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教学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课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教学上贯彻教学相长、古为今用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熟悉和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甄别是非,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依照本课程计划分中国文学史(一)〔包括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二)[包括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文学]两段进行教学。分别在大学专科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各段教学周数、周学时、总学时简表:

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程相关的教研活动,鼓励学生撰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布置课外作业三次,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组织观看有关的教学资料片。

七、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见左侧导航条

八、课程考试与评佑:

本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平时作业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九、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编先秦文学(20课时)

绪论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本身。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因神秘敬畏而引起惊奇恐慌,故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上古神化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其中《山海经》,最有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分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种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它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先民眼中,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互渗关系,这就形成了上古神话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伴随情感体验等思维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讲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阅读]《黄帝擒蚩尤》《夸父逐日》《后弈射日》《鲧禹治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原名《诗》、“诗三百’,共305篇.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其编集主要有“采诗”、“献诗”说。

《诗经》分风、雅、颂,最初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后来被用于政治外交场合,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实用价值。

秦火后,《诗经》的流传有今文的“三家诗”和古文的“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祭祖颂歌和周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几端。

《诗经》立足于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运用、押韵方式的多种多样,使《诗经》读来既节奏鲜明又具回环往复之美。《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奠定了我国诗歌重抒情的传统,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比兴手法在艺术上为后代提供了学习典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讲析]《关雎》《东山》《七月》《采薇》《生民》

[阅读]《卷耳》《兼葭》《汉广》《氓》《无衣》《柏舟》《北山》

《清庙》《谷风》《黍离》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狄》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的由简至繁的发展.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文字古奥典雅,其中的文诰都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经孔子编定,按时间顺序编排。记事简而有法,寓褒贬于叙事中。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传》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之处在于战争描写。大量生动的戏剧情节又使其充满故事性。

《左传》中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时还展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其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行动、对话以及细节描写。

《左传》记言文字简洁精练,婉而有致;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不是一人所作,西汉刘向编校整理后定名,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往往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战国策》语言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游士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大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的使用增强了辩辞的说服力: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讲析]《郑伯刻段于鄢》《崤之战》《召公谏弥谤》《冯谖客孟尝君》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鲁仲连义不帝秦》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孟子》也是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属对话体论辩文;《墨子》、《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其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

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先秦说理散文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系庄子自著。

《庄子》大量使用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说理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的说理文以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严密著称。其中大量运用日常事物等为喻,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韩非子》文章多针对现实而发,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其中最具文学意味的是寓言故事。

第五节先秦寓言(略)

[讲析]:《论语》(“侍坐”、“楚狂接舆章”)《孟子》(“齐恒晋文之事”)《庄子》(“逍遥游”)《韩飞子》(“说难”)

[阅读]:《论语》(“伐颛臾”)《孟子》(“养气”)《墨子》(“非攻”)《庄子》(“养生主”)《礼记》(“学记”)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明显不同于中原文化的习俗影响了其审美风气。

第二节屈原生平和作品

楚辞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是屈原所作。

第三节《离骚》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哀怨。

《离骚》塑造了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在形式上是“骚体”,语言上大量吸收楚地方言。

第四节屈原的其它作品

屈原的其它作品有《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招魂》。

第五节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的辞赋受屈原直接影响,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

屈原的人格力量和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讲析]:《离骚》《九歌·湘君》《九辩》(节选)

[阅读]:《涉江》《湘夫人》《山鬼》《哀郢》《对楚王问》

第二编秦汉文学(12课时)

绪论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朝文学创作空前冷落。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著而成,属杂家.部分文章文风平实畅达,并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辞采华美繁富,刻石文体制独特。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的政论散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贾谊散文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过秦论》是代表作;一类是就具体问题写的疏犊文,以《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代表;还有一类是杂论。[讲析]:《谏逐客书》《过秦论》

[阅读]:《察今》晁错《论贵粟疏》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贾谊赋情理深致,《吊屈原赋》是汉初赋代表作。

枚乘赋以《七发》最为著名,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第二节《子虚赋》和《上林赋》

二赋艺术地显现了盛世景象,生动描绘了奢华生活,并表现出讽喻意图;呈现恢宏壮丽之美,汪洋态肆又法度和谐。

[讲析]:司马相《子虚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剌世疾邪赋》

[阅读]:贾谊《鹏鸟赋》枚乘《七发》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家学渊源,博览群书,转益多师,广泛漫游,又因李陵之祸而“发愤著书”,创作出不朽的《史记》。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为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史记》的人物传记生动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其叙事并不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事件、宏大场面的驾驭尤其突出。

第三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

征。互见法的使用也是《史记》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人物传记具有雄深雅健的风格,浓郁的悲剧气氛和传奇色彩。

第五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后代散文、小说、戏剧均积累了宝贵经验。

[讲析]:《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苏武传》

[阅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扳任安书》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两汉乐府诗是指由乐府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乐府充分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对男女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第三节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汉乐府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汉乐府作者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作品的故事情节曲折完整,塑造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形式叙事,是汉乐府的一个特点。[讲析]:《孔雀东南飞》《战城南》《陌上桑》

[阅读]:《陌上桑》《十五从军行》《东门行》《饮马长长城窟行》《病妇行》

第五章东汉辞赋(略)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作了生动记叙,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

的展示。

《李广苏建传》中李陵、苏武的传记写得酣杨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汉书》行文谨严有法。

第二节《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撰写的一部历史散文;王充的《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王筠的《潜夫论》多议论时政之作。

[讲析]:《汉书·苏武传》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班固、张衡的诗

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张衡《同声歌》在五言诗历史上也有较重要地位。另有辛延年的《羽林郎》,模仿乐府民歌最为成功。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还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意盎然又不乏思辩色彩。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许多诗篇能巧妙地起兴发端,能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回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明白晓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讲析]:《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张衡《四悉诗》

[阅读]:辛延年《羽林郎》《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竹生》《西北有高楼》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8课时)

绪论

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同时,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曹操的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也较多描写了他本人的

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曹操乐府诗的最突出贡献。

曹丕诗以写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类作品最能体现水平,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第二节曹植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作品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第三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其《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刘祯的诗“绝妙当时”《赠从弟》三首是其代表作。蔡琰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悲愤诗》。

第四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充满孤独、苦闷的情绪,风格隐约曲折。

嵇康的诗以四言成执较高,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

[讲析]: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蔡王贵《悲愤诗》王粲《七衷诗》阮籍《咏怀》(往中不能寐)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阅读]: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刘祯《赠徐干》嵇康《忧愤诗》《与山巨源绝文书》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就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具有繁缛的特征,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句式趋向骈偶。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左思诗歌代表作是《咏史》八首,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其诗再现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刘琨诗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与左思咏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讲析]:陆机《猛虎行》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仙松)

[阅读]:刘琨《重赠卢谌》李密《陈情表》王羲之《兰亭诗序》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一生以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之间不断选择,后期尽管心情仍不平静,但坚定了隐居的决心.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他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他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可分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作田园诗的第一人,作品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静和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适的心境;有的是写躬耕的生活体验:也有些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咏怀诗和咏史诗表现了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行役诗的共同主题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恶,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赠答诗表现了陶洲明对友人的深厚之情。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是自然。将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一大开创。其具体艺术特色为: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中,最见其性情和思想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第五节陶洲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讲析]:《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其一)《饮酒》(其五)《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

[阅读]:《移居》《西田获早稻》《和郭主薄》《归田园居》(其三)《桃花源记》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现存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风格清丽缠绵,体制小巧,语言清新自然。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朝民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刚健豪放,语言朴素无华。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讲析]:《小夜歌》(始欲识郎时)《西洲曲》《木兰辞》《敕勒歌》

[阅读]:《小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打条长鸣鸡)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不仅把诗歌从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诗歌的突出内容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它方面的内容有: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描写自然山水。其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鲍照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讲析]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阅读]谢灵运《登江中孤屿》鲍照《梅花落》《芜城赋》孔稚硅《北山移文》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为后来格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沈约在永明体产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谢朓最突出的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其山水诗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做到了情景交融,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

南朝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中,成就较突出的还有阴铿、何逊等。

第二节刘梁诗人集团

齐梁间规模最大、影响最著的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第三节从市到宫廷

宫体诗内容贫乏,柔靡纤弱,但在艺术形式上有其贡献。

[讲析]谢月兆《晚登汕还望京芭》沈约《别范安成》陶宏景《答谢中书书》丘迟《与陈伯之书》

[阅读]谢月兆《玉阶怨》江淹《别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朝著名文人有温子昇、邢邵、魏收以及由南入北的颜之推、王褒、庾信等。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之间,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导致人才交流与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前期诗文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入北后,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庚信汲取了齐梁声律论、对偶等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雄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讲析]庚信《拟咏怀》(楚才称晋用)《哀江南赋》

[阅读]庚信《寄王琳》郦道元《之山夹》杨之《洛阳伽蓝记》

第八章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

第二节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按内容,志怪小说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鬼怪神异;佛法灵异。代表作《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按内容,志人小说也可分三类: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表现名士风流。艺术上,“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

[讲析]《搜神记》《三王墓》《韩凭妻》《世说新语》刘伶病酒,过江诸人

[阅读]《搜神记》《李寄》《西京杂记·画工弃市》《世说新语》(石崇王垲,华歆王郎)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成就辉煌。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晚唐五代词的成就是词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开端。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初唐诗坛

初唐贞观时期,人们认识到了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这一新课题。

上官体“以绮错婉媚为本”,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细腻精巧。

初唐四杰的诗作,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开始出现了一种壮

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沈亻全期、宋之问最后完成了五言律的定型。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提倡风骨和兴寄,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追踪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同时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这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集中体现为38首《感遇》诗。其中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唐诗的意境创造提供了成功范例.

[讲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火回《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阅读]王勃《滕王阁诗》卢昭邻《长安古意》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桔)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早年的一些诗作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但其最高成就在于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表现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孟浩然诗自然平淡又意兴无穷。与王孟诗风相近的还有裴迪、储光羲等人。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豪爽俊丽,绪密思清;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清逸明丽中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高适诗气质沉雄,骨力浑

厚,境界壮阔;岑参诗慷慨豪迈,奇伟壮丽。

[讲析]:王维《山居秋瞑》《使至塞上》《谓城曲》《红豆》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高迨《燕歌行》岑参《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河西征》

[阅读]:孟浩然《春晓》《宿建德》王维《渭川田家》《观猎》《桃园行》《鹿柴》王之涣《鹳鹊楼》王昌龄《西宫春怨》岑参《白雪歌》高适《封丘县》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幻想着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由于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有着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其人格的最突出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另一方面是用古题写己怀。他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创作中,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李白的歌行,空无依傍,笔法多变,任随情性所之,变幻莫测,摇曳多姿,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李白的绝句往往以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韵味,清新的境界中蕴含着飘逸潇洒的风神。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他对感情的抒发往往是喷发式的,与此相应,作品中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同时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语言清新明快,以明丽爽朗为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讲析]:《将进酒》《行路难》《丁都护歌》《秋浦歌》《宣川谢月兆楼饯别枝书叔云》《长干行》

[阅读]:《蜀道难》《塞下曲》《望天门山》《梦游天妖·吟当别》《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具有史的认识价值的同时,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杜甫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同时融入强烈的抒情.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杜甫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仅用其写传统题材,而且以之写时事;他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浑融流转;在炼字炼句上,杜甫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风格多样,最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萧散自然是杜诗又一重要特色。 [讲析]:《兵车行》《春望》《石豪吏》《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赠卫八处士》

[阅读]:《自京赴奉先咏怀》《丽人行》《北征》《秋兴》(八首)《客至》《梦李白》《房兵曹胡马》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早期作品中不乏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而后期作品则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与散淡,其诗作的主导倾向是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平和冲淡。

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的诗歌中都流露出一种冷落寂寞的情调。

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往往是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

[讲述]: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李益《春夜闻笛》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同时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见称的诗作,或者气豪势猛、声宏调激,或者搜罗奇语,雕镂词句,创造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在表现手法上,他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诗风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

李贺的诗作具有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充满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

韩孟诗派的另一创新之处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韩愈是突出代表,具体表现为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并以议论入诗。

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禹锡诗歌雄直劲健;柳宗元诗歌冷峭简淡。

[讲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孟郊《游子吟》,李贺《南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杨柳青青)[阅读]: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李贺《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柳宗元《南涧中题》《江雪》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讽谕诗深刻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化和欺压人民的罪行。其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第二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表现为在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上务求尽情,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的意境。此外,二作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的运用生动传神等特点。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

元镇和白居易创作了大量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诗歌。

[讲述]:白居易《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瑟琶行》《钱塘湖春行》

[阅读]:白居易《杜陵叟》《卖炭翁》《井底引银瓶》,元稹《连昌宫词》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的呼声、儒学复兴的思潮促成了文体文风的改革。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有:“文以明道”;同时充分重视“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为文宜“能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在散文创作上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愈的论说文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情感激烈,气势夺人:杂文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传记、碑志也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柳宗元的杂文或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的幽愤,或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山水游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的景物,经过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美,同时融注自己的寂寥心境,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讲析]:韩愈《师说》《张中丞传后叙》,杜牧《阿房宫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

[阅读]: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白居易《与元九书》,陆龟蒙《野庙牌》

第九章唐传奇

初、盛唐为唐传奇的发韧期,中唐是兴盛期,晚唐由盛转衰。

唐传奇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情性的功用,善于以虚构营造真切感人之情境;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辞采等也有突出的成就。

[讲述]:白行简《李娃传》

[阅读]:杜光庭《虬须客传》,李朝威《柳毅传》

第十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杜牧诗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其咏史怀古诗在即景抒情之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第二节苦吟诗人

晚唐苦吟诗人以贾岛、姚合为代表,刻意追求清新奇僻,诗境狭窄。

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尤其是温庭筠的许多诗,艳丽中还带有较浓厚的世俗乃至市井色彩.

第十一章李商隐

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诗歌按内容主要分五类: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爱情诗。

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李商隐的无题一类诗歌,境界、情思朦胧,往往具有多义性。其原因在于他把自己复杂的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以及大量用典、使用独特的意象或意象组合等方面。

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

李商隐诗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技法纯熟,情感统一,所以表现出凄艳而又浑融的风格。

[讲析]:杜牧《过华清宫》《赤壁》,李商隐《安定城楼》《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夜雨寄北》·

[阅读]:杜牧《早雁》《山行》,李商隐《贾生》《隋宫》·《马崽》,杜荀鹤《山中寡妇》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与燕乐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词初起于民间,今可见者为敦煌曲子词.盛、中唐一些文人如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开始尝试创作。

第二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是五代时产生于后蜀的词集,作者一般被称为花间词人,词风绮采轻艳。

温庭筠词浓艳细腻,绵密隐约;韦庄词疏朗自然,深婉低回。

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词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李王景词蕴含较深的忧患意识;李煌词贯穿着真情性,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

[讲析]:张志和《渔歌子》,白居易《忆江南》,温庭筠《梦江南》《菩萨蛮》,李煜《浪淘沙》《虞美人》《乌夜啼》

[阅读]:李白《忆春娥》韦庄《菩萨蛮》,痛惜延已《谒金门》,无名氏《菩萨蛮》(枕前发尽千百月),李煜《涩淘沙令》(帘外雨潺)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代文学是中古文学第二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词达到了颠峰状态,话本小说、诸宫调、杂剧、南戏等通俗文艺迅速发展,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有兼济天下之志,关心国家和人民,不满晚唐的浮靡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明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提出复古主张的还有柳开、穆修等。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与王禹

王禹学习白体诗,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8-16 15:20:04 一、单选题 1. (4分)湘夫人第二部分写() A.A追求 B.B相聚 C.C分手 D.D离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4分)关于《战国策》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A它的作者是刘向 B.B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等 C.C主要记录了战国进谋臣、策士游说诸候的言论行动 D.D行文中多用排比和比喻,夸张渲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3. (4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曹植 B.B谢灵运 C.C鲍照

D.D曹操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以下不属于李白诗歌特征的是() A.对“我”的突出,对个人自身的重视 B.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C.情绪急剧变化 D.清峻明朗的总体风貌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A.谢脁 B.谢灵运 C.鲍照 D.左思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4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一句很有名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么 ,那它后面的诗句应该是什么? 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D.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4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柳宗元 B.B韦应物 C.C韩愈 D.D白居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8. (4分)《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以上两句话出自()。 A.A《捕蛇者说》 B.B《劝学》 C.C《进学解》 D.D《送李愿归盘谷序》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9. (4分)在汉乐府vv古歌>>里"离家日趋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A.A坐中何人,谁不怀忧 B.B心思不能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宋初三种诗体: 西昆体(主流体),学习李商隐。 代表作家:刘筠、杨亿、钱惟演。 晚唐体学习贾岛、姚合。 代表作家:九僧、寇准 白体(香山体)学习白居易。 代表作家:李昉、徐铉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中国四大喜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关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名词解释 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经句。 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

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位诗人,他们成就大,名望高,称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讲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为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的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后世称为“山谷林”。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课程内容,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 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所属流派。 3. 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 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以下各篇列为泛读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 《硕鼠》 《将仲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上)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难一》 屈原《离骚》(第一部分) 《湘夫人》 晃错《论贵粟疏》 马司迁《报任少聊书》 《魏公子列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平陵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曹植《白马篇》 《洛神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世说新说·过江诸人》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 《代东武吟》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 《拟咏怀》(萧条亭障远) 《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之任蜀川》 杨烔《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渭川田家》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 《望天门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 《丽人行》 《新婚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愈《山石》 《杂说》(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祭十二郎文》 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江雪》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刘禹锡《石头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轻肥》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 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两闲人如吾两人耳。”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 ,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

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名句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氓》:"送于涉淇,至于顿丘。"淇,指淇水,在今()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成语"退避三舍"出自() A.《曹刿论战》 B.《晋楚城濮之战》 C.《烛之武退秦师》 D.《冯谖客孟尝君》 4.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作品是() A.《九歌》 B.《九章》 C.《九辩》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 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感情,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 比喻君主,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主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 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 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5、神话:就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 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6、春秋笔法:《春秋》一书笔法严谨,用意深微,寓含褒贬,所谓“以一字为褒贬”,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 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7、《战国策》:原名叫《国策》、《长短》、《国事》等,是由汉人汇编成书,后由汉末刘向重新编排整理而成。 分别记载了十二国策,是一部专门记录战国纵横家和谋士言行、谋略的国别体史书。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史传文学有很大影响。 8、洪水神话:指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的先民神话中,关于它的成因 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有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其主题也与西方不同,反映了我国民族的积极斗争精神和智慧。 9、春秋三传: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主要以叙事 为主,把《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公羊传》、《谷梁传》二书侧重阐发《春秋》的经义,叙事也少,以议论为主。在文学上比不上《左传》。 10、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学界一般把赋比兴三者成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而风雅颂则是《诗经》的内容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 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 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