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Introduction to disease)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concepts of health and disease)

一、健康(health)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于1946年成立时提出,1948年正式通过。将近60年来,一个字都没有改动,充分说明这个定义的经典性和权威性。

躯体上的完好状态指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采用当今的科技手段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记忆及思维等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的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

同时,这个定义也隐含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它强调健康不单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精神上、社会功能上必须完好。

世界卫生组织上述关于健康的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目前已受到广泛的认可。

二、疾病(disease)

什么又是疾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疾病有不同的观点。

a) idealism(唯心主义): 疾病是鬼神作怪,菩萨不保佑。

b) popular viewpoint (通俗的观点):dis-ease(不舒服)

按老百姓的通俗观点,疾病是不舒服(dis-ease)。但我们跑5000米长跑,感到腰酸腿痛,也不舒服;有些人患了肝脏、肺脏的肿瘤,在早期并没有感觉

出“不舒服”,直到单位体检的时候才被发现。所以,按“不舒服”来定义疾病似乎还不够准确。

c) ancient Indian Medicine:气、胆、痰三种体液失衡

d)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阴阳五行的失调

古印度医学和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道理。

e) generally accepted: Disease is defined as an abnormal life process which is induced by disorders of homeostasis under the action of certain cause(s).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三、亚健康(sub-health)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包括躯体性、心理性、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很高。根据WHO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只占约5%,患病的人占约20%,处于亚健康的人占75%。在中国,亚健康者>7亿,而中青年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亚健康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工作、学习负荷过重导致人体身心疲惫;家庭、社会及个人的麻烦事过多导致人烦躁、忧虑;环境污染导致人体质下降;生活及工作方式不科学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等等。某些遗传因素亦在亚健康的发生中具有作用。

亚健康的表现十分复杂,可有下述多种表现形式: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④过劳

死指亚健康状态未进行及时干预,一部分人出现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恶果。

亚健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向健康或疾病转化。减轻工作负荷,化解心理矛盾,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可促使亚健康向健康转化;长期忽视亚健康的存在,不处理,则亚健康向疾病转化。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亚健康的危险性,促使亚健康向健康转化。

图:健康与亚健康、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第二个问题:病因学

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cause )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如结核杆菌引起肺结核;乙肝病毒引起乙型肝炎。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七大类:

1、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这类病因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其致病性取决于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及侵袭力(invasiveness),亦与机体本身的防御及抵抗力大小有关。

图:病原微生物

图:寄生虫

2、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高温(或寒冷)、高压(或突然减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噪声、强酸、强碱及毒物等

3、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指各类必须物质或营养物质等的缺乏或过多。

4、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

遗传性因素指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缺陷。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而致病。如凝血因子Ⅷ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甲型血友病。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指因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或结构的改变而致病。

5、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s)

指在妊娠期能损害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各种畸形和发育缺陷,如唇裂、腭裂、无脑儿等。有些先天性因素是基因突变,也属于遗传性因素。但大多数先天性因素是获得性的,如风疹病毒的感染,致畸药物的使用等。

图:唇裂

图:无脑儿

6、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

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因素均可对机体造成影响。

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如对青霉素、血清制品的过敏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如艾滋病,由于HIV病毒破坏淋巴细胞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常因并发感染而死亡。

7、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指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道理。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

条件指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促进或抑制)——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例如:

①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抵抗力↓→结核菌入侵→结核病

在这里,营养不良及过度劳累是条件,而结核菌是病因。

②婴幼儿→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全→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在这里,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是条件,病原体是病因。

此外,还有两个与条件相关的名词:诱因和危险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例如:

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②体力活动、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

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Pathogenesis)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此处仅讨论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机制。我们把它归纳为“四大规律”、“三大机制”。

一、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

Four laws (四大规律):

(一)自稳态的失衡与调节(imbalance and regulation of homeostasis)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

例如发热的过程:正常状态下,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定点是37℃,人体体温也是37℃左右,昼夜之间波动不大,此时,调定点与体温是平衡的,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也是平衡的,这就叫自稳态。当病原体感染,内生致热原释放时,体温调定点可升高(如40℃),此时调定点与体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于是机体发挥调节功能,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致使体温升高,直至达到40℃ ,这时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

图:发热的三个时相

Ⅰ.体温上升期;Ⅱ.高温持续期;Ⅲ.体温下降期;红线代表体温调定点曲线;

黑线代表体温曲线。

(二)损伤与抗损伤(Damage and anti-damage)

损伤与抗损伤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它贯穿疾病始终,其双方力量对比决定了疾病的发展方向和预后。

对各种损伤做出抗损伤反应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机体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即具备这种特征,如阿米巴原虫遇到有害刺激时,可伸出伪足进行逃避。当生物进化至哺乳动物及人类,机体各器官系统已具备精细的功能分化,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协调机体对损伤的反应,抗损伤反应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需要动员各种抗损伤机制来帮助排除病原体,抑制各种损伤因子,促进创伤修复,增强机体对损伤的抵抗力等。

图:损伤与抗损伤

上面这张示意图描述了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发应,大圆圈外的箭头代表各种损伤因素,如感染、中毒等。而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完善的抗损伤机制。小圆圈内的箭头代表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如解毒功能、应激反应,抗氧化酶等。

抗损伤反应对损伤因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有时也有交叉或非特异性抗损伤反应的存在。如:毒物作用时,机体可同时激活解毒、应激反应、抗氧化酶等反应。

做为医生,我们就时要加强或维持机体的抗损伤能力,而尽量减轻损伤因素的作用。

提问:食物中毒时发生呕吐,是否需要止吐:

答:不需要。有时还要催吐洗胃。

(三)因果交替(alternation of cause and result)

因果交替是指原因与结果不断转化,推动疾病不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下面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来说明因果交替。

图:因果交替

由于外伤导致大出血,致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回心血量下降,致使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这样原因(心排出量下降)导致结果(回心血量下降);而结果又变成原因(回心血量下降),引起更加严重的结果(心排出量进一步下降),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作为医生,我们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及时输血输液)。如果不能打破恶性循环,病人将会十分危险。

(四)局部与整体关系(local-systemic relationship)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二者兼有。一方面,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肺结核除表现咳嗽、咯血等局部症状外,还可导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等全身性反应,甚至可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再例如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这是局部病变引起全身性变化的典型例子。

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医务工作者应善于认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疾病复杂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并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法。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Three mechanisms (三大机制):

1. 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

众所周知,生物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神经反射),而许多病因也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举例:乙型脑炎、狂犬病、有机磷农药中毒、休克。

2. 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

体液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或其调节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常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参见示意图。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发挥作用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对细胞自身发挥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神经机制与体液机制常协同作用,故又称为“神经-体液机制”。

3. 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各种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致病,称为细胞、分子机制。近年来,不少学者十分重视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甚至急性损伤性疾病)都与基因的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但是,从细胞分子水平获得的信息还必须回到整体进行整合,才能获得对生命现象或疾病的整体认识。因此,近年来又提出了整合医学(integratedmedicine)的概念。

第四节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康复(recovery)

根据康复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及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某些感染性疾病还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有些可留有后遗症(如心肌梗死后留下的疤痕)。

死亡(death)

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按照传统的观点,死亡是一个过程(process),分为濒死期(agonal stage)、临床死亡期(stage of clinical death)及生物学死亡期(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很显然,传统的观点不利于准确认定死亡的时间。现在,学术界倾向于把死亡看成一个事件(event),以脑死亡作为该事件的标志。

Brain death (脑死亡)

(1)concept (概念):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及机体做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criteria for brain death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 不可逆性昏迷(coma),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 脑干神经反射(brain-stem reflexes)消失;

3)自主呼吸停止(apnea),需不停的人工呼吸;

4) 脑电波(brain wave)消失;

5)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以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具有下述意义:

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

2)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此外,必须将脑死亡与“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区别开来。

表: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临床鉴别

(举凤凰卫视记者刘海若、美国佛罗里达州植物人夏沃的例子。)

目前,法、美、英、瑞典,荷兰等国家已先后制定脑死亡法。我国在1988年即有学者提出脑死亡的问题,1999年在武汉召开了专家研讨会,近几年来,卫生部正组织专家对脑死亡判定标准进行审定,最近将正式公布《脑死亡判定标准管理办法》,但尚未立法。

宣布死亡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必须慎之又慎。

小结:

1、疾病与健康有关概念,病因学基本概念,

2、发病学四大规律、三大机制,

3、脑死亡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标准。

复习思考题:

1. 举例说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2. 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

3. 人类所有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改变有关吗?为什么?

4. 试述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不同。

5. 试述转基因及基因敲除动物的用途及制备的基本原理。

6. 试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疾病机理研究、诊断及防治的影响

疾病学概论复习范围

《疾病学概论》考试复习题 1、阐述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同时又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衰老时机体的变化和老年病的特点,对临床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种状态”。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短暂的阶段,它既可回复到健康状态,也可发展成为各种疾病,其转化和方向取决于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脑死亡的概念,判定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现代死亡新概念,认为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各部位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即脑死亡。如果脑干功能尚存,病人有自主呼吸,则为“植物状态”。 判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1)不可逆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2)无自主呼吸。 (3)瞳孔散大、固定。 (4)脑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均消失。 (5)脑电波消失,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3、安乐死具有哪些特征? 仅限于痛苦不堪,无法治愈的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 基于对患者的同情与帮助; 本质上有别于暴力性死亡方式,特别是他杀。 4、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有哪几个方面? 肥大、增生、萎缩、生化 5、肉芽组织的功能? 抗感染及创面保护,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和其他异物,填补组织缺损。 6、什么皮肤一期愈合?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仅留有少量疤痕,称为一期愈合。 或称直接愈合。 7、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静脉受压、静脉阻塞、心力衰竭 8、咯血、呕血分别是什么组织器官出血?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9、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小板析出,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堵塞血管、阻断血流;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10、栓塞、梗死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

1疾病概论(70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A1/A2型题 ( C )1、关于疾病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在病因作用下,机体处在不良状态 B.在病因作用下,细胞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E.在病因作用下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 ( E )2、关于病因的概念,下列哪项叙述较为正确? A.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因素 B.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C.能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 D.能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 D )3、脑死亡是指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 C )4、疾病发展的方向取决于 A.机体的抵抗力 B.病因的数量 C.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D.病因的毒力 E.存在的诱因 ( B )5、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征的因素是 A.疾病的外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内因 ( C )6、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外因 B.疾病的原因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内因 ( A )7、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生物性因素 B.免疫性因素 C.物理性因素 D.化学性因素 E.营养性因素 ( E )8、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因果转化规律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时局部与整体的规律 E.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 E )9、健康是指 A.没有疾病 B.体格健全 C.精神状态良好 D.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E.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且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 D )10、下述哪项不符合完全康复的标准 A.病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B.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自稳调节与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D.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下后遗症 E.有时机体可获得终身免疫 ( B )11、患者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A.心跳呼吸停止 B.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 C.血压、脉搏测不到 D.脑电波消失 E.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 E )12、发病学主要研究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C.疾病的转归 D.疾病发生的条件 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C)13、死亡的概念是指 A、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全部坏死 B、心跳、呼吸停止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D、细胞、组织代谢全部停止 E、生命活动的停止 ( D)14、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疾病学概论复习题

《疾病学概论》考试复习题 阐述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种状态” 脑死亡 的概念,判定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各部位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病人有自主呼吸,则为“植物状态”。 判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1)不可逆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2)无自主呼吸。 (3)瞳孔散大、固定。 (4)脑神经反射消失。 (5)脑电波消失,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安乐死具有哪些特征? ①仅仅限于痛苦不堪,无法治愈的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 ②基于对患者的同情与帮助; ③本质上有别于暴力性死亡方式,特别是他杀。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有哪几个方面?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肉芽组织的功能? 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②填补伤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什么皮肤一期愈合?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仅留有少量疤痕。或称直接愈合。 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1、静脉受压 2、静脉阻塞 3、心力衰竭 咯血、呕血分别是什么组织器官出血?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和)血小板析出、粘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血栓对机体的四个不利影响: 1、堵塞血管、阻断血流 2、栓塞:血栓脱落 3、心瓣膜变形 4、广泛性出血 栓塞、梗死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管腔,这 种现象称为栓塞 局部组织因血流阻断而引起坏死称为梗死或称梗塞,其发生常常取决于缺血的程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以及侧枝循环的形成。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关系? 动脉栓塞...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有哪些? 炎症是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和机体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抗损伤防御性反应原因: (一)、生物性因子:最多见,也最主要。 (二八理化因素 (三八免疫反应 (四八遗传缺陷 炎症的三个基本病变? 变质――变性、坏死 渗出液体渗出、炎细胞渗出 增生一一实质增生、间质增生 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急性炎症的一般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发热:常见于感染性炎症 白细胞增多 肝、脾、淋巴结肿大 什么是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目前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提高生成率,最有效

疾病概论练习题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

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型题 A.先天性因素 B.遗传性因素 C.免疫因素 D.生物性因素 E.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 1.缺氧发生的原因属于 2.荨麻疹发生的原因属于 3.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属于 4.Down's syndrome 发生的原因属于 A.风疹 B.红斑性狼疮 C.艾滋病 D.支气管哮喘 E.血友病 5.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6.属免疫缺陷性疾病是 7.属遗传性疾病是 A.酶缺陷的疾病 B.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的疾病 C.受体病 D.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E.辅酶Ⅱ不能再生所致的疾病 8.胱氨酸尿症 9.I型糖原沉积病 10.重症肌无力 11.镰刀细胞性贫血 X型题 1.健康是指 A.没有疾病和病痛 B.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C.强壮的体魄 D.合理的膳食结构

疾病学概论复习

1.阐述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亚健康: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种状态”。 2.脑死亡的概念,判定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各部位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病人有自主呼吸,则为“植物状态” 3.安乐死具有哪些特征? ①仅仅限于痛苦不堪,无法治愈的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 ②基于对患者的同情与帮助; ③本质上有别于暴力性死亡方式,特别是他杀。 4. 组织和细胞 的适应性反应 有哪几个方 面? 萎缩、肥大、 增生、化生 5. 肉芽组织的 功能? ①抗感染及保 护创面; ②填补伤口及 其它组织缺 损; ③机化血凝 块,坏死组织 及其它异物。 6. 什么皮肤一 期愈合? 组织缺损少, 创缘整齐,无 感染,创面对 合严密的伤 口,仅留有少 量疤痕。或称 直接愈合。无 菌性手术切口 的愈合就是一 期愈合的典型 例子。 7. 淤血的原因 有哪些? 静脉受压、静 脉阻塞、心力 衰竭 8. 咯血、呕血 分别是什么组 织器官出血? 咯血——呼吸 道出血,经口 排出体外; 呕血——消化 道出血,经口 排出体外。 9. 血栓形成的 概念,血栓对 机体的影响? 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 或血管腔内, 血液发生凝固 或(和)血小 板析出、粘集, 形成固体质块 的过程,称为 血栓形成。 影响: (1)堵塞血管、 阻断血流:如 冠状A粥样硬 化基础上血栓 形成,造成心 肌梗死。 (2)栓塞:血栓 脱落。 (3)心瓣膜变 形:如反复发 作的风湿性的 心内膜炎,二 尖瓣上的赘生 物机化后,造 成二尖瓣狭 窄。 (4)广泛性出 血:见于DIC 时透明血栓。 10. 栓塞、梗死 的概念? 栓塞:在循环 血液中出现的 不溶于血液的 异常物质,随 着血流运行, 阻塞血管管 腔,这种现象 称为栓塞; 梗死:局部组 织因血流阻断 而引起坏死称 为梗死或称梗 塞,其发生常 常取决于缺血 的程度,组织 对缺氧的耐受 性,以及侧枝 循环的形成。 11. 血栓形成、 栓塞、梗死的 关系? 动脉栓塞 血栓形成 梗死 12. 炎症的概 念,炎症的原 因有哪些? 概念:炎症是 各种致炎因子 引起的机体组 织、细胞的损 伤和机体以血 管反应为中心 的抗损伤防御 性反应。 原因: (一)、生物性 因子:最多见, 也最主要。它 包括多种病微 生物(如病毒、 立克次体、衣 原体、细菌、 霉菌)以及寄 生虫等 (二)、理化因 素:包括高温、 低温、外伤、 放射线、强酸、 强硷,某些毒 性化学物质以 及体内产生的 化学物质(如 坏死组织的崩 解产物,胆囊 穿孔,胆汁流 入腹腔、消化 液的外溢等)。 (三)、免疫反 应:各型变态 反应 (四)、遗传缺 陷:如α1抗胰 蛋白酶缺陷 13. 炎症的三 个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 增生 14. 急性炎症 的局部表现? 急性炎症的一 般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红、 肿、热、痛、 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 热(常见于感 染性炎症) 白细胞增多 类白血病,核

1-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一、单选题 1、疾病的概念是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 C [题解] 疾病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2、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答案] E [题解] 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3、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D.反射消失 B.脑电波零电位 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C.瞳孔散大 [答案]A [题解]整体死亡的标志就是脑死亡。因为脑对复杂的生命活动起形成、联系、整合和调节的作用。脑死亡以后,机体的各部分将不可避免的先后发生死亡。脑电波零电位也可以出现在脑深度抑制时,故不一定是脑死亡的标志。 9.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D)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是否存在诱因 C.机体的抵抗力 D.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5、影响疾病发展方向和转归主要是(D ) A.疾病时的稳态紊乱 B.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C.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D.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E.疾病过程中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 二、名词解释题 1、疾病(disease) [答案]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自稳态(homeostasis) [答案]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与外环境的协调的功能。 3、转归(prognosis) [答案]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终将结束称为转归。 4、脑死亡(brain death) [答案]是指包括大脑和脑干的全脑死亡,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三、填空题 1、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发病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 因果转化损伤和抗损伤 2、疾病发展的典型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期。 [答案]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 10.完全康复是指_______完全消失,_________恢复正常。 [答案] 损伤性变化机体的自稳调节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课外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health)与疾病(disease)是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生命过程中的对立与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疾病就是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出现病理改变,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人们认识到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与本身所特有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关。因此,把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阐明疾病的本质。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它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说明健康的人不仅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和谐与统一。 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个体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人的一生中,不仅要被动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主动适应环境。适应能力除与躯体、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受学习及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作斗争的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深入,从分子基因水平上去探索疾病的本质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的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亚健康

疾病学概论复习题

疾病学概论》考试复习题 阐述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种状态” 脑死亡的概念,判定脑死亡的主要依据。全脑(包括大脑和脑干)各部位功能的不可逆丧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病人有自主呼吸,则为“植物状态” 。 判断脑死亡的主要依据: (1)不可逆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2)无自主呼吸。 (3)瞳孔散大、固定。 (4)脑神经反射消失。 (5)脑电波消失,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安乐死具有哪些特征? ①仅仅限于痛苦不堪,无法治愈的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 ②基于对患者的同情与帮助; ③本质上有别于暴力性死亡方式,特别是他杀。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性反应有哪几个方面?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肉芽组织的功能? 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②填补伤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③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什么皮肤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仅留有少量疤痕。或称直接愈合。 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1、静脉受压 2、静脉阻塞 3、心力衰竭 咯血、呕血分别是什么组织器官出血?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呕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 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和)血小板析出、粘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血栓对机体的四个不利影响: 1、堵塞血管、阻断血流 2、栓塞:血栓脱落 3、心瓣膜变形 4、广泛性出血 栓塞、梗死的概念?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管腔,这 种现象称为栓塞 局部组织因血流阻断而引起坏死称为梗死或称梗塞,其发生常常取决于缺血的程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以及侧枝循环的形成。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关系? 动脉栓塞...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有哪些? 炎症是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和机体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抗损伤防御性反应原因: (一)、生物性因子:最多见,也最主要。 (二八理化因素 (三八免疫反应 (四八遗传缺陷 炎症的三个基本病变? 变质――变性、坏死 渗出液体渗出、炎细胞渗出 增生一一实质增生、间质增生 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急性炎症的一般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发热:常见于感染性炎症 白细胞增多 肝、脾、淋巴结肿大 什么是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目前治疗肿瘤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提高生成率,最有效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态 D.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状态。2.下述哪项是属于病人的症状 A.体温升高 B.胸痛 C.肝大 D.白细胞升高 3.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C.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D.疾病时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4.下述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病毒 B.真菌 C.立克次体 D.四氯化碳 5.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先天性因素 C.免疫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血友病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遗传学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理化性因素 7.关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的斗争贯穿与疾病的始终,为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基础B.两者力量的对抗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C.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D.往往抗损伤因素战胜损伤因素 8.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脑死亡期 9.死亡的概念是指 A.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终止 B.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0.死亡的标志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神经反射消失 二、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患者的主观感觉 B.体征是患者临床检查出的客观表现 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D.相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疾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学理论纲要-疾病概论

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与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 一、健康健康(Health)是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二、疾病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Homeostasis) 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三、亚健康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 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亚健康的表现形式:疲乏无力,精神不 振;烦躁易怒,失眠焦虑;社会性表现为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孤独感。 第二节病因学 病因学(ete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cause),又可称为致病因素。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也可以说, 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决定了疾病的特异性。 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 生物性因素(二) 理化性因素 (三) 营养性因素(四) 遗传性因素 (五) 先天性因素(六) 免疫因素 (七)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疾病发生的条件包括: 易感因素:体内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因素。 诱发因素:体外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的条件改变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因的致病力,它们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也不总是引起疾病的必须因素,但是它们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病因作用的后果。 第三节发病学

疾病学概论习题

疾病学概论习题(本科) 一、名词解释: 1、原发性综症 2、呼吸衰竭 3、联合瓣膜病 4、肝性脑病 5、粒细胞缺乏症 6、毒力 7、脑死亡 8、完全恢复健康 9、亚健康 10、病因 二、单项选择题 1、细菌性痢疾的最主要临床表现是() A里急后重及脓血便B发热C腹痛D呕吐E乏力 2、伤寒病人血培养时间在发病后() A第一周B第三周C第四周D第五周E第六周 3、肺炎球菌肺炎特征性临床表现为() A稽留热B肺实变C温啰音D铁锈色拌痰E哮鸣音 4、肺心病形成肺动脉高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B肺毛细血管床减少C肺细小动脉痉挛D血容量增多5、原性高血压者的肾功能障碍的何种为最早表现() A尿相对密度(比重)固定为1.010 B尿蛋白(+.+)C夜尿增多 D尿中β2一粒球蛋白增多 E、血尿素氮增高 6.疾病的概念中下列哪一种提法较确切?() A.疾病是机体对外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B.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C.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D.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细胞受损的表现 7.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一项是错误的?() A.疾病发生的条件指客观环境因素和机体状态 B.疾病的发生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C.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D.条件在疾病发生中起着促进或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 8.死亡的概念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全脑机能的永久性消失 C.脑电波消失 D.意识永久消失而呈植物人状态 9.下列哪一项属遗传性疾病?() A.蚕豆病 B.先天性心脏病 C.胃溃疡 D.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10.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 A.变态反应 B.遗传因素 C.营养性原因 D.生物性原因 11、风湿热的主要表现是()

病理生理学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 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 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 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又称次健康 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2.物化因素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5.5mmol/L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

1第一章疾病概论

绪言 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 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1.临床病理检查 对自然发病的动物进行临床病理反应症状观察,选用实验室检验技术对其血液、尿液等化验分析,从检测结果可以反应患病动物体内机能、代谢或某些形态结构的改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2.尸体剖检技术和眼观病理变化观察 对患病或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对其各系统、各器官的病理变化系统、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眼观剖检病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得出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结果。 3.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 很多疾病通过临床诊断和眼观病理解剖学诊断难以确定,需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学观察,识别肉眼观察不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提出病理组织学诊

人类疾病学概论重点

人类疾病学概论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老师:郭方军 第一节总论 (1)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咳痰的几种颜色咳痰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感染 大量黄脓痰-----肺脓肿或支扩 红棕色胶胨样痰-----肺炎克雷白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咖啡样痰-----肺阿米巴病 痰量减少,体温升高-----支气管引流不畅 脓痰有恶臭-----厌氧菌感染 (2)大量咯血标准:24小时达300ml以上 (3)呼吸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痰检中合格的痰检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 定量培养菌量≥10^7cfu/ml可判定为致病菌 (4)呼吸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查中血液检查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提示过敏性因素或寄生虫感染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源性心脏病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①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 ②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部分可逆) ③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

④可伴有气道高反应 (2)评价COPD的重要指标是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3)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典型症状+时间(≥3月/年*2年)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 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 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 (5)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标准: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 为显性肺高压,静息时<20mmHg,运动后>30mmHg为 隐形肺动脉高压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中心电图检查最典型变化:肺型P波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 (1)支气管哮喘 ①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 慢性炎症性疾患 ②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反复发作性的喘息、 气急、胸闷 ③常在夜间发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④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解决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C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E)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D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c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B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2、基本病理过程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肺炎 B、休克 C、缺氧 D、水肿 E、DIC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观察 C、流行病学调查 D、离体器官实验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实验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和——————。 2、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是—————。 3、疾病概论主要包括——————和———————。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是联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共同的的病理变化。 二、选择题:1、E 2、A 3、A 三、填空题: 1、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患病机体 3、病因学和发病学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疾病概论分为病因学和发病学。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发热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如心功能不全等。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脑死亡 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 B.诱因 C.条件 D.外因 E.内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 B.病理反应 C.基本病理过程 D.疾病 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死亡 B.不可逆昏迷 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 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 二、填空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自测题

绪论自测题 1、动物病理学就是研究()得一门学科。其任务就是()。 2、病理诊断就是()。 3、()就是病理诊断方法中最基本得常用方法之一。也就是病理诊断程序得第一步,主要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等工具,观察()。 4、动物病理学研究得材料有()()()()()。 5、下列哪项不就是病理学得研究内容() A、疾病得原因 B、疾病时机体机能及代谢变化 C、疾病时机体得形态结构变化 D、疾病得发生发展规律及机理 E、治疗疾病 6、 第一章疾病概论自测题 一、填空 1、疾病经过可分为四期,即()()()()。 2、疾病得转归有三种形式,即()()()。 3、一般情况下,死亡就是逐渐发生得,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 ()()()。 4、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得主要症状开始暴露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5、从致症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疾病得最初症状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 6、疾病发生发展得基本规律有三个即()()()。 7、动物病理学得研究方法包括、、、与。 8、通常将疾病、尤其就是传染性疾病得病程分为4个阶段,即__________期、 ____ ____期、_________期与__ _期。死亡就是生命得终止,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经过了期、期与期。 9、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得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10、动物患病时,不但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与()均降低。后者就是动物疾病概念得最重要特征。 11、据来源病因可分为:外界致病因素(外因)与()。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也可阻碍疾病发生,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得因素,称为()。* 12、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与机体必须物质得缺乏与过多。 13、生物性致病因素就是动物疾病最常见得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与寄生虫(如)。 14、能够引起疾病得某种特定因素称为()。 15、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展得因素称为()。 16、能够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得因素称为()。 17、疾病发生得基本机制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疾病发生得外因大致可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 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等。 19、生物性致病因素得致病特点包括: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有一定()、有明显()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