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选择部分知识点第一、二章

1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2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多义性。

3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4 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有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小说评点、散见于文学作品、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的言论。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

6、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7、汉儒将文学和学术区别开来。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9、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0、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和伦理实践意义。他强调学《诗》对于道德修养和立言修辞的重要性。在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方面,他提出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情欲信”、“辞欲巧”。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他强调文艺源于情感。

12、庄子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正是一种审美的追求。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3“非乐”论和“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三表是由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也就是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14、“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源情”之说,源于屈原的主张。

16、两汉文论主要是研究《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

17、先秦儒家和道家学说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18、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批评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等推其滥觞,即发韧于《易》。

1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中和也。

20、“疾虚妄”是王充《论衡》的思想核心。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22、《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以及作家的专论,作者曹丕,他在文中提出文气说。气指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

23、《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作者陆机。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讨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陆机认为灵感就是“应感”。

24、葛洪著有《抱朴子》,在文中,他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

25、沈约著《宋书·谢灵运传论》,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周颙最早发现文字四声,指平、上、去、入。最早运用四声的诗人是沈约。

26、《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分三大部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文体论)、割情析采(创作、批评鉴赏)。文之枢纽是总论,即理论总纲的意思,在《序志》篇提出。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根据《序志》篇的说明,文体论部分的写作是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的。《定势》篇论述了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时序》论述了时代的风格(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物色》论述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是《知音》篇。

26、钟嵘著《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杰出代表,他特别推重建安风力。他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在历代诗人中最推崇曹植。

27、“《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评价。

第三章

1陈子昂文学主张见与此同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风骨、兴寄”之说。

2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王昌龄作《诗格》,提出“意境”概念。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诗的构思境界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4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

5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言宜”。

6程颐、程颢提出“作文害道”之说。

7王若虚的作品〈滹南诗话〉。

8元好问理论贡献,以〈论诗绝句三十首〉最有特点,最有代表。

9李清照在〈词论〉里提出词“别是一家”。

10张炎在〈词源〉中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婉约词派的理论。提出三个评词标准:雅正、意境高远、清空。

11韩愈提出“文以明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12“辞达”是首先由孔子提出来的。〈论语/卫灵公〉。苏轼的“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的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文理自然”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的创作要求。

1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他主张诗歌理论核心是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此书中就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14黄庭坚在诗歌创作的本源问题上强调多读前人作品;“夺胎换骨”出自〈冷斋夜话〉。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

15陈诗道诗论主要见于〈后山诗话〉。

16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提出“活法说”即“活用其法”。

17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是“文道合一”,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18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最强,全书共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诗辨是全书的核心。提出:“别材”、“别趣”。

第四章明清诗论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李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2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王夫之作品是〈姜斋诗话〉,〈古诗评选〉中提出“诗道性情”。

3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

4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宏道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突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此说有三个特点:露、俗、趣。

5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妙在含糊”。

6王士祯作品,后人合辑〈带经堂诗话〉。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提出“神韵说”。在艺术风格上提出“冲淡清远为宗”。

7沈德潜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对一生选评诗歌的“准的”作了明确概括。其理论体系建构基本框架是“审宗旨、标风格、辨神韵”。

8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朱彝尊”;常州词派的宗师是张惠言。

9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木魁)、姚鼐,

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三相济”

说直接渊源于方苞的“义法”说。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提出: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

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

1高明在创作目的上提出戏曲创作要“助风化”。

2徐渭专著〈南词叙录〉。

3焦循的〈花部农谭〉、李调元的〈剧话〉是专论地方戏的著作。

4吴江派和临川派争论的焦点是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

5王骥德的曲学专著〈曲律〉,他主张分品论曲。

6李渔的著作〈闲情偶寄〉,他在文中提出结构第一,戏曲理论的最大特色是以舞台性为核心。在论及戏曲的社会功能时提出“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

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2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虚”与“实”的矛盾对立。

3李贽的文学理论是“童心”说。

4金圣叹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这句话出自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5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使用“结构”这一概念的是毛宗岗。

6张竹坡否定〈金瓶梅〉“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

7俞平伯把诸评语汇辑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

1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中近代气息的人物,首推龚自珍。

2林昌彝著有〈射鹰楼诗话〉,即“射英”。

3刘熙载文论著作主要有〈艺概〉和〈游艺约言〉。在其文艺批评中,概体现了思维和方法的特色。其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辩证法精神。“诗品出于人品”出自〈诗概〉。4文学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来的。他在提倡新文体中提出“传世之文、觉世之文”,更提倡的是“觉世之文”。小说界革命提出的口号是在1902年提出来的,其理论主要见于〈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响亮的提出了“小说为国民之魂”。其认为“小说之支配人道”是“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5王国维在文学创作的起源上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在创作审美尺度上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是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其文论思想形成的两条线索一是来源于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精微细致的把握,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玲珑剔透的剖析。

6、谭献《复堂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惠风词话》

简答题目(时间有限,只有部分有答案)

1 庄子文艺创作的审美态度是什么?P50

(心斋、坐忘)

答: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2 庄子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是什么?(得意,忘言)P56

答:在“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言”,显然,从“言意”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体悟到文艺创作的形与神的问题。“象罔”是有形、虚和实的结合。

3 《毛诗序》究竟提出了哪些诗歌理论上的根本问题。P60

答:第一、诗歌的本质的认识。最大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给古老的“言志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为“志”大多经过规范的理性思考,而“情”则是感性的,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将情与志并重提出,那就是,情与志相比,情是第二位的,志才是至观紧要的。

第二、对诗歌问题做了论述。“主文而谲谏”是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过失,必须委婉曲折。

第三、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4 王充的文学理论有哪些P65

第一、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问题。“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第二、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第三、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第四、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5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繁荣的原因。P79

第一、与当时思想界的大变动密不可分,儒学一天天神秘化和烦琐化。

第二、玄学的兴盛,灌注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紧密相关,是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时代。

第三、那个时代文士辈出,制作如林。

第四、五言诗的创作在南朝时期尤为兴盛。

6 曹丕关于文学作品价值和作用的理论是什么(曹如何论文学价值和作用)P100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第二、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永垂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

第三、他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辱加以比较,说明人的寿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比寿命、荣乐更重要,以引人重视。

7 什么是文以气为主(文气说)P102

答:“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气之清浊有体”之“气”实质作家的才性。由于作家气质、才性不同,因而构成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异。

“气”在作家指气质、个性,在作品指风格特点;风格来源于个性,作家个性与风格相统一。这是“文气说”的论点。

8 曹丕批评了哪些不良现象?P102

答:其把人品与评文结合起来。他从“文人相轻、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等表现

9 钟嵘“物感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 139

答:诗所吟咏的性情是来自客观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的感发。他认为四季节候的不同引起了自然万物的变易,这种变易又触动人们的情思,从而发为吟咏,形成诗篇;

其次是社会生活对诗的感发,论述了社会生活的悲欢离合、荣辱忧喜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10 钟嵘关于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是什么P142

11 什么是“不平则鸣”P196

12 什么是“气盛言宜”P197

13 韩愈的文论思想有哪四个?P194

14 白居易如何论述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201

15 什么是“韵味说”P210,艺术原则是什么P214五点

16 什么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P211

17 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5点P218)

18 什么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P230

19 什么是“活法说”P234

20 什么是“别材、别趣”。P241什么是“以识为主”P246

21 什么是铁门限?p305

22、什么是“四情”说?P309

23、什么是“诗之基”?p313

24、什么是“理”“事”“情”?P314什么是“才”“胆”“识”“力”?p315

25、什么是味外味?P324

26、桐城派散文理论主要有哪三个方面?P344

27、什么是“非寄托不入”?P363

28、什么是徐渭的“本色”论?P405

29、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什么?P413

30、什么是“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P417

31、王骥德的本色论有哪两个要点?p424

32、什么是“减头绪”?P434

33、什么是“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P437

34、什么是“童心说”?P472

35、《水浒传》的性格论是什么?(同而不同处有辨)P476

36、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评价是什么?(有哪三点)P482

37、什么是“声口”?(金圣叹说)P486

38、什么是“犯之而后避之”?P492

39、毛总岗“三绝、三奇”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494

40、什么是“正衬、反衬”?P496

41、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理论有哪些?P508

42、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纲领性的要点是哪三点?P541-543

43、中国文学观念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及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547

44、什么是“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P559

45、什么是“苦痛说、古雅说”?P576

46、什么是“境界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P580

47、什么是“造境与写境”P580

论述题目

1刘勰的批评鉴赏思想主要是什么?P135

2、“诗界革命“的理论是什么?P560

3、文学创作起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天才说、游戏说)P570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知识讲解

世界古代史知识点 一个祖先——非洲的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直系祖先。 1、进化过程: 1)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猿人”。 2)在距今约25万年前后——早期智人; 3)在距今5万年前后——与现代人接近的晚期智人。 A.亚洲——中国的山顶洞人。 B.非洲——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 C.欧洲——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4)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氏族。 3、发展阶段: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 4、主要特征: A.母系氏族: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氏族 的首领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B.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系计算,氏族首领改由男子 担任。 5、氏族的瓦解: 由于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国家也随之产生。 一个黑暗时代——教会的统治 1. 教会统治的确立——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把用武力夺取的意大利中部一片领土献给教皇,形成了罗马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2. 教会的统治的表现: (1)政治上: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有权废立国王,地位至高无上。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文化上: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教会统治的影响 教会的统治,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一兴一衰——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 (2)形成过程: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3) 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城市争取自治权,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4)代表城市: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5)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1.原因: (1)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吸收先进文明的成果。 (2)皇帝查士丁尼频频用兵,民穷财尽。 (3)内忧外患,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古老帝国。 两个文明发源地: 1、大河文明----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亚非文明都与大河有关,埃及---尼罗河、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恒河和印度河、中国----长江与黄河。 (2)原因:这些大河流域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使这些地区最早出现农业,进而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用麻做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2.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泥活字。 3.火药:唐中期有配方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并传入欧洲。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二、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记述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文学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 2.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3.宋词:著名词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4.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5.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四、文字、书法和绘画 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铭文”。 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2.书法: (1)东晋王羲之,后人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五、医学华佗(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六、天文和数学张衡(东汉)——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祖冲之(南朝)

部编人教版教材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汇编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古代亚非和欧洲文明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 知识梳理 一、封建时代的西欧 1.背景: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为之后西欧出现教权至上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 2.政治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克洛维建立起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将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获得了罗马教会和部下等的支持。克洛维时期,法兰克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2)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特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无偿赏赐土地的做法,要求得到土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特点: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契约性。 (3)查理曼帝国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四处征伐,使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最大的王国。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当政时期,继续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教会势力越来越大。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814年,查理曼去世,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国家的雏形。 3.经济——西欧庄园 (1)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盛行于9——13世纪,是乡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庄园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2)庄园法庭——庄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的表现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城市兴起 (1)自由、自治的城市 背景: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自由、自治斗争:由于城市兴起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发展受到封建领主的限制(任意征税等),城市居民开始采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自由与特权。 (2)市民阶层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逐渐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5.大学的兴起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世纪,大学兴起,大学课程包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基础课程,还包含法学、医学和神学的专业课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拜占庭帝国 1.《查士丁尼法典》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与《法典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共同构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基础,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 9世纪以后,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进攻 11世纪,十字军东征 1453 封建时代的欧洲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古代文论期末重点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期末重点名词解释 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赋诗言志”也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启发众人,既为赋诗言志。 “心斋”、“坐忘”。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发愤著书”。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实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叙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作者的志向就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部“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诗经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官太师》“命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将“六诗”称为“六艺”。风:阅卷风土男女情思之言。雅:宴飨朝会公卿聊大夫之作。颂:宗庙祭祀鬼神歌舞之乐。赋:敷陈其事而知言之。比:以彼物以此物。兴:先言他物引起所用之物,两种物体没有意义的关联。 主文谲谏:谲谏: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谲:欺诈谏: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其中的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谲谏是指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统治者更容易接受。另外,“风”在此处应该是指“民歌、歌谣”,与《诗经》中“国风”的风同义。引文一方面论述了诗的社会效用,以文艺干预现实;另一方面对诗歌形式也提出了要求。突兀长篇赋荔支,主文谲谏起人思。 风骨:风是作家俊爽的志气在文章中的表现,是文章感染力的根源,比拟于物,尤如风;骨是文章语言端直有力的,首便道一的力度,比拟于物,犹如骨,二者组合成词。风骨是刘勰心中最认为理想的审美标准。风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它具有感动人的力量,写的鲜明有生气,俊快爽朗。骨是要求作品文辞精炼,辞意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径直。 四声八遍: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气盛言宜:“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兴趣说:“兴趣”说——诗歌的审美特征严羽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的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并影响了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别材别趣:《沧浪诗话》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它明确指出诗的创作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途径,虽然不是理性的认识和思维,但不能否定理性认识和思维是诗的创作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借用禅宗的比喻,说明成功的诗歌艺术的创作,具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就是说诗的创作不进行抽象的说理,不受概念语言的束缚,直接取之于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唤起非概念所能限定的无穷意象。《沧浪诗话》把这称为诗所特有的"兴趣"或"兴致"、"意兴",并认为这是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所在。《沧浪诗话》并不否认在它所强调的"兴趣"、"兴致"或"意兴"中有"理"的存在,但它认为"理"必须融合在"意兴"之中,最高的境界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

运用文明史的史观构建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运用文明史的史观构建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2009-06-28 21:41 二、中国古代史复习建议 1、指导思想:走老路也要穿新鞋,积极吸纳新史学理念,树立四大意识。(1)整体意识 仔细分析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安排,我们会发现其实老教材也非常淡化朝代更替的意识,比如“两汉的统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五代十国”等内容都是阅读课,属于高考的不考内容;而其它不考的内容也大都属于分裂时期的历史。其实这启示我们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应做到:①强调对阶段总体特征的把握(如把春秋、战国看作一个时期而不是两个时期,这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历史发展演变趋势的把握; ②要突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整体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凡是有利于国家、民族整体发展的内容都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如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中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等问题。 (2)主题意识 近几年高考的主题意识非常明确,实际上都是根据“文明史观”的理念,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三大板块选取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来确定主题,纵深拓展。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古代史主题的选择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多关注正面的东西,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体现文明传承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古代史要特别关注以下主题: 政治文明: ①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总结(特别是可资借鉴的经验);各类制度的演变(特别是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包括:民族政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对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等。 ③中外之间友好交往。包括:东西交往的通道(文明传递的通道)——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张骞、甘英、鉴真、郑和等,中外交往的见证一长安、广州、东京等城市以及对外政策。 物质文明: ①经济思想、经济政策; ②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③古代重大工程、重要古都。 精神文明: ①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主流思想的演变。 (3)区位意识 从“地缘”切入,是跨学科试题的常用设计方法。近几年高考试卷均有明显地反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区位意识包括两方面: ①地域:如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蒙古、新疆、西藏等 ②地点:主要指古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如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扬州、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之“诗可以怨”的说法,同时汲取屈原“发愤抒情”及《淮南子》“愤中形外”的精神之后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指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对现实的批评精神,它总结了古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并对后世的文人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4.(钟荣)“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明确提出以“滋

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

中国古代文论重点篇目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本来就很薄,有的同学依然认为多。只好列出重点篇目,希望能认真复习。 其实复习不能有重点。去年有位同学考江南大学,复习《中国历代文论选》,每篇都细看,圈圈点点,写了笔记。我看见了,当场宣布她考上了。结果和我宣布的一样。 许多内容《中国文学史》教材上已有,应结文学史复习。 这是最低限度。下列篇目无特别说明者,是指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 先秦: 1《尚书·尧典》[记住“诗言志”即可,一般考名词解释。] 2《论语》[一般考孔子的文艺观,简答或论述] 两汉: 3《毛诗序》 4《史记·太公史自序》[一般考“发愤著书”,各种题型都有] 魏晋南北朝: 5《典论·论文》 6《文赋》 7《文心雕龙·神思》 8《文心雕龙·时序》 9《诗品序》 唐: 10《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主要考“兴寄说”、“风骨说”] 11《戏为六绝句》[六首诗都要会背] 12《诗式》 13《与元九书》 14《答李翊书》 15《与李生论诗书》 宋: 16《书黄子思诗集后》 17《答洪驹父书》 18《论词》 19《沧浪诗话·诗辨》[这是必考的] 金 20《论诗三十首》 元: 21《词源》[一般考名词解释] 22《录鬼簿序》[一般考名词解释] 明: 23《艺苑卮言》[只会考名词解释] 24《雪涛阁集序》 25《曲律》[一般考名词解释] 26《序山歌》 清: 27《闲情偶寄》[必考] 28《原诗》[必考]

29《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30《花部农谭序》[只考名词解释] 31《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考过多次,如“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近代: 32《人境庐诗草自序》[考名词解释] 3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常考] 34《人间词话》[必考]

世界古代史-中考复习知识点

世界古代史 1、大河文明——亚非文明 ⑴古埃及(前3500年):①发源地:尼罗河 ②文明成就:金字塔 ⑵古巴比伦(前3500年以后):①发源地:两河流域 ②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⑶古印度(前2500年):①发源地:印度河流域 ②文明成就: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古中国(前2070年):①发源地:黄河长江 ②文明成就:分封制 形成原因: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希腊: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政治最高峰。 罗马: 中古亚欧文明 日本:大化改新 亚洲 阿拉伯半岛统一 时间:7世纪,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意义: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 穆罕默德在麦加创办伊斯兰教。 622年,默罕默德带领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伊斯兰教把 622 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最强大:法兰克王国 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8世纪 意义: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特点: 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②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城市的兴起 举例:法国琅城 意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 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拜占延帝国 灭亡原因:①6世纪,四处征讨,内忧外患。 ②13世纪,西方军队东征,帝国被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 灭亡标志:15世纪,君士坦丁堡被攻占。 罗马共和国 (前 509 年) 布匿战争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的建立 屋大维(前27年) 2世纪时最强盛,地中 海成为它的内湖。 395年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奴隶 社会终结。 1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