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_说课稿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_说课稿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_说课稿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_说课稿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_说课稿

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

精深的专业知识。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情。比如,学生的板书与别人重复了,本来打算擦掉的,还是问了下当事人的意见,当学生说想要保留时,吴老师就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我想那个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太完美也会因为吴老师的尊重而欢欣鼓舞。亲其师,信其道。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

丰富真诚的评价,让师生互动,课堂添了更多快乐。吴老师的课堂常常会听到她充满教育机智的幽默的教学评价语言,例如,对估算错误的同学忍不住笑着说你胆子真大,对于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说,真诚的说真是了不起。对于没有跟着老师的话乱说,而是自己思考总结出方法的同学说,赞赏的说你真是与众不同啊。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参与回答问题。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回答中,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很丰富,不仅指口语,眼神,肢体语言,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提出问题后,看着学生的眼神好像都在暗示着学生小脑袋快转起来,说出答案。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

吴老师幽默的语言,爽朗的笑声,亲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无私包容和奉献,感动于她高尚的职业素养。开头末尾带领学生像所有听课老师的问好和谢谢更是体现出了特别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爱呢?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也许没有吴老师的气魄和魅力。但也可以学习她的专业和态度,不断成长为理想中的样子!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评课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信息,如果动手的话,吸收信息可能达90%以上,所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情。比如,学生的板书与别人重复了,本来打算擦掉的,还是问了下当事人的意见,当学生说想要保留时,吴老师就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我想那个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太完美也会因为吴老师的尊重而欢欣 鼓舞。亲其师,信其道。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 丰富真诚的评价,让师生互动,课堂添了更多快乐。吴老师的课堂常常会听到她充满教育机智的幽默的教学评价语言,例如,对估算错误的同学忍不住笑着说你胆子真大,对于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说,真诚的说真是了不起。对于没有跟着老师的话乱说,而是自己思考总结出方法的同学说,赞赏的说你真是与众不同啊。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参与回答问题。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回答中,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很丰富,不仅指口语,眼神,肢体语言,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提出问题后,看着学生的眼神好像都在暗示着学生小脑袋快转起来,说出答案。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 吴老师幽默的语言,爽朗的笑声,亲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无私包容和奉献,感动于她高尚的职业素养。开头末尾带领学生像所有听课老师的问好和谢谢更是体现出了特别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爱呢?

《相遇问题》评课稿

互动、主动、联动,构建了课堂的生动与灵动 ——评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一课听完了吴老师《相遇问题》一课,总感觉意犹未尽,收获颇多。整节课,吴老师设计别出心裁而又恰到好处,可谓匠心独具,课堂上,吴老师精彩的引导、精练的讲解、精致的提问引领着教学一次次走向高潮,学生们积极主动、互问互答,享受着学习的过程和交流的乐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总体来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第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独具匠心,实用、高效。首先,结合相遇问题的实际,请学生“溜达”引入,再到对于四个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的理解都配合学生的演示来完成,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不足;之后,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析,但对于“相遇点”的分析教师还是稍作辅助;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请不同意见的同学上台板演;最后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由学生自问自答,将课堂“还”给学生,再到练习、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既新奇有趣,又实用高效。 第二,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的作用。整节课中,学生们的学习总是积极自觉的、主动快乐的,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特别是那种生生之间“问答式”、“答辩式”的学习将数学课堂一次次推到理想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投入、畅所欲言、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能不好吗? 第三,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准确,对课堂的调控高效。整节课,看似教师的讲解并不多,但所讲指出,精练恰当,从对例题的剖析到对方法的提炼,都恰到好处。特别是当学生一开始不会提问时,教师先来提问进行示范和引导,当学生敢于提问时,教师立即给予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在吴老师这样的引导中,学生们完全放松了,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学生被“激活”了,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思维碰撞的奥妙。 第四,整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时适时渗透细心审题、善于观察、善于提问的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的演示也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指导;另外,对于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课的最后相遇问题的拓展留有余音,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热门】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模板集合5篇

【热门】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模板集合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教师培训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1 暑假期间,我和阎校长、梁老师一起参加北戴河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 青年教师优秀教师观摩课研讨会,大会安排了两天的议程,在这两天的时间里, 我认真聆听了9节数学课,两节说课,杨亚玲老师的评课,吴正宪老师、刘德武 的讲座。下面我就这几节数学课和几位专家的讲座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这几节数学课的突出特点: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生动、丰富。如:“声音真洪亮!”“你生活中善于观察,真棒!”“说得多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这些话语富于鼓励性,更 具人性化。 2、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学知识。如《可能性》的认识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应用实践来感悟可能性。 3、数学课堂利用情境、动画等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薛铮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一半”用二分之一表示。它采用的是动画来呈现一个全新的视角,“小熊有 几杯蜜?”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注重以学生为本,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而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吴正宪老师鼓励学生现场辩论,教师参与其中,一点一点地分

析,知道得出正确数据,理清题意为止。在这样的辩论中不但使学生思路更清晰,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正如她自己所说道理不辨不明,知识不讲不清。当学生出错时,薛铮老师就是抓住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变被动为主动,成 功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如:阴影是谁的。 5、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是心灵的碰撞,人格的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当然, 学生的表现太优秀了,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并且孩子的话语还有的富于挑战性, 用他们鲜活的生命点燃了智慧的心灵。最后吴正宪老师的总结:真实的课堂最有 意义,真是精辟的点评! 二、吴正宪专家的讲座对我触动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吴老师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的数学的老师?那就是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数学的印,主要烙下五个印: (1)数学要教学生做真人; (2)教学生守规则、懂自律; (3)教学生敢于承担责任; (4)教学生不怕困难、有毅力; (5)教学生会自省、学会反思。 2、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进步最快?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

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

《分数乘分数》专家评课

《分数乘分数》专家评课 徐老师:该课在2013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一等奖,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着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刘万元老师这节课“把几何直观演绎到了极致。”“把一瓶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着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说,刘老师这节课不是用引人入胜的情景、也不是用精美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而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刘老师是如何通过三次画图操作,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 第一次画图:刘老师指着这个算式问学生,这样一个新的分数问题该怎么研究呢并启发学生如果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表示“1”那么怎么画图呢请学生自主尝试,有两种结果: 接着刘老师问学生在画图的时候怎样操作的,先分了什么 学生回答,先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老师又问,接着又怎么分的又取了几份学生说,接着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 并让学生比较哪一幅图更能体现“”先分再取,再分再取”的过程,并用课件

演示: 下一个问题是得多少学生很轻松地说出是,并说加上一条辅助线就 能看出是,刘老师又追问,哪里是10,哪里是1,进一步明确了“分了取,再分再取”的结果就是。 第二次,刘老师让学生画图表示,并问学生得多少,学生说把图横着平均分3份,整个图就平均分成了15份,所以 第三次画图,刘老师想让学生计算,并闭上眼睛想,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再由学生口述,先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再把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刘老师用课件演示: 此时学生不仅理解过程,也能很轻松得说出结果,并能

方程认识评课

听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 10月19日上午感受了刘德武老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得训练与提升,下午又目睹了吴正宪老师得“大刀阔斧”得教学风采,两位名师虽然风格不同,却就是异曲同工,都能用犀利得双眼与智慧透过现象瞧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得课堂。听后同样让人振奋,受益匪浅。 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借助——“纸制天平”这一直观形象得教具引入,让学生体会方程两边相等得含义。再让学生逐步脱离天平这一媒介,在头脑中建构出平衡这一数学模型。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得方程。课堂上,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同伴得对话中学习得指导,在对话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得“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得过渡”得讲座。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 能顺利辨认方程得样子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能流利地说出方程得定义就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 方程就是个建模得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得意义? 那什么就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得等式叫做方程”。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就是一件难事。但记住这句话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得“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就是不就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得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就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得“辩论会”。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得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得等式才就是方程。于就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得标准。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 “核桃质量+20=50”,“20+□=100”……这些就不就是方程吗? 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得过渡做好铺垫与孕伏。 3、方程思想得建立不就是一蹴而就得,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 具体到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她就是这样分析得: (1)从直观得天平开始,变抽象为具体,变麻烦为简洁! 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得概念。实物天平比较精密,操作很麻烦,很花时间;改用课件天平,操作由老师随意调控,虽然操作方便,但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活动得机会。于就是就自己制作了学生能参与活动得直观得天平——用纸板做得天平,两端得托盘之间得横杆中心用螺丝相接,然后借助直观教具得形象展示,把抽象得方程直观起来。(吴老师强调:纸制天平虽然粗糙,但它留下得就是最逼近数学本质得东西,其它非数学本质得东西大可“大刀阔斧”) (2) 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吴老师利用天平,把天平左边托盘放进一个核桃拿掉一个20克得砝码,通过这个操作操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数学语言(式子)来记录:30+□=50,30+x

吴正宪听课反思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五岳归来众山小 ——听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四年级牛玉姣 上周二下午,数学教研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虽然是视频,但我还是领略到了来自全国著名专家的风采,从生动的数学课中见识到了广阔的数学天地,下面我就谈谈收获与感悟。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如:小估、大估、中估、大小混合估、四下五上估….)这些估算方法,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四下五上”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和下”字的理解可能要易于“舍和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有称赞,不像我平时一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数学评课稿

品生社评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们知道 《品德与生活》是一们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纵观本堂课,视频中的授课 老师通过等教学活动,围绕着《》这一主题,激发孩子在课堂活动中将 情感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学生。教学思路层次清晰,一 气呵成。整节课中,我们能够被授课老师的智慧所折服,能够被孩子们的活 跃的参与度所吸引。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一、生活认识的源泉品生 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截取学生生 活中片段,如:二、学生课堂的音符 我们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才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以学生 的需要和问题出发,设计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此外教师的评价语: 三、活动(实践)感悟的列车 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这位老师创设了四、开放空间的妙用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师拓展到到家庭、社会。如: 从而让儿童 五、引导神奇的魔法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好差相差20倍。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中教师注意聆听儿童发言,并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引导。如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他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烂,儿童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中飞扬,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视频中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素质,学生情绪饱满,是一节扎根于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一节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课堂。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篇二:小学数学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杨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吴正宪经典语录(之一)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吴老师的课堂真的让我痴迷,我痴迷于吴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痴迷于吴老师的课堂的亲和力,痴迷于吴老师对孩子们的感召力,下面是我收集的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们共同来体味其 语言的艺术! 1、你要发表意见?来吧。 2、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意见?我也有一个问韪,你先问吧,你要问他们什么?

吴正宪讲课听课

吴正宪老师讲《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实录 要求:写成听课笔记,学校下发表格 时间:2014年11月6日下午三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 师:你都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只小猴采了4个桃子,还有一只采了7个桃子。 师:真好,一看画面就捕捉了数学信息,说明会用数学眼光找问题。我们就称大点儿的猴子为哥哥,小点儿的猴子为弟弟吧!就是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采了7个桃子,(随机板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用哥哥与弟弟的称呼使得学生感觉与书中的动物同在,拉近距离,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兴趣盎然,个个眉开眼笑的。) 生: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桃子?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子? 生:4+7=11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 生:我看到里面有“一共”就用加法。 师:只要有一共就要用加法吗? 师随即出了一道题目:一共有11个桃子,弟弟采了4个,哥哥采了多少个? 生:11-4=7 师:这里面也有“一共”但能不能用加法? 生:不能。 师:所以不能够用一个词来判断计算方法,要看什么事儿,怎样分析来解决。 教师接着用画图的方法给学生呈现,并说明式子□+□=□合起来就是加法的意义。 (吴老师用举例与画图的数学方法为学生清晰地讲明加法的意义,并且在过程中注重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单看一个词语是很难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真正的在情境中学习,弄明白其所以然。这犹如在讲解语文中的词语一般,只有把词语在句或段落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含义。数学也同样,只是现在有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所谓的“规律”或者“公式”,使错误率降低,便传授给学生自创的敲门,如:看到“一共”用加法;看到“剩下”用减法;看到“平均分”用除法等等,使学生在升入高年级以后不能够真正明白其含义,便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无味的麻烦,让学生混淆不知何时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头脑出现混乱现象。)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猴哥哥不直接说采了7个桃子,你猜它会怎样说? 生:弟弟呀,我采的还没有数完呢,等我数完告诉你。

窦桂梅评课稿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快乐的暑假到了,我有幸拜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同样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我被窦桂梅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潜心钻研的学习方式深深感染了,作为一名清华附属学校的校长,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如此认真、细致的倾听各类学科的讲课,并从不同学科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不仅让教学者学会了如何上课,更让教学管理者重新懂得了应该如何评课,如何与教学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出身的我,认为窦桂梅老师对语文学科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她能够在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正如窦桂梅老师老师所说,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应当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迁移的识字方法、记字方法、写字方法的已有经验,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目的性、有意性的特点,教师应该打开思维定式,对一切有利的学生学习的经验加以有效利用,对于这些,教师要基于识字教学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总能够用一双慧眼发现其每一名教学者的教学亮点,又能锐利地指出教学者存在的缺点,并能够准确地解剖其 盲点。同样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让我深深知道面对于教学中参差多态,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的课,作为评课者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以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敷衍了事,这样就失去了评课的意义,作为评课者,我们在评课过程中要与参与者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努力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状态,只有让授课者说话,评课者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授课者教学设计中的良苦用心,评课才更能点中要害,只有这样,评课者才能对授课者有所帮助,真正做到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 从《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我不仅学到了有关评课方面的知识,还让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评课方面的不足,更学会了如何评课,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评课时,你有什么样的素养,就会传递什么样的评课水平,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传递什么样的教学经验,评课时一定要“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足“,传递真实的心声、真正的水平,告诉授课教师怎样会更好,以至授课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观点。篇二: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寒假值班,去办公室取自己的听课记录时,无意中从自己的书桌上看到一摞书(可能是没有找到主人的学校赠书一股脑放我桌子上了)。一本本浏览了一下,发现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不知道谁订阅的这本窦桂梅老师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专著,翻看了几页,竟有些吸引我。之前尽管自己手中早有一本吴正宪老师的《打开数学的画卷——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还是决定拿下。也许是有着书非借不读的心里吧,捧着窦老师的这本书,一看还就不可收拾了。 由于执教低年级,所以翻看目录时,我首先注意到窦老师关于低年级的评课,看到第6篇《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第14篇《字,必须好好写》,这两篇就《祖国在我心中》一课针对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窦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且他们学校的低年级老师以“识字教学”为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针对自己听的识字课,窦老师提出必须不拘一格,灵活识字。所谓的灵活,就是几种识字方法——韵语识字,集中识字,归类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段学期有所侧重和区分,不要每个老师都千篇一律的进行一种方法的复制。教学需要大胆和创新。 这让我想到我和我身边的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老师,模式基本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生字,根据一个生字引出一串形声或者形近字;学文过程中认识生字;课堂即将结束时学写一个或者两个生字。 通过自己上课和听课,总是感觉识字写字教学的环节不够扎实,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正如窦老师所言,千万不要把识字教学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一个步骤上,也要适当地运用其他方法,有些时候,注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运用,方能产生效率。

吴正宪听课反思

五岳归来众山小 ——听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四年级牛玉姣上周二下午,数学教研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虽然是视频,但我还是领略到了来自全国著名专家 的风采,从生动的数学课中见识到了广阔的数学天地,下面我就谈谈收获与感 悟。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 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 字。(如:小估、大估、中估、大小混合估、四下五上估….)这些估算方法, 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四下五上”估,就是我们平常说 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和下”字的理解 可能要易于“舍和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 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 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 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 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 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 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 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 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 赞许,有笑声,有称赞,不像我平时一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和鼓励。结果往往课堂都是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生机,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你就是小数学家,记得有一次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就得出了一个很好 的结论.而吴老师的正堂课学生好像着了魔一般,积极举手,抢着发言,整节课 生机活现。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 评课稿

听吴正宪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在5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地数学《重叠问题》一节课,吴正宪老师地精彩课堂教案,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地老师.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看吴老师地课,听吴老师地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案有了新地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地实际出发,跟着学生地实际情况走,这样地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地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地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地教案,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地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地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地方法去表示出来.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地学生、用不同答案地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地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地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地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地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地学生.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地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地学生.吴老师地这种教案正是从学生地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地认知水平走.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地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地印象是她有很强地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吴老师地课思路总是很清晰,《重叠问题》这节课她地重心就放在用画圈地方法来理解,所以她用了大半地时间让学生围绕着重点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理解.在整节课中吴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画、说、讲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地主人,而老师只是适时引导,适当地拉学生一把让他上去,不是抱着孩子上去,也不是看着孩子上不去.吴老师能精心预设生成,理性认识生成,巧妙利用生成. 吴老师地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地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地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地学习需求和发展.我记得吴老师在上课中不时地自然地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评价语,让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信心,如“真是服了你”、“恩,你真够水平”、“你提地问题真有价值”、”我发现你回答得特别清楚”……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在教案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地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对于孩子们地错误回答,吴老师从未有过一句“错了”,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发现自己地错误,改正错误.四十分钟很短,孩子们余味未尽,一直不肯离去,此时此刻孩子们是开心地!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正体现了吴老师高超地教案艺术和人格魅力,她不仅能让孩子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会了知识,更难能可贵地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听这样轻松、活泼地课就连在座地老师们都是意犹味尽,更何况是亲临其境地学生们呢?吴老师地课中有太多地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挖掘.总之,吴老师地课是我为之追求地目标.

吴正宪讲座做高素质的数学老师听课反思

吴正宪讲座《做高素质的数学老师》 听课反思 一节好的数学课,我想她首先源于理念,我首先写了16个字,叫作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这是我对一节好的数学课的理解.这两天我们在这个体育馆里看了不少优秀老师的课,有朱乐平老师、刘德武老师、赵震老师。这一节一节的好课,首先新在他们的理念,我想巧在他们的设计,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赢是赢在了他们的课堂实践。我还想说,一节好课是成在后续,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他的后续学习当中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劲头,那么就是我们为他的后续学习注入了活力。 下面我以听到的一节数学课为例,解释一下新在理念,新课程理念太多,我只说两点。 第一点:好的数学课堂会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注入活力。

从下课铃声和我们对后续学习当中可以看出来,两位老师都给学生留了弹性作业,还是自由选择的作业,给了他们学习的空间。 第二点:关注数学。 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数学味,让数学课深刻而厚重。 不管是课改前还是之后,这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话题。 巧在设计赢在实践 简洁且深刻——(思维力度)数学味 清晰且厚重——(数学思想方法)灵魂 刘德武老师的课在整节课中,学生的猜想直觉到理性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到学生的亲自实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学习化的过程。 赵震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过去简单的相遇问题,量上的变化引出了今天的工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迁移了旧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上没有花架子,非常简洁。但是我想:简洁且深刻这是对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题做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教师:(展示课件)分析案例·想一想 课件:案例1 某个人能正常的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从此以后就寝食难安、惊恐失措、郁郁寡欢。 学生:(讨论) 结论: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变化。 (评课: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很好。) 课件:案例2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波形改变,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 学生:(讨论) 结论:心理状态同样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评课:这个结论正好与上一个结论相对的,也可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子。) 教师:(课件小结) 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当人身体健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触手可及、应付自如时,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不然。 我们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举例:三国赵云……)人之精神藏于身体之内…… (评课:这里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好,所讲内容包含政治、文学、历史等。) 3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有什么作用? (评课:由前面的是否喜欢体育转向是否喜欢体育活动,过度自然,通过讲解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调动起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讨论)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调节精神、玩……带来快乐……(评课:学生回答体育活动的作用时,谈到了可以玩。教师抓住一 个‘玩’字和学生们讨论起‘运动的愉快感’。教师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信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提起吴正宪老师,由衷的钦佩,她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培训时经常能听到专家们拿她的课做案例与大家分享,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的精彩讲座与课堂实录。这次暑假有幸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讲课》一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一遍遍的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一次次的后悔自己当初上这一课时没有用上这样的设计。这本书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它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书中精彩的点评,“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

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对《角的度量》一课,吴正宪老师评课前,先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授课教师说了自己的困惑后,吴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惑。如:如何渗透度量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基本都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当学生用眼睛直观比不出大小时,就要引入用量角器量了。而吴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袋中的大大小小的角帮忙,学生的答案自然不一,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统一角的单位。一个简单的细节处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可能准确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去主动提出问题。简单的说我们忽视了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喊学生回答答案是什么,却忽视了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就很难擦出智慧的火花。我们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道他的知道”。 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在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三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