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等(教师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等(教师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等(教师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7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等(教师版)

A.由“观察法”可以看出飞机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测出相邻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可以求出这两段总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C.测出各段相等时间的位移,如果相邻两段位移之差都相等,则飞机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判断出飞机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可以用逐差法计算出飞机的加速度

如图所示为飞机起飞时,在同一底片上相隔同样时间多次曝光1CD

A .通过图片,可以知道飞机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在增大,可知飞机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是根据题意无法得出飞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

B. C. D.

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利2由图可知,车身对应图上小格,而车身的长度是,每一格表示

则第一段位移大小为,第二段位移为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斜面上3

4

如图所示,质点

5

一条平直的道路限速

6

同一位置同向先后开出甲、乙两汽车,甲先以初速度

7

我国

8

9

小球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时的速度为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为

时间内的位移,因为小球做匀加速运动,

错误;

10

如图所示,从斜面上某一位置先后由静止释放四个小球,相邻两小球释放的时间间隔为

时刻物体恰好经过点

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如图所示,11,若时刻物体恰

匀变速运动重要推论的推导过程

重要推论的推导过程 推论1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02 2 t t x v v v t += = 推导:设时间为t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at v v +=0得: ??? ???? ?+=?+=22202 t a v v t a v v t t t ?202 t t v v v += 推论2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位移的中点(即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202 t s v v v += 推导:设位移为x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公式22 02t v v ax =+得: 22 02 22 2 2222s t s x v v a x v v a ?=+???? ?=+??? ? 2 2202t s v v v += 推论3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分别为1x 、2x 、 3x ……n x ,加速度为a ,则 2132x x x x x ?=-=-=……21n n x x aT -=-= 推导:设开始的速度是0v 经过第一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1,这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2101 2 x v t at =+, 经过第二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2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2221013 22 x v t at v t at =+ =+ 经过第三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23,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2232015 22 x v t at v t at =+=+ ………………… 经过第n 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0n v nv at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 22 1012122 n n n x v t a t v t a t --=+?=+? 则2132x x x x x ?= -=-= (2) 1n n x x aT -=-= 推论 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物体的位移之比: 1x :2x :3x :... :n x =1 :4 :9 (2) 推导:已知初速度00=v ,设加速度为a ,根据位移的公式 2 12 x at = 在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物体的位移分别为: 2112x at =、221(2)2x a t =、231(3)2x a t = (2) 1()2n x a nt = 则代入得 1x :2x :3x :… :n x =1 :4 :9… :2 n 推论5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算起,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比,即: 1x :2x :3x :… :n x =1 :3 :5…… :(2n-1)(即奇数比) 推导:连续相同的时间间隔是指运动开始后第1个t 、第2个t 、第3个t ……第n 个t ,设对应的位移分别为123x x x 、、、……n x ,则根据位移公式得 第1个t 的位移为2112x at = 第2个t 的位移为2 222113(2)222x a t at at =-= 第3个t 的位移为22 23115(3)(2)222 x a t a t at =-= …… 第n 个t 的位移为2221121()[(1)]222 n n x a nt a n t at -= --= 代入可得: 123::: :1:3:5: (21)n x x x x n =- 推论6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算起,物体经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1t :2t :3t …:n t =1 :(12-) :(23-)…… :(1--n n ) 推导: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是指运动开始后,第一个位移S 、第二个S 、第三个S ……第n 个S ,设对应所有的时间分别为 321t t t 、、n t , (注意:将本题中的S 全部改为x ) 根据公式2 2 1at S = : 第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a S t 21= 第二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运动了两段位移的时间减去第一段位 移所用的时间 a S a S a S t 2) 12(242-=-= 同理可得:运动通过第三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 a S a S a S t 2) 23(463-=-= 以此类推得到a S n n a S n a nS t n 2) 1()1(22--=--= 代入可得: )1(:)23(:)12(:1::321----=n n t t t t n

高一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练习(word版

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1.某人驾驶一辆汽车甲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运动,突然发现前方50m 处停着一辆乙车,立即刹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刹车后第1个2s 内的位移是24m ,第4个2s 内的位移是1m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甲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m/s 2 B .汽车甲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3 12 m/s 2 C .汽车甲刹车后停止前,可能撞上乙车 D .汽车甲刹车前的速度为13.9m/s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BD .假设汽车甲8s 内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2 41-=3x x aT 得 22 412 12423m/s m/s 33412 x x a T --= ==-? 根据2 101112 x v t at =+ 得初速度为 2 0123242212m/s 13.9m/s 2 v +??=≈ 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 00013.9 s 7.3s 2312 v t a --= ==- 可知汽车甲在8s 前速度减为零。 设汽车甲的加速度为a ,根据2 101112 x v t at =+ 得 02422v a =+ 汽车甲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 0000--v v t a a = = 采用逆向思维,最后2s 内的位移为 201 61m 2v x a a '=--=-()() 联立解得 a =-2m/s 2 v 0=14m/s

选项A 正确,BD 错误。 C .汽车甲刹车到停止的距离 22 000014 m 49m 50m 22(2) v x a --===?-< 可知甲不能撞上乙车,选项C 错误。 故选A 。 2.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相距x =6m ,从此刻开始计时,乙做匀减速运动,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12s 内关于两车位置关系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4s 时两车相遇 B .t =4s 时两车间的距离为4m C .0~12s 内两车有两次相遇 D .0~12s 内两车有三次相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 .题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可表示位移,0~4s ,甲车的位移为48m ,乙车的位移为40m ,因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后面6m ,故当t =4s 时,甲车会在前,乙车会在后,且相距2m ,所以t =4s 前两车第一次相遇,t =4s 时两车间的距离为2m ,故AB 错误; CD .0~6s ,甲的位移为60m ,乙的位移为54m ,两车第二次相遇,6s 后,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又跑在前面,8s 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车还会有第三次相遇,当t =12s 时,甲的位移为84m ,乙的位移为72m ,甲在乙的前面,所以第三次相遇发生在t =12s 之前,所以在0~12s 内两车有三次相遇,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3.一列复兴号动车进站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车头经过站台上三个立柱A 、B 、C ,对应时刻分别为t 1、t 2、t 3,其x -t 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其运用 公开课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其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用。 2、技能目标: 通过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提高分析解题能力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感受物理的规律性和可塑性,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重要推论,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旧知识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记忆。 速度规律:at v v t +=0 位移规律:202 1at t v s + = as v v t 22 02=- 平均速度:2 0t v v v += 2、新课引入: 教师:以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固然重要,但由以上规律而得到的一些潜在的规律也很重要,而且在运用它解题时常常会轻松快捷得多,比如我们要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二)新课教学: 1、推论内容及其推导过程 推论一: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个恒量, 即2 at s =? 推导:设开始的速度是0v 经过第一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1,这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012 1at t v S + = 经过第二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20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 02122 32 1at t v at t v S +=+=

经过第三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30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 02232 521at t v at t v S +=+= 则2231 2at s s s s s =-=-=?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得到=-=-=?2312S S S S S ……21at S S n n =-=- 教师点拨:只要是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相邻的连续的相同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与加速度a 与时间“有关的恒量”.这也提供了一种加速度的测量的方法:即2 t S a ?= ,只要测出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和t ,就容易测出加速度a 。 推论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即202 t t v v t S v v +=== 推导:设时间为t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at v v t +=0得: ??? ??? ? ?+=?+=22202 t a v v t a v v t t t ? t s v v v v t t ==+=202 即2 02 t t v v t S v v +== = 推论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位移的中点的瞬时速度2 2 2 02 t s v v v += 推导:设位移为S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as v v t 220 2=-得:??? ?????=-?=-22222222 022 S a v v S a v v s t s ? 2 2 2 02t s v v v += 例题: 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s 1=24 m 和s 2=64 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t=4 s ,如图所示。求质点的加速度和B 点速度大小。 解:由2 at s =?得: s m t s s t s a /5.22 1 22=-=?= 又由t S v v t = =2 得:s m t s s t S v v AC AC B /11222 1=+==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体会学习运动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为了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教材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由公式变形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紧接着配一道例题加以巩固.意在简单明了同时要让学生自然的复习旧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图像法,从速度图像导出位

移公式.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比较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没有采用,而是放在阅读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据,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并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后导出了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给出的例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参考. 另外,本节的两个小标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预见以后的运动情况.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从某一实例出发,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测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还应从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中,加以再认识.对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提出问题,再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对于两个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同学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两个公式的建立及应用 教学难点:位移公式的建立.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专题(新编)

匀变速直线运动 图像专题 图象与 图象的比较: 图象与 图象 图象 速度示加速度 1. 两个物体a 、b 同时开始沿同一条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计时,它们的位移图象如右 图所示。关于这两个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开始时a 的速度较大,加速度较小 B.a 做匀减速运动,b 做匀加速运动 C.a 、b 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大小之比是2∶3 D.在t=3s 时刻a 、b 速度相等,恰好相遇 2. 某同学从学校匀速向东去邮局,邮寄信后返回学校,在图中能够正确反映该同学运动情况s-t 图像应是图应是( )

3.图为P 、Q 两物体沿同一直线作直线运动的s-t 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 t1前,P 在Q 的前面 B. 0~t1,Q 的路程比P 的大 C. 0~t1,P 、Q 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 P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Q 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A 、B 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右图可知 ( ) A.从第3s 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vB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s 才开始运动 C.在5s 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 末A 、B 相遇 D.5s 内A 、B 的加速度相等 5. A 、 B 、 C 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t 0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点A 的位移最大 B .质点 C 的平均速度最小 C .三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 D .三质点平均速度不相等 6.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1s 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 B .第2s 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 C .第4s 末质点的位移为零。 D .第3s 末和第5s 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0t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推论推导及规律总结

一.基本规律: v = t s 1.基本公式a = t v v t 0- a =t v t v = 20t v v + v =t v 2 1 at v v t +=0 at v t = 021at t v s +=22 1 at s = t v v s t 2 0+= t v s t 2 = 2022v v as t -= 22t v as = 注意:基本公式中(1)式适用于一切变速运动,其余各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推理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作进一步的推论,是掌握基础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掌握运用的这些推论是解决一些特殊问题的重要手段。 推论1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20 2 t t v v t S v +== 推导:设时间为t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at v v +=0 得: ??????? ?+=?+=22202t a v v t a v v t t t ? 202t t v v v += 推论2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位移的中点的即时速度2 22 02 t s v v v += 推导:设位移为S ,初速0v ,末速为t v ,加速度为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和位移关系公式as v v t 22 02+=得:??? ??? ??+=?+=2 2222222022S a v v S a v v s t s ? 2 2 202t s v v v +=

推论3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分别为1S 、2S 、 3S ……n S ,加速度为a ,则=-=-=?2312S S S S S ……21at S S n n =-=- 推导:设开始的速度是0v 经过第一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1,这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 0121at t v S +=, 经过第二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2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021223 21at t v at t v S +=+= 经过第三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v v +=023,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02232 5 21at t v at t v S +=+= ………………… 经过第n 个时间t 后的速度为at nv v n +=0,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 0212 1221at n t v at t v S n n -+=+=- 则=-=-=?2312S S S S S ……21at S S n n =-=- 点拨:只要是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相邻的连续的相同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与加速度a 与时间“有关的恒量”.这也提供了一种加速度的测量的方法: 即2t S a ?= ,只要测出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和t ,就容易测出加速度a 。 推论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 内物体的位移之比1S :2S :3S :… :n S =1 :4 :9… :2 n 推导:已知初速度00=v ,设加速度为a ,根据位移的公式2 2 1at S =在t 秒内、 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物体的位移分别为: 2121at S =、22)2(21t a S =、23)3(21t a S = (2) )(2 1nt a S n = 则代入得 1S :2S :3S :… :n S =1 :4 :9… :2 n 推论4变形: 前一个s 、前二个s 、……前n 个s 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 1:t 2:t 3…:t n =1:: 推导:因为初速度为0,所以x =V 0t+ 2=2 S=a 2 , t 1= 2S =a 2 t 2= 3S a 2 t 3= t 1:t 2:t 3……:t n ==1::…… 推论5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算起,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比,即1S :2S :3S :… :n S =1 :3 :5…… :(2n-1) 推导:连续相同的时间间隔是指运动开始后第1个t 、第2个t 、第3个t ……第n 个t ,设对应的位移分别为、、、321S S S ……n S ,则根据位移公式得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 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小车速度沿时间变化的规律) Ⅰ、实验操作 实验中应注意: ⒈实验物体在桌面摆放平整:左右水平,前后水平; ⒉若有必要,适当把桌面垫斜,以免挂的钩码太轻拖不动小车:平衡摩擦力; ⒊先通电打点计时器,后放手是小车运动; ⒋多次测量:重复2-3次,选择清晰的一组) ⒌注意小车、限位孔、纸带是在同一直线上,以免纸带发生倾斜与限位孔的旁边发生摩擦,增大摩擦对实验的误差 Ⅱ、数据处理 1.选点(选看得清的点开始为计数点) 2.计数点:每间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t=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等时间间隔的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Ⅲ、作图原则 ⒈剔除偏差较大的点(排除实验当中出现的偶然误差) ⒉用一条平滑的直线或曲线尽可能地穿过更多的点 ⒊尽可能地让未能落到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第二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 1.从加速度的角度出发a=△v/△t=(v-vo)/t 推出v=vo+at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矢量式 例题: 1、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是多少km/h 17m/s=61km/h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是s,若物体通过这段时间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v1,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v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 v 2 B、匀减速直线运动时, v1> v 2 C、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 D、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 v2 (为了不引发它的特殊性,使它初速度为Vo作图,做出t/2,讨论中间位置,讨论匀加速和匀减速的情况) 3、木块从静止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又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整个过程经过 10s,那么斜面长4m,水平面长6m,求(1)木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木块在斜面和水平面上的加速度各多大 4、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是6m/s,必须在2s内停下,汽车行驶最高速度不得超过多少 5、汽车的初速度Vo=12 m/s,做加速度大小a=3 m/s2的减速运动,求6s后的速度和位移。 今天我们介绍了加速度,实验,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它们图像关系,以及运用它们解题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课时安排: 实验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下列语言表述中提及的运动情景. 师: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驾车行驶、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题整理

一、选择题 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B .加速度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 C .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大,表示了速度变化快 D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增大 2.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3 m/s 2 ,对任意1 s 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某1 s 末的速度比该1 s 初的速度总是大3 m/s ; B.某1 s 末的速度比该1 s 初的速度总是大3倍; C.某1 s 末的速度比前1 s 末的速度大3 m/s ; D.某1 s 末的速度比前1 s 初的速度大6 m/s 3.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t 秒到达位移中点,则物体从斜 面顶端到底端共用时间为( )A .2t B .t C .2t D .2 t /2 4.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之比为2 : 1,下落高度之比为l: 2,则( ) A .下落时间之比是1:2 B .落地速度之比是1:1 C .落地速度之比是1: 2 D .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是2:1 5.光滑斜面的长度为L ,一物体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滑至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L/t B .物体在t /2时的即时速度是2L/t C .物体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瞬时速度是2L/t D .物体从顶点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的时间是2t/2 6. 如图所示为一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整个过程中,CD 段和DE 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 B. 整个过程中,BC 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 C. 整个过程中,C 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 D. BC 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m 7.两辆游戏赛车a 、b 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 =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 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 图如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 ( ) A . B . C . D . 8.下列所给的图像中能 t /s t /s t /s t /s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探究导入] 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 0,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时间t 内的末速 度为v .试求t ′=t 2 时的瞬时速度和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提示:由x =v 0t +12at 2得平均速度v =x t =v 0+12at ,由速度公式v =v 0+at 知,当t ′=t 2 时,v t 2=v 0+a t 2,故v =v t 2 ,又v =v t 2+a t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t 2=v 0+v 2,所以v =v t 2=v 0+v 2 . 1.平均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t 2 =12(v 0+v t )=x t . 2.逐差相等: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是一个常量,即Δx =x Ⅱ-x Ⅰ=aT 2 推导:时间T 内的位移x 1=v 0T +12 aT 2① 在时间2T 内的位移x 2=v 0×2T +12 a (2T )2② 则x Ⅰ=x 1,x Ⅱ=x 2-x 1③ 联立①②③得Δx =x Ⅱ-x Ⅰ=aT 2 此推论常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用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二是用以求加速度. [易错提醒] (1)以上推论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他性质的运动不能套用此推论式来处理问题. (2)推论式x Ⅱ-x Ⅰ=aT 2 ,常在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打出的纸带求物体的加速度. [典例3]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 和64 m ,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 ,求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及加速度. [解析] 法一:平均速度法 画出运动过程如图所示 连续两段相等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1=x 1T =244 m /s =6 m/s ,v 2=x 2T =644 m /s =16 m/s

匀变速直线运动习题及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甲、乙两辆汽车速度相等,在同时制动后,设均做匀减速运动,甲经3s停止,共前进了36m,乙经停止,乙车前进的距离为( ) (A)9m (B)18m (C)36m (D)27m 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它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变,若发动机的功率保持恒定,汽车在加速行驶的过程中,它的牵引力F和加速度a的变化情况是( ) (A)F逐渐减小,a也逐渐减小 (B)F逐渐增大,a逐渐减小 (C)F逐渐减小,a逐渐增大 (D)F逐渐增大,a也逐渐增大 3、图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从纸带上看,打点计时器出的毛病是( ) (A)打点计时器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够大 (C)电源频率不够大 (D)振针压得过紧 4、质量都是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则在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中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的是( ) 5、物体运动时,若其加速度恒定,则物体: (A)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做直线运动; (C)可能做曲线运动; (D)可能做圆周运动。 6、以A点为最高点,可以放置许多光滑直轨道,从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记下小球经时间t所达到各轨道上点的位置,则这些点位于( ) (A)同一水平面内 (B)同一抛物面内 (C)同一球面内 (D)两个不同平面内 7、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位移 (B)速度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8、皮球从3m高处落下, 被地板弹回, 在距地面1m高处被接住, 则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 (A) 4m、4m (B) 3m、1m (C) 3m、2m (D) 4m、2m 9、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 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 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 ) (A) (B) (C) (D) 10、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S=4t+2t2(m), 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A) 0、4m/s2 (B) 4m/s、2m/s2 (C) 4m/s、1m/s2 (D) 4m/s、4m/s2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质点甲以8m/s的速度从O点沿Ox轴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从点(0,60)处开始做匀速运动,要使甲、乙在开始运动后10s在x轴相遇。乙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方向与x轴正方向间的夹角为________。 12、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射来,恰穿透三块相同的木板,设子弹穿过木板时的加速度恒定,则子弹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 13、一个皮球从离地面高处开始沿竖直方向下落,接触地面后又弹起,上升的最大高度为,在这过程中,皮球的位移大小是________,位移方向是________,这个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__. 14、火车从甲站出发做加速度为 a 的匀加速运动,过乙站后改为沿原方向以 a 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到丙站刚好停住。已知甲、丙两地相距24 k m ,火车共运行了 24min ,则甲、乙两地的距离是____ k m ,火车经过乙站时的速度为____ km / min 。 15、以 v = 10 m /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第 2 s 末关闭发动机,第 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9 m / s ,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 m / s2 。汽车10 s 内的位移是____ m 。 16、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中的速度是υ1,在以后的三分之二路程中的速度υ2=54千米/小时,如果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U=45千米/小时,则汽车在通过前三分之一路程中的速度υ1= 千米/小时.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和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和例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中物理必修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 一、三个重要推论 (1).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____________ (2).某段位移中间位移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_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①公式:S2-S1=S3-S2=S4-S3=…=Sn-Sn-1=△S=aT2 ②推广:Sm-Sn=(m-n )aT2 二、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推论(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 (1)l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l :V 2:V 3……=1:2: 3……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S l :S 2:S 3……=12:22:32……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S Ⅰ:S Ⅱ:S Ⅲ……·=l :3:5……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l :t 2:t 3……=l :(2—l):(3一2)……

1.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垂直穿过三块紧挨着的木块后,穿出时速度几乎 为零.设子弹在木块的加度相同,若三块木板的厚度相同,则子弹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 = __________________;若子弹穿过三块木板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三块木板的厚度之比d1:d2:d3 = 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ls内的平均速度为() A.5.5 m/s B.5 m/s C.l m/s D.0.5 m/s 3. 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0匀加速直线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 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动到停止一共经历t=10s,前进了15m,在此过程中,汽车的最大速度为()A. 1.5m/s B.3m/s C.4m/s D.无法确定4.一个物体自静止开始做加速度逐渐变大的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末速度为v t,则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A.x < v t t /2 B.x = v t t /2 C.x > v t t /2 D.无法确定5.一物体做匀变速度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的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1s的时间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s2 6.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 线运动,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到C点时的速度为2v,则AB与BC 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A. 1:4 B. 1:3 C. 1:2 D. 1:1 7.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前3 s内下落的距离是第1 s 内下落距离的几倍() A.2倍 B.3倍 C.6倍 D.9倍 8.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的速度为30m/s,则它下落的高度是______ m。它在前2秒内的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 m/s,它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_ m。(g取10m/s2)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 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小车速度沿时间变化的规律) Ⅰ、实验操作 实验中应注意: ⒈实验物体在桌面摆放平整:左右水平,前后水平; ⒉若有必要,适当把桌面垫斜,以免挂的钩码太轻拖不动小车:平衡摩擦力; ⒊先通电打点计时器,后放手是小车运动; ⒋多次测量:重复2-3次,选择清晰的一组) ⒌注意小车、限位孔、纸带是在同一直线上,以免纸带发生倾斜与限位孔的旁边发生摩擦,增大摩擦对实验的误差 Ⅱ、数据处理 1.选点(选看得清的点开始为计数点) 2.计数点:每间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t= 3.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等时间间隔的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Ⅲ、作图原则 ⒈剔除偏差较大的点(排除实验当中出现的偶然误差) ⒉用一条平滑的直线或曲线尽可能地穿过更多的点 ⒊尽可能地让未能落到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第二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 1.从加速度的角度出发a=△v/△t=(v-vo)/t 推出v=vo+at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矢量式 例题: 1、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是多少km/h? 17m/s=61km/h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是s,若物体通过这段时间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v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新洲四中物理组王杏喜 【教学内容分析】 考纲对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均为二级要求。本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常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考查,有时也单独考查,如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问题。 其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能恰当选择这些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解决物理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2)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直线运动的研究,保持对运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及其重要推论,并加以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运动学问题。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具】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请同学们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

生: 师分析讲解: 1、四个公式,五个物理量知三求二.公式的选取原则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以方便快捷的原则,选用合适的公式.每个公式中都涉及了5个物理量v 0、v 、a 、t 、x 中的4个,我们选用涉及已知量和所求量的公式会简捷一些.例如已知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求加速度时,因为不涉及时间,我们选用v 2-v 02=2ax 。 2、四个公式均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速度—时间关系式:v t =v 0+at ,位移—时间关系式:s =v 0t +1/2 at 2,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2ax 均为矢量式,所以应用时要选取正方向,一般情况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则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 取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时a 取负值. 3、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注意单向速度减速为零后停止(加速度变为零)和双向可逆(加速度不为变)两种情况。 刹车类问题: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即停止运动,其加速度a 也突然消失。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与实际运动时间的关系。对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也可以按其逆过程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切忌乱套公式。 双向可逆类的运动:如一个小球沿光滑斜面以一定初速度v 0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就会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整个过程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不变,所以该运动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方程,但必须注意在不同阶段v 、x 、a 等矢量的正负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下面的几个推论式: (1)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即: =恒量 可以推广到: (2)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2 021at t x +=υax t 220 2 =-υυt t x t 2 0υυυ+= =- at t +=0υυ2aT x =?2 )(aT n m x x n m -=-202 _ t t υυυυ+= =

匀变速直线运动计算题专题训练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计算题专题训练 1、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0s速度达到20m/s,求: (1)汽车加速度的大小(2)10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 2、某高速公路最大限速为40m/s,一辆小车以30m/s的速度在该路段紧急刹车,滑行距离 为60m.(汽车刹车过程可认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1)求该小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 (2)若该小车以最大限速在该路段行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3s,求该车的安全距离为 多少?(安全距离即驾驶员从发现障碍物至停止,车运动的距离) 18. 解:(1)由静止加速到20m/s,根据v=at得: (2)由静止加速到20m/s,根据得: 答:(1)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 (2)10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为100m 3、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m/s,第7秒内的位移比第5秒内的位移多4m。求:(1)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在5s内的位移。

4、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经2s速度变为6m/s,求:(1)刹车后2s内前进的距离及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2)刹车后前进9m所用时间;(3)刹车后8s内前进的距离. 25.【答案】(1)解: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得出车后2s内前进的距离为: x= = t= ×2=16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v=v0+at得:a= m/s2=﹣2m/s2 (2)解:汽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为: 根据x=v0t+ 得:9=10t﹣ 解得:t=1s (3)解:根据(2)可知汽车经10s停下,所以刹车后12s前进的距离即汽车刹车10s前进的距离, 由逆向思维法可得:x= = =50m 5、如图所示,小球在较长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v0=2m/s,加速度a=2m/s2向下滑,在 到达底端的前1s内,所滑过的距离为 7 15 L,其中L为斜面长,则 (1)小球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为多少? (2)斜面的长度L是多少? 14:3s 15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