160°E 为东半球。20°W 以西到160°E 为西半球。(切记:0°--20°W 虽为西经,但是处于东半球;160°E ——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如下图: 3、 经纬网定位: 四、地球的运动(P10)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P11)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 2、范围: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 球的 运动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1天) 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定义: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年 地理意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五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 识点总结 全球气候,是指气候要素(气温、气压、风和降水等)的全球分布及其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1):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XX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XX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

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XX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

美国区域地理地图笔记知识点总结

美国区域地理地图笔记知识点总结 试分析南加州(加利福尼亚州)秋冬季多山火的原因。 原因: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②地中海气候冬季植被茂密生长,经历炎热的夏季,死亡的树木产生大量的枯枝败叶; ③圣安娜风经过沙漠,翻山越岭进入加州,焚风效应; ④山区人员活动产生的未熄灭残留火苗。 说明加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 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太平洋沿岸,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 ②以旧金山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③以洛杉矶“好莱坞”为基础的文化娱乐产业创造大量产值; ④中央谷地,优良的农业发展条件; ⑤加州良好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内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形成的过程。 板块相碰撞挤压,地壳断裂陷落 分析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北部降水多、南部降水少的原因。 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较长,降水较多;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较短,降水较少 分析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冬季经常出现大雾的原因。 封闭地形,受外界气流扰动小;冬季正值谷地雨季且气温较低,空气湿润;湿润气流进入谷地下沉增温,与较冷地面相遇形成大雾 说明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成为美国“果菜篮”的理由。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果、蔬菜品质佳; 临近美国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消费市场广阔; 海运便利,有利于蔬菜、水果外运 简述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成为重要农业区的优势条件。 纬度较低,光照、热量条件好; 谷地地形,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人口多,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技术先进;交通便捷 加州是美国高新技术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是_ 技术先进;环境优美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 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