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活血化瘀药

一、含义

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有的书说它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细化,瘀血可以是血管方面的原因,可以使血液方面的原因,瘀血即可在血管、血脉内部,也可在血管、血脉外部。现在认为活血是作用,化瘀是效果,实质不一定。又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症药。这个分节是不成熟的,困难的,是相对人为的,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是常用的典型的作用强的,放在哪一类都可以,疼痛的、外伤的、妇科病的瘀血证或腹内的症瘕结块都可用,如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都是常用的,前面的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些也一样,通经、调经、消症、疗伤都可以。只能在某一节就1-2味,如自然铜,只是活血疗伤,跌打损伤,续接筋骨。瘀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要细化。要清楚某一各药放在某一节,其它的瘀血也可用。

二、功效与主治

活血化瘀药均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主治各种瘀血证。活血化瘀,变化的情况有三种,一是简化活血化瘀、消瘀血;二是变化动词,活可改形、化可改消、形、散,作用强的叫破血逐瘀;三是在活血化瘀的方面联系主要效果;长于止痛的叫活血止痛或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的叫活血通经或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的叫活血疗伤;长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症积叫活血消症、活血化积,有的用于疼痛,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活血通痹等等。主治就是瘀血证,在内外妇儿科都有,月经失调(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内科胸痹,瘀血阻滞心脉,现在主要是冠心病;骨伤科跌打损伤;外科疮痈等,临床表现瘀血一是疼痛,不通则痛,气无形不能结块,能结块者必有形的瘀和痰,症瘕结块,很多都是瘀血,有的出血,经久不愈,淋漓不尽,甚至有瘀血块,另外疮痈的红肿疼痛、痹证的疼痛、顽固的失眠、皮肤的粗糙、皮肤甲错、面色黧黑、头发枯脆等都可与瘀血有关。

对活血祛瘀药,按其作用强度的不同常有不同的称谓。如“和血”、“和营”多指活血作用较弱,药力平和;“活血”、“化瘀”、“祛瘀”、“消瘀”较“和血”、“和营”作用强,然力量强度又不及“破血”、“破瘀”、“逐瘀”等功效。后者活血化瘀作用强,药力峻猛。当然,药物活血作用的强度是相对的,如剂量多少可改变其强度。由于本章药物数量较多,为了便于学习掌握,今按其作用特点和主治的不同,相对地将其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及破血消症药四类。

瘀血证可按瘀滞程度的不同,有血郁、血滞、血瘀、血结之分。由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药主治范围很广。如多种妇科瘀滞证(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心腹瘀血疼痛、症瘕痞块、跌打损伤以及风湿痹证,痈肿疮疡等。活血化瘀药对上述病证,通过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作用而获得调经、通经、止痛、消症、消肿、通痹等间接功效。某些活血化瘀药尚可活血通脉,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性脉管炎等。

三、性能特点

药性无规律,偏温偏寒都有。前面学的多是偏寒,如大黄、赤芍药、牡丹皮、大血藤、败酱草。但这一章的都是偏温的,偏寒的只有郁金、丹参、益母草等。药味都辛,能行能散,真实滋味的苦,就引入了苦能破血,就是化瘀的意思,所以又标苦味,又有根据咸入血,又强调咸味,但最重要的是辛味。归经心主血脉,肝藏血,心主血脉和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肝,恶血不归于肝。

根据辛能行的五味理论,及寒凝是引起瘀血的重要原因的病理特点,活血化瘀药多为辛温之品;其中部分性偏寒凉,对血热而瘀滞者更为相宜。前人又依据本类药的滋味,引入“苦以泄滞”、“咸能软坚”的理论,除辛味之外,还常标以苦味和咸味。因肝藏血、心主血,故活血化瘀药主归肝、心二经;而前人认为“恶血必归于肝”,故本类药更强调归肝经。

四、配伍应用

寒热虚实,有寒的但更多的是寒凝而引起的血瘀,血遇寒则凝,温性的活血化瘀还不足以祛寒,不足以温经,常配温里药,尤其是温经散寒药,如桂枝、肉桂等长于入血分的药;有热,瘀血不单可化热,而且热邪也能引起瘀血,是个重要原因,热邪可煎熬血液成块、粘稠凝结,常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凉血药;虚,阳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了,阳气虚,推动无力,配补阳、补气,血液本身属阴,如阴血亏耗,认为可产生虚滞,配伍补阴补血的,所以四类补虚药都可配伍;实,除寒热外,气滞则血凝,配伍行气的,有痰,痰瘀互结,配伍化痰的,痰与湿浊互为因果,有时配除湿的。另外针对主要症状,如果是用于风湿痹证配祛风湿的;用于疮痈肿痛,配解毒消痈的;如果是痢疾配清热燥湿止痢的药。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应针对病情,并根据药物寒温、猛缓之性或止痛、通经、疗伤、消症等专长,加以选择,并作适当的配伍。由于人体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需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寒凝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助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若热灼营血而致血瘀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痹证、疮痈,则应与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症瘕痞块,应同化痰软坚之品配伍;瘀血而兼正虚,又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通补兼施。如瘀血兼血虚或阴虚者,当同补血药或养阴药同用,阴血充足,则瘀血易去;同样,若瘀血而兼气虚者,当与补气药同用,气为血帅,气足则血易行,瘀易去。瘀血而出血者,宜配伍止血药,不可单纯止血或单纯活血。

五、使用注意

因证选药,根据不同瘀血证选不同药,疼痛为主、妇科的、外伤的、症瘕的分选。另外瘀血比较轻浅的选比较温和的,重的,如症瘕积聚选破血消症的。三因制宜,因人而异,中病即止,这类药也是消法的,原则是消而勿伤,不要损伤正气,不要耗伤心血。症候禁忌,孕妇、月经多的、出血不是瘀血引起的都不宜或慎用。

1.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2.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

3.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由于现代产科处理更安全有效,故在有条件地区对难产、胞衣不下者亦不宜使用;

4.对破血逐瘀之品,由于更易伤人正气,对体虚而兼瘀者更应慎用。

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之力峻猛者,又称破血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而产生调经、止痛、消症、消肿、消痈、通痹等功效。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活血祛瘀作用按其强度的不同常用不同的功效术语,如“和血”、“和营”多指活血作用较弱,药力平和;“活血”、“化瘀”、“祛瘀”、“消瘀”较“和血”、“和营”作用强,然力量强度又不及“破血”、“破瘀”、“逐瘀”峻猛。

活血化瘀药主治各种瘀血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本章药物主治范围广泛,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如内科之头、胸、腹、四肢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症瘕积聚,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妇产科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外伤科之跌扑损伤肿

痛,痈肿疮疡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药。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应针对病情,根据药物寒温、猛缓之性和功效特点,加以选择,并作适当的配伍。由于人体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需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寒凝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助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若热灼营血而致血瘀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痹证、疮痈,则应与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症瘕痞块,应同软坚散结之品配伍。瘀血而兼正虚,又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消补兼施。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但其危险性大,一般不宜使用。由现代产科处理更加安全有效。破血逐瘀之品易伤人正气,体虚而兼瘀者应慎用。

1.活血化瘀药的分类,活血化瘀药及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含义:

活血化瘀的药物较多,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按其作用和主治证的特点,相对地将本类药物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和活血消症药4类。以活血化瘀(促进血行、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其中:长于止痛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止痛药;长于通调月经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调经药;长于续筋接骨疗伤的活血化瘀药,称为活血疗伤药;长于消症散结,且作用较为峻烈的活血化瘀药,称为破血消症药。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与主治:

本类药物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主治各种瘀血证。瘀血既是多种病因(如寒凝、热灼津伤、气滞、气血不足等)引起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故瘀血证较为广泛。以瘀血为主的病证如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失调,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下或不尽,心腹瘀血疼痛、瘕痞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痈肿痛、痢下脓血等,亦每兼瘀血阻滞。故均为本类药物的主治病证。

3.活血化瘀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活血化瘀:是指药物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以治疗瘀血证的作用。又常称为活血祛瘀、活血散瘀、活血行瘀,或简称活血及化瘀等。其中作用较弱,药力缓和者,又可称为和血,或和营;活血作用较强,药力峻烈者,又可称为破血、破瘀或逐瘀。

4.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血遇寒则凝,寒凝是引起瘀血最常见的原因;热邪煎熬,血液亦可结块而成瘀。本类药多偏温性,能温通气血,令其调达;部分药物偏于寒凉,对瘀滞而兼血热者较为适宜。根据辛能行的五味理论,活血化瘀药皆可标以辛味;本类药的滋味多有苦味或咸味,前人因此将五味理论加以拓展,提出“苦味泄滞”和“咸入血”等多种有关说法。故各药除辛味之外,又常有苦味或咸味。由于总论中未提及这些理论,只供学习本章药物的参考,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药味,不作考核要求。至于归经,与止血药、凉血药等入血分的药物同理,本章药主要归心、肝二经;又因为素有“恶血必归于肝”的说法,杂纫怨楦尉鳌F蒲药不但较为峻猛,而且有的还为小毒之品,应加以注意。

5.活血化瘀药的配伍应用原则:

①活血化瘀药最常与行气药配伍。由于人体气血之间关系密切,气滞可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常配行气之品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②寒凝血瘀者,当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可助活血药消散寒凝之瘀滞。热灼营血而瘀滞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共收凉血化瘀之效。正虚而血瘀者,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通补兼施,若血虚阴亏者,兼补血滋阴,使阴血充足,则瘀血易消;阳气不足者,兼以温阳益气,则血易流畅,瘀亦易去。

③痹证、疮痈等证而有瘀滞者,应以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品,

可增强通痹止痛或消痈散结之效。

6.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

①注意因证选药。如寒凝而血瘀者,选用药性温通的活血药;热灼而血瘀者,选用药性寒凉的活血药;外伤而血瘀者,选用长于活血疗伤之药。

②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应忌用或慎用活血化瘀药。

②避免过用活血化瘀药而耗血或动血,体虚患者慎用。

赤芍苦辛微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输出量;抗血小

板聚集;抗肾上腺素作用,改善微循环;镇静、解热,抗惊厥;抗菌、抗病毒;弛缓平滑肌,解痉镇痛。常用剂量3-15g。

丹参苦微寒。养血安神,调经,活血化瘀。增加冠脉血流量,调整减慢心律;抗血凝,

抑制纤维胶原合成;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脂、血压、血糖;抗变态反应,降低IgE及γ球蛋白;抗菌、抗肿瘤。常用剂量10-20g。

益母草辛微苦寒。调经,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利尿,降血压,扩张血管,抗肾上腺

素作用,改善微循环,抗凝,抗血小板凝集,溶栓,调整肠管平滑肌活动,兴奋呼吸中枢。常用剂量10-20g。

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消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抑

制纤溶酶而达到抗炎作用;降血压,对肾性高血压也有效,解热,止血;抗菌,抗病毒;镇静,镇痛。常用剂量5-10g。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增加纤溶酶活性;降

血脂、降血压,扩张外周血管(与M及H1受体有关);增加冠脉血流量,减低心

肌耗氧量,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抗维生素E缺乏;抗贫血。常用剂量

5-15g。

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祛瘀通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

管开放数增多,降低血压与利血平有协同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栓素A2,降低纤维蛋白稳定性;镇静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增加冠状动

脉血流量,有强心作用,可能通过心脏β受体兴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放

射,抗维生素E缺乏。常用剂量3-10g。

红花辛温。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降低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

环,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抑制血小板凝集,对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反应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常用剂量3-10g。

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炒炭止血。解痉;抗菌(伤寒、结核、葡萄球

菌),抗真菌(毛癣菌);增加白细胞。常用剂量3-10g。山楂,甘酸温。散瘀

止痛,消食化滞。降血压(血管扩张与收缩双重作用);降血脂(清除血脂作

用);镇静;抗菌,增加胃、胰液分泌;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常用剂量5-

10g。

生蒲黄甘辛凉。活血祛瘀,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止痛,降血脂;改善微循环;镇静;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心率;收缩子宫;利尿;缩凝血时间。常用剂量3-10g。

血竭甘咸平。化瘀止痛,止血生肌。镇痛,抑真菌,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血

管,增加血流量,止血;降低血粘度。常用剂量。

参三七甘微苦温。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扩张冠脉,提高心肌耐氧量;降血脂,降血

糖,减慢心率,降血压;缩短凝血时间;有显着抗凝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促纤

溶;抗炎(类皮质激素作用);利尿。常用剂量。

毛冬青辛苦寒。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痰止咳。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

管,增加血流量,降血压;镇咳祛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菌。常用剂量30-

60g。

虎杖苦微寒。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利尿通淋。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

流,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胆固醇;抗病毒(乙肝、流感等);镇咳平喘,抗组织胺;抗菌;泻下利胆;镇痛。常用剂量6-12g。

莪术苦辛温。破瘀行气,消积止痛。抗血栓(抗血板聚集);调整肠管平滑肌收缩与舒

张;抗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肿瘤;升白细胞;抗早孕。常用剂量3-10g。

穿山甲咸微寒。祛瘀散结,活血通络。升高白细胞;增加周围血流量;下乳。常用剂量3-10g。

泽兰苦辛微温。活血祛瘀,通经利尿。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利尿,抗白血病,抑制肿瘤。常用剂量6-10g。

乳香辛苦温。活血止痛,行气消肿。抗菌;镇痛。常用剂量5-10g。

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减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镇咳;抗血凝。常用剂量3-10g。

延胡索苦微辛温:活血止痛理气。镇静催眠,镇痛,安定,解痉、松弛肌肉;抑制胃分

泌,抗溃疡;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降血压;扩冠脉,增加血流。常用剂量3-

10g。

水蛭苦平小毒。破血祛瘀。抗血凝;扩张血管;治血小板增多。常用剂量;粉次,胶囊

袋。

穿心莲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促进纤溶作用;抗血小板功

能,抗血栓;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解热抗炎;有毒蕈碱样作用,抗蛇毒;利胆;

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