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师版)

专题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3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该表。据此完成问题。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考查林地的生态功能。

(1)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2)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甘肃天水三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图甲、乙、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甲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5分)

(2)图乙反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怎样变化(2分)?

(3)结合图丙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2分)

(4)反映了森林的作用。 (1分)

【答案】(1)利用方式不合理(1分),存在着陡坡开荒(1分),过度垦殖的问题(1分)1。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2分)。

(2)从1985年到1997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覆盖多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2分)

(3)常绿植被覆盖率高导致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气温低。(2分)

(4)调节气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及植被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分析森林在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中所起的作用。(1)根据图甲信息反映,该地区的山区部分也以种植业为主,反映土地利用不合理,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山区过度开垦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2)根据图乙直接概括即可。(3)图乙反映夏季林内气温较外部低,而冬季林内气温较外部高。(4)材料反映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安徽省阜阳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图甲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甲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乙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表格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问题。(10分)

图甲图乙 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表 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1

(2)根据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3分)(3)若M区域及其周围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N湖泊产生哪些不利影响?(3分)【答案】(1)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2分)

(2)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3分,每个要点1分)

(3)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泥沙淤塞,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3分,每个要点1分)。

【解析】(1)地形特征从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势的的特征分析。利用等高线分析。(2)根据图表可知,林地、草地面积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植被可以调节径流,降水水土流失等。(3)种植业导致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化肥、农药污染环境等。

(河北唐山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读图,完成问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答案】(1)D (2)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位于干旱地区,故水资源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2)图示河流位于内陆盆地,故河流从山区向沙漠内流,则图示反映当代的城市向河流的上游发展,反映河流下游荒漠化扩展。

(浙江杭州西湖高中2013届高三10月月考)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B.②C.③ D.④

(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

【答案】(1)C (2)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1)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2)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7.(12分)读“我国生态安全战略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大致与我国农牧过渡带相似,其北方界线主要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南方界线主要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4分)

(2)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分别比较甲、乙两地防护林建设条件的差异。(8分)

【答案】

(1)气候(或降水)(2分)地形(2分)

(2)甲地:地形平坦,起伏小,气候干旱,降水少,防护林主要以防风固沙为主;(4分)乙地:以低山丘陵为主,起伏较大,气候湿热,降水丰富,防护林主要以保持水土为主。(4

分)

【解析】

(1)图中“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大致与我国农牧过渡带相似,根据我国气候、地形类型分布,可以推出北方界线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南方界线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2)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乙地位于江南丘陵地区,再结合题目提示“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分别比较”,只需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来对比回答。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我国生态环境和保护。

(浙江杭州西湖高中2013届高三10月月考)(13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该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及某地局部放大后等高线图。图中A、B、C、D为该地拟建窑洞处。

材料二:为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位水土保持学家在某山坡地设立六个位置相邻的小试验场,以模拟降水的方式,观测土壤流失量与地表覆盖状况的关联性。此六个试验场的坡度、坡长相近,底岩均为透水性甚差的岩层。下表是这六个试验场的土壤质地与某次降水后土壤流失量的资料。

(1

(2)根据材料三判断六个试验场中植被覆盖率最好的是哪个?说明判断理由。(5分)【答案】(1)D(2分)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2分);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2分);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2分)。(共8分)。(如果窑洞位置选错一律不给分)

(2)④地(2分)。从土壤质地看,④地砂粒比重最高,黏粒比重最小(1分),水土保持功能最差(1分),但它的土壤流失量却较少(1分)。(共5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运用能力。(1)窑洞建设主要考虑光照、地形等因素。(2)根据各类土壤的质地和水土流失总量分析。

(河北唐山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图1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1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2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所给表格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问题。(10分)

(1)分)

(2)若M区域及其周围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N湖泊产生什么不利影响?(三点即可,共6分)

【答案】(1)原因:林地、草地比例增大,水土流失减轻。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4分)

(2)①M区域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湖泊泥沙淤塞,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污染(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③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6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农业生产。第(1)题,根据表中的信息可得,耕地、荒地比例减小,林地、草地比例增大,可以得到生态变好的原因;生态变好有利于河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2)题,过度发展种植业势必减少林地和草地,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单项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D 2.C【解析】第1题,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第2题,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4.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路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业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3.A 4.B【解析】第3题,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地理是高中必学的课程之一,你总结了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经典案例】 1.(2020·云南省模拟)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近年来,

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轧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原来人工固沙1.2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左图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解析】 第(1)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2)题,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气候干旱少雨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 ..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 ..已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

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专题过关检测:(十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过关检测(十八)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 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下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1~3题。 1.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 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 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 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 2.据材料可知()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避开天然降水B.减弱气温变化 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 解析:1.C 2.B 3.A第1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排除A项;由“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排除B项;由“荒漠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答案选C。第2题,据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答案选B。第3题,人为设置

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来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竞争强度,故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对实验的干扰。答案选A。 (2019·三明模拟)谷坊指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是在易受 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据此结合图, 完成4~5题。 4.谷坊的修建可使()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④沟道出口地区的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5.修建谷坊的地区() A.气候干旱,沙漠广布B.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蒸发量普遍高于降水量 解析:4.B 5.D第4题,谷坊的修建,拦截泥沙,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同时也可以降低流速,下蚀作用减弱,下游山洪危害减轻,对沟道出口地区的土壤肥力影响不大,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第5题,沟道内需要拦截泥沙,河流流量较大,降水较多,气候湿润,不存在沙漠,A错误;修建谷坊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沟道内,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易侵蚀的地区,B、C错误;因地处河谷地区,气温高,蒸发量普遍高于降水量,D 正确。 (2019·郑州模拟)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和湿润B.地形平坦开阔 C.土壤水分充足D.泥炭土层深厚 7.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A.年均降水量B.太阳辐射量 C.地表下渗量D.气温日较差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 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 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 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 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 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 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答案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第2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9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 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 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 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 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 B.大风能消霾 C.高压能消霾 D.干冷能消霾 答案8.A9.B第8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第9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10~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 200 - 150 - 100 - 60 - 40 200 1 300 2 350 820 - 300 - 360 - 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 A.①②④ B.①④⑤

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荒漠化与 水土流失 的防治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 在的环境与发 展问题,诸如水 土流失、荒漠化 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用存在的 问题,了解其危 害和综合治理、 保护的措施考查形式: 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 考查内容: 水土流失、荒漠化的治理,森林、湿地 的开发与保护。 考查频率: 近五年课标卷考查5次,考查频率高。 考查能力: 考查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 调观等核心素养 备考中应强化对 基础知识、基本能 力的学习与掌握, 通过典型题目加 强获取信息、分析 问题能力的训练。 能够通过图文资 料说明某区域环 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针对性 的治理措施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荒漠化的防治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向荒漠化“宣战”近40年来,采取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面不属于防治荒漠化内容的是()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的地段

D.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答案 C 2.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来看,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 A.生态效益为核心 B.消除贫困为核心 C.社会效益为核心 D.政治效益为核心 答案 B 3.下面属于防沙工程措施的是() A.育草封沙 B.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C.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D.设置沙障工程 答案 D 知识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 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云南昆明摸底)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据此完成1~3题。 1.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冰川融水 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 D 解析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错误,D项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 2.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答案 B 解析降水变率增大,对该湖泊补给的总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然原因”可直接排除C、D两项。 3.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乌鲁米耶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水源不足,可行的措施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实施人工降雨和跨流域调水属于开源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属于节流措施,②④⑤正确;发展渔业生产既不属于开源措施也不属于节流措施,①错误;乌鲁米耶湖流域内高山冰雪融水有限,难以增加,③错误。 (2019·湖北联考)土地荒漠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有旱灾发生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的现象。土地退化的强度可以通过植被指数来衡量,植被减少或增加的趋势是土地退化处于加剧或改善过程的反映。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干湿状况B.温度 C.地形D.土地生产力 答案 A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生产力从湿润区向极端干旱区降低,由此可见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干湿状况。 5.下列地区中土地退化强度最大的是( ) A.极端干旱区B.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答案 C 解析据图中初始基准面和终极基准面的差异判断土地退化强度即可,二者相差越大土地退化强度越大,由图可知半湿润区二者差异最大。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

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

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点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 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土 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 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东 西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 兰 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20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 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 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 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 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年三年高考真题精编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15年高考题】 (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15?天津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8-9题。

8.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9.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答案】8.C 9.B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西部内陆湖面积缩小,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 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讲解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过程和概念 基本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就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概念: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西北-沙漠化、华北盐渍化、西南-石漠化、东南丘陵红漠化 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新疆地区——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区——草原退化、东北地区——黑土退化 西藏地区——冻融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二、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a.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b.行政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B(2)C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

高三地理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学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一、本专题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的思维导图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的思维导图 三、具体案例分析 ■考点透析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 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 态环境失衡,降水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 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 动不当,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 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 环保等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 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 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及进行生态移民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自然原因:①处于独特的过渡地带,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低,破坏后恢复困难,生态系统脆弱;②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水蚀能力极弱;③温 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 强;④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了水 土流失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 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 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 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护坡、固沟、保塬)、农业 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不合理的 耕作制度(轮荒)和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②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垦荒规模扩大,长 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加上建造房屋、伐木 烧薪、战争等的破坏 亚马孙热 带雨林的 保护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主 要有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 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 路建设。这些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的人口增 长和贫困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洞庭湖湿 地资源的 开发与 保护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严重威 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等 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生态问题 产生原因和危害 治理措施 东北平原的黑 土退化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土壤 冲刷严重,黑土层变薄甚至表面沟壑纵横, 土壤肥力下降 ①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②增施有机肥料(施有机肥、草肥,秸秆还田,等等),进行土壤培肥 华北、西北地区 的土壤次生盐 渍化 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高,蒸发 旺盛;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抬升地下水位, 盐分在地表聚集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采取农田覆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 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的水土流失 人多地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植 被;水土流失造成石块裸露或“红色荒 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 危害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③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 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 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 用;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 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 林,形成石质荒漠化,即“石漠化” 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 四、案例配备习题 例1【2014课标Ⅰ,36(2)(3)(4),18分,0.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 信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测试卷: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林志胜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图1 1.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D.工业化快速发展 2.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 A【命题意图】本题借助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等内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四个选项都是该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粮食,依靠扩大耕地的途径实现粮食增收,由此造成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单产不高,粮食不足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2. D【命题意图】本题借助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地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优势发展立体农业。缓坡地可开辟为梯田,即扩大耕地,又保持水土。陡坡的地方不宜修建梯田,在保证粮食需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面封山育林不科学,不能实现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图2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参考模板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 二、教材分析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必修三的教材围绕着“区域可持续发展”来开展。根据必修二第六章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本章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作为区域地理的第一个专题,本章教材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非常重要。 对于我国来说,荒漠化的危害影响特别大,西北的沙漠化、东南的红漠化、西南的石漠化等比较明显;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森林的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本章选择了这两个典型案例来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环境的危机意识。 2、学情、学法分析 本章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各种媒体中经常出现,所以该部分知识学生理解的难度相对较低。但高二学生在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较弱,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积累地理知识,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们可以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如读图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归纳法、示意图法(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考查特点: 1、全国卷直接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只在2013和2014年分别考过一题,内容均与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相关。 2、各地方卷考查几率较大,每年都有。长三角地区考查几率最大(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3、无论选择还是综合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以及典型区域(大部分考的都是中国区域) 4、深度、难度和灵活性都不大 5、广州市、各区统考考查方向:主干知识+区域背景 四、教学建议 总体建议课堂结构由两部分组成,既“区域背景+ 生态问题的分析”。 1、夯实区域背景,精析区域内部整体性和差异性(以荒漠化一课为例) 1.1地理位置——逐条经纬线带读、默写、落实。高频考查区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 平原)单独挑出,着重记忆。 1.2 气侯——着重分析降水在区域内的变化,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 1.3水源、土壤——西北地区总体干旱缺乏水源,以沙质土为主;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 盆地边缘的灌溉农业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1.4 地形、河流——重要山脉、河流的识别,记忆,落实 1.5 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①学会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 ②学会描述某地的水文特征 ③学会描述某地的降水分布特征 ④学会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 ⑤学会描述某地的整体性特征 2、生态问题的分析 2.1明确核心概念 明确区分以下概念:①环境问题VS环境污染VS生态破坏②荒漠VS荒漠化③荒漠VS沙漠④荒漠化VS 水土流失。这部分有充足的图片可以提供给学生,采用读图分析法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