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分析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分析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分析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分析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优势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

目标

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谈判的砝码,迫使发展中国家做出更大的让步。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设置了一些环境壁垒,打破这些壁垒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大动力。同时,发达国家的援助也不断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有利于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加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和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矛盾焦点,也是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

(3)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由于

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未经历过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必须走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强度。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技术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

2、可行性

(1)自2021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日益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不断壮大,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具备了社会基础和成为国家行为的条件。

(2)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那些无视环境保护的地区已经渐渐尝到了苦头。大气污染,河流污染,固体废弃物随意抛弃,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矛盾日益增加。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

(3)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这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4)我国生产的区域化集聚和企业规模化特征正在显现。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组织结构有利于综合进行污染防治,有利于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废旧物资的综合回收利用,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的循环经济企业群。

(5)发展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发达国

家正在争相开发循环型技术,建立循环型技术体系。可以预见,本世纪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开发上领先的国家必将在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我们具有新的历史机遇。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

1、面临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21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2、政策建议

(1)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目前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

(2)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作法,首先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但是,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关于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需要结合国情采取合适的立法模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他们是从废弃物的管理入手制定资源回收法律,进而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而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限,因此立法必须考虑到我国工业发展现状。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反战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我国所倡导的循环经济与国际社会的相关概念,无论在内涵及外延,还是在实践的侧重点上都有较大区别。其次是技术思路,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质流动和能源流动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体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作支撑。比如,各类废弃物的产生、排放、综合利用统计,资源保证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统计与评估,全社会物质流的统计与核算,各种材料运输方式及服务的物质集约度和环境综合影响系数的测算与评价等,不仅是微观方面开展生态设计,开发资源和环境友好型产品,也是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和计划的重要基础。还有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与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的绿色产品,如建筑用环境材料,汽车、电子产品相关材料的绿色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运行模式,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