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刁利明

2011.8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叔本华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的大错——西塞罗

第一章管理思想史概述

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影响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管理思想及管理思想史

一、管理思想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1.管理思想: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

2.管理经验:是指管理实践者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对管理的个别认识——管理思想的初级形态。

3.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经验的理性概括与总结,是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一般认为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在此之前,管理思想就以经验的形式存在着。

4.管理哲学:在综合各类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管理的最高本质,揭示各类管理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阐明管理的基本范畴及基本关系,提供认识管理和指导管理的根本反复;是管理中的认识论、方法论等,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理论形态。

二、管理思想的特性

1.二重性

2.历史性

3.综合性

4.经验性

三、管理思想史的内涵

1.管理思想史

从学科的视角,以历史年代为序,通过介绍各个时期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典型的管理实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从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到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实现这一过程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文化以及思想家们的作用,揭示了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2.管理思想史的产生

零散研究阶段:分散存在于其他学科之中。

专门研究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思想史著作相继诞生标志着其作为独立的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理论、实践、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具体有:

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第二节管理思想史的划分及其性质

一、管理思想史的划分

国内外学者采用的方法大致分为时段法和特征法

1.时段法

通常是借用通史的时间概念,即用“古代”、“近代”、“现代”等为标志。该法可清楚地反映各种管理思想在时间上的联系及该时段的全貌及其相互影响。但这种方法难以表现管理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

2.特征法

一般根据管理思想研究的内在联系将管理思想归纳为“古典”、“行为科学”、“现代管理”及“当代管理”;或整体主义、个体主义等。这种方法不仅清楚地反映各种管理思想在时间上的联系,同时也基本发映出每个时期管理思想研究的特点。

二、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1.管理思想史史一门边缘学科。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2.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

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三、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

1.管理思想史所反映的内容最具有一般性,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具有意义。

2.学习管理思想史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有效途径。

3.学习管理思想史有助于我们积累管理知识、提高素质。

四、.管理思想史学习要求:

抓住三条线索

时间线:按时间为主线发展演进,体现其“史”的特征

理论线:以管理理论的发展演进为主线,从其发展的若干阶段把握其自身规律

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深化为主轴,其理论的突破是对人性的深入认识为基础的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萌芽

虽然管理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重要性,但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模糊不清的职能之一,同时又是最为普遍的职能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始终和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工具的使用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组织水平结合在一起,这三个方面中任何一方的巨大进步,都会使管理思想得到重要发展。同时,管理思想的每一次发展,又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第一节史前时期的管理思想

史前时期的管理思想:对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有很大的猜测成分。其社会可能与现代社会一样复杂,有各种准则及规则等。同样应该理解到必须有权威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群体、分配、分工、战争。

第二节古代文明时期的管理思想

圣经中记载所罗门王在公元前十世纪时指挥复杂的贸易协定的签订,管理着建筑工程,并拟定和平协定。之前也必须有某种方式及制度来统治和管理人民。

首领取得神权地位,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禁忌。

一、苏美尔人的管理思想

1.管理控制实践的证明: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的记账——最早的书面文件。

2.文字

很可能正是这个早期文明中的管理需要促进了苏美尔文字的发明。文字的最初出现,其推动力当然是经济上的,但最初使用文字很可能是出于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宗教礼仪。

二、埃及人的管理思想

1.建筑

公元前五千年至伍佰贰拾伍年期间建筑的金字塔——表明古埃及人已经认识到计划、组织、控制的必要。分工协作、科技结合管理。

2.政府

公元前2160年至1788年高度分权的政府。自1600年开始,重新实现集权化。任命省长(县长)、权力集中在法老手中,由首相协助其管理国家。公元前1530-1050年实现对全国的完全控制,并在全国收租(20%)。政府所作的各种事都有文件记载——通过记录与文书来控制。

强调分工及专业化。运用法律禁止手工艺人学习其他手艺、禁止其参与政治事务。

3.著作

《普塔-霍特普教诲书》

公元前2700年(据说是伊西王的一位大臣编写的);前1500年作为教材;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做好领导、善于倾听、在管理业务中要正直、计划的必要(领导者对未来要有所打算)、参谋咨询对一位管理者的价值、管理者应用参谋人员、平等的观念(一视同仁)、重视管理的权力与责任、报告制度、检查工作、按章办事等。

三、古巴比伦的管理思想

1、.汉穆拉比

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使这个百里小国变成了疆土与实力远远超过历代王朝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为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了2000多年。《汉穆拉比法典》: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保护私有财产。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成文法典。(阿卡德法典早于其150年以上)

《汉穆拉比法典》中记录了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关于最低工资、关于控制(证人及契约等)、关于责任等。

2.尼布甲尼撒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成为巴比伦国王。

这一时期重视生产控制及激励工资制。

四、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摩西,他遵照其岳父的建议,在人员选择、训练和组织方面进行大量工作——人事管理。

圣经中的《出埃及记》第十八章中记载了授权原则及例外原则:“他们应该对每一件小的事作出判断;但每一件大的事,他们应该向你报告”。

1491年有关组织的概念、等级原则等

五、古代中国人的管理思想

公元前1100年《周礼》及后来的《孟子》等古籍中已经表明中国古人已了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

《周礼》中的一些概念已带有当代管理的声调:组织、职能、协作、提高效率的程序以及各种控制的技术。尧帝时期(公元前2350-2256)重大决策之前征询参谋人员的意见——参谋人员的运用。舜也如此。公元前1766-1754期间商汤亦按照参谋原则让臣子有充分的权力去管理政府。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谋原则开始在被较低级的统治者所应用。

1.《孟子》

约公元前500年,在孟子的著作中清楚表明在有效的管理中必须有系统、方法和模式。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及专业化等。

2.孙子

《孙子兵法》中体现:计划、指挥、组织等管理职能。

此外,约公元前120年丞相公孙弘建立一种考试制度,最后演化成科举制度。

3.儒家管理思想

1)、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2)、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3)、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

4)、守信——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实事求是

7)、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8)、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4.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思想核心:以弱胜强

1)“哀者胜”——前提

2)“以正治国”——基础

3)“后动制敌”——实施途径

用人思想: “知人者智”

5.墨家思想

“富民治国”——管理目标“兼相爱”——博爱“交相利”——利人利己

“尚贤”——用人之道“尚同”——政令统一“节用”——消费原则

6.法家思想

“以法治国”——行政管理“富国以农”——经济管理“用人唯贤”——人事管理

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悝、吴起、韩非

六、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历史”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寻求真正的知识。科学方法对管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探究知识的榜样后来成为泰勒、吉尔布雷斯及其他管理学者的最终目标。

苏格拉底:人才治国,认识管理普遍性(顺从、服从;合理配置;奖优罚劣;勤勉;吸引自己人)

色诺芬:《家庭管理》,管理是一种独立而不同的技艺;判别管理水平优劣的标准;加强对人的理;服从原则;管理普遍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专业化、分工,组织国家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家庭管理》,研究家庭成员关系;致富艺术

七、古罗马的管理思想

1.戴克利先

经历集权—分权—集权的过程。公元284年戴克利先将罗马分为101个省,这些省归并为13个区,13个区又归并为4个大区。任命3个助手管理三个大区——扩大等级制,加强中央集权。

2.卡托

检查、书面工作计划、维持纪律、尊重他人与自己的权利、人员的选择与安置、人际关系、参与管理等。

小结: 虽然早期历史的管理表明,管理完全是在不断摸索的基础进行的,很少或没有理论,同时缺乏交流。

但管理实践中却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类已认识到某些管理原则(现代管理原则,例如例外原则、人员配备和专业化原则、分工原则、授权原则)及各种管理职能(埃及、中国等)。

第二章中世纪的管理实践及其思想

一、西欧封建社会组织结构

西欧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围绕“集权与分权”,通过“分级授权”来体现。

封建主义代表着一种大规模的分权化事业

组织通过等级控制而加强力量,这种组织在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是能够行得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共同利益

授权是权力的授予而不是让与

二、管理思想及实践

(一)复式薄记

帕西奥利149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复式薄记制的论文。此外,帕西奥利提出必须关心内部的管理控制——备忘录、日记账及分类账要编上号码并注明日期,所有交易的文件都要详尽完备并永久存档以及定期检查以便内部控制。

(二)工商管理典型案例——威尼斯

“卡松特”成为欧洲通用货币。

威尼斯商人

商业管理:

商业组织类型——合伙企业、合资企业、代理商

会计制度——复式簿记

工业管理:成本控制流水线分工标准化

(三)威尼斯兵工厂中的管理实践

兵工厂管理中值得注意的是相互制约和平衡:三位正副厂长——特派员——元老院

兵工厂的管理经验:成品部件的编号和储存;安装舰只的装配线;人事管理(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学徒晋升为师傅、考试录用工人、绩效评估——每年3月和9月,其评估结果与工资挂钩、“休息喝酒”);标准化;

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

(四)两位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托马斯·莫尔的(人道主义)《乌托邦》——选举制、专业化、批量生产的经济性

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君主论》

1.依靠群众的同意,即权力自下而上——权力接受论

2.加强内聚力是维持组织统一的有效方法是人际关系,内聚力的关键在于责任明确性原则

3.君主(或管理者,天赋型、自致型)应以自己的榜样鼓舞人们从事伟大的事业,并懂得如何利用机会和激

4.任何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

一个追求真正人生哲学的人最好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两个智者的思想结合起来——克劳德·小乔治

小结

组织结构的设计体现当时人们对集权与分权的思考与实践; 威尼斯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管理意识、思想和实践的出色图景; 两位思想家为我们提出了基本的管理原则。

第三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

这一时期所应用的管理思想一般都能在早期阶段找到根源,其主要贡献在于管理思想的扩大应用及已有或已

知技术和原则的改进。

自十八世纪始,系列事件对管理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专业化原则的应用、印刷术的扩大应用以及产业革命的开始。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一、生产组织的演变

1700-1785年期间英国进行了产业革命——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

此阶段创新在于基本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

1.家庭生产制度(十八世纪早期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文明的基础阶段。

其长时间持续的原因在于:只需小量的资本投资以及人口分散。(无高效的运输,难以形成大市场)

在家庭生产制度之下,发展及采用复杂管理技术的机会很小,其动力更小。管理的计划职能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市场以隐含的方式承担了几大部分的计划职能。

管理的各项职能简单、非正式;无需发明或采用复杂的计划技术或控制方法;教育上的限制也阻碍了管理技术的发展。

2.外包生产制度——家庭生产制度的合逻辑发展(核心在于中间商的出现,管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点,标志独立制造者演变为雇工)。其产生的原因:签订合同的商人必须控制货源;新工具的使用造成生产的不平衡。无法实施材料控制——为工厂制度所替代。

3.工厂制度

动力传动极大提高生产率;最大限度地运用资本来控制资本成本——对机器和工人进行监督(思想:对工人及机器控制的一种愿望)

工人、材料、机器的集中——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控制和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管理人员的职能和实践的中心。

其特点为军队式的严密组织和控制。由此产生某些公认的管理原则。

二、早期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

(一)管理实践

1.生产控制(材料控制为主,质量控制为辅)——原始状态。采用计件工资。主要控制方法是压低计件工资及高压式生产监督。

2.财务控制——复式薄记,各种帐户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保证借贷双方之间的平衡。

3.计划——厂房设置计划、计算还本期(设备在规定期限内收回成本并获利)。

4.管理的指挥职能及监督职能逐渐重要——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力量。

(二)管理思想

1.詹姆斯?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微观经济及宏观经济重要原理)

1)关于权力——同从属成比例;专断权力不能授予他人;专断权力是相互的。

2)先于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

3)先于(100多年)泰罗抓住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的实质以及管理人员及工人之间的分工。

2.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哲学家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776年——国民财富的增加取决于增加生产人数;提高效率。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者技能因业专而日进;避免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浪费;机器的发明使一个人可以做很多工作

“经济人”——交换是人类的本性

3.罗伯特?欧文1771-1858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重视人(苏格兰新拉那克纺织厂)

尊重人、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住宅、重视教育

4.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价值是工资、利润与地租的源泉;实际购买力;工资高—利润低,工资低—利润高——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

三、早期科学管理的兴起

1.索霍铸工厂——最早把科学管理完整地应用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1800)。

实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代理人出现)、制定生产标准、编制生产计划、部件标准化、成本控制应用、成本会计、职工训练、工作研究和刺激以及职工福利计划。例如工人分为:钳工、车工、镗工、制模工以及一般工人。

广泛地应用了详细的作业计划;在计划中应用了科学的方法,把问题分解为各个要素,并搜集统计资料,据以作出推断;生产过程是以机器和工人为基础来组织的。

运用计件工资进行控制(易于分级的产品才实行,例如在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每件产品都一样的计件工资率;随产品大小变化的计件工资率;随工作机器所用发动机的马力而变化的计件工资率)

1.索霍铸工厂

激励——关心职工的物质福利、提供特别娱乐、加班工资、工作环境对提高产量的意义、为工人建造房屋、圣诞节给职工及其家庭送礼物并宣布加薪、为工人建立互助保险协会

详细的会计制度——单式簿记记载原料成本;生产过程记入工时帐,表明人工成本;按部门计入成本分类账;记载成品库存分类账。

2.新拉那克(苏格兰)

工人住房(两人间);方木柱(白、黄、蓝、黑);不雇佣10岁以下儿童,10岁以上儿童每天只工作10小时3刻钟且不受罚;经理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可申述;

人是环境的产物——欧文;重视人的因素在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欧文是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小结

工业革命打破了管理上的狭隘观念,管理人员由于扩大了眼界开始寻找改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途径;

索霍工厂及新拉那克工厂体现了新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是健全的;

由于有了这些大胆的思想,后来的企业领导人及管理学者更加大步伐前进,应用其创造性才能。

第四章一个过渡——管理科学产生之前的相关研究

一、管理及其重要性

塞缪尔?纽曼——1835年,强调计划及其实施的重要性、监督及指挥他人,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一般知识及具体的职业知识。

不同学者强调不同管理职能的重要性,而纽曼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形成管理理论的首次尝试。

二、动作及时间研究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章从事类似于巴贝奇的考察。

在巴贝奇之前,詹姆斯?穆勒认为:人的活动可以还原为简单的一些要素——只不过是一些动作而已……如果一个人只从事少数作业可以更快更好(正确、精确)。对工作进行了分析与综合。

三、管理的职能和原则

马歇尔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职能。

德?拉维勒耶强调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对一无所有的工人的训练来帮助他们是劳动力雇主的责任。他同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首先关心于建立一些训练良好的工业管理人员机构。

组织职能。范布?邓斯洛——雇主从属于公众,而每一个雇员从属于其雇主。

控制职能。约翰?斯图尔特?穆勒1848年认为:现在用来视察他们是否履行契约或证实他们曾否履行契约的一切劳动……。认为最好的控制是老板的眼睛。穆勒还最早提出了控制的系统方法。

四、工资报酬

德?拉维勒耶坚持认为存在效率递降的等级:

1.保留其产品的人;

2.能共享利润的人;

3.按照所得工作得到报酬的人;

4.按照其被认为从事工作的时间而得到报酬的人;

5.产品归其主人所有的人。

斯密认为计件工资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同时穆勒指出计件工资并不是管理当局与工人双方所能采取的唯一刺激工资制度。

五、军事管理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严格纪律是任何一个组织的必要条件;而细致规划是管理一个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其首要要求就是确定组织的目标;所有的决策必须以可能性为依据(而不是逻辑);管理人员应该承认不确定性,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划,使这种不确定性最小化,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

查尔斯?杜平从英国海军学到并想模仿的管理原则是属于人事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强调企业信用。进行了科学的、机械化的生产。

六、工业技术领域

1,查尔斯?巴贝奇——可编程计算机的发明者。

其主要关心的不是机器的设计或制造,而是机器的应用,以及为此而建立的人的组织。“我不自觉地把握在其他研究中自然产生的普遍化原则应用到它们之中去了”。巴贝奇强调劳动分工的重要性,指出专业化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劳动分工可以增加技术。

管理人员应该找出每种作业在确定时间内的重复次数;把工作划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确定每种生产过程的精确成本;比例于工人的效率和企业的成功而付给工人奖金。

在工时研究方面巴贝奇也走在泰罗的前面。

巴贝奇还强调生产过程平衡和每种产品最优制造单位数的重要性,他建议:

1.分析制造过程和成本;

2.应用工时研究技术;

3.应用调查研究用的印好的标准表格;

4.应用对企业实践进行研究的比较方法;

5.对纸的各种色彩和墨水的各种颜色效果进行研究,以便决定哪一种能使眼睛的疲劳为最小;

6.决定如何才能最好地构成问题;

7.从收入的统计资料来决定需求;

8.为了节约,使生产过程集中化;

9.开创了研究和发展;10.联系到原料的接近程度对厂址进行研究,要考虑原料制成成品后的重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11.应用一种有奖建议制度。

强调:比例于工人的效率和企业的成功而付给工人奖金——固定工资及利益分享制度

1、每个工人的利益同工厂的发展和利润的多少直接挂钩;

2、每个工人都会关心浪费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3、促使每个部门改进工作;

4、鼓励工人提高技术和品德,表现不好者减少分享的利润;

5、由于工人和雇主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消除隔阂共同繁荣。

2,杰文斯,1865年被任命为皇家学院讲师。

关于劳动强度及疲劳的研究(铲子研究);

提示工时和动作研究的未来发展——使一个人能每日或每周的工作量为最大,但又能恢复其全部疲劳,重新以没有减少的力量来工作;

号召工人与管理当局之间进行合作——主张工业合伙,包括利润分享和职工拥有股票。

其影响在于:一位有声望的学者试图找出统治着人及对工作中的人进行管理的规律。

小结

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都以组织为中心。其注意的中心是公司、管理人员满足需求的职务、计划在完成经济作业和供应顾客需要方面的作用等。

虽然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理论,但他们的确认识并理解到管理的职能及很多管理问题。

其意义在于其带头从各方面对管理和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和写作。

第五章科学管理的前奏

1862年出现了有限责任的合股公司,其出现使资本家同雇主分开,资本同管理分开。

亨利?普尔

认为铁路的管理人员基本上只受三项原则的指导:组织、通讯联系(为了解业务的报告制度——沟通)和情报资料(对报告进行分析以便改进业务——信息)

强调制度管理、组织中人的因素及用集体精神克服官僚主义

丹尼尔?麦卡勒姆

最先把普尔的管理建议付之实际应用的人之一。

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权责划分、充分授权、报告制度、检测手段

制定严密的组织细则来保证制度的实施

1、统一着装(等级制)

2、职务说明书——按工作成绩来提升,并坚持对某项作业负责的人要对其成败负责

(责任制)。

3、制定了一种表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系统的组织图——最早的组织图(树状结构)

主要强调控制问题

一、科学管理运动

亨利?汤——担任耶鲁-汤公司达48年。科学管理的先驱,早在1870年就开始系统地应用效率高的管理方法。其论文《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有可能鼓舞了泰罗从事于科学管理事业。认为工场管理与工程管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收益共享(而非利润共享)——每个职工有一个最低工资,每个部门超过由科学方法确定的定额以上的收益,则由职工和雇主各得一半,并保持长期不变。

论文《工业管理的演变》(比较1886及1921年)推动科学管理运动

亨利?梅特卡夫(海军上校)

1881完备的控制制度(法兰克福兵工厂)

1885年,出版《制造业的成本和公营及私营工厂的管理》——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开创性著作。

其理论是以系统和控制为依据的——向统一的权力来源汇报支出及成就

除了最重要、最必要的报告以外,取消了其余的全部报告。

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1891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描述了他有关工资的思想(反汤)。他认为,利润增长除工人的生产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工人的勤劳程度;增加工资的受益时间;利润共享与共同负担损失应一致。

提出“奖金方案”,对完成每一种工作确定一个时间标准,如工人提前完成则把节省的时间按一定比率(33%)发给工人作奖金。

优点:缩减了劳资双方的工资矛盾;保证工人的基本工资(计时工资)及奖金;防止不加去别地予以奖赏。

二、管理教育

弗约瑟夫?沃顿

认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1881年建立沃顿学院(高级的管理教育),是管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所学院。

罢工问题、协作原则、工商法、演说术、票据交换所业务、恐慌和货币危机的原因、以及股票和债券的性质。小结

科学管理概念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使用。

随着组织规模及数量的增长,管理人员遇到很多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思考的重点开始由组织本身转向组织内部的各种事务:生产过程、设备布置、布局、生产技术及刺激制度等。人们的聚集使组织和效率问题得以凸显,人们开始关心管理思想的交换和传播,同时学校已经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可以进行教授的课程。

管理人员已被认为是应受到某种程度尊重的人,而管理原则这一题材从工业扩展到课堂。

管理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第六章科学管理

第一节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一、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工厂制度的建立和管理阶层获得明显的发展。

美国的工业化初期造成的劳资矛盾激化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的积累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汤等人的推动

二、泰勒及其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探索

(一)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清教徒世家)。在接受中学教育后,进入埃克塞特市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专科学校学习。

1874年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不得不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

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泰勒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看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极大的可能性。

(二)试验的思想基础

1.生产率是劳资双方都忽视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管理层和工人都不了解什么是“合理的工作量”和“合理的报酬”。

2.管理层及工人都过分关心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而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报酬则几乎无知。

3.因此,泰勒把生产率看作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应用科学方法来代替惯例和经验,可以不必多费人们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就能取得较高的生产率。

4.对职工及其工作条件进行管理。

5.工长应向工人提供高工作用以激励。

(三)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探索

1881年

金属切削试验——制定工作量标准,在试验中1898年与怀特共同发明高速钢

1898年后

搬运生铁块试验——改进操作方法

铁锹试验——工具标准

动作时间研究——“一流工人”,使工人劳动力(16-59)工资(1.15-1.88)都极大提高

1911年后

专事不收取报酬的管理咨询、写作及演讲,推广科学管理

代表作:《计件工资》(1895)《工厂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

第二节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一、泰勒对“科学管理”的解释

“某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科学管理是一种教育和训练,而不是一种鞭打,更不是慈善或怜悯。

2、科学管理必须是科学,而不是习惯或经验。

3、科学管理是分工制,而不是一种全能制,即把计划、管理、监督和生产的指挥控制分开。

4、工作量是按人一个一个计量,而不是按班组计量的大锅饭,实行差别计件工资。

5、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管理的风格。

二、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人”假设。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己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科学管理的目的

目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主要论点:只有劳资双方协作在所有的共同工作中应用科学方法,才能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的福祉。

四、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的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便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素质;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

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经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各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几乎将所有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向工人的做法。实际上是劳资双方定责定权,将企业的管理职能与一线工人的作业职能区分开来。

注意:泰罗强调将方法与科学管理的哲学混为一谈,他认为方法有:

工时研究;职能工长制;器械、动作或行为的标准化;建立计划部门;管理中的“例外原则”;管理中的工作任务概念;差别计件工资制;日常工作制度及现代成本制度等。

五、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作业管理

(1)制定科学的方法——寻找共性,标准化,协调各种因素。(2)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寻找适合的人,挖掘其潜力。(3)科学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

2.组织管理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3、心理革命(管理哲学)

雇主和工人之间都必须进行一场“心理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转向增加剩余上,一直到剩余大大增加,以至于没有必要就如何分配剩余的问题进行争吵为止。以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和制造商的利润都大大增加。

六、科学管理的影响

1.改善工场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领域;

2.强调制度的作用;

3.主张以研究来取代经验;

4,强调定额 5.强调计划;6.强调控制;7.引入合作原则。

管理五原则:研究、定额、计划、控制和合作。

第三节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一、卡尔·乔治·巴思

是泰勒的最早、最能干的也是最亲密的助手

发名巴思计算尺

帮助泰勒进行工时研究和疲劳研究,并在工厂中推行泰勒制;并在哈佛大学讲授科学管理。但其对管理思想的贡献仅限于忠实地执行泰罗的方法。

二、亨利·劳伦斯·甘特

1.提出了任务和奖金制度

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劳资双方协作来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完成任务发给奖金。后来进行改进——一个工人在3小时内做了3小时的工作则可获得4小时的工资。工人达标工长同样获奖。强调对工人进行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第一次有记载的将“试图把教会工人学会最正确方法同工长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的行动”,把工长的“监工”身份,变为工人的老师和工人的帮助者。

2.工业的习惯

工长不应该仅仅是提高工人的技术和增加工人的知识,工业教育还应有“工业习惯”的心内容——勤劳和合作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助于其获得其他知识。

强调习惯是“迅速和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既定工作”;强调由于工作数量及质量而产生的自豪感。

3.制定了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图。

我们过去根据数量来安排时间是十分错误的,关键因素是时间,时间应该是制定任何计划的基础。

要素:

各种活动

时间

计划进度

实际完成情况

3、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清教徒)

动作研究、发明瞬时计(两千分之一)

探讨工人、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强调进行制度管理(激励报酬制度)

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4、哈林顿·埃默森(效率大教士)

《效率是作业和工资的基础》《效率的12条原则》(创造财富的不是土地、劳力和资本,而是思想);在12原则中前5项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特别是关于劳资之间关系的,其余7项原则都是关于管理中的方法和制度的。即目标明确原则、常识、向有能力的人请教、纪律、公平处理、及时可靠充分持久的资料、工作调度、标准和日程表、标准化的条件、标准化的作业、书面作业指示、效率的奖赏

他在管理思想上的贡献主要是:

(1)对组织职能的认识。他认为,可以把军队中的参谋职能应用到企业组织管理中。

(2)提出了组织的效率原则。

强调:效率、目标、参谋原则

5、莫里斯·库克

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高等学校中去。

在市政管理中应用科学管理原理。(费城,公共事业管理)

重视人的因素。

6、亨利·福特

被大众普遍认为是大规模生产的第一位倡导者,创立了福特制。

(1)制造方式标准化。

(2)流水式装配线。

(3)把服务大众作为宗旨。

(4)建立人事部门,关心员工生活。

7、拔佳

拔佳在学习福特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拔佳制。

拔佳制的主要特点是:不强调劳动分工而重视劳动整体化,不断创新和提高质量,工作小组和车间自治,利润分享,工人参与和共同决定,明确规定职责,弹性组织结构,有效的自动化,极为重视人的因素。

拔佳制的基本原则是:

(1)“让工人思维,让机器工作”。

(2)“建立自己的供产销系统和全球经营战略”。

(3)“顾客是企业的主人”、“为公众服务”。

(4)“生产和利润不是目的,而是改善职工生活的手段。”

(5)“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是企业的首要职责”。

小结

管理被描述为一个组织的物质资源或技术力量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以便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技术方面,努力试图分析当时存在的实际做法并为改进这些做法及其标准化进行研究,努力使资源利用合理化。

在人力方面,减少疲劳、科学选择、使工人的能力适合工作的需要及刺激性的奖励计划等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及报酬。

试图将劳资双方利益融合为一个互益整体的心理革命。

企业组织的合法性基础;重视人的因素。

第七章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出现

第一节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思想

一、法约尔生平简介

法约尔1841年出生于君士坦丁堡,其父在此服役,后返回法国,期间法约尔在一家教会学校接受初等教育。1856—1858期间,他就读于里昂公立中等学校。

1858—1860年期间,他就读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

1860—1872年期间,低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1866年科芒特里矿井矿长,采矿工程。

1872—1888年期间,经理,经济情况。不仅从技术方面考虑,更要从管理及计划方面考虑——进行管理研究。

1888年,当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极为困难,公司几乎濒于破产时,法约尔被任命为总经理。而到1918年法约尔77岁退休时,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极为良好。

1918—1925年期间,专事研究及宣传管理。

二、法约尔主要著作

1908年,《论管理的一般原则》

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921年,《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

关注的焦点:何种类型的专业化及等级制度能使组织效率最大化。

三、主要理论及观点

法约尔与泰罗采取的角度不同——由工场向上及由董事会向下,但研究的问题是同一的。泰罗的重点在于:工作、动作、时间等;而法约尔则把管理看做:可传授的理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在其看来,管理者需要某些特定的品质、知识及经验:

1.身体—健康、体力旺盛、敏捷;

2.智力—理解和学习能力、判断力、适应能力;

3.心理—有毅力、坚强、勇于负责任、有首创精神、忠诚、有自知之明、自尊;

4.知识—具有不限于从事工作范围的各方面知识;

6.经验—从业务实践中获得知识,即个体自己从各种事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二)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1.技术活动:即设计制造、生产、改制。

2.商业活动: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3.会计活动:编制财产目录(库存、资产负债表),进行成本统计。

4.财务活动: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即资本的最佳应用。

5.安全活动:确保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6.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活动是最重要的应特别注意。

(三)管理五要素

1.计划:强调计划的重要性;提出权变计划的早期观点;提出参与管理的早期概念;计划的特征为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

2.组织:组织的要素分为组织和人员配置;组织结构必须与组织的目标、资源和要求保持一致;在任何权力等级上,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对少数下属直接下达命令;

3.指挥:指挥是一门艺术,其中有些具体的品质、知识和经验必不可少(目的:使所有职工都做出最大贡献):全面了解员工(指挥的人数不宜过多);

淘汰不合格者;

对约束组织及其员工的各种协议非常熟悉(发挥双重作用:职工、雇主);

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组织进行定期的审计,并使用概括化的图表促进审计工作;

通过会议方式将主要的助手集中在一起,以实现统一指挥及集中努力;

不沉溺于琐碎事务;

力争使员工产生团结、积极、主动和忠诚的精神。

4.协调:使所有活动及工作结合起来。

目的:维持收支平衡;维护设备使其实现生产目标,确保生产销售的协调一致。

方式:会议协调;联络官促进会议之间的协调。

结果:每个部门的工作都与其他部门步调一致;各个部门内部的附属机构对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及相互之间的协助须确切了解;各个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计划经常随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5.控制:所有的活动都按计划及指挥行事。

目的:发现、改正及防止重犯错误。

方式:检验是否符合计划、指示及既定的原则。

要求:控制适用于人、目标及活动;控制应该是公平的;控制渗透到组织的所有方面;有效的控制以迅速行

动为基础,必要时需实施制裁。

(四)管理14项原则

1.分工:劳动分工属于自然规律。

2.权力与责任: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

3.纪律:领导者制定的。包含两个方面:组织及员工之间的协定、双方对这个协定的态度及遵守情况。制定和维持纪律的有效办法是:好的领导;明确公平的协定;合理执行惩罚。

4.统一指挥:人不可能同时接受(完成)两种命令。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有相同目标的活动只有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无知、贪婪、自私、懒惰以及人类的一切冲动总是使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忘掉整体利益。为坚持该原则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公平的协定;认真的监督。

7.报酬:公正合理付给薪酬——组织基本经营状况和员工的最低生活消费、贡献。任何形式的报酬都应保证:公平;有助于积极性的调动;不超合理限度。

8.集中:权力的集中或分散问题。两个影响集中和分散的因素为领导者的权力及其对发挥下属人员积极性的态度。

9.等级制:权力路线、“法约尔跳板”。等级链反应两个问题:表明组织中各环节之间的权力关系,明确指令的发出及责任关系;信息传递的路线。有利于加强统一指挥原则。

10.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并且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贯彻此原则必须:了解组织所拥有的社会需要与资源,同时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注意消除任人唯亲、偏爱徇私、野心奢望等弊病。

11.公平:仁慈和公正相结合而生。公正原则加上善意对待职工,同时不要“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总体利益”。

12.人员的稳定:人员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人员的流动是绝对的。

13.首创精神:创造性。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最有力刺激因素。

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防止追求个人利益忘记组织的团结。提高士气,个人和集体都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

(五)法约尔法则

实际操作者所需最重要能力是技术能力;

随着在管理阶层中地位的提高,所需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逐渐增加,其技术能力(或专业能力)逐渐减少;高层管理人员所需的最重要能力为管理能力;

法约尔法则示意

四、法约尔对管理思想的贡献

一般管理对管理思想的贡献:

1.管理可应用于一切机构的独立活动——管理的普遍性。

2.地位越高管理活动越重要。

3.管理是可以教授的。

4.组织是一种抽象物或合法的实体

在法约尔的理论中,组织和管理概念是密切相关的:论述组织的有效形式及其维持的理论。但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只考察了组织的内在因素,并为考察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韦伯的组织理论

一、生平

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

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1884年秋,韦伯回到老家就读柏林洪堡大学。

1889年完成了一篇标题为《中世纪商业组织的历史》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他的法律博士学位。

1891年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二、部分主要著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

《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年)

《政治论文集》(1921)

《经济与社会》(1922)

……

理解社会学、反实证主义路径。

想设计一个关于权力和活动之间关系的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结构蓝图。

三、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思想精要

任何一种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有序。

(一)权力的划分

1.法定权力——合理、合法的权力,以法律或“掌权者发布的权利为基础”,即按照法定标准。

2.传统权力,依据对古老传统的不可侵犯性和对传统执行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信念。即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3.超凡权力——克里斯玛型,其依据是对个人特殊和超凡的神圣、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崇拜。即来源于崇拜与追随。

韦伯认为,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理性的合法权力具有较多的优点,如有明确的职权领域;执行等级系列;可避免职权的滥用;权力行使的多样性等。

韦伯认为,合理—合法的权力才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因为:

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是合理的,即担任管理职务的人是按照其完成任务的能力来挑选的;领导人具有行使权力的法律手段;所有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且是按照任务所必需的及职能加以详细划分的。(二)理想行政集权制

管理意味着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应该依据事实而不是主观想法来领导。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

1.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只是在官方职责方面从属于上级的权力。

2.他们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

3.每一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职权范围。

4.根据契约受命,即原则上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

5.候选人是以技术条件为依据来挑选的,在最合乎理性的情况下,他们是通过考试获得的、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的,他们是被任命而不是被选举的。

6.他们有固定的薪金作为报酬,绝大多数有权享受养老金,雇佣当局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权对这些官员解雇,但这些官员则始终有辞职的自由。工资等级基本上是按等级系列中的级别来确定的。此外,还根据“身份地位”的原则。

7.这个职务是任职者惟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工作。

8.它成为一种职业,存在着一种按年资或成就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升迁制度。升迁由上级的判断来决定。

9.工作中官员与组织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完全无关,并且不能滥用其职权。

10.在行使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三)理想行政集权制的结构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其中:

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其职能主要集中与组织的重大决策;

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阶层,其职能是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及拟定方案和将下层的意见反馈给上级;

一般工作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其职能是依据上级的指示具体操作。

(四)贡献与批判

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结构其实是一种效率很高的组织形式,因为它能在技能和效率的基础上,使组织内人们的行为理性化,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官僚制强调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正式化和权力集中化,确实能给组织带来高的效率。

对于官僚制度的批评主要如下:

1.诸多假设的有效性问题。例如,当上级与下级之间出现不协调时,上级的判断必然比下级的判断正确。再如,组织中只存在正式组织的框架,否认人的感情等非正式组织方面的因素对管理者决策的影响。

2.过分地强调执行规章制度。规范与创新。

第三节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泰勒的科学管理哲学在学术界及世界管理学界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而法约尔及韦伯的成果却未能在同时代获得普遍的认可。后者的影响在于后世。

在当时,经济方面力求实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社会方面认可了个人报酬及努力,而政治方面则鼓励通过效率实现进步。

管理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同时其又使其时代文化成为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力的成熟文化。

古典管理理论被后世很多学者加以研究、传播及系统化。

一、厄威克对管理理论的探索

厄威克和古利克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并不在于其创造了新的管理理论,而是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如果没有他们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综合,也许就很难说有今天体系如此完备的管理理论。

(一)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生平

1891 年出生,是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学家、教育学家,在英国牛津大学受过教育。

一战和二战期间曾出色地在英国皇家军队中服役,并得到中校军衔,所以素有“厄威克中校”的美称。他在1920—1928年间是朗特里公司的组织甘特图表的秘书。

1928—1933年间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管理协会的首任会长,并且是伦敦的厄威克和奥尔管理咨询合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二)厄威克的主要著作

《作为一个技术问题的组织》(1933)《管理科学论文集》(与古利克合著1937)

《组织的科学原则》(1938)《管理的要素》(1944)《行政管理原理》(1944)

(三)厄威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

组织设计论

组织设计论是为了有效地达到经营目的而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的理论。

其在《作为一个技术问题的组织》中指出,组织原理是“研究划分旨在实现目的的各种活动和职务,并落实到个人,再对每个人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方法”,以便最经济、最有效地实现目的。

组织设计论认为,管理是为实现经营目的服务的,组织是为管理服务的。

组织就是规定其成员的职务和各种职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有效地经营管理。因此,组织设计论有两个主要课题:

1.决定从事经营的各个成员的职务;

2.决定这些职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管理原则

1933年,在其发表的《明日的管理》中提出“组织的纯理论”概念,在1938年出版的《组织的科学原则》中将这一概念概括为可应用于所有组织的八项原则:

1.目标原则;

2.权责相符原则;

3.职责原则,即上级对直属下级的职责是绝对的;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幅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5人或6人;

6.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

7.协调原则,组织横向系统要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体目标;

8.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促进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在《管理的要素》中,他分析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学家的著作,系统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概念和原则,他把法约尔的思想作为一种框架,比较不同管理概念,揭示不同管理学家的共同之处,以便找出更为广泛的行政管理原则。他发现,虽然这些著名管理学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职业,没有或很少从对方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但却提出一些类似的概念,常常不约而同地采用类似的研究途径,提出一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却十分相似的原理。换句话说,众多权威制定的“行政管理原则”存在着逻辑体系。他把这些著名管理学家的思想和理论作了系统的归纳,形成了管理理论的综合框架,即目标、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管理理论体系。

厄威克最大的贡献是对经典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他在《行政管理原理》一书中,把各种管理理论加

以综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把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控制 3 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的3 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放在管理的职能之下,如在控制职能之下的职能有配备人员、挑选和安排人员等。

他根据法约尔关于计划职能的论述、认为法约尔的计划职能中包含着预测活动。因此,他认为预测是计划的基础,而预测的原则是“适用性”,这就决定和要求计划应具有“条理性”。厄威克认为,协调和控制的基础在于“职权”,而职权则是依据“需求层次原理”来确定的,通过职务的高低和职能的统一,最后界定每个人的权责。他主张控制应遵循集中原则,他将控制职能又细分为配备人员、选择与安排、纪律和训练这三种派生的职能。

二、古利克对管理理论的探索

(一)生平及经历

1、出身:1892生于美国一传教士之家,幼时生活于日本,深受父母“致力于人类进步” 努力之影响。

2、教育与求学:神学,政治学,法学;

3、任职经历:

A、大学教授:1931-1942,哥伦比亚大学市政学与公共行政学教授;

B、漫长的公共服务经历:在纽约和联邦多个政府部门工作过:

纽约市:纽约市政研究局局长;公务员培训学校后更名为美国公共行政研究所的所长;公共行政学院董事会主席;纽约市宪章修订委员会委员;纽约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主席;纽约市第一任市府主管联邦:总统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战争部与财政部顾问;商业部人口调查咨询委员会委员;白宫行政事务助理;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战后项目协调员;国外救济与复兴行动办公室总部参谋;联合国救济与复兴署秘书处代理秘书长;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属下公务员人事咨询委员会主席;

(二)著作

《组织理论评述》《科学、价值观和公共管理》《管理科学论文集》(与厄威克合著)

(三)古利克对管理理论的探索

1.管理的七职能说

计划:即为了实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而制定出所要做的事情的纲要,以及如何做的方法。后来有人将计划具体分为:

(1)目的:为经营活动而设定目标;

(2)方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程序:为使方针具体化而制定严密而科学的活动步骤;

(4)规划:具体明确规定某种特定活动如何进行;

(5)方案:对方针、程序、规划、人力、物力的分配等要素的综合体,通常附有所需资金和经费的预算;

(6)制定长远规划即战略性决策;等等。

组织:

为实现组织所设定的目标,就必须建立权力的正式机构和组织体系,以便对各个工作部门加以安排、规定和协调。

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机构,是使人适应于机构,强调要按照目标的需要来决定活动和建立组织机构,而不受人事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影响。

重视设立参谋机构,并注意参谋机构与直线指挥人员的协调。参谋机构的主要工作是向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咨询,它不直接向下发布行政命令。指挥则由直线指挥人员统一进行。

建议除了专业参谋之外,还应设主要协助高级领导制订和传达指示、监督进行工作的一般参谋人员。人事:

包括有关职工的选择和训练、培养和适当安排等方面的职能。以后,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方面的思想,认为必须按照组织长期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训练人才,并将这一职能视为使组织能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挥:

包括:作出决策;

以各种特殊的和一般的命令及指示使决策具体化;

作为领导者发挥作用,即包括对下属的领导、监督和激励。

强调所谓“一个最高领导者原则”或“一个管理原则”,不大同意委员会式的管理方式,认为那会影响效率。

协调:

即为了使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而步调协同,共同实现目标,是一种使工作的各个部互联系起来的极为重要的职能。古利克提出所谓“一致性原则”。按照这项原则,为了避免摩擦和提高效率,要把组织的活动进行分类,把类似的活动划归同一个领导人管辖。他提出这种活动的四种分类标准:

(1)按目标或所要完成的任务来划分,如供水、职工培训等;

(2)按作业的不同性质来划分,如工程、速记、统计、会计等;

(3)按所涉及或所服务的人来划分,如侨民、印第安人等;

(4)按服务的场所来划分。

古利克认为,在对组织活动进行分类时,要注意使组织目标能最有效地实现。所以,设置主要一级的部门时,可能考虑地区原则;在设置第二级部门时,可以按照目标、作业的原则,也可以仍按地区原则;而在设置第三级部门以及以下各级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置的标准,以便取得最大的效率。古利克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有独创性的。

报告:

指使经理人员等上级了解事情的进展情况,并使自己及其下属通过记录、调查和检查而得到有关情报。

授权原则。认为,那些陷在琐碎的事务圈子里的领导人之所以难以自拔,只能怪他们自己在授权问题上处置不当,缺乏恰当授权的勇气,以及不知道怎样授权,这是组织失败的最普遍因素之一。

该原则一般应与控制幅度原则结合使用。

预算:

包括所有的财务计划、会计和控制形式出现的预算。控制活动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实现的:经济性的测定,实际成果同预算相比较,对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手段来消除差异,以及在必要时改变目标和计划。

2.管理原则的系统化

古利克把古典管理理论中的有关管理原则的论述系统化为十条:

劳动分工或专业化;

按目标、程序、顾客或地区使工作部门化;

通过等级制度的协作;

通过思想的协作;

通过委员会的合作;

分权化;

统一指挥;直线和参谋;授权;

控制幅度;

小结

古典管理理论的各个代表处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各自提出了对管理的原则和职能的各种观点。尽管其精神大致相同,但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述方式。古利克及厄威克等人的工作为其系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恰当的时机表明恰当的理论之人,其贡献大于该理论的创始人。

第八章人际关系学与行为科学

第一节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早期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都把组织中的人看做是“经济人”。工人——高工资,雇主——高利润。因此,工人与雇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工资和利润分配上的矛盾。

传统管理理论解决方案为:严格用科学方法及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该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却激起了工人的反抗。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方面是工人的日益觉醒,另一方面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利用传统的管理理论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及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

第二节梅奥与霍桑试验

一、梅奥生平

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他出生在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20岁时在澳大利亚阿福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学和哲学硕士学位,应聘至昆士

兰大学讲授逻辑学、伦理学和哲学。后赴苏格兰爱丁堡研究精神病理学,对精神上的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成为澳大利亚心理疗法的创始人。

1922年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管理学院任教。1926年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事研究。1927年开始霍桑试验。

二、主要著作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工业文明的社会化问题(1945)工业中的团体压力(1945)

三、梅奥的思想精要

(一)霍桑试验

1.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时间:1924.11-1927.4-1932.5

假设: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

(通风、温度、照明等)与工人的健康和生产率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在理想的工作条件下员工能发挥最大工作效率。

其他因素:疲劳或工作单调是由于工作设计不当、物资流程不畅、工作条件不善引起的。疲劳——血液中乳酸毒素的累积引起的——科学安排休息时间或服用过磷酸钠药丸即可防止。

照明则被认为能影响工人的视觉和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数量及安全——重要的因素。

为确定照明同工人工作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于1924年11月开始在霍桑工厂进行试验。

共选择12名女工分两组在两个房间进行试验;一组为“实验组”(条件是变化的),另一组为“控制组”(条件不变)以便对比。

两组的工作性质一样——简单且高度重复性的工作。

开始时,两组条件一样,后变化实验组条件(包括照明、报酬、休息、日工作时间、周工作天数等),但两组产量都一直是上升的。

无论何种变革试验的结果都使产量有所提高。即试验的结果同预期设想不符。

因此,研究者取消各种优惠,但产量依然增长——2400至3000个。

关于前一段试验中产量提高的原因:

(1)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该假设是成立的。

(2)工间休息及工时的缩短(疲劳)——无证据支持这种假设。

(3)工间休息与工时的缩短使工作的单调性减轻——该解释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4)刺激工资制度提高女工的积极性——无证据表明产量的增加可以只归因于工资因素;工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同其他因素的关系,因而不能认为具有独立的效果。

(5)监督方式的改变——

“小组中精神状态的一种巨大

改变”,“西方电气公司给实验

室带来的最重大变化同其在试

验中所进行的改变只有一种偶然的联系。公司对实验小组的真正影响在于整个改变了其全部工业情景”,即人际关系的改善使得工人的态度得到改进,并使产量得到提高。

结论:导致两个小组产量增加的不是工资制度,而是士气、监督和人际关系。

工人是从社会的角度被激励和控制的。效率的增进和士气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工人的社会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而不是由于物质条件或物质环境的改善。

2.访谈计划实验

时间:1928.9-1930.9

人数:20000人

方法:访问和交谈

目的: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晋升、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

过程:消除戒备后,工人们不愿意按照事先拟定的问题来回答,而是谈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于是研究人员打破原来的限制,让工人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

对某些抱怨者的不满不能就事论事地处理,必须把其不满看做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个人或社会情况的征兆或指示器。

结果:对监工进行训练,使之能倾听并理解工人的问题。

3.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时间:1931.11-1932.5

人员构成:绕线工9人,焊工3人,质检工2人,分别检验绕线工和焊工;工人的工资是按小组刺激工资制计算的,以单位总产量为基础给付报酬,目的在于强调协作。

发现:工人们对“合理日工作量”有明确的概念——低于管理当局的产量标准,高于这个标准担心工资率会降低,低于会担心管理当局不满意。因此,他们制定了这个非正式的标准定额,如果有人违反,他们则会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提醒。

现象概括:

第一,产量限制是有意的并为团体所确定,而不顾管理当局有关产量的规定;

第二,工人使产量报告平均化,以避免产生过快或过慢的现象;

第三,团体有一套办法使脱轨的成员回到轨道上来。

小集团的存在:在正式结构之中存在两个小集团或非正式组织。

小集团的功能:

第一,保护成员免于遭受内部成员不当之行为的伤害;

第二,保护成员免于管理当局外来之干预(提高产量标准、降低工资率、禁止打闹等)。

认识:必须将每一个组织看成是一个“社会系统”

结果:认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因而号召人们掌握一种综合管理技能:掌握诊断非正式组织情况的技能;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人际关系技能。

(二)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材料得出三个主要结论:

职工是“社会人”;

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组织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

启示

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更多地与自己如何被对待以及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上级和同事如何感觉有关。

个人把对其伙伴团体的责任看得比对管理当局的控制更为重要;人们通过同其他人的关系而获得其基本的一致性感觉;工业生活的意义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而得到恢复,

领导者需要的更多是社会技能,而不是技术技能,应在效率逻辑与情感逻辑上维持一种平衡。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梅奥等人的观点,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要。

以亨利·莫里(1938年《人的探索》)为代表的一系列行为科学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一、激励内容理论

(一)需要等级论(五层次需要论)

代表:马斯洛

主要内容:

1.生理(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婚嫁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推动力最强大的需要。

2.安全需要,如环境保护(劳保)、社会保障、储蓄等,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

3.情感(归属)需要,如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帮助、自我认同(归属)等,这是对大多数人来讲很强烈的一种需要,如不能满足将导致精神上的不健康。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力、能力、知识、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等,这是很难获得完全满足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创造与发展,这是最高级的需要。特点:主动、思想集中于问题、超然、自治、有创造性、现实主义、不盲从等。

上述需要并非所有类型都能满足,一般是从低级向高级逐级实现的。同一时期某种类型是主导。马斯洛估计在当时,各项需要获得满足率分别为:85%、70%、50%、40%、10%左右。

批评:其理论提出后产生巨大影响,有学者试图用实验材料验证该理论,但却发现该理论不能为实验所证实。其批评如下:

第一,需要之满足难以确定。

第二,需要的先后次序因人而异。

第三,无法获得公认的方法来预测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产生的时间。

(二)“生产、关系、发展”论

提出者:奥尔德弗

该理论是对马斯洛理论的一种修正,奥尔德弗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基本需要不是五种,而是三种:

1.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之后才能谈论其他需要。

2.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友谊、归属。

3.发展——个人在事业、能力方面的成就及发展。

三种需要并不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些是需要后天形成。人的需要并不一定逐级发展,可越级出现。(三)双因素理论

提出者:赫茨伯格

他在匹兹堡地区对200名工程师和会计人员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发现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员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1.保健因素: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监督管理与政策等。

2.激励因素:成就、赏识、工作本身、责任、发展等。

他还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不在于使工作合理化,而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论有相似处,保健因素相当于需要、安全、归属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相当于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等级的需要。

不足:

1.这两种理论都没有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

2.有些行为科学家对双因素理论表示怀疑并进行相应的实验,但并未证实该理论。

(四)成就需要激励模式

提出者:阿特金森

成就需要激励模式:B=F(P,E)。其中,B表示行为,F代表函数关系,P代表职工的个性,E代表环境。即员工的行为取决于其个性和环境。

个人在竞争环境中都会有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和避免损失的动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如下公式:T=M ×P×I。其中,T表示“取得成功的倾向”,M表示“动因”,P表示“成就预期概率”,I表示“取得成功的激励价值”。

在工作难度适中时,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最为强烈,经常会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工作去做。

阿特金森认为“没有一种环境对每个人都是最优的,没有一种个性对所有环境都有最高的生产率……”

(五)成就需要理论

提出者:麦克利兰

侧重点:社会起因

人的基本需要:成就、权力、情谊

成就需要对组织和个人成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人大致可分为:愿意接受挑战——少数;取得成就的愿望不是很强烈——大多数。

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点:

1.希望有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以便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才会有成就感。

2.在接受挑战性工作之前,在思考后确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能够达到的目标。

3.有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自己工作成就的反馈——得到组织及其他人的认可。

二、激励过程理论

(一)期望机率模式理论

提出者:弗洛姆

公式:I×P=M B R S……F(I×P)

I表示“活动成果的吸引力”,P表示“期望机率”,M表示“激励力”,B表示“行动”,R表示“成果(目标实现)”,S表示“是否满意”,F表示“反馈”。

(一)期望机率模式理论

活动成果的吸引力——个人对某活动可能产生的成果(活动实现后带来的)的评价。其变动范围为:-100%——+100%之间。强调尽量正面激励。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

1成都穿汉服女孩被当穿和服遭强脱汉民族你还剩下什么? 10月16日下午,成都女孩孙婷(化名)遭遇了一件让她十分气愤的事,当她穿着一套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大学生围攻,威逼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 成了和服,于是她开始和对方理论,但却没有收到成效。“他们像打了鸡血针似的,完全失去了理智,不断强调‘脱衣服’,‘你们不脱走不了’,‘要烧掉’。” 孙婷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部分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摆了“乌龙”,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但在当时的状况下,局面已经难以扭转。甚至有带头的学生说:“我不管!要平息下面的情绪!” 在一群暴民的威胁下,孙婷经朋友劝说,只好到餐厅厕所把汉服外套脱下递出。没想到对方不依不饶,要她把裙子也脱掉,她只好照办。这群愤青拿到衣服后,终于慢慢散去,这时孙婷身上只剩下一件T恤衫,躲在厕所没法出来,还是一个好心人把买给女朋友的裤子送给她,她才得以回到住处。 孙婷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发后我本来不想张扬,主要原因是当众被羞辱,这种事情被扩大是挺丢脸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在朋友和博主的劝说下,孙婷最终决定通过媒体曝光此事,并公布事发现场的视频截图。 孙婷对这群愤青的行为评论说:“这群青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身为大学生连基本的个人素养都缺乏,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书本的修养教育完全成了白费。拿着一流文凭,却做着鲁莽之人的事。这样的事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必须予以曝光以教育大众。” 2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管理思想史

管理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等级链 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利联成的等级结构。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2、行为科学 是指应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3、正式组织 是传统管理理论所指出的,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规定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一定组织体系。 4、关怀维度 关怀维度代表领导者对员工之间以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信任、尊重和友谊的关心,即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念程度。 5、定规维度 定规维度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6、下属成熟度 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与意愿的程度,即有成就感,有负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工作经验和受过一定的教育等。 7、企业文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8、知识管理 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嚷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9、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组织。 10、经验曲线效应 是指在给定的技术和设备规模条件下,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由于经验积累所带来的直接劳动成本下降的效果。 简答题 1、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主要贡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的这种需要。 我们不能将自我实现和组织目标简单地对立起来,要将自我实现理解为充分发挥潜力、实现理想、多做贡献的愿望,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 缺陷: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理论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不是一种科学的假设。

2017年4月自学考试06088《管理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6088) 本试卷氛围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1页至第5页,共5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第6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孟子认为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A.人性本善 B.义利统一 C.以德服人 D.施行“仁政” 2.强调管理者应有“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创新精神是 A.孙子 B.孟子 C.管子 D.老子 3.苏格拉底把通过谈话、提问、揭露矛盾,进而从个别求得一般的方法叫做 A.精神培养术 B.精神刺激术 C.精神助产术 D.精神催眠术 4.“从来不知道服从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好的指挥官”,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马基雅维利

C.托马斯?阿奎那 D.亚里士多德 5.首先意识到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首创性地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股票的是 A.古罗马 B.古希腊 C.日?曼 D.中世纪的英国 6.研究芳动强度和疲劳关系问题的第一个人是 A.查尔斯巴贝奇 B.查尔斯杜平 C.安德鲁?尤尔 D.威廉·杰文斯 7.“科学管理”这个名词的首次提出者是 A.泰勒 B.布兰代斯 C.哈罗徳?孔茨 D.林徳尔?厄威克 8.亨利·甘特通过対生产日期利产量来控制计划和生产进行的图称为 A.巴思图 B.泰勒图 C.甘特图

D.密尔图 9.莫里斯库克的主要贡献是 A.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和应用科学管理思想 B.提出了组织效率的原则 C.把各种最有效的动作要素归纳成“动作经济原则” D.发明用于生产控制的甘特图 0.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 A.5种 B.6种 C.7种 D.14种 11.林德尔?厄威克指出,组织设计的作用之一是决定从事经营各个成员的 A.工龄 B.权利 C.职务 D.家族地位 12.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标准是 A.效率逻辑 B.利益最大逻辑 C.感情逻辑 D.产品为主逻辑

管理思想史模拟试题一

《管理思想史》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古巴比伦王国为了巩固其统治,_______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三个基本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奥和蒙特斯伯格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不同的新观点:其一是职工是_______,其二是企业中存在_______,其三是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_______。 4.美国行为科学家麦克米兰在1966年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类基本激励需要:即对_______的需要,对_______的需要,对_______的需要。 5.最早研究分工的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早于亚当·斯密9年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分工是_______和_______的一个主要支柱。 6.波特在对行业结构的5种作用力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提出了企业的3种基本的竞争战略。这3种战略就是:_______战略、_______战略和_______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A.资本主义 B.人文主义 C.个性解放 D.人身自由 2.霍桑实验的结果由梅奥于1933年将它正式发表,书名是《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这就是行为科学的前身——( )学说的正式诞生。 A.公共关系 B.群体关系 C.社会人 D.人际关系 3.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 )的实践者。 A.管理跨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组织 D.管理职能 4.马基雅维利在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中认识到:( )在国家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A.国王 B.人民 C.圣徒 D.教皇 5.苏格拉底用问答法传播他的思想,他把这种通过谈话、提问、揭露矛盾而从个别求得一般 的方法,叫做( )。

海尔的国际化营销案例报告

“海尔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案例报告 小组成员:王楠、张晓雪、吕斌、赵亮、贾子辉、谢爽、姚唐、周伟指导教师:吴晓云教授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国界概念差不多消逝,全世界80%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经济形态迅速全球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其经营活动必定被纳入国际经济活动之中,从全球战略为动身点,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在众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之中,海尔无疑是在此道路上走得较快、势头强劲且颇受关注的企业之一。 本研究将深入剖析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并将该经典案例与国际营销理论相结合,在分析海尔成功经验与面临的危机,以及整个国际市场进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当今中国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由多母国战略向全球营销战略的转化。 本研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海尔美国市场的规划。该部分要紧通过案例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归纳出海尔集团是如何规划美国市场,并选择如何样的市场进入方式。 第二章海尔的成功经验。该部分探讨海尔集团国际化道路中成功的关键以及关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讲,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有

哪些方面值得借鉴。 第三章海尔全球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该部分探讨在国际化乃至实现全球化的过程中,海尔当前面临的要紧问题,这将为下一章研究海尔国际化战略提升做好铺垫。 第四章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提升。该部分将运用Zou and Cavusgil 在2002年提出的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Integrating Global Marketing Strategy: IGMS)关于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提升进行分析。 本研究,通过小组成员数次激烈讨论、撰写报告、修改润色,现提交研究报告。对论文中的不当之处,诚恳欢迎老师、同学批判指正。

环境与企业战略关系

环境与企业战略关系 一、引言 企业的战略环境一直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重要因素。Chandler (1962)指出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Ansoff(1965)认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过程。赵锡斌(200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互动的关系。”由此可见,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存有着双向复杂的协同演进关系。 二、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其中政治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彭维刚(2006)在《全球企业战略》中提出,制度比背景条件更为重要,当企业尽力制定和执行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时制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样的决策。 企业所处的产业市场环境对企业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Ansoff (1997)指出“战略是对公司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Andrews(1971)建立了著名的SWOT 战略形成模型,全面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并要求企业通过这种模式,将企业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公司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都是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分析具体的变化因素,在企业内外部之间实现良好匹配。这个时期,战略受制于既定的产业结构,战略变革的空间非常小,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环境变革。环境是决定企业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0275]《管理思想史》参考答案

1、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1. B. 古利特 2.法约尔 3.厄威克 4.韦伯 2、构成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条件是 1. A. 新好伦理 2. E. 制度伦理 3.市场伦理 4.个人自由伦理 3、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用来说明“职业”管理角色最古老的是 1.大臣 2.皇帝 3.宰相 4.法老 4、行为科学产生于 1. C. 20世纪50年代 2. 20世纪20-30年代 3. 19世纪80年代 4. 19世纪30年代 5、西蒙所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是 1.社会系统学派

2.管理过程学派 3.决策理论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 6、按照赫兹伯格激励—保健因素的理解系,下列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1. F. 金钱 2.地位 3.工作环境 4.成就 7、_______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工厂制度的基础。() 1. 期望值 2. 效价 3. 激励因素 4. 保健因素 12、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提出了一个选择领导模式的理论,将领导的行为从独断型到放任型,共分为七个等级,根据领导的特点不同有不同的领导方式。这个理论被称为( )。 1. 管理方格理论 2. 连续统一体理论 3. 领导者品质理论 4. 领导方式理论 13、( )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须遵循的8条原则:(1)看准就干,行动果断,以求发展。(2)接近顾客。(3)自主创业。(4)以人促产。(5)深入基层。(6)

管理思想史阶段测试答案精品

第1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出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并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A. 政治学 B. 国富论 C. 理想国 D. 法典 第2题: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是() A. 罗马人 B. 埃及人 C. 希腊人 D. 中国人 第3题: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 A. 奴隶时代 B. 议会时代 C. 荷马时代 D. 理想国时代 第4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人是() A. 治国贤哲 B. 卫国的武士 C. 民间艺工 D. 贫民和奴隶 第5题:“精神接生术”即通过谈话、提问、揭露矛盾而从个别求得一般的方法是由()提出的。

A. 苏格拉底 B. 色诺芬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第6题:奴隶主思想家()对管理人员达到选择标准进行了论述,他在其著作《论农业》中,提出了挑选管家的九条原则。 A. 贾图 B. 瓦罗 C. 莱恩 D. 阿奎那 第7题:“神学之父”()的著作《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A. 色诺芬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阿奎那 第8题: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作为国家行为的标准。 A. 政治学 B. 家庭管理 C. 理想国 D. 法典 第9题:以下不是古希腊的改革家、思想家的是( ) A. 色诺芬

B. 亚里士多德 C. 阿奎那 D. 柏拉图 第10题: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的实践者。 A. 管理跨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组织 D. 管理职能 第11题:《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该著作是由()写成的。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 第12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之一是: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的关系问题。 A. 所有者和经营者 B.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D. 奴隶主和奴隶 第13题: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A. 首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

2018年4月自学考试06088《管理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思想史 (课程代码0608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的是 A.查尔斯?巴贝奇 B.罗伯特?欧文 C.亚当?斯密 D.詹姆斯?瓦特 2.“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这一管理思想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管子 3.首创性地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股票的是 A.古罗马 B.古埃及 C.古巴比伦王国 D.古希腊 4.早期的银行业产生于 A.美国 B.西欧 C.北欧 D.东欧 5.“为了高效率地指挥一个企业,工厂管理与工稈技术有着同样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提出者是 A.亨利?梅特卡夫 B.梅特卡夫?普尔 C.亨利?汤 D.亨利?普尔 管理思想史试题第1页(共5页) 6.“科学管理”这个名称的发明者是 A.泰勒 B.林德尔?厄威克 C.巴贝奇 D.布兰代斯 7.生产计划进度图的发明者是(A) A.甘特 B.泰罗 C.巴思 D.吉尔布雷斯 8.最早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和应用科学管理思想的人是 A.埃默森 B.莫里斯?库克 C.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D.亨利?福特 9.20世纪初著名的会计学家是

A.奥利佛?谢尔登 B.玛丽?福莱特 C.亚历山大?丘奇 D.玛利?福特 10.法约尔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其中统一指挥原则的含义是 A.—个下级可以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 B. —个下级可以接受多个上级的指令 C. 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 D. —个下级可以有多直接上级 11.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卢瑟?古利克 B.法约尔 C.马克斯?韦伯 D.泰勒 12.“霍桑实验”最有价值的成果是 A.提高了产量 B.提高生产效率 C.产生了“非正式组织” D.导致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13.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把Y理论称为 A.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结合 B.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分离 C.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D.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分离 14.《管理方格》一书的作者是 A.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 B.简?莫顿 C.罗伯特?布莱克 D.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特 15.信息论的创始人是 A. L ? V ?贝塔朗菲 B.诺伯特?维纳 C.申农 D.哈肯 16.1962年12月出版《管理理论丛林》一书的作者是 A.谢尔登 B.法约尔 C.厄威克 D.哈罗德?孔茨 管理思想史试题第2页(共5页) 17.美国研究管理科学以及现代化生产管理方法的著名学者,其代表作《现代生产管理》,他是 A.斯潘赛?伯法 B.霍勒斯?利文森 C.蓝彻斯特 D.希尔 18.权变理论学派发展的基础是 A. f理过程学派 B.系统管理学派 C.经验主义学派 D.决策理论学派 19.企业文&的理论起源于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20.学习型组织的提出者是 A.威廉?大内 B.彼得?圣吉 C.约翰?科特 D.詹姆斯?钱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少选均无分。 21.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 A.泰勒 B.色诺芬 C.韦伯 D.法约尔

西方管理思想史重点(新)

西方管理思想史重点 第一章早期管理思想 1、马基雅维利人物简介及主要贡献(性恶论、四项领导原理) 2、亚当·斯密人物简介及主要贡献(经纪人假设、分工问题、劳动分工与财富的关系、控制职能、计算投资还本问题) 3、萨伊的主要贡献(分工理论、共同劳动的思想、劳动报酬理论) 4、大卫·李嘉图(群氓假设) 5、查尔斯·巴贝奇(分工思想、工资加奖金的报酬制度、对科学管理的建议)第二章科学管理理论 1、麦卡勒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职责分工,等级划分,授予权力,权责匹配;建立报告制度,有效沟通;建立组织结构图) 2、普尔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四项原则(明确的组织结构、通讯联系系统、情报资料管理制度、新型的领导方式) 3、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实验总结:a、搬运铁块试验 b、铁砂和煤块铲掘实验c、金属切削实验 假设前提:a、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劳资矛盾,需要科学管理;b、经济人假设忽视人性的特点,需要关注人性;c、科学管理使单个人提高效率。 基本要点:a、合理确定工作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b、挑选一流的工人; c、标准化原理; d、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 e、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f、实行职能工长制; g、例外原则; h、管理哲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精神革命。4、甘特(工作任务加奖金的工资制度、对职工进行培训、甘特图、企业的社会责任) 5、吉尔布雷斯夫妇(提出了动作研究和动作经济原则、疲劳研究、认识到工人工作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6、埃默森(十二条效率原则、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7、库克(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大学管理、市政管理,重视人的因素) 第三章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法约尔——工业管理理论之父 A、管理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身体、智力、品德、一般文化、专业知识、经验 C、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D、14项管理原则 评价法约尔(全面) 2、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理想的行政组织、权力的分类、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明确的组织目标、明确的职能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链条、专业的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业务处理和传递以书面文件为准)

管理思想史复习题

管理思想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所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于1979年 出版。 2. 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 ___________。 3. 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双方才能变相 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4. 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霍桑试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 6. 美国的行为科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 7.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叫做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 8. 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_____________角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 9. 一般认为现代的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 10. ________________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单选题 1. ()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劳德·小乔治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 理想国是()的代表作。 A. 苏格拉底 B.色诺芬 C.柏拉图 D.莫尔 3. 古巴比伦的纺织女工工资是以食物形式支付的,而其数额则取决于每个女工的()。这是早期的记件工资制,的确是一种基本的和有高度刺激性的工资制度。 A. 工作质量B.工时量 C. 生产量 D.劳动强度 4. 第一个研究劳动强度和疲劳关系问题的人是()。 A. 巴比奇 B. 安德鲁·尤尔 C.杰文斯 D.李嘉图 5. 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 A. 工厂管理制度 B. 生产和管理制度 C. 任务和奖金制度 D. 人事管理制度 6.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精简版

战略管理思想范式的演进 耗子问猫:“请问我该从哪走?”群猫回答:“这要看您想 到哪里去。” 战略: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决定行动方向。 耗子再问:我该怎么走? 答:属规划学派的猫甲:你应先订好计划再走——战略就是规划未来。 属适应学派的猫乙:你可摸索着走吧,有错就换一条路——战略就是讨论企业如何适应环境。 属产业组织学派的猫丙:你为什么要去那?是否换一个目的地——战略就是讨论如何定位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通过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来赢得竞争优势。 属资源基础学派的猫丁:你应先培养走路得能力,然后再去——战略就变成挖掘和培养公司有价值的、无法仿制的、又难以替代的资源了(发掘和培养核心竞争力)。 一、战略规划学派 1.三安范式:战略乃是如何匹配(match)公司能力(capability)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 2.基本工具:伦德(learned)等的SWOT分析 波士顿矩阵(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 3.致命弱点:①假设环境可预测: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 ②要确定明确的目标:企业往往对目标模糊化 ③注重现有资源与未来资源匹配:没有创新意识 二、环境适应学派与逻辑改良主义 1.产生背景 1970年代,世界经济环境大幅变化(73年石油危机)打破了三安范式的基石—环境可预测性。三安范式(战略规划学派)是以未来可预测为前提的,1970年代以来的动荡环境动摇了企业组织对战略规划的信仰。而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环境适应学派”应运而生,这一学派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即最合适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2.主要思想 决策者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及未来环境变化的不可测性,所以他会自觉地去尝试获取环境的相关信息,他还会让最初的承诺保持为初步的、框架式的以接受未来的修正。这种渐进改良有助于消除局限性,有助于形成共识,从而实施其战略。

管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第一章、早期管理思想 ?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 ?中世纪管理思想 第一节、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一、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 ?埃及人懂得了分权并且是最早的“管理幅度”的实践者。 ?《汉漠拉比法典》的编制表明古巴比伦人意识到了——法律方法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古希腊人思想 ?氏族部落采取的是“一长两会”制。 ?(一)苏格拉底认为管理具有普遍性。 ?(二)色诺芬-《家庭管理》 ?1、首先提出了管理的研究对象 ?2、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的判别标准问题。 ?3、首先认识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 (三)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 ?第一等:治国贤哲 ?第二等:卫国的武士 ?第三等:民间艺工,商人、农民等组成 ?柏拉图建立了“亚加德米”-大学的雏形。 ?人的灵魂 ?理性 ?意志 ?欲望 三、古罗马人和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一)古罗马的管理思想 ?1、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2、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了集权、分权的经验。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的命令,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象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思考题] ?1.在现代管理中,这些说法是否还有意义?该不该使用这些手段?譬如大棒、胡萝卜、施恩、威慑等等。 ?2.这些管理思想符合现代管理理论中何种理论的内容?它有何优缺点? (二)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旧约全书》-出埃及记 ?1、制定法令,昭示民众。 ?2、建立等级制度,委任管理人员 ?3、分级管理、各司其责 第二节、中国古代名家的管理思想(一) (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 ?法墨兵商等诸子百家 ?一、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 ?核心管理思想: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招纳贤才,以奖惩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 (一)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渭水尽赤”, ?十个年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法未败”、“兵强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1、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2、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弱 ?黑头法律、红头文件、白头批示和口头指示。 ?古人提倡“民以法与吏相据,下以法与上从事” ?热炉法则(hot stove principle) 热炉法则(hot stove principle) ?1.火炉是烧红着摆在那里,任何人都知道不能触碰。

管理思想史 结课论文

动态平衡: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的启示 【摘要】管理思想史上,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最早使用系统的观点表述组织,并建立一整套意义深刻的系统组织理论体系的学者。 【关键词】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动态平衡案例启示应用 【正文】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该理论也被称作为“组织协作理论”。 一、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主要内容与评价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这一合作系统要通过主管人员的职能来维持。主管人员的职能主要有: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这里包括职工的选聘和合理的激励方式等;阐明并确定本组织的目标。(2)组织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3)要使组织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这两个基本原则。(4)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后来的许多学者如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利克特等人都极大地受益于巴纳德,并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发展。对于经理人员,尤其是将一个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员来说,巴纳德的价值尤其突出。因为传统的组织偏重于非正式组织和非结构化的决策与沟通机制,目标也是隐含的,要将其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同时在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力量。 二、动态平衡理论 组织平衡问题是巴纳德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课题,甚至有些学者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说成是平衡理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一旦建立,其最终目的就是组织的存续。只有组织保持平衡了,组织才能发展,反之组织就会衰弱。所谓的组织的平衡就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诱因具有使组织的参加者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动机得到满足的效用。如果诱因和贡献平衡,组织的参加者就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性。因此,组织的平衡可以用下列的公式来表示: 贡献≤诱因→组织存续和发展 当组织成员的贡献与诱因大体相当时,他们就能与组织协作,从而贡献会继续创造出来;如果诱因小于贡献时,组织成员就不满,对组织就不进行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协作,组织就不能存续。当然,当诱因大大超过贡献时,虽能调动积极性,但由于入不敷出,组织最终会衰弱下去。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一是整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是创

2017年10月自学考试06088《管理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思想史 (课程代码0608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 A.管理者要学会认人之方 B.管理者要懂得用人之道 C.管理国家应“以人为本” D.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 2.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并揭示了 A.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B.工作量与工资的关系问题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D.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在跨度管理方面,埃及人的实践做法的规律是 A. “以八为限” B. “以十为限” C. “以十一为限” D. “以九为限” 4.马基雅维利论述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说明了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条件和才能,第一次所运用的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摆事实,讲道理 C.案例讲解 D.案例分析 5.亨利?汤在著名论文《利益分享》中提出了一种激励职工的 A.收益分享制度 B.新控制制度 C.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 D.公平分配制度 6.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基于人性假设是 A.复杂人 B.社会人 C.经济人 D.自我实现人

7.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 A. 5种 B. 6种 C. 7 种 D. 14 种 8.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中心是 A.计划经济 B.自由市场经济 C.半封闭经济 D.自由经济 9. 在工资和奖金制度上有重要贡献的美国机械工程师是 A.亨利?梅特卡夫 B.亨利?汤 C.欧柏林?斯密斯 D.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10. 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来控制计划和生产的进行曲的图称为 A.巴思图 B.泰勒图 C.甘特图 D.密尔图 11.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效率较差的权力是 A.超凡的权力 B.法定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理性的权力 12. 行为科学产生于 A. 19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19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20-30年代 13. “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乔治?梅奥 B.霍桑 C.亚伯拉罕?马斯洛 D.埃德加?沙因 14.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将人看作是 A.经济人 B.复杂人 C.社会人 D.自我实现人 15.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完整观念 B.相关观念 C.合理观念 D.整体观念 16. 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是 A. X理论 B. Y理论 C.超X理论 D.超Y理论 17.对人性的假设“人生而不求上进,不愿负责,宁愿听命于人”的理论是 A. X理论 B. Y理论 C.复杂人假设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8.“管理科学”追求的首先是 A.最大限度的满意 B.最大限度的生产率 C.最大限度的合格率 D.最大限度的期望值 19.未来管理组织结构将呈 A.直线型结构 B.矩阵型结构

经济全球化案例材料

(一)经济全球化:华为的机遇 互联网:全球化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为抓住的机遇 1998年,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把触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场欧美。 1999年,华为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得CMM4级认证、CMM5级认证。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 Phase II智能网的主要供应商,该网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智能网络。 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合同销售额超过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 虽然第一单合同只有38美金,但到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2年底,华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长距离国家光传输干线的订单。到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 东欧、南欧相继打开市场后,华为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并把欧洲地区部的中心设在巴黎。 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宣布其21世纪网络供应商名单,华为作为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与国际跨国公司入围“八家企业短名单”。 华为海外销售就已达到220亿美元,产品已经进入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荷兰、美国、加拿大等欧美14个发达国家。而且,华为还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 随着华为生产研发和销售规模不段扩大,华为总部对世界各地研究基地和销售站点的管理控制的难度就加大了,但是华为利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作用,建成了强大的信息系统,这对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利用比较优势在全球扩大生产领域: 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了专门的算法研究所。算法研究所突破了移动网络的几个特殊瓶颈,使华为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GSM多载波合并的公司,能够通过软件打通2G、3G和4G网络。这一突破被华为运用到全球产品上。截至2013年底,华为基于全球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了40多个能力中心、30多个共享中心,距今最近的一个新建中心是华为在慕尼黑的“德国工程能力中心”,加强与德国产业界合作,同时提升华为在整机及硅光制造、自动化与智能机器人、测试、实时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能力。 (2)在欧洲扩大投资建立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 截至2014年1月,华为在欧洲设立了两个研究中心,下辖14个研发机构,设立了财经、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六个能力中心,雇佣了7700多名员工,并与德国电信、沃达丰、宝马等多家知名欧洲公司开展合作。2013年,华为在欧洲的采购额达到34亿美元,用于购买元器件、工程服务和国际物流服务等,预计未来在欧洲的采购量还将持续增加。 为此,华为将在增强联接能力、改善联接体验、拓展全场景接入、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努力,推动产业发展。 (3)面对几百亿的全联接市场,华为如何抓住机遇: 4月11日,华为在深圳举办了第十三届全球分析师大会(HAS)。今年大会围绕“加速数

《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管理学从诞生至今不过区区百年,但是他却是至今为止影响人类社会生活最深刻的学科之一。涌现了许多绚丽斑斓的思想和众多风流倜傥的人物,它们的名字至今耳熟能详。雷恩通过历史的透视镜,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一段为人了解却不为人熟知的历史。通过《管理思想史》这本书,他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科技层面综合考虑,确定了管理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标准,把管理思想史分为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当前时代四大部分。 雷恩认为工业化之前甚至是工业革命时期(具体地19九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对管理的理解与实践还处在初始阶段:管理本身不管是理论还是现实实践还没有被凸现出来,它和其它实践和理论还处于融合状态——处于它们的遮蔽之下,当我们必须要界定所谓的管理“事件”时,其实质是(类似用“从后思索法”)用现代管理学中的术语来反观到没有成熟形态的管理活动或事件上。基于此,雷恩认为早期的管理思想还处于(被动)管理时期,“在这些非工业化的情境下,没有或几乎没有必要创立一种正式的管理思想体系”。只有随着工业革命,随着大规模工业组织陆续建立,才出现了探索管理问题的紧迫感,“工业革命创造了工厂体制,带来了管理问题”。当然,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只能算作萌芽,“当时(指美国工业革命时——引者加)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管理者这种工作,绝大部分注意力强调的是技术或财务能力,而几乎不强调管理本身”。以高度自觉的方式,讨论、实践(实验并运用到企业中的)管理是从19世纪末的大西洋两岸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的,管理学的20世纪属于美国。结合对历史的理解,雷恩将重点也就放在了科学管理时代和“社会人”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是由工程师泰罗等人开创的。对此,管理学界早有定论,雷恩的贡献,是对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群体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总结。他引用著名记者、评论人和大众媒体对泰罗的评价,以这种方式说明泰罗的人品与性格。例如:借用揭发美孚丑闻的塔贝尔(Ida M. Tarbell)的话说:“在这个国家,最堂堂正正的人就是泰罗先生,他心甘情愿地承受着工会领导、国会议员以及调查人员出于误解、怀疑或者恶意的各种诘问和诱迫。”关于泰罗在宣传科学管理中

经济全球化教学案例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济全球及跨国公司的含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和影响及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引导学生既看利的一面,又看弊的一面,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以此培养学生辨证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开放观念.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学流程: 引课: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地球村,足不出中国就能买到很多外国品牌的商品,知道有那些呢?同样,中国制造也走向全世界,你知道有那些呢?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通过同学们的举例,我们知道有许多商品在世界各国流通,那还有什么在全球各国流通呢?(展示劳务资金技术的图片课件) A.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B.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a.生产全球化(展示宝马汽车的生产的课件) 过渡:讲到优势,我们首先要发现自身的优势,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请一位男生代表甲国,一位女生代表乙国,参加这个活动.好,我们到餐馆吃饭都要使用餐巾纸,第一个活动就是叠餐巾纸,好,准备,开始.好,结束.女生在这个活动中占优势.第二个活动就是吹气球, 好,准备,开始.好,结束.男生在这个活动中占优势. 提问:在国际市场上两国怎样利用各自的优势? b.贸易全球化 过渡: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额由1950年的610亿美元到21世纪的20万亿美元以上,这么大的贸易额离不开一个要素的支持,它是什么呢?(展示资本跨国运动的课件) c.资本全球化 提问:经济全球化不止这三个表现,还有什么表现呢? 过渡:这么多全球化活动,主要是由什么机构来实现的呢? (展示海尔公司的图片课件) d.跨国公司的含义和作用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阳光还是风雨呢?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展示中国经济入世连续取得高分成绩及中国和拉美地区进行互惠贸易的课件) 过渡:就象我们看待一个人一样,既要看到他的优点,又要看到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