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溯源及实证分歧

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有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Bernard(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在经济世界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个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个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Ramsey(1928)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有反向关系。特别地,如果存有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Baumol(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Delong(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Baumol的结论不可信:其一,Baumol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有。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相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Rebelo(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有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特别

地,Mauro和Godrecca(1994)用Barro和Sala-I-Martin的分析方法研

究了意大利地区的收敛现象,结论却完全相反,收敛假说在意大利被拒绝,数据检验发现意大利的南方和北方存有着经济双元化特征。

Pagano(1993)研究了欧共体国家的产出率和收入的收敛现象后认为,自

20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以来,这种收敛过程已经停止甚至走向发散。

此外,Bernard,Durlauf(1995)提出用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研究收

敛假说,他们认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是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增长共

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包含着一种随机的增长趋

势或特征值,这意味着在不同国家的产出收敛中有相同的不变成分,而

协整理论提供了检测这些成分的适宜途径。根据这种思想,他们实证分

析了1900年至1987年15个OECD国家的数据,证明了收敛假说的无效性。深尾京司、岳希明(2000)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

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有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

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有。

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针对收敛性假说在中国的实践论

证并不充分。研究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是魏后凯(1997),较全面地研究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沿用Barro和Sala-I-Martin分析方法计算了

自1978年以来各地区省份产出差别收敛(β收敛)和部门产出差别收敛(σ收敛),即无条件收敛和有条件收敛,认为中国各地区GDP差别大约

以每年2%的速度收敛,但从发展阶段来看,1978—1985年各地区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相对较快,而1985—1995年则不存有显著的收敛性。宋学明(1996)也认为1978年各地区人均收入与1978—1992年经济增长

率呈反向关系;把国有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在1978年超过80%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分离以后,新古典增长理论仍然适用。申海(1999)分

析了1978—1996年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数据,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存

有比较明显的β收敛,并且分别采用四组数据计算β系数,得出的重

要结论之一是人均GDP收敛快于人均收入的收敛。

Chen,Fleisher(1996)用部门截面(panelsection)数据分析了中国各省1978—1993年的人均GDP后认为地区间存有条件收敛,收敛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本系数、就业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沿海区位。

但是,作者发现,以上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区间是否存有收敛现象,收敛速度如何,收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而对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使用没有涉及,对产生收敛的原因也没能给出完满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地区时序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做出对中国198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独立判断,并研究新古典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实现问题。

二、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静态指标分析

首先解释一下数据资料的选择情况。本文集中分析中国各省份1981年至1998年间数据,样本长度是18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年鉴》。考虑到样本的选择对收敛性的检验和结论有一定影响,本文选择划分样本区间的理由有两方面:(1)尽量与以前的研究成果保持时段上的一致性,但适当更新具体年份数据,以便既能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又使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更新成分。(2)划分收敛区间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和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改变来确定。分为两个区间,即1981—1989年和1989—1998年,前一时段总体上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平缓期,计划机制在经济运行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正逐步走向衰落。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领域内展开,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只起着辅助性的调节作用。后一时段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期,而政府积累的宏观调控经验逐步成熟,计划机制的职能和范围逐步萎缩和减小,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整个转型期的样本区间来看,以1989年作为分界点比较合理。

通过计算各年份各省经济产出增长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和绝对差率(各地区产出最小值/各地区产出最大值)分析各省份的产出水平差别。自1984—1998年中国地区经济差别表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大体能够分为三个阶段。1984至1990年期间,变异系数逐年减小,从0.76降至0.62。绝对差率同期同步增大,从0.11增至0.14,表明地区差别逐步减小。而此时段,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慢。1990年因为双紧措施的出台使经济增长急剧回落;1990年至1993年期间,各地区变异系数逐步增加,从0.62增至0·71,而绝对差率逐步减小,从0.14降至0.09,这

说明地区差别逐步扩大,此时,经济运行表现大幅波动态势,增长率与急

速上涨的物价一起达到了两位数。1993年至1998年期间,各地区变异

系数总体上在0.71附近徘徊,绝对差率也大致稳定在0.08附近,两个

指标的波动幅度都不大。从整个1984年至1998年时段来看,中国地区

经济产出差别在波动中表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经济波动(收缩和扩张)与地区产出差别变化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所以,以经济增长率VGDP为解释变量,以各地区变异系数VAR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年至1998年间经济增长率与地区变异系数实行相关回归分析。

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84年至1998年间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别变化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扩张时期,地区间人均产出差别增大,而

经济收缩时期,地区间人均产出差别减小。这种情况表明,在加快地区

经济发展,调控地区产出差别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逆向思维,即在经济

运行加快的扩张时期,决不能放松对地区发展差别的监控,而在经济运

行放慢的收缩时期,应该集中财力,抓住此时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别的有

利时机。事实和资料分析证明,习惯上认为只有在经济过热时期才能通

过充足的转移支付手段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别的做法存有着片面性。

(二)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检验

我们利用Barro的收敛性分析框架研究1981—1998年各分省资料。

在利用上述公式的计算中,对人均GDP均利用价格平减指数实行了折算,以消除价格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与初

期产出水平的关系在不同时段表现不同特征,在1981年至1989年期间,两者表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收敛系数β为0.024,表明落后地区将以

每年约2%的速度补充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人均产出差别。在1989至

1998年期间,人均产出增长与初期人均产出之间没有发现反向相关关系,在这个时段并没有收敛现象的存有。从1981至1998年整个样本时段

来看,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期人均产出水平存有弱收敛现象,收敛趋势

并不明显,β值仅为0.0014。如果把全国分为东中西地区,设定两个虚

构变量W1,W2,东部地区数为(1,0),西部地区为(0,1),中部地区为(1,1)。

再次利用同样方法对样本数据实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则在各个样本

时段内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初期产出水平存有明显的收敛趋势。三个时

段的平均收敛系数是0.017,即在三个经济区域内初期产出水平落后省份将以每年1.7%的速度补充在本区内与发达省份的差别水平。进一步,如果以长江为界,把全国分为南北两个地区,设定一个虚拟变量W,再次利用同样方法对样本数据实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和南

方地区仅在1981至1989年的时段上,存有收敛现象,收敛系数β为

0.017,比同期东中西区域内部收敛系数低约0.007,即收敛速度低约

0.7个百分点。在1989至1998年和1981至1998年整个时段上,并没有出现收敛现象,反而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与期初产出水平表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一定的发散现象,这表明南北两大区域内各省份的经济增

长存有分化现象。

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实行σ收敛分析,主要是因为:(1)样本期时序资料难以收集全面,各地区的部门资料的质量也不相同。(2)根据国内

外学者Barro(1992)和魏后凯(1997)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加入结构变量S的σ收敛分析从整体上会改善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导致收敛系数

有所下降。所以我们省略了这个部分的分析。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有着整体减弱、局部增强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在各个

时段上始终存有,比较来说,南北地区的收敛性基本上不存有。而从表

面上看,南北地区内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似乎更具有区域

内收敛的可能性。所以,中国经济增长中存有的这种特定的东中西梯度式收敛值得我们结合其他因素继续分析。

三、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下面简述一下新古典模型的经济收敛机制,假定某一地区i的产出水

平为Yi,由劳动投入量(以一定技术水平A折算)ALi和资本存量投入量Ki决定。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参数(视为外生变量)。首先,为简单起见,假定各个地区都以相同的增长率g增长,生产函数形式相同,并且符合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假定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函数,人均产量

yi=Yi/Li和资本劳动比率Ri=Ki/Li,则在技术水平A下的函数式可表示如下:yi=Af(RiA)由假定知f()满足条件一阶导数f′()>0,二阶导数f″()<0,上式说明地区间人均产出差别是由资本劳动比率引起,所以地区差别的缩小主要原因是因为落后地区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率相对较高。假定储蓄率s和劳动人口增长率n,在所有的地区都是相同的,一般不发生变化,地区间不存有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流动,地区i的资本劳动比率即Ki/(Ali)=R*i的增长率可由下式决定:

R*i=sAf(RiA)/Ri-(n+g)该式右边第一项表示资本Ki的增长率,右边第二项表示ALi的增长率,假定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则f″()<0,所以右边第一项是Ri/A的减函数。这正是收敛的关键条件。假定上式满足“稻田条件”,则f(RiA)=RisA·(n+g)即资本与劳动比率惟一存有,表示为收敛的稳定状态(Ri/A)*。各地区以不同的增长速度持续接近这个状态,资本积累少的地区Ri/A要比(Ri/A)*小得多,即存有增量

Δ(Ri/A)。这样的地区,其(Ri/A)值会持续上升,导致人均产出yi的增长速度将以大于技术进步率g的值快速增长。这就是索洛增长模型收敛的作用机制。

下面利用1981—1998年间中国各分省资料判定上述收敛机制在实际中是否起作用。根据索洛模型,初期人均产出同其后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样本的时序跨度和中国统计资料的实际情况,作者选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就业人数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1989年作为分界点,对样本实行分段回归。式中,uit为误差项。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索洛模型,初期比较落后地区,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率应该比发达地区的高,资本劳动比率与期初的人均产出存有明显负相关关系。但模型1的回归分析表明,无论是1981—1989年或1989—1998年间,还是从1981至1998年整个样本期间考察,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是资本劳动比率与期初的人均产出存有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落后地区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率并没有发达地区的高。所以,收敛现象说明的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不是因为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引起的。这表明索洛模型收敛机制的关键环节在此被打破。

由(2)式可知:根据索洛模型,初期比较落后的地区,资本的增长率应该比发达地区高,不过把固定资产形成额的增长率与初期时点的人均产出作回归分析,模型2的回归分析,没有发现索洛模型说明的负相关关系的存有。反而在1981至1989年和1981至1998年两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仅在1989至1998年间,收敛机制的条件得到局部满足。从以上两种分析基本能够得出结论: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在中国地区增长中并没有起作用,但是,事实和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确存有收敛现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再次分析收敛条件发现,被索洛模型忽略的劳动力地区转移、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微观层次上因为先进企业技术扩散带来的局部极化效应等,可能是解释收敛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作者把各地区劳动者人数增长率与初期的人均产出联系在一起实行回归分析,如模型3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存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且得到的相关系数较大,仍然没有出现索洛模型预期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很多落后地区“越穷越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由此看来仅从地区劳动人数的增长率去分析收敛也不会得到较好的解释。

至此,实证分析的思路改从以下两个方向实行:(1)在资本增长率与初期人均产出的关系分析中,加入虚拟变量把全国分为东中西地区实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明中国东中西大区域内部省份存有明显的资本增长率与初期人均产出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索洛模型的收敛机制得到满足,无论是哪一个样本时段内。但这种收敛机制仅仅局部的,并不能解释地区间的收敛现象。(2)劳动人数与期初人均产出的实证结果没有出现应有的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主要是:回归分析中对产出作出贡献的实际劳动要素投入量没有给以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劳动要素投入量应由两部分组成:地区劳动要素的净增长和净迁入量。但作者发现国内很多研究大都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引用Barro对美国资料实行分析的结果认为劳动要素的地区流动(净迁移)对收敛的影响不大。但是作者认为,中国有着以劳动力大量过剩为特征的特殊的经济结构,Barro的分析结论并不适宜解释中国的劳动要素转移对收敛的影响,美国的情况与中国不同,不存有大量的过剩劳动

力,市场机制会通过价格变动使劳动力市场达到相对均衡状态,这就使

净迁移对收敛机制的影响很小;在中国的现实中,劳动力的供给在较长

时期内是近似无限的,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实际上反映和体现着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它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理应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中国劳动力区域间转移的具体特点。蔡(1998)

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发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迁移,加起来大约为该地区全部迁出人口的30%。也就是说,剔除省内迁移的因素外,东部地区的迁移倾向于主要在区内实行。而从中部地区迁移到东部的人口占全部迁移省际人口的71%,从西部地区到东部的迁移占全省人口的54%。考虑到距离对迁移的防碍因素(特别是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地理距离相对遥远),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收入高、就业机会

多而形成的迁移拉力对劳动力的流动影响很大。杨云彦(1999)发现在1990至1995年间,沿海地区有9个人口净迁入省份是持续人口净迁入的,此外还增加了河北,达到10个。中部的湖北也变为净迁出省份。西部地区仅有新疆保持净人口迁入的趋势。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中西

部人口密集的农业省份全部成为净迁出省份,形成连片迁出地区,如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向沿海地区迁移的集中水准

更加明显。在1990至1995年期间,东部地区吸收了全部迁移人口的56.86%,其中由中部流向东部的人口是由东部流向中部人口数的4.9倍,由西部向东部的迁移流是其反向流的4.4倍。综合这些研究,能够认为中国地区间劳动力转移存有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不同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是,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化这个研究,即劳动力的

净迁移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产出存有什么关系?对此,首先必须解决

统计资料的问题,因为人口流动的情况非常复杂,必须选择合适的经济

指标加以反映。在此作者选用了公安部户籍管理局编制的1997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净流入与地区总产出之间存有较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而与各地区人均产出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就解释了劳动要素的地区转移对各地区产出水平有着明显的贡献,虽然这种贡献很少

被实证检验出来。进一步地,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量使经济增长的收

敛性产生了区域化的特点。同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模式形成了

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而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则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增

长收敛性的阶段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在农村

领域内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

劳动力。相对应地,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在省内实行,这就导致在该年代,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收敛性。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乡镇企

业吸纳劳动力水平的下降以及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吸引,劳动力的流动主

要发生在省际之间,大规模劳动力的流动对各地区的产出水平产生了重

要影响,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产生区域化的趋势。综合看来,中国经

济收敛性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存有整体减弱、局部增强的特征。这

意味着,西部落后地区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相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

地区差别从动态角度来看是逐步扩大了。

四、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课题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一个实证性非常强的问题,不同国家的资料对此

会有不同的印证结论。所以,无论国内国外,对收敛性研究的分歧都会

存有。关键是必须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展开研究。作者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别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有着正相关关系。这启发我们缩小地区差别的最佳时机正是经济增长平缓的时期,而必要

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并不一定必须等到经济过热时才能取得,通过深化税

收体制改革也能达到增收的目的。这样看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采

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是完全适时的。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

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主要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

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而且我们认为近

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既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差别作

出的反应,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别扩大这个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本文

的遗憾之处在于缺乏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收敛影响的分析,虽然劳动力

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比起产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直接,但产业结构的变

动与产出水平的关系密切,是反映供给水平的主要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是我们以后的努力方向。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

11 一、填空 1.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制度、(资源)和技术。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A.)。 3.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实际增长率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决定的。 4.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G=S/C)。 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6.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在长期,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时,将会出现(长期停滞);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时,将会出现(长期繁荣)。 7.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8.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9.经济增长是指(GDP(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0.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11.说明长期中货币决定价格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 12.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1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差别首先在于假定生产中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是(可变的),其次是它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A.)。 15.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16.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 17.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即(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18.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19.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相一致(或G=Gw=Gn))。 20.根据货币数量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21.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 22.在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23.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解释,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会引起(累积性的扩张);相反,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会引起(累积性的收缩)。 24.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自然增长率是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0))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25.产量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率是(全要素生产率) 2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都是从这个公式来分析经济长期增长的条件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C(资本-产量比率))的变动,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分析(S(储蓄率))的变动。 27.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 28.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进行的。 29.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30.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31.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32.资本──产量比率是指(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33.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手段三种。 34.在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是由(合意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的。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_汪振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月号下(总第409期)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业提供信贷担保。开展双边和多边协商和会晤机制,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机制,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 3、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通过多方磋商,适时地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促成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立。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前提,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区域内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达到跨国界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的最佳配置。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会提升本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4、以政府扶持为基础的关税同盟。由于各成员国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国内部的市场机制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且水 平不一,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规范化建设滞后。其次, 目前成员国间关税的平均税率较高,且由于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存在着几个次区域组织,不同国家间的关税水平参差不齐。总的来看,由于1998年建立了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建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四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的关税同盟。相反, 新疆在与以上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中就受到规则不统一和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由于本区域内我国在纺织、机电和化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将限制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建立整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税同盟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各国规模化生产的潜力,提高每个国家的生产和配置效率。此外,由于各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国内都没有产生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 跨国企业,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家间的民间贸易和投资只局限在低风险、小额和短期的项目上。据中亚各国主管部门的统计,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逾千家,但生产规模很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和规则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担起那些具有前景但是风险高、 资金量大的合作项目。可以说,在目前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建设落后、企业自生能力差、还存在各种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关税同盟,完善和发展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民间贸易和投资才会跟进和繁荣,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 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 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 (1928),其后,Abramovitz (1986)和Bau -mol (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 (1928)、Solow (1956)、Swan (1956)、Cass (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 和Sala-I-Martin (1995)等。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 (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 , 1939)和多马(Domar ,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 论的影响不大。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其后,Swan (1956)、Cass (1965)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作了完善和扩展,并在Ramsey 最优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Ramsey-Cass-Koopmans 最优经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文/汪 振 祝凤文 经济/产业 18 DOI:10.13665/https://www.doczj.com/doc/a918569461.html,ki.hzjjykj.2011.02.016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同名42363)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World Economic Research 世界经济探索, 2016, 5(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918569461.html,/journal/wer https://www.doczj.com/doc/a918569461.html,/10.12677/wer.2016.51001 Research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bout the Convergence Problem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Shoufu Zha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10th, 2016; accepted: Mar. 27th, 2016; published: Mar.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a91856946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1979-2014. Calculating the annual variable coeffici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each province,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a decreasing tendency abou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However,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 has some drastic fluctuations in last 5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Solow-Swan model, regression equation to test the absolute β- convergence has been set up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n absoluteβ-convergence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and it converges at a rate of 2.5% a year. However, when the investigation cycle is turned into 8 yea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province has a diverging tendency in a certain tim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logic among these provinces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but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inconsistent. Keywords The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The β Convergence 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张首府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第二章-经济增长

增长篇 第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 ●2.1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2.2经济增长模型 ●2.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2.4中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增长意味着总产出的扩张和平均收入的增 加,是经济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断实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诸多因 素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进程,而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O u t p u t)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资源的投入量及其使用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的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包括影响资源投入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经济 和非经济的因素。 ●技术 ●制度 ●结构变迁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不同要素的组合形式。 ●包括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两种形式。 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 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我们称为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我们称 为集约(内含)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 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关于σ-收敛,目前看来利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来分析是一条较优的途径。在β-收敛的问题上,大多数人使用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一般采用基于Solow-Swan、Barro J R 和Sala-I-Martin X 的收敛分析模型得出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经济增长收敛性

经济增长收敛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面板数据研究综述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索罗和斯旺(1956)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稳定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增长的稳定路径上,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使得不同的经济单位(国家或者地区),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其初始静态指标条件(人均收入,人均gdp)是负相关的。即,初始的人均gdp越低,其向均衡点收敛的越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其他条件类似而初始人均gdp更高的经济单位。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的收敛现象。与此相反,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初始静态指标正相关,即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依然高于初始条件不及自己的经济单位,那么就称这种经济增长是发散的(不收敛的)。最终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 同样,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全国范围内自新中国成立(或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人均收入(产出)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现象。其次,在全国范围不收敛的情况下,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否存在各地之间内部的收敛、彼此之间的发散(即俱乐部收敛);如果存在俱乐部收敛,那么三大地带间的差异有多大,如何度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更可能是什么;有何种方法实现“共同富裕”。

有关地区经济的收敛问题的研究,是一国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可以有比对和参照的可能。因此,对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的再次研究,尤其是统一以往研究的近似口径,不仅能够建立可参照的平台,更能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提出新的方法。 我国省际面板模型建立及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2001)》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对所需数据进行整理汇编。 (二)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率的σ收敛检验 如图1所示,在1978-1990年期间,各省之间的差异是不断减少的;从1990年开始,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σ收敛现象消失。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类似的。 (三)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率的面板数据模型 1.模型设定。依据林毅夫(2003)的理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因为政府(中央和地方)逐渐放弃了赶超型的发展策略,而是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战略型政策选择。在其文章中主要是以技术选择指数这一指标作为政府的发展战略违背比较优势程度的度量,模型为。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姓名:胡旭学号:20126701 班级:国贸五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具体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字】资本,劳动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引言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既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我们这里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2.研究方法 2.1数据 表1.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2模型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受劳动力、资本投入影响外,还可能受其他一些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统一归并到随机变Ui中,根据Y与X1、X2的表1.1数据,作Y于X1、X2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采用的模型如下:Y= ?0+?1X1+?2x2+Ui 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

浅析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99浅析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易斯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决定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是自然资源与人的行为。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里,他着重从人的 行为出发,探究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背后的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与运用以及资本积累,而决定这些直接原因的因素是观念与制度。这表明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深层次推动力。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和技术两方面的共同创新。对于后者而言,技术创新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但是仅仅有技术上的创新,而没有制度领域创新的有力支持,即使经济体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也是难以为继的。因而,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制度领域的创新活动非常必要,制度创新的关键和目的在于,促使参与主体获取经济活动的自由,激励经济机会的把握,从而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制度实施机制与经济增长作为约束经济活动参与各方行为的规则,制度本身是不完全的,而且容易受经济行为主体主观偏好,例如机会主义等因素影响,因而制度实施机制对于其功能实现非常重要。对于非正式制度而言,由于它是经济行为主体在长期的重复博弈过程中经过自发的演化所形成的,会产生自我刘■隆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制度是经济增长的 深层次推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度实施机制与经济增长的问题,接着在讨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问题。关键词:经济增长制度实施制度变迁实施特征。然而,正式制度的实施,一般需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对于制度的实施机制,它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由第三方进行实施的成本,对于不同的制度实施机制,存在不同的制度执行成本;实施机制的公正性大小,即所谓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制度实施机制不同,因而存在交易费用方面的差别。对于经济增长的有效促进机制,应当是实现“自我实施”的最大可能,从而使得交易费用降低。由于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的“共有信念”存在,制度是规范的,也是规制的。所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一、经济增长理论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是由于其资本-劳动比率(K/L)不同的结果。假设储蓄率不变,一国或地区最初的K/L 越低,其K/L 增长就越快;其结果,穷国(地区)将比富国(地区)增长得更快。如果地区间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资本的流向则恰好相反。因此,区际要素流动将会有助于促进K/L 比值的提高,进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均等化。换句话说,区际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地区收入增长收敛的速度。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为: αα-=1L AK Y (1) 其中A 代表技术水平,a 和1-a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 为小于1的正数。函数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 ,就得到人均水平表示的生产函数: αAk y = (2) 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存量。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上面生产函数的两侧取对数后求导,再经过整理,就能够得到索洛增长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 ? ?=k A y α (3) 其经济含义就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决定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一个因素。公式中A 和a 都为大于零的正数,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化的规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积累方程,描述资本是如何集聚的: k n k f s k ?+-?=? )()(δ (4) 式中s 表示储蓄率,f(k)表示生产函数,(n+δ)表示人均资本k 的有效折旧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定稳态对应于0=? k ,相应的k 值被表示为*k 。这里* k 满足条 件为: **?+=?k n k f s )()(δ (5) 此时因为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因此人均资本水平将保持不变,即? k =0,k=* k 。不难证明此事索洛模型所描述的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是唯一的稳定状态。 (2)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或地区),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经济之间向相同稳定状态逼近的趋势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则是由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中加上要素自由流动的假定后提出的。我们把(4)式的两边同除以k 意味着k 的增长率为: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高储蓄与高投资 储蓄和投资是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储蓄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而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在过去30年常保持着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形成率。图1 显示了中国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情况。可以看出,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拉动最低在3%以上,对GDP 的贡献最低在30%以上,峰值更达到2009年的87%。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 贡献(%)拉动(%)(右)0 -70 -30 5090 0-3 35 7 91114-12 78-1282-1286-1290-1294-1298-1202-1206-1210-12 图1 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和拉动 资料来源:Wind 资讯——宏观数据专题报表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劳动水平紧密相连,并且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人力资本对经济活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包含了人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身心健康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都有大幅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文盲率为15.9%,人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2010年文盲率降为 4.1%,预期寿命达74.83岁。观察其他数据(如受教育比例等),可以得知,中国的人力资本得到显著的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很大相关性。随着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也将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这一因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力数量,其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