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国贸知识点

国际贸易国贸知识点

国际贸易国贸知识点
国际贸易国贸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

转口贸易: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这种形式的贸易称为转口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名收入或国名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绝对利益/相对利益:绝对利益又叫绝对优势即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相对利益又叫比较优势,关于比较优势的解释下面有

比较优势:即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个构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等产量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要素各种组合的连线。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机会成本:为了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的数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里昂锡夫之谜:里昂锡夫通过美国资料来验证生产要素禀赋说的正确无误,不料两次的验证结果均表明,生产要素禀赋说不符合美国进出口的实际情况,按照人们的理解,认为美国应该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他的实证分析的结果恰恰相反,这就出现了一个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史称里昂锡夫之谜

二、填空

1、古典贸易:

1)Smith 模型

英国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著作《国富论》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效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 Ricardo 模型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比较优势理论:

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生产成本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生产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

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大生产、加强出口贸易,照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相对生产效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最根本原因。每一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2、机会成本理论:

3、重商主义:

杰出代表之一英国托马斯·孟,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系统阐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财富观: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贸易顺差实现财富增长。

2.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3.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贸易是“零和博弈”。

4.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和贸易。

早期重商主义:

1)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把商品和货币对立起来,认为商品不是财富,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禁止金银出口,尽量输出商品,增加金银进口,要求外贸中绝对多卖少买,甚至只出不进,主张每一贸易都是顺差,以金银多少来衡量国家财富。也称重金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2)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把商品和财富联系起来。其代表人物托马斯.孟有句名言“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总体上主张贸易顺差,但不必每一贸易都是顺差。贸易顺差是取得金银的手段,货币只有投入流通才会增值。贸易差额论才真正是重商主义。

3、要素禀赋定义法:(判断一国要素禀赋的方法)

物质定义法:若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要素丰裕度为(TK/TL)若A国的要素丰裕度为(TK/TL)A,B国的要素丰裕度为(TK/TL)B,且有:(TK/TL)A >(TK/TL)B

价格定义法:

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以用劳动的相对价格来表示,即:w/r;

若甲国的要素禀赋为(w/r)甲,乙国的要素禀赋为(w/r)乙,且有: (w/r)甲< (w/r)乙

则称甲国是劳动丰裕国家,乙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若物质定义和价格定义矛盾时,如(TK/TL)乙>(TK/TL)甲,而同时(w/r)甲> (w/r)乙时,以价格定义为准。

4、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

5、里昂剔夫之谜(含义概念论证方法)

里昂惕夫对H-O模型深信不疑。 1953年,美国学者列昂惕夫通过投入——产出的方法,他利用1947年的美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该年度的美国对

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把产出集中在50个部门,其中38个部门的产品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并把要素禀赋分成劳动力和资本两类,然后算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揽子美国出口商品(价值一百万美元)和一揽子美国进口竞争替代品(价值也是一百万美元)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构成。得出与H-O模型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论证:(一)劳动效率的差异(二)人力资本的差异

(三 )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四)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五)要素密集度逆转(六)生产与消费偏离(七)需求逆转

6、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

国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并且产业内贸易更多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需要

新的贸易理论解释新的现象。

?主要代表: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uman)、以色列经济学埃尔赫南·赫尔

普曼(Elhanan Helpman)、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 、兰卡斯特等

三、单选

1、古典贸易:

2、新古典贸易:

3、机会成本:诞生: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概念于19世纪由奥地利学派提出,称替代成本(substitution cost )。

发展: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哈勃勒(Gottfied Haberler)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以替代李嘉图的劳动成本,成为对国际贸易进行—般均衡分折的重要工具。

内涵: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增加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机会成本理论认为,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机会成本较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部分该商品换取本国机会成本较高的,即比较劣势产品。

4、里昂剔夫之谜:

里昂惕夫对H-O模型深信不疑。 1953年,美国学者列昂惕夫通过投入——产出的方法,他利用1947年的美国经济投入产出表对该年度的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把产出集中在50个部门,其中38个部门的产品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贸易,并把要素禀赋分成劳动力和资本两类,然后算出具有代表性的一揽子美国出口商品(价值一百万美元)和一揽子美国进口竞争替代品(价值也是一百万美元)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构成。得出与H-O模型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5、H-O理论

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6、当代贸易理论

7、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核心: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该理论认为:

第一、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

第三、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将发生变化;

第四、由于各个国家在各种投入上的不同,决定了基于技术动态变化的各国间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因而决定了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形态特征。

9、相似偏好:

?代表人物:林德(S.B.Linder)

?主要观点:

?H-O理论只能解释密集使用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从供给

角度分析。

工业制成品贸易要从需求角度分析

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的产品)的基础之上

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

平均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10、H-O-S理论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转口贸易: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这种形式的贸易称为转口贸易。

11、对外贸易依存度:

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计算方法有三种

1,对外贸易依存度=(X+M)/GDP*100%。

2,出口贸易依存度=X/GDP*100%

3,进口贸易依存度=M/GDP*100%。

其中,X、M分别表示进口额和出口额。

12、国际贸易发展史:

中世纪三大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

世界地理大发现人物:迪亚斯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

13、相互需求理论:

创始人:穆勒(1806-187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逻辑学家。

著作:《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李嘉图学生)承上启下,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用于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率。

英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穆勒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条件(提供条件)曲线,用几何的方法来证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决定国际交易比率。

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理论,阐述了贸易条件,即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交换形成的国际交换比率是如何决定和达到均衡的。

相互需求的基本观点:

1.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而是由“获得成本”决定的,而获得成本则是指为了换取进口所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

2.物物交换的比率必然在交易双方国内交换比率形成的界限内摆动。

3.这一摆动的比率要能稳定下来而成为现实的国际交换价格,必须是贸易双方达到贸易均衡的时候,即一国出口总量刚够支付该国进口总量的价值,或者说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

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交换价格=甲国的出口=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交换价格=乙国的出口

4.国际交换价格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取决于彼此的商品需求强度,即对别国产品需求强的国家,它的商品交换对方商品的能力就要降低,国际交换价格将偏向于它的国内交换价格,则贸易条件将变得不利,反之,贸易条件则变得有利。

5.国际交换价格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价格,分得的利益越少,相反,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价格,则分得的利益就越多。

马歇尔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Afred 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在马歇尔的国际贸易学说中,主要以国际价值、贸易利益和贸易条件为中心进行研究。其主要思想集中在1879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纯理论》一书中。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虽然能够解释均衡的国际交换比率的确立,但仍然只是一般陈述,不够精确。马歇尔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供应条件理论,并用供应条件曲线(亦称提供曲线)对相互需求原理作几何的图解分折。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

1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钻石理论):波特认为,一国的贸易优势并不象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宣称的那样简单地决定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由于当代的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成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

15、坎姆模型:

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坎姆模型:说明外部规模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16、重叠需求理论

代表人物:林德(S.B.Linder)

四、解答题

1、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

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TT)),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1、在2×2×1的国际环境中,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

劳动成本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劳动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

2、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生产、加强

出口贸易,照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3、相对生产率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最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

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3、里昂剔夫之谜

4、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创新有两种:

◆一种创新是新工艺,能够以更节约的方式生产现有的产品。

◆另一种是能够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改进或者能够生产全新产品的技

术。

◆先进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

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

5、HO理论

?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要素供给比例理论(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HO )

?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

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密集地使

用其相对丰饶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甲国劳动力丰富,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X,乙国资本丰富,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Y。

6、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核心: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该理论认为:

第一、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

第三、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将发生变化;第四、由于各个国家在各种投入上的不同,决定了基于技术动态变化的各国间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因而决定了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形态特征。

7、重叠需求理论

代表人物:林德(S.B.Linder)

五、计算题

机会成本(加拿大和中国,大米)

例如某学生大学毕业后,面临多种选择,可以去银行工作,年薪20000元;去某公司工作,年薪28000元;或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收入为零。

问:

(1)如果去公司工作,机会成本是多少?

(2)如果继续读研究生,三年研究生学习的机会成本又是多少?

李嘉图模型的拓展:(出口条件、工资、汇率)

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能力不仅取决于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货币价格,即相对的工资水平和汇率水平。

一国的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

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能力不仅取决于相

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货币价格,即相对的工资水平

和汇率水平。

一国的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

2

211W a e W a j j

?

a 1j :国家1每单位商品j 的劳动投入量?

W 1:以国家1的货币表示的国家1的工资水平?

e :国家2的货币/国家1的货币的汇率,对国家1是间接标价?

a 2j :国家2每单位商品j 的劳动投入量?W 2:以国家2的货币表示的国家2的工资水平

两个产品,多个国家

HO 理论(资本/劳动)W/r 给出生产函数,条件、生产最大可能是多少(网上下载)

六、分析思考题

规模经济分类与含义、相同点和不同点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两种情况;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量的提高,企业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通常我们也将内在规模经济称为规模报酬递增经济;外在规模经济指随着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该产业各个企业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将会降低。 相同点:他们两都可能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不同点: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基本假设不一样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波特认为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作用。

一、「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现今国家都已具备完善的交通系统与电信网路,

也有最优良的人力,因此基本的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永保竞争优势,而是建立特殊的优势.

二、「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

三、「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一个产业想要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应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製造商及供应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群聚」。

四、「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这是最后一个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若是一个企业的家乡鼓励创新,有政策与规则刺激企业往训练技术、提升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自然有竞争力。另外,当地若是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的提升与改进。这四个因素对每一个产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鑽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他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与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塑国家的竞争优势,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创新机制的三个层面

微观竞争机制:价值增值链

中观竞争机制:产业与区域

宏观竞争机制

新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相同和不同(原因、假设)基本假设不同

古典:(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 /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 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 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 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 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 (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 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 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 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 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 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 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1986-1990)内容:提出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1)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八五”计划——(1991-1995)机电产品在各类商品贸易中增长最快,成为贸易额最大的一类商品。 “九五”计划——(1996-2000)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这时期我国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 “十五”计划——(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 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内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 有品牌的商品出口。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内容:加快培养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 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P42(2009.1,2010.10) 4、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P46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 . 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1、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原因:出口用FOB价(货价,不含运费保险费),进口用CIF价(包含运费、保险费),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出口总额﹤进口总额。09.10,P42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此法),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欧洲除了英国都用专门贸易体系) 3、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P43 4、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P45(多选考点。07.01,0710,08.10,) 5、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P46(2012.1,2011.1,2011.10,单选) 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

2020年整理国际贸易知识点大汇总.doc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对外贸易: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相依靠。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 ①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值)(VFT):一国或一定地区一定时期IM(G+S)+EX(G+S)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 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用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②世界货物贸易额: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CIF(FOB)1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到世界货 物进口总额(世界出口货物出口总额)。为把货物贸易额中的服务项目剔除,通常以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代表世界货物贸易额。2 ③世界服务贸易额:各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中的服务额(包括政府服务 和商业服务)减去政府服务额代表。商业服务包括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 ④对外贸易量(QFMT):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 的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 ⑤总贸易体系(GTS):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 的一律列为总出口。 ⑥专门贸易体系(STS):以关境3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 口的标志。 ⑦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称为总贸易差 额。一般有三种情况:①贸易顺差(出超):出口额>进口额;②贸易逆差(入超):进口额>出口额;③贸易平衡:出口额=进口额。 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占总 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1离岸价格(FOB):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到岸价格(CIF)=FOB+运费+保险费。 2由于CIF>FOB,所以前者总是>后者。 3关境(关税领域):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①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则关境<国境;②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则关境>国境;③关境=国境。我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用总贸易体系,而德国、意大利、法国采用专门贸易体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 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002 机会成本 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004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 边界如下所示:

大二国贸知识点

1.越南某公司以CIF术语出口一批无烟煤,装运前按合同 规定投保水渍险,货物装妥后顺利开航。船舶启航后不久在海上遭受暴风雨,海水入舱致使部分无烟煤遭到水渍,损失价值达5000美元。问该损失应由谁承担?为什么? 1.答:因投保水渍险,船舶启航后不久在海上遭受暴风雨,海水入舱致使部分无烟煤遭到水渍,部分损失5000美元应由保险公司承担 2.我某外贸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一批优质羊毛,采用CIF上海条件成交,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投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的一切险。众所周知,羊毛、生丝及皮革制品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但生产厂家在生产工序上为节省时间与费用,降低了对湿度的限制。生产完后,正常包装正常运输到目的港。在目的港检验结果表明,全部货物湿、霉,损失达10万美元。问:(1)保险公司对此是否负责赔偿?为什么?2.答:(1)保险公司不应负责赔偿。根据CIC条款中的“除外责任”规定:“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或过失造成的损失;属发货人责任引起的损失;保险责任开始前被保险货物已存在的品质不良或数量短差造成的损失;被保险货物的自然损耗、本质缺陷、特性及市价跌落、运输延迟所引起的损失或费用”,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本案中货物湿、霉损失达10万美元是由于“生产厂家在生产工序上为节省时间与费用,降低了对湿度的限制”所引起的,属发货人的责任引起的损失,也属被保险货物的本质缺陷所引起的损失,所以保险公司不负有赔偿责任 (2)进口商对受损货物是否支付货款?为什么? (2)进口方应付货款。因为CIF是典型的象征性贸易术语,卖方如能提交齐全和正确的单据,买方就必须付款。 (3)应吸取什么教训? 该类货物进口应在合同中对商品品质(尤其是加工工艺上)作具体明确要求,议付时应提供出口国检验机构出具的商品合格证书。 3.我国某公司引进一套意大利印花设备,以CIF上海价格术语成交,合同种保险条款一项只简单规定“保险由卖方负责”,卖方按英国伦敦保险协会的“协会货物条款”(C)购买了保险。到货后,我国公司发现一部件出现变形影响其正常使用,于是向外商要求索赔,外商答复设备出厂有质量合格检验证书,非他们责任。后经商检局检验认为是运输途中遭受振动、挤压造成的,我国公司即向保险代理索赔。问:保险公司是否应赔偿?为什么? 3.答:保险公司不赔偿。因为“协会货物条款”(C)险不承担运输途中遭受振动、挤压造成的风险,只有投保“协会货物条款” (A)险时,保险公司才负责赔偿。 1.我某外贸企业向国外一新客户订购一批初级产品,按CFR 中国某港口、即期信用证付款条件达成交易,合同规定由卖方以程租船方式将货物运交我方。我开证银行也凭国外议付行提交的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付了款。但装运船只一直未到达目的港,后经多方查询,发现承运人原是一家小公司,而且在船舶启航后不久已宣告倒闭,承运船舶是一条旧船,船、货均告失踪,此系卖方与船方互相勾结进行诈骗,导致我方蒙受重大损失。试分析,我方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1.教训:在采用CFR贸易术语进口时,因租船订舱是卖方,投保是买方,所以买方要调查卖方及船公司的资信;进口如能采用FOB贸易术语(租船订舱、办理保险都在买方),会比较安全 2.我某出口企业与某外商按CIF某港口、即期信用证方式付款的条件达成交易,出口合同和收到的信用证均规定不准转运。我方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将货物装上直驶目的港的班轮,并以直运提单办理了议付,国外开证行也凭议付行提交的直运提单付了款。承运船只驶离我国途径某港时,船公司为接载其他货物,擅自将我方托运的货物卸下,换装其他船舶继续运往目的港。由于中途耽搁,加上换装的船舶设备陈旧,使抵达目的港的时间比正常直运船的抵达时间晚了两个多月,影响了买方对货物的使用。为此,买方向我出口企业提出索赔,理由是我方提交的是直运提单,而实际上是转船运输,是弄虚作假行为。我方有关业务员认为,合同用的是“到岸价格”,船舶的舱位是我方租订的,船方擅自转船的风险理应由我方承担。因此按对方要求进行了理赔。问我方这样做是否正确?为什么? 2.我方这样做法不正确。因为CIF贸易合同,货物越过船舷后的风险及费用都应由买方负责;“船公司为接载其他货物,擅自将我方托运的货物卸下,换装其他船舶继续运往目的港”,那是船公司单方面的主张,没有经过我方同意,我方不必为此负担任何责任。 1.我某外贸企业向国外询购某商品,不久接到外商3月20日发盘,有效期至3月26日。我方于3月22日复电;“如能把单价降低5美元,可以接受。”对方没有反应。后因用货部门要货心切,又鉴于该商品行市看涨,我方随即于3月25日又去电表示,同意对方3月20日发盘所提的各项条件。试分析,此项交易是否达成?理由何在? 1.此项交易没有达成。3月22日复电是还盘,即对原盘的拒绝,原盘即告失效,因此3月25日去电表示接受原发盘无效。 2、我出口企业根据某法商询盘,发盘销售某货物,限对方5日复到有效。法商于4日发电报表示接受。由于电报局投递延误,该电报通知于6日上午才送达我公司。此时,我方鉴于市价上升,当即回电拒绝。但法商认为接受通知迟到不是他的责任,坚持合同有效成立,而我方则不同意达成交易,于是提交仲裁。你认为仲裁庭应如何裁决?又如我方在接电后未予拒绝,应如何裁决?2.我认为仲裁庭应裁决合同无效;如我方在接电后未予拒绝,应裁决合同有效。因为公约规定:一项逾期接受,从它使用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在传递正常的情况下,本能及时送达发盘人,由于出现传递不正常的情况而造成延误,这种逾期接受仍可被认为是有效的,除非发盘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交换,包括服务、技术等特殊商品的交换。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适用的法律 1、国内法; 法律冲突 通常在国内法中规定冲突规范的办法,可选择一国的法律、按最密切联系的原则;2、国际贸易惯例(ITC); 由国际组织将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反复实践的习惯做法,加以编纂与解释所形成的非强制性文件。 贸易惯例的性质:本身不是法律,没有普遍的强制性,只有当事人在合同中规定加以采用时,才对合同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在合同中作了与国际贸易惯例不同的规定,以合同规定为准。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常用的三大贸易惯例 3、国际条约 (1)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确定彼此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诸如公约、协定、议定书等各种协议的总称。 (2)《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 简称CISG) (3)公约分四部分:适用范围和总则;合同的订立;货物销售;最后条款共101条(4)中国关于公约提出的两项保留: 公约适用范围的保留 合同形式的保留 (三)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个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只有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合同,才具有这种效力,从而对买方和卖方产生约束力。 1、合同的合法性。对于一个合法的合同,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公共政策; ②违禁品问题; ③敌对国贸易问题; 2、合同的有效性。对于合同的生效要素,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订约人的能力:自然人(未成年人、醉酒者、精神病人无订约能力)、法人; ②意思是真实的(欺诈、胁迫、错误等无效); ③约因或对价; ④合同的形式:我国法律规定:合同必须按规定的形式和程序成立才有效。涉外合同必须是书面的。 2、出口贸易磋商和出口合同的订立 根据出口贸易计划,与客户进行接触联系。在与贸易对象建立业务关系之初,为简化今后的贸易磋商的内容,可先与客户就一般交易条件达成协议。

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知识点自整理

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绪论 1. 判定贸易“国际性”的标准 1)订立合同的行为是否完成于不同的; 2)货物是否由一国运往另一国; 3)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国际贸易惯例。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即1980年公约)采用单一的营业地标准判断贸易的国际性。即如果合同当事双的营业地不同(属于不同),则认为贸易具有国际性。如果当事人有多处营业地,则公约规定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之后再判定其国际性的问题。 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惯例包括:《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惯例》、《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等。 2.国际货物买卖特点: 困难大;复杂;风险大;营销手段及参与者多;函电、电子往来为主要业务沟通式;重视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遵循国际惯例)。 3.合同: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以发生、变更或消除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即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主要有财产所有权关系、债权关系、继承权关系)为目的而达成的协议。 4.货物买卖合同: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就指定的货物所有权,由卖有偿地转让给买而达成的口同的或书面的买卖合同。双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5.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结构: 1)效力部分:即合同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它规定了合同的效力围和有效条件。

2)权利和义务部分:合同标的、货物买卖价格、卖义务、买义务四部分。 3)索赔与争议解决部分 6.合同有效性: 1)订约人的能力:自然人或法人;并不是一切自然人或法人的成员都具有订立合同的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欺诈、胁迫、错误) 3)约因或对价:约因——即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直接目的; 对价——即双当事人存在相互给付的关系——英美法; 不当得利——指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他人财产或其他利益——德日 4)合同的形式: 大陆法——要式合同:指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而成立的合同; 非要式合同:可用口头、书面或包括其他证明在的形式而达成的合同。 7.进出口贸易的基本业务程序: 1)交易前的准备工作;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工作;3)履行合同 第二章货物的描述 1.货物品质的表示法(实物、文字说明) (1)用实物样品表示 1)看货成交:双根据货物的实际品质进行交易;卖所在地验货;多用于拍卖、 寄售和展卖业务。 2)凭样品买卖:以实物样品表示货物品质并以此作为交货依据而成交的买卖;适用于品质稳定的产品。 注意事项:①凭样成交的确认样品是交接货物的品质依据,卖要承担货样完全一样 的责任; ②向买提交样品时,应制作样品备份,即复样; ③来样的处理:按照买来样仿制两个对等样品,一个交由买确认,一个备存; 来样成交凭卖样品成交 ④样品费的支付:取决于样品价值高低;成交时样品费用可在货款中扣除。 ⑤不是确认样时,应注明“仅供参考”字样; ⑥根据需要提供适当样品。 (2)用文字说明表示 1)凭规格买卖; 2)凭等级买卖; 3)凭标准买卖(国际标准、约定标准、标准)【采用时应注明标准的版本年份】 ★“良好平均品质”(F.A.Q.):指一定时期某地出口商品的中等平均品质,我国习惯称 之为“大路货”。 ★“上好可销品质”(G.M.Q):指卖保证货物品质优良,符合商销条件。 4)凭商标或牌号买卖:适用于品质稳定、信誉良好并为消费者所熟悉的产品。 5)凭说明书和图样买卖; 6)凭产地名称买卖;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 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international trade 国贸知识点

Contents of a contract 1 quality of the goods货物品质 2 specification规格 ①Composition成分②content容量、含量③purity纯度④strength强度⑤size尺寸 3 quantity of the goods 货物数量 4 mode of packing 包装种类 5 terms of price 价格条款 6 mode of shipment 运输方式 7 insurance 保险 8 mode of payment 付款方式 9 inspection 检验条款 10 arbitration 仲裁条款 11 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 12 claim 异议索赔 Description of goods货描 ①Quantity of goods ②specification ③quality of the goods Chapter1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arative cost比较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 Trade protectionism Barrier 贸易壁垒①tariff barrier 关税壁垒 ⅰprotection tariff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是为保护本国工农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对进出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税。 ⅱrevenue tariff 财政关税 It is designed to raise money for the government. 财政关税亦称收入关税,是保护关税的一种由政府发起的以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②non-tariff barrier 非关税壁垒 Import surtax进口附加税①countervailing duty反补贴税 ②anti-dumping duty反倾销税 ③variable levy 可变税 Types of tariff: Specific duty从量税 Definition:Which are levied at the rate of so much per unit,pound,kilo or gallon. ad valorem duty从价税 mixed or compound duty复合税 Alternative duty选择税 Non-tariff barriers: Quota 配额制 Definition:Which is a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 that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either physical quantity or value. import license 进口许可证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课程代码: 学制:三年学时:96学时 学分:6学分开设时间:第1学期 一、课程定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非国际贸易专业的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出口贸易的业务的各主要环节流程,了解在外贸实践环节中涉及到的证书、文件、单据等,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国际规则与惯例在实践中的恰当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 1、知识目标: 1、具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基础知识。 2、具备对国际贸易宏观政策措施的分析能力。 3、进行贸易磋商与合同订立的业务。 4、能够从事催证、审证与改证的外贸单证工作。 5、能够从事报检报关工作。 2、职业技能目标: 1、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 2、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5、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6、总结工作结果的能力; 7、创新能力; 8、组织协调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 2、讲诚信,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 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 5、有较好的安全意识; 6、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三、课程容和具体标准 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2、国际贸易与国贸易的异同 3、国际贸易分类及常用术语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与现阶段的特点(2)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条件(3)对外贸易与国贸易的异同 2、领会 (1)国际贸易的分类及相关概念:对外贸易、服务(无形)贸易、商品(有形)贸易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净进口、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2)国际贸易常用术语:总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差额、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 3、应用 (1)运用指标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考核知识点 1、国际分工的含义与类型 2、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3、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解释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国际分工的含义、产生与发展各阶段(2)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3)各种贸易理论 第三章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考核知识点 1、当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及各自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世界市场的含义与类型(2)开拓世界市场的方法 2、领会 (1)世界市场的交易方式(2)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3)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及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汇总汇编

国际贸易实务题型和重点 ?复习原则 基本概念(富有专业色彩)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计算题 案例题 一、商品的品名与品质 (一)表示品质的方法 凭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 复样 凭文字说明表示商品的品质 对等样品 良好平均品质(一定时期内某地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一般是指中等货而言) 品质的机动幅度(特定质量指标在一定幅度内可以机动) 品质公差(工业制成品中加工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误差)二、商品的数量条款 ?公量 公量=商品干净重×(1+公定回潮率) 公量=商品净重*(1+公定回潮率)/(1+实际回潮率) ?数量的机动幅度 允许货物多装或少装的条款即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溢短装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有些商品受本身特性、生产、运输或包装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交货时不易精确计算。为了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减少争议,买卖双方通常要在合同制定时规定数量机动幅度条款,这种条款又称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所谓溢短装条款是指在规定具体数量的同时,再在合同中规定允许多装或少装的一定百分比。卖方交货的数量只要在允许增减的范围内即为符合合同有关交货数量的规定。例如在合同中规定"装运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Shipment Quantity5%more or less allowed)。 ?(1)明确规定(明确规定数量的机动幅度) ?(2)没有规定(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溢短装条款.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可以有5%的幅度.个数,件数计件的商品除外)?(3)大约(合同中有“大约”(Approximately or About)的字样是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有10%的机动幅度) 三、包装条款 ?运输包装(大包装、外包装) 便于仓储,便于运输,便于搬运) ?唛头(通常是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一些字母、数字及简单的文字组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实务题型和重点 复习原则 基本概念(富有专业色彩)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计算题 案例题 一、商品的品名与品质 (一)表示品质的方法 凭实物表示商品的品质 复样 凭文字说明表示商品的品质 对等样品 良好平均品质(一定时期内某地出口货物的平均品质水平,一般是指中等货而言) 品质的机动幅度(特定质量指标在一定幅度内可以机动) 品质公差(工业制成品中加工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误差)二、商品的数量条款 公量 公量=商品干净重×(1+公定回潮率) 公量=商品净重*(1+公定回潮率)/(1+实际回潮率) 数量的机动幅度 允许货物多装或少装的条款即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

溢短装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中,有些商品受本身特性、生产、运输或包 装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交货时不易精确计算。为了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减少争议,买卖双方通常要在合同制定时规定数量机动幅度条款,这种条 款又称为"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clause)。所谓溢短装条款是指在规定具体数量的同时,再在合同中规定允许多装或少装的一定百分比。卖 方交货的数量只要在允许增减的范围内即为符合合同有关交货数量的规 定。例如在合同中规定"装运数量允许有5%的增减"(Shipment Quantity5%more or less allowed)。 (1)明确规定(明确规定数量的机动幅度) (2)没有规定(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溢短装条款.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可以有5%的幅度.个数,件数计件的商品除外) (3)大约(合同中有“大约”(Approximately or Ab out)的字样是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有10%的机动幅度) 三、包装条款 运输包装(大包装、外包装) 便于仓储,便于运输,便于搬运) 唛头(通常是由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一些字母、数字及简单的文字组成) 国际标准化组织(收货人或买方名称的英文缩写和简称;参考号,如运单号、订单号或发票号;目的地;件号,包括顺序件号和总件数) 销售包装(小包装、内包装) 保护商品,美化商品,起促销作用. 销售包装上一般附有装潢画面、文字说明和条形码标志。 装潢画面要有吸引力,但是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禁忌。 文字说明要符合国家的标准。 条形码(是一组带有数字的黑白及粗细间隔不等的平行条纹所组成,它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为计算机输入数据的特殊的代码语言)

国贸知识点

一,简述重商主义的观点: 1、重商主义也称“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 3、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4、重商主义者认为,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都有贸易顺差,在任一时点上黄金总量也是固定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收益(富裕)是以另一个国家的付出(贫穷)为代价。 (说明,1为重商主义的基本含义,2、3、4为重商主义的简要的主要观点。) 二,试述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 ㈡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利。 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评价: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是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这与重商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提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可以是"双赢"局面,而不是零和博弈。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 三,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四,试评述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五,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又称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该学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六,试述产品生命周期说的主要内容 由弗农提出,后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是战后解释制成品的贸易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即:①新生期;②成长期;③成熟期;④销售下降期;⑤让与期。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一)了解 1. 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 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 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 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 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 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 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 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 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 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 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 降期(5)让与期 6.产业内贸易理论:(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特点:①产品流动具 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 要素投入。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 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 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越大。②市场结构论。 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 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 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 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 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 交换比率。 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 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