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过去传授式的力―法到现在探究式的方法,这一方法上的转变,实质上反映了对待知讥的看法上的转变。故而,我们在此先探讨一下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然后再就这―方法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自主探究教学的知识观基础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哲学。作为一种有关知识的哲学,建构主义对当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tnhat tista vico)。维柯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

建构的一切。不过,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对建构主义的了解大多是从皮亚杰理论开始的。建

构主义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不仅儿童,我们每个人都足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现

实的认识。儿童的认识不同于成人,是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成人相比尚不完善。我们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就导致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的确,皮亚杰的观点对当代建构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门口大的贡献。不过,他的建构思想主要在于解释客观的知结结构如何通过个体和它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学者维果茨基的观点越来越多地被西方学术界注意并认同,建构主义思想

又有了新的发展。

维果茨基是和皮亚杰同时代的学者,但是一直不受四方学者的重视。他的理论早在20世纪初20年代就已经形成,是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上,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和

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建构主义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证据,彻底地否定了传统的机械认识论。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和简单的摹写,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这些映象。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要对他进行“教学”。这种朴素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感官就侮照相机一样,把外部世界

的图景拍摄并储存到头脑中,这就形成了知识。事实上,人类的认知并不是这样进行的。主体

在进行认知时,会积极地产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的作用则在于选择,即在排除其他模式的同时,强化其中的一些模式。建构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建构首先服务于主体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和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建构知识。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

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

解便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杜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以其全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成为当今幼

儿科学教育中“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理沦基础。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普遍的和客观的。学习就是获取这些客观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观反映了传统社会巾知识的存在状况。在传统社会中,知识的存在以其低传播性和高权威性为特征。因此。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力,拥有知识的人便拥有了“话语的霸权”。

而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存在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高传播性和低权威性为特征。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而便于信息的传播,另方面也降低了这些信息的权威性。知识和信息

开始分离。我们也许每天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未必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它们或者不是

我们所需要的,或者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丰富而知识贫乏的人比比皆是。

建构主义知识观可以说是当代信息社会知识存在状况的反映。作为对传统知识观的反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至少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

1.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知识不是用来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的,而是用来接受批判的。没有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增长。

2.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知识也不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整个世界的法则,也没有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叮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性。

3.从客观的知识观到主观性的知识观。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丁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星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仅颠覆了我们对知识的传统看法,同时也预示着对如何获得知识这一过程的新认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习者在

学习过程巾,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正如建构主义者古宁汉所说:“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

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

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人也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是学习者新旧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用皮亚杰的术语说,学习

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学习者将外部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因新经验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4.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

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从个体来说,这些经验是新的知识经验的生长点;从团体来说,不同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能引导学习者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刊实践,特别是对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改革大有启发。它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怎样让幼儿真正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并通过科学探索的过程获取知识?怎样让幼儿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幼儿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

同时,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义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幼儿学科学?

下面,我们就在分析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

二、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因为,尽管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活动,但它又具体地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且只有通过幼儿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

而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一)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下面是某中班幼儿学习“沉浮”的科学活动实例: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木块、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儿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还有的幼儿发现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儿灌进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于盖好,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教师还组织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而且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东西有的是浮在水上的,有的是沉到水里的。以后我们还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里,看看它们会怎样。”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整个科学教育过程的展开,就表现为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自主的探究活动。幼儿把不同的材料放进水中,发现厂不同的结果―这一发现更加激起幼儿的好奇,于是又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以获取更多的发现。这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获取了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尝试,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这些经验比教师告诉他们的知识更加直接、生动、丰富,也更加有意义。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也学习了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使在很简单的探究活动中,都会有科学方法的存在。比如在上例中,幼儿通过观察收集客观的信息──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幼儿会作出推测──哪些可能是沉的,哪些可能是浮的:随后幼儿还会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如果实验的结果和他们的推测不一样,更会引起他们的思考,等等。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厂充分的满足。幼儿对于世界的好奇是天生的,这种好奇是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机。同时,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又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这种满足不同于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带来的满足。因为后者是短暂的,它实际上不是引发而是中止丁幼儿的探究。而在幼儿自己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的满足是持续性的。即使幼儿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探究的过程本身也能够给幼儿以充分的满足。

总之,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核心。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明确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工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它是在教师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指导下的科学探究过程。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是幼儿和对象世界的直接的相互作田。幼儿会把木块放到水里玩,或者用纸折成纸船在水上“航行”。在这些没有明确目的的、宽松的过程中,幼儿尽享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在这些自发的科学探究讨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幼儿也无需追求什么结果,常常只是为过程而过程,为探究丽探究,幼儿也完全沉

浸于。满足于探究的过程中。比如幼儿在玩水时,可能并不是明确地在做什么“沉浮”实验,而

是拿着一块木头玩上半天却乐此不疲。

有的学者提出,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点类似于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究过程:当时的人们对科学所知甚少,人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很盲目的。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经历了很多曲折的探究,甚至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和对象世界之间的中介。教师参和到幼儿的科

学探究过程中,其目的正是要克服幼儿在自发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幼儿的

科学探究过程成为具有明确目的的、能够达到一定结果的学习过程。换句话说,教师可以使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避免走弯略,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教

师的参和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明确教师的指导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幼儿自身的探究过程的重要性,而是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并不取代幼儿自身的探究过程,它使幼儿以―种特殊的形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的探究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上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浓缩”地再现了人类科学探究的过程。正如科学教育的前辈刘默耕先生所说,教师指导的作用在于“带领幼儿跨越人类历史的长河”。它能使幼儿得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掌握人类经过几千年所积累的科学文化。

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可以降低幼儿探究的难度,排除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

必要的指引和帮助,而保证其获得成功的结果。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发探究活动中也许不能发现的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完全可能发现;或者尽管发现却不会去深入探究的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完全可能深入地探究下去。比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水时,可能就不会去注意有沉

浮的现象,或者尽管也有接触沉浮的现象,但没有去深入地探究。而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中,幼儿就能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这些现象连同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集中起来,去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再加之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幼儿还会进行更多的探究,获得更多的发现,比如玻璃瓶会沉到水里,怎样让它不沉下去?木块不会沉下去,有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呢?等等。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很多是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这些

探究活动,都因为有救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参和和指导,而赋予教育的含义。比如,有的探究活动是因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而诱发、产生;有的探究活动虽因偶然的事件而发生,但教师

在注意到这些自发的活动以后,随即对其加以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外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种合作的和互动的关系。

(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幼儿和教师

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如何协调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呢,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应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

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幼儿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幼儿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而不是被

动的知识接收者。

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的师生关系基础亡的教学观。这主要表现在教师

和学习者的角色及其作用的改变上,其中,幼儿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和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应该:

──能够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

──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发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主动地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井努力加以验证。

──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善于和同伴进行协商、合作,考虑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教师作为幼儿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应该:

──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发自内心的赞许,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

──坚决地维护幼儿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个体建构过程的命脉,因此教师要始终站在幼儿一边,相信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从幼儿出发理解他们的思维,尊重和维护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辩护。

──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是立足于改变幼儿的认识,而是立足于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不是山外部对幼儿的学习作评判,而是要逐步减少对幼儿的外部控制,增加幼儿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为幼儿创设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幼儿的主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且要让幼儿认识到复杂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

──和幼儿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案,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例如,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促使幼儿从各个方面理解问题;启发幼儿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等等。

──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的意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示幼儿的已有经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法,帮助幼儿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也要保持教师自己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建构和兴趣,又不能“听任自由”,教学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师不是放弃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他要去鼓励和引导幼儿努力去建构知识,而不是仪通过呈现预备的结果,导致扼杀幼儿的自主性。”

三、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构主义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学习的革命”。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不能由教师教给儿童的,而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同时,科学知识是个人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因此我们要允许每个幼儿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允许每个幼儿经历自己的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出的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本质含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自主探究”的教学呢?这里我们提出以下两条具体策略:

(一)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的学习之中

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幼儿学科学的助手,而幼儿才是科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俨然知识的代言人和象征,因此在幼儿面前也拥有绝对的权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手捧着一部科学知识的“圣经”,把幼儿当成是一张“白纸”来教导,用“科学”的知识来“填充”幼儿的头脑。不幸的是,这些科学知识并不能在幼儿的头脑中保持长久,往往转眼间就又被幼儿固有的“迷思概念”所代替。

为什么幼儿记住了却又会忘记、知道了却不能理解呢?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就不难理解厂。维果茨基早已指出,幼儿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顶成的概念呈现给幼儿,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皮亚杰也曾指出,只有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丁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而通过记忆或训练达到的熟练,则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当然也不具有发展的价值。

当然,我们坚持让幼儿自主探究、自己建构知识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轻视。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并不是和生俱来、恒久不变的,它也是历史地生成的。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教师的激发、培养和保护,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发挥和教师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总之,幼儿

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幼儿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指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的学习之中。教师无论星采用何种指导方法,都要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为目标。例如以下问题都是教师应该加以考虑的:

怎样向幼儿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但是也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自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己生发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显然,后者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而且,提出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

怎样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现成的方法,但是也可以和幼儿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一起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甚至可以完全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我们应该相信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怎样让幼儿获得问题的答案,我们不主张教师把答案直接交给幼儿,而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获得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幼儿根据自主的判断来选择一个他所能接受的答案。

(二)将科学学习寓于过程性的探究之中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除了要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这一对矛盾,还要处理好学习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这一争论。强调结果的观点通常认为,只有让幼儿获得一个确切的结果(这种结果通常是指一种知识的结果),教育的目标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但是,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幼儿学习科学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幼儿获得的任何一个学习结果都不可能是学习的终点,而只是具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点”。

既然是从过程性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学习,我们也就不应该要求幼儿“一蹴而就”地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即获得像成人一样的科学认识。事实上,幼儿自己建构的科学知识,常常并不是成人所认为的“科学”的和“正确”的知识。这就更需要我们用一种“过程性”的观点来看待它了。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所有的知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就是说,意义是相对于知识的建构者而言的,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知识。因此,成人大可不必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结论教给幼儿,更不能以成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以成人的“话语霸权”来作为强迫幼儿接受的理由。教师不应简单地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结果强加给幼儿,而应该考虑下面的问题:

怎样让幼儿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怎样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结果?

教师固然可以直接给幼儿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结果和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获得的结果是大不―样的。我们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获得自己的认识。也许幼儿自己获得的认识未必正确,但教师可以在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质疑或建议,引发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修正自己的认识。

瑞吉欧教育的实践者倡导给幼儿一种“难以忘记的学习”(memorable learning),而不是“需要记忆的学习”(memorized learning)。我想这两者之间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让幼儿自己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获得的是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在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例如,金秋时节,向日葵成熟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间观察向日葵,让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朝着太阳?”让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对向日葵的果实进行观察,幼儿会发现原来向日葵的果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欲望。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春天来了,我便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这时候,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蜗牛,他们高声地喊了起来:“我找到了蜗牛!我找到了蜗牛!”其他孩子立刻一窝蜂地围了过去,于是,我把蜗牛请到了班里,先请幼儿观察蜗牛的样子,并让幼儿说一说它的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等,然后建议把它养起来,紧接着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蜗牛喜欢生活

在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蜗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先让幼儿自己观察、猜测,再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然后带到幼儿园分享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蜗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教育策略。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我们的幼儿园种了很多的花和树,我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秋去冬来时,我引导幼儿进行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比较观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docx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科学的含义与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2、了解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3、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及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及范围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科学的含义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与规律的知识。 2、科学是获取反映客观事实与规律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看待世界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1、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2、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 3、探索过程与探索方法的试误性 4、所获经验的非科学性 (1)幼儿总是用原有经验解释世界 (2)幼儿的经验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 三、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1、科学性和启蒙性 2、广泛性和代表性 3、地方性和季节性 4、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及范围 《纲要》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一)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三章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就是“为什么教”的问题,这一章讨论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例:为了让幼儿养成刷牙的习惯,教师用黑色水彩笔描画后代表牙齿上的细菌,让幼儿观察这是不科学的) 启蒙性是指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是粗浅的而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应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启示幼儿科学学习的媒介,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一是科学知识的“科学”,二是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科学 二、广泛性和代表性 1.科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呈现领域的广泛性 2.幼儿科学探索领域的宽广性 3.幼儿科学教育的奠基作用 根据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从广泛的范围中选择内容 2.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 3.考虑各部分内容的均衡性 三、地方性和季节性 1.幼儿一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特点 2.自然现象的地域性和季候性 根据地方性和季节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1.要注重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不要照搬 现成的材料。 2.要灵活地当地事物替换离幼儿较远或难以搜集的材料 3.根据当地季节变化特点,恰当地编排教育内容,而不要固守统一的计划。 四、时代性和民族性 根据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要求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1.结合幼儿生活选择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 2.选择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内容 3.引导幼儿认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产,或当地有名的物产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 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

【9A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3.活动中教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观察认识活动应如何设计? 一观察认识活动概述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它是从一定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某种对象的过程。观察也是科学教育中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变化时,观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 观察对幼儿学习科学的意义表现在: 科学观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科学经验,把幼儿引入科学之门。 科学观察也是一项基本的科学技能,幼儿通过观察,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提高感觉器官,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还可以锻炼大脑的信息加工,幼儿通过观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离线考核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科学精神 答: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探究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 2.观察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3.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 答: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初步概念的教育方 4.自然角 答: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场所。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幼儿园科学教育对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答:①幼儿科学教育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 ②幼儿科学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 ③幼儿科学教育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 2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目的性原则 ②可接受性原则 ③科学性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 ⑤全面性原则。 3.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1)启蒙性。 (2)综合性。 (3)地方性。 (4)各年龄班在认识内容与要求上不断扩大,逐渐提高。. 4.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比较性观察? 答: ①做好幼儿观察的准备工作 ②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③善于运用语言指导幼儿的观察 ④在观察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⑤教给幼儿观察方法 ⑥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丰富幼儿的词汇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论述幼儿小实验的特点? 答:(1)幼儿实验的目的不是进行科学发现,而是重复前人的部分实验。 小实验的目的是使幼儿直观地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发展幼儿的智能。在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实验就是幼儿的一种探索,探索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 (2)幼儿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简单,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 2.以“收获的秋天”为例,论述教师如何组织总结性谈话? 答:①幼儿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生动的直接经验 ②教师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深入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③准备有助于幼儿回忆的教具 ④在谈话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和启发性 ⑤谈话结束时,要总结谈话内容

中班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中班的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不难发现,他们好动、非常喜欢模仿,语言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未知,各种科学现象激发着他们探索的欲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要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使其动脑,最终能主动去探索。 一、敢千动手,从身边的常见科学现象着手 与幼儿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他的一日生活,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的事物着手,让幼儿感到亲切、自然,而不是遥不可及、莫名其妙的各种科学原理。中班的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例如,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开展“说发现”的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在种植园地,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等等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观察积极性提高了,发现的现象就十分丰富,有了这样精彩的发现,就更加能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科学发现变得常见,那么动手操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乐于动手,提供丰富、适宣的可操作的材料 科学活动的要素就是幼儿的操作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说话声、早操声等进行引题,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话”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场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叫声、水声、雷声等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可操作的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等,然后盖紧盖子,幼儿自己使劲摇晃。采用自主游戏的方式听辨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接着教师进行“声音与振动”的科学小实验演示,进一步理解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最后,活动延伸,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声音“乐器”,激发幼儿自娱自乐的情趣,体验各种声响带来的愉快享受。这样的环节设置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听声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得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科学教育得目标结构 1、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得层次结构 幼儿科学教育得目标按其层次,可以分解为幼儿科学教育得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1)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 《幼儿圆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得科学领域得目标就是:①对周围得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与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③能用适当得方式表达、交流探索得过程与结果;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受事物得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得重要与有趣;⑤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得环保意识。 (2)幼儿科学教育得年龄阶段目标 (3)幼儿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得单元目标一般有“时间单元”与“主题活动单元”两种。 ①“时间单元”,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个月或一周内要达到得目标,相当于“月计划”或“周计划”中得科学教育目标。例如:幼儿园中班九月份得科学教育目标。 ②“主题活动单元”,就是在一组有关联得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得目标。例如,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有趣得气味”。 (4)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得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就是指一次具体得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得目标,例如:幼儿园小班“可爱得蚕豆荚”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以上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得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得层次结构。各阶段性目标之间就是相互衔接得,体现了幼儿心理发展得渐进性。 2、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得分类结构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例如,“知道生物得生长、人类得生活离不开水”。用词“知道”、“了解”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例如,“能够根据豆荚得大小进行简单得比较与分类”。用词“能够” (3)科学情感与态度教育目标。 例如,“喜欢探究周围得自然现象”。用词“喜欢”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得内容 1、关爱、探究身边得有生命物质,探索无生命物质及其环境与人们生活得关系。 (1)动植物与环境及人们生活得关系。 能说出常见动植物得名称。 (2)无生命物质与人、自然环境得关系。 ①水;②沙、石、土;③空气 (3)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得关系 2、关注、感受、探究身边得自然科学现象 (1)多种多样得光 (2)美妙得声音 (3)冷、热现象 (4)力。有推力、拉力、浮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吸引力、电力、风力等 (5)电 (6)奇妙得化学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与内容知识讲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与内容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与内容、 [导读]: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具体表现为: 1.引导幼儿……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具体表现为: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家的崇敬。 6.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别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第一周: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第二周:帮助幼儿掌握根据一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完整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的: 1、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2、能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是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所期望幼儿获得某些发展,所以,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原有水平和能力以及教育活动的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活动目标。在教育实践中,设计、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把握以下注意事项: (1)活动目标应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域内。 (2)活动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具体、清晰。 (3)目标的表述主题应一致。 四、案例分析 指出下列案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案例一 大班科学活动“小石头漂流记”的目标 1、能积极进行各种实验,并大胆表述实验结果。 2、乐意接受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 问题所在:目标过于笼统、概括,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修改后: 1、能借助不同工具,尝试让小石头浮起来。 2、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向同伴介绍实验结果。 3、乐意接受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二 大班科学活动“运水游戏”的目标 1、提供多种运水的工具和材料,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水中遇到的问题。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 问题所在:目标表述主题不一致。 修改后: 1、积极探索多种运水方法,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运水中遇到的问题。 2、初步掌握画“正”字的统计方法。 五、作业 为下列活动拟写活动目标 1、可爱的小白兔(小班) 2、动物的分类(中班)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一:一、活动题目 苏打喷泉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苏打喷泉,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塑料盖的瓶子、吸管、胶带、白醋、小苏打、水、纸、笔。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 (1)在瓶盖上插入吸管,吸管离瓶底距离约2厘米。 (2)在塑料瓶中倒入30毫升的水,并加入50毫升的醋。 (3)瓶内放人两勺小苏打,迅速将瓶盖盖上。 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1)这个实验真有趣,水从吸管中喷出来了。 (2)像喷泉一样,瓶子里有许多小泡泡。 (3)喷泉真好看!我也想做一个小喷泉。

我来做小喷泉。 (1)先在瓶里放入水,再放醋和1勺苏打,喷泉没有做成功。 (2)盖子没盖好,泡泡都跑出来了。 (3)将吸管插入瓶盖中,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先在瓶子里放人一些水,再放入一些醋,最后放人2勺苏打,迅速盖上带有吸管的瓶盖。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放l勺苏打不成功,醋要多放一些,再放2勺苏打,水就喷出来了。 (2)瓶盖没有盖严,泡泡都跑出来了,一定要盖严瓶盖。 (3)先放一些水,再放一些醋,最后放了2勺苏打,喷泉就做成了。 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使用药品的量: 第一次水醋苏打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六、注意事项 1.教师提醒幼儿要进行分工:负责记录的幼儿要将醋、小苏打的用量记录清楚。

2.检查醋和小苏打的比例是否适当,瓶盖密封是否严紧。 3.盖瓶盖的速度要快。 4.要将小苏打碾碎后放入瓶内。 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案二: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途径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教育 1.观察认识型活动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通过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慧和观察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这类活动时,首先应该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接着尽量让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适当地讲解,以帮助幼儿加深印象。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幼儿所获得的印象。 2.实验操作类活动 实验操作类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实验操作对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真正引导幼儿亲身经历和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并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比获取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更为本质;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满足探究欲望,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使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探究和思维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 教师在组织这一类活动的时候,首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其次,根据活动,充足、多样的材料,让幼儿有充足的机会与材料接触,同时引导每一个幼儿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动建构认识。 3.科学讨论型活动 科学讨论型活动是指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中的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尽管它不是一种直接探究活动,但也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活动类型。

论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

论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 对策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论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更强调幼儿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幼儿通过自身和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注重幼儿主动的建构过程,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今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关键及其在幼儿园中如何实施,才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其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相关物质材料的提供、巧妙地组织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重视抓住生活契机进行教育。最后,要重视对科学教育或顶的评价。科学教育活动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对过去幼儿园常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近二十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主要针对幼儿园教学以灌输为主的状况,提出以幼儿的探究和发现为基本方法,以科学经验的获得、科学技能的发展和科学兴趣的萌发为目标,建立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学科取向的课程。至90年代中期,科学课程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取代了传统的常识课程。第二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主张科学教育生活化和课程整合为特征,针对科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偏多偏深、过于学科性和学术性、脱离幼儿生活等),同时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尤其是生成课程理念、瑞吉欧教育经验等)。这一阶段的改革强调从幼儿生活中产生科学教育的内容,并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整合的学习。这些观点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新《纲要》在强调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及科学教育要回归生活之外,更将科学和数学合并为一个领域,充分体现了渗透整合的思想。第三阶段,可以以2001年以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为标志,中法合作项目—“做中学”更加掀起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热潮,使得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但它并不意味着第二阶段到此结束,而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部分)

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部分)

课题:第四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部分)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课时分配:共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求及不同年龄班的阶段目标、内容; 3.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学会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能力的培养,能实施科学教 育。 教学难点: 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能力的培养,能实施科学教 育。 教学过程: 一、科学的含义 1.《辞海》中对科学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和发展。 备注

举例说明2.当今社会对科学的解释:科学既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 获取知识的过程。 3.幼儿科学教育的概念: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 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 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 每人搜集一份有关动植物或自然现象或科学发明等方面的资 料进行讲演。要求图文并茂、讲解简明清楚生动。 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学生自读《指导纲要》,教师提问:科学教育的关键目标是 科学知识吗? 明确: 1.幼儿学科学开始于好奇心。 2.幼儿好活动,在活动中学科学。 3.幼儿学科学具有把周围事物拟人化的特点。 4.幼儿敏感于成人对他们学科学的态度。 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及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积极 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经验,发展智力技能,掌握学 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有利于年幼儿童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 创造性等品质的发展。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解读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 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二)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技能—观察力、 分类、测量、操作、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发展幼儿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初探

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初探 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板块,也是我国的特色。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本人围绕科学教育方法认真思考,下面就此谈一谈看法。 “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培养幼儿爱好探索科学的精神,需要珍视幼儿可贵的好奇心,激起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并加以谆谆诱导。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是说动手操作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又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大自然中的科学应该是最简单的。这是由于大自然中的科学比较直观,能让幼儿直接体验到,感受到。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让每个幼儿去观察探索周围的世界,大自然的世界。大自然里有什么,有哪些昆虫,哪些植物,它们都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幼儿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很好奇,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提出问题。幼儿探索科学的特点是面对一些具体的事物时才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幼儿探索科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动手操作,亲自动手去感受事物的变

化。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自主学习科学知识。 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索来说物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它能给幼儿最直观的观察。所以帮助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不同的科学活动需要提供不同的材料和相对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科学活动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材料,增加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在“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科学活动中,首先我将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积木、铁块展示出来后向幼儿提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它们动起来吗?提出问题后,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在操作中,有的幼儿用手推,有的幼儿用嘴巴吹等等,都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接着请幼儿上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东西动起来的,通过讲述以及动手操作,让幼儿自己发现“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移动得远,用力小就移动得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不动”这个科学道理。通过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而懂得了其中的科学知识。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地走下讲台,到孩子们“后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教师要当好引路人。不要只关心孩子学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不要忙于带幼儿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归纳,要引导幼儿大胆地参与、大胆地学习、大胆地思考,引导他们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义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 义

第一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 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是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略) ?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基本框架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第二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章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第二节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节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节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区角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班级科学区角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与管理 第七章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科学游戏 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八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理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实践策略 第九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与方法 科学是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分别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经验性的延伸 科学是过程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方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就是为完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科学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途径和方法的区别:方法承载与途径之中。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幼儿的各项教育目标要通过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因此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探究学习活动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研究性学习” 一、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2.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3.从客观的知识观到主观性的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有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 2.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 3.学习是学习者新旧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4.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多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 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 (一)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 例: 生鸡蛋的秘密 在“宝宝厨房”中,孩子们正在将生熟鸡蛋用旋转的方法进行区分,他们发现生鸡蛋转的慢,熟鸡蛋转的快。文文小朋友也拿过一个鸡蛋转起来,可是,他刚转了两下,鸡蛋忽然掉在了地下,刚好是一个生鸡蛋,蛋清蛋黄洒了一地。他立刻紧张的看了老师一眼,赶紧蹲下去,伸手去抓已经滩在地上的生鸡蛋,想把鸡蛋放回蛋壳里去,可抓了三次都没有抓上,他越发的紧张起来,不断的偷眼瞟着老师。在旁边的翔翔小朋友看见了也过来帮忙,可伸出小手抓了两下也没有抓住,蛋液从他的指缝里流出来。这时老师发现了他们,严肃的走过来想要制止孩子,我急忙拦住她,示意她先站在一边观察,接着蹲下身来请两个孩子试试生鸡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精华版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科学教育相对处于被弱化的位置,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通过对幼儿园一线教学的调查,寻找出幼儿园科学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并做成因分析,为一线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由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从探究到发现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科学启蒙教育,注重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和条件,注重引导幼儿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意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视创新意识和

能力的培养,允许有选择性的学习。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力日趋激烈,使得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深入人心。儿童期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意识到儿童科学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七十五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时,其中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学习观察大自然,学习自己动手去探索,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是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前提。所以,学前期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对儿童一生发展还是民族崛起,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儿童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要,尽管孩子非常喜欢科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很成功。庞丽娟认为,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儿童科学教育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 教学活动目的: 应注重幼儿“动手”与“动脑”的为目的,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 1. 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2.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3.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4. 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5. 如,听讲,看演示,查阅资料等等。 教学过程: 1.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支持幼 儿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师应根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组织优 化的教学过程。 3.其次是科学知识的陈旧率加速,与其掌握各种具体知识勿宁掌握生命力更持久 的科学方法。 4. 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 5. 当这些直接的、间接的经验,与幼儿已有的认识不相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 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教学环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探究身边事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1)观察常见的动、植物的生活及特征,探索动、植物的多样化。 2)探索和初步发现动、植物与环境。 8.对别人不太感兴趣或兴趣一般的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探索兴趣。 9、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事实或现象。 10.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常常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11.观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科学经验,把幼儿带入学科学之门。 12.幼儿通过观察,不断积累经验,为形成初级科学概念奠定了基础。 13、观察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技能,观察者从外界获取信息,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幼儿通过观察,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14、观察力还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5.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不仅能提高感觉器官的机能,还可以锻炼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