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永远兴盛,历久不衰,皮影戏亦如此。然而,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本身,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文章以皮影戏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性为三大视角,对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这个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皮影戏;创新;发展;必要;可行;具体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40-01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永远兴旺,长盛不衰。皮影戏也同样以创新与发展为其生命力之所在。然而,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本身,乃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其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的解读。

一、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皮影戏创新与发展的第一个层面,是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只有明确地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才能为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找到原动力与强大的智力。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切文学、艺术、科学的生命,“科学艺术与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特别是21世纪,创新已成为全球各国家各领域的一个大主题。我国已将创新作为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强化机制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工业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起到了龙头的带动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皮影戏创新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凸显。

创新与发展合二而一,是孪生兄弟。所以创新与发展既是皮影戏的生命,又是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皮影戏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毋庸赘述、不言自明了。

二、创新与发展的可行性

皮影戏创新与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是创新与发展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论证,以大量的成果事例为依据。

首先,皮影戏剧本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整个皮影戏创新

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皮影戏的创新与发展揭开了闪亮的历史篇章。1950年,黑龙江省皮影人高凤阁,就创作出皮影戏新剧本《美军暴行》。1958年,皮影戏作家高中兴又创作出皮影戏新剧本《秃尾巴老李》。改革开放以后,韩非子先后创作出皮影戏新剧本《狐狸与乌鸦》、《龟兔赛跑》、《狼来了》、《狼和小羊》、《拔大萝卜》、《智斗花公子》、《油流鬼》、《龟与鹤》等。

其次,演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傅莱魁嗓音洪亮,韵味醇厚,高亢甜润,擅演文生、武生、二花脸,与扮演旦角的“皮影界小梅兰芳”金传武组成黄金搭档,名噪一时。

青年皮影演员韩迟,是双城市皮影剧团团长、双城皮影第六代传人。她拜唐山皮影表演艺术大师齐永衡为师,又拜金传武、傅莱魁为题,广收博采,艺业大进。1998年率团进入北京演艺市场,先后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青少年卡通节、韩国“东太平洋人形剧节”、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演出,受到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为她作了专题报道,并当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再次,操纵方面的创新与发展。高淑芳创造出耍棍、走矮子、拱腿、踢腿、马上大刀、步下长枪等动作操纵表演法。

还有,影人雕刻的创新与发展。于久文、韩树柏等,都有突出贡献。

最后是皮影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作曲家靳蕾曾为皮影戏《秃尾巴老生》作曲,并著有《皮影戏音乐》一书,对皮影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功不可没。杨士清也为皮影戏《火焰山》作曲,对皮影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同样做出了艺术贡献。

三、创新与发展的具体性

皮影戏创新与发展的第三个层面,是创新与发展的具体性。这种具体性,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剧目综合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剧本、音乐、演唱、操纵、雕刻、灯光、音响等各个艺术元素的全方位创新与发展。

2.剧目、理论研究、宣传报道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与发展。

3.组织观众、市场营销、剧团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与发展。

4.对传承人的保护、举办传承培养班、举办皮影戏交流演出、大赛等活动的全方位创新与发展。

5.对皮影戏产品(影人出售、皮影展览、皮影纪念品、皮影书刊、皮影戏音频视频资料、皮影戏画报、皮影戏学校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9-250.

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学习案例: 题目:探究青海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 班级:湟中县土门关乡初中七(2)班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 组员:张宪秀赵洪昌曹得清马兰霞 课题研究的科目:语文 研究目的:我省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研究意义: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皮影戏文化遗产。 初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 调查问卷:赵元飞 写作:喇海忠赵元飞 收集资料:赵元飞喇海忠 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 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研讨小结。收集并整理资料。

探究性学习及任务: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探究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资料) 研究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

皮影戏的特点及现代进展

皮影戏的特点及现代进展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简称“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形式。皮影的发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众喜爱。但是,由于传统影偶制作工艺复杂、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创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呈逐步衰落的状况,尤其是“文革”时期,皮影戏被打成了“封、资、修的黑货”,受到极大冲击,更加剧了其衰落。 一、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简单地归结为鬼神作怪,由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皮影戏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影偶是皮影戏的基本道具,单独来看,影偶也是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品,其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合理的变形。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维空间移动的局限,影偶雕刻艺人合理使用变形艺术,适应观众观影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同时,还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美感

和演出效果。三是巧妙的象征。影偶的象征特点主要通过图案和色调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四川皮影中的秦始皇造型。四是稚朴的装饰。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间织锦、刺绣、剪纸等的朴实、稚拙、装饰性强特点,因而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皮影戏的演出一般至少需要3个人,2人配乐1人表演。表演者双手操纵人物车马道具,自演自唱,灯光将人物车马投影到白色幕布上,观众于幕前观影。皮影戏的这种演出形式使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平面影幕使得演出只有上下左右的平面空间,缺少纵深的立体空间。二是影偶的局限。影偶大多是正侧面半边脸,缺少表情变化,也就是俗语说的“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皮影戏的这种局限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平面的影戏和影偶使得影偶离开平面,形象就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此影戏适合表现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打斗变化的神话故事。 二、皮影戏的现代发展 皮影戏与水墨动画分属于传统戏曲和动画2个不同类别,但二者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中国特色。同时,二者在内容取材、演出制作形式上都具有相互可借鉴性。因此,在皮影戏的发展中,可以借鉴水墨动画元素,促进皮影戏的现代发展。 1.民族性。皮影戏与水墨动画融合发展的基础。皮影戏演出的目

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皮影戏不但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而且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关键词】皮影戏艺术流传发展 很早就听说了皮影戏,一时兴起,就产生了兴趣。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它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据说,皮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皮影在制做上采用皮革来完成,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⑴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技法,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皮影戏的流传来看,它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在宋代时,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元代时,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到明代后,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戏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神韵飘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调尤以"嘛喤"(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采。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世世代代养育着象黄土一样热忱、刚强的环江传人。他们出生时落在黄土炕头,去世后掩埋在黄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们大苦大悲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累的筋疲力尽之时,他们会站在沟沿上磨耙上,尽情大吼几句道情,顿时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涤荡,尽扫无存。高兴时唱激扬的快板,痛苦时吟忧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词多用七字、十字联句,押韵自如,便于识记。一曲曲唱词简直是一首首多情优美的诗,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声韵和谐。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甘肃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省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环县皮影,亦称陇东道情、环县道情,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活跃着100多个班底,已被列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甘肃省的地方戏曲品种 陇剧即脱胎于环县皮影。 我国著名的皮影抢救保护者王光普老先生说,虽然河南、陕西、四川、北京、山东等 地都有影人艺术,但环县皮影是保存最完整的,而且较之其他地方的皮影艺术,环县皮影 在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民俗特点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 处,而且最为难得的是环县皮影还大量渗透了“古文化”符号。 民俗专家柯杨说,庆阳地区的一些俗语谚语当中也大量的反映了皮影的艺术活动。 环县古称环州。

当代中国皮影戏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皮影戏发展方向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它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皮影的道具是用用牛皮或驴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皮影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活灵活现。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该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 但是,就目前来说,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而且现在社会真正对皮影感兴趣的人太少,最重要的是皮影的制作需要精雕细琢,有着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在制作期间出现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无法修改,之前努力的一切就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我相信大部分喜欢皮影的人都会看过《皮影王》这部电影,都对王大江这个人印象很深刻吧,深深的被他那种对皮影的痴迷、艺术的执着所打动。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走马灯”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他还富有激情和想象,性格浪漫、狂放,富有天才的创造力。他成天做着皮影的梦。他对皮影戏狂热、偏执,对皮影戏、对爱情,矢志不渝。甚至双目失明、火海刀山,他仍从容不迫地固守这块神圣的皮影戏领地。这部以皮影戏为题材的电影,是一部艺术电影、文化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折射皮影戏的不断发展: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有杆到无杆,男子到男女合演,假嗓(二嗓)到真嗓,动物到人物,单线平涂到云影波光。说明皮影戏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飞跃进步。市场定位是国内外放映,目标是走向世界。所以要让世界人民看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拍一些宣传记录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激发人们对于皮影戏的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对皮影戏的推广。 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了皮影戏抢救、保护、传承力度,专门开设皮影展厅、皮影传习所和皮影戏小剧场,对皮影老艺人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成立皮影协会,挑选皮影爱好者成为协会会员,发扬,宣传皮影戏,同时还要培养皮影艺术新人,每年邀请皮影艺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图形并借助灯光在屏幕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演变为陕西皮影,陕西皮影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它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二、陕西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 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 三、中国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皮影戏还被称为五人忙,由前声、签手、板胡、二弦、下档五人组成。皮影戏的感人魅力主要是靠签手高超的技艺,签手是影戏的灵魂。挑签是皮影表演在陕西渭南地区的名称,在表演时,签手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容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

皮影戏的发展概况及历史作用 王家欣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皮影戏是一种戏剧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功能;同时它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又体现出种种民俗文化功能。然而目前,由于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加之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了解皮影戏的发展,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发现其重要的民俗文化功能,她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关键词:皮影戏、民俗文化功能、艺术功能 1 皮影戏的简介 1.1皮影戏的表现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1.2 皮影的制作过程 皮影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文章主要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各流派的独自特色,和当代皮影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历史发展. 1. 引言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2.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3.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4.皮影戏的造型 4.1原生态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

皮影戏发展史

皮影戏发展史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溯源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华县皮影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

皮影戏发展的调查报告

皮影戏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皮影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市场规模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企业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投资规模;此外,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速度,能够充分反应行业的成长性,如果一个产品或行业处在高速成长期,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和投资的。本报告的第三章对皮影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有非常详细数据和文字描述。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本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1、产品结构,主要研究各类细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况,以及细分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2、用户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给哪些用户群体了,以及各类用户群体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3、区域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到

哪些重点地区了,以及某些重点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的把握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s)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市场份额是企业判断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无数大中型企业讨论和制定市场战略的重要依据。对市场份额的研究,又分为总体市场市场份额和目标市场市场份额,本报告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市场即为总体市场,而某些特定的省、市则为目标市场。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缩写: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 )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本报告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采用的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CRn),CRn指该行

论皮影艺术的价值与传承

论皮影艺术的价值与传承 一、皮影艺术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皮影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含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可作为室内的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从而产生其商业价值,为在都市的人们带去乡土的气息。 (二)文化价值 1.皮影人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 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民间艺术与专业创作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现代艺术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无论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精神,都将作新的产品提供积极地经验和有用的启示。 2.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剧目中所表演的内容多是直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平常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些深刻道理,所有它常常能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伦理形式。因此剧目中包含的故事情节,以及反映的民风是调查采集民间艺术素材的有效方法。 3.皮影戏的唱腔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音乐,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中,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融合了当地民族乐器、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所有,皮影戏的唱腔艺术是在同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统一的腔调。但他的唱腔丰富,板式丰富多样。 二、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了解,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很多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 (二)皮影艺术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观众流失。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等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三是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

中国皮影历史演变

中国皮影历史演变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天宇中极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千百年间,皮影戏曾经华彩勃发,领尽风骚。皮影戏发源于我国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据稗史所载:“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据此记载判断:当时虽仅有“影”,尚不足以称“戏”;但“设帐张灯”的方法,则显然已是“影戏”之滥觞。“设帐”,即差似今日影院之银幕;“张灯”实无异于今日之有放映机。从“皮影戏”到“电影”,时代虽相距在千载以上,但渊源有别,在形式上可以说百分之百是一脉相承的。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 唐代(618—907),由于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唐都城长安一带,俗讲僧夜晚设坛法会,以吟诵说唱形式配以连环图画,宣讲佛经和佛传故事。道教道士也以俗讲说唱形式,设坛宣讲《道德经》和道教教义。这些说唱以唐代的道曲曲牌和道教渔鼓、简板伴奏,今豫西、陇东、晋南道情皮影仍沿袭之。这种佛、道挂图俗讲,发展为悬灯隔纸以纸影与皮影说书。至今陕西华县皮影戏仍沿称“隔纸说书”。古老的华县皮影“碗碗腔”也是以印度佛教传入的击节乐器,即似小铜钟的“碗碗”而得名。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现二十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 明代,被称为“宣卷”的皮影艺术又有了较大发展,明武宗五德三年(1508),在北京曾举行过包括皮影戏在内的百戏大会演。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

关于四川皮影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88844614.html, 关于四川皮影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作者:罗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9期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孕育了许多值得后人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被视为国粹的京剧、被西方赞为“东方咏叹调”的豫剧还是四川传统的民间艺术皮影是都是值得人们传承、创新并不断发展的民族艺术瑰宝。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有着“南方影戏之魁”美誉的四川皮影受到多种冲击,甚至出现衰落的迹象,此时我们必须探究如何传承和发展四川皮影戏。 关键词:四川皮影;传承;发展 前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兴文化及新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西方的文化和思潮冲击,阻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四川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逐步走向衰落,当下应该致力于四川皮影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1.四川皮影的相关概念 1.1皮影 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或者“灯影戏”,是一种利用动物的外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并用来表演故事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者站在白色幕布的后面,用双手操纵着剪影,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讲述各种不同的故事,再配上如打击乐器和弦乐等背景音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也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及“世界电影之父”,中用古老的艺术向中国和世界传播华夏文明。 四川皮影又被称为“灯影戏”,是四川的传统民间艺术,四川皮影多表演历史故事、神话及各种传说故事,且人物剪影的造型较为夸张、滑稽,妆容及服饰多参考川剧,极具地方特色【1】。据研究,四川皮影大致起源于汉代时期,于清朝达到鼎盛。四川皮影分为成都灯影、川北灯影和纸灯影三类。成都灯影又被艺人成为“成都京影戏”;川北灯影又被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土灯影为川北土生灯影,陕灯影为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纸灯影是逢年过节时供小孩玩耍的。 1.2四川皮影的特点 四川皮影的人物剪影多以牛皮为主要材料,以直线为造型,刻工极其精细,造型较为夸张且滑稽,脸部造型及服饰多借鉴川剧造型,具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成都灯影在设计人物剪影的造型时多参考川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同时借鉴蜀锦刺绣、四川年画等民间艺术手

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皮影戏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枝独放的小花,其历史渊源深远、艺术价值独特。本文介绍了皮影戏的制作步骤、演出方法及内容,分析了在现代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创新皮影戏,艺术价值得以社会传承。 【关键词】皮影戏;艺术价值;社会传承 一、皮影戏的渊源 “皮影戏”又叫“牛皮影戏”、”灯影戏“,它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戏,它是用灯光照射用牛皮、驴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以各地的地方戏为主。 相传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最疼爱的妃子李妇人因病故去,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君臣为了解除武帝的思念召集各方人士商议,这时有位方士想出了个主意,他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在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汉武帝的惟账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喜出望外,后来这种形式就在民间流传。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用“皮影”代替了“木影”以兽皮或纸版做成人物剪影,加以彩绘,用线牵动头部,双手运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演出时常以历史戏剧、神话、寓言等为内容,配上音乐和唱词,元初皮影戏曾作为军队的娱乐活动,常在军营中流动演出,明清两代,皮影已遍全国,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出皮影戏,后来随军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从十八世纪开始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皮影的制作 皮影脸谱的制作要经过十几个步骤,分别是杀宰牛皮或驴皮,药水卤制去水分杂物,晒烘干燥压平,刮成透明薄片,描绘制片,雕刻修形,调绘色彩,刷酮油,整压定型,手条,肢节及配具的拼合,有人物的生、旦、净、末、丑、动物、刀枪、桌、椅、亭、台、楼、阁、宫殿、车、马等道具。 影窗:也叫亮子,也就是照影子的幕布,是用方木做成长宽比例为二比一的长方木框,用白布包上绷紧,绷好的影窗固定在距地面高80公分的台板上或办公桌上。 影灯:过去用的是豆油灯,煤油灯做光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用日光灯做光源,吊在影窗的后上方,影人是在影灯的前面,影窗上表现,观众坐在影窗外面的观众席上观看皮影戏。

历代皮影的发展

皮影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表演艺术,它虽在宋代形成一个高潮,但只有片段、零散记录,既无系统,文物数据亦不多,元代有少许记录,但缺形象,真正的成熟期是在清代和民国初年。清代皮影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初有唱片公司录制了一些皮影戏唱片,影响深远,是研究皮影戏的珍贵资料。 皮影戏在宋代进入成熟时期。首先是与说唱艺术结合,由散文(说)及韵文(唱)两部分组成。宋代的影词多为七言,并能够演出复杂的烟粉灵怪、传奇和历史故事。表演形式上有大、中、小影戏和乔影戏(滑稽戏)等不同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高峰,元杂剧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都有相当高水平,相比之下,影戏却少有文献记载。元时影戏随着其军事与政治传播到西域,波斯、阿拉伯、希腊、土耳其都留下中国影戏的影迹。十四世纪波斯的史学家拉施爱德丁(1247—1318年)曾说:“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后,曾有中国的戏剧演员到波斯,表演一种藏在幕后说唱的戏剧。”所指即为影戏。 明代是中国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一是南北中外皮影有了交流,二是各地形成的皮影流派。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于永乐元年(1403年)采取“徙官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的措施,浙江自宋代以来兴盛的皮影被带到北京。另外,朱棣派太监郑和(1371─1433年)七下西洋,也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郑和的文书马欢在他为1416年的一次航行所写的报告中,记载了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看图说故事的艺术表演。陜西、山西、河北、山东、浙江和闽南、云南腾冲等地皮影,都在明代初步形成地方流派。明代诗文中记载有影戏演出,河北省蔚县留庄镇白中堡门外的观音庙戏台,就是明代一个演出木偶、皮影的专用台,自古称为“灯影戏台”。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而诸般民俗艺术也进入一个繁盛时期。清代影戏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扩散普及期(1644─1795年)、成熟完善期(1796─1874年)、空前繁荣期(1875─1911年),最后一个时期延续到民国20年,直到1930年左右。清代至民初也是中国影戏的表演艺术和工艺美术传入欧美各国的重要时期。专程来中国研究皮影的德国学者奈?西蒙博士曾说:“在西方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欧洲,许多人都酷爱中国的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之存亡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艺术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除大量精英文化以外,民间文化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人民群众和匠师不断创造和积垒,有着丰富的种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如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发展在过去时期曾有着辉煌的历史,直到现在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是处于全球一体化和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时期,由于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而处于濒危状态,一些技艺由于传承乏人而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这些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因此,在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中不仅要注意物,更要重视人,必须重视作好现在还在世的民间技艺传承人的工作,认识到他们身上承载着许多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 不失时机的重视对传承人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关键词: 传统文化、皮影戏、保护、传承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演化而成的体现东方智慧之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它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 ① 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难免有瑕瑜互见、良莠并存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中国,指一个国家。 所谓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所谓传统,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无疑,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传统”这一词的。如果站在文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那么“传统”则应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文化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 “世代相传”为:薪尽而火传,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它指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一头是远古,另一头今天。 “具有特点”就是具有特色,即甲是甲,乙是乙;乙不等于甲,乙也不等于丙。举个例来说,诗是诗,词是词;词不等于诗,词也不等于曲。如果诗等于词,诗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诗有诗的存在价值,词有词存在的价值,它们以不同特色的满足着人们的需要。人类好奇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特色事物存在的基础。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经世代相传流传到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和② 制度文化。 从上述定义来看,皮影戏艺术实际上也是一个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所谓“皮影”,是对皮

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

四、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中国皮影戏,至宋代已发展成熟。元明以后,流布于全 国各地,呈现出不同的流派与地方特色。但元明以前,影戏 尚未有地区之分,虽早已在长安、汴京及杭州等地普及,却 并没有长安影戏、汴京影戏、杭州影戏等称谓。这大约与当 时皮影戏班只在当地演出有关。元明时期,皮影戏发达,许 多皮影戏班都要跨地区到外埠演出,为了宣传自己的戏班, 展示自己戏班的特色,所以,才出现冠以地区称谓的皮影 戏。例如,明清时期滦州影戏大盛,首先以“滦州影戏”或“乐亭皮影”的名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此后才渐渐 有了冠以地区之名的影戏之称谓。 山西皮影长期流传于陕西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许多分支。陕西皮影戏的唱腔有十余种,其中较为 普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此外还有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等。 陕西皮影造型有东路西路之分。西路皮影形体较大(高 约56厘米),多刻通天鼻形,轮廓简明,图案花纹大方,魁伟壮丽。东路皮影形体较西路皮影略小(高约36厘米),男 性角色多是豹头深眼,装饰严谨;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 之态。两路皮影虽有一定差异,但与外省皮影造型相比,都‘显示出陕西皮影特有的成熟性。 陕西皮影造型非常重视观赏性,演出时是“演员”,不 演出时也能作为艺术品欣赏。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 括,线条优美,有势有韵;整体造型以镂空为主,适当留 实,做到繁简相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 部位,都饰满不同的图案花纹,使整幅皮影画面繁丽而不冗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美,而且整体配合 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体现着艺人 们的精心构思和天才创造能力。 山西皮影山西皮影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 地区,尤以晋西南地区最为普及。秦、晋两地因为历史和地 理的缘故,长期以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关系一向极为密 切。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华阴、华县、渭南等县)影戏班 和晋南影戏班的交流十分频繁。陕西雕刻艺人东渡黄河经营 皮影雕刻行业,为晋南兴盛的影戏班雕刻新箱、补添残缺, 故山西晋南皮影受陕西皮影影响极大。 山西晋南皮影的造型极富装饰特色,图案丰富多彩。“福禄寿”、“五蝠捧寿”、“八仙庆寿”、“麒麟送 子u·、·“莲生贵子”、“双喜迎门”、“鹊星提点”、“五子夺魁”、“招财进宝”、“刘海戏金蟾”等传统图案,都能在皮影造型中看到。建筑、器具上的古老花纹,如“富贵 不断头”、“万字连年”、“万字套梅花”、“花开富贵”、“如意长流”、“雪花连串”等,也都成了皮影人的服饰。在皮影里还可以看到雕刻玲珑、彩绘精致、形象各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