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

必修1必考知识点

一、质点

1.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 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二、参考系

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三、时间和时间间隔

时间: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第一秒末) 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用两点间的线段表示。(第一秒内) 四、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符号:x ? 单位:m 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速度v ,力F ,加速度a )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电流I ,时间t ,温度) 五、速度

1.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 定义式:()()

时间位移t x v ??=

3. 单位:)(1-?s m s m 或,h km 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 平均速度:t

x

v ??=

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七、打点计时器

1. 电磁打点计时器:V 6~4低压交流电

2. 电火花计时器:V 220交流电

3. 使用HZ 50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0.02s

4. 下面有【公式:??????+=+=

,2,2432

1T

S S v T S S v D B 2

321654)

3()

()(T S S S S S S a ++-++=

八、加速度

1. 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 定义:t

v v t v a ?=??=

末-,其方向与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 当a 与0v 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0v 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

v ?

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意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即:加速度a 恒定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0v 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0v 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2)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3)速度位移关系:ax v v 22

02=- (4)平均速度:2

2t v v v v =+=

(5)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

21aT x x x n n =-=?+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直线运动比例式:

3. 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的大小①从赤道到两极变大。②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5)公式:速度公式:gt v =,速度位移公式:gh v 22

=,位移公式:22

1gt h =

十、纸带问题处理

1.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来代替

T CD

BC V T BC AB v C B 2,2+=

+= 2.加速度:2

1aT x x x n n =-=?+

十一、物体的 位移-时间(t x -)图像,速度-时间(t v -)图像

1.位移-时间(t x -)图像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向正方向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向负方向运动)

s t

④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 ①②③交点代表相遇(位置相同)

2.速度-时间(t v -)图像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

④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1~0t 时间内②的位移 十二、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 力是矢量,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单位:牛顿(N ) 十三、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大小:mg G = 通常28.9s m g = 方向:竖直向下

2.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②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十四、弹力:

1.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与支持面垂直

具体可描述为: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缩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收缩的方向

3. 弹簧弹力的大小:

胡克定律:kx F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 十五、摩擦力

相互挤压并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若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 1. 静摩擦力

大小:可根据平衡条件来计算大小,在m F F <<0之间,m F 为最大静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 滑动摩擦力: 大小N F F μ=

①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N F 的含义:指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

③μ的含义: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④只适用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十六、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合力与分力:若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叫这一个力的分力。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内容: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

(2)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有最大值,其值为21F F F +=合。 (3)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有最小值,其值为21-F F F =合。

(4)两个力的夹角在0

180~0范围可变时,两个力的合力随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十七、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0=合F

十八、牛顿第一定律

1.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2.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十九、牛顿第二定律

1.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 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合F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2. 公式:ma F =合(合F 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二十、牛顿第三定律

2

121-F F F F F +≤≤合

1. 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有如下

二十一、超重和失重(上超下失)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3)完全失重: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 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

必修2必考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

1. 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2. 速度的方向:在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方向。

3. 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4. 力的作用线、速度方向与运动轨迹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的作用线和速度方向所夹,且力的作用线指向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二、平抛运动: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1. 研究方法: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2. 平抛运动基本规律: ①水平方向:0v v x =t v x 0= ②竖直方向:gt v y =22

1gt y =

③任意时刻的速度: 合速度的大小:2

2y x v v v +=

方向:0

tan v gt v v x

y =

=

α ④合位移的大小:22y x s +=

方向:0

2tan v gt x y ==

θ v

θ

⑤时间由 2

21gt y =

得g

y

t 2=(由下落的高度y 决定) ⑥水平射程:g

y

v t v x 20

0==(取决于竖直下落高度和初速度) 三、圆周运动的描述 1. 运动学描述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v ):()()

时间弧长t l v ??=

,国际单位为s m 。

方向: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ω):()()

时间转过的弧度t ??=

θω,国际单位为s rad 。

③转速(n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min (r s r 或。 ④周期(T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 ⑤向心加速度(n a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2s m 。

⑥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不变的圆周运动。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

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②线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r

v π2=

③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π

ω2=

④向心加速度与其它量的关系:222

24T

r r r v a n πω=== 2. 动力学描述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向心力的表达式:r m r

v m ma F n n 22

ω===

四、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1. 汽车过拱桥

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 前进,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 ,求汽车过桥的最高点N F

r v m F G F N 2=-=向 所以即r

v m G F N 2

-=

2. 火车转弯

a.两轨一样高:外轨对轮缘的挤压提供向心力。

b.实际的转弯处(外轨略高于内轨):向心力由重力G 和支持力N F 来提供,火车恰好对外侧轨道没有挤压。 3.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a.航天器在近地轨道的运动,可近似认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b.航天器内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并不是物体不受重力。正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才使航天器连同其中的乘员环绕地球转动。 4. 离心运动

①定义:物体沿切线飞出或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②原因:向心力突然消失或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

③离心运动的应用与防止(1)应用:离心干燥器;洗衣机的脱水桶;离心制管技术。

(2)防止:汽车在公路转弯处必须限速行驶;转动的砂轮。飞轮

的转速不能太高。

五、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发现的 1. 公式:22

1r

m m G

F = (1)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 (2)r 为两质点或球心间的距离;

(3)G 为万有引力常量(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

22-11Kg /m N 1067.6G ??=

2.天体运动的结论:高轨,低速,长周期。。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越小,但周期越长。 3. 第一宇宙速度(地面附近的环绕速度)s km v 9.71=。 它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

六、功和功率:

1.由??

?

??<≤<==><=018090090090cos 0000w w w FS w αααα

2. 平均功率:t

W

P =

3. 瞬时功率:Fv P =αcos (α为力F 和速度v 的夹角)

当夹角0=α时,Fv P =

说明:Fv P =

①当v 为瞬时速度时,P 为F 在某时刻的瞬时功率。 ②当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F 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4. 功率单位:瓦(w ),千瓦(kw )。

5. 应用:汽车上坡过程中,通常采用换挡减速来增大牵引力就是这个原理。v F P 牵引力功率= 七、功能关系: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八、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动能:2

2

1mv E k =

2.重力势能:mgh E p = 能量单位:焦耳(J )

3.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h mg mgh mgh W G ?=-=·21 说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h ?有关。 九、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表述是: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k k k E E E W ?=-=12合

十、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和重力势能(弹簧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 表达式:2

222112

121mv mgh mv mgh +=+

即2211p k p k E E E E +=+; 条件:“只有重力做功”不等于“只受重力作用”。在该过程中,物体可以受其它力的作用,

只要这些力不做功,或所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就可以认为是“只有重力做功”。 3. 例如: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机械能守恒的

标量

v

F

选修1-1必考知识点

一、库仑定律

1.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 公式:22

1r

q q k

F =229·100.9C m N k ?= 3. 适用条件:(1)真空中 (2)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中,当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带电体视为质点。 二、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 1. 电场强度(场强)

①定义: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 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②公式:q

F

E =

,场强的单位:m V C N 或(q 为检验电荷) ③方向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2. 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反应电场的强弱: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即:电场方向

3. 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特点:距离相等的平行直线 几种常见的电场线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 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避雷。

2. 生活中利用到静电现象的有:避雷针、静电除尘、复印机、静电喷漆、汽车后面加一条铁链

四、电容器、电容

1. 电容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组成一个电容器。

2.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C (储存电荷的能力的大小),决定时kd

s

C πε4=,两个平行板的正对面积S 越大,距离d 越小,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就越大。 五、恒定电流(会考34题考点): 1. 电流

①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公式:t

q I =

③单位:安培,符号A ,常用单位mA 和A μ。

④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 欧姆定律:R

U I =

3. 电功(电热):Pt UIt W ==,单位:焦耳(J ),常用单位:J kW 6103.6h 11?=?=度

4.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公式:R I R

U UI t W P 22

====,单位:瓦(W )

5. 热功率:电热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热功率。公式:R I t

Q

P 2==

六、电流的热效应 1. 焦耳定律:

①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公式:Rt I Q 2=

③应用:制成各种电热器,如电热水器、电熨斗、电热毯,保险丝等 七、磁场

1. 磁感线:磁铁外部从N 极到S 极,内部则从S 极回到N 极。

2. 地磁场: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

3.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4. 磁感线和电流垂直于纸面的表示方法。 ①“?”表示磁感线垂直于纸面向外,“?”表示磁感线垂直于纸面向里; ②“⊙”表示电流垂直于纸面向外,“?”表示电流垂直于纸面向里。 八、磁通量:指通过线圈的净剩磁感线条数 九、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1. 直线电流的磁场

右手握住直导线 拇指:电流的方向

弯曲的四指:磁场的环绕方向。

2. 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右手握住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 弯曲的四指:电流的方向 拇指:中间轴线上磁场的方向 九、左手定则

判断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的方向 1. 安培力的方向

手心:磁场线穿入 四指:电流的方向

拇指: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安培力公式BIL F =(导线和磁场垂直时) 2. 判断运动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 手心:磁场线穿入

四指:正电荷运动的方向或者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 拇指:洛伦兹力的方向

十、电磁波(会考33题考点)

1. 电磁波的波长(λ)、波速(c )及频率(f )的关系:f c λ=。

(1)波长(λ):在一列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临近的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波长。单位:m ,m m 6101-=μ (2)波速(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光速,s m c 8103?=。 (3)频率:在1s 内所通过波峰或波谷的次数。单位HZ 。

v

2017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二物理文科会考知识点

必修1必考知识点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二、参考系 定义: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三、时间和时间间隔 时间: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第一秒末) 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用两点间的线段表示。(第一秒内) 四、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符号:x 单位:m 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速度v,力F,加速度a)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电流I,时间t,温度) 五、速度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 定义式:()() 时间位移t x v ??= 3. 单位:)(1-?s m s m 或,h km 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 平均速度:t x v ??= 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七、打点计时器 1. 电磁打点计时器:V 6~4低压交流电 2. 电火花计时器:V 220交流电 3. 使用HZ 50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0.02s 4. 下面有【公式:??????+=+= ,2,2432 1T S S v T S S v D B 】 八、加速度 1. 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 定义:t v v t v a ?=??=初 末-,其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 当a 与0v 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0v 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

高二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

高二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2013-12--29 第一章力学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 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v=Δx/Δt,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a=Δv/Δt=(v t-v0)/Δt,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t x v ? ? =若t?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t x v v t = = 2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9.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B 速度公式:at v v+ = 位移公式:2 02 1 at t v x+ = 位移速度公式:ax v v2 2 2= -平均速度公式: t x v v v= + = 2 10.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等;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0~t1时间内②的位移 11.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 A 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会考必记必背公式知识点

高中会考丨物理必记公式知识点 必修1: 1.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总 总t x v = (填空:打点计时器)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2 0t v v v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个计算题必考)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2 02 1at t v x + = 推论公式(无时间):ax v v t 22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速度公式:2 02 t t t v v v v += = 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公式: =-=-=?= 2 2 32122T x x T x x T x a (填空:打点计时器) 打点计时器求某点速度公式:t x v v t 2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比例规律 第一秒末,第二秒末,第三秒末的速度比: v 1:v 2:......:v n = 1:2:3:......n 前一秒,前二秒,前三秒的位移比:S 1:S 2:......:S n = 1:4:9:......n 2 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比:S I :S II :......:S N = 1:3:5:......(2n-1) 4.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多选题常用) 速度公式:gt v = 位移公式:2 2 1gt h = 位移和速度的公式:gh v 22= (会考不常用) 5.胡克定律: F = kx (F 是弹簧弹力,k 是劲度系数,x 是形变量)(单选题必考) 6.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N F f μ=(计算压轴题必考) 7.两个共点力合力范围:|F 1-F 2| ≤ F 合≤ F 1+F 2(单选题必考)

8.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第一个计算题必考) 9、力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 三个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 ) 必修2 1.平抛运动:(填空题常考) (1)水平方向分运动:???==t v x v v x 00 (2)竖直方向分运动:??? ??=?==g h t gt h gt v y 2212 (3)合运动: ?? ?? ?+=+=2 222y x s v v v y x x y v v = θtan 夹角是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 θ x y = ?tan 夹角是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 (4)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也改变) 2.匀速圆周运动:(单选题必考) (1)线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r v π2= (2)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 π ω2= (3)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r v ω= (4)圆运动的向心力:ma r T m mr r v m F ====222 24πω (5)周期和转速的关系:T n 1 = (6)匀速圆周运动是非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改变;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7)匀速圆周运动中变化的物理量:向心力、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因为它们的方向变化) 3.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计算题文科选作) (1)万有引力:2 r Mm G F = (2)黄金代换公式推导:2 2gR GM mg R Mm G =?= (3)人造卫星的决定式:

高中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必背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降---(被)还原 -还原剂-- 失--- 升----(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H2S、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OO-) 3、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4、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Fe3+和I-) 5、电解质

高中文科会考物理知识点

高中文科会考物理知识 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二学业考物理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考系 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一般来说路径远大于物体大小的移动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可看着质点 而转动问题,肢体运动问题不可看着质点。 3.位移和路程:位移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注意,路程和位移的计算。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 (2)速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 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3)公式: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 s=v 0t+ 2 1 at2 速度位移公式:v t 2-v 2=2as 平均速度V= 2 0t v 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必备知识点 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降---(被)还原 -还原剂-- 失--- 升----(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3、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BaSO4、AgCl、AgBr、AgI、Mg(OH)2、Al(OH)3、Fe (OH)2、Fe(OH)3、Cu(OH)2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H2S、Cl2、O2、H2等),氧化物(Na2O、MgO、Al2O3)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42-,Fe2+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4+和OH-,H+和CH3OO-) 3、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资料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文科必背知识 点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中会考必背知识点1、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碱金属元素、Ag、H:+1 Cu:+1,+2 F:-1 Ca、Mg、Ba、Zn: +2 Fe:+2,+3 Cl:-1,+1,+5,+7 Al:+3 O:-2 Mn:+2,+4,+6,+7 S:-2,+4,+6 P:-3,+3,+5 N:-3,+2,+4,+5 2、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电子转移(或者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下降——被还原-------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上升——被氧化——氧化产物 口诀:-氧化剂--得 ---降 ---(被)还原 -还原剂-- 失 --- 升 ----(被)氧化 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

4、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如CaCO3、BaCO3、 BaSO 4、AgCl、AgBr、AgI、Mg(OH) 2 、Al(OH) 3 、Fe(OH) 2 、Fe(OH) 3 、Cu(OH) 2 等),难电离(H2CO3、H2S、CH3COOH、HClO、H2SO3、H3PO4等),气体(CO2、SO2、NH3、 H 2S、Cl 2 、O 2 、H 2 等),氧化物(Na 2 O、MgO、Al 2 O 3 )等不拆。 第三步:删。删去前后都有的离子 第四步:查。检查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共存问题判断 1、是否产生沉淀(如:Ba2+和SO 4 2-,Fe2+和OH-) 2、是否生成弱电解质(如:NH 4 +和OH-,H+和CH3OO-) 3、是否生成气体(如:H+和CO32-,H+和SO32-) 4、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NO3-和Fe2+,Fe3+和I-) 5、电解质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

高中物理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x t at v =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21gt h =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aT x =?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2)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质点 A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这是为研究物体运动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型。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 2.参考系 A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3.路程和位移 A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改变,大小等于始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 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4.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t x v ??=/,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间(或某一过程)的速度。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 5.匀速直线运动 A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又叫速度不变的运动。 6.加速度 A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是t V V t V a t ?-=??= 0,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A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 以下。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220V 。当电源的频率是50H z时,它们都是每隔0.02s打一个点。 若t ?越短,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 8.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这段过程的平均速 度 t S V V = =21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 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文科)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

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1at t v x += (2)重要推论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运动学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一些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都随地球一起在转动. (2)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质点的概念 (1)如果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不考虑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而得到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对具体物体是否能视作质点,要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形状是否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 三、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一)时间和时刻 (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对应数轴上的各个点,时间则对应于某一线段;时刻指过程的各瞬时,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2)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秒、分、时,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打点计时器。(二)位移和路程 1、位移 (1)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初、末位置之间的距离来反映位置变化的多少,用初位置对末位置的指向表示位置变化的方向. (2)位移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箭头表示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 2.位移和路程的比较 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用从物体运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路程是标量,用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来表示. (三)速度

1.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变化率J 是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2.平均速度的定义 (1)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定义式是V =s/t .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秒,符号m /s ,也可用千米/时(km /h ),厘米/秒(cm/s )等. (3) 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3.平均速度的计算 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内计算平均速度有关系.用平均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使物体的位移S 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t 相对应。. 4.瞬时速度 (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如果各时间段取情越小,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就越细致,当把时间段取极小值时,这极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能精确描述出运动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2)若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对(m /s ),则就意味着该物体假如从这一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每1s 内的位移就是v (m ). 4.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四)加速度 1.加速度 (l )在变速运动中,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2)加速度的定义式是a=t v v t 0 . (3)加速度是描述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变化越大. (4)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示速度增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表示速度减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公式考点总结理科

物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脉络 ? ??? ? ??? ??????????? ???? ?斜率图像中加速度是图像的在慢的物理量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单位:-==表达式:的比值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定义:速度的变化跟发加速度的规律意义:速度随时间变化横轴代表时间做法:纵轴代表速度,速度-时间图像t -v m/s t v v t v a 20t 二、说明 1、质点: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3、路程和位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及加速度: 速度V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速度变化量ΔV则反映了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a则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压6V以下,频率是50 Hz时,每 隔0.02 s打一次点. 2、电火花打点计算器:交流电源,电压220V,频率是50 Hz时,每 隔0.02 s打一次点.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试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知识脉络 二、知识点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2、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 → 提出假设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实验进行检验 → 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 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速度-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at v v +=0 2 0v v v += 202 1 at t v x += ax v v 22 02=-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 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 取9.8m/s 2,粗略计算g 取10m/s 2 自由落体加速度(g )(重力加速度)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只要把v 0取作零,用g 来代替加速度a 就行了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资料 导语:独步天下指天下没有第二个。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4.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和散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和《松堂游记》等。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着名作家。“左联”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小说《沉沦》。还有着名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着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代表作有《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