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

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

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
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

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

席巧玲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礼仪产生于交际。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建立和谐交往关系的必要条件。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当代外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

关键词:中日;社交礼仪;跨文化;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09)02-0133-03

The Culture of Sino-Japanese Social Etiquette and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Xi Qiao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

Abstract:Communication is an social activity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feelings among different people.Etiquette,originated from communication,is a kind of code of ethics which was formed in People's in long-term social intercourse and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https://www.doczj.com/doc/aa18598378.html,nguage is indespensible to communication,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struction can be complemented to each other.Introducing the awareness of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Sino-Japanese;social etiquette;inter-culture;languag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08-11-15

作者简介:席巧玲(1954-),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礼仪产生于交际,交际礼仪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早在古代就形成了。在《论语》中,“礼”字出现了七十多次,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一个人能否立身齐家、兴国安邦的尺度。在今天,“礼”不仅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而且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加入WTO 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和国际性,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同属农耕民族,均有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背景,自然生态比较接近,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得两国人民有着近似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从古到今,中国传统礼仪在日本保存颇多,并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日本社会对于礼仪的要求非常严谨,人们在做不同的事时,必须采用不同的礼仪,仅成人礼仪条款就有五百多条。只有遵从礼仪,才能行事,否则寸步难行。如在最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即便是对每天都见面的家人和朋友,每天早晨见面均要主动问候,否则会被视为没有礼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历来都很重视“礼”,然而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不同,中日两国社交礼仪也各有特点。有时一个国家的“礼”,在对方国家并不成“礼”,有时就同一现象,中日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礼仪习惯。待了解对方之后,则恍然大悟,这其实是“非礼之礼”。如果在中日交往中违背了对方的礼节,即便是不经意,也会对交往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重点对常见的中日社交礼仪中的语言文化与馈赠礼仪进行比较研究,说明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外语教

第37卷第2期372Vol.No.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年6月2009

Jun.133

学中的必要性。1中日社交语言文化的比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基本手段和形式,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在社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一句话,有多种说法,并且有美丑、文野之别,尤其是涉外交际中的言谈举止,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素养、国家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范,关系着相互间各种交流与合作的成败。涉外交际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得体,符合对方的习俗。

中国人说话办事坦诚、直率,而日本人则比较暧昧,无论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只要不涉及重大问题,即使意见有分歧,他一般都会迎合对方,从不直接用“不”字拒绝对方。例如,,有位留日中国学生求一位日本友人帮忙找工作,那位友人热情地接待了他,和颜悦色地说:“好吧,你回去等我的电话”。那个学生一直没有等到电话,就直接打电话询问,但对方还是那句话。日本人拒绝对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婉言拒绝。如:“我很想帮你的忙,但是无能为力,这次帮不上你的忙”,还加上一句“下次一定尽力而为”。另一种是说:“好吧,你回去等我的电话”,却又迟迟不给你回,这实际上就是拒绝了你。前一种做法易为中国人接受,后一种做法中国人难以理解。遇到这种事,中国人会说“办好了我就给你打电话,办不成就不打了”,把话说得很清楚,而日本人决不说出后半句。因此,与日本人交往时,只要他说出比较含糊其辞的话,你千万不要认为他答应了,只要他不主动给你回话,就有很大可能是拒绝你了。

中国人讲话时,有时会用“你不知道……”作开头语,然后转入正题。例如:“你不知道,北京可真漂亮,我刚从北京回来”。日本人从来不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在日本人看来容易伤和气、伤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一般会说:“我想,您已经知道了,北京可真漂亮,我刚从北京回来”。无论任何场合,即使明知道对方不知道,还必须说“我想,您已经知道了……”。中国人看朋友时常说“特意”一词。如“我是特意来拜访您的”。而日本人不用“特意”这类词,即使专程去拜访,也会先打电话说“我有事正巧路过这里,所以想顺便来看看你,不知方便否”,这样避免给人产生来自于关系的压力。

邀请、款待客人是中日两国固有的礼节,但语言和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如邀请朋友去茶馆喝茶,不仅是闲谈聊天、放松休息,也是朋友之间相互沟通、加深感情、交换信息的一种方式。中国的茶馆是按茶叶的种类卖茶水,日本的茶馆除了红茶之外,其余全是咖啡、果汁、牛奶、饮料等。如果被邀请“一起去喝茶吧”,在中国的茶馆里,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喝不同种类的茶水。如果被邀请的一方说“不去喝茶”,那可能是不喜欢喝茶,并不一定是拒绝对方,发出邀请的一方还可以说“那么,一起去喝咖啡吧”,因为中国的咖啡馆和茶馆是分开的。但是,在日本的茶馆里,除了红茶之外,几乎没有人喝带“茶”字的饮料,如果被邀请者说“不去喝茶”,那就意味着拒绝邀请,倘若发出邀请的一方再说“那么,一起去喝咖啡吧”,就会被对方误认为是“纠缠不休”。此时,只可以说:“那么,下次再一起去吧”或者“那么,一起去喝酒吧”。

2中日社交馈赠礼仪的比较

相互赠送礼物是中日社交礼仪的形式之一,是礼尚往来的物质表现。无论是私人之间还是企业之间,当彼此之间建立了友好感情,为加深友谊、感谢对方的帮助;或是为促进企业、团体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往来;或是表示祝福、慰问、歉意;或是庆贺相互间的初次见面等,都会赠送礼品。通过送礼,沟通感情、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合作。送礼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建立人际关系、拓展交际范围、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这才是馈赠礼仪的真谛。

中日两国都有送礼的习惯,尤其是日本人很重视送礼,但在送礼的时间、语言、礼物种类和价值等方面两国是有区别的。十二月的“岁暮”和七月的“中元”是日本人送礼的季节,而中国人送礼一般是在春节和中秋。在送礼方式上,中国人在送礼和收礼时,常常使用谦卑之词,如“礼薄,请笑纳”、“受之有愧”等。同时还会有一种礼节上的“推让”,即使遭到对方“拒绝”,送礼的人会说“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态度要“强硬”点,对方才会以“不好意思,又让你破费了”的口吻接收下来。而日本人不推让,对方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

134

席巧玲:中日社交礼仪文化与跨文化语言教学第2期

过于“推让”他就会把礼品拿回去,他们一般是直截了当地接收礼物,说声“谢谢”,日后见面时还会提及此事,再次感谢。日本人有时会委托商店通过送货上门的方式,把礼物送到平时关照过自己的上司、亲戚、朋友家。而中国很少有委托别人代为送礼的,大都是亲自登门拜访,以示诚意。

送礼时,两国人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土特产等合适的礼品。但各自都有喜好与忌讳。例如,中国人送礼不送“钟”,因为这与“送终”谐音。在日本送“钟”,表示庆贺,表示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始有终,圆满结束”。但是祝寿时不要送“钟和围裙、拖鞋”之类的礼物,那会让人联想到每天要早起干活、操劳一生或是受人欺侮。乔迁之喜、结婚、生子时,中国人无论送钱送物,可当天送,也可提前送,而日本人一般当天送。送钱时,中国人不分长幼,而日本人不能给上级和长辈送钱,那是失礼的做法。中国人送礼喜欢成双成对,日本人送礼一般送“奇”数。他们认为奇数表示“阳”、“吉”,偶数表示“阴”、“凶”。忌讳送4个和9个数的礼品,因为日语里“4”的读音和“死”字谐音,“9”的读音和“苦”字同音。私人之间不喜欢印有公司标记的礼品,那样会被误认为给送礼者做广告。

送礼要得当,但既不要送昂贵的礼品,又不要送一文不值的礼物。相对而言,日本人送礼较轻,礼尚往来,有送就有还。中国人还礼的价值与对方送的基本相等,或略多出点儿。有“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之意。而日本人还礼的价值只需要对方的一半就差不多了。收到礼品不要马上还礼,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否则会使人有“退还礼品或两不欠”的感觉。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拒绝收礼时中日两国的不同之处。社交中,一般是不会拒绝对方礼品的。万不得已时,中国人也许会把对方的礼品原封不动地退还。日本人是在没有打开包装时,再添加一封退还礼品的书信送回去。若打开了包装,则会买一份等额或略多点儿的礼物,附带一封写有“请你今后不要再送礼了”的拒绝信件,把礼品退回去。另一种做法是加倍的还礼。因此,当你接到日本人还的礼远远地超过自己送的礼数时,那将意味着不希望你再送礼了。

3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日社交礼仪的差异是中日两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差异的反映。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两国的观念、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则体现为:语言规律的不同,语法概念和内含的不同,语序排列的不同,以及一些由某些特定文化背景导致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方式的不同等。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语言交际行为自然不例外。语言教学最终以语言的运用为目的,语言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接触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在交际过程中,不理解或误解都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引起冲突,甚至敌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原因不仅仅是语言编码的不同,同时也是认知及读解的模式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仅仅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还必须能够揣测交际对方的意图,判断对方的个性,并能预测对方可能做出的反应。因此,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教师不仅仅要把时间精力放在语言的形式、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做到寓教授文化于语言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佐井智勇.日企商务礼仪实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2]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韩英.现代社交礼仪[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4]王铁桥.中日文化差异趣谈[M].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5]舒安娜.现代交际礼仪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天安)

135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语言与文化

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语言所具有的双重性,确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The duality that language is not only part of the culture but also part of cultural media determines the indivisibi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传播媒介或者交际工具,作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承载各种信息;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体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广泛。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如“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喜庆、欢快、热闹;而在英语国家则是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兽或神异 动物,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是,在英语国家中,“龙”却被看做是能喷火的可怕的怪物,代表邪恶的力量或势力。 Secondl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kind of medium or a communication tool, as a conventional symbol system, language is capable of carrying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language itself has ve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V ocabulary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language, but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8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 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 东洋航线 B. 西洋航线 C. 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C. 外交作用 D. 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A. 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 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文字学 任课教师申义红 年级2014级 专业中文系 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2014017 姓名赵果佳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

一、前言 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 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 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李泉认为,汉语和日语意思相同的词汇量(38%)远远超过意思不同的词汇量(4 %),相同的几乎是不同的 10倍 , 并且15%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日本学生也能基本正确理解 , 完全相同的和基本相同的就有53%。【2】因此 , 日本人学习汉语是比较容易的。 2.1中日字形差异原因 由于中日语言谱系、构造上的不同及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汉字在日本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化的烙印【3】。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中,文化是核心的部分。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 涉外秘书往往会与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来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

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作者:————————————————————————————————日期:

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英语论文 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虞华 (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04) 摘要:根据英语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归纳出英语国家与我国的有关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内容,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必备条件。本文着重谈谈英语国家与我国的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2)-07-0057-01 一、称谓语 称谓语看似简单,但文化上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名目繁多,区分严格。而英语则显得简单、粗疏。如汉语称谓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英语可以用“grandparent”一词统称。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夫等,英语只用uncle一词代表;与之相应的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等,英语也只用aunt一词指称。汉语称谓中,对同辈兄弟姐妹的性别、长幼分得一清二楚,但在英语里,兄和弟甚至加上排行,也只有一个brother;甚至有的还不分男女,如cousin,既可指堂兄弟、表兄弟,也可指堂姐妹、表姐妹。可见英语国家的人们不像中国人这么重视血缘关系。 汉语称谓语的模式是“名+称谓语”。英美文化中的基本称谓模式是“称谓词+姓”,如:“Mr/Mrs Green”。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 和Madam。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广泛用于社交中的倾向,对不是亲属关系的人也以哥、姐、叔、姨、大伯、大娘等称呼。

跨文化交际2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

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 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索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还是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们争论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现在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基本只限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其次,教学大纲无法也不可能将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陈述。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试举出现代汉语普通话(或某方言)实例,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分析有关语言实例中所表现的文化影响,讨论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语文教学建议 语言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同时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变化与发展也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 所谓“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语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马显彬《中国没有“国语”——重谈“普通话”名称的规范》P61。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区域,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使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P4。)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从语音、词语和语法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从语音方面:我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各个区域有这自己

特有的方言,这些特有的方言都是个区域的人长期生活长期在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n”和“l”的区分很明显,但是在陕西话中这两个拼音所发出的语音是相同的。“奶奶”被称之为“濑濑”,原因在于陕西方言中没有“奶奶”这个称呼,当地,父亲的母亲被称之为“婆”,并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奶奶的发音,因此,当地的文化影响到了语音的形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实例,陕西话中“qian”和”tian”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就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习惯致使操着当地方言的人们无法区分这些语音,拼音文字受语音的制约极大,一个词的发音稍有变化拼写方式也就会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其他词语的生成,例如陕西话中为了避免“qian”与“tian”的区分,“田”称之为“地”,宁夏人一般说:“在田里干活呢!”,而陕西人说:“在地里干活呢!”。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是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被长期使用,在正常生活中语音比书面文字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语言又是人类特有的,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因此语音对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词语方面也表现密切。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积尤为显得浓厚,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应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总之,中国文化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或者说汉语词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一) 摘要]与言语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交际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归属、个人观不同,使得两种语言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交际之间的误解。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离、研究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使得我们能进一步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中文化距离行为以消除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距离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国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点不同,人们的空间领属观念因此而不同,其影响往往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心理空间距离着手,解析其与文化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东西方心理空间文化行为以说明心理空间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

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

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如何在第二学习过程中形成跨交际能力是目前大学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中跨文化面临着文化教学本身的难度以及教师、学生文化意识的不平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单一、测试评估等方面的不利因素,面对这一现状,采取积极的对策,将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相结合,将语言能力的实与文化意识的提高相结合将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日趋凸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容置疑,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理念已逐步为英语教师所重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学习是语言技能和和文化技能双重能力的学习,只有将这两种技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效进行实施仍然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文化教学的进行既有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认识差距问题,也有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因素制约,使得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难以具体

实施,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要使文化教学同步于语言教学,融合于语言教学,教师要具备文化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更新和充实,重视文化教学的作用,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使跨文化教育真正融合于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基于语言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与时俱进的文化视角,还要客观地研究语言教学实际中的文化元素,对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过程、风俗习惯、期望值、交往风格、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尽可能扫清跨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为语言学习的深入和准确服务。…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不能单纯理解为用英语在英语文化层面上的交际,或者说英语文化的融入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与文化的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异同比较,深刻理解,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对本族语的文化越了解、越熟悉,才能在目的语的文化理解上越宽容,越敏感。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最新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