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试卷弯值,审关高对某些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

(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一)科学知识

,要与相而采用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

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

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

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

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

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

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

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

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

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

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

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

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

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

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

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实验稿)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

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

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

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略)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

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1.2 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1.3 知道为什么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4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

重要性。

1.5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6 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1.7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8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比较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和解暗箱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

2.提出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3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

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3.猜想与假设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

作假设性解释。3.2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

和预测。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 让学生

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

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4.制定计划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2 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 ·对动物、植物、水、空气、岩石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5.2 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 文字表达。 ·对花的构造、细胞等进行观察,并能画图和用文字说明。5.3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秒表等)对物 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测量物体长度、重量、温度等,并用计量单位作记录。5.4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杠杆平衡实验、斜面省力实验、种子萌发条件对比实验等。5.5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6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制作岩石标本,昆虫模型,火山、地层模型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起重机模型、生态瓶能量转换装置等。 ·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

6.搜集整理信息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6.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6.2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

图。

7.思考与结论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

作合理的解释。 7.2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7.3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

相比较。

8.表达与交流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8.1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

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8.2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3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想知道,爱提问。·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 喜欢大胆想象。

1.3 尊重证据。·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1.6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科学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2 不迷信权威。·猜测10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3.对待自然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 珍爱生命。·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4.1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

·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略)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在校园内为树木挂标牌。

·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说出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

1.2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

1.3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参观植物园,观看图片、多媒体资料。·在教室里布置生物角。进行插花评比。

1.4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

2.2 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4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举办动物种类图片展,观看多媒体资料。

2.5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6 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

物的宣传活动。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

展示观察记录。

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

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

会,展示观察记录。

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

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广泛查找各种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资料来验证生物具有繁殖的特性。

2.2 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2.3 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克隆等资料。

·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2 探究根、茎的作用。

3.3观察哺乳动物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

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3.4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谱。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4.1 认识到生物维持生命都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做根毛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的

实验。

4.2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3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进行一些探究活动,研究具体动物的食性。

·讨论动物和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干什么

4 4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讨论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5.1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5.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

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

1.2 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尝试画出所观察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猜测它的生活习性。

1.3 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1.4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1.5 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

眠、保护色、拟态等。

·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

1.6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搜集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例如鱼的洄游、鸟类的迁徙等。

·调查植物、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从具体事实中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7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

1.8 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的。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2.3 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料,探讨生命起源、恐龙灭绝、鸟类起源、人类进化等有关进化的问题。

4.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会从分析营养成分出发,设计一份营养全面合理的一周午餐食谱。

1.2 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

生习惯。

1.3 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从计量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开始,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 、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

1.4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1.5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6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1.7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可以联系植物、动物方面的情况,作出比较。2.2 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测量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数据,并作分析。 2.3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分男女同学讨论对青春期的认识和注意事项。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用药、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讨论人们如何克服这些影响。3.2 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 。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

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 加以描述。 ·搜集、观察各种物体,描述这些物体的

特征,并加以比较、讨论。如哪个重? 哪

些是透明的?

1.2 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物体所作的分类或排序,说明分类依据。

1.3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

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温度),能设计简单

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

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

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4 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

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

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2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沉浮性等),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画一幢房子,说出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根据是什么?

2.3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调查有关新材料发明、性能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

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知道

水的冰点与沸点。

3.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化(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

·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物质变化情况。

3.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铁生锈的原因、过程和防止办法。·讨论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利弊。·讨论水的污染与净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4.1 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

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

4.2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注意安全与健康,知道一些常用的防范、安全和健康措施。 ·利用自身经验和所搜集的各方面资料,讨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 的方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酗酒)。·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包括实物、图片、录像带、学生自己的小文章、漫画等),举办一次小展览。

4.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 2.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游戏:我在哪里?(根据相对于不同物体或人的情况描述自己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

1.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分组进行合作测量,如测量一个玩具汽车的运动。1.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描述一个玩具汽车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和快慢。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2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 齿轮、滑轮等。 3.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1.2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制作土电话,或做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判断在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1.3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提出在公共场所防止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讨论对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要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耳朵等。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2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3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做彩虹实验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4.1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调查家用电器,说明各种家用电器的用途。4.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 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分组实验,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4.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5.1 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制作指南针5.2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做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6.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 形式。 ·列举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生命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中所涉及的能量。·说出一些常见物体工作时需要什么形式的能量,输出什么形式的能量。

6.2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讨论各种能量转化的例子,如电灯、电热器、

电磁铁、电话、电动机、电池等。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一)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1.3 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1.5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2.1 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将各种不同的石头混在一起,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

等)。

2.2 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观看矿石及其提炼物的标本。2.3 知道土壤的构成。

2.4 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种植豆类或洋葱,考察不同土壤对植物

生长的影响;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5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编一份尽可能多地描述岩石用处的手抄报。·调查沙在建筑中的作用。·观看滥采岩石、滥施化肥、乱砍树木、滥埋垃圾的录像资料。·讨论保护岩石、沙、土壤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相对照。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观看地形地球仪。·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调查所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况。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做水的溶解性实验。3.3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讨论如果没有水,世界会是怎样的。·观看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及枯黄庄稼的照片。 3.4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观赏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的影像图片。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观察生物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生存质量。·实地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源(如废水、垃圾、清洁剂等)。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4.1 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自行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4.2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收集资料,交流分享。4.3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联系空气对植物的作用,体验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观看月球及其他行星上的环形山,猜测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4.4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讨论保护大气层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进行对照。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1.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 等)。 ·讨论天气预报术语的含义;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器。

1.2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一天、一周、一月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交流有关发现。1.3 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观察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雨或雪的成因。

1.4 探究风的成因。 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1.5 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1.6 欣赏美丽的天气。 ·观察并绘制有关天气的图画;欣赏有关天气的美文;找和天气有关的谚语。1.7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 1.8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讨论最喜欢的天气;讨论谁最关心天气。·观看灾害性天气的图片或影片录像。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2.2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2.3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行为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对某些山地的科学考察的发现,猜测其以前可能的地形。·观看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猜测两板块以前可能的情况。 3.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模拟火山实验,如加热用厚土豆泥覆盖的番茄酱,直至番茄酱喷出。3.3了解地震的现象。 ·观看溶洞、石蘑菇的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讨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模拟避震演习。3.4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做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观看鹅卵石、钟乳石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用沙盘、喷壶模拟雨水冲刷、河流搬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地老人,了解居住地地表的人为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4.1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搜集受季节影响的动植物资料,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撰文、

歌唱、图片剪贴)表达并交流

4.2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

的公转有关。

3.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并加以比较。

1.2 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查找有关太阳能的资料。

1.3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1.4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查找各种资料,分专题向同学展示有关月球的各种知识。

1.8 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假想到月球旅行需带的物品和可能看到的现象。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用各色大小不一的橡皮泥排出行星的位置。

2.2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

2.3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观看夏夜的银河系或有关银河系及宇宙的录像。

·设计向外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卡。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搜集资料,交流讨论。

3.2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搜集并交流探测宇宙奥秘的工具及其功能的有关信息。

3.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搜集有关宇航员的图片或邮票,与同学交流或分享。

·观看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录像片。

3.4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为我国载人飞船设计太空实验项目。

修订稿: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

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领域和主要概念领域主要概念主要概念的说明物质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能量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性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能量,物质科学Material Science 力的作用和运动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生命的主要特征:1、个体的维持2、生命的延续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人类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 1、 人与自然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决吊加强看弯曲电气课中资料,对电度工作高中程中高机组,并且,尤其机。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耕地

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地进人类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需要保护

技术Technology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决

实用问题

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一>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1—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 ______________ 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 _____________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宗旨,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_______ 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 ______ 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为他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奠定聊好的基础。 7、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 设、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_____________ 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及答案新编

新桥外国语学校《科学课标》测试题姓名分数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 课程。 2、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乐于探究, (),并树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决()、()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和() 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 自己()、(),比() 更有效。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 又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 习科学的()。 5、新课和标准强调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6、科学课程是进行科学教育的()、()。 7、()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二、判断(20分)()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3、科学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而不应包括家长。()4、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 ()5、科学探究的重点应着眼于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6、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7、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 ()9、科学课程中的总目标分为三个分目标,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10、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选择(10分)1、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A、控制严格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限制较死2、“生命世界”部分内容标准包括:()3、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不确定 4、教学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 究活动的:() A、起始阶段 B、观察、实验阶段 C、结束之前 D、搜集、整理信 息阶段 5、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 A、搜集资料 B、观察、实验 C、表达与交流 D、思考行动计划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科学启蒙 2、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社会责任感、自身学习、日常生活 3、发展需要、已有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授训练 4、目标、科学学习的方式、主要途径 5、科学探究式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科学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3、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 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 (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5、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 (多元化),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化),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化),评价时机应该 (全程化),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6、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 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7、学生是科学的学习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内容要满足(社 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8、(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9、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10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1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 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16、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 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题microsoft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5.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 6、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l-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7、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1、(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