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其

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779德国教育学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1780年他出版了《教育学研究》,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

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3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a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拉伊《实践教育学》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

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

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

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b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

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

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

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

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对象)和教育影响(手段)

三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2 按教育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 按照教育的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四教育的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

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五教育的本质特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的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六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观点

a教育是上层建筑:①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决定。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条件的。③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b教育是生产力: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了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型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c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d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e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f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ef为教育本质的特殊范围说。

七教育起源的主要的观点

1生物起源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图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2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苏联麦丁斯

八古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③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④教育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⑤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面向少数有特级阶层的子弟。⑥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在西方还包括宗教教义。⑦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九近代教育的特征:①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④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十现代教育的特征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①教育目的的二重性。②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③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逐步结合。

2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全体公民不分民族大小、不论男女,不管政治地位高低,都平

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③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3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走向实践。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③教育民主化纵深发展。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⑤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⑥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⑦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⑧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⑨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和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 教育独立论:蔡元培1922、3 《教育独立议》内容:①经费独立②行政独立③思想独立④内容独立⑤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2 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但又认为改变社会环境,只需从立法和教育着手。

3 人力资本论1959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

括物质和人力资本。

4 筛选假设理论1973 迈克尔、史潘斯《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

5 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

1生产力: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③生产力发展状况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政经制度:①政经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②政经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③政经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④政经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⑤政经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3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和规章制度等的复合体。)①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②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③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向导。4科学技术:①科技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②科技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设置。③科技影像和制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人口: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 经济功能: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教

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③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④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 政治功能: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②通

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3 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④教

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⑤教育的文化传新功能。

4 科技功能: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②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5 人口功能:①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②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

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③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④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技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体系。①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较高水平的状态。②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③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基本特征:①教育全民化②这样终身化③教育开放化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⑥教育科学化⑦教育法制化⑧教育多样化

内容:①教育观念的现代化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的现代化④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

化⑤教育管理的现代化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①在教育思想和体制上,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②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纷纷提出要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世界公民。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由于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教育在全球化中的作用:①探索全球化真谛,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②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培养国际标准的公民。③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之间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①倡导教育终身化,构建学习型社会。②实现教育个性化,培养学生创造力③注重教育现代化,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④谋求教育国际化,培养未来人才。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其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①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②信息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信息以“加速度”方式积累。④多种形式地提供多种感官的信息。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①信息化讲革新教育观念。②信息化将冲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③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进程。

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对教育的影响:①多以文化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②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③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多元文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

1 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①顺应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②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子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的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③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④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堆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主要观点:a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美国霍尔)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教育万能论(法国爱尔维修)多因素论:环境遗传交互作用观点遗

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交互作用。

b内发论与外铄论c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一起阶段。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④遗传素质在个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⑤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负荷常态有关。

3环境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环境(一定影响和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的一生极速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逐步实现的,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缺乏组织性和针对性,多以教育机构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a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

个体价值观的实现。

b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病借以

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既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①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③教育促进人的职

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A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③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④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B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①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②教育自身的状况。

③家庭环境效应。④社会发展状况。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狭义: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是和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统一执行。

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所包含的教育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一些。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优质恩模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福禄培尔

2社会本位论: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

3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美国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准备生活说:英国斯宾塞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①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③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

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④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四教育地确立的依据:①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②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③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1 ①1949《中国人民这只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②195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195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我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的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④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当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⑤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⑥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做出的决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贯思想,又融入新的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具有时代气息和国家强盛对人才要求的紧迫感。

⑦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⑧199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⑨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上”

⑩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同上”

⑾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⑿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三个代表”。

⒀2002十六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培养劳动者或者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③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

七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的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八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体规划要求;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系、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他是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九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培养目标。”

十1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997)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①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②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夸大高中

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③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④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⑤调整和改革教育体系、结构、内容。⑥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②教育机构和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划。

二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俄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制的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3确立学制的依据: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②是时候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③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④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⑥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影响。

4各级学校系统: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及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在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即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类专业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

5 各类学校系统:①按学习任务:普通学校、专业学校②按学习对象的特点:为正常儿童

开设的学校、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③按学校组织形式:全日制指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学校、业余学校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制改革

1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①加强基础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②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③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④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⑤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2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①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②调整教育结构。

③改革办学体制。④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⑤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3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①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壮年文盲。③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

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宽人才成长道路,减缓升学压力。④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⑤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⑦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⑧调整和

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⑨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4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①“两基”②重视发展学前教育。③大力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教育阶段协调发展。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⑤规范义务教育学制。⑥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⑦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⑧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

四现代教育制度改革:①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的比例关系。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③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二课程理论流派:1918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1949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即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特点:①重视成人的生活和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改造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生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特点: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生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得到发展。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①经验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杜威)②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重要的前提是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即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奈勒)特点:①学习者是兴趣的基础。②学生位于控制的中心。

三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的种类。

1从课程所固有的性质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②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会。

2 从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分: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①综合课程:指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的课程。优点:符合科学发展趋势,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利于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缺点: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在实施中面临着许多困难,教材编写,师资问题。

②分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优点:

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学校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缺点:分科细,造成学科间的相互隔离,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外

部世界,容易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按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①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保证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基本素质的要求。②选修课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泰勒认识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的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关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它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四个阶段:①教学目标的确定②学习经验的选择③课程内容的组织④教学结果的评价

五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和进程安排、教学时数与作业设置、考试要求和教法建议。

3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六课程目标:是关于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1课程目标的来源: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生活的研究③学科专家的建议

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①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②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③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④广义的课程目标包括了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则是在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则因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所持看法的不同而不同。

3布鲁姆建议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①领域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总和、评价。②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

七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1横向结构: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程、科际课程、超学课程和活动课程。2纵向结构:直线形课程、螺旋形课程、阶梯形课程。

八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忠实取向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评估实际的对变革计划的采用和革新的倡导者希望对变革计划的采用程度之间的一致性,变革的内容包括一些课程变革的倡导者提出的条件性变革。②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和实施的性质是没有办法预先设定的,不同具体情境中的课程实施者,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什么最适合。③创生取向对于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有着更为突出的强调,认为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实施者对课程理念的建构过程。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③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④教师的培训。⑤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九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

a A评价原理:①确定教育与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

适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法。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B课程原理: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

据目标评价课程。

b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

c 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d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课程评价的功能:①诊断课程问题。②调控课程设计。③监控课程实施。④推动课程建设。3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①根据评价时间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者身份不同:内部人员评价、外部人员评价。③根据评价者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过程还是结果:过程评价、结果评价。④根据评价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本位评价、目标游离评价。

九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A政治:①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厘定。②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改革内容的选择。

③政治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B经济:①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②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改革。③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课程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实现课程目标的综合化,优化课程结构。C文化:①文化模式与课程改革。②文化变迁与课程改革。③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D科技革新E学生发展:课程的本体任务就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状况和学生需求。

2 20c60s国外课程改革

A1958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①教什么—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②什么时候教—“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是早教的可能性。③怎样教—强调以发现法进行教学。

B1957—1967美国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C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D原联邦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思想:①“三个性”:基本性、适应性、范例性。②“四个统一”:教学与教育的统一、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五个分析”:基本原理、智力作用、未来意义、内容结构、内容特定。范例教学程序:个的认识—类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自己的体验提高对客观世界行动的自觉性。

3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A改革理念:①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②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④倡导建构的学习。⑤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⑥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B改革内容: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⑤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

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等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想中心,除教学外,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

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还是德、美、体、劳教育实施的途径。

3教学与上课:教学是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教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工作以外,还包括教师在课间对学生的辅导活动。而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二进行的预习、复习等自学活动。因此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说,教学都不限于上课期间,教学包括上课,上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1教学的主要作用: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主要任务: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教学与课程关系:1大教学小课程: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只是包含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

课程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课程理论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2大课程小教学:教学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教学理论是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五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萌芽期:从教学产生到16世纪孔子苏格拉底昆体良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学科等问题,教学的主要观念从职能主义发展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教学认识成果上尉形成独立的科学领域,教育内容的选择尚不突出。

2建立期:17c到20c初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扩展了教学问题领域,出版了一批教学论专著,教学理论基础从哲学思辨走向心理学证实。

3繁荣期:20c初至今杜威蒙台梭利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罗杰斯等教学问题扩展到价值领域,出版大批不同流派的专著,教学理论基础心理学化,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现代教学媒体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当代教学观念的重心:从中是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六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主要观点: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②相依组织的教学过程。③程序教学的方法。(直线式、分支式)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奥苏伯尔主要观点:①教学的主义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②四条教学原则: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③教授学科基本结构。④倡导使用发现法。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主要观点:①促进全人的教学目标。②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学习过程。③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意义学习方法。④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建立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关系。

七教学过程A教学过程本质:①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②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③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④师生的交往活动

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B 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或

脱离知识的传授而搞另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发展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知识并不等一智力和能力。

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两者辩证统一于教学

活动中,防止重知轻能或重能轻知。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①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②按教学需要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③防止忽视智力因素或者非智力因素的偏向。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主体作用。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或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八教学设计

1概念: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点:①指导性②统整性③操作性④预演性⑤突显性⑥易控性⑦创造性3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A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B三个重要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开发与设计(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评价与修改4教学设计的模式:

A系统分析模式:加涅布利格斯①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②分析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③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④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⑤开发、选择教学材料。⑥设计教学环境。⑦教师方面的准备。⑧小型试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⑨总结性评价⑽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B目标模式:迪克科里①确定教学目标。②进行教学分析。③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④列出操作目标。⑤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⑥确定教学策略。⑦选择教学材料。

⑧进行形成性评价。⑨修正教学。

C过程模式:肯普①确定教学目标和课题。②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③确定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⑤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⑥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⑦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九教学模式:1972 乔伊斯、韦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开放性灵活性

2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3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A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提出。特点:①小步子逻辑序列。②及

时强化。③自定学习步调。优点:目的要求明确,学生通过小步子的循环学习能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个人学习,能适应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能迅速呈现反馈信息,使学生明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加强学习的动力。缺点: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步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创造性学习是不能用固定的程序来教学的;在程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都不密切,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B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根据认知心理学所提出。目标:发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独创精神,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作出结论。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这一信念提出。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试—终结性测验。这种模式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生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D暗示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基本操作程序:说明内容—朗读—边播放音乐—边朗读—角色表演—伸展活动。

4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A传递—接受式:在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

a教学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b教学策略: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李秋实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③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体系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④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对培养c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也起到积极作用。缺点:容易出现灌输,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书本知识为主,容易脱离生活实际;注意面向集体,容易忽视个别指导。

B自学—辅导式:a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b 基本程序:教师提出自学任务和要求—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启发答疑—联系和总结。

c教学策略:①在学生自学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材料,所选教学内容应当适合于自学。②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以及所要达到的横渡都有明确的要求。③在自学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明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④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点拨,改进“以讲为主”到“以导为主”,突出学生的学。

d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意识。缺点:适用面较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于学生自学;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要求善于启发和组织学生自学,能够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否则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C示范—模仿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a目标:训练行为技能。b基本程序: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学习—迁移。

c教学策略:①教师对学生的每次练习提供信息反馈。②教师应该注重行为技能的原理、程序及关键环节的说明和演示。③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观摩。

d优点: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所学知识;

有利于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在短时间内提高行为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缺点:

适用范围较窄,主要适用于以行为技能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D情境—陶冶式:a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的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和感化。b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c教学策略:①教学力求愉快而不紧张。②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③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多种交互手段的利用。d优点:有利于学生愉快而扎实的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大容量和长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缺点:学习活动的组织较困难,情境与教学内容容易脱节。

E引导—发现式:a目标:培养学生探求新知、概括归纳的能力。b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c教学策略:①学习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②建立团结、合作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③以正确引导,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d 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缺点:费时费力,适应面窄。

十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始终。

1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联系: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区别:①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而教学原则是人自己制定出来的主观的东西。②教学规律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而教学原则解释和运用时要收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③有时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彼此符合乃至重合,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不是一条规律对一条原则,可能是一条原则反映多条规律,一条规律反映多条原则。

2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的关系:联系:教学规则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没有一定的教学规则,教学原则也就变成了空洞的东西。区别: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它的任务是阐明某一教学原则的某一方面的指导原理,每一教学原则都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教学规则,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①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②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③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原则⑥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①个别教学制(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②班级授课制(1862 京师同文馆采用,是中国之始,1903癸卯学制以法令形式向全国推广。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③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④道尔

顿制(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教材,而只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的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⑤特朗普制(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2班级授课制:16c萌芽17c兴起于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后经赫尔巴特发展而基本定型。

A主要特征:①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②按“课”教学。③按时授“课”。④统一授“课”。⑤全班统一开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升级、结业

和毕业。

B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特点:直接教学、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C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的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④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

识。⑤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⑥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①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③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性有限。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①坚持吧把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②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的作用。③改进班级授课制,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新模式。

十二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育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继承性、双边性。

2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许多优秀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一条成功经验。

3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A讲授法:优点:①教学效率高②成本低③通用性强④集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缺点:①讲授法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②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③讲授时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对于长时间讲课来说尤其明显。基本要求: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讲究语言的艺术。③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④恰当地运用板书。⑤讲授过程中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教授互相补充,克服讲授法弱点。B谈话法:即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缺点:适用面较小,需要较多的时间。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要善问。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及时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C讨论法基本要求:①讨论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象对学生启发诱导。③在讨论结束时做好讨论小结。D实验法基本要求:①做好实验前准备。②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做法。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④做好实验小结。E实习作业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基本要求:①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②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③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④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F演示法基本要求:①演示之前要做好准备,②要注意演示的示范性、准确性。③要知道学生善于观察。④演示要尽可能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⑤演示时咬和教师的讲授和谈话密切结合。⑥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G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一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②及时指导学生的联系。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H参观法:类型:①感知性参观②并行参观③验证性参观④总结性参观I自学辅导法:优点: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步骤:①教师给学生制定一定的作业,让他们呆着问题看书。②指出教材重点、难点,告诉学生如何学。③学生自学,进行练习和考察,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④集中讲解,加深提高。基本要求: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②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_________ 。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_________ 。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_________。 4.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_________”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水平。 6.教育制度可以还原成目标系统、_______、_______、工具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7.国家实行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是____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9.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在_________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事实与教育规律 2.终身教育 3.教育功能 4.人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2.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表现?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实践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统一、不明确。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最全教育学(原理)题库33套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________。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教书B育人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四、解释名词(共15分) 1、学制 2、课堂教学 3、学校教育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教育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核大纲说明 本考核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考核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原理》是教育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考核目的 (1)通过考核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2)通过考核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3)通过考核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4)通过考核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 (二)考核类型:识记、理解、综合运用。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实例分析与综合运用。 (三)试题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教育教学实例分析。 (四)试卷题型比例:填空15%、选择15%、判断10%、名词解释20%、简答15%、教育教学实例分析15%、论述10%。 (五)认知层次比例:识记40%、理30%、综合运用30% 四、考核内容与范围 第一章绪论 1.识记教育学和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1.识记 ①教育的定义、教育起源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构成要素 ②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2.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特点与教育的社会属性 3.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教育及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识记社会的含义、社会构成的要素 2.理解①社会生产力、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人口等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②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中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 3.运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原理分析教育现象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学理论主要知识点.

1. 人的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2. 3. 4. 承为标志的。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5. 育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般是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6. 孟学派所写的《学记》。比《学记》晚三百多年的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被认为是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 17世纪,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 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论》一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9世纪的赫尔巴特被西方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于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9. 理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10.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1. 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动在人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2. 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是影响教育目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13.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二是以人的发展规律性为客观依据; 三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为现实依据。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答案补充版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关于教育的困惑主要有哪些 (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4)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就成特别的器皿。——蔡元培 (6)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 ①本能与社会化的内容 ②个体的直接经验与类的经验 ③适应与改造 (2)教育的特殊性 ①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②教育与其他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③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缺乏的是哪些方面近期准备如何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性向 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智慧 (1)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 (2)专业情意:爱学生、爱工作 ①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温和的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如果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3)专业性向:成功教育的人格特征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5)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①确信与坚守 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 ②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发展观是其中的核心 (6)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 (7)教育智慧: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教育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定 3.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1)城乡教育的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