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组化原理及概述

免疫组化原理及概述

免疫组化原理及概述
免疫组化原理及概述

免疫组化原理及概述

2008-05-28 16:42:35| 分类:细胞频道|字号订阅

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概述

*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

-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细胞内抗原的成分(主要是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细胞化学。

(一) 对抗原和抗体的要求

*具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对抗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

*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得,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对抗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定无变化。

(二) 抗原(antigen, Ag)

*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

-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10kDa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小。例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半抗原必需与载体结合,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

*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具有将免疫原性传递给耦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卵白蛋白(Ovalbumin,OV A)等。

-用戊二醛或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通过功能基团-NH2、-COOH等将半抗原结合到载体上。结合比例为5kDa结合5~25个分子的小肽。

(三)抗体(antibody, Ab)

1、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出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被称为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

-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结构及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种,既IgG、IgD、IgE、IgA、IgM。

2、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是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的。

-特异性强、抗体产量高。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特异性低,会产生抗体的交叉反应。

-多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可减少假阴性染色机会。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要求量保持一定比例,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是不能聚合成大颗粒。

3、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动物的选择

*佐剂(adjuvant)

*免疫方法

*免疫剂量

*抗体效价的测定

*放血或定期抽血

(1) 动物的选择

选择什么动物来免疫取决于:

*所需抗血清的量

-小鼠只能提供1.0~1.5ml的血液,而山羊能提供几升。

*能供免疫用的抗原量

-小鼠50&61549;g足够,而山羊需要几毫克。

(1) 动物的选择(续)

*动物的品系:免疫动物与提供抗原的动物之间的种系差异越大越好。

-例如哺乳动物的抗原可选择非哺乳动物来制备抗体。

-常用的动物有兔、羊、马、猪等,以兔(新西兰兔,年轻,健壮,体重在2.5kg左右,雄性)为最常用。

(2) 佐剂(adjuvant)

*一般可溶性抗原注射后,迅速从注射部位扩散、吸收代谢。佐剂可延长潴留时间,且延长免疫刺激作用。因此在制备抗体的过程中,常将抗原和佐剂一起注射。

*最常用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又分为:

-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弗氏不完全佐剂

(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 FIA)

*是由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与乳化剂(羊毛脂或Tween80)混合而成,比例为1:1、2:1、3:1或5:1,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2:1。

*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按1:1比例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

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

*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活卡介苗或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终浓度为2~20mg/ml),即成为FCA。

*免疫动物时,将弗氏佐剂与抗原按体积1:1 混合乳化后(油包水)注入动物。

-一般首次注射时用完全佐剂乳化,第二次或第三次注射时用不完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

*研磨法:适于制备大量的佐剂抗原

-先将不完全佐剂加热,取1.73ml放人无菌玻璃研钵内;缓缓滴入0.23ml活卡介苗,边滴边按同一方向研磨,使菌体完全分散。

-按同样方法滴人抗原,每加一滴应研磨至小滴消失。滴加抗原的速度要慢,待抗原全部加人后,应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油包水乳剂。

*缺点:研钵壁上粘附大量乳剂,抗原损失较大,对微量或难得抗原不宜采用。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

*注射器混合法

-将等量的完全佐剂和抗原分别吸人两个5ml注射器内,然后插入三通管内,交替推动针管混匀,往复操作直至形成粘稠的乳剂为止。

*优点:无菌操作,节省抗原或佐剂。

*缺点:不易乳化,时间长。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

*快速乳化法:利用超声波粉碎器可快速乳化抗原和佐剂混合物。

-将抗原和佐剂按所需量加入一离心管中,置于超声波粉碎器上,粉碎头浸入液面下0.5cm,离瓶底0.5cm左右,以免打碎离心管。

-每次乳化10~15s,然后置冰箱lmin左右。反复乳化3~4次即可完全乳化。管内残余量800r/min离心5~10min收集。

*优点:简单、快速、节省材料。

乳化剂的鉴定

*判断乳化是否充分,可将一滴乳化好的液体滴在水面上(冷水中),如能长时间保持圆珠形而不散开,表示乳化达到要求。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径

*常有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淋巴结、脚掌等注射。

*一般采用多点注射方法

-常在足、掌、腋窝淋巴结周围、背部两侧、颌下、耳后等处的皮内或皮下。

-皮内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有利于提高抗体的效价。

(3) 免疫方法——免疫途径(续)

*几点说明:

-大动物一般不用腹腔注射

-颗粒抗原和使用佐剂时不能静脉注射

-抗原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只需10~100&61549;g抗原即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皮内注射较困难,特别是天冷时更难注入。

(3) 免疫方法——次数及间隔时间

*次数一般为2~3次(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

-首次注射后,10~15天再加强注射;

-剂量同首次或为首次的一半,用不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间隔时间,一般而言,动物越大,间隔越长

-豚鼠、大鼠为7~8天,兔子为10~15天,羊为14~28天;

-第三次注射的间隔时间更长些,效果更好。

举例1:家兔的免疫

*初次免疫

-用50~200&61549;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下注射6~8点,每点0.1~0.2ml,也可肌肉内或皮内注射;

*两周后,加强免疫

-将50~200&61549;g Ag于PBS或FIA中,在肌肉、皮下、静脉或腹腔内注射;

*抗体效价的检测:加强免疫一周后,耳缘静脉采血

-抗体效价测定可用环状沉淀试验、琼脂双向扩散法等方法。前者抗体效价在1:4000以上,后者在1:16以上,即可采血,取血清进一步提纯。

举例2:微量抗原淋巴结内注射免疫家兔

*一般选择2.5~3.0kg的新西兰种公兔

-先在其两脚垫注射完全福氏佐剂0.2ml(卡介苗每兔合5mg);

-10天后,见胭窝淋巴结肿大,然后将抗原注射至肿大的淋巴结内,第一次注射抗原用完全福氏佐剂混合乳化;

-以后每隔20天用不完全福氏佐剂乳化抗原,以同样方法加强2次,各次注射的抗原均为25~50&61549;g;

-末次注射两周后兔耳放血测价(可达1:128)。

举例3:豚鼠和大鼠的免疫

*初次免疫

-用10~100&61549;g Ag加入FCA,在背部皮内注射4~6点,每点0.lml,也可肌肉内或皮下注射;

*加强免疫

-每隔7~8天,将10~50&61549;g Ag于PBS或FIA中。在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

*抗体效价的检测

(4) 免疫剂量

*抗原性强的抗原量应小,过大反会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周期长的动物可少量多次注射,短的可大量少次。

(4) 免疫剂量(续)

*各种动物首次免疫抗原剂量和加强免疫的剂量

(5) 抗体效价的检测

多采免疫双向扩散法

【基本原理】

*指抗原和抗体在同一凝胶内都扩散,彼此相遇后形成特异性的沉淀线。

-将抗原与抗体分别加入同一凝胶板中两个相隔一定间距的小孔内,使两者进行相互扩散,当抗原抗体浓度之比相适宜时,彼此相遇形成一白色弧状沉淀线。

*优缺点:简便,但敏感性较低,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免疫双向扩散法的操作步骤

*将玻璃板用水洗净后用75%乙醇冲洗,晾干后放在水平台上备用。

*将1%agar 融化后,置56℃水浴。

*在玻璃板上铺胶,约1.5mm 厚,凝固后打孔(直径3rnm),孔间距10mm。

*中心孔加5&61549;l 抗原样品,周围孔内每孔加5&61549;l 抗血清(抗体预先作系列倍比稀释即1:2、1:4、1:8、1:16、1:32等比例)。

*凝胶板置湿盒内,室温扩散24h。

*观察结果。

抗体效价检测的其它方法

*环状沉淀试验,需较多的抗血清,现已很少用;

*对流免疫电泳,比琼脂免疫双扩散法敏感,较简便、实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放血或定期抽血

常用以下3种方法

*颈动脉放血法:放血量较多,动物不易中途死亡。例如:2.5kg白兔可放血约80ml。家兔、山羊、绵羊等动物采血常用此法。

*心脏采血法:常用于家兔、豚鼠、大白鼠、鸡等小动物,但操作不当易引起动物死亡。

*静脉采血:家兔可用耳缘静脉采血;山羊、绵羊、马和驴可用颈静脉采血,这种放血法可隔日1次,有时可采集多量血液。

# 放血或定期抽血(续)

*采血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溶血

*血液凝固后,及时离心收集血清,否则细胞溶解释放的杂蛋白(例如蛋白水解酶)将污染抗体并将抗体水解,降低效价;

*加叠氮化钠,分装,低温保存,也可加一定的保护剂如BSA、甘油等。

二、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制备

*标本制备恰当,是免疫组化成功的首要条件

*免疫组化对组织和细胞标本的要求

-保持所检标本原有的结构、形态;

-在原位最大程度地保持待测抗原(或抗体)的免疫活性,既不淬灭、流失或弥散,也不被隐蔽。*免疫组化的组织和细胞标本,制作流程与常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但对组织、细胞的处理又有其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项。

-各种抗原由于其含量及特性的差异对标本处理方式常有不同要求,因此要选择适用于本实验的最佳方法。

免疫组化中常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

*组织标本

-石蜡切片

-冰冻切片

*细胞标本

-组织印片

-细胞培养片(细胞爬片)

-细胞涂片

(一) 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最大优点是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

-石蜡块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研究。

*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显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某些措施予以改善,因而它是大多数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1、取材的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项

*标本新鲜:一般在2h以内进行,超过2h,组织将有不同程度的自溶,其抗原或变性消失,或严重弥散。

*取材部位:除取病灶或含待检抗原部位外,还应取病灶与正常交界处,即所取组织切片中同时应有抗原阳性和阴性区,以形成自身对照。

-细胞坏死后,不仅抗原弥散或消失,而且常引起非特异着色,干扰观察,因此取材时应尽可能避开坏死区。

1、取材的特殊要求及注意事项(续)

*避免挤压:取材时组织受挤压可使边缘部细胞形态改变并加深非特异着色,因而取材时应使用锋利的刀刃;

-镊取组织动作要轻;

-经窥镜直接钳取的组织往往有过度挤压,观察结果时应有所考虑。

2、固定及常用的固定液

*取材后的组织需立刻投于固定剂中

-固定使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酶反应,防止组织自溶或异溶,以保持原有结构和形态;

-对免疫组化而言更有原位保存抗原的作用,避免抗原失活或弥散。

*常用固定液:固定剂品种很多,但大多属于醛类和醇类。其固定原理不同,各有优缺点。-醛类(常用甲醛、戊二醛和多聚甲醛)

-醇类(常用乙醇)

-其它(丙酮)

(1) 醛类

*甲醛(福尔马林)应用最广

-原理:形成分子间的交联,影响蛋白构型而使之固定。

-优点:形态结构保存好,且穿透性强,组织收缩少。

-缺点:

*甲醛放置过久可氧化为甲酸,使溶液pH降低,影响染色;

*醛基与抗原蛋白的氨基交联形成羧甲基,使抗原决定簇的三维构象出现空间障碍;

*分子间交联形成的网格结构可能部分或完全掩盖某些抗原决定簇,使之不能充分暴露。可造成假阴性的染色结果。

-注意事项:

*缩短固定时间,降低固定温度(4&61616;C),为此组织块不宜过厚。

*改用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以pH值7.2~7.4 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10%甲醛固定液,减少固定液pH的变化。

*固定后充分水洗以减少分子间交联。

*切片在作免疫组化染色前,先经预处理使抗原再现(抗原修复)。

*戊二醛:

-穿透性强,微细结构保存好,但对抗原有一定影响,常与其他固定剂联合用作免疫电镜固定液。

*多聚甲醛(常用4%):

-可用于免疫电镜;也可用于免疫荧光染色。

*主要检测组织内一些性能娇弱的抗原特别是细胞表面抗原,例如各类淋巴细胸分化决定簇(CD)、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2) 醇类

* 最常用的醇类固定剂是乙醇。

-其固定作用:使细胞内蛋白、糖类发生沉淀。

-优点:穿透性强、抗原性保存好。

-缺点:

*脱水性强,易引起组织收缩、变硬,影响切片质量,因而乙醇固定时间不宜过长(2h内)。*乙醇使蛋白变性的作用轻,固定后可再溶解;染色过程中,温育时间长,抗原可流失而减弱反应强度。

(3) 其它固定剂

*丙酮:

-对抗原性的保存好,但脱水性更强,较少用于组织标本,但细胞爬片常用丙酮固定。3、抗原修复——原因

*常规的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结果使得:

-抗原性物质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

-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要求:在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3、抗原修复——方法

*化学方法

*加热方法

-水浴加热法

-微波照射法

-高压加热法

-酸水解法

(1) 化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一些酶的作用,使抗原决定簇暴露。常用的酶有: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胰蛋白酶:一般使用浓度为0.05%~0.1%,消化时间为37℃,10~40min,主要用于细胞内抗原的显示;

-胃蛋白酶:一般使用浓度为0.1%~0.4%,消化时间为37℃、30~180min,主要用于细胞间质抗原的显示。

*例如:Laminin、CollagenIV

(2) 水浴加热法

*将玻片放入装有抗原修复液的容器中,加热至沸腾,持续10~15分钟。

-优点:操作简单、经济,适用于所有的实验室,

-缺点:对封闭牢固的抗原决定簇暴露不理想。

(3) 微波照射法

*将玻片放入装有抗原修复液的容器中,置微波炉加热至95℃以上,持续l0~15分钟,冷却后,按免疫组化染色步骤进行。

*此方法由于微波场内极性分子、离子高速运动,撞击交联的网链,使抗原异常的构想恢复正常,且因分子运动产热、效率高、时间短,对抗原再现效果好。

(4) 高压加热法暴露抗原

*将玻片浸入抗原修复液内,置高压锅中高压2~3min,可取得极好的效果。

*由于高压下受热均匀,特别使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染色。

(1) 酸水解法

*酸水解可使交联断裂、暴露抗原。

*将玻片浸入1mol/L HCl 溶液中,室温作用20min(温度升高,作用时间缩短)。

*此法能增强特异性染色,降低背景,但需注意水解过度将破坏抗原性及形态结构。

加热法的注意事项

*达到规定的温度(92~95℃以上);

*维持一定的时间;

*避免切片干涸(抗原可能完全丢失);

*加热后必须经过室温自然冷却20~30分钟,使未折叠的蛋白分子链恢复天然构型;

*修复液:

-最常用的是pH6.0的0.01mol/L的枸橼酸盐缓冲液;

-最新研究表明碱性修复液更有效,推荐使用1mM的EDTA缓冲液(pH8.0)。

4、载玻片的处理

*抗原修复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等诸多固素的影响,极易造成脱片。为防止脱片,常用

粘附剂处理载玻片。

-新载玻片上有油污,要用洗液浸泡12~24h,自来水冲洗后再用蒸馏水清洗;用绸布擦干或烤箱烤干。清洁的载玻片再用粘附剂处理。

*常用的粘附剂有:

-APES(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Polv-L-Lysine(多聚赖氨酸)

-铬明胶溶液

APES(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现用现配。用纯丙酮或甲醇配制2%APES(v/v);

*将洗净的玻片浸于此液中20~30秒钟;

*取出稍停片刻,再入纯丙酮酮溶液洗去未结合的APES,置通风橱中晾干或60℃烤箱烤干。Polv-L-Lysine (多聚赖氨酸)

*将清洁玻片浸于100&61549;g/ml(10%w/v)的多聚赖氨酸溶液中(去离子水稀释),37℃放置30min,然后60℃烤箱烘烤1h或室温过夜干燥。装盒备用。

铬明胶溶液

*试剂:铬明矾(chrome alum) 0.25g

明胶(gelatine) 2.5g

蒸馏水500ml

*先将铬明矾溶解于40℃少量蒸馏水中,再加入明胶及蒸馏水,可在70 ℃水浴中使明胶溶化,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如有残渣,可过滤后再用。

*用时稍加溶化,切片浸入2~3min,过夜晾干。

(二) 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是指将组织在冷冻状态下直接切片。

*在切片前组织不经过任何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过程。

-缩短了制片时间

-抗原性不受损失

*对稳定性差的抗原,如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尤其适合。

*组织冻结过程中,细胞内、外的水分会形成冰晶,冻结的速度愈慢,冰晶颗粒愈大,可严重影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因此制备冻块时要求低温、速冻。

1、冰冻组织块的常用方法

*液氮中冰冻:组织投入液氮中(一196℃)中10~20sec;

*干冰中加入丙酮(或异戊烷),液体立即气化起泡,温度降至一70℃,将组织投入,若在干冰丙酮中置一盛有异戊烷的容器,组织投入该容器内结冻则更好;

-上述组织在速冻时应浸埋于OCT包埋剂或甲基纤维素糊状液内,以保护组织。

-制成冻块后若需保存,应以铝箔或塑料薄膜封包,贮存于-70℃冰箱。

2、切片

*供免疫组化用的冰冻切片同样要求附贴平整,并有连续性。

*载玻片也应清洁无油污,但一般无需涂抹粘附剂;

*切片时,使用恒温冷冻切片机,在箱内温度-25℃。切片厚度一般为4~8um。

3、切片后处理

*切好的冰冻切片,室温下自然晾干1~2h后,入4&61616;C丙酮固定10min,待干燥后作免疫组化染色或封存于-20℃。

*冰冻切片由于切片技术要求较高,不易得到连续性很好的切片,其形态结构亦不如石蜡片,且冻块和切片不便于长期贮存,因此冰冻切片的应用受限。

(三) 组织印片

*将洁净载玻片轻压于已暴露病灶的新鲜组织切面,细胞即粘附于玻片,晾干后浸入冷丙酮或醋酸-乙醇固定10min,自然干燥后染片或-20℃保存。

(四) 细胞培养片(细胞爬片)

*贴壁细胞培养时,置盖片于培养瓶中,使细胞在盖片上生长,达适当密度后取出固定(丙酮-20℃固定10~20min),再进行免疫染色。

-盖片的处理方法同载玻片的处理,但泡酸时间2h即可。

-为了防止细胞脱片,可用多聚赖氨酸处理。

(五) 细胞涂片

*大多数细胞涂片由细胞悬液制成,包括:

-血液、尿液、脑脊液;

-体腔积液;

-组织穿刺吸取,如骨髓、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组织

-悬浮培养的细胞或贴壁细胞经消化后形成的悬液。

(五) 细胞涂片(续)

*细胞涂片的方法:

-手涂法

*将细胞浓度调节到106/ml左右,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但要均匀、不重叠。

*图片范围应小于1cm直径,以节约试剂。

-涂片机涂片法

*将细胞样品制成2×105~6/ml 细胞悬液,吸取50~100&61549;l (1~2×104~5cells) 加入涂片机内,1000rpm离心2min后细胞就均匀分布于玻片上。

三、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

-(一) 免疫荧光法

-(二) 免疫酶标法

-(三) 亲和组织化学法

(一) 免疫荧光法

【原理】

*用于免疫荧光的标记物是小分子的荧光素,可标记抗体或抗原;

*荧光素经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一种比激发光波波长更长而且能量较低的荧光,籍此可作定位观察或示踪;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

1、常用的荧光素

*(1) 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2)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iocyanate, TRITC)

*(3) 四乙基罗丹明(RB200)

*(4) 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

(1)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易溶于水和乙醇。

*最大吸收光谱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谱为520~530nm.呈翠绿色荧光,分子量389.4。*在碱性条件下,FITC的异硫氰酸基在水溶液中与Ig的自由氨基形成共价键,成为标记的

荧光抗体。一个lgG分子上最多能标记15~20个FITC分子。

(2)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最大吸收光谱550nm,最大发射光谱620nm,呈红色荧光,分子量为444。

*与蛋白质结合的方式同FITC。

(3) 四乙基罗丹明(RB200)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丙酮。

*最大吸收光谱为570nm,最大发射光谱为595~600nm,呈橙红色荧光,分子量为580。

*RB200在五氯化磷(PCl5)作用下转变成磺酰氯(SO2Cl),在碱性条件下,易与蛋白质的赖氨酸&61541;-氨基反应而标记在蛋白分子上。

(4) 碘化丙啶(PI)

*是常用的DNA荧光标记探针,可作为FITC的胞核对比染色。

*PI可嵌入到双链DNA和RNA碱基对中并与之结合,但对碱基无特异性选择。

*最大吸收光谱是493nm,最大发射光谱是630nm,呈红色荧光。

2、荧光抗体的保存

*一要防止抗体失活,二要保持荧光素不脱落和不受激发猝灭。

-一般认为0~4℃可保存1~2年,-20℃可保存3~4年。

-要小量分装,防止反复冻融。

-保存前需加防腐剂(浓度为1:5000~10000的硫柳汞或1:1000~5000叠氮化钠) 。

3、免疫荧光的染色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法常用的有

-直接法

-间接法

①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用来检测未知抗原)。

②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

-细胞涂片、细胞爬片浸入冷丙酮或4%的多聚甲醛固定10min,然后用0.0lM PBST (含0.l%TritonX-100 pH 7.4) 漂洗5min ×3/次;

-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3/次;

*2%BSA或10%BSA37℃湿盒内封闭30min

*抗体染色:

-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孵育30min;&61547;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续)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缓冲甘油封片

-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61549;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

*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61549;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续)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

-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

-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61616;℃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低温染色过夜较37℃30 min效果好的多。

&61549;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续)

*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

-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61549;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续)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

*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 间接法又称为荧光抗-抗体法

&61546; 需要两种抗体参与,即一抗和二抗(荧光素标记)。一抗对标本中的抗原来说起抗体的作用,但对荧光标记的二抗来说又起着抗原作用。

-可用来检测标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检测血清中未知抗体。

&61547;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及非特异染色的封闭同直接法;

*一抗染色:

-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常1:100稀释,用0.01MpH7.4的PBS稀释),37℃作用30min或4℃过夜。

*0.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荡漂洗);

&61547;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续)

* 加荧光标记的二抗抗体,37℃湿盒避光作用30min。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锡纸,在摇床上漂洗);

*甘油缓冲液封片

*镜检

*优点:敏感性较高,比直接法高10倍左右;制备一种荧光标记抗体,可应用于多种一抗;*缺点:是参加反应的因子较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的机会增多。

&61549;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

*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61549;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续)

*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一抗和二抗应始终保持在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

染色。

(二) 免疫酶酶标法

【原理】

*以酶作为标记物与外加底物作用后产生不溶性色素,沉积于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部位;

*酶降解底物的量与色泽浓度成正比。可反映被测定的抗原或抗体的量。

1、常用的标记酶及其显色底物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及底物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及底物

(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及底物

*HRP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酶,来源于植物辣根,由无色的酶蛋白和深棕色的铁叶琳结合而成,分子量约40kDa,稳定性好;

*底物为过氧化物和供氢体(DH2)

-过氧化物:常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尿素。

-供氢体:多用无色的还原型染料,通过反应生成有色的氧化型染料,最常用的供氢体是DAB。

DAB (二氨基联苯胺)

*DAB本身无色,反应后呈棕色,不溶于水,不易褪色,电子密度高,最为常用。

*目前已经有商品化的试剂盒,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 碱性磷酸酶(AP)及底物

*AP为磷酸酯的水解酶,可通过两种反应显色:

-偶氮偶联反应,底物为&61537;-萘酚磷酸盐,经水解后得&61537;-萘酚,与重氮化合物如坚牢蓝(fast blue)或坚牢红(fast red)形成不溶性沉淀,分别呈兰色或红色。

-靛蓝-四唑反应:底物为溴氯羟吲哚磷酸盐(5-bromo-4-chloro-3-indodyl phosphate,BCIP),经酶水解并氧化形成靛蓝,而氮蓝四唑(NBT)在此氧化过程中被还原成不溶性紫兰色沉淀。2、常用的免疫酶染色方法

*又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酶标抗体法

*直接法

*间接法

-非标记抗体酶法

*酶桥法

*PAP法

(1) 酶标抗体法

*通过共价键将酶结合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与标本进行反应后,再用酶组化法将酶显色,使之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以供光镜和电镜观察。

-优点:切片能长期保存、反复观察,适于镜下半定量分析。

-缺点:酶与抗体形成的共价键,可损害抗体和酶的活性;易产生非特异染色。

(1) 酶标抗体法——直接法

&8226; 将酶直接标记在一抗上,然后直接与相应抗原特异地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

(1) 酶标抗体法——间接法

*将酶标记在二抗上,先将一抗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用二抗(酶标抗体)与复合物中的特异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

酶标抗体间接法的操作步骤

*标本准备:

-石蜡脱蜡至水;

-冰冻切片浸入4&61616;C丙酮固定10min,0.01M PBST漂洗,5min×3;

-细胞爬片先用PBS洗,然后4&61616;C丙酮固定10min,再0.01M PBST漂洗,5min×3;*石蜡切片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其它标本则不用;

(2) 酶标抗体间接法的操作步骤(续)

*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甲醇溶液室温孵育5~10min (湿盒内) ;

*0.01M PBST漂洗,5min×3;

*5~10%正常山羊血清(0.01M PBS稀释)封闭,室温孵育30min (湿盒内) ;

*倾去血清勿洗,加1%BSA(PBST配制)稀释的一抗,37℃孵育60min 或4℃过夜(湿盒内);

(2) 酶标抗体间接法的操作步骤(续)

*0.01M PBST漂洗,5min×3;

*加HRP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lh或37℃30min ;

*加0.01%H2O2~0.05%DAB显色(显色液应新鲜配置);

*经PBS漂洗3次后,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明胶甘油封片,显微镜观察。

(2) 非标记抗体酶法——酶桥法

*首先用酶免疫动物,制备效价高、特异性强的抗酶抗体;

*以二抗作桥,将抗酶抗体联结在一抗上;

*再将酶结合在抗酶抗体上,经显色显示抗原的分布

-优点:任何抗体均未被酶标记。酶是通过免疫学原理与酶抗体结合的。避免了共价连接对抗体和酶活性的损害,提高了方法的敏感性,而且节省一抗的用量。但抗酶抗体不易纯化。几点说明

*一抗(假设来自种属A)的稀释度可大些,使抗体的两个Fab段均与组织抗原结合。

*二抗——桥抗体(抗种属A的IgG抗体)应过量,使其Fab段一个与一抗结合,另一个则游离。

*因抗酶抗体与一抗均系种属A IgG,具有相同的抗原性,所以桥抗体游离的Fab能与抗酶抗体结合,起桥作用,将其连接在与组织抗原结合的一抗上。

(2) 非标记抗体酶法——PAP法

* 与酶桥法相似,不同的是,PAP法将酶桥法的第3、4步并为1步,用PAP复合物代替; *PAP是离体制备的复合物(HRP--抗HRP)。

*显色与酶桥法相同,PAP复合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水解,形成不溶性终产物。

PAP法评价

*PAP法比直接法、间接法、酶桥法更敏感。特别适用于石蜡切片中微量抗原和抗原性减弱抗原的检测。

-缺点:步骤较多,时间较长,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由于常做石蜡切片,故可用于回顾性研究。

(三) 亲和组织化学法

*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

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

【原理】

*生物素(biotin)又称维生素H,是一种小分子维生素,分子量为244,是转氨甲酰基化过程中的辅酶。

*抗生物素(avidin),又称卵白素或亲和素,是一种分子量为67000的碱性蛋白,对生物素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比抗原抗体间的亲和力要高出100万倍。它由4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有生物素的结合位点。

*两者均可与抗体等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相偶联,又可被酶类等多种示踪物所标记,形成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统。

-该系统一端偶联大分子生物反应体系,另一端连结标记物,后者加入酶的底物,产生颜色反应。

(1)标记抗生物素—生物素法(labelled avidin-biotin method, LA):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

用生物素标记第一抗体,与抗原结合;酶标记抗生物素,与生物素结合,然后进行酶呈色反应。

* 间接法

用生物素标记二抗,酶标记抗生物素,先用第一抗体与组织抗原结合,再将第二抗体与第一抗体相连结,最后进行呈色反应。

(2)桥抗生物素一生物素法(bridge avidin-biotin method,BRA)

-此法是用生物素分别标记抗体和酶,以抗生物素为桥,把二者连接起来,进行呈色反应。

(3) 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

(ABC法)

*ABC法是在BRAB和LAB的基础上改良的方法。

*ABC复合物是将过氧化物酶结合在生物素上,再将其与过量的抗生物素反应而制备的。*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生物素标记的一抗与ABC复合物结合;

-间接法是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与ABC复合物结合。

ABC法的评价

*敏感性强:ABC法比PAP法敏感性高20~40倍。

*特异性强,背景染色淡:由于敏感性高,一抗和二抗都可被稀释至可能的浓度,减少了非特异染色。

*方法简便,节约时间。可由PAP法所需的2天缩短至几个小时。

*由于生物素与抗生物素具有与多种示踪物结合的能力,可用于双重或多重免疫。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技术及其注意事项 一、免疫组化染色前处理技术操作规范 1、取材:理想的取材厚度是0.2cm~0.3cm,大多数实验室都认为组织在加热抗原修复过程中造成脱片的主要原因是取材过厚或脱水浸蜡处理不当所致。良好的取材、固定、脱水过程是免疫组化质控的前提,如果H&E切片都做不出满意的染色结果,那么免疫组化染色也将无从谈起,根本无法保证染色质量。 2、固定:在众多的组织固定液中(如甲醛、乙醇、戊二醛、多聚甲醛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在使用上各有千秋。但在保持组织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抗原可测定性、组织渗透性以及试剂的价格上,福尔马林是最好、既经济又通用。而含酸或含汞的固定液对抗原保存均不理想。组织离体后固定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在常温条件下固定时间为8-24小时。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福尔马林过度固定造成的组织抗原丢失,有研究发现新鲜组织经过福尔马林一周固定后组织抗原丢失严重,抗原几乎不能被检测,因为组织固定后会引起蛋白或蛋白分子之间形成交联,导致抗原位点遮盖,可以通过抗原修复方法来修正,若加抗体前不采用抗原修复,则免疫组化染色常不能到达理想结果或不成功。组织同样不能长时间放置在70%的乙醇中,酒精固定后的组织形态不如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脱钙液对抗原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组织脱钙前最好在福尔马林液中固定48小时,若组织没有固定透则酸会破坏抗原,脱钙液中酸的浓度与脱钙时间都必须尽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3、浸蜡:我们认为浸蜡温度应控制在58~60℃左右,浸蜡用的石蜡应经常更换,以减少石蜡中二甲苯的含量。高温下的二甲苯容易使组织发脆,细胞收缩,更容易掉片。 4、切片厚度: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切片厚度为3-4微米。为防止在染色过程中脱片,需要使用硅化玻片裱片。 5、硅化玻片的制备:载玻片经酸洗冲洗干净后烤干;2%APES丙酮或无水酒精中浸泡1~2min;丙酮或无水酒精洗1~2分钟;蒸馏水浸洗1~2min;烤干备用。 6、烤片:切片在60℃~65℃烤箱中烤片30-60分钟左右。有些实验室采用烤片过夜。有报导烤片温度超过60℃时,烤片时间超过18小时的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比烤4小时的切片要略弱。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均会影响抗原的活性,原因是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可以加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氧化。 7、切片保存:一些实验室研究人员习惯将组织蜡块连续切片后长期保存在室温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精编版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Hep par 1,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

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

免疫组化技术全程原理 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 1、定义 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 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 1)免疫荧光方法 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免疫组化操作流程 试剂准备 1. PBS缓冲液(~): NaCl 137mmol/L,KCl L,Na2HPO4 L, KH2PO4 L。 2. L柠檬酸盐缓冲液(CB,,1000ml):柠檬酸三钠 3g,柠檬酸。即抗原修复液 : PBS+吐温-20(1000:1)洗液可全部运用PBST 4. 3% 甲醇-H2O2溶液:用30%H2O2和80%甲醇溶液配制。 5. 封片剂:中性树脂+二甲苯。 操作流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法: 1. 脱蜡、水化: 脱蜡前,应将切片在60℃恒温箱中烘烤60~120分钟,观察石蜡应溶解。 从烤箱拿出切片后尽快置于二甲苯中浸泡3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再浸泡30分钟; 无水乙醇中浸泡3分钟; 95%乙醇中浸泡3分钟; 70%乙醇中浸泡3分钟(我用80%); 50%乙醇中浸泡3分钟; 自来水中浸泡3分钟;

梯度脱蜡 2. 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 高压热修复高压锅里放少许水,用一量杯或容器(大小能容纳玻片架为宜)装抗原修复液放入高压锅里一起煮沸,再放入玻片架,盖上不锈钢高压锅的盖子,将排气阀门套上,待听到阀门冒气时,即可倒计时2min,之后将玻片杯一起放入凉水中,静置15min,平衡至室温。电磁炉1000W 2min。 3.丢弃抗原修复液,将玻片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时间不限)可省略 4.用组织笔沿组织边缘画线(可与组织边缘留适当间隙),画完立即放入PBST溶液中浸泡3遍X3min(三个容器,每个容器3min,时间不限制)。 5. 3%H2O2滴加在切片上,室温静置15分钟(3%的H2O2用30%的 H2O2加双蒸水稀释10倍,现配现用。目的为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6. PBST洗3次各3分钟(过三缸) 7. 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30分钟。用与一抗不同源的血清即可,本人用Western-blotting的含胎牛血清封闭液。 8. 甩去封闭液(注:不要冲洗),滴加一抗50ul(至少50ul否则易干片),4℃孵育过夜。4℃过夜后需在37℃复温45分钟(未验证:室温静置1小时或者4℃过夜或者37℃1小时。)。 9. PBST洗3次各3分钟;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 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CK7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 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规程 一、实验原理与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实验器材微波炉、吹风机、组化笔、湿盒、烤箱、振荡器、染缸、光学显微镜、纯木浆卫生纸、计时器和通风橱等。 三、试剂配制 1. 0.01 M PBS(pH 7.34 ):9.0 g NaCl + 50 ml 0.2 M PB 加双蒸水至1000 ml ; 1000 ml 0.2M PB (pH 7.4)=5.93 g NaH 2 PO 4 2·H 2 O +58.02 g Na 2 HPO 4 ·12H 2 O in 1000 ml 双蒸水或=190 ml A + 810 ml B (A. 0.2 M NaH 2 PO 4 2·H 2 O :15.6 g in 500 ml ddH 2 O ; B. 0.2 M Na 2 HPO 4 ·12H 2 O :71.632 g in 1000 ml dH 2 O )。 2. Citrate Buffered Saline (0.01 M 柠檬酸缓冲液, PH6.0 ):28 ml A + 72 ml B + 200 ml ddH 2 O (A.Citrate acid

(柠檬酸):10.5 g

加双蒸水至 1000 ml ; B.Citrate sodium (柠檬酸钠): 29.41 g 加 双蒸水至 1000 ml )。 3. 细胞通透液:由终浓度分别为 0.3% 双氧水和 0.5%Triton X-100 混合而成。配制方法是先用微波加热的 36 ml PBS ,再接着 加 120 ul TritonX-100, 并加热一儿,冷却至临用前加 0.4 ml 30 % H 2 O 2 。 4. 5%羊血清或封闭血清,用 PBS 稀释。 5. 含 0.03 % H 2 O 2 的 0.05 %DAB (避光) :用 20×DAB (1%, 10 mg/ml )5 ul +0.1 ul 30% H 2 O 2 +95 ul PBS 。 6. 一抗、二抗均用 PBS 稀释。 7. Xylene 、梯度 Ethanol (100 %×2、95%、80%、70%、50%)、 双蒸水、中性树胶(封裱剂)。 8. 苏木精染液: 四、操作步骤 1 、脱蜡、水化 60 ℃× 20 min →Xylene 2 × 10 minut ;es 80% ethanol 2 minutes ; 70% ethanol 2 minutes ; distilled water:5 min ; PBS 洗 3 次×3 min 。 1) 2) 3) 4) 5) 6) 7) 100% absolute ethanol :2 ×5 minutes ; 95% ethanol 2 minutes ;

免疫组化方法(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方法(冰冻切片) A. 所需溶液和试剂 1.二甲苯 2.无水乙醇(100% 和95%,变性无水乙醇,组织学级) 3.苏木精(可选) 4.固定剂:请参考产品说明书选取合适的固定剂。 a.10%中性福尔马林 b.丙酮 c.甲醇 d.3%甲醛溶液:配制时,将18.75 ml 16%甲醛溶液加入到81.25 ml 1X PBS中。 5.10X Tris缓冲盐水(10X TBS):在800 ml蒸馏水中加入24.2 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zma base ,C4H11NO3)和80 g 氯化钠(NaCl)。用浓盐酸将pH调节到7.6。 6.漂洗(缓冲)液:1 X Tris缓冲盐水(TBS)。100 ml 10 X TBS加900 ml水至1L。 7.甲醇/过氧化氢:配制时,将10 ml 30% H202加入到90 ml甲醇中。保存在-20°C。 8.封闭液:1X TBS / 0.3% Triton-X 100 / 5%正常山羊血清。 9.配制时,将500 μl山羊血清和30 μl Triton-X 100加入到9.5 ml 1X TBS中。 10.检测系统:根据厂家说明书使用。已有的检测系统*。 11.DAB试剂或合适的底物:按产品说明配制。 B. 切片 1.对于保存在-80°C的样品:切片前先从冰箱中取出放在-20°C平衡15分钟左右。这可以避免切 片时样品断裂。 2.将样品切成大约6-8 μm厚,铺在带正电性的玻片上。 3.固定前,可以把切片摊开放在实验台上风干几分钟。(这有助于切片贴紧玻片) C. 固定 注意:参考产品说明书(抗体)选择合适的固定剂 1.玻片上的切片风干后,选用如下合适的固定剂进行固定。 a.10%中性福尔马林:室温10分钟。立即进行染色操作。 b.冰丙酮:-20°C 10分钟。风干。立即进行染色操作。 c.甲醇:-20°C 10分钟。立即进行染色操作。 d.3%甲醛溶液:室温15分钟。立即进行染色操作。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 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的区别

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 一、两者都是蛋白定位的检测(也就是确定蛋白是表达在细胞核/浆/膜)。 二、区别是: 1、概念和基本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的现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并可在原位显示相应的基因和基因表达产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现已有: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及铁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是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待测组织、细胞标本中的靶抗原(或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带有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由于受高压汞灯光源的紫外光照射,荧光素发出明亮的荧光,这样就可以分辨出抗原(或抗体)的所在位置及其性质,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抗原的含量。以达到对抗原物质定位、定性、定量测定的目的。 2、标本制作: 免疫荧光一般用冰冻切片,减少杂质干扰;而酶免疫组化一般用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均可以。 3、实验步骤:免疫荧光染色步骤简单,而酶免疫组化方法较为复杂,多了DAB显色过程。 4、染色后的标本保存:免疫荧光染色后的标本一般短时间拍照,时间长了荧光衰退;而酶免疫组化染色标本可以长期保存。 5、免疫组化结果除了知道蛋白是在细胞浆还是细胞膜表达高些,还可以用软件做相对定量分析。 6、免疫荧光得到的图片是彩色的,漂亮些,可以发高档次文章。 免疫学三大工具:免疫组化、Western、ELISA,分别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免疫组化 一实验目的:分别用KRAS、NRAS、HRAS蛋白抗体检测肺癌组织中KRAS、NRAS、HRAS蛋白的表达情况 二实验原理:应用基本原理——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的(、酶、、)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或. 三实验试剂及耗材:经病理医生确认的肺癌组织切片、KRAS、NRAS、HRAS蛋白抗体、DAB显色试剂盒、抗原修复液、PBS、苏木素染料、1%盐酸酒精溶液、%氨水、二甲苯、等 四实验设备:切片机、4℃冰箱、显微镜、烤片机 五主要试剂配置: 缓冲液 应用液配成1000毫升溶液 应用液BNa2HPO4·配成1000毫升溶液 配制1000毫升PBS需要14毫升应用A液,36毫升应用B液,加。 枸橼酸钠抗原修复液 应用液A枸橼酸配成1000毫升溶液 应用液B柠檬酸三钠(三水合柠檬酸三钠)配成1000毫升溶液 配制500毫升抗原修复液需要9毫升应用A液,41毫升应用B液。 苏木素染液配方:苏木素2g,无水乙醇250毫升,硫酸铝蒸馏水750毫升,碘酸钠,冰醋酸20毫升。先将苏木素溶于无水乙醇,再将硫酸铝溶于蒸馏水水中。两液溶解后将其混合,加入碘酸钠,最后加入冰醋酸。 抗体说明书建议的抗体稀释度 N-Ras1:50-1:500 H-Ras1:50-1:500 K-Ras1:20-1:200 六实验步骤: 1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厚度3-5um,防脱片捞片后晾干,放入72℃烤箱烤片2小时。 2切片脱蜡水化程序 ⑴二甲苯Ⅰ、Ⅱ脱蜡各12分钟; ⑵无水乙醇Ⅰ、Ⅱ各3分钟;(洗二甲苯) ⑶95%乙醇3分钟; ⑷85%乙醇3分钟; 3自来水漂洗3分钟,洗涤一定要充分。 4组织修复采用高温高压法:压力锅中加入,抗原修复液约1000ml,切片插入塑料架上,放入压力锅,盖上锅盖(此时不扣上压力阀)1600W预热至沸腾,扣上压力阀1300W,待高压锅阀门喷气开始计时,修复时间为2分钟。 5停止加热并用流水冲洗高压锅以降温,室温冷却。 6将抗原修复后切片置自来水中,浸泡2分钟。将样本置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剂 3%H2O2,室温放置4分钟。(需要盖盖子)自来水洗2分钟,PBS缓冲液洗涤2分钟。

免疫组化步骤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细胞和组织的固定 (一)固定 为了更好的保持细胞和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防止组织自溶,有必要对细胞和组织进行固定。固定的作用不仅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终止或抑制外源性和内源性酶活性,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保存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性,使水溶性抗原转变为非水溶性抗原,防止抗原弥散。不同抗原,其稳定性也不相同,因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差异较大 (二)固定剂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固定剂种类较多,性能各异,在固定半稳定性抗原时,尤其重视固定剂的选择,介绍如下。 1.醛类固定剂双功能交联剂,其作用是使组织之间相互交联,保存抗原于原位,其特点是对组织穿透性强,收缩性小。有人认为它对IgM、IgA、J链、K 链和λ链的标记效果良好,背景清晰,是常用的固定剂。 1)4%多聚甲醛为我们常用固定剂 2)Bouin’s液 该固定液为组织学、病理学常用固定剂之一,对组织穿透力较强而收缩性较小,比单独醛类固定更适合免疫组化染色。Kayhko认为用于标记B细胞的J链较好,但Bullock则认为它可导致Igg γ重链变性,故必需加大第一抗体的浓度。 2.丙酮及醇类固定剂 系最初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固定剂,其作用是沉淀蛋白质和糖,对组织穿透性很强,保存抗原的免疫活性较好。但醇类对低分子蛋白质、多肽及胞浆内蛋白质保存效果较差,解决的办法是和其它试剂混合使用,如加冰醋酸、乙醚、氯仿、甲醛等。 丙酮的组织穿透性和脱水性更强,常用于冰冻切片及细胞涂片的后固定,保存抗原性较好,平时4。C低温保存备用,临用时,只需将涂片或冰冻切片插入冷丙酮内5-10min,取出后自然干燥,贮存于低温冰箱备用。 以上介绍了免疫组织化学中常用的固定液,用于免疫组化的固定剂种类很多,不同的抗原和标本需经过反复试验,选用最佳固定液,迄今尚无一种标准固定液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抗原固定。而且同一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标记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 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 CK7 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 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癌细胞过表达MUC1与肿瘤侵袭有关,有意义的免疫反应性为膜阳性,如为纯粹的胞浆着色则为假阳性。此抗体可以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源性肿瘤,EMA阳性表达的肿瘤包括大多数的癌、间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等,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肿瘤阴性表达。 10.HBME1---(阳性部位:细胞膜)。该抗体与间皮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应,染色方式呈现一种特殊的“厚膜”方式,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间皮瘤为厚膜型,腺癌为薄膜型或胞浆着色。 1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部位:细胞浆)。突触素是分子量为38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突触前囊泡膜,是神经性和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之一,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肿瘤。 12.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阳性部位:细胞核)。TTF-1表达于甲状腺腺上皮和肺的上皮细胞中。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腺癌、少部分大细胞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分类、步骤及主要试剂、设备准备)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免疫组化技术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 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 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 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形成抗原 - 一抗 - 二抗复合物,将抗原放大,由于抗 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 DAB 显示 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 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 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分类(常用)
1、免疫荧光方法
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 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 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比较 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 于 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 然后加入酶的底物, 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 技术是目前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 标记方法,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当属 PAP 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 、ABC 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P 、SP 、即用型二步法(聚合物链接)等。 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3、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这样一种特殊的金属颗粒作为标记物。胶体金是指金的水溶胶,它能迅速而稳定地吸附蛋白,对蛋白 的生物学活性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能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 A 蛋白)等作为 探针,就能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有不同大小的颗粒,且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所以免 疫胶体金技术特别适合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定位研究。由于胶体金本身呈淡至深红色,因此也适合进行光镜观察。如应用银 加强的免疫金银法则更便于光镜观察。
4、免疫铁蛋白法 5、放射免疫自显影法
标本
1、组织标本: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 、冰冻切片 石蜡切片 2、细胞标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细胞涂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1.细胞爬片,取出后,PBS洗三遍,每次3分钟。4℃冷丙酮固定10分钟,(或用4%多聚甲醛固定30分钟),干燥30分钟。 2. 用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加3%过氧化氢30μl,室温孵育10分钟,(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蒸馏水冲洗,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 3.加1%的Triton X-100 30μl,室温孵育10分钟,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蒸馏水冲洗,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 4.滴加正常山羊血清30μl,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以消除非特异性染色,室温孵育30分钟,倾去勿洗。 5.滴加适当稀释度的一抗,空白对照组以PBS代替一抗,4℃湿盒孵育过夜。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 6.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工作液30μl,室温孵育30分钟。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 7.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酶卵白素30μl,室温孵育30分钟。PBS洗三次,每次5分钟。 8.滴加DAB显色剂30μl,显微镜下观察显色,自来水冲洗。 9. 将处理好的玻片细胞核衬染:浸入苏木精染液染色2min,自来水洗,迅速过盐酸酒精溶液,自来水洗,过氨水溶液,自来水洗。 10.梯度酒精脱水,过70%酒精1次,95%酒精2次,无水乙醇3次,每次1min 11.二甲苯透明,过二甲苯溶液3次,每次1min。 12.中性树胶封片将有细胞的一面向下,用中性树脂封片。 稀盐酸酒精溶液:用75%酒精配制1%盐酸。 淡氨水溶液:在400ml自来水中滴2滴浓氨水(使细胞核蓝化) 另外:需1%TritonX-100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苏木素复染时间和盐酸酒精脱色时间需自己摸索,我是染5-6秒脱色1-2秒。盐酸酒精还可用70%乙醇配制1%盐酸。我没用淡氨水溶液。若为悬浮细胞则需涂片,20μl即可。

临床免疫组化实用大全

免疫组化 定义: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R 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失败往往促进你去思考试验原理和过程,成功有时也加快你自傲。 7、实验方法需要动手+动脑。如今我还不敢说我在免疫组化什么都知道。我只所以今天敢在这里说这说那,这是因为我经过了反复的动手+动脑,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实践,在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理论知识中去解决,最终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一、概念和常用方法介绍 1、定义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原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法是比较

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免疫组化常用方法介绍及个人经验总结 1 、定义 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这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 2 、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和化学显色原理,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先和一抗结合,再利用一抗与标记生物素、荧光素等的二抗进行反应,前者再用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KP)等的抗生物素(如链霉亲和素等)结合,最后通过呈色反应或荧光来显示细胞或组织中化学成分,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3 、分类 1)按标记物质的种类,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主要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铁蛋白、胶体金等,可分为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酶标法和免疫金银法等。2)按染色步骤可分为直接法(又称一步法)和间接法(二步、三步或多步法)。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 3)按结合方式可分为抗原-抗体结合,如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连接,如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等,其中SP 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合物链接,如即用型二步法,此方法尤其适合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高的组织抗原检测。 4 、目前几种常用免疫组化方法简单介绍 1)免疫荧光方法 是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检验中应用较广。 2)免疫酶标方法 免疫酶标方法是继免疫荧光后,于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 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免疫酶标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标记方法,且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在不断提高,使用也越来越方便。目前在病理诊断中广为使用的有ABC 法、SP 三步法、即用型二步法检测系统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