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2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2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2小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1古 诗 两 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5

1

? 2 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 (3)

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

4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 5

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并且又把反映天光云影的情景喻为心智容量之广,鉴理之明。

④这两句仍然以方塘作为比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的智慧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这两句是诗人读书后所产生的感想,一、二句的比喻是为这里的表达感想而作的铺垫,说明感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依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释诗人题目。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师再次范读,学生画出节奏。

(4)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障碍,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诗意:青少年时代下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句意: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工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句,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诗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自由练读。

(3)学生诵读。

(4)指导背诵。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读书贵在有疑。”课堂上,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答,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相关的点拨。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这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学。

2.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把“工夫”写成“功夫”。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错纠错的方式,在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时我故意把“工夫”写成“功夫”,接着让学生预习来发现错误,并顺势接受错误,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

1.按原文填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再积累陆游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把诗歌的作者、题目和诗句用线连起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景象,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4.领悟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图片,光盘。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时指导。

准确理解下列词语。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你,这里指方塘。如许:如此。为:因为。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4)看图,听音乐,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5)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

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会更加开阔,更加敏锐,这就告诉了我们要想获取新知识,就要不断学习。

思考:

《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作者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诗人是想借池塘里的水说明一个读书的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这是最重要的。)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渠、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练习书写。

观书有感

↙↘

共徘徊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因为

1.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到作者的寓意。抓住关键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地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2.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注重模糊教学,但是在诗歌教学中,字义的理解是不能含糊的。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有“鉴、开、徘徊”等字眼晦涩难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或是幽默的语言、合理的体态等让学生对这些字词有准确的理解,从而为理解诗意扫除障碍。

1.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根据古诗《观书有感》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池塘边长满了青翠的水草,不时会听见几声鸟鸣,这美丽的景色怎不让人陶醉?(答案不唯一)

1.关于学习的古诗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文

[宋]王安石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古代“劝学诗”集锦

◆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惜时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93分) 1. (10分)看拼音,写词语。 ké sou jiān mièwēi yípáng bózhǎn dīng jié ti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ēng gǎo wéi kěn fēn biàn jū gōng cuī gān liè d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分)多音字组词 济jǐ________jì________ 蒙mēng________méng________ 3. (1分)读古诗《夜书所见》,按内容填空 知有儿童挑促织,________。 4. (10分)形近字组词。 镀________ 峨________ 棕________ 棱________ 椭________ 渡________ 饿________ 踪________ 凌________ 随________ 5. (5分)有人说,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有些汉字字形直观形象,能传神地表达字的意思。请从“本、末、体、孝、采、逸”六个汉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这个字的字形,谈谈你对这个字字义的理解。 6. (5分)小白兔遇到了什么事?它为什么哭了?后来又是谁帮助了它?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用几句简单的话写下来。 7. (5分)描一描,写一写,并口头组词。 8. (5分)修改病句。 ①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改正了错误。 ②在春节联欢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③经过老师的帮助,我的错别字大大降低了。 ④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作。 ⑤我知道了活动的下一次内容和时间。 ⑥全班同学认真讨论并听取了班长的建议。 9. (5分)缩句 ①一群可爱的海鸥飞过风平浪静的海面。 ②善良的兄妹俩在优美的琴声中陶醉了。 10.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渠方塘清如许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无遗力”“老始成”“躬行”“鉴”“徘徊”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及插图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人对读书的感想,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1.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意境,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看图、想象、讨论、交流、吟诵、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从而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借助拓展练习,训练学生读写结合、模仿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及诗人相关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导入:大家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请同学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利用所学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迸发出学生无限热情。] 2.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理解题意,读熟古诗 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古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测评4古诗两首_苏教版

字词模块 4古诗两首 课时测评方案 忽传(chu an zhu a n) 蓟北(j in j i) 涕泪(t i d i ) 漫卷(ju an ju a n) 好还乡(h ao h a o) 即卩从(j i j i) 祭祀(j i j i ) 衣裳(sh a n g ch a n 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 a j i t i l e i lu o y a n g x i y u ku a n g 三、多音字组词。 w u xi a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A.有名望的。 ( B. ) 听见。 C. 用鼻子嗅。 2?漫卷诗书喜欲狂。 ( ) A.水过满,向外流。 B. 到处都是;遍。 C .不受约束; 3 .家祭无忘告乃翁。 ( ) A.是;就是。 B. 于是。 C. 你;你的。 青春: 万事空: 但: 北定: 同: 元知: 初: 涕泪: 乃: 放歌: 妻子: 漫卷: 句子模块 六、默写古诗。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填序 四、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随 便。 五、解释下列词语。

o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____ ■勺诗,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他 。 2 .诗中“喜欲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意思;诗中 _”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诗人情感。 3. ____________________ 《示儿》是__________ 代诗人 ______ 在寸写的诗,此时 他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想法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判断正误。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 ( ) 2 ?《示儿》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 )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 读写模块 九、课外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 2教案 长春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基础知识: 正音字: 羌(qiāng)闺(guī)鼙(pí)驿(yì) 多音字: háng(银行) sè(颜色) 行色 xíng(行人) shǎi(掉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课文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句,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悟中品读,读中悟情,品悟诗人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读出感悟。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读中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积累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词,了解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激发兴趣,读懂题意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优秀的诗作灿 若星河。说道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有谁? 2、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咱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大家对杜甫有什么 了解? 3、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诗歌。(师生合作读) 4、出示: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我们读出了怎样的杜甫? 6、出示杜甫的画像及简介。 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 8、齐读课题。

9、“闻”是什么意思? 10、谁听? 11、他听到什么? 12、“官军”指什么? 13、“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 14、这里的河是特指黄河,那么“河南”是指?“河北”是指? 15、“收”怎么理解? 16、那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把句子说完整。 17、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走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示课题),去 感受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握节奏,读中明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的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 时候,注意生字,快把这首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念通顺。开 始。 2、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3、读得不错。 4、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 这句话读一遍。 5、生:(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6、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 ..(q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妻子”现在 .....读(qīzī)古诗中读的是(qīzǐ)。 8、现在生活中妻子 ..(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qī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 9、我想可能指老婆和孩子。 10、你真聪明,请你把这句诗再读一遍。(生读) 11、生齐读。 12、很好,谁再来读一读。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诗歌当中出现的几个地名。 13、生读。 14、“剑外”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15、指剑门关外,在现在的四川剑南一带。 16、诗中除了“剑外”,还出现了其它地名,找出来,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 17、(生边说课件边出示地理位置)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18、很好。同学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尽可能的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来。来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来。 19、生自由练读。 20、谁来读? 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怎么停顿的? 22、出示停顿,指导。

2019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诗两首(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示儿)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执教:赵德飞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设计方案)

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几句名言,自由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至1」。 2、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 的,读书也叫“观书”,板 书。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 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课件出示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检杳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读名言 齐读名言 学生书空 默读简介,了解朱熹, 指名介绍。 齐读课题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 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 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 流。 指名读,相机正音 “鉴”“徘徊”,再指名读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 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 节奏提示,分组读 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引用朱熹的读书 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 习,让学生对朱熹产 生一种熟悉感,便于 接下来的古诗学习。 通过引导,使学 生把全诗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zǐ yù xué wèn shào zhuà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多音字组词 觉jué________ jiào________ 行xíng________ háng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工夫 绝知

躬行 4.写出近义词 躬行—________ 浅—________ 学问—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少壮—________ 古人—________ 浅—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始________ 治________ 绝________ 绝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工夫 ②绝知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学问 ②躬行 9.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无遗力________ 绝知________ 躬行________ 1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一定把这道题做出来。 ②他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 ②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遗________ 深入________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不会这样湿。 ②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准会长蛔虫。 1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________ ②做事所耗费的时间。________ 15.根据上句写下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 16.翻译句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扩句。 ①西湖在杭州。 ②气球升上天空。 18.缩句 ①仲先生很快地回答他的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 感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背诵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说说《示儿》着重写哪方面内容。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始:才。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意思是: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肤浅的,要想深入透彻地理解,就应该亲身实践。 6、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7、体会本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8、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说说这首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措方塘。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要问这方糖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明净,原来是有活水从源头源源不断第流进来啊!) 三、小结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写读书所生的感想。 不同点:前一首主要写读书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后一首主要写读书必须要不断获取新知,才能使心智开阔、敏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19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优质课教案古诗二首

5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

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

17.古诗两首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二、介绍诗人,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

“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示儿》 一、教材分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公元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奔走、呐喊,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学情分析 1.该年段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2.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比较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诸如生字词学习、课文读通顺等一般在预习阶段均能得到落实,除特殊情况外,课堂上不必安排此方面专门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作一下检测即可。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相较于同年级其他班,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形象思维能力则相对弱一些。而且学生间的思维水平、思维结构还有情感发展倾向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半左右的学生偏向于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在“动情感悟”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班学生课外收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相对较高,能比较广泛地寻找相关信息,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总体来看,学生信息渠道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较多的课外信息资源。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中需要对以下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 ⑴陈丽萍、霍达:这两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弱,前者思维很慢,对较深的理解不容易达成,同时学习自信心很低,在课堂上要对其适当降低要求,多予鼓励;后者思维比较混乱,表述能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生字(最新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生字 1【筝】 读音:zhēng 巧记:竹()字头上坐,还要“争”什么。 字义:古代的一种弦乐器【风筝】玩具的一种,用竹篾做架,糊上纸,牵线放在空中,可以飞得很高 组词:古筝 造字:形声法 造句: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广场放风筝,我开心极了。 笔顺:上窄下宽。“争”中间横长,(亅)在竖中线上。 字歌:竹木制古筝挣扎手不停睁眼仔细瞧琴弦亮铮铮 2【翘】 读音:qiào 巧记:烧掉左边(尧)“羽”毛。 字义:一头向上仰起 组词:翘起翘尾巴往上翘 造字:形声法 造句:公鸡翘起尾巴,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笔顺:“尧”上部斜中求正,浮鹅钩充分右伸。 字歌:祖国多富饶江山尽妖娆松鼠翘尾巴枫林似火烧 3【眯】

读音:mī 巧记:满眼(目)都是稻“米”。 字义:①眼皮微微合拢②小睡 组词:①眯缝笑眯眯②眯一会儿 造字:形声法 造句:她总是笑眯眯的。 笔顺:左窄右宽。“目”较窄,横画间距均匀;“米”横短。 4【蜈】 读音:wú 巧记:小“虫”一“口”吞“天”。 字义:[蜈蚣]节肢动物,身体长而扁,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可入药 组词:蜈蚣 造字:形声法 造句:爸爸为我做了一只大大的蜈蚣风筝。 笔顺:“虫”竖宜直;“天”撇捺伸展,角度不要太大。 字歌:蜈蚣可入药错误要改掉娱乐很重要虞戴虎头帽 5【蚣】 读音:gōng 巧记:小“虫”遇见老“公”公。 字义:[蜈蚣]节肢动物,身体长而扁,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可入药 组词:蜈蚣

造字:形声法 造句:蜈蚣是常见的药用动物之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笔顺:左窄右宽。“公”撇短,捺长。 字歌:出言来诉讼有虫是蜈蚣松树好木材有羽是老翁 6【倘】 读音:tǎng 巧记:佛前(亻)和“尚”。 字义:连词,假使,如果 组词:倘若倘如倘使倘或倘来之物 造字:形声法 造句:倘若你不努力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笔顺:左部竖为垂露竖;右部横折钩要有力。 字歌:翻身床上躺起来走一趟有人倘若去河边水流淌 一、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天穹(gōngqióng)伫立(chùzhù)抻动(chēnshēn) 擎着(jíngqíng)哽咽(yànyè)气喘吁吁(xūyú) 二、比一比,再组词。 慨()燥()拄()蜜() 概()躁()驻()密() 三、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天天刮大风,冻得人出不去屋……”() A.引逗 B.招引 C.停留 D.逗笑

苏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 4 古诗两首》优课导学案_1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题目中的“闻”是什么意思?杜甫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 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上,唐朝的历史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到763年,这里才被官军相继收复,你们说,这是个怎样的消息?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大声地读课题。点明:河南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 二、整体诵读 1.自主读诗(读准、读通) 2.借助预习读懂诗句。 3.自学交流,你知道了什么?(相机理解:妻子、涕泪、漫卷)地名,你能找出来吗?蓟北(今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三、研读赏析,品味诗情 1.这首诗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词表达了诗人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词? 喜到什么程度?(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就是形容喜态)2.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了统一,“剑外忽传达收蓟北”这是个什么消息?(喜讯)3.是一个好消息来到了,所以说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哪个词看出来的? 把这个喜讯来得快的感情读出来,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样?“涕泪满衣裳”用个成语怎么说? 4.男儿有泪不轻弹,写这首诗之前,杜甫也曾经流过泪(出示《春望》)指名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对着春日的花鸟流下了眼泪。这泪里包含着什么?(痛苦、伤心、感伤、激愤) 5、今天的泪是怎样的泪?(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杜甫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会想些什么? 6.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还有吗?“漫卷诗书喜欲狂”请告诉大家诗人为什么要喜欲狂?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一喜叛军平定,二喜国家得到安定,三喜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四喜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7.四喜回乡得偿愿,他怎么不喜欲狂呢?(读这两句) 8.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什么歌?喝的是什么酒? 纵酒高歌,他要唱喜歌,喝喜酒啊,唱喜歌,喝喜酒的时候,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22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22课《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及感悟 温故知新引诗题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宋代陆游的爱国诗《示儿》,我们一起背诵。 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说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齐读课题 师:你们读准了“聿”字。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吗? 师:都知道啊!那这里的“示”在字典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示;使别人知道 师:结合诗题,这里的“示”是什么意思? 生:教育、告诫 师:知道了关键词“示”的意思,相信你一定理解了诗题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 生: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师:理解了意思,再读就更有一番韵味了。 再读课题 【《示儿》是本学期第一单元学习的古诗,是语文教材的“例子”,引出这个例子就是帮助学生回忆起作者陆游。从关键字上找突破口理解题意,为本课理解古诗句提供方法。】 初读示范出韵味 师:陆游会用哪些读书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任务提示,自由地读读古诗。 出示“任务提示一”,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 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 师: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节奏。咱们听听老师怎么读的。 师范读 师:想不想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啊?先请女生来读读。 女生读 师:读出了诗的节奏。男生来读读。 男生读

师:读出了诗的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 全班读 师:这次把诗的节奏读出来了,读出了诗的韵味。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读,才能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 调动积累明诗理 师: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还要理解古诗。请同学们根据“任务提示二”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哪些诗句的含义。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的,在旁边打上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维与文本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中闪现】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讨论,相信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把你读懂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第一句读明白的举手!看来真不少,那看到“遗”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遗忘、遗嘱、遗憾、遗迹…… 师:看来“遗”字的含义真丰富,在字典中它有多种解释,(出示“遗“字的不同意思)在诗句,选哪一个解释比较合适? 生:选第三种,余、留的意思。 师:解释字词,不能生搬硬套字典上的解释,要加以补充和调整。“遗“在这句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保留。 师:那“无疑”呢? 生:不保留。 师:不保留什么? 生:全部的力量。 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不遗余力。 师:板书—不遗余力 师:那谁能完整地将诗句的意思说说?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师:你知道哪些古人追求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生:凿壁偷光的匡衡,闻鸡起舞的祖逖、囊萤映雪的车胤…… 师:这些人让我们感觉古人学习真是不遗余力。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古人这种不遗余力的学习精神吗? 生读 师:你还保留了点力量。再请各同学。 生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苏教版

4《古诗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 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 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 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 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 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 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1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背诵 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22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课件 【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案-4 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资料链接】 1.杜甫(721-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 【自主导学】 1.阅读资料链接中作家资料,完成下面填空,并记忆。 杜甫,代著名诗人,文坛上把他与李白称为“”。他的诗不仅内容,而且洋溢着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陆游,爱国诗人,一生诗作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示儿》为他的绝笔。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1)涕泪:(2)喜欲狂: (3)妻子: ...(写出读音):(4)青春: (5)漫卷(6)示 (7)元:(8)但: (9)九州:(10)同 (11)定(12)乃 3.爱国诗句积累。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请你再写两句: 4.熟读古诗,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当堂练习】 第一课时 1.想象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用几句话写下来。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闻”的意思是()。全诗围绕()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开头的表现是()。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