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D-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b13146158.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ab13146158.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ab131461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现代设计方法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结业论文题目: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院(系) 2017 年5月21 日

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宋家鹏 (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在分析汽丰设计方法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汽车设计中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几种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系统工程;模糊分析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汽车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改进和创新的设计方法。据统计,一般汽车的质量和性能有60%-70%取决于汽车设计。因此,在设计新产品时应研究和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以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要求。为了寻求保证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避免和减少设计失误的方法和措施,引发了“汽车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 1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力学和数学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而现代设计方法则是强调创造性,在注重产品整体功能基础上以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设计为工具的系统设计。这种设计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质量、精度和效率,而且可以将产品的适应性、经济性、可靠性统一起来,从而高效地设计出性能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型产品。目前,设计方法和技术正处于不断改善、不断创造的历史时期。可以预见,新的汽车产品将随着现代设计方法、技术和设计科学体系的完善而有新的突破。 2现代设计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法是在总结传统设计的经验与教训、吸收国外各设计流派的先进内容的基础上,以形态学为分类手段,以方法学为思想指导,具体形成以下十一论: 功能论:现代设计法的宗旨。是保证设计要求功能实现的方法论。 突变论:现代设计法的基石。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如创造性设计。 系统论:现代设计工作的前提。进行系统辩识、系统分析,如系统分析法、人机工程等。 信息论:现代设计的依据。进行信号处理,如信息分析法、技术预测法等。 对应论:现代设计的捷径。采用相似、模拟,如相似设计等。 优化论:现代设计的目标。如优化设计等。 智能论;现代设计的核心。发挥人的主动性,使用人工智能,促进设计自动化,如CAD等。 离散论:现代设计的细解。连续体离散求数值解,如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控制论:现代设计的深化。如动态分析设计法等。 模糊论:现代设计的发展。模糊性定量描述,如模糊综合评判和决策等。 艺术论:现代设计的美感。如造型设计等。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 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迪、以现代设计学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进化、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之思考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理论进行梳理,在把握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廓清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的基本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探寻了二者之间的交叉点与差异性,深入分析形成这种交叉点与差异性的原因,找到各自形成与发展的途径与模式,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设计学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在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学交叉研究的时代背景、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当代,焕发出新的青春。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学 1、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 设计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因为设计所蕴含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早在人类文明的滥觞期就本质的出现了,人类生活的本身可以说都是设计的结果、都是一个个设计的不断完善。但自发自觉的设计冲动并不就等同于“现代设计”,“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工业革命以前,传统手工业时代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甚至还是销售者和使用者,伴随着工业革命、近代都市的出现,标准化、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迫使设计从制造

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经过再分工,形成造型与功能设计两部分,设计师担任外观设计,而产品的在功能则由工程师负责。“设计”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7年,摄影技术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大量复制时代,摄影对现实生活的逼真记录给传统写实主义艺术家们莫大的刺激和打击,为了摆脱传统写实主义手法的束缚,艺术家们奋力开创出现代派美术,我们从塞尚的艺术创作中,可以洞察画家摈弃了对自然的完全模仿,他的作品几乎包含了20世纪所有的现代艺术要素,所以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现代派美术的出现影响到艺术设计,设计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现代艺术设计概念也同时诞生。自20世纪初在前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开始,设计逐渐形成了以“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基础的模式, 作为最前缘、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设计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推出新不断进化的状态,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设计的准备期、酝酿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伴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机械化时代是现代设计的青春期,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现代设计更合理化,并走向成熟。现代设计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期:⑴、18世纪手工业化时期:继承传统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部设计上。⑵、19世纪工业化时期:艺术运动与设计实践展开,设计概念的形成,外部设计与部设计相分离。⑶、20世纪专业化时期:外部造型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部设计方面,系统工学和计算工学诞生,设计方法、方法论以及理论的成熟⑷、21世纪信息化与多元化时期:外部设计与部设计相结合,设计遵循着艺术进化的规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中国设计的提出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3)怎么办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的能动作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1)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因此,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强调精神力量)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物质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哲学题目

哲学题目 1.当代哲学观概览 普遍规律说 普遍规律说认为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认识论说 认识论说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语言分析说 认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是语言问题的学说。 存在意义说 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学说就是存在意义说。 精神境界说 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旨趣的许多现在中国哲学家,特别是被称之为现在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弘扬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学说。文化批判说 把现代哲学视为对“文化”的批判反思。 文化样式说 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实践论说

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 2.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越性。 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 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3.作为理论的科学与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 其一,它们都是由一些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又为人们解释这种世界图景提供了某种“原理”和“公理”。 其二,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 其三,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因此,简洁地说,科学和哲学的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案例

书籍装帧设计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内容,课时为1课时。本课教学以集体讨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的认识和热爱,并通过主动参与书籍装帧作品设计,创作出精美的设计作品,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在书籍中的重要作用,各种题材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和基本设计方法。 2、通过研讨、学习书籍装帧艺术,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艺术鉴别能力与欣赏能力。 3、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初步掌握设计、制作书籍的方法,按照流程进行设计尝试;同时能用专业及自己的语言讲解设计意图与制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书籍的名词术语,书籍种类的已知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难点:书籍设计的设计流程,包括制作书的手工能力和绘画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 1、讲授法、演示法、设问法、练习法 2、以丰富的书籍装帧设计范例为依托,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

操作为主,体现学生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具准备 优秀书籍装帧设计范画,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纸、笔、尺子等六、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㈡、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装帧设计范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㈢、讲授新课: 1、多媒体播放书籍装帧概述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概括,完成基本概念教学。) 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课本上的文字内容,结合多媒体总结出书籍设计的各部分名称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课程学分:5 总学时:80 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书籍的构思与创意、制作与成型、材料选择与工艺制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不同创意方法完成书籍装帧成型的能力。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调研、创意、制作的相关知识。 先修课程为版式设计、字体设计等。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书籍出版的策划、设计和成型的实际需求为课程开设的依据。以书籍装帧设计从创意到装订完成的全过程为该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认知能力规律和书籍装帧设计的调研、创意设计、制作的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内容。 建议课程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学时数为80学时,5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综合运用创意的方法完成书籍装帧的设计与制作工作,能够认识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能够运用书籍装帧的评估方法对书籍设计项目进行专业的测评。 2.1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开展书籍装帧设计的调研与分析工作; ●能够根据各类书籍装帧设计目标需求制定合理的策划书; ●能够综合运用创意与制作技巧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创意与装订完成工作。 2.2 知识目标 ●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理; ●熟悉书籍装帧设计的策划调研方法; ●熟悉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表现方法; ●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成型流程; ●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材料选择与装订规律。 2.3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测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树立学生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

论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演变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 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笛卡尔认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 笛卡尔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当我在怀疑一切时,我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这是清楚明白因而也是确实可靠的事实。怀疑总是一种

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后工艺

书籍装帧设计与印后工艺 作者:视觉同盟来源:视觉同盟时间:2010年9月3日 装帧设计与印后加工的关系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一部作品,如果以印刷品的形式表现,必须要通过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制作、印刷、印后加工这一系列工程,才能得到可呈现给读者的形态生动的书籍。书籍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书籍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书籍的形态上。而书籍的形态是对书稿作品进行整体设计的结果。 书籍的整体设计包括书籍外形的装帧设计及内文的版式设计。装帧设计包括选择开本和图书结构;对封面、护封、环衬、扉页、插页、函套等进行美术设计并选定材料种类;选择印刷工艺、印后装饰加工工艺、装订工艺等。 书籍的整体设计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设计,与一般绘画创作不同,整体设计只是一种方案,而不是最终的作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经过制作、印刷、印后加工等生产环节,通过纸张、各种装帧材料和印装工艺,将设计转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图书。所以书籍的整体设计及最终的形态、效果及质量,必须依赖于制作、印刷及印后加工技术,其中装帧设计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印后加工工艺。 书籍的印后加工,按加工的目的可分为三大类 (1)对书籍表面进行美化装饰加工。如上光、覆膜、凹凸压印、烫印加工等。 (2)对书籍进行成型加工。如将半成品书页裁切成设计规定的开本尺寸;装订成本册;对书籍印刷品进行模切、压痕等加工。 (3)使书籍获得特定功能的加工。如使书籍具有防油、防潮、防磨损、防虫等防护功能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书籍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一发展,出版社在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籍的出版策划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考虑以何种装帧形态将作品呈现给读者,采用什么样的装帧方式为书稿增光添彩,以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中夺人眼球,在图书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要实现整体设计方案,就要对书籍的形态进行精加工。优秀的装帧设计及精心的印后加工可使书籍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印后加工是提高书籍品质并实现增值的重要手段。但印

书籍装帧设计的材料种类与使用

?书籍装帧设计的材料种类与使用烫印材料是指在纸张、织品、皮革、涂布面、塑料类等封面材料上,用热压 方法烫压上各种图文所使用的材料,也包括各种烫印助粘材料。 用加热、加压方法将粘结材料熔融后,把各种金属箔等烫印到各种物品上, 取得理想的装饰加工方法,在我国已延续了几个世纪,在书籍封面上使用也有上 百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采用的烫印材料是单张形式的金属箔和粉片,后来由于 印刷装帧事业的发展及装帧材料的不断更新改进,出现了电化铝、色箔等烫印材 料。这些物美价廉的新型材料,很快取代了纯金属箔类烫印材料。 (一)烫印材料的种类 1.电化铝箔 电化铝箔是一种在薄膜片基上经涂料和真空蒸镀复加一层金属箔而制成的 烫印材料。其包装形式为卷筒式。电化铝箔可代替金属箔作为装饰材料,以金和 银色为多。它具有华丽美观、色泽鲜艳、晶莹夺目、使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在 纸张、塑料、皮革、织品、涂布料、有机玻璃等材料上烫印。电化铝箔是60年 代中期由日本传到中国的,较早投入生产的有上海、北京、福建等地。30多年 来电化铝箔已成为一种人们所熟悉的装帧材料了。 ①电化铝箔的构成。电化铝箔是在12、16、18、20μm厚,500~1500mm 宽的聚脂薄膜(国内一般用16μm厚,500mm宽的薄膜)上涂布脱离层、色层、经 真空镀铝再涂布胶层,最后通过成品复卷而制成的。国产电化铝箔一般为4~5 层。 电化铝箔的第一层是基膜层。国内一般采用16μm厚双向拉伸的聚脂薄膜; 主要作用是支撑依附在上面的涂层和便于烫印加工时的连续动作。基膜层在烫印 过程中不能因温度上升而发生变形,应具有强度大、抗拉、耐高温等性能。 电化铝箔的第二层为脱离层。一般用有机硅树脂等涂布而成。主要作用是在 烫印(加热加压)后,使色料、铝、胶层,能迅速脱离聚脂薄膜而被转移粘结在被 烫印物体的表面上。脱离层要有较好的脱离性能,否则会使烫印后的图文模糊不 清、露底发花,影响烫印的产品质量。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带答案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中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时期是 【B 】 A.远古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2.以下不属于书籍形态的物质构成因素是 【D 】 A.纸张 B.粘合剂 C.材料 3.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他必须具有【A 】 B.特殊工艺性 C.特殊材料性 D.主观性 4.通过测试证明最佳行宽是 【B 】 A.70—80毫米 C. 80—90毫米 D. 90—100毫米 5.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的书刊纸适宜作 【B 】p123 A.凹印印刷 C. 拼印印刷 D. 胶印印

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中的插图具有从属性,没有书籍的文字内容 就没有插图可言。 7. 胶印印刷彩色图片,分红、黄、蓝、黑四个版印刷,制版是对图片的色彩分解,印刷时吧分解的色彩组合起来。 8. 书籍页面与页面的转换要保持视觉元素的连续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9. 精装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0.如何对全书版面进行整体控制?P43 1)通过黑白\色彩\空与满\图与文的节奏变化来控制 2)由网格分割来实施风格统一性. 3)由开本制约版面 11. 挑选书籍的纸张应注意哪些方面?p123 (1)纸张表面 (2)纸张厚薄 (3)纸张纤维结构方向 (4)纸张规格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实做题 (课程代码05546) 五、设计题(本大题70分) 12. 请为《新华大词典》的精装书设计护封。 要求: (1)护封的设计内容包含封面、书脊、封底和前后折口。 封面和封底尺寸为宽140mm*高202mm,其余部分宽度自定。 (2)主题明确,贴切说明书籍内容。 (3)具有创意,色彩协调 (4)注意各版面之间的整体编排 (5)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东汉以后,书籍装帧形成卷轴的艺术形式是由于 【B 】 A.印刷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木活字的发明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