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简易教案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简易教案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简易教案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简易教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

学校临清实高学科历史 教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简述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②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③理解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概况 (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____。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知小结

2021年[《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版第四单元第15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本课所讲述的“ ___”构想是 ___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 ___、澳门成功实践,为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了铺垫,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又属于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 ___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 ___、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知道海峡 ___发展的现状;理解“ ___”构想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 ___的前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看 ___、视频、聆听音乐、欣赏诗歌及思考问题等情景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经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 ___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认识 ___提出“ ___”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振兴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认识党和 ___对于 ___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坚信 ___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统一___只是迟早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 ___、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知道 ___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 (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2.澳门问题由来: 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 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 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伟大意义: 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过程:(2)意义: 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准备工作:。 2、澳门的回归:

历史: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组织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导言框”描述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盛况,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最全版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请一个同学阅读预习时查阅的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导入新课。 ②安排一个同学提前准备,为大家演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教师提问,大家以前在什么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导入新课。 ③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澳门,所以教师可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香港吗?香港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同学们知道香港回归是因为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吗?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教师应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议教师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请同学们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结束分裂的唯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可利用的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非常多,同学们也都从电视台的节目中目睹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设计中回旋余地大,教师可准备节目录相片段给大家重看。 1.教师可向学生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则是对香港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 2.教师在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条件时,应先请同学回顾,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割占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其次,应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切入,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了解中英谈判的艰难,然后提出问题: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有哪些?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由于邓小平外交才能的杰出,及党和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又增强了学生对党、对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感。 3.香港回归的意义,建议教师从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世界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对香港而言,回归祖国怀抱,实现平稳、保证繁荣;对中国的意义,百年雪耻,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迈出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对世界影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分裂局面的形成,教师简单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形成分裂。教师可利用课文后学习延伸部分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中表达的两岸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然后向学生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说课资料)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我的说课共分为三个流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板块。 一个中心:即本课的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个基本点:即本课的教学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说学情、说学法)1.学情: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学法:协作学习法(JIGSAW方法)、参与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其次,以教材为立足点,发掘、整合其它课程资源。(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教材的地位 本课内容既是重大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现实问题,涉及许多时政热点,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本课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整理、分析、归纳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感悟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5、教法 ①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各种课程资源。 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三个板块:即本课内容的一个整合。

第12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 2、一国两制的概念 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4、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5、解决台湾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6、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 二、互动提高(预备铃响,小组长检查) 1、“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的祖国方针。此后不久,把上述方针概括为。 (2、)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其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现实,体现了高度的,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年月日中英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的。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同时成立。 (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1、)1995年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顶主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思想这是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2、)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局面正在形成。 三、合作与探究 1、联系所学知识,说说香港、澳门为什么会被英国、葡萄牙占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四、能力拓展 1、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蒋晓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湖南省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1.教材的地位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试题: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含解析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编者选题表 题号 知识点 易中“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2 3 香港、澳门的回归 4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2017·河南郑州期中)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A 材料表明可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内部问题,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形势,海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这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之一,故A项正确。 2.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邓小平的智慧是提出(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恢复高考 D.改革开放 解析:B 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西方殖民者与中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恩

怨情仇”无关。 3.(2017·山西太原期末)“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上述文献最有可能出自于( )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汪辜会谈 D.九二共识 解析:A 据材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可知当时双方还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正确。 4.下面两幅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九二共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D 题中两幅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体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践行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5.(2017·吉林长春期末)2016年11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就不可能进行良性互动。材料表明坚持“九二共识”( ) A.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 B.能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2华东师大版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内容提要 一、“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三、今天,尽管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等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形成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综合分析认识意义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向往统一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各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建设祖国和自己美好的家园,迸发出巨大的热情。他们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政策的结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5页《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八年级历史)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材分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讲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主要史实的,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讨论归纳: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末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 (2)阅读讨论:按“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海峡两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情感目标 (1)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树立了有说服力的范例。 (2)难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 四、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课堂探究过程的进行实施。 五、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等 六、探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设计思路: 利用歌曲播放《七子之歌》,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能力。 七、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我提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网络教室有目的的搜集与香港、澳门、台湾相关的新闻报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 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 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 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法运用:本课我将主要采用 讲授法:向学生系统讲授本课基础知识 演示法:用PPT,视频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法:针对性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言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突破理论学习的枯燥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写的诗歌:《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2003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的背诵了这首诗,请问他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深意呢? 学生回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讲授新课: 本课我将按照“1、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伟大构想——一国两制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4、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四大步骤来授课。 模块一、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用时5分钟)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视频播放与历史回顾以见证历史。 (2)自主探究,材料阅读,分析概括。 (3)课堂讨论,畅所欲言。 (4)课后探究,知识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加以提示与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视频观看:《香港回归》,老师进一步指出: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重大的历史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实现统一?学生回答后,展示中国地图并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一)辛酸的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自主探究一:在解决统一大业的过程中,港澳回归,台湾统一,为何说法不一? ——由学生回顾历史,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而台湾问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著名作词家郑国江作词、罗大佑填词、关正杰等明星联合演唱的歌曲《东方之珠》。“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什么?”,香港、澳门的回归使我们举国欢庆、国人振奋,更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同走进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吧。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了解课本基本内容,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五分钟后)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多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课。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展现香港、澳门的图片,利用图片引出昔日港澳被占领的问题,利用英国占领香港示意图,葡萄牙占领澳门示意图和学生一同回顾香港、澳门被占领的过程。)美丽的香港、澳门、台湾过去却被列强强行占为殖民地,让我们重温那让人难忘的历史,(多媒体展示)就这样我们的祖国被外国入侵者占领了。(播放《七子之歌?香港》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的回归成了祖国统一大业中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老师给出两种解决方案,让学生选择)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的途径和方式有那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结果?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结合教材,我国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措施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谁提出来的呢?(邓小平) 【小组讨论1】(同桌为一组) 结合教材,小组进行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影响是什么? 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解释“一国”和“两制” 意义:1、有利于台湾、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 2、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的振兴,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过渡)“一国两制”是符合中国现实的可行的解决国家统一的理论,那么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能不能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呢?让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标题的学习,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香港、澳门回归。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三、教材简析,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 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一国两制”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本课内容作为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 重点: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抵制分裂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五、教法简介, (一)教法分析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第13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市教科院倡导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核心要素落实策略”而进行的尝试。整堂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达标拓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上课之前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

高中历史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 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 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自主探究 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2、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交流,形成本课的主体框架:统一之路、统一之策、统一之梦。四组学生自主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契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和是否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通过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并使“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构想。它是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最后启发学生进入“两岸论坛”,分析探讨台湾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学生热烈的分析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油然而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