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论文范例

民俗学论文范例

民俗学论文范例
民俗学论文范例

民俗学考查试题

1.内容

以现代社会的民间节日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论文

(可以一种节日为例)

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①现代社会有哪几大民间节日。民间节日的

功能是什么。

②中国的民间节日与洋节有哪些的区别。(服

饰、过节的形式)

③谈谈你对现代人过洋节的看法。

3.要求:

①文献综述。

②调查问卷材料。(附问卷表一份)

③正规的参考文献。

④4000字以内。

附:论文格式

辰河高腔目连戏: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王华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6000)

内容摘要辰河高腔目连戏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戏中所蕴含的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辰河高腔目连戏已演变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是湘西辰沅流域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关键词辰河流域目连戏;文化表象;湘西民俗生活

目连戏,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目连戏的中心题材却来源于非本土的印度佛经《盂兰盆经》的故事,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其故事主干为:傅相娶刘氏四娘为妻,生子傅罗卜。傅相死后刘氏四娘杀生开荤,打僧骂道,被打入地狱受苦。傅罗卜出家,号目连僧。他历经千难万险,游遍地域十殿,最终在佛祖帮助下救出了母亲。长期以来在对目连戏研究的论述中一般都将其与傩戏相提并论,如萧兵的《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认为目连戏是变形的傩戏[1] p208;廖奔的《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戏曲志》认为“目连戏盛行民间的原因之一是与民间傩祭文化意识相融合”[2]p 365胡健国也探讨了目连戏中巫傩文化的因素。[3]这些观点肯定了附着于傩戏的民间观念对目连戏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目连戏与傩戏在故事内容和表现形态上的相互联系。在湘西辰沅流域流传的辰河高腔目连戏中既有巫傩文化的传承,更是湘西民俗生活的一种文化表象,这也是目连戏在辰沅流域一直流传的主要原因。本文以辰沅流域目连戏的田野调查资料回应这一观点。

一、湘西巫傩文化的传承媒介

辰河戏是以高腔为主要声腔的古老剧种。它的流行区域以沅水中、上游的古辰州府所辖的沅陵、辰溪、泸溪、溆浦四县为中心,即现在的大湘西地区。明初,弋阳腔由大量的江西移民传入辰沅流域,经与当地语言、民歌、傩腔、宗教音乐长期融合,逐渐演变为辰河高腔。辰河高腔的演出形式,有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演出)和围鼓堂(坐唱)三种。其中最大、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是高台班的“目连大戏”的演唱。它既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祭祀仪式,更是地方上旨祈祷上苍保佑乡民清吉平安的酬神深唱。

辰河高腔目连戏传入湘西地区的准确年代无从知晓,清道光元年(1821年)《辰溪县志》的记载表明它在清朝已经盛行了:“秋成岁稔,民醵钱建醮,或演傀儡,或集优人作剧以酬神。”这里的“傀儡”与“优人作剧”指辰河高腔目连戏矮台班与高台班两种形式。不论佛教盂兰盆会,还是道教的黄醮(即罗天大醮)都必须结合目连戏的演唱进行。地处辰沅之滨的泸溪县浦市镇是明清时沅水中、上游最繁华的商业口岸,也是辰河高腔目连戏最兴盛的地域。浦市旧有浦兴古寺,寺前的和尚坪常年有人唱目连戏。浦兴古寺立有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一块石碑,描述了当年唱目连戏的盛况:“浦兴古寺为阖市礼佛圣地,每年中元节,内修盂兰盆会,超度伤路亡魂,使生轮回天界,免得孤魂流离,俾建善姓,因果圆满之日,高挂郗氏幡旌,预期演唱四十八本目连戏曲,忠孝节义,善劝善缘。”[4]从此以后目连戏由民间走向主流社会,逐渐成为当地会首及政界要员展示实力的一种形式。

湘西地区由于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信仰观念一直停留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阶段,不仅祀奉祖先,还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请道士、仙娘跳神、扛仙,驱邪禳灾。傩公傩母以及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都是供奉的对象。因为“畏鬼信巫”,酬神是以唱戏的方式体现,据清乾隆十年的《永顺县志》记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演唱傩戏,设傩王男女二神像于上,师巫讽咒礼神,讨筶以卜吉凶。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装者曰范七郎,设于王事,妻姜女哭之,其声凄惨,乡民听之,至友垂泪者,相习为常,不知所自。”湘西辰沅流域酬神还愿的方式除了唱傩戏以外还有搬目连戏的方式。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兴盛地浦市就称目连戏为“万人大愿戏”。不过唱傩戏一般规模较小,大多数是单家独户举办,田间地头或堂屋街沿都可以举行请神还愿的傩坛活动。而辰河高腔目连戏则规模宏大,往往是由地方头面人物出面操办,以场镇为单位举行活动,表达民众集体的诉求,而非个体的意愿。尽管举办场地以及规模大小不一样但它们的社会功能却是相同的。唱傩戏是驱逐疫鬼,祈求风调雨顺。搬目连的目的也在于驱逐鬼祟、酬神还愿、超度亡灵、保佑地方平安。据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镇远连年旱灾,民国二十年(1933年)辰溪旱灾均搬演目连,祈求上苍消灾。民国五年(1916年)讨袁滇军攻克铜仁时牺牲惨重,铜仁各界为超度亡灵,抚慰鬼魂,搬演辰河高腔目连戏,时间长达四个月。[4]

与傩祭活动一样搬演目连戏之前一定要有酬神仪式。开台必须先请神、接灵官、杀鸡祭台,然后是放五猖、捉寒林,演出中还要穿插游叉捉鬼等祭祀仪式。辰河高腔目连戏召请的神鬼囊括佛、道、巫、傩各路神祗。上坛:正乙冲天风火院内岳王戏祖老郎神君、金花大姐、银花二娘、陈平启教傀儡先师、鸦溪福祖白帝天王、江西回阳山前传后教梨园宗师。下坛:五路五猖神、三洞梅山大王红黑二道将军、伏波将军、历代疡亡艺人。

为防止各路邪鬼相扰,演出前需要接灵官镇台。灵官乃民间有名的道教护法神,相传为宋代道士萨真人的弟子。西游记称其为雷府天将,明代以来民间把它当着天上人间纠察之神。灵官有多种,有“镇台灵官”“行台灵官”、“扫台灵官”。演出前为防止当地鬼神相扰,要请灵官扫台、镇台。目连戏的这种驱邪镇鬼作用,使得人们认为演目连戏的道具也有驱邪免灾保平安的功能,往往是灵官镇台演完以后,演员用布印下脸谱卖给观众。据说灵官的脸谱贴在病人床头,可以躲避恶鬼的侵扰。

杀鸡扫台祭祀仪式目连戏称为《扫台》。掌坛师带领班友数人,捧着香、纸钱和一只活鸡,在街上游一圈,再走到戏台正南方三岔路口,挖一坑,将鸡头扭下埋起来。旁边立—纸钱竹竿,周围用芦席围起来,掌坛师在里面安五猖神牌位,供上酒,并沥鸡血,名“鸡血酒”。最后焚香、化纸钱,点长明灯,整个演出期间香火不断。演出之前的杀鸡祭台仪式也来源于湘西的巫傩文化。民间巫觋认为,鸡乃—种神物,以小而家养的雄鸡最具神力,《周易》谓之阳鸡。因鬼善蜇居黑暗处,有亮则失形。而鸡鸣天即亮,故鬼畏鸡。目连戏《回煞》中,刘氏死后,其魂魄回家探望,目的是请儿子为其超度。当唱完“为老娘做个超生计”一句后,听到鸡叫,于是她唱出:“听金鸡,恨金鸡,五更里,喔喔啼(猖鬼用链套刘氏,刘氏跪,接唱)这公差,逼娘亲相抛。”鬼畏鸡,鸡在鬼离。杀鸡祭台意在镇鬼。

目连戏的演出场面异常广阔,舞台街市、庙宇、家宅乃至旷野,几乎覆盖了一定范围内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且处于不断交替变更之中。放五猖捉寒林是在大街上进行。主要为保百姓五谷丰登,四季平安。五猖,在阴间能捉鬼,在阳间能撵鬼保平安。五猖来源于傩戏中的跳五猖,属于巫傩文化中的巫教之神,专司兵器与战争。常按东西南北中五方以黑白红黄蓝五色脸谱区分之,俗称“五猖”。造型凶悍,专捉鬼魅。因为战神与驱鬼的功能,故傩坛有“发五猖”法事。猖神众多,数量不定,常以五为伍,故曰“五猖”。寒林是在人世间游荡滋事的孤魂野鬼的总头目,以五猖捉寒林是以毒攻毒。表演时五猖头目丁源带领四个小鬼自东西南北中跳出剧场,先来到乱坟岗寻找,再跑到街市上把寒林捉住,押回剧场。寒林

通常是在街市上某饭馆大吃大喝。因为举办搬目连的活动大多是由于有孤魂野鬼在市面上作祟,把寒林从街市上捉回剧场的表演是驱邪镇鬼。有的表演就直接以草人代寒林,把草人收在台下观众席某处,掌坛师在台上念咒语,一声吆喝,台上台下大家找,最后在台下观众席某处找到草人寒林,捆在戏台的板凳上,供上酒肉,焚化香纸敬奉。

每一次搬目连圆满结束以后还得进行送神撵鬼仪式。请来的鬼神不送走必然会在人间干扰滋事。据说一次在某地演出没有按常规进行送鬼神仪式,结果村里连遭瘟疫,一些艺人也上吐下泻。事后人们说那是丧路鬼作祟,显灵了。由此每一个戏班都十分注重法事的善终。

可以说虔诚的宗教祭祀和梨园神事活动贯穿于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全过程,为全戏罩上一层巫傩文化的摄人心魄的神秘色彩。这些神秘的巫傩文化色彩还来源于戏班子中艺人与神灵的联系,湘西辰沅流域的目连戏班子大多都是由巫师组成,每个戏班都设有掌坛师,既唱目连又行傩祭,这是目连戏演出与其它剧种所不同的。如溆浦辰河剧团的杨宗道与父亲、祖父三代都是道士,芷江剧团的彭松、向子礼既是小生名角,又会做道场。2007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的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的司鼓向荣也常给人做道场、用巫术看病,巫、医、戏三艺合一。总之“目连戏已与当地的巫傩之风结合起来了,成了多元宗教的载体。目连戏的演出激发了蕴藏在民间的宗教热忱,为巫傩文化创造了一个宣泄的环境”[5]。“目连戏需要巫傩为其增添魅力,表演者需要它为其护身。观赏者从它的行为中获得了心理平衡。这种互倚互补的关系造成了巫傩在目连戏中的特殊地位,并一直伴随着目连戏的兴衰。”[3]

二、有关灵魂信仰的文化表象

湘西地区崇山峻岭,自然条件极为复杂。湘西先民对大自然的威力和影响感受深刻,他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有灵性,都需要崇拜,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祖先更值得崇拜。在他们的想象中,人类祖先即使死了,灵魂并没有消失,生命也因此还在延续。死并不可怕,它仅仅是灵魂离开肉体回归到老祖宗的居住地。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人死后灵魂尚存,那么人死后回故里当然是魂归故里了,由此湘西人产生了人死后送亡灵回祖先居住过的地方的原始思维,即灵魂回归意识。人遇到天灾人祸、生病长疮是魂被鬼勾走了,要请巫师、道士占卜、化符,以驱邪禳灾。人死以后还要招魂回归故里。招魂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头戴菖蒲,手拿竹枝,敲响竹节做的“筑”,在神坛边烧蜂蜡驱邪,坛前放死者衣物接魂。安灵祭享后,巫师念诵《指路经》赞扬死者功德,驱邪逐魔,开丧指路,让亡灵历经艰辛,涉江过河,最终沿着民族迁徙路线回到东方老家。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湘西人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传说这几天是亡人在阴间过年,或亡人先回家过年,然后回阴间去。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有“七月半,鬼乱窜”一说。超度亡灵的主要方式就是“烧包袱”。即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烧一些纸钱给祖先,祈求他们保佑儿孙衣食丰裕,健康平安。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在神龛前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各色鬼魂,以化解他们的怨气。还要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每日三餐奉祀。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上开始“烧包袱”。全家人在一起折金银纸锭和香纸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书“某某子孙敬具”。到夜晚便成群结队上祖坟祭祀烧包,或在月亮初升时抬至水滨行礼焚烧,照亮鬼魂归去的路程。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些,否则人们寄托给自己亡亲的钱物,就会被那些孤魂野鬼抢去。

李亦园在文化与信仰的研究中指出过:“仪式是用于表达、实践以至于肯定信仰的行动,而信仰又反过来加强仪式,使行动更富有意义。”[6]由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湘西人一直保持迎魂送亡的仪式,他们认为不虔诚地对待来自阴间的鬼魂,就会遭来上天的惩处。中元节烧包袱、放河灯这些仪式在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演出中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火爆葵花》

一场的放焰火,为结束盂兰盆会的道场,为刘氏亡灵超度送走瘟神灾星的放河灯。

在人们心目中亡人不仅有灵魂,还与瘟疫有关。瘟疫的突发性和流行性特征与缥缈无迹的“鬼”联系起来,一起传达着民众对疫病极度恐慌的心态。上演目连戏就有了驱除疫疠,抚慰鬼魂的现实功能。《罗卜见佛》一折,罗卜脱化见佛,佛赐九环锡杖后,观众中有小孩多病或想为小孩祈福者,则取幼儿随身饰物或衣物挂于罗卜锡杖之上,有时衣物多到饰罗卜的演员无法背起锡杖做戏时,则临时上一个小和尚以箩筐盛物代为挑着随于罗卜之后。戏散后观众各将得到佛祖开光的衣物取回,希望能为孩子驱病除邪。

这些文化表象对湘西世俗民众的灵魂信仰产生很大影响,尽管现今辰河高腔目连戏的上演极为有限,然而目连戏的内容和场面在观看过的老年人记忆中并未消失,尤其是目连救母的孝行在口头传说中都有所传承,这些文化表象的意义不仅在于死后的因果报应及灵魂轮回转生的观念,更在于表象所传达的“百善孝为先”的社会理念。正是这些具有湘西世俗民众灵魂信仰特征的文化表象使辰河高腔目连戏出现“轰动村社”,“举国欲狂”的场面,达到“入人益深感人益切”的效果。

三、湘西民俗生活的展演

辰河高腔目连戏的最初演出与中元节这一民俗节日融汇一体,以后的演出愈来愈接近民俗生活,宗教祭祀功能逐渐泛化。在湘西的辰沅流域搬目连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如农历二月二土地会时为祈求丰年唱目连戏;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会唱目连戏谢观音;秋收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请唱目连戏谢神,即使某地发灾或瘟疫流行,或人患重病也唱目连戏酬神驱邪。目连戏已渗入于民间生活之中,民国时期,在辰河高腔目连戏演出最为盛行的泸溪浦市,戏台两侧经常会贴出这样的戏联:“大孝本庸行,曾子养,舜王耕,未闻地狱寻亲,这个罗卜真古怪。食荤寻常事,吕雉恶,武曌淫,哪见山头受苦,昔日阎君太糊涂。”

目连戏与民众的联系不仅在于它以文化表象的形式展示了湘西民众的灵魂观,而且还因为它是湘西民俗生活的大展演。戏中的许多场面或生老病死或婚丧嫁娶。“凡风俗宜忌及礼节威仪,无不与真者相似”,“嫁时有宴,生子有宴,即死有吊。”[7]《送祝米》一折是傅相为傅罗卜出生做“三朝”。罗卜之舅刘贾骑着马前来祝贺,刘氏四娘抱着儿子坐在轿中,不时向围观的民众点头致礼,在一群前来祝贺“送祝米”的亲友的簇拥下从街上走进戏台。戏散后常有求子的观众来后台索要红蛋,并送上红包,当做得子之兆。有的还前来讨罗卜吃,因为傅罗卜的出生与罗卜有关。傅相受戒归途中拾得一枚白螺,被刘氏四娘打碎埋于后园,不久埋螺处长出了一根罗卜。刘氏四娘食后生下儿子,取名傅罗卜。戏后的索要红蛋和罗卜就成了民众的一种求子仪式。

《接刘氏四娘》展演了湘西民俗中娶亲宴请的场面。新娘打扮的刘氏坐着花轿在接亲队伍的簇拥下从寺庙启程,沿途吹吹打打,招摇过市,吸引了街上的无数看客。迎送队伍中舅子骑驴,新郎骑马,媒婆跟在后面一路逗笑,热热闹闹把刘氏接进剧场。有的观众还随意揭开轿帘看新娘,或与媒人调侃。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后,还要拜“百客”,即拜台下的观众,准确的说就是拜为搬目连筹资的各位会首和舵爷。结婚宴席是摆在台下,新郎新娘要到席中为前来观看的会首舵爷斟酒以表谢意。当然看戏并前来喝喜酒的主要是那些有身份的地方会首和舵爷,一般观众是不能享受的,但他们围观看热闹也是一种享受。这些地方婚嫁习俗的展演把观众带进了戏中,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突出了目连戏人神同乐,演众同乐的特点,那些热闹的场面与民间的结婚习俗无二。《刘氏哭嫁》、《开荤上菜》等戏也基本上是地方婚嫁、饮食习俗、宗教仪式等湘西民俗的舞台展演

在湘西民间有三魂六魄之说。死者有三个魂,一个守尸体,一个四处游荡找吃的,一个寻找替身,投胎转生。就是说人死后的灵魂既受到子孙的祭祀,维系着与生者的社会关系,又会超生他界,游移于与生者共存的社会关系之外,转世投胎。据说吊颈鬼最爱找替身投胎,《耿氏上吊》就有吊颈鬼附体的情节。耿氏丈夫怀疑妻子的贞节,百般拷打,耿氏受委屈而

去上吊,有几个吊颈鬼争做她的替身。扮吊颈鬼的演员从事先藏好的坟地里冒出来,沿梯子爬上舞台对着上吊的耿氏跪拜,谓之吊颈鬼找到了替身。耿氏娘家人要从观众席中打上台去,不准吊颈鬼附体。台下人齐声呐喊,举起木棍、叉矛打鬼,一直追到村外的田间荒坡。

辰河高腔目连戏通过阴间地狱与轮回转生的死后命运的文化表象,展示了教化世人弃恶行善的社会功能。这种认识与目连救母劝善的孝行,目连戏劝善的主旨相互印证,可谓异曲同工。

湘西辰沅流域无论是祭祀仪式还是大型集会都穿插有绝技表演,如上刀梯、踩铧犁,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耍武功、打猴儿鼓,展示先民们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技能,辰河高腔目连戏中的《打飞叉》就表现湘西民俗的这一神秘色彩。刘氏四娘不仅杀生开荤,打僧骂道,还不孝公婆父母,为此遭来五鬼惩治。舞台上一把铮亮锋利的钢叉飞向刘氏,钉在她身后的台柱上,离头顶不过寸许。特别是头上那一叉是待刘氏向上甩发的那一瞬间出手,连头发一道钉在头顶上方的台柱上。这时刘氏的身上共有五叉,两腋下各一叉,胯下一叉,头顶上一叉,令观众瞠目结舌。这是目连戏中令观众惊恐万状的绝技表演。据说按常规,表演《打飞叉》一折时台下需放一口棺木,若扮刘氏的演员中叉身亡,此棺木供其下葬,飞叉者无责任。若飞叉顺利过关,没有伤亡,此棺木赠与刘氏扮演者。为使演出顺利刘氏扮演者平素要与飞叉的五鬼处理好关系,上台前必抱拳相求:“敬请包涵”。目连戏中融入了湘西辰沅流域的众多地方民俗,把表演者和欣赏者联为一体,丰富了目连戏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目连戏的传播力。

目连戏起源于宗教,原本是纯粹的宗教祭祀剧。辰河高腔目连戏则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辰河高腔目连戏中所蕴含的无论是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甚至是同一类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辰河高腔目连戏“借宗教的超凡力量使世俗精神具有超乎寻常、撼动人心的力量。世俗精神是目连戏的本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8]辰河高腔目连戏已演变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是湘西辰沅流域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参考文献

[1]萧兵.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廖奔.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戏曲志[A].刘梦溪主编中华文化通志[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胡健国.目连戏中的巫傩幽灵[A].目连戏研究论文集[C].湖南省怀化地区艺术馆编,1989.

[4] 李怀荪.古老戏曲的活化石.[A].目连戏研究论文集[C].湖南省怀化地区艺术馆编,1989.

[5]杨在钧.目连·目连戏·弘法之道〔J〕.法音,1998,9.

[6]李亦园.宗教与神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清)徐珂.清稗类超选·新戏.

[8]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7.

论文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民俗学研究应特别注重田野调查的应用。这是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因此,民俗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是田野作业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它。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方法、应用 一、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而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和社会存在,民俗研究是对民俗事象的梳理和探讨,而民俗学研究则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发展的必然[1]。因此它在资料的搜集上,必然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即田野调查。古今中外的民俗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等都是研究工作先驱者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作业,它是指民俗学者深入到一个地区社会之中,观风问俗,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参与并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在经验观察中获取研究所需,对当地风俗忠实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掌握各种民俗事象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场合,环境、态度等。民俗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必须走出书房,为着某一写作目的,深入到该地区,做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就是实践,田野调查这个研究方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深入实际,去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远离实际或脱离实践去空谈。

古装剧论文:从民俗学的角度浅析古装剧概念的民族属性

古装剧论文:从民俗学的角度浅析古装剧概念的民族属性摘要:古装剧是独特的电视剧样式之一。对于古装剧的概念界定是针对主体民族的服饰特征而定的。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并以实例提出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古装剧的不同含义,提出理论界需要慎重鉴定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装剧;民俗;民族属性 古装剧(英文:costume drama)指的是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类型。古装剧中,演员们会穿着古装登场。这个概念是按服装特征来定的。陈晓春、张宏等在其著作《电视剧制片管理》中提出对于我国古装剧概念的界定,即:“这里所说的古装,是指清代以前人们的服饰及装束。在那些朝代,人们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性和思维观念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古装剧与历史有关,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因为古装剧的题材并不一定取材于历史,有些内容其实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历史剧的范围也更为宽泛,譬如反映民国或文革时期的电视剧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历史剧的范畴,却不是古装剧”。[1] 从上述界定,不难看出古装剧是以服饰民俗为标志概念。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丰富多彩的

民俗事项。每个民族,尤其是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在服饰方面有着独特的属性。建国后,在影视作品中反映各个民族的社会新生活,成为最有政治与现实意义的需求。边疆壮美的景象和奇特的地理风貌,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给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空间,也给观众带来了奇异的视觉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改革开放后的20几年,无论产量上,还是艺术追求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从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可以发现古装剧的概念不能笼统化。在此,以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为例,分析古装剧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 由国家民委编写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维吾尔族简史》一书中提到:“维吾尔族的服饰,男子外衣多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称为“袷袢”。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带中可放食物及零星物品。内衣较短,多不开胸。青年的内衣,多缀花边。女子普遍穿连依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衣,喜画眉,戴耳环、手镯、戒指,佩项链等。男女都喜脚穿皮靴,靴上加套鞋,入室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冬天则穿毡靴。男女普遍喜爱质料好的衣服,妇女尤喜鲜艳的绸缎,如艾岱来斯花绸等。衣服禁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要过膝,裤腿达到脚面。最反感穿短裤在户外活动。男女外出都戴绣花帽,冬季多戴皮帽,以无舌卷边的皮帽富有民族特色。在南疆,妇女外出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 是千百年来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学习啦为大家的民俗文化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

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戏曲、、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

影视民俗学的论文

湘潭大学 院系化学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春节 我出生于邵阳,邵阳原名宝庆,邵阳的春节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相同,但是我想每个地方还是有些差别吧,在这里我来写写我眼里看到的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热闹氛围是从过小年开始,小年是阴历12月25日,这一天高三的学生放假了,远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小年夜饭。我们家住在农村,买东西都得到镇上去买,镇上也不是每天都有东西卖的,在平时都是每个月的尾号数是一和七的那一天为赶集日,但是过了小年之后镇上每天都是赶集日,那几天镇上很热闹,有来自四面八方置办年货的女人,她们通常结伴而来,每个人手里提着个篮子,说说笑笑的。镇上的店铺很简单,很多都是临时的铺位,下面两个长凳,上面铺个门板,门板上放着很多个盆,每个盆里装着不同的商品,过年时,板铺上见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糖果。女人们在这一天都是满载而归。 阴历26日大家想着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了,通常带着孩子,手里也不提篮子了,经过镇上,却看都不看一眼,一直走到320国道上搭车进城去,孩子高兴的乱蹦乱跳,女人们总会说上几句“别吵,快过年了,安分点”。女人们始终相信沉寂的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毕竟她们不放心马路上的

车,进了城了也不去专卖店,而去交易市场,那里的衣服可以讲价且便宜。孩子看到比镇上更多的烟花爆竹,往往是要买的。她们走了一家又一家,直到看完大部分的衣服店,才会买衣服,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走累了,下午三四点才回家。阴历27日家家户户开始打豆腐。天刚亮男人们就挑着昨晚浸泡过的豆子,到专门磨豆子的地方去把豆子磨成浆,女人也一早起来在男人新砌成的土砖坑上烧水。坑上一个大锅里面是稍开的水,女人拿出了搁置一年的布袋子,袋子放到锅里,女人用手把袋口打开,男人就往袋里灌豆浆,豆渣留在袋子里,女人还要把它拿出来使劲的用扁担挤,挤出来的豆浆都在一个很大的木桶里,桶里的浆冷了,就放石膏,摇两下,将整个锅里的热浆快速到入。待其冷却,用一竹筷笔直的放下去,筷子站稳了,活罗豆腐(豆腐脑)就好了,消失的孩子们此时都跳了出来,往活罗豆腐里放些糖,是孩子中意的食物。女人一勺一勺的将活罗豆腐放入铺好纱布的方形竹篮里,完了之后把纱布打结,上面用重物压,放置堂屋中。这一天也就黑了。 阴历28日男人们的工作有了不同,有的下池塘捕鱼,有的再家杀猪,我们那的鱼塘每三年换一户人家喂养,第三年了,男人是要把鱼塘的水都抽干,下塘捉鱼是一大风景,塘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a413080414.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a413080414.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中国民俗论文

摘要: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春节民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春节、民俗、杂说 正文: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构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同的分类。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地域性的,也有全民性的。我国的春节,可说是全民性的传统节日。节日民俗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诸如政治、经济、生产、生活( 衣食住行) 、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皆在节日民俗中有着综合反映。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 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春节》讲述一位很有心计的青年,名叫万年,他一心想把节令定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奋测日影,精心作记录,探索出太阴历的基本规律: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他将草创的太阴历奉献天子祖乙, 敬请天子定节令。天子祖乙便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 身躯象牛一样肥壮, 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 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 更是作恶多

端, 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 二是火光, 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 点灯燃烛,敲锣打鼓, 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它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纵观上述种种传说故事, 它们讲述春节的来历, 虽然说法有区别, 角度不相同, 但也有其共同之点, 这就是除旧迎新, 庆祝、纪念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 希冀来年再创佳绩, 形势更喜人。所以,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吉利和希望的极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这种浓烈的氛围处处可以领略感受, 处处给人欢欣鼓舞。这是春节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期间, 民风民俗, 异彩纷呈, 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春节民俗中的美酒和酒歌,是最为奇特而又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民族地区的酒和酒歌文化源远流长, 它历古至今,盛况不衰。对此, 笔者今年春节在贵阳市郊民族地区采风颇有感触。兄弟民族同胞的美酒、酒歌, 是那样的浓烈而情深, 又是那样的质朴而温馨。我们行走在市郊布依族村寨,受到的是热情接待, 见到的是热闹场面, 好客的主人对我们以歌相迎, 以酒相敬。有的村寨, 男女歌手还在农家小院设置酒歌会场, 边唱歌, 边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在地理校本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初探 沈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李威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将中华民俗文化开发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结合民俗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内容论述该课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节日,少数民族节日,中西方节日对比, 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二十四节气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进行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十四节气开发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将天 文,气象,农事,与习俗结合,即实现了地理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深化, 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流传。课程内容及目标如下表所示: 二,六大传统节日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

节和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说:“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六大传统节日仪式风俗与地域自然文化的整合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给学生明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背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深入挖掘了节日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三,少数民族节日及民俗与民族多元观。

7993668影视文化(专)论文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介绍三秦文化遗址一例,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3.选取陕西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或文学家,介绍其历史事迹,并分析其历史地位、历史成就和历史影响。 4.介绍一下家乡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2018年 6 月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3.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4.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 9.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0.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默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出版 1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4.葛兰言:《古代中国节气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9.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20.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哈维兰著,瞿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24.王铭铭著,《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傅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古塔、弗格森著,《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26.马尔库斯等著,《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 27.杜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马赛尔.默斯著,《论馈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等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 30.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2.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33.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3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7.孟悦、罗刚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9.〔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1.〔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歌手》,中华书局,2004.

长沙民俗文化 民俗学 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面) 课程名称民俗学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长沙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指导老师漆凌云 姓名方雅芸 学号2011130701 班级名称会计二班 学院名称湘潭大学商学院 交阅时间2012年3月28日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长沙民俗文化 ——饮食民俗文化南岳衡山,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东南临湘川,遥望如阵云,治湘千里九向九背。带岳襟湘,风姿绰约,揽胜无数。山仰止,抬望古木红叶,爱晚一亭;登麓峰,极目芙蓉国里,朝晖满天。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长沙属于典型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都市,饮食民俗具有浓郁的湖南特色。长沙的饮食品种很多,本地小吃和湘菜在长沙最为流行。且其传承保护情况颇佳。长沙人依然保留昔日饮食习惯,主食为米饭,早餐喜粉面,口味嗜辛辣,爱吃苦味;烹饪方式爱煎炒,代表菜是湘菜,湘菜整体特色是“滚、辣、烫、色、香、味”。湖南人过去喜蒸钵煮汤,现在依然喜嗜干锅、火锅。 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品,不,则便以陋啬笑之。” 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中国民俗学试卷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97期及周年增刊一册。最早作为北京大学《日刊》附张印发,自25期起脱离北京大学《日刊》,独立发行。《歌谣周刊》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出现了“民俗学”这个专业名词。 2、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族谱、族谱;古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它本来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记录血亲延续系统的文字,多流行于仕宦之家。 3、安德鲁朗: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苏格兰著名作家和人类学家,曾就读于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后当选为默顿学院特别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诗歌、历史、传记、小说,到童话和神话故事。还翻译过《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出版过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苏格兰史》和《英国文学史》。其中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广的是他的《世界经典童话全集》以及其他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比,安德鲁·朗选编的童话更全,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他汇集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神话和经典童话故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民俗一种生活方式? 要点:(具体参见陈勤建《中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必要举例说明。 民俗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没有文字或人规定我们这么做,但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要数春节了,春节怎么过?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我们现在过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热闹?”其实我们的年味原来是很浓的。从传统的习俗讲,前后有近60项事情要做:大扫除、祭灶、祭祖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就拿住来说,江南有厢房式的——一进去,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个厢房,为什么要这样?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说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中间就是最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门朝北开?这就是一种生活相。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风从西北过来,就被“白虎”给挡住了;春天东南风一刮,雨水多了,那么“青龙”也可以挡住。中间这个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间,是最早的风水的理念,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这并非人们胡思乱想得出的。古代没有空调,如何防寒,如何来保持适宜的温度呢?当然是要靠具体环境的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