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年级下历史复习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现代史知识大梳理

第1课开国大典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毛泽东为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公元纪年等二、开国大典:1949.10.01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四、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原因:1.朝鲜内战,请求中国出兵 2.美国威胁中国商务安全(越过三八线侵占中国领空、第七舰队阻止解放台湾)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军队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主战役:上甘岭战役

结果: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第3课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专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时间:1950—1952年底

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意义: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1953---1957

主要任务: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商业等

3.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1.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基地加强、华北和西北基地新建

二、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类型

第5课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三大改造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全行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二、意义:1956年基本完成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失误:

1.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成就

1.大庆油田建成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3.涌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书记焦裕禄等模范人物

第7课文化大革命

一、发动:时间:1966年

标志:中共中央发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后果:出现动乱和灾难,是一场浩劫

抗争:“二月逆流”“四五运动”

二、结束:1971.09.1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6.1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开端,历史转折的起点)

1、背景:两个“凡是”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生死不渝地遵循)

1978 真理标准的讨论《光明日报》

2、内容:思想:否定两个凡是方针,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

3、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完成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的拨乱反正,此次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

2、全面立法:1982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

(以宪法为核心)

第9课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家:安徽凤阳小岗村

方法和进程:分田包产到户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

⑴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内容: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⑵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大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对中小企业改组、联合

二、对外开放

1、特区: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 增设海南(省、最大)

2、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广州、上海、大连等十四市、上海浦东开发区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理论形成和确立:

十二大:1982 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1987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作出三步走战略部署十四大:1992 确立了特色理论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五大:1997 通过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位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南巡讲话:1992 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出改革开放,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筹建新中国时提出依据分布格局(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二、民族经济的发展:成就:西藏成为五大牧区之一,

内蒙古莫力达瓦自治旗成为商品粮基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第二大橡胶基地

战略:西部大开发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构想和意义

提出:邓小平提出(针对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

含义: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统一指明前景,为香港、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回归:1984《中英联合声明》1997.07.01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澳门回归:1987《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四、回归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政策的调整:建国初期:武力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和平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二、过程:1987 台湾调整三不方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1990成立海峡基金交流会(辜振甫)

1991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汪道涵)

1992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

1993“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汪辜会谈)

1995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三、八项主张:1、一个中国原则是基础和前提2、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3、不承诺放弃武力

4、不以政治分歧干扰经济合作

5、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第14课钢铁长城

一、海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一支)北海、东海、南海

装备:导弹驱逐舰(1971自制)新舰艇、新兵种

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二、空军:20世纪50年代,陆军基础上抗美援朝仿制歼5型歼击机(1956)轰炸机等

三、导弹部队:1966年主要任务:核反击中程、远程、洲际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政策的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和平共处五原则(1953提出)

二、建国初成就:苏联(第一个)等17国万隆会议(1955 周恩来求同存异万隆精神)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 周恩来与尼赫鲁、吴怒共同倡导国与国的基本准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中美关系: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1972)《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1979)中日关系:1972 田中角荣访华正式建交

联合国席位的恢复:1971 26届联大恢复合法席位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新世纪的提高:2001年APEC会议“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

导弹:1964 中进程导弹1966带核弹头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1970 东方红1号

二、航天技术:一弹多星1999神舟一号2003神舟五号2006 神舟六号008神七号

三、农业: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籼型杂交水稻1973

四、863计划提出:1986年3月《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五、《863计划纲要》的重点建设领域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1996)

六、计算机技术:20世纪末,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带来正负两面影响。

第19.20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文学艺术

一、基础教育的发展: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基本普及)

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为其奠基工程)

二、文艺方针: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体育:群众性体育:体育课成为重点课程90年代建立完整体育制度

竞技项目:乒乓球(最早走出国门)许海峰(第一个奥运金牌射击)

赛事:1990举办亚运会2008 举办奥运会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到20世纪末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二、就业制度的变化:铁饭碗自主择业

三、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