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学科:西方哲学史

姓名:付俊

年级:数学系二班

学号: 20091041220

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这一时期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随着黑格尔的逝世,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传播,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又称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意志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理性主义哲学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对其批判浪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激烈,因为黑格尔哲学被公认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顶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标志着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因此,人本主义思潮也以德国为中心。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被公认是这一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奥1788—1860年),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的家庭,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意志主义思想。1820年后在柏林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了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的统治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在柏林大学任教的24个学期,但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1848年革命以前的德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尚未明显暴露,以批判理性,宣传悲观主义为特征的叔本华哲学显然不合时益,他只好自我解嘲的宣称他的著作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人写的,他相信他的哲学受人欢迎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事实恰好如此,1848年革命以后,叔本华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逐渐的被人们接受了,并受到极大的欢迎。1858年叔本华70寿辰时,许多人都来颂扬,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

中的哲学家,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并无特殊建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和启蒙主义的文化加以猛烈评击,在他自传中曾说,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在新旧交替之际,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和以“强力意志”为标准的“超人”价值观。尼采是个语言天才家,他把语言艺术和哲学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的著作语言精辟尖锐,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对20世纪的文化和哲学影响很大,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都写过题为《尼采》的著作。“五四”时期,尼采思想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影响,鲁迅、郭沫若和矛盾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可见其痕迹。

口号,也是他《权利意志》一书的副标题。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想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他们的权威。他

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作偶像打倒。尼采认为,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尼采称自己是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炸药”、“真正的破坏者”。他奋力批判旧价值观和真理观,甚至达到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程度,成为同时代西方哲学家中公开宣布与旧传统决裂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然上帝已死,那就要为人寻找新的上帝。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上帝已死,我们现在希望超人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同现代西方这两大哲学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思潮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仿效自然科学,放弃和排斥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语言分析,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本主义思潮则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回到自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和要求;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热衷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一些文艺规律和传统,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和热切向往,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他们是打

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而得名。其绘画宗旨是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像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以及奥尼尔的《毛猿》中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他们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物质世界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矛盾甚至相敌对的关系,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社会就像一个强大而又无情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而主人公“格里高尔”成为了一只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教学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2014年2月26月 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课号课序号:080321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 18 周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课程教师:华翔 4.适用对象:大三本科 5、预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书目: [美]乔治·萨拜因(George Holland Sabine)著,[美]托马斯·索尔森(Thomas Landon Thorson)修订:《政治学说史》(上&下),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加]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Frederich Watkins):《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发生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高度发达的产物,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出于起步阶段,现代主义并没有发生的环境和土壤,它的产生主要是外源性地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其幼弱、畸形乃至必然夭折的命运。换句话说,中国的现代主义不过是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初的一次趋时尚新的表演,无法准确把握现代主义审美的核心内质。 现代主义的兴起始终与现代都市的繁荣相伴随,李欧梵指出,“没有巴黎、柏林、伦敦、布拉格和纽约,就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作品的产生”。因为,正是都市对理性、效率和自我利益的强调导致了人的异化,现代主义的诞生便是出于对以都市生活形态为核心的异化生存方式的厌弃和抵制。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中,上海的都市化所带来的不是人对于现代生存形态的焦虑和恐惧,而是价值体系出于混乱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现代生存方式的盲目迷恋和好奇。施蛰存坦言: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所谓的现代生活,这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技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与前代的不同了。这种生活所给与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们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的感情相同吗?” 从上述话语中,我们看不到施蛰存对于现代生活的厌弃,相反,是新奇甚至着迷。因而,《现代》杂志倡导现代主义,重心放在了确认人的感受能力与现代生活形态之间的新的对应关系上,与现代性之间形成了一种顺应关系,而非对抗和反思。 中国现代主义的基本形态: 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阶段(20年代中期以前):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 李金发学习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诗风怪异、晦涩,隐约触及到了象征主义的精神实质;而穆木天和王独清师法瓦格拉和瓦雷里,二者看重象征主义在语言精细化方面的努力,致力于形式方面的“纯诗”的实验。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象征主义重心在形式和语言层面的实验,无意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抗和抵制。 弃妇(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笔记

第一章自由主义 1、什么是自由,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哪些? 答:自由是指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自我实现,不受强制。 ①自由至上,权利神圣:自由和权利容易受到他人、本国政府和他国侵犯。因此应受到自我保护、政府保护和法律保护。 ②有限政府原则:为防止政府超越保护人权的职能,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③法治原则:限制政府权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政府必须以正式公布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进行统治,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进行统治。 ④代议制原则:法律的制定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来承担。 ⑤分权原则:为了实现法治,保障人权,防止权力滥用,国家权力应该分开,由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 ⑥人民同意原则: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政府的建立和变更都应该得到人民的同意。 ⑦人权原则⑧政教分离原则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2、古典自由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3、新自由主义是如何兴起的,其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主要有哪些? 答:兴起:19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古典自由主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最终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理论基础:格林的积极自由理论;韦尔的新个人主义;杜威的积极自由主张。 政策主张: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②扩大政府权力③建设福利国家④进行财富再分配 ⑤扩大直接民主⑥提倡社会公平 4、保守主义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特点? 答:兴起: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政治动荡,出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和对政府的其他抗议活动,70年代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峻的现实引起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怀疑和批评,形成新保守主义。 特点:①保守主义带有较多的经验主义色彩,对崇拜理性和滥用理性的现象进行批评。他们既强调理性的限度和经验知识的重要,又重视历史传统的作用和社会的自发演化性质。 ②保守自由主义者强调校级自由,批评积极自由观会导致强制,最终破坏自由,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消极自由,即摆脱他人干涉的自由或不受制于他人专断意志的自由。 ③保守自由主义则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经济上,保守主义者揭示政府的失灵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政治上,他们集中批判政府干预导致的政府超载、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破坏。哲学上,他们主要批判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哲学基础同时为自由市场秩序提供了新的哲学论证。 ④保守主义更强调民主的间接性质。主张恢复间接民主,提倡能人统治或专辑治国论。 5、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有何区别? 答:旧个人主义: ①个人是单一的、最封闭的存在,是原子个人。 ②所有权理论:个人是他自己身体和能力的所有者,他所创造的价值被视为身体所有权的延伸。 ③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利益。 ④只有个人才能对自己负责,不存在集体的或社会制度的责任。 新个人主义: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 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 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 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

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视觉感受,风格与学院派艺术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迥然不同,是以“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幅《日出·印象》一展出,就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人评论这幅画:“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日出·印象》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把此展览嘲讽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印象主义或印象派因此而得名。印象主义追求外光和色彩,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的色彩微妙变化,在构图上则多截取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模糊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如我们所知感官中光线和色彩会由于背景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出现色变、重叠、折光等,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对感觉对象判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音乐中,旋律、节奏曾是传统音乐的灵魂,在确定的旋律和节奏中,音乐成为表达确定主题的整体,但在现代主义音乐中,这种方式则被突破。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分别于1909年和1912年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和管弦乐作品。这些在伦敦首演就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评论家讽刺说:“勋伯格的情感很适合为吸尘器创作。”但是,勋伯格的起初很少有人接受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终究还是发展成了序列音乐,现在已被普遍采纳。

西方现代美学

西方美学研究学号: 西 方 现 代 美 学 学院: 学号:

年级: 姓名: 与西方美学有关的十本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1日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歌德《论文学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4月丹纳《艺术哲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0月 邓肯《邓肯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5月1日 克罗齐《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日 参考资料: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佩特《文艺复兴》、王尔德《狱中记》、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克莱尔·贝尔《艺术》、梅纽因《人类的音乐》、罗丹《罗丹艺术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 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 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巅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属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专业知识必修课程,课程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 and thoughts of the West since the 1970s. It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estern societ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society and political life.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二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当代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想争论,掌握其核心的争议焦点,熟悉其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中最重要价值的诠释,从而准确的认识西方价值的本质。课程内容包括六部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群主义、公民资格理论、文化多元主义。部分与部分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批判,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核心讨论议题。 - 1 -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课程,是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深入,学生应初步具备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1.了解并掌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家对功利、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社群、共同善、公民美德、公民资格等价值的认识,熟知每一种价值的核心内涵及内涵的演变与差异性,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积累。 2.明确不同理论与价值的相互继承与批判关系,认识各理论及主要思想家观察、分析政治现象的视角和方法,把握其内在关联与基本逻辑,锻炼并提高政治智慧和政治思维能力,形成对未来政治与社会生活核心价值的构思。 3.批判地分析其精华与糟粕,尤其是认清所谓普世价值的阶级本质与局限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学习要求 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须在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及额外的参考文献,了解授课内容,为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上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完成随堂思考题;课后需小组合作选择任意理论进行资料的收集与研讨,为课上的小组汇报做准备。 四、教学进度 - 1 -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