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教程

《犯罪心理学》教程

《犯罪心理学》教程
《犯罪心理学》教程

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内容概述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

《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

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

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

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

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概述

一、犯罪心理学概念

(一)犯罪和犯罪人

1、犯罪;

2、犯罪人

(二)心理和犯罪心理

1、心理;

2、犯罪心理

(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1、犯罪行为;

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2)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

(二)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心理科学;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

(五)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或然性;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研究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二)研究犯罪心理的成因;

(三)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四)研究犯罪心理的各种表现;

(五)研究被害人心理;

(六)研究预防和矫治犯罪的心理学问题

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科学的发展和完善。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能为心理科学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与犯罪作斗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处置和改造犯罪人的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3.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家庭、学校、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具有

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研究的困境和有利条件

(一)研究犯罪心理有特殊的困难

1、犯罪心理具有隐蔽性;

2、犯罪心理具有间接性;

3、犯罪人不愿配合研究;

(二)犯罪心理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国公安执法人员以及从事犯罪改造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

对付犯罪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2、犯罪人经过教育改造也会发生转变从而提供真实情况,剖析

自己的心理;

3、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进展很快,对心理现象的认证越来越深

入,为揭示犯罪心理的规律提供了依据;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

1、什么是观察法;

2、观察法的优点及局限;

(二)调查法

1、什么是调查法;

2、几种主要的调查法;

(三)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2、几种主要的实验法;

(四)案例分析法

1、什么叫案例分析法;

2、单个案例分析和分类案例分析;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注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三)注意研究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一)春秋时期关于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二)先秦诸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精神病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三、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有建立

(一)建国前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

(二)20世纪80年代后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实质

一、犯罪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犯罪心理是人们心理的一种,它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人类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三)犯罪心理也是犯罪人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不良因素在人大脑中的反映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社会生活环境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社会环境中有存在的消极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犯罪心理是犯罪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一)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二)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和动机

二、

(一)需要的概念及作用

(二)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的作用;

(二)需要的种类、层次

(三)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1、动机的概念

2、动机的功能;

(四)动机的种类

1、自然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五)动机与目的关系

1、联系;

2、区别;

二、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一)犯罪人畸形的需要结构

1、不合理的需要居于优势地位;

2、不合理的需要畸形发展;

3、形成犯罪的需要结构;

(二)犯罪人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况

1、犯罪人的需要脱离了客观现实条件;

2、犯罪人的需要本身具有违法性;

(三)犯罪人需要满足手段具有违法性

1、首先犯罪人常采用盗窃、抢劫、诈骗、贪污等手段来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

2、其次犯罪人常用暴力、胁迫待手段侵害妇女来满足其性需要;

3、犯罪人为报复他人和社会,往往杀人、伤害、纵火、爆炸、投毒等。

三、犯罪人犯罪动机特征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1、根据产生犯罪动机的不同需要来分,可将犯罪动机分为生理

性犯罪动机和社会性犯罪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的过程特征来分,可将犯罪动机分为渐变的犯

罪动机和突变的犯罪动机;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可将犯罪动机分这主

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三)犯罪动机的基本特征

1、犯罪动机的违法;

2、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3、犯罪动机的发展性;

第三节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一、错误的认识及观点

(一)错误的人生观;

(二)错误的法律意识;

(三)反社会的犯罪观;

二、认识的偏激性

(一)看问题不能一分为二,思维狭窄;

(二)对党的政策持怀疑态度;

(三)强调犯罪的客观原因,把责任推给受害人、他人。

三、认识能力低下

(一)犯罪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二)犯罪人中有一些智力低下者;

第四节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特征

一、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

(一)缺乏高级情感

(二)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积累;

二、犯罪人的意志品质

(一)意志薄弱,经不起犯罪诱惑;

(二)盲从;

(三)习惯性(习癖性)犯罪;

(四)意志的两极性;

第五节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人的能力、气质与性格

(一)能力及其分类;(二)气质及类型;

(三)性格及特征;

二、气质、能力与犯罪

(一)犯罪人的气质特征

1、暴力犯罪中,胆汁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

2、同一犯罪中,不同气质类型的犯罪人的犯罪方法、手段又不同;(二)犯罪人的能力特征

1、高智能犯罪中,犯罪人的能力表现十分突出;

2、在盗窃犯罪中,犯罪必须具有一定的犯罪技能;

3、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中,犯罪人都需要复杂的智力活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一)反社会的性格特征

1、对待社会、集体的态度上,表现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

自私自利、缺乏集体主义情感,对公共利益不关心;

2、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不信任、虚伪狡诈、缺乏同情心;

3、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任性、放纵、自卑或自傲、自我为中心等;

(二)异常性格

1、反社会性:敌视社会、敌视他人;

2、自我显示性:好出风头、自以为是、过于自负;

3、过敏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易产生偏见;

4、行为反常性:过于固执、孤僻、情绪反复易变、行为盲目;

第三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一、年龄、性别与犯罪

(一)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二)犯罪类型与年龄相关;

(三)男、女性别差异对犯罪主动性产生影响;

(四)性别差异对犯罪类型、方式也有影响。

二、遗传体质与犯罪心理

(一)遗传导致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脑损伤往往带来智力低下、能力减退,这些结果会使受伤者心理出现异常,易形成犯罪心理;

(三)身体残疾者因其生理的欠缺而易出现心理上的异常,好走极端,易滋生犯罪心理;

三、个人职业与犯罪心理

(一)某些职业或职位往往比其他职业存在更大的犯罪机会;

(二)一些刑事犯罪中,犯罪者的职业技术专长在其他犯罪手段上表现出来;

(三)失业者比在职者存在更多的形成犯罪心理的机会;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环境

一、社会经济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制度对犯罪人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政策对犯罪人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政治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动乱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变革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二)双重道德标准减弱了人们的自律;

(三)传统的迷信、宗教思想、家长制作风对犯罪行为起着诱发作用;

四、社会风气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风气不好使一些人对社会产生多疑,心理失衡;

(二)社会风气恶劣使犯罪者产生犯罪合理化思想;

(三)社会风气不良使社会成员对犯罪的容忍度上升;

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环境

一、家庭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家庭中的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朋友群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缺乏良好的交往,在集体中不融洽导致不良交往;

(二)陷入不良团伙后,迅速受团伙不良思想的影响;

四、情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侵害对象因素;(二)现场其他人;

(三)现场条件和气氛;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几种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一)差别接触论

1、差别接触论的主要观点;

(二)不同接触论的强化理论

不同接触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人格结构失调论

(一)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二)三者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和模式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四)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模式

(一)渐变模式: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到坏的过程。

(二)突变模式:突变模式是指犯罪人事先并无预谋,因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环境的刺激而卷入犯罪。

第三节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一、个人社会化与犯罪者不良个性

(一)模仿学习;(二)主观认同;(三)认知加工;

(四)角色扮演;(五)自我奖赏;

三、犯罪者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缺陷

(一)社会认识的偏离;(二)价值定向的蜕变;

(三)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缺陷;(四)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

(一)意向阶段;(二)明确阶段;(三)决意阶段;

二、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条件

(一)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

(二)犯罪者不良个性心理在犯罪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情境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一)动机斗争;(二)犯罪行为准备阶段的动机斗争;

(三)犯罪动机与反对动机的斗争;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转化

(一)良性转化:良性转化是实施犯罪过程中中止了犯罪行为;

(二)恶性转化:恶性转化是实施犯罪过程中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第五节犯罪心理的强化

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一)犯罪得逞的内心体验;(二)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

(三)惩处犯罪不及时有力;(四)不良交往的感染和影响;

(五)实际生活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

二、犯罪心理强化的特征

(一)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

(二)犯罪动机的转化更加简单;

(三)犯罪的观念进一步确立;

(四)犯罪行为的恶性发展;

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犯罪

第五章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

第一节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敏感:

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认识带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寻找机会接近犯罪侵害对象,对与其犯罪有关的情况特别敏感。

(二)情绪焦虑:

犯罪人在犯罪目的实现之前总是处在一种欲求不满中,心理失衡,人就会感到心理紧张,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

(三)动机反复:

犯罪动机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一个动机斗争的过程,在犯罪准备活动时,又会因遇到不利的情况而思想上发生动摇。

(四)行为反常:

行为的反常表现以下几点:

1、犯罪人已有的生活、工作、习惯被打乱;

2、犯罪人行为诡秘;

3、有时故作镇静,有异常的情绪反应;

4、制造一些假象,以扰乱他人视听;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一)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中的一般心理特征:

1、高度兴奋;

2、高度紧张;

3、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敏捷

(二)不同经历的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1、初犯在作案中的心理特征;

2、惯犯在作案中的心理特征;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一)心满意足、得意洋洋;(二)精神紧张、提心吊胆;(三)逃避打击、施展反侦查手段;

第二节犯罪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一、犯罪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一)反侦查心理突出

1、伪装积极、伪装好人;

2、制造不在现场的假象;

3、转移、毁灭罪证;

4、收买证人和串供;

(二)情绪紧张波动

1、做贼心虚、惶恐不安;

2、情绪紧张、变化多;

3、罪行败露、烦燥不安;

(三)心理冲突激烈

1、犯罪事实未暴露时心存侥幸;

2、犯罪事实暴露时、反复思考、权衡利弊;

(四、)行为表现反常

1、态度反常;

2、行为习惯反常;

3、个性表现的反常;

4、表情动作反常;

二、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一)心理痕迹的客观表现

1、现场遗留物的情况;

2、现场破坏的情况;

3、现场痕迹的情况;

(二)心理痕迹的分析

1、分析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经历及经验;

3、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4、分析犯罪人的职业特点

第三节犯罪人在羁押和审讯期间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羁押期间的心理特点

(一)孤独感;(二)压抑感;(三)紧张感;

(四)抵触情绪;(五)悔恨心理;

二、犯罪人在审讯过程中一般心理特征

(一)畏罪心理;(二)侥幸心理;

(三)对立心理;(四)戒备心理;

三、审讯中的心理对策

(一)及时进行初审;(二)控制犯罪人情绪;

(三)将计就计,揭露谎言;

(四)对不同气质型的人的讯问方法;

第六章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星期五东区第一节利欲型犯罪心理

一、利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利欲型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1、犯罪人以金钱、物质享受为其需要主要内容;

2、犯罪人的需要脱离了自身的经济条件;

3、犯罪人的需要带有反社会的倾向;

(二)诱发利欲型犯罪动机的客观因素

1、商品意识的消极影响;

2、社会分配的不尽合理;

3、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

4、社会控制力量的消弱;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

(一)盗窃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1、盗窃犯罪的概念;

2、盗窃犯罪的类型;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犯罪心理有一个渐变的形成过程;

2、犯罪行为隐蔽、谨慎、狡猾;

3、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犯罪技能;

4、犯罪手段呈现比较固定的模式;

5、犯罪人容易形成犯罪恶习;

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

(一)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1、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2、性格自负、巧于应变;

3、善于伪装、情感多变;

4、手段狡猾、欺诈性强;

(二)诈骗犯罪心理发展阶段

1、预备阶段:选择目标、设置圈套

2、行骗阶段:抛出诱饵、实施骗术

3、逃避阶段:故作镇静、迅速逃离;

四、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凶残;

(二)敢于冒险;

(三)强烈的物质占有欲;

(四)以暴力威胁为特征;

(五)纠合团伙作案

五、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

(一)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价值观蜕变;

2、以权谋私;

3、贪图享受;

4、情绪焦虑不安;

5、心存侥幸;

(二)贪污、受贿犯罪的行为表现

1、善于伪装;

2、手段狡诈;

3、贪婪;

4、应变能力较强;

第二节性欲型犯罪心理

一、性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性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1、不健康性信息的泛滥;

2、性道德的扭曲;

3、性教育的滞后;

(二)性欲型犯罪人错误的性观念

1、过分夸大性的意义;

2、利已主义;

3、追求感官刺激;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1、强烈的性需要特征;

2、缺乏道德和法律观念;

3、冲动冒险的性格特征;

4、不稳定的情绪、情感特征;(二)强奸犯罪人的行为表现

1、作案手段复杂、多样;

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3、复发率较高;

第三节报复型犯罪心理

一、报复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婚姻恋爱需要受挫;

(二)尊重需要受挫;

(三)个人恩怨导致情感需要受挫;

(四)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

二、报复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偏狭、固执;

(二)情绪情感体验强烈易冲动;

(三)意志薄弱;

(四)性格品质不良;

三、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一)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发生较为突然;

2、犯罪手段比较简单;

3、犯罪行为隐蔽性较差;

4、犯罪人情绪冲动、行为疯狂;(二)非暴力报复犯罪的行为特点:

1、心理阴暗、用心狠毒;

2、精心策划、准备充分;

3、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第四节几种特殊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一、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心理

(一)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片面的认识特征;

2、反动的政治信仰;

3、反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4、消极的意志品质;

5、不良的个性特征;

(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动机特点:

1、反动的政治需要;

2、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3、报复社会的需要;

4、贪图物质利益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行为表现:

1、预谋性强;

2、隐蔽狡猾;

3、组织严密;

4、疯狂、顽固;

二、暴力犯罪心理

(一)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

2、易暴发强烈的情绪情感;

3、自我控制能力差;

4、不良性格品质;

(二)暴力犯罪动机形成的原因:

1、情感挫折;

2、交往障碍;

3、侵财欲望;

4、掩盖犯罪、逃避打击;

5、反动政治目的需要;

三、计算机犯罪心理

(一)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及手段:

1、对计算机程序、数据及设备进行物理性破坏;

2、利用计算机盗窃、贪污资金;

3、更改程序和数据,蓄意破坏;

4、非法侵入国家尖端技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国家利益;

5、利用电脑网络传播色情信息;

(二)计算机犯罪的犯罪动机:

1、侵吞公、私财物;

2、报复;

3、寻求刺激;

4、传播色情;

(三)计算机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高智能;

2、损人利已;

3、犯罪手段隐蔽;

4、社会危害严重;

第七章不同主体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二)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三)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生理机能的迅速发育和心理发展较低的矛盾;

(二)个人需要的不断增加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

(三)情感丰富与控制力弱的矛盾;

(四)独立性意向增强与辨别是非能力有限的矛盾;

三、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一)需要和动机地征;(二)认识特征;

(三)情绪情感特征;(四)意志特征;

(五)性格特征;

第二节老年犯罪心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犯罪

(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决定了老年人可能涉足的犯罪种类。(二)老年人涉足的犯罪通常是不需要较强体力的犯罪;

二、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犯罪

(一)逐渐从职业角色进入休闲暇角色;

(二)逐渐从主体角色变更为依赖角色;

三、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犯罪

(一)老年人的犯罪一般心理背景;

(二)老年人的犯罪直接心理原因;

四、老年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一)需要和动机特点;(二)认识特点;

(三)情绪和意志特点;(四)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节女性犯罪心理

一、女性的生理特点与犯罪

(一)生理成熟较早;(二)身体条件较弱;

(三)性激素分泌的特殊性;

二、女性的心理特点与犯罪

(一)较弱的攻击心理;(二)较弱的支配心理;(三)较弱的冒险心理;(四)不易冲动;

(五)挫折遭遇及其反应的特殊性;

三、女性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一)常见女性犯罪动机类型;

(二)女性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第八章共同犯罪心理

第一节有组织犯罪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二)类型

二、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

(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危害严重

(二)暴力色彩突出

(三)以谋求暴利为目的,并向政治领域渗透

(四)境内外犯罪集团相互勾结

三、形成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共同的不良需要是形成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基础(二)亚文化上的认同意识是形成有组织犯罪的感情基础(三)首领人物的出现是犯罪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标志四、犯罪组织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一)首要成员的心理特点

(二)骨干成员的心理特点

(三)一般成员的心理特点

五、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对策

(一)强化立法

(二)遵循从严从重的原则

(三)设立专门队伍

(四)区别对待,分化瓦解

第二节团伙犯罪心理

团伙犯罪的概念

团伙犯罪的一般特征

团伙组织具有纠合性

犯罪行为具有盲目性

侵犯对象的多样性

犯罪手段具有野蛮性

形成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

团伙犯罪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集群犯罪心理

集群犯罪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

种类

1 足球暴力事件

2街头暴力事件

3哄抢及经济原因的

4政治动乱事件

集群犯罪的人员构成及心理原因

人员构成

心理原因

集群犯罪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集群行为发生的过程

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动力

处置集群犯罪的对策

发现苗头、疏导劝阻

控制事态,分化瓦解

强行驱散,制止暴力

(四)清源疏流,平息事件;

第九章被害人心理

第一节被害人心理概述

一、被害人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一)被害人心理的含义;(二)被害人心理的特点;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心理互动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对应角色关系;

(二)被害与犯罪人的相互影响;

(三)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

一、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

(一)易被侵害的心理特征:

1、法制观念差;

2、自我保护观念差;

《环境化学实验》指导书(环科+环工)16学时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专题一教案:打开心灵之门

专题一打开心灵之门 【教学目标】 1. 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 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3. 形成正确面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学难点】辨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讨论法、测试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走进心理科学 (一)关于心理学的传言 传言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人们总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觉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 传言二:心理学家会催眠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传言三: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的生活下去。心理咨

询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传言四: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 激烈的思想斗争。其实,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记忆与思维的特征,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很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心理学研究案例 1、问题顺序与认知背景 如果给被试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你的生活有多幸福? 2.上个月你有多少个约会? 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回答之间的相关仅为0.12。 如果将以上两个问题对调: 1.上个月你有多少个约会? 2.你的生活有多幸福? 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回答之间的相关竟然会骤升到0.66。 这说明:认知背景严重制约着人的现实选择。 2、决策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 你会选择哪个? 如果有两个选项: A.稳赚100元 B. 50%的概率一无所获,50%的概率获得200 。

【测试】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第五题: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为什么? 第六题: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地上残留着许多碎木屑。他

为什么自杀? 第七题:牛吃草 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的房子和邻居夫妇的房子中间隔着一片草坪。有一天深夜,男人被隔壁的吵架声吵醒,之后他又听到了摔东西声、砍刀子声和牛吃草的声音,过了一会,他又听到了有人撞他家门的声音,但他都没有理会,又睡了过去。第二天,他发现隔壁的男主人惨死在他家门口。推理其过程。 第八题: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著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抓著半个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九题:过山车 有一对恋人去乐园玩,女孩想玩过山车,可男孩有点怕没敢玩,女孩玩了一次后,还想玩,这次她强拉着男孩和她一起玩,结果只有她一个人下来了,为什么? 第十题:报纸 晴天一个男人在一个很高的建筑物下面看报纸,他看到一条消息后突然跑到建筑物顶层,打开灯,然后跳下去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一题:雨夜广播 雨夜,一个男人在车里面听广播。然后,突然一个闪电,随后打雷。由于闪电的干扰广播停了几秒种,然后那个男子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二题:睡美人 从前,有一个被巫师施了魔咒的美丽公主,被关在城堡里长眠不醒。据说只有王子的深情一吻能吻醒公主。后来,一位很帅的王子攻占了城堡救出了公主。可是,他吻醒了公主后就被公主给杀了,为什么? 第十三题:两个军官 某次战争中杀人无数的两个军官,被困在了荒野里。他们孤苦无住,被恐惧和绝望快逼疯了,偏偏其中一位没熬的过去,先死了。另一位更加陷入绝望中,他将自己的战友埋了后,精神已经接近崩溃。更可怕的是:第二天的早上,当他醒来时,发现,死去的战友竟然正坐在他的身旁,用同样绝望的眼睛盯着他,请问怎么回事?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犯罪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懂得了更多有关犯罪的知识。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这门课程,它让我收获很多。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

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 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目的 1.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 3 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犯人走上正途。 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7.数量统计分析法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 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 先修课:无后续课:无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 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 月 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 年……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 (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二)能力目标: (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 (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导论 8学时 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8学时 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 8学时 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 8学时 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 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实验或习题要求: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姓名:学院: 专业:学号:班级: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实验指导书

The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目录 目录 (1) 前言 (3) 一、室内实验部分 (4) 实验一不同粒径沙粒休止角测定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原理 (4) 3实验样品制备 (5) 4实验用具 (6) 5实验步骤 (6) 6数据整理与分析 (8) 7实验报告编写 (8)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9) 1实验目的 (9) 2实验原理 (9) 3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9) 4实验物品准备 (10) 5实验设计 (10) 6实验步骤 (10) 7数据整理与分析 (19)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0) 实验三不同粒径泥沙起动流速 (21) 1实验目的 (21) 2实验材料准备及沙粒粒径组的粒径值计算 (21) 3实验仪器及用品 (21) 4实验原理 (24) 5地面坡度设计和沙粒起动的判别标准 (24) 6实验步骤 (24)

7实验数据整理 (28)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9) 二、野外实习部分 (30) 实习一山洪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0) 3实习报告编写 (30) 实习二黄土地区常见土壤侵蚀形式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习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31) 1实习地点 (31) 2实习内容及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 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 有效降雨面积:1.5m×1.5m; 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 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 雨滴直径:1.7 mm ~3.0mm; 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 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 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 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 1000 ml 量筒10个;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这实质上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何谓犯罪及犯罪的社会关系: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引导语: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犯罪心理学心得(一)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 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 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 真实性所折服, 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 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 但配以实例, 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 感觉, 视野也开阔很 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

; 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 能很 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同学们关系和谐, 很好的融于集体; 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