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在孕育

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用地紧缺、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城市化要加快,人们生活质量要提高,就须解决合理配置、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问题。其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配合的方式及程度有很大不同。

本文在指出当今城市用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亦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产权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机制

1.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的现状概述

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相伴随,世界城市化趋势加速,尤其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2年的39.1%,估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比率将超过47%,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1995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213个,县级城市为427个,特大城市为32个。截至2002年,我国建制城市已达660个市,其中地级市26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增加到41个。建制镇2万多个,城镇人口为5021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5343万人(含非农业人口22060万人)。

虽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如: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农地不断减少,使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城市内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绿地减少,空气污染严重。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摊饼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走了一条外延式扩张用地的路子,城市用地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又是数量扩张和消耗资源型的粗放式土地利用的后果。据统计,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0座,发展到1999年的670座,建制镇由2800个发展到1.9万多个。城市面积扩展到813146.2平方公平,其中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053.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25973平方公里。按现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计算,建制镇人均占地149m,,小城市人均占地143m,,中等城市人均占地105m,,大城市人均占地88m2,特大城市人均占地75m2。从人均建设用地上看,我国的数值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数值。2002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接近83.3平方米,对我国31个特大城市的分析表明,人均建设用地己接近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 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 圈、2 km 圈) 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3 ]。从图1 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 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 占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到了1984 年,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达到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另从图2~ 3 也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1 km 圈与2 km 圈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也有上述同样的趋势。但是离开车站越远,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的比例就越高。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给周边地区开发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在孕育 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用地紧缺、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城市化要加快,人们生活质量要提高,就须解决合理配置、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问题。其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配合的方式及程度有很大不同。 本文在指出当今城市用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亦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产权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机制 1.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的现状概述 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相伴随,世界城市化趋势加速,尤其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2年的39.1%,估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比率将超过47%,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1995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213个,县级城市为427个,特大城市为32个。截至2002年,我国建制城市已达660个市,其中地级市26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增加到41个。建制镇2万多个,城镇人口为5021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5343万人(含非农业人口22060万人)。 虽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如: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农地不断减少,使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城市内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绿地减少,空气污染严重。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摊饼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走了一条外延式扩张用地的路子,城市用地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又是数量扩张和消耗资源型的粗放式土地利用的后果。据统计,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0座,发展到1999年的670座,建制镇由2800个发展到1.9万多个。城市面积扩展到813146.2平方公平,其中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053.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25973平方公里。按现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计算,建制镇人均占地149m,,小城市人均占地143m,,中等城市人均占地105m,,大城市人均占地88m2,特大城市人均占地75m2。从人均建设用地上看,我国的数值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数值。2002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接近83.3平方米,对我国31个特大城市的分析表明,人均建设用地己接近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护

浅谈当今社会城市化加快情况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保 护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 和一切存在的重要源泉,没有了土地的存在,就像人类失去了空气、鱼儿脱离了大海一样,所以,土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如果人类能够正确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使得人合理使用土地,那么就可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之则不能。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情形下,对土地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加快;土地资源;影响;保护 abstract: as the basis for human being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all production and everything that exists. without the land, humans lost the air like fish out of the sea, so, l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china who is of a large population. if humanity can correctly develop, use and protect land resources, the land sustainable use and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 impacts on the land resources bringing by the gradually accelerating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21T10:33:23.5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作者:赵松军 [导读]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 鱼台县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仅对利用国土资源有较大影响,还对部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国土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必须要依赖信息化管理,以弱化区域差异,平衡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重要课题。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分析 1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信息是我国国民信息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其具有很高的战略性和公益性功能。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我国国土资源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进程,提高我国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效率。 1.2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 国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也是实现我国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管理也应当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逐渐完善资源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要求,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透明性和公开性,严防其中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国土资源的管理方案,以及国家相关的规定都在互联网上向广大人民公开,而且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国土资源管理单位直接进行交流。可以有助于管理部门更加了解人们的需求和问题,也许的人们问题可以及时的反应并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效率,这一点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基本政策。 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问题分析 2.1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及业务部门,在信息化的系统掌握及使用水平方面还需要加强,在对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上还需要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存储和读取等正确的操作还需要加强,而且基础的理论层面也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中数字化信息的积累还需要加强,在数据的获取及更新方面比较滞后,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来源方面质量比较差,对真实性信息的掌握很难做到全面性、准确性的呈现。有的在电子数据的建立方面标准不统一,数据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共享,不能有效满足实际国土资源管理的需求。现在的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网络的集成度比较低,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效率比较低。 另外,在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中,管理的手段方式不够科学,对实际管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相关的网络互联建设的设备还不够完善,国土电子政务的使用率比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机构不健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少统一性及规范性等。因此,应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2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任务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目标方面要明确,主要是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实际管理的需求作为总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比较完善,在新的应用技术支持下,就能有效构建完善的及功能齐全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从而满足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及政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任务主要是,不断强化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调查信息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保障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良好进行。 3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3.1加快建设数据库的步伐。建设数据库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为收集、整理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国土资源数据不仅时空性强,且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而更新及时、上下一致、真实客观的国土资源数据是落实最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国土资源监管的重要信息基础。过去附属于各个主题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封闭的、分散的、垄断的,无法满足即时、大规模共享国土资源数据的要求,务必要重新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大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起有关国土资源的全新数据库,集中存储与测绘、土地、地矿等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土地及地矿数据等。另外,对过去国土资源管理所生成的数据库资料应实施标准化整理,形成能通过计算机识别的国土资源数字化资料,坚持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库,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加快数据库建设部分,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3.2完善公众管理监督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土资源信息,以便公众能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加强信息反馈,大胆检举甚至是控告破坏国土资源或浪费国土资源的行为;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作为行为,鼓励社会大众通过电子信件或信访电话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并针对公众参与行为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公众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监督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化管理加深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公益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3.3促进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将土地业务流程理顺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在整合、重组土地业务主流程时要打破传统以部门为界限的开发方式,选择围绕信息流这一主线加强系统建设,对现有土地业务加以分析,整理土地业务办理流程,建立最优的业务模式,以便共享信息,整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分工,建设有关主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如可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计算机调查评价辅助系统加以开发和利用,围绕数据流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又如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则可利用网络、大屏幕、光盘、电子阅览室、触摸屏等形式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doczj.com/doc/a912682922.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国土信息化方向)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 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 专业代码:110304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建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地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测量、计算机、土地调查与制图、土地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⑵掌握地籍测量、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⑶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⑷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和数字国土的发展动态; ⑸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位主干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地籍测量,遥感基础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地图学,GPS原理和应用,土地信息工程,数据库原理,Internet技术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测量学实习,遥感技术基础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信息工程实习,地籍管理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训练。 主要专业实验:测量学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技术基础实验,地图学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课程总学时为2563学时,必修课程占68.9﹪,选修课程占31.1﹪,实践教学27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学分为167.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35.5学分,专业核心课学分39.0学分,学校特色课26学分,通识教育课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7学分,课外创新训练6学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土信息化方向)教学计划进程表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我见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我见 ---取之于民用之于城中文摘要: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正在进行一场算的上是很大的“运动“—旧城改造。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农民被上楼等随之火热的词语也频频亮相。国内学者们对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讨论也随之进入近乎白热的阶段。对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现状,我认为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城。 关键词: 土地城市化城乡挂钩城市发展农民 城市化具体的体现就是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而从其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也就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城市化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缩影。正是因为城市的诞生,才使人类开始迈进文明阶段,也正因为城市的发展,才使人类社会不断迈向现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但是城市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城市化的开始,只有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经济关系开始渗透到乡村,并占社会主导地位时,才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尤其是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把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但是由于建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性,和人口组成的独特性,使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波动性、低水平性和滞后性。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特点加上我国的人口和经济现状就决定了在此过程中对农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这种联系所带来的影响更是明显起来。 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地和农民的过速非农化以及这种现象带来的种种后果。在世界上我国就是一个严格保护耕地的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是农地转让的一个边界条件,就是说,农地转让无论多么自由,也不能自由到破坏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至于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程度。现行法律为了约束政府的土地征用和 经营权,一再重申“严格保护耕地”的立法意图,不断改进行政等级土地审批权的权限和程序,也始终坚持“为了公共利益才可征用农地”的宪法准则。但其结果却往往是突破耕地保护的警戒线。

论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论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不断的提升管理力度。而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推动下,我的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重大的管理改革。建设信息化的土地资源管理,逐渐成为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的重点建设环节。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起新时期的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的投入,提高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优化对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速建设步伐。从而实现更具效率性的信息化土地资源管理。 标签: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 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合理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应当做出相应的内部改革,才能够实现其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而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在信息化时期最为紧迫的改革建设举措。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构建起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需要我国的土地资源部门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与管理特点,分析在新时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研究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措施。从而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提升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质量,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综合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由自然、经济、社会,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它是一个具有较强复杂性的管理系统。在管理内容上,不仅包含着一定恒定的能源与物质,还涵盖着活动性较强的复杂化信息内容。因此,做好土地资源各种土地信息内容的管理,不仅对于合理的利用我国土地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更好的维系对人们服务的可持续性。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信息化建设是极其紧迫的。 2、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性 2.1实现我国土地资源数据的整合 通过建设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能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所有土地信息进行效率化的整合分析,从而实现对我国整体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化。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最具系统化的复杂性管理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而,通过进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我国土地资源数据的整合,还能够实现对整体土地资源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优化。让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更加最具现代化的管理,对于国家相关的土地整改政策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发布,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2T11:28:08.3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陆雯钰 [导读]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 (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最后,本文提出要改善城市发展模式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苏州市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状态、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并进行情景模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源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李一琼[1]、周钧[2]、周伟苠[2]等都对苏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法分析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2] 1.2 研究意义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照数据分析展示了近些年来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更近一步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建议。 2 处理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7苏州统计年鉴》[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苏州国土资源网。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切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苏州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搜集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 3 土地利用结果分析 表1 各土地所占面积 从表格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面积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3.1 耕地面积变化 在2005-2015年中,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相比2005年,2010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85.55公顷,2015年减少47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5%。粮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战略,确保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科学制定基本农田的保护空间,提高质量、稳定布局。[4] 3.2 林地面积变化 15年间林地面积在持续增加,从2005年的11248.10公顷到2010年的14488.28公顷再到2015年的1641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近20%。森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林地面积的增加对保障生态用地,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很大帮助。[5] 3.3 园地面积变化 2005年,园地面积为2477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2010年,园地面积为26672.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增加了1899.07公顷;2015年园地减少了2346.28公顷,减少为24326.09公顷,这一期间园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 3.4 水域面积变化 2005年水域面积为307867.30公顷,2010年减少为305037.90公顷,仅仅变化了0.33%,但在2010-2015期间面积增加迅速,增加到38529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9%。 3.4 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2005年建设用地的面积166990.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67%;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了10088.21公顷,增加了1.19 %;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93289.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7%,相较上一阶段增加较快;总体来说,2005年~2015年间苏州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