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

问题。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教学除法,我们不妨一起先简单回顾一下前阶段学生学习过的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 1.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2.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1.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1.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2.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3.把“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1.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4.用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所以,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这些目标在教师用书中陈述很清析)

1.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如,600÷2、400÷5等;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如,630÷3、360÷6等;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算法;其次,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商里有0的除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难点。接下来就详细展

开,谈一谈这两方面的教学处理意见。

1.教材P1—4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本算法的过程。

P1下部分的例题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本算法的第一道例题,要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教材没有把算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联系养鸡场的实际问题估计986÷2的商是4百多,为应该先算900除以2作铺垫。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估计时的思考,引导他们清楚地看到,“4百多”是9个百除以2得出来的。这样,学生在笔算时就能自觉地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然后在学生尝试进行笔算时,通过“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P2“想想做做”第2题采用了“先扶后放”的设计。前两题在计算时是有格子的,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算理是先除百位上的数,再除十位上的数,最后除个位上的数。后两题在计算时是没有格子的,在进一步巩固基本算法的同时,第一题每位上都够除,到第二题除百位上的数有余数,到第三题除十位上的数有余数,到第四题除百、十、个位上的数都有余数,这样在对比计算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先除百位上的数,再除十位上的数,最后除个位上的数;并且哪一位除下来有余数,都要和下一位合起来再接着除。

P3的例题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本算法的第二道例题,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教材仍旧不把算法直接告诉学生,先让他们通过估计知道312÷4的商要比100小。在学生估计时,要帮助他们弄懂两点:一是商为什么比100小,二是商应该是几位数。然后在竖式计算时让他们研究为什么先算31÷4,而且“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的道理。学生初学除法的这种情况,容易写错商的最高位的位置,在这儿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材在P3 “想想做做”第1题中仍旧使用“先扶后放”的设计。前两题在计算时是有格子的,这样能帮助学生知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百位上的数不够除时,要用前两位数来除以除数,而后两题在计算时是没有格子的,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前两位数除以除数余下来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

通过上面道两道例题,分两课时的教学,学生基本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总结计算法则,而是通过P4 “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学生整理并体会笔算的方法。其中的四组题都是精心设计的,每组的两题中,一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大,应该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商是三位数;另一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应该先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是两位数。通过比较和估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到这里,学生基本形成清晰的概念,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除百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不够除,就先除前两位数,不管哪一位除下来有余数,都要和下一位合起来再接着除。

2.教材P6—10是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的过程。

计算除法,在写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不够商1”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某一位上遇到“0除以一个数”,另一种是某一位上被除数虽然不是0,但比除数小。商里有0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中间有0,另一种是商的末尾有0。这是本单元的又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本单元对于“商里有0的除法”分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二部分教学除法中的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要商0;第三部分教学除法中的某一步不够商1,这一步要商0。下面分三部分详细阐述。

(1)P6上面的例题是教学“0除以一个数商0”,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解决这个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照顾四个特点:一是在“小兔采蘑菇、小猴摘桃”现实的情境中由6÷3引出0÷3,使学生感到“0除以一个数”是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自己得出0÷3的商是0,而不是由教材或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商0;三是从0÷3=0很自然地迁移到接下来的“试一试”中0÷4、0÷9……发展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四是初步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教材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注意了方法和结论的科学性。关于除数是“任何不是0的数”在教学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不能含糊,即除数必须是不为0的数;二是暂时不要求学生研究为什么除数不能是0,也不要对他们讲这是为什么,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理解这一规定的条件。更不要出现类似3÷0、0÷0这样的式子让学生说它们都是无意义的。

(2)P6下面的例题306÷3是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的第一道例题。在教学时,教材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口算和笔算,(教材P7中分别用三个小卡进行了呈现)小番茄通过估计306÷3的商比100

大一些,小青椒口算300÷3=100、6÷3=2、100+2=102,体会到商中间有0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这个0,就不是一百多一些,就不是三位数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竖式笔算,着重体会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0÷3应该在十位上商0,即商的中间有0。然后由教师主导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即被除数的十位上0÷3,只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可以把0移下去、3乘0得0、0减0得0这些过程都省略不写。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先尝试着笔算算306÷2,帮助他们通过估算、口算、笔算实现教材的意图。第二,要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写法上(即要实现从“萝卜”卡通那样的写法,到大卡豆荚先生那种简便写法的过度),让他们弄懂为什么可以这样写,体会其简便。

接下来教材P 7的“试一试”区别于刚刚上面学习的例题,例题是“商里有0的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现象,而“试一试”则是“商里有0的除法”中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在让学生试算之前先估计商是几位数,能防止漏写商的个位上的0,体会商末尾有0是合理的。另外还要提醒学生,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竖

式是不是也有比较简便的写法,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呈现两种算法的对比,以体会那种笔算方法的简便。

学生初次学习“商里有0的除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为此,P8教材在“想想做做”第2题仍然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前两题,教材是给了笔算的格子,在格子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基础上,遇到“商里有0的除法”时,有时商中间要写0,有时是商的末尾要写0;后两题没有写0格子,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感悟计算法则。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对第四题的掌握情况,“750÷5”计算中,百位计算后有余数,因为而在此之前,本课时的例题、试一试等都是各个数位上的数都刚好能整除。

(3) P9页的例题432÷4是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的第二道例题,与上一课时“商里有0的除法”情况是不同的。被除数的某一位,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这一步的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也应该商0。教材安排上与上一课时相同,仍然是例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情况,P9页最下面的“试一试”教学商末尾是0的情况。

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仍然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让学生在笔算时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冲突——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接着由我们教师来解疑:“十位不够商1,就商0”,并在板书出现完整的竖式。教学时,不但要告诉学生在十位上商0,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通过例题学习,学生知道并理解被除数中间不够除以除数就要商0,在接下来的“试一试”,就区别于上面的例题,出现了被除数末尾不够除以除数也要商0的情况,在这里,虽然是“试一试”,但我们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计算,而应该在学生尝试计算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商里有0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到P10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减少“商里有0的除法”的计算错误。

上面是对本单元第一个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的一点简单阐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二是教材P11-12中安排的用连除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如书柜、春游、服药、买玩具等等)。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能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利用条件的能力。但也有个别题是文字叙述的(P12第7题),个别条件较隐蔽(P12第5、6,特别第7题),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和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学习方式以学生独立解答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

我们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完整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与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组织学生交流解法、整理解题思路、提高思维水平,通过反思弄明白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

想到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但不要强求每位学生都要一题多解。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安排说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

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创设情景(我们的随堂课常常是挂起一张主题图) 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翻开我们的教材,可以再回顾一下,在P1-10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同算法和算理的过程中共有6个例题,呈现了6个生活场景,其中5个例题的生活场景是一个主题----养鸡场。P1的第一个例题“养鸡场一共有600只鸡,分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到P1的第二个例题“这些鸡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到P3的第三个例题“这些蛋共卖了312元,鸡蛋每千克4元,卖了多少千克鸡蛋?”再到P6的第五个例题“这个星期的前三天共产鸡蛋306千克。前3天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再到P9的第六个例题“这个星期后四天共产鸡蛋432千克,后4天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这样连续的情景创设,教材编者可能是处于都是服务于同一个教学内容而这样确定同一主题编排的。

但是我们已经有过三年级数学新教材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从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6个例题长达五六课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对于同样的场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学生对这样的情景创设,表现出的兴趣在下降。记得,几年前我们教研组的一位老师曾经在一次课前就这样笑谈道:“我现在前往养鸡场,当饲养员,喂鸡去了。”笑过之后,我们需要要反思,我们有时对教材现有的情景不满意时,我们该怎们办?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实践。在这里,要重审一句话---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执行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是否,我们可以摒弃教材中的情景,自己来创设学生更感兴趣的情景?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旧教材的知识点很熟悉,认为反正只要让学生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就可以,有时会在课堂上直接出示算式进行教学计算,至于创设情景认为是无所谓的,实则不然。我们现行的实验教材以主题图,情景信息形式引入,十分重要的一点是,现在新教材不再单列“应用题”教学单元,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计算教学之中。也就是说,本单元的

主题图,既承担着整数计算教学的功能,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任务。所以说,忽视主题图、创设情景的存在,并忽视它的功能,那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再强调一点,如果我们自己创设的情景不便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新知,那就不如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情景,因为这毕竟是教材编写组精心设计的,有着它特定的意图。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一)对教材主要例题的使用建议

上面在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意见时,都是结合本单元的每个例题来阐述的,所以,这一块的使用建议就不展开。

(二)对教材课内练习的使用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整数计算,因此课堂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尤显得要长一些、多一些,所以,对本单元课内练习的使用有以下几个建议。

①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各部分练习要分层对待,逐步递进;

以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为例(教材P7),第一层次,教学例题306÷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估算和口算,最后在笔算过程中首次体会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0÷3应该在十位上商0,即商的中间有0.接着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即被除数的十位上0÷3,只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可以把0移下来、3乘0得0、0减0得0这些过程都省略不写。在前后两次笔算对比中,让学生首次体会其简便的竖式写法。第二层次,教材P7中的试一试480÷4、350÷5 是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与例题是有所不同的,在计算前引导学生先估计商是几位数,防止漏写商个位上的0,体会商末尾有0是合理的。在这个层次还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并且与第一层次相比,要提醒学生,这里的两个竖式是不是也有比较简便的写法。第三层次,教材P8中的想想做做是巩固“商中间有0的”的算理,为此,在“想想做做”第2题采用有格子与没格子的对比练习,笔算中进一步体会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两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第3题选择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错例,让他们辨析并改正。第4题除了巩固商里有0的除法计算,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如508÷4,虽然被除数中间有0,但商的十位上不是0;440÷8,虽然被除数个位上是0,但商的末尾不是0;400÷5,虽然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但商的末尾只有一个0。教材设计这些题,希望学生进一步明白商里有0的原因不是被除数里有0,而是除到某一位上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在练习前,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实际计算验证。最后第5题是运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因为本单元是整数计算的单元,所以像该课时这样把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各部分练习分层对待,逐步递进的情况,在其它的课时也要同样考虑,这样可以分解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②笔算练习要与口算练习、估算练习相辅相成

说到口算,在这里要提一提,本单元要掌握的口算内容在教材中是分两部分呈现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这部分口算是本单元在P1以例题的形式出现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相比,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是要先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即先算几百除以一位数。所以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200。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另一部分所学的口算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的,以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的,这部分口算在教材P13练习二的第3题首次呈现,其中第一组题通过表内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二组题是对两种不同情况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进行了对比。在这里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儿的口算虽然是在练习中呈现,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它作为学生简单的独立练习来对待,应该加入教师的引导、点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口述这些口算题的算理中进行自主比较,以体会不同口算题的不同算法,从而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我们都知道笔算是不能与口算、估算截然分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翻开教材,我们从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各个板块中,教材都有不同层次的估算要求。以P5“练习一”为例,练习中除了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练习,更注意加强估算。在学生已能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上一课时P4想想做做的第3题),到这一课时来学习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这一课时P5练习二的第2题)。这样的估算既巩固除法的法则,又培养试商的能力。学生第一次进行这样的估算,教材通过番茄小卡估算228÷3的商是七十多作了示范(百位上2除以3不够,用22个十除以3等于7个十,商就是七十多)。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这个卡通是怎样想的,“七十多”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得到启示。在这儿特别一提的是,除了在练习二第2题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估算外,在以后的笔算前,也可以先让学生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习惯。第3题是利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现实作用,增强估算意识。这道题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懂题意,“谁跳得快一些”是什么意思,使他们明白只要比较两个人每分钟跳绳的下数。其次要让学生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估算。在得到结论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一下,解决这个问题选用估算省力、方便。

③有些练习题不能放手让学生进行纯粹的“独立作业”

以P5练习一为例,第2题,它不应该是一道独立作业,而是要教给学生估

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第4题,它不应该是一道独立作业,在学生一组一组练习后,我们要组织学生比较,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为后面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做铺垫;第5题,它不应该是一道独立作业。因为,现在的新教材,有关“单价、总价、数量”“时间、速度、路程”等数量关系不再以例题新课的形式呈现,而是以这样的练习题组或表格的形式呈现,所以练习一的第5题与其说它是一道练习题,不如说它是关于“时间、速度、路程”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时间、速度、路程”的数量关系有初步了解,当然在这里不要一步到位,在后续教材,有关这组数量关系还会再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本单元下面P13的练习二,P15的复习两部分共安排四课时的练习课,其中的每一道习题,我们在课堂教学时,都不能把它们仅仅当作学生一题题独立作业,就题而题。练习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概括、迁移能力。教材中呈现的习题都是典型的几个小题,仅仅完成这几个小题目并不能成就学生计算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我们教师有必要依据课标拓展练习,用心进行练习设计,并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质量。上学期,我们研训中心在华罗庚实验学校进行了一次三年级整数计算教学展示活动。金城镇李继锋校长为我们当时在坐的每一位老师展示了一节充满活力的计算练习课,这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三上“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中练习七的第一课时,本课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练习活动的设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推敲。同时,李校长的这节练习课,也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练习题不能放手让学生进行纯粹的‘独立作业’”。

不仅仅独立的练习课,我们要考虑练习设计,在例题之后的想想做做,有些题组我们也不能把他们当做学生的独立作业来简单的处理。再如P12的想想做做第5-7题,与前面的例题有所不同,虽然也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如第5题,第一步可以求平均3只燕子1天吃害虫多少只(780÷2),也可以先求平均1只燕子3天吃害虫多少只(780÷3)。学生练习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自己计算的每步算的是什么。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有学生第一步列式为2×3也应该允许,但此算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难以叙述清楚,所以,对于此类题,我们要跟学生明确不提倡先用乘法计算。又如,各次“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一些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各有特点。有些问题的解法是多样的,如第2页第5题,既可以通过130×4=520、520<540来思考,也可以通过540÷4=135、135>130来思考。有的问题综合了其他数学知识,如第5页第5题里有路线图的内容、第8页第5题里有简单的时间计算。有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处理余数,如第10页第4题最多只能做206套校服。这些练习,都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与课前备课的思考。

④新授之前的复习铺垫还是要适当考虑、进行补充的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都是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很难再看到过去常见的复习铺垫了。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

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但是,也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老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那样的复习铺垫就没有价值了。那么本单元在每节新授课之前,本人认为增加3-5分钟的复习铺垫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其中是表内除法、几百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百以内两位数的减法等等都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口算,所以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内安排一些必要的口算、听算练习对本单元的新课学习是很有成效的(我到一些学校调研时,看见有些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份与教材配套的口算小册子,我们这些教师不妨每节课有针对性地用好它,发挥出口算小册子的功效);比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新课前的五分钟内安排两道三上已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些练习的复习对下面的新知探索起着一定的迁移作用。所以,从种种方面考虑,我们在这个单元的一些课堂伊始,不妨设计一点复习铺垫,未尝不可。

(三)对教辅课外作业的使用建议

现在发放到学校,与三年级下册配套的教辅大致有三类,分别是《练习与测试》、《补充习题》、《口算练习册》。这三类教辅,各个学校使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学校仅仅使用一种,一般是在《练习与测试》与《补充习题》任选一种;有的学校使用其中的两种、一般是《练习与测试》与《补充习题》搭配使用;也有的学校上面三种教辅全部使用。

教辅《口算练习册》练习目的较单一,集中针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而言,在这里就撇开不谈。

教辅《补充习题》表现的主要特点是:1配合教学进度,每一课时附加两页练习,每两页练习量学生完成时间大约是22分钟左右(这是我在班级实践作业记时大约一个学期的经验积累,快的15分钟完成,慢的30分钟);2.从练习的题组类型和容量看,同步巩固的题量较多,我们可以考虑选做,选做其中一些思维层面有所提高的题组。(在分析该单元时,我先下水做了咱们《补》中配套第一单元共17页练习,发现其中明显高于教材题组类型的练习基本不多,如P8

中第3题,“小兰家到外婆家距离558米,外婆家距离小芳家248米。小兰从家出发,用同样的速度先到外婆家,再到小芳家,已知小兰从家到外婆家所用的时间,比从外婆家到小芳家所用的时间多5分钟,它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题目和教材p5第5题看似相同,其实解题思路明显高于教材;又如,P12中第5题,如此的表格题组明显超前教材,这样的解题思路到教材本单元末的复习中才出现;再如,P17中第1题,这样的题型比较灵活,在教材的练习题组中基本看不见,需要考验学生应用综合知识的各项能力)。

教辅《练习与测试》的主要特点是:1.配合教学进度,每一课时附加一页练习,每页练习量学生完成时间大约是13分钟左右(我在我班实践作业记时大约一个学期的经验积累,快的7、8分钟完成,慢的20分钟);2.每课时的练习题组的安排模式基本与教材每课时中的想想做做类似,较同步;3.它明显优于教辅《补充习题》之一的是,在有些课时后的练习中安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的题目序号前打有“*”(如第一单元P6是巧填竖式、P8是周期问题、 P10是和倍问题、 P12开放题),这些题拓展了班级中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旨意与教材中的“思考题”是相匹配的;4. 它明显优于教辅《补充习题》之二的是,在单元结束后不定期安排了六次“自主测试”(基本是每个大单元一次自主测试,两个小单元合起来一次自主测试)一次期中测试,一次期末测试;5. 它明显优于教辅《补充习题》之三的是,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六次综合实践活动,在《练习与测试》中都安排了一次相应的“数学乐园”,教师引导下,认真完成每一次的“数学乐园”,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乐园”中题组一般与实践生活较接近,生活味浓,操作性强。针对《练习与测试》的这五大优越性,如果要选择一种教辅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我觉得《练习与测试》是首选。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教师用书的课时安排(十课时)

第一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P1-2

第二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位数)P3-4

第三课时:练习一P5

第四课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一)P6-8

第五课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二)P9-10

第六课时: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P11-12

第七课时:练习二(一)P13

第八课时:练习二(二)P14

第九课时:复习(一)P15

第十课时:复习(一)P16

机动课时安排(二至三课时)

我们教师用书P6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6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计算一下,也就是有近25课时左右的机动课时,这些机动课时安排哪儿,怎样安排,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这些机动课时分散到各个单元中比较合适,各单元的机动课时数视每个单元大小、难易而定,而且机动课时也不一定都安排在每个单元末。比如,本单元我们可以首先在“第二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二位数)”或在“第三课时,练习一’”之后安排一节机动课时。原因在于,第二课时的练习内容较丰富,P3-4 教材中包括例题在内有18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下面还要解决3个实际问题,一课时中完成好这些题组是比较紧张的。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下面的练习一,进行适当的调正,在此课时后安插一节机动课时,进行创造性的练习设计。总而言之,机动课时还是要我们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灵活、机动地安排。

六、单元检测安排及使用提示

我们使用的是溧阳教研室编写的单元测试题。从我们三上使用一学期反馈情况看来,我们三年级现在使用的这份单元测试题有着“量大、题活、”等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所以针对这种现状,在让学生检测前,我们教师要做到,一、给足学生足够的答题时间,一般要一个小时;二、让学生检测前,我们要“下水”做一做,对其中的错题、偏题、活题、难题要心中有数;(以第一单元的检测题为例,其中“四、计算题;五、笔算判断题;六、解决问题;”三大题中的题组都属于平时学习练习过的常见题型,在“一、填空题;二判断题;三、选择题;”存在一些活题,占百分之十左右;检测末的“思考题”中安排了两题,第一个是巧填竖式,第二个是差倍问题。在检测前,如果对《练习与测试》中打*题进行过指导,部分学生是能解决这两个思考题的。所以,在这里要强调,为了能较好地发挥我们手中检测题的检测作用,首先检测前,我们教师要心中有数,如果存在有班级大部分学生能力范围不够的题组,在平时的课堂上要进行提前必要的渗透)三、检测的次数要做到一定的控制,不要过勤、过密,对于一些小单元的检测题,也可以作为课堂或课后作业(如第三单元,两课时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就没有必要安排一次严肃的知识检测)。

七、典型课例分析

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复习

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 423÷□□06÷3 6□0÷6

(1)在方框后填入幸运数字后计算

(2)口算和估算练习

(3)知识综合应用:423÷□□06÷3

第二层次

(1)聪明的你一定可以迅速地计算下列各题:900÷2÷3 900÷3÷3 900÷6 900÷9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什么发现?

(2)依据你的发现规律填空

848÷4÷2=848○□

202÷4=202÷□÷□

(3)你能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计算800÷32吗

第三层次

(1)抢答题

(2)依据图文,为右边的算式补问题

252÷3

3×4

252÷3÷4

252÷(3×4)

(3)某市实验初中210班的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被平均分在了2个考场,每个

考场中的同学再平均分为5个组,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年月日》

教学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年月日”是时间单位,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本套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认识了。我们照旧先简单回顾一下前阶段学生学习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

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

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所以,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区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并能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解决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为了解决单元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安排说明

1.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P17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年历下面的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2.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P19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 2月和 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08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

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3.《生日快乐》实践活动进行中。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教师用书的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P17-18

第二课时:认识平年和闰年P19-21

第三课时:生日快乐P22-23

机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典型课例评析

课题: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课例出处:《小学教学参考》数学08年第1-2期

小数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教学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第二学段。

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全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安排说明

第一道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的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像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很普遍,具有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像、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九幅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第2题到生活中去寻找平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知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第3题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众多现实的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在安排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第二道例题及“试一试”有两个教学任务:一是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二是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例题的重点是观察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图形的平移。“试一试”则按要求平移图形,体会图形的运动。例题和“试一试”是连贯的,“试一试”比例题更有挑战性。学生初次观察图形在方格纸上是怎样平移的,会有一些困难。教学时应就“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是怎样看出来的,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找

到观察的方法。如可以看小房图屋顶尖那一个点,可以看小房图的某一条边……学生观察小房图平移的格数,各人选择了各自的着眼点。虽然这些着眼点各不相同,但结论都一样,即小房图平移了6格。通过交流,他们能看到小房图的所有点、所有面、所有线都朝相同方向移动相同距离。这样,学生对平移的感受又深入了一步。所以,这些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他们的,应是学生自己发现并体会的。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稍难一些,教材安排“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研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和思考。平移图形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平移图形的各个顶点,然后依次联结顶点围成图形。另一种是把图形的各条边逐一平移。平移图形的方法仍然应是学生的思考、探索、交流、选择,尽量避免被动的接受学习。让学生平移的图形要简单些。

《美丽的花边》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并制作花边,体会图形平移在生活里的一种应用。“看一看”引导学生从平移的角度观察花边的构成,体会到每条花边都是由一个图案有规律地平移得到的,为制作花边打下基础。“画一画”用接着往下画的方法制作两条花边,一边画一边体会图形在平移。在动手画之前,要让学生先说一说图形应该怎样平移,教材在各个大方格里印了16个小方格,能方便学生表达和制作。最后是设计两条花边,能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培养美感、鼓励创造。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教师用书的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P24-26

第二课时:美丽的花边P27

机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典型课例评析

课题:平移和旋转(新授课)

课例出处:《小学教学参考》数学08年第5期

六、教学资源推荐

华夏网.华夏e-TV频道 (21hx.not/tv/)

名师精品展示课视频(吴正宪执教的《平移和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5×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1=12类推出12×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30,可能转化成12×10×3进行,也可能从12×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3=36,所以12×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3,再算32×30;先算4×21,再算40×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7+2、6×8+5……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48×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48接近50,所以48×2的积大约是100;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23的积比40×20的积大,比50×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3得75,再推理出25×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30的积只要在25×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

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观察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通过物体与其三视图的相互转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套教材里“观察物体”从二年级(上册)起陆续安排。

二年级(上册):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三年级(上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三年级(下册):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

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教材分析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认识吨,1吨=1000千克。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思考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测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安排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学生: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要点解析: 小数乘整数:知识点——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例1) 小数乘小数:知识点——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2)——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关系。(例3)——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关系(例4)——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例5)——需要求近似数的实际问题,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例6)——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例8)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小数乘法有技巧,按照整数计算好,因数小数有几位,积就要有几位别忘掉,积的末尾出现0,去掉化简最重要。 三、小数乘法的教学目标: 1、能探索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3、能说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熟练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法,正确计算。 5、掌握取积近似数的方法。 6、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7、能说出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8、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9、能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11、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 2、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进行笔算。 3、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4、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5、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难点: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2、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3、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4、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六、重点强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科书要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执行者”——老师。因为教材只是一个文本,是一个载体,我们老师要解压缩文本,活用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熟悉教材的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

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a99180158.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负数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 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23页。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问观念初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掌握借助方格图用数对表示和物体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1、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