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

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

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
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

犯罪现场手印分析

骆会祥

[摘要]:犯罪现场手印是案犯作案时常留在犯罪现场的主要痕迹之一,它反映了案犯在现场作案时,以何种方式接触过哪些客体,形成什么类型手印,以及案犯手部的活动范围和生理特性等。对现场手印认真观察研究,作出正确分析判断,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可为确定案件性质、缩小侦查范围、快速查阅档案以及进行手印鉴定提供有力的线索和依据。准确的现场手印分析可为确定案件性质、缩小侦查范围、快速查阅档案以及进行手印鉴定提供有力的线索和依据。本文从指纹应用角度就如何正确分析现场手印是否案犯所留,手印遗留为何部位,能否根据现场手印确定案犯的身高、体态、年龄及案犯活动过程和职业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痕迹物证;作案现场;手印;分析

Crime scene fingerprints analysis

Luo huixiang

[Abstract]: Crime scene fingerprints are crimes often left at the crime scene is the main one of the traces, it reflects the criminal at the scene of crim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contact which object, forming what types of fingerprints, and criminal hand activities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site observation of hand-print seriously, make the correct analysis and judgment, and find the useful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case, narrowing the scope of investigation, rapid access to archives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o provide strong clues and basis.Accurate scene fingerpri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case, narrowing the scope of investigation, rapid access to archives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o provide strong clues and basis. This article from the fingerprint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on how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whether the crimina l scene fingerprints left fingerprints left, why part, can according to the scene fingerprint identifying criminal height, body, age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h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race evidence; The scene of the crime; Fingerprint; Analysis

第一章、引言

犯罪现场手印是案犯作案时常遗留在犯罪现场的主要痕迹之一,它反映了案犯在现场作案时,以何种方式接触过哪些客体,形成什么类型的手印,以及案犯手部的活动范围和生理特征等。对现场手印认真观察研究,作出正确分析判断,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可为确定案件性质、缩小侦查范围、快速查阅档案以及进行手印鉴定提供有力的线索和依据。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国外手印的分析已经进入现代化、自动化时期,手印的分析、存储、查对,以及检验鉴定都进入了程序化、智能化阶段,电子计算机和激光等高科技的的成就,为手印快速、准确地进行个人识别和发现、提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从我国情况看,六十年代起,各省市已着手培训重点县的刑事技术人员,并建立重点县的技术点,随之手印工作在许多县公安机关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中,刑事技术工作蒙受损失,使多年建立起来的质问档案工作陷入瘫痪,现场手印的发现、提取和鉴定工作亦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拨乱反正之后,刑事技术工作得到了新生,尤其近几年来,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加快了步伐,速度是空前的。各省市刑事技术机构已经扩大了队伍,省地县已形成了不同等级的技术点建制,充实了近代设备,不仅有了庞大的坚持日常勘验、鉴定的技术队伍,而且从事刑事科学技术教学和科研的队伍亦已具规模。全国县级公安机关已有专人从事刑事技术工作,对现场手印能够进行发现、采取和固定,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检验工作。七十年代以后,刑事技术领域创刊了杂志,报导和出版了许多有关论著和资料,为我们的的指纹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的指纹工作逐渐步入了正轨。

目前,指纹的应用已相当广泛,除了传统的民间契约和证言材料仍沿用签署和质押的方式,其他学科和部门也研究和应用指纹。指纹应用发展到今天,已被许多学科和部门列为研究和利用的对象。归纳起来,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凭证,用于民间契约合同、证言材料和各种证件上,已证明某些客观事实或身份;二是作为一种罪证,用于公安司法部门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三是作为一种病症,用于诊断某些遗传性疾病。本文主要研究指纹作为一种罪证在司法活动中的运用。

二、研究方案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与案件有关的手印进行勘验、检查、鉴别、查证遗留手印的人,从而协助确定某些事实,为侦察破案、起诉和审判提供资料和证据,从而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服务。

研究的方法、思路:本文主要是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确定了基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框架后,本人主要通过查阅各类相关报刊书籍,利用网络媒体来收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结合一线侦查工作实际来开展的。本文从手印应用角度就如何正确分析现场手印是否案犯所留,手印遗留为何部位,能否根据现场手印确定案犯的身高、体态、年龄及案犯活动过程和职业爱好特点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二章、概述

一、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的概念

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是研究遗留在犯罪现场的手印,根据手的印痕对个人进行同一认定的一门应用技术。

二、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的研究对象

(一)手指、手掌的乳突花纹

(二)手指、手掌的屈肌褶纹和皱纹及其痕迹

(三)手指、手掌上由于生理、病理所引起的各种斑纹及其痕迹

三、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的研究内容

(一)手的掌面各种花纹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及其变化因素和表现(二)形成各种印痕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变化因素和表现

(三)寻找发现手印的规则、方法和手段

(四)分析、识别犯罪现场手印,缩小侦查、取样范围的原理和方法(五)收取手印样本的策略、原则和方法

(六)指纹、掌纹登记、管理、查对鉴定的技术和方法手段

四、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的任务

主要任务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对与某种有关的手印进行勘验、分析、检验、鉴定,查证遗留犯罪手印的人,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

第三章、犯罪现场手印的分析

一、案犯手印分析

(一)分析留有手印的物体与作案行为的关系

仔细了解研究现场有关物体的一些情况,有助于分析手印与作案行为的关系。为了弄清楚这种关系,须对如下情况深入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作案时的来往通道和进出口周围的物体,破坏目的物及周围陈设物等,是否必须攀扶、拿摸、翻动、搬移,而留有手印的位置是否正好处于这些动作所能触及的部位。通过这些分析,从中找到手印与作案的内在联系[1]。

1、现场物品的现状与事主对该物品原来位置和状态的进行比较分析

现场物品在案发前的摆布,事主是可以进行回忆的;案发后这些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是否和原来的一致,只要把确实的回忆和现有的状况相对照,即可推断该物品是否被移动过。勘验物件的外围痕迹,判断留有手印的物体是否被拿动过,通过临场实验判断现场留有手印的物体是否被接触过。了解事主和其他人在案发前后接触现场的情况,现场手印的来源之一,是事主或其他平常可能来往案发地点的人。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意留下一些手印,容易与案犯遗留手印相混淆。因此,在分析现场手印与作案关系之前,一定要对事主、平常来往人员和勘察人员在案发前和案发后接触现场的情况了解清楚,详细地询问他们接触了现场哪些物品,接触次数、部位和方式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把各种情况了解透彻,可以准确进行查档、鉴定,从而使技术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迅速破案[2]。

在调查了解时,要多做好思想工作。对于有些群众由于对公安工作不够了解,精神紧张的,应多做解释,打消其思想顾虑,实事求是谈出真是情况,以免案后触动过现场物品而不敢承认,贻误工作。对由于一时慌乱,家里出了事,精神受到刺激而记不清的人,要多劝说,让本人冷静下来,引导他好好回忆,谈出实况,便于开展工作。

2、了解现场留有手印物品的来源、使用和保管情况

调查了解留有手印的物体的物体来源、使用和保管情况,可以固定接触该物的人员范围,从而有助于查明手印的来源和价值。所谓“来源”,是指该物原为本家的还是临时借来的或新买进来的。所谓“使用”情况,是指平常和案发前都有谁使用接触过留有手印的物体,近期是否修理过,或某人刚借用过等情况。目的亦在于核对、排除这些于案件无关人员的手印,准确抓住作案人所留的手印。所谓“保管”情况,是指现场留有手印的物件存放在什么地方保管,保管人几个,都有谁,有什么保管制度、制度是否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等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借以区分平时哪些人可能接触,哪些人不可能接触留有手印的物品,从而判断手印是否作案人所留。

(二)分析现场手印与作案行为动作的关系

作案过程是特殊心理支配下,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某种行为活动。作案分子进行这种活动中的一举一动,不可能完全与正常人们的活动一模一样,因而会留下与正常人不同情况的手印。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这些手印遗留的不同情况,总是可以抓住反映作案人的一些特殊动作所留下的手印,从而借以鉴别现场手印是否案犯所留。

1、分析判断手印与作案的关系

手印所处的位置和指尖的朝向,反映接触的动作,表明当时的举动。再和其他的痕迹综合分析,就能刻划出该人当时所处的位置和姿势。比较正常活动与作案人的位置、姿势和举动的差异,即可从中区别是否作案时所留的手印。对于手印所在位置和方向的分析,常常要考虑现场环境有无特殊情况,注意识别非一般条件下的特殊姿势所形成的手印。现场手印形成物质的性状和特点,往往与作案过程的接触活动有着内在地联系。例如加层手印中,除了汗垢手印外,其他成分如血液、粉末、墨水、污油垢等物质形成的手印,大多不是事主平时接触现场物体时所有,而是作案人在作案前或实施犯罪过程中接触一定物体时,临时粘附物质所形成。因而研究形成手印的这些物质成分对于判断是否案犯手印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手印所在位置和方向的分析,常常还要考虑现场环境有无特殊情况,注意识别非一般条件下的特殊姿势所形成的手印。在研究手印的物质成分时,通常只用肉眼观察判断即可,必要时亦可以借助现代分析仪器进行各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研究手印物质成分外,还要注意调查物质的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其来源除体内分泌的汗液之外,不外有五种情况:一是作案人从他处带进现场的;二是由现场外围带到现场中心的;三是中心现场上先接触了甲物所粘附的物质留在中心乙物上的;四是作案过程中产生的;五是本身就是作案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物质。

2、研究现场遗留物上的手印与作案的关系

现场遗留物是指作案人在作案时所使用的或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物品,在离开现场时没有带走而遗落在现场上,被勘察人员发现并提取的某些实物。这些遗留物可能就是作案工具、杀人凶器,亦可能是身上携带的纸片,吸烟过程中的烟头等等。由于这些物品与作案人进入现场的活动有直接联系,在其上面发现手印的价值较大[3]。

手印的新鲜程度对于判定手印是否正好在实施作案这个期间内所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一是纹线清晰、连贯程度;二是吸附能内的强弱;三是被灰尘覆盖的程度;四是位置在下层还是上层;五是血手印的颜色的变化。

3、不同案件现场手印的相互对比、甄别无关人员的手印

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一些惯犯、流窜犯在一些地区或几地连续作案未被抓获。勘察现场时可发现,这些案件的作案目标、作案手段往往是比较一致的。为了查明几起案件是否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所为,并获得揭露犯罪的可靠证据,可将几起现场的手印进行相互比对,如发现有同一人所留的手印,即证明此手印是案犯所留,案件是一个

或一伙犯罪分子所为。

二、遗留部位的分析

遗留部位分析,是现场手印勘察和检验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地判断出现场手印为何手、何指、何部位所留,对于缩小收集样本的范围,明确比对重点,加快鉴定速度,提高查对掌纹档案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分手指与手掌的痕迹

在指、掌印比较完整的情况下,是容易区别的。但有时因掌纹遗留面积很小,常与指印混淆。为了正确区分它们,可从形成手印的环境,手印面积大小、形状,纹线弯曲度、粗细,花纹结构,曲肌褶纹和小皱纹以及细节特征出现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根据乳突花纹结构进行判断

(1)箕型纹的区别

指纹中的箕型纹面积小,弧度大,箕头较圆,箕枝箕口的流向较圆滑,三角位于箕形线的一侧,距离较近[4]。手掌箕型纹因不同部位各有特点,手掌上部的箕型纹多较小而笔直,中心纹线的顶端呈尖圆形;手掌外侧部和内侧部的箕型纹面积较大,有的箕头呈方形或圆形,有的箕口弯曲呈陶瓷汤匙形,有时在箕头顶部出现对顶小箕,三角多位于箕形线的顶端,有的位于两侧,有的只见箕头不见三角。(见图1)

掌上部箕指头箕型纹

图1

(2)斗型纹的区别

指纹斗型纹的中心花纹小而圆,花纹两侧各有完整的三角。

掌纹斗型纹中心花纹较大,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三角距中心较远,多为对角分布,有时只有一侧三角。(见图2)

手掌螺形斗指头螺型斗指头环型斗

图2

(3)三角线的区别

现场手印常出现三角纹线,没有中心花纹,这时应根据三角本身特点进行判断。指纹中的三角线面积小,比较规则,构成三角的三个边纹线的形态互有区别,靠中现场手印常出现三角纹线,没有中心花纹,这时应根据三角本身特点进行判断。指纹中的三角线面积小,比较规则,构成三角的三个边纹线的形态互有区别,靠中心一侧的纹线曲度大,呈圆弧形;靠根基的纹线多为横线或略向上弯弧;靠外围的纹线多为坡度较大稍向内弯的倾斜线。掌纹中的三角大,且不规则,构成三角的三边纹线形态很接近,不易区分,有的一边则由直线组成。(见图3)

指头箕三角指头斗三角

图3

(二)区分左右手痕迹

区别手指与手掌纹痕迹之后,应进一步判明是左手还是右手形成的痕迹。通常可采取首先分析现场环境,然后分析手印遗留的位置、方向和排列关系,分析纹线的倾斜流向和特征出现的多少,最后参照动作习惯和现场遗留手印的频度进行分析[5]

。 (三)区分各手指痕迹

左手与右手痕迹区别之后,须进一步判断是哪个手指所留,从而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对象和范围。在各种动作中各手指接触物体的机会不同,因而其痕迹在现场的出现频度亦有所差异。(见表1)(见表2)

表1

表2

指印数 一指印 二指印 三指印 四指印 五指印 合计 出现数 1143 252 199 77 7 1978 百分比

72.9

12.8

10

3.9

0.4

100

三、人身特点分析

作案人身高、年龄、胖瘦等自然特点的分析,能为侦查工作缩小范围,提供方向,是手印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身高的分析判断

用于分析身高的材料,大致有四个方面:手印遗留的高度;手印的长短、宽窄与

左手 右手 左右手合计 拇 食 中 环 小 合

拇 食 中 环 小 合

拇 食 中 环 小 合

出现数 371 283

320

194

57 12

25 39

3 262

291

185

61 11

92 76

4

544

611

379

118

2417

百分比

30.29 23

.1 26

.1 15

.8 4.

46 10

0 32.9 21.9 24.4 15.5 5.12 100 31.6 22.5 25.2 15.6 4.88

100

身高的相关关系;纹线密度与身高的关系;手印花纹形态与身高的关系[6]。

手印遗留的高度,直接说明作案人接触物件的高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人的手长与身高。在具体分析推断时,除需具体测量手印的高度外,还要根据手印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分析是什么动作情况下下触摸的,肩、肘、腕三个关节是伸直状态还是屈曲状态,人是站在贴近位置还是较远的位置伸手触摸的,搞清楚这些情况,就会使利用手印高度判断身高的工作,建立在更加可靠地基础上。

(二)年龄的分析判断

目前尚无准确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多综合分析现场情况、手印的外形轮廓、纹线的宽窄密度、纹线边缘形态和清晰度、细点线出现的多少,以及皱纹年龄和脱皮的表现等等因素,作出判断,从而勾划出一个大致的年龄段(或范围),为侦查工作提供参考。

1、手印的外形轮廓与年龄的分析

随着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生理过程,手指、掌的骨骼由小变大;肌肉由增长、发达、健实丰满,到衰退萎缩;皮肤由幼嫩、厚实富有弹性和韧性,到皱缩、干裂等变化。少年和青年前期(二十五岁以前),处于成长发育期,骨骼主要向长的方向发展,肌肉增长逐渐走向发达,故印痕反映指掌轮廓较小,由青少年的细长形发展到长园形,指头尖端由尖形发展到尖弧形,指头两侧平行状态发展到略带圆弧形,纹线根基部位到第一屈肌褶纹呈逐渐收缩变窄。青年后期到壮年时期(二十六岁—四十岁),处于发育成熟时期,骨骼长度已经稳定,身高亦处于较稳定阶段,人体开始向横的方向发展,肌肉发达丰满,富有弹性,指掌粗壮,印痕反映外形较大,各部位均匀适称,指尖端由窄变圆,两侧弧度相对较小(呈平弧状),根基部位至关节(第一屈肌褶纹)的收缩程度变小,整个指头呈短柱形。中年时期(四十一—五十岁),处于减退期,机体机能开始减退,骨骼开始变形,肌肉开始松弛,但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开始聚集,人体开始发胖而继续向横的方向发展,印痕反映指掌外形宽大,边缘发圆,指头呈圆柱形,指关节处相对缩小。老年时期(五十岁以上),处于萎缩时期,机体机能衰退,骨骼弯度加大,肌肉开始萎缩,皮肤表面呈干瘪状态,此时身体各部长度宽度变化明显(缩短变窄),再加上皮肤松弛起皱,印痕呈长条形,边缘不整,指尖又开始变窄,关节处又向外扩展。

2、手印的大小与年龄的关系的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等均经历着一个变化的过程,从统计的平均数观察,手指、手掌的长、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至20-30岁为高峰,三十岁以上开始逐步退缩变小。(表3)

表3

(三)性别的分析判断

男女性别不同,在手印的外形、大小、长宽比值、纹线密度、花纹形态和皱纹等方面有不同的程度的差别,借此可为判断性别提供依据。 1、外形观

总的观察,男人的手印外形粗壮,女人的比较瘦长。男人的指头长圆,关节比较凸出;女人指头细长,顶部发尖,关节较平直。 2、大小分析

无论手的全长,或手的各部位的平均长度,通常都是男人比女人大,只有右手掌例外,是女人比男人大。

3、长宽比值分析

据统计观察,手各部长宽平均比值,除手全长与掌宽之比左右手男女各有高低之外,其余长宽、指头长宽的比值均女人高于男人,更加证明了女人手较为细长的特点。

(表4)

项目 手指第三屈肌

褶纹至指尖的长度

手指第三屈肌褶纹至指头花纹中心的长度 手掌宽度 外掌宽度

年龄(岁) 长度(cm ) 部位 食指 中指 食指

中指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14-15 6.5 7.4 5.5 6.4 7.0 7.2 5.7 5.6 16-20 3.8 7.8 5.9 6.7 7.2 7.3 5.9 5.9 21-30 7.0 8.0 6.0 6.0 7.4 7.5 6.4 6.2 31-40

6.7

7.7

5.7

6.7

7.3

7.4

5.8

5.8

表4

(三)职业爱好的分析判断

不同职业对手掌花纹产生一定影响,如人在发育期间就始终坚持体力劳动,手长得粗壮,掌面花纹容易磨损、粗糙,纹线逐渐变得不清晰;非体力劳动的人,纹线比较完整清晰。有时也可以通过夹带一些附着物质在手印中的反映来确定职业特点。

最后与其他痕迹及现场作案活动情况互相对照,把各项分析判断加以综合,把判断数字调整到最有把握的限度,进一步刻画出罪犯“脸谱”。分析判断中,必须注意观察手印的形成情况,识别由于滚动、滑动、重叠或遗留不全等所引起的手印大小的变化,并依据平面指掌印的外形状态,合理地勾画出其应有的边界,保证测量定位定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不能搞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绝对化,在尽量缩小侦查范围的要求下,做出符合科学的判断。

性别 数据 部位 手长宽

掌长宽比

食指头

中指头

右 左

男 性 2.5 2.46 1.34 1.36 1.7 1.75 1.73 1.75 女 性 2.43 2.52 1.37

1.39 1.71

1.79

1.76

1.83

参考文献

[1]刘少聪.手印学[M].沈阳:中国刑警学院,1984.

[2]刘少聪.新指纹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3]赵向欣.指纹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4]管光承.现场勘查[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5]翁里.犯罪侦查学[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6]黎明正.侦查学[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王传道.刑事侦查学[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8]苑军辉.犯罪现场勘查[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王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让我受益无穷,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王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我对王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公安技术学院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的日益复杂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形形色色的新型犯罪,因其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及高超的反勘查手段,对传统的犯罪现场勘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科学地认识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转变,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在犯罪现场分析中的运用,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 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 而且还会留下心理痕迹, 它隐含着一定的犯罪信息, 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在现场勘查中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进行心理分析, 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有效的发现和获取有价值的犯罪信息, 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和特点, 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 确定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冯雅君,2006)。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的结果间接反映犯罪现场遗留物品中的可反映犯罪嫌疑人主管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运用心理痕迹、心理分析这一侦查手段,可以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并划定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圈定犯罪嫌疑人(何翠芳,2002)。 一、心理痕迹的特征 (一)抽象性。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物质痕迹的一种比喻说法,它实质上是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在物质痕迹上的一种反映。它区别于物质痕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身的抽象性,是一种观念性的犯罪人特征集合体,只能通过侦查人员以观察、感知、分析等主观方式来加以把握,而不可能像直接提取犯罪物质痕迹那样对其进行处理。 (二)间接性(被反映性)。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主观意识的指引.对于一种抽象的个人意识思维,我们无法直接把握,但是犯罪物质痕迹为我们把握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提供了可能性。犯罪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相应的犯罪物质痕迹。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反映性并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对应,而可能出现交叉,即:(1)一种物质痕迹反映多种犯罪心理痕迹。 (2)多种物质痕迹反映一种犯罪心理痕迹。 (三)稳定性。实践中,人们很容易在成功之后对自身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待下次再以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同样的道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一次成功的经验可能会使其产生对犯罪行为方式的思维定势,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稳定而不易改变。在对系列刑事案件研究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犯罪人的某种犯罪心

职务犯罪案件多发高发原因分析及建议

职务犯罪案件多发高发原 因分析及建议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职务犯罪案件多发高发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主要特点 1、从作案形式上看,有利用职权内外勾结和单位内部作案两种。内外勾结作案主要发生在单位之间有相互业务往来或共同承办一项工作的情况下,而且多发生于行受贿犯罪或共同挪用公款犯罪方面,其余则多为单位内部人员勾结作案,而且以共同贪污为主要的犯罪形式。 2、从涉案人员构成看,单位一把手直接参与作案,单位内部普通员工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犯罪,他们的行为特征是每个人均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实施犯罪,既有共同犯罪,往往又各自独立构成犯罪。 3、从作案手段上看,呈现简单、明显、直接的方式。除行受贿案件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隐瞒账目情况,由财务人员作假账予以私分。另一种是利用单位“小金库”侵吞公款。 4、作案次数较多,且不易被发现。尽管作案手段很明显、直接,但在窝案串案中,涉及经济犯罪的各环节的执行者构成利益共同体,不易被发现。 5、定罪方面存在难点。这类案件,往往有着形似合法的外衣作掩护。无论是内外勾结,还是内部人员勾结作案,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假协议书之类的伪装,给自己留“后手”,一但罪行败露,假协议就成为他们逃避法律的借口。

二、原因分析 1、行为人法制观念淡薄,私欲心重。当私欲与自己手中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轻易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生财的便利工具,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2、规章制度存在缺陷,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窝案、串案中很多是单位的一把手与财会人员共同联合作案,往往利用单位内部管理漏洞,浑水摸鱼,将财务账目搞乱。 3、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下级单位之间监督不到位;单位内部对各项财务支出的监督不到位。 三、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对单位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大力加强廉政教育,加大以案示法的宣传力度,达到以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的效果。 2、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健全预防犯罪的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特别是加大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力度,形成工商、税务、审计、纪检、监察等行政执法部门监督合力。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并将检查的结果予以公示。在各职能机关之间,建立疑点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及重点部门人员的监控力度。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收稿日期 2007 02 15 作者简介 潘守信(1976-),男,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项里派出所民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潘守信 (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江苏宿迁223800) 摘 要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可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犯罪心理;心理痕迹;步骤;方法 中图分类号 D 6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391(2007)03-0044-03 On t he analysis steps and m easures on the cri m e psychology m arks Pan Shoux in (Jiangsu Suq i an Publi c Secur i ty Bureau ,Suqian 223800,Chi na) Abstrac t :A cco rd i ng t o t he na t ure of the psycho logy and the re lati onship be t w een t he psycho logy and acti on ,w e can fi nd the basic w ay to analyze the cri m e psycho logy m arks :the cr i m e psy chology ma rks t he cri m e actions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acti on the cri m e bas i c situati on .W e explore the steps and measures o f the cr i m e psycho logy m arks accordi ng t o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m arks resea rch . K ey word s :t he cr i m e psy chology ;t he psycho l ogy m arks ;steps ;m easure .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是行为人的行为动机、个性 特点、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况与特定情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行为与主体状况及情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亦即行为人的主体状况和情境决定其行为及特点。同时,它还一定程度地反映着行为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因此,根据人的行为活动,可以分析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个性特点,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从而从已知追溯未知,描述刻画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犯罪人无论是其行为动机还是行为时的情绪状态、作案经验、行为习惯、与侵害对象的关系状况以及有关个性特点、 心理面貌及其生活环境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犯罪行为所遗留的犯罪心理痕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或折射出来。这样,就为 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罪犯形象提供了相关依据。 一、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步骤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获得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侦查实践中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研究利用的步骤及要求如下: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心理痕迹。把对现场痕迹物证的分析、判断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判断充分结合起来,对现场要作全面客观的记录,不能忽视和放弃任何当时认为不重 44 2007年5月 第3期 总第96期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 fH ubei U niversity of Po lice M ay .2007 N o .3 Se r .N o .96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现场勘查 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述 近年来,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受到我国侦查学界的关注,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作者查阅了资料,主要观点如下: 1. 犯罪心理痕迹,专指犯罪人大脑对经历过的特殊事件(犯罪)的认知及记忆【1】 2.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2】 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或者说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心理要素通过犯罪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3】 4.(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它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点【4】 5.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结果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或被害人、事主和知情群众记忆之中的某些带有犯罪意向性、一致性、典型的心理特点【5】 6.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犯罪现场中的物质痕迹而言的”它是犯罪人个性心理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客观反映【6】 7.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储存在一定载体上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心理活动)”【7】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现场处置技术

犯罪现场处臵技术 一、犯罪现场处臵 犯罪现场处臵主要是围绕犯罪现场展开的现场勘查工作及现场 勘查前的先期处臵工作。 (一)犯罪现场勘查前的先期处臵 1.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 (1)听取汇报。指挥员率队到达现场后,首先要了解掌握案件发生、发现的经过和简要情况,最先发现人的基本情况,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经过和结果,现场保护及变动、变化情况,人员伤亡及被害人的基本情况,现场周围群众对案件的看法,先期到达的民警初步观察、询问获得的有关情况等。 (2)直接询问被害人、发现人和报案人。指挥员与勘查人员在听取汇报后仍不能对现场作出基本判断时,应当直接询问案件的发现人、报案人、被害人或事主。进一步了解、核实案件的详细情况。 (3)巡视现场。指挥员听取汇报后应迅速对现场进行实地观察,首先查看现场的地理位臵、周围环境,进而在现场周围观察现场进出口,犯罪人的来去路线,遗留的痕迹、物品,然后再查看现场内部的状态和痕迹、物品的分布情况等。 2.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紧急措施。对于出现紧急情况的犯罪现场,指挥员要及时了解已采取的紧急措施并检查具体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对尚未采取紧急措施的,指挥员要果断决策,采取相应紧急措施。

3.检查、完善现场保护措施。现场指挥员及勘查人员在听取汇报、巡视现场的同时,应认真检查现场保护的情况。如果发现保护措施不当的,要立即进行调整和纠正。 4.掌握重要知情人。勘查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查清案件发生时哪些人在场,哪些人看见过犯罪嫌疑人,准目睹了犯罪过程,谁看到了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跑的方向、路线,以及知晓案件情况的知情人等情况,并将重要知情人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登记。 5.邀请现场勘查见证人。为了保证犯罪现场勘查的合法性和客观性,使现场发现的痕迹物证及勘验记录发挥有效的证据作用,在实地勘验以前,必须依法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关,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由于见证人亲自参加现场勘验的全部活动,目睹勘验人员在犯罪现场发现、提取了哪些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因此在庭审过程中如果辩护律师对证据(痕迹、物证)的来源提出异议或怀疑时,见证人可以出庭作证,以维护证据的严肃性和合法性。 6.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工作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经常会遇到一些专门问题和技术难题。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可以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勘验、检查,以解决某些方面的专门问题和技术难题。 7.做好勘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为了确保现场勘查质量,提高侦查办案的效率,指挥员应根据犯罪现场实际情况,对参加勘查工作的人员进行恰当分工,明确职责。勘查重大、特大案件现场时,应迅

试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运用

试析犯罪心理痕迹在侦破案件中的运用 [摘要]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必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现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遗留下其活动的痕迹。依痕迹存在形式不同,可将现场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侦查人员在勘查犯罪现场时,通常对手印、足迹等传统上的物质痕迹比较重视,但对心理痕迹即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特点重视不够。任何一个犯罪现场的形成,都与犯罪行为人的内心活动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勘查人员能够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将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掌握更多的犯罪信息,为分析案情、刻画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系列杀人案件 犯罪现场存在着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属于行为留痕的一种特殊的、抽象的反应形态,这些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在犯罪现场勘查的实践中依据犯罪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推断出现场特定物质痕迹所反映出来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典型的个人性格、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特定特征,从而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线索。 一、犯罪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作案过程中实施相关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或通过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嫌疑人特定、一致、典型的心理特点及其独特的思维现象。①它具有客观性、可知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人身特定性等特点。 现场心理痕迹以物质痕迹为载体,与物质痕迹所蕴含的内容具有一致性。现场心理痕迹通过物质痕迹得以体现,所以,以现场心理痕迹分析为基础,反过来分析物质痕迹,从而可以使物质痕迹的利用更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刑事案件的迅速侦破。 二、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系列杀人案件的重点内容② (一)分析犯罪分子的个性特征 犯罪人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以及受犯罪行为习惯的支配,实施同一类型的犯罪往往使用相同的作案手法。具体说来犯罪分子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刺激,以后在相似条件下作案时,一般都会沿袭此类方法。 (二)分析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和其犯罪心理活动的过程相一致的。首先,根据犯罪心理痕迹,来分析犯罪现场案犯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对案犯可能的作案地域和侵害对象做出预测。其次,评价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现场诸犯罪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否相互验证,是否与犯罪行为的进程相符。 (三)犯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统计学特征 (四)犯罪人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规律 三、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研究

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研究 【摘要】: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犯罪活动,从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留下诸多犯罪痕迹,形成犯罪现场。在犯罪现场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可能会留下不同的犯罪痕迹,而即便同一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心理下也会有不同的犯罪现场形成,因此,通过对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犯罪行为人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为侦破案件奠定基础。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现场形成心理痕迹关系 一研究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的意义 任何犯罪都与特定的人、事、物相联系,都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人们的心理活动动作用于现实时,常以一定的形式留下各种痕迹,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可以从现场痕迹上认识人的心理痕迹,也可以从心理痕迹中找出某种痕迹的人的因素。犯罪现场中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犯罪行为人在作案中表现的连续性、频发性、类似性、习惯性、感情性、畸形心理等特点都是其个体心理特征的痕迹再现。在勘查犯罪现场时,可以通过分析现场状况,痕迹物证的特点,形成的机理,犯罪行为人在现场活动的特点,循此寻觅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的年龄,身高,职业,技能、文化程度,兴趣,嗜好,习惯,气质、性格和能

力等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确定留下这种独特的痕迹的人,从中确定犯罪嫌疑人。 心理痕迹虽然是一种看不到的抽象现象,但它可以被我们感知和认识。因为心理痕迹存在于每一个犯罪过程之中,它与犯罪现场、罪犯及现场的物质痕迹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正是我们认识心理痕迹的有效途径。侦查人员可以借助已知事物的因果联系,推知未知事物的结果,从而达到破案的目的。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的关系 任何一个现场,如果没有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存在,即使危害再大,后果再严重,都不能称之为犯罪现场。这说明犯罪行为是决定犯罪现场存在的核心,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犯罪也是一样,犯罪行为人首先有了犯罪心理,其后将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从而在实施犯罪活动时形成了犯罪现场。在犯罪现场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的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会留下不同的犯罪痕迹形成犯罪现场,即便是同一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心理的驱使下也会有不同的犯罪现场形成。由此犯罪心理便成为犯罪现场形成的直接原因,而犯罪现场则成为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结果。三在侦查中如何利用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之间的关系 (一)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点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遗留下的能够反映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爱好等,体现的是犯罪行为人个性的独特性。个性是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

职务犯罪案例分析 2

职务犯罪案例分析(二) ——从易善玲案谈女性职务犯罪预防 一、案情介绍 易善玲,女,原中共江苏省溧水县人大副主任。2010年6月18日,被法院以受贿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没收财产人民币35万元。其丈夫张世龙作为共犯也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腐败经历: 在易善玲堕落轨迹中,溧水A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A公司)董事长吴某扮演了重要角色。法院认定易善玲受贿的192.7万元中,吴某就“贡献”了161.2万元。在掌控A公司之前,吴某并不知名,正是2001年下半年A公司的改制,让他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A公司原先是永阳镇的集体企业。当时A公司名义上的“一把手”是时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的王某,得知公司要改制后他马上表示出兴趣。不过,王某很快就发现,吴某早已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被内定为A公司改制后的负责人了。王某经过别人“提醒”,去找时任永阳镇党委书记的易善玲,给她送去了5万元现金。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不久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还是被更改为吴某,王某只好认输。后来,他自己出来组建新的开发公司,靠着易善玲的帮忙,也做了不少项目。

女儿买房老板出手百万 这次蹊跷的改制,让吴某与易善玲之间的关系突飞猛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A公司遇到困难时,吴某都会想到找易善玲帮忙。2001年下半年,A公司买到了一块地要开发项目,可是公司缺少土地出让金,易善玲想办法从镇里借了90万元,让A公司顺利开工。同一年,易善玲接受吴某的请托,出面与溧水县政府协调,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让A公司得到了88亩土地的开发权。 吴某深知这样的关系是需要“维护”的。从2001年到2004年,他每年春节都会给易善玲拜年,同时送上1万元红包。易善玲的女儿出国留学前,吴“资助”了10万元学费。2005年,易善玲的女儿从外国留学归来,每年的春节两家人都在一起吃饭,他每次都给她女儿2万元压岁钱。易善玲的女儿回国后在上海定居发展,2006年上半年的一天,吴某在易善玲的办公室里闲聊。易善玲抱怨说,“上海房价太高了,为给女儿买房都要找亲戚凑钱。”“房价是高啊,回头我给你弄点钱。”吴某赶紧回应。“哦好的,你有我就跟你借点。”易善玲随口说。第二天上午,吴某从银行账户取了100万元放在车上,接着就打电话给易善玲的丈夫张世龙:“你女儿买房子困难,我给你弄点钱,你有空来取。”[4]张世龙随即开车过来,大大方方地拿走了钱,只留下一句“谢谢”。对于吴某这个大老板,张世龙在缺钱花时也不“客气”。2007年下半年,他以女儿的名义投资了一家粉末厂,但付款时资金有困难,于是直接让吴某“解决40万元”。吴很快就取出40万元送给了他。

犯罪现场勘查简答题

简答题 1.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可据以收集电子物证的场所包括哪些? ①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的相关活动可能被监控装置所摄取的场所; ②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所涉足的使用或者可能使用了通信工具的相关场所; ③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使用或可能使用了计算机系统的场所。 2.犯罪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其他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其中“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通常是指哪些? ①某些犯罪危害后果的呈现场所 ②犯罪行为人来去犯罪现场的道路 ③犯罪前的预伏场所和犯罪后抛弃、毁坏、隐藏赃证的场所 ④同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或危害后果的呈现场所无明显空间关联性的其他一些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 3.简述犯罪现场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分类标准。7-10 ㈠原始现场与变动现场:依据犯罪现场形成之后是否受到破坏而划分的。 ㈡主体现场与关联现场:依据犯罪现场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划分的。 ㈢真实现场、伪装现场、伪造现场:依据犯罪现场的真伪情况的不同而划分的。 ㈣预备现场、实施现场、掩盖现场:根据犯罪现场在犯罪发展过程中形成阶段的不同及其在犯罪功能上的差异而划分的。 ㈤第一现场、第二现场:运用于对杀人案件现场性状的判断和认定。 ㈥有组织型现场与临时起意型现场:依据犯罪行为形成是否预谋。 ㈦动态现场和静态现场:依据不同的现场状态。 ㈧其他分类方法:犯罪性质-杀人现场、爆炸现场······;犯罪现场所处的位置环境不同-室内现场、露天现场;犯罪现场的空间大小-宏观现场、微观现场。 4.请区分原始现场与变动现场。 这是依据犯罪现场形成之后是否受到破坏而划分的。 ①原始现场,是指自形成之后到勘查伊始,没有收到认为的或自然力的破坏的犯罪现场; ②变动现场,是指发案之后原始状态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力的作用下与勘查开始之前受到了破坏的犯罪现场。 5.请区分真实现场、伪装现场和伪造现场。7-8 这是依据犯罪现场的真伪情况的不同而划分的。 ①真实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及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未蓄意加以伪装的犯罪现场; ②伪装现场,是指犯罪行为人为了掩盖犯罪真相,转移侦查视线,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及实施犯罪行为之后蓄意进行了歪曲真相的布置的犯罪现场; ③伪造现场,是指行为人出于某种不良动机,按照虚构的犯罪事实情节所布置的虚假现场。 6.犯罪现场具有哪些特点? ①现场上保留着犯罪证据 ②现场上储存着有关犯罪和犯罪行为人的信息 ③现场状态容易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 7.导致犯罪现场状态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的因素包括哪些? ①犯罪案件发生之后,事主、被害人及其亲友的清点、抢救活动对现场状态的破坏; ②爆炸、放火等类案件中有关人员的救护、排险、灭火活动对现场状态的破坏; ③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现场物品、物质依据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发生的变化;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在分析入室盗窃案件中的作用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在分析入室盗窃案件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公安部开展“打盗抢”专项活动,进行破案大会战,各地公安部门积极备战,力争扩大战果。其中盗窃犯罪发案比例一直居于各类犯罪的首位,破案率却始终处于低谷状态,如何提高盗窃案件的侦破率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刑侦部门最为迫切解决的课题。而恰当地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现案件场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提高破案率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入室盗窃 盗窃犯罪,特别是入室盗窃,现场损坏的物品和遗留的痕迹物证相对其它案件来说会显得特别的多。但是当前随着犯罪嫌疑人反侦察伎俩的提高,现场痕迹物证的提取率在逐渐降低,勘查中能够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犯罪现场提取不到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如果仅靠物质形态的痕迹物证特征来分析案件现场,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不过如果能够结合犯罪心理痕迹所显示的信息来分析判断,那么对案件进一步的剖析效果会是非常明显的。 犯罪心理痕迹,目前在学术界主要有以史海青、傅晓海、徐俊文等人提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1]、“以物质痕迹、被害人、知情人的陈述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能够反映罪犯在犯罪预备和犯罪实施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的无形痕迹”[2]等,尽管表述措辞不尽相同,但中心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综合来说,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个人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行举止、动作神态等暴露出来,作用于周围环境而留下各种痕迹反映的总和。不同或不同类型的犯罪现场会表现出不同的犯罪心理痕迹,文中阐述的只是如何充分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分析的作用,以提高盗窃案件的破案率。 一、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对盗窃案件的定性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揭露和识别作案人员的伪装行径,如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外盗” 等区分判断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每一项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动机隐藏着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之后的心理状态信息。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为了掩饰其罪行,转移侦查视线,逃避打击,总会想方设法进行现场伪装,包括心理上的伪装和行为动作上的伪装。但无论如何伪装,都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抹掉其固有的个性特征及隐藏的心理状态信息,由于独特固有的个性心理特点会使他的犯罪心理痕迹从现场不同的角度中显露出来。比如犯罪嫌疑人针对自己保管在保险柜里的一笔巨款进行撬盗,在判断其是否监守自盗时,必须要仔细对撬盗保险柜的动作痕迹形态进行分析,推敲痕迹特征形成的机理,这样当中就会包含着一种心理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必须从研究他的犯罪动机出发,很明显他的犯罪动机就是为了图财,并且经过了思想斗争和策划,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会布置一些掩饰动作来逃避打击,所以会刻意去进行伪装。但他毕竟不是惯犯,也并不具有职业化或专业化的技巧技能,因此在现场上往往会显出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反常的动作形态,如工具痕迹形态不具备扩缝条件、撬压点不对、破坏面不够宽、门变形不大、锁芯和锁体不损坏以及现场一些不必要的翻动等痕迹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犯罪心理痕迹可以分析其犯罪动机,再从犯罪动机中获取作案人隐藏的心理状态信息,然后进一步判断案件的性质,是监守自盗或是内外勾结抑是单纯的外人盗窃案件,从而为后面的侦查提供准确的方向和缩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逐渐加强,侦查人员也需要积极使用各种先进的侦查方法,才能更好地揭露犯罪。基于此,本文对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的应用展开了分析,从现场询问、实地勘察、现场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标签: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现场勘查 一、现场询问阶段 在现场询问阶段中,进行询问的对象主要包括知情人、事主以及被害人,这些对象都是和案件存在密切联系的人,被害人受到作案人的直接侵害,一般情况下和作案人之间发生过正面接触。因此,对被害人的询问能够从中获取关于作案人的诸多因素,如身高特征、口音特征以及体态特征等。知情人对于案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能够得知很多作案人相关的信息。犯罪现场中不仅能够了解到作案人的痕迹,必然也存在着知情人、被害人等相关人员的心理痕迹,然而这两种心理痕迹必然存在着诸多关联。侦查人员在现场对多个主体心理痕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确定作案人的特征。在心理痕迹分析的时候需要注重了解作案人在犯罪的时候发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作案人应该是侦查人员的目的,让侦查目标得到尽早锁定。除非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件,需要对其他主体的心理痕迹需要作为辅助展开分析,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证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 二、实地勘探阶段 (一)分析作案人的心理特征 根据受害人的特征对作案人的心理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因为作案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被害人进行选择,在作案前会进行作案计划以及踩点等活动。一般情况下,通过了解被害人,分析被害人在社会和人际交往存在的特征,侦查人员能够掌握作案人的犯罪需要,对作案人的特殊心理进行分析,侦查人员也就能够缩小范围和方向。例如:某地连续发生的强奸杀人案件中,被害人群体都是年轻女性,在作案人犯罪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憎恨。侦查人员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只有一个共性就是年轻女性,侦查人员据此推论出作案人极有可能是一个对年轻女性抱以仇视的青年男性。随即侦查人员对侦查范围不断缩小,使得案件被迅速侦破。作案人正是出于被前女友抛弃产生了报复仇视心理,产生了犯罪行为。 (二)分析作案人作案经历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能够得出作案人自身的作案经历,通过分析能够得出作案人是否是初犯。侦查人员通过分析物质痕迹以及破坏程度,能够准确地推断出作案人的经历。对于初犯来讲,作案人虽然经历过谋划,但是受到紧张心态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摘要: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摘要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作案人的犯罪活动亦如此,他们在现场留下的犯罪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就是其犯罪心理的体现对现场的行为痕迹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尽量再现每一行为痕迹产生时作案人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作案人的心理面貌,可以为判断和识别作案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作用;途径 一、犯罪心理痕迹及其分析 有人将犯罪心理痕迹限定在犯罪现场,并且将其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狭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的有形物质痕迹或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以及犯罪人自身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表现出的犯罪人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征。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包括现场心理留痕、罪案“有关人员记忆”和作案人“自身反应”三个方面。其有关人员,指被害人、事主和知情人等,其心理痕迹是记忆中感知的案发情况和疑犯的某些心理特点。作案人自身反应,包括案犯预备、作案、销赃、潜逃、侦讯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情感刺激等。 广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即心理要素通过人的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包括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现象和状态。这里用“心理属性”、“心理要素”定义,确实够广泛的,但其现象和状态,限于客观事物形象(物证)的心理属性(心理留痕),外延比狭义概念还窄。 狭义的犯罪心理痕迹,主要指罪案主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似乎过于狭窄; 而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当然不限于物证中的心理现象和状态,还应包括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首先,心理现象是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心理痕迹作这种定义,未免太宽泛。而且,心理状态也包含在心理现象中,没有并列关系。其次,广义和狭义比较,其内容都局限在“犯罪现场”引起的反应。而事实上,案情却并不限于在犯罪现场,其心理活动也就

企业员工职务犯罪的几点分析

企业员工职务犯罪的几点分析 职务犯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间,张某某在担任上海德英真空照明设备有限公司修理工期间,利用维修公司售后产品和保管公司仓库钥匙的职务便利,从公司地下室仓库内,私自提出真空泵及真空泵零配件,先后用于向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为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申巨高温线缆有限公司、华胜电脑雕刻公司、同济大学、上海科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宁瑞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成都智诚科灵仪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奥博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高丰医疗电器有限公司、药源药物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白鹭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彩迩文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销售及维修,并通过现金或转帐的方式收取销售、维修款共计人民币4万余元。张某某以销售、维修不开票或以上海瑞研真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名义开票,将上述款项占为己有。 在法院审理期间,被告人张某某在家属的帮助下退出全部赃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三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张某某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 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职务犯罪的目光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

上,但从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已经形成职务犯罪的“新阵地”。公司、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重要的参与者,其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质量。企业员工的职务犯罪,在对企业运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恶劣影响。 目前,在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案件所占的比例最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外商独资企业的加速涌入,大量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迅速增加,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案件的发案数量也在大量增加,并具有涉案金额巨大化、犯罪主体智能化的趋势。 针对民营企业日益频发的职务犯罪问题,我国正不断完善刑法关于职务类犯罪的相关规定。 尽管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出于“人情”、“护短”、“遮丑”、“内部处理”等原因没有报案,但近年来,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和金额还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福建省晋江地区,当地检察院出具的调研报告显示,在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里,晋江检察机关受理的由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职务侵占案件有38件56人,挪用资金案件10件11人,但从2005年到2008年的4年间,这两类案件的受理数量已分别上升到100件118人、22件22人,案件数量分别增长了163%和120%。而在2009年1月1日到2010年3月28日期间,晋江检察机关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职务侵占案件44件52人、挪用资金案件4件4人,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

第八章 犯罪现场分析

第八章犯罪现场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现场分析的意义,理解现场分析的任务,掌握现场分析的概念、步骤以及现场分析的基本内容。 ●本章重点:现场分析的程序,现场分析中的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 ●本章参考书目: ●《犯罪现场分析》,钟书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节现场分析的意义、任务 ●现场分析,又称临场讨论,是指侦查人员在对各种现场材料进行汇集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相关的问题作出推断,为深入开展侦查奠定基础的一项活动。 ●一、现场分析的意义 ●(一)临场讨论是对现场勘查的总结和检查,有助于发现现场勘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现场勘查的水平。 ●(二)临场讨论是制定侦查计划、全面展开侦查工作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件侦查的进程。 ●(三)临场讨论是对犯罪现场的分析与研究,它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共识,提高集体的战斗力。 二、现场分析的任务 ●请看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重点注意现场分析部分,通过此案讨论现场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景德镇系列杀人焚尸案 ●1、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和案件的有关情况。 ●2、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选择侦查途径。 ●3、检查现场访问和现场勘验的情况。 ●4、决定现场勘验后对现场的处理方案 第二节现场分析的程序 ●一、陈报材料。(侦查人员、技术人员) ●二、鉴别材料。(鉴别真伪) ●三、展开讨论。(分析判断案情) ●四、作出决议。(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临场讨论的要求 ●要有全面扎实的现场材料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树立技术意识,利用刑事技术思维认识和利用现场信息

●发扬民主,集思广义 ●2003年2月24日,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报案:某乡正午村的一座小桥下的河中发现一具男尸。接报后,侦技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了勘查。 ●尸体俯卧于桥下河岸边,头朝下游,上衣翻至颈处,衬衣的第一粒纽扣脱落;在桥的栏下的石板边上有一片擦试状血迹,在该血迹60cm处有一粒衬衣纽扣、一个小灯炮和若干玻璃碎片。河水深2米,在河中未找到凶器。 ●经尸体检验判明:死者系生前入水死亡,死者胸部有23处锐器伤,伤痕集中,排列整齐,方向一致,只有6处深入胸腔,但没有伤及肋骨。综合尸体检验情况,法医初步认为是自杀,并建议市公安局法医进行详细检验。 ●后经市公安局法医检验,肯定了县局法医的结论。 ●临场讨论会上,现场指挥员主要依据法医的尸检情况,认为死者为自杀。 请问: ●根据以上情况可否判断为自杀? ●请谈理由。 ●后经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交待:在2月23日晚10时,三名犯罪嫌疑人以租车为名骗得死者信任,途中由坐在后座的两人抓住死者的两手,坐在副驾驶的犯罪嫌疑人持小刀朝被害人胸部连刺23刀,然后将尚未死亡的被害人抛于桥下。由于慌张,车撞在桥栏上,车灯脱落。第三节现场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刑事案件构成理论 ●对刑事案件的认识和剖析,应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纵向的动态结构,即研究犯罪行为的预谋、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二是横向的静态结构,即以犯罪行为实施阶段为研究对象,剖析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犯罪行为纵向的动态结构 犯罪行为横向的静态结构 在现场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基点进行。 一是分析犯罪案件的各个构成要素。 二是对各个犯罪案件的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犯罪现场重建理论 ●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传统的现场分析理论发展而来。 ●1991年,由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刑事专家发起成立了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

职务犯罪典型案例集

职务犯罪典型案例集 案例一:徐蔚南贪污案 (一)案情: 被告人:徐蔚南,男,53岁,上海市人,大专文化,原系中国厦门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国有企业)财务部经理、总会计师,住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路89号801室,1997年11月21日被逮捕。 被告人徐蔚南于1988年经由厦门市人事局调入中国厦门仪器仪表公司担任公司财务部经理。1993年,被告人所在公司为发放“超产奖”而决定非法套取现金。同年7月至1994年5月,被告人徐蔚南分七次将公司的人民币83万元转帐到厦门市五交化公司门市部的银行户头,尔后五交化公司门市部在扣除1.5%的手续费后,以虚开购货发票的方法向仪器仪表公司返还现金人民币817550元。被告人徐蔚南在收取现金后,向本公司谎称支付的手续费比例为5%,只将788500元交回公司,从而截留了人民币29050元,并占为己有。 1994年12月至1995年8月间,被告人徐蔚南在经办所在公司养老基金保险手续时,收取了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厦门市分公司给付的手续费共计人民币12307.39元,徐蔚南将其中的人民币9000余元占为己有。 经群众举报,检察机关侦查,徐蔚南被查获归案。案发后,徐蔚南能如实供述事实,认罪态度尚好,并退出全部赃款。 (二)审判: 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徐蔚南犯贪污罪向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无异议,但提出其收受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不是贪污行为。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徐蔚南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其侵吞企业财产的行为不构成贪污罪,而应以职务侵占罪定性;保险公司支付被告人的手续费系保险公司依照有关文件合法给付经办保险投保手续代办员的劳务费用,被告人收取该项劳务费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辩护人同时请求法庭考虑到被告人系初犯、偶犯,且年纪较大等情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徐蔚南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私自截留公款等手段,侵吞国有财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经办理干部调动手续进入国有公司工作并在该公司行使管理职权,其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明确,辩护人关于被告人不具备贪污罪主体资格的意见,于法无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