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逐渐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培训 退休金将并轨职工养老险

北京逐渐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培训 退休金将并轨职工养老险

?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涉及本市46万人的事业单位改革将逐步深入推行。这意味着,一直以来被视为畏途的事业单位改革,正式提上了官方日程。

记者获悉,在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方案

改革将分三大类推进

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将由市编办牵头,研究制定本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记者了解到,本市事业单位将进行分类改革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其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前两类改革。

对此,规划草案虽然再无更为细化的表述,但记者注意到,这已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官方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最为明确的表态。此前,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牵扯各方利益博弈,一直被视为改革畏途,未能有实质进展。

「解读」

教育医疗单位是难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表示,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大课题,从国家层面来讲,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多达3200多万人,吃财政饭大头在事业单位。在他看来,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安排,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回到公务员队伍,自然没有阻力。具有经营能力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也是大势所趋,如出版社改制等情况,目前来看改制进展得较为顺畅,阻力不大。

而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三类事业单位,即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比如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积聚了大量的高端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改革如果太伤害这些人的利益,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汪玉凯认为,正是因为难度积聚在第三类事业单位,因此规划较为保守地提出十二五期末完成改革较为容易的前两类事业单位改革,而具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从规划来看尚没有时间表。

方案

退休金并轨养老保险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内容,本市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逐步形成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保制度。

记者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本市事业单位总数有9000余家,涉及人数46万多人。去年,本市所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实现公开招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下一

步深入改革打下了基础。

「解读」

本市改革方案显保守

汪玉凯称,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从2008年开始下决心改革,从全国选择5个省市作为试点,其重要的内容是养老,欲把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推向社会。可是改革遇到了门槛,许多地方的高端人才纷纷提前退休,大学教授符合条件的也提前退休了,因为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制度设计,如果养老社会化以后,事业单位退休金大幅度下降,很多人一听很恐慌。这致使改革推行遇到很大阻力。

汪玉凯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政策设计还有一定的缺陷,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政策设计还值得推敲反思。他认为,整个设计是公务员队伍不动,先改企业再改事业单位,这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大家反问“为什么公务员不进行改革?”

汪玉凯认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没有超出全国的框架,是较为保守阐述方式,“行政性事业单位回党政机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回归机关,大家都高兴,没什么阻力。同时,市场信号好的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是大势所趋。”

同时,汪玉凯认为,对于改革难度较大的部分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是比较吻合北京实际的。只要政策稍微明朗一些,北京市也会走到前列的,因为这方面改革有待于深挖,关系到民生的问题,也是北京市政府今后致力所在。

记者观察

全国改革试点如履薄冰

谁动了我的退休金?

因为涉及退休金并入养老保险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改革因此推行受阻,一路磕磕绊绊。

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及分类改革。

该改革方案确定的改革路径其实非常明确。

首先,对庞大的事业单位队伍进行分类,其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可直接并入机关单位,按公务员对待;经营类事业单位则直接转为企业,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最终的改革对象是那些“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接下来,对这部分人实行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即改为由个人及单位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待遇将在有所平衡的基础上,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衡定。

同时,本着平稳过渡原则,养老待遇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一来,方案实施前已退休的可享受原退休待遇,这种待遇将比改制后的待遇高出很多。


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已近三年,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实际上,早在1991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亦随之启动,“但将近20年过去了,可以说根本没有启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表示。

一直顽强应对改革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30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其中70%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据悉,在现有3000余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被改革”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人员占绝大多数。

改革的另一大目的是为了“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一位参与制定改革方案的官员坦言,分类改革本身就困难重重。尽管从单位性质上看,要进行分类划分并不困难,但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

此外,对于公平性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教研部教授李习彬对记者表示,事业单位改革思路有问题,如果公务员队伍不动,就难免招致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不平衡,“更何况改革的方案还是公务员们来制定和操作”。

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受到以教职工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从业者的反对。其集中表现在,因改革设计方案使得退休金待遇差异较大,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

地处试点地区广东省的华南农业大学也被卷入“潮流”,一位已退休的教师称,当时有教师测算过,按老办法退休,退休金在3500元/月以上;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则可能只有1600元/月左右。

种种尴尬面前,分析普遍认为,有关部门及全国各地对这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仍未做好准备。

同样,在这项大考面前,分析揣测,北京市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态度更是慎之又慎。

甚至有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保留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里的改革方案完全是“大路货”,这是在全国试点不畅的背景下采取的最保守的态度。

而汪玉凯揣测,事业单位推向社会其他地方实施并不成功,可能是北京在此方面采取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在多重背景之下,北京市事业单位改革实质破冰仍需时日。

代表建言

差别化改革符合本市实际

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建议,事业单位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推进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要详细调研论证,制定可行的实

施方案。王建民以自己所在的教育系统举例称,近几年推进的事业单位全员实施聘任制,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是还有很多弊端。

王建民认为,政府对于大学教授实施短期三年聘任合同,每年都要考评,三年算总账,如果不能达标就要降为副教授,从表面看加强了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考评,强化了管理。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这对于研究人员非常不利,因为如果想要进行基础学科的深入研究,起码要保持基本的稳定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经过实践,降为副教授的情况很少,措施实际上也并没有实行起来,反而造成很多乱象。与此同时,因为聘期很短,教师对于学校的感情不深,也有许多负面影响。

王建民建议,必须经过详细分类制定有差别的实施意见,比如针对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改成五年一个聘期,两个聘期均合格之后,实施长久聘任。同时,在其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也要差别化地对待实际情况。
绩效(Performance)

什么是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不同的人对绩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有人认为绩效是指那种经过评估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绩效是指员工的工作结果,是对企业的目标达成具有效益、具有贡献的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常被用在人力资源的研究评估中。

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综上所述:绩效是成绩与成效的综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作出的其他贡献等。

绩效的特点
它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

1、多因性

多因性是指一个人的绩效的优劣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的环境、机遇,个人的智商、情商和它所拥有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及企业的激励因素。

2、多维性

多维性就是说一个人绩效的优劣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取得比较合理的、客观的、易接受的结果。

3、动态性

动态性即一个人的绩效随着时间、职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