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笔记整理资料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笔记整理资料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笔记整理资料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笔记整理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三种代表性观点

成年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就是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在岗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是目前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员。

人员素质观:把人力看作是人员素质综合发挥的作用力。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与潜力。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1.两者所关注的焦点不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收益问题,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价值问题。

2.两者概念的范围不同: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指的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中。

3.两者的性质不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存量问题,而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存量与流量问题。

4.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人力资源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本是将人力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财富的一部分。

三、人力资源的特点

1.活动性。人力资源存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中,它将随个体生活的消失而消失。

2.可控性。人力资源的生成是可控的。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给1000个儿童,他可以把他们培养为乞丐,也可以把他们培养为天才,可见,人力资源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培养。

3.时效性。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人力使用的有效期限大约在16岁--60岁,最佳期为30--50岁,如果这段时期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降低甚至丧失作用。

4.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具有主动性。另外,人力资源开发得好,就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多的效益。

5.变化性与不稳定性。人力资源会因个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上。如某人在甲单位是人才,在乙单位就不是人才了。某人在50年代是劳模,在90年代就不一定是劳模了。

6.再生性。人力资源不但不会在开发与利用中消耗掉,而且可以在利用中再生,在利用中增殖。

7.开发的持续性。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具有无限开发的潜能与价值。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就是开发过程。

8.个体的独立性。人力资源是存在于每个个体上的,而且受到各自不同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9.内耗性。人力资源不一定越多越能产生效益,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组织、开发、利用。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台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说,如果不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发各类人力资源,他们之间就会出现内耗现象。

10.资本性。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投入的结果,又是投资者获取经济资源的基础。

四、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四种观点:

1.综合揭示论

2.过程揭示论

3.现象揭示论

4.目的揭示论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人事管理:

(1)以事为中心;

(2)视人为物,视人为成本;

(3)人事部,低层次,属操作与行政系统;

(4)消费性部门;

(5)静止,着重于对现有人力的维护;

(6)被动型、滞后型的反应;

(7)因事选人;

(8)用人看重经验;

(9)钱可满足交换人的价值需要;

(10)看作是重要的党政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是共产党员

人力资源管理:

(1)以人为中心;

(2)视人为资源;

(3)人力资源部中上层,属决策与战略系统;

(4)效益性部门;

(5)动态,着重于对人能力的开发与提高;

(6)主动型、超前型的开拓(想在老板前面);

(7)因人择事,不同于因人设事;

(8)用人看重潜能;

(9)钱不能满足与交换人的价值需要;

(10)看作是重要的专业性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1.规划。即向主管部门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建议。

2.分析。人力资源部门要对组织的工作进行分析。

3.配置。人力资源部门应了解情况,对那些不相适应的岗位与人员进行适当的调配。

4.招聘。对于空缺岗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负责招聘。

5.维护。人力资源部门应负责对全部在岗人员进行维护。包括积极性、能力、健康,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维护。

6.开发。调查表明,员工只需要发挥40%的能量就可以保证正常工作任务的完成,还有60%的潜力有待开发,维护是有限的,而开发是无限的。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永恒的任务。

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1.劳动分工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工作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与发展,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把原来的手工劳动任务与程序细分,导致了劳动专业化与分解化。一个人究竟能负责几道工序以及负责几道工序最合适,就需要有专门的分析研究,因此,工作分析产生了。2.人力非等质观与工业心理学,使人力资源配置与选拔日趋重要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各种经济之谜。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劳动力与另一个劳动力的价值并非等质,通过训练的有经验的人比一般的人具有更大的劳动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测评结果好的人,用人单位也认为是好的。所以,所选工人的体力与脑力应尽可能的与其工作相匹配。

3.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使人员培训,绩效考评及薪资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中,不但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与考评,还要以工作分析的成果为标准,把考评结果与新酬,奖金直接挂钩。

4.人际关系运动使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

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两种不同模式:

第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只强调工作效率,强调物,财及事的管理而忽视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性。把人当成机器,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人工作情绪不高,金经常罢工。这种模式在20实践40年代比较普遍。

面对这种情况,1924年11月到1927年4月,美国科学家梅奥到芝加哥电器公司进行研究,寻找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在霍桑工厂中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简称霍桑实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照明实验和福利实验。

照明实验见P12,进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工作途径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

工作条件的改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暂时的。

福利实验。见P13。进行福利实验的目的是探讨福利措施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福利的改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轻微的。

由此得出霍桑实验的结论:(1)在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众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最重要。(2)工作条件和福利的改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人的精神作用才是永恒的。

第二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根据霍桑,人们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即要重视人的价值作用,重视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重视人的精神作用与关系的协调。即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但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不等于“爱蓄理论”下的快乐管理。

5.行为科学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权变化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体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反映,人体的心理与环境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没有一种在什么情况下都适宜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机械化,而应权变化。

6.劳工关系运动与立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重难点

一、关于人性的四种观点

1.“经济人”假设

(1)“经济人”的概念

“经济人”----它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2)“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内容

(3)相应的管理方式---采取“任务管理”措施

泰勒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任务管理管理”的主张就是在人的“科学管理“的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经济人”理论代表代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方式。

2.“社会人”假设

(1)“社会人”的概念

“社会人”---它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固然可以受到鼓舞,但不能忽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与周围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一假设来自霍桑实验。

(2)核心内容: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P19

(3)相应的方式: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P19。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便是从这里开始的。3.自我实现的人

(1)概念:假设人性是善良的,只要能充分发挥人性的优点,就可以把工作搞好。

(2)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是一个采访者,管理者的任务是研究什么工作对什么人

最具有挑战性,最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主张下放权利,建议决策参与制度等,把个人需要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4.复杂人

(1)概念:是一种假设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出多种多样的需要;各种需要相互结合、形成了动机和行为的多样性,掺杂着善与恶的混合的一种人性理论。

(2)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在同一时期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个体在不同单位和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不同,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映,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忽然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什么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普遍的管理方式。

三、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1.员工

2.管理环境

3.文化背景

4.价值观

四、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

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主客体目标协调。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目标应协调一致。

激励。激励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激励的目的是让员工发挥最大的组织性、积极性、创造性。

权变领导。管理者研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采取有地放失的灵活的管理方法。

管理即培训。人本管理的过程,就是培训员工,教会他们完成“组织人”的职能和义务,向他们传授作为社会角色进行活动的专长、技能。

塑造环境。在组织和社会范围内塑造有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环境氛围,以建立一个使“组织人”的工作绩效与其所获得相称的生活资料、物质和精神奖励相联系的有效机制,使个人感觉到自己的劳动为组织和社会所承认。

文化整合:是指组织文化对“组织人”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

生活质量管理法:就是组织确定目标时不再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选择,而是在承认组织需要利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组织中员工的利益要求,并保障社会利益,从而将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起来。

完成社会角色:是指组织中的员工在担任组织角色的同时也要完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五、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2.以激励为主要形式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六、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类型

1.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

静态环境---变化频率教高的环境。

动态环境---变化频率底的环境。

2.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

直接环境---与员工行为变化教密切的物质环境。

间接环境-----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

3.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即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文环境

4.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组织本身难以控制的因素,通常以间接的形式影响组织系统。

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的具体工作环境。包括工作的物理环境和非物理环境(即组织气候)。

组织气候------是一种心理环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制约着组织成员的士气、创造力以及组织效率和目标的达到。

七、什么是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八、人力资源成本的类别

1.获得成本

2.开发成本

3.使用成本

4.保障成本

九、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程序

1.掌握现有人力资源原始材料

2.对现有人力资源分类汇总

3.制定人力资源标准成本

4.编制人力资源成本报表

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什么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作用

3.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程序

第三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对某项特定的工作岗位作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行为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进行工作分析?

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工作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作分析是整个人事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2.工作分析是提高现实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3.工作分析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4.工作分析有助于实现量化管理.

5.工作分析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与定员管理及人力规划与职业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

6.对于劳动人事管理科研工作者而言,工作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工作分析的内容是什么?

四、工作分析的流程怎样?

五、工作分析的方法

1.基本方法

(1)观察分析法:一般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记录某一时期内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关的工作因素、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活动。

(2)记实分析法

自己记---工作者自我记录分析法。这是一种一般由工作者本人按标准格式,及时、详细地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方法。

别人记---记实分析法。是通过对实际工作内容与过程的如实记录,达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方法。

(3)主管人员分析法:是由主管人员通过日常的管理权利来记录与分析所管人员的工作任务、责任与要求等因素的一种方法。

(4)访谈分析法:这是一种通过访问工作者,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这样做与怎

样做,由此获得工作分析资料的一种方法。

(5)问卷分析法:就是采用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的信息,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方法。

(6)文献材料法:

(7)实践法。

2.综合分析方法

(1)任务分析法---是指工作分析者借助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对整个岗位的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寻找出构成整个岗位工作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解决的是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问题。

(2)人员分析法--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寻求那些足以保证人们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其它个性特征因素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的是这个岗位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来干的问题。

(3)方法分析法--是通过系统观察、记录与分析现有的工作过程,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最优的运作方式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解决的是这个工作是怎样干的,以寻找最佳工作方法。

第四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招聘?什么是甄选?

员工招聘,简称招聘,是指“招募”与“聘用”的总称,为企事业组织中空缺的职位寻找到合适人选。甄选,是指采取科学的人员测评方法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职务空缺的过程.

二、招聘的重要性

1.招聘和选拔出现错误,会对组织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微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为了成功招聘2000名新雇员,要审阅12万份个人简历,举行7400次测试,访问30所大学.

2.人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招聘和选拔的竞争.

三、招聘与甄选的操作流程

1.明确招聘需求

2.制定招聘计划

3.发布招聘信息

4.设计求职申请表

5.组织报名与填写申请表

6.分析申请表

7.笔试和面试

8.体检

9.综合评判

10.录用

11.报到

12.培训

13.签定合同

14.试用

15.正式录用

四、招聘的方法

五、选拔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人员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测验

面试

常用方法

笔试

评价中心技术

第五章重难点

一、培训与开发的关系

培训和开发是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有一些差别,但其实质是一致的。(1)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培训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通过示范,教一名工人如何操作一台车床,或教一名管理人员如何安排日常生产,这都是培训的例子。(2)开发则是指一种长期的培训,它强调的是鉴于以后工作对员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员工进行一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培训和开发的目的都在于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之适应现职工作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中使用的技术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通常是相同的。

二、培训的内容

内容有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

三、培训的程序

1.培训需求分析

2.制定培训计划

3.设计培训课程

4.培训效果评估

四、培训的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角色扮演法

4.研讨法

第六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员工考评?

员工考评----是考评者对员工及其所干工作考察评定的总称。员工考评又俗称人事考评,实质上员工考评是指考评者在一定的目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员工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事实评判或量值与价值评判的过程。

二、员工考评的内容

1.态度

2.能力

3.业绩

三、怎样对员工进行考评?

1.确定考评目的

2.进行绩效分析

3.考评内容的确定分析

4.对考评内容进行量化

5.考评方法的选择确定

6.考评人员的培训

7.进行动员

8.考评信息的收集

9.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

10.考评对象的比较与评判

11.考评的评估

第七章重难点

一、薪酬的含义

二、薪酬制度的主要形式

1、岗位工资制---是指按照不同岗位或职务的特点确定工资标准,并根据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支付报酬的工资制度.

2、技能工资制---是根据不同岗位或职务对劳动技能的不同要求和员工实际掌握的劳动技能水平而支付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3、结构制---是指由若干个工资部份或工资单元组合而成的一种工资形式.

4、绩效工资制---是根据员工的实际劳动成果或工作绩效来决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 薪酬制度的比较

三、薪酬制度设计的程序

1.组织付酬原则与政策的制定

2.工作分析

3.工作评价

4.工资结构设计

5.工资状况调查及数据收集

6.工资分级与定薪

7.工资制度的执行控制与调整

第八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的社会制度。

二.什么是劳动安全卫生?

劳动安全卫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条件或状况;二是指以保障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或在法律、技术、设备、企业制兜缁巴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社会保险水平应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3)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4)社会保险制度要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

(5)政事分开;

(6)管理服务社会化;

(7)管理法制化。

四、员工的职责、权利与义务

员工的职责有:(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违反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2)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能够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3)正确操作,精心维护设备,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搞好文件生产;(4)按时认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5)正确分析、判断、处理各种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6)作好各项记录,交接班时要交接安全情况;(7)对他人违章作业加以劝阻和制止。

员工的权利:

(1)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员工拒绝执行违章冒险作业的命令,受法律保护;

(2)对危害生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员工的义务:员工有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劳动纪律的义务。

五、什么是养老保险?

养老保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员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六、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种类型:

(1)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

(2)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

(3)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4)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

特点:(1)投保资助型(传统型)养老保险的特点表现为:通过立法程序强制工资员工加入,强制雇主和员工分别按照规定的投保费率投保,并要求建立老年社会保险基金,并有多层次退休金。这种制度,所缴费用并不分配到个人的账户上,享受待遇的资格取决于是否缴纳费用。(2)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也称公积金模式)的特点:是一种固定缴费的模式,待遇由缴费用及利息决定。缴费利息积累在每个人的账户上,当投保人年老、伤残或死亡时,账户上的钱可一次或按月支付。缴费由员工和雇主共同承担。(3)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或国家和雇主)全部负担员工的养老保险费,员工个人不缴费。(4)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一种新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判别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员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

七、什么是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指员工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员工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员工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

八、工伤保险的待遇给付

我国现行的工商保险待遇给付,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内容:

1.医疗待遇

2.医疗期间的生活待遇

3.因工致残待遇

4.职业康复待遇

5.因工死亡待遇

九、什么是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按照国际劳动局社会保障专家的解释:失业保险的目标是给予推动工作的员工以补贴,且这种失去工作不是自愿的。也就是说,是使推动工作的员工在失业期间获得一定的收补偿。

十、失业保险的原则

1.强制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4.适时调整的原则

5.适当积累的原则

6.适度原则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

1.强制性原则

2.无偿性原则

3.固定性原则

第九章重难点

一、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并不包含在职业上成功与失败或进步快与慢的含义。也就是说,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成功与否,每个工作着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理想出发,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自身素质,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自主选择、双项选择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就业方式,人们不仅在就业前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即使在就业后也有对职业

重新选择的机会。

职业选择成为人们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和职业指导专家对职业选择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种职业选择理论:

1.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1909年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人人都有职业选择的机会,而职业选择的焦点就是人与职业相匹配。由此,他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个人特征。第二,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以获得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上述两方面的平衡,即在了解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个人特点又可以获得的职业。

2.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

霍兰德是美国的一为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他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相应地将职业也分为六种类型,职业选择取决于人格与职业的相互作用。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加里.德斯勒在其代表作《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综合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将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从出生到14岁);

(2)探索阶段(15岁到24岁);

(3)确立阶段(25岁到44岁);

(4)维持阶段(45岁到65岁),由三个子阶段构成:第一,尝试阶段(25岁至30岁),第二,稳定阶段(30岁至40岁)。第三,危机阶段(在30多岁到40多岁之间的某个阶段上);(5)下降阶段。

四、人力资源的流动及对社会、组织、个人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流动就是指员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过程。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更加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促使组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员工来说,人力资源流动有助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可能为社会、组织、个人带来负面影响。如造成发达地区、好的行业和组织人才济济甚至过剩,而落后地区、不好的行业和组织人才外流、人才短缺、技术的流失等。因此还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五、劳动关系的内容和法律特征

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员工与组织之间在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

生、劳动纪律与奖惩、劳动福利保险、职业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法律特征:

(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员工有直接的联系。

(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员工,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员工所在的组织。(3)劳动关系的一方要成为另一方组织的成员,并遵守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六、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法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方法有:

(1)通过劳动争议委员会进行调解;

(2)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

(3)通过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

七、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就是员工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有:(1)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姓名、住址;(2)合同期限;(3)试用期限;(4)职务(工种、岗位);(5)工作时间;(6)劳动报酬;(7)生产福利待遇;(8)劳动保护;(9)劳动保险待遇;(10)政治待遇和劳动待遇;(11)教育与培训;(12)劳动合同的变更;(13)劳动合同的解除;(14)违约责任;(15)其他事项;(16)纠纷处理。

第十章重难点

一、数据平台的概念及特点

数据平台就是分类组织到数据库中的数据。

特点:

(1)系统性

(2)适应性

(3)稳定性

二、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就是在软件设计时完全按照经过优化的管理现场实际业务流程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在界面上用户见到的是平时熟悉的自然语言,而把陌生的计算机语言隐藏起来;在操作上用户使用的是经过优化的管理现场业务操作,而把计算机的逻辑操作转换掉;在业务流程上达到了管理现场实际业务流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流程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1)界面友好

(2)操作简便

(3)程序流畅

(4)一看就懂

(5)拿来就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1)跨平台运行并支持多种数据库;

(2)系统高度集成,结构要求模块化;

(3)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4)面向人性化的设计;

(5)智能化的动态信息处理功能(识别、优化、分析);

(6)具备可扩展的业务框架。

四、DADM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DADM的中文意思是“演示讨论法”。它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过程的各阶段,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的,演示内容主要包括直观的图表工具及输入、输出界面等。

特点:

(1)强调进行广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具有较好的可预见性

(3)实施过程是启发式的

(4)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5)具有一定的开发性

(6)有利于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大纲(打印版)

国家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及环境进行系统研究。 2、界定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员工资格条件。 3、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 2、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要步骤。 五、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1、准备阶段;2、调查阶段;3、总结分析阶段。 六、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七、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八、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

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要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这个岗位做什么?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 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九、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因事设岗。 十、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1、岗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 2、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每个岗位是否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4、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原则。 十一、企业定员的作用:1、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十二、企业定员的原则: 1、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3、各类人员的比便关系要协调; 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4、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定员标准适时修订。 十三、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 (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笔记 第一章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在实践中必然是外部途径与内部途径的统一,即一方面需要进行例行的外部行业选择和对行业竞争要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靠不断苦练内功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两者兼备的企业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2、企业核心能力 典型代表 麦肯锡公司:核心能力就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一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 国内的李悠诚等人的观点:核心能力就是无形资产,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获得的能力。 识别某项因素是否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准的四个特征: 第一、价值性。(价值=收益/成本) 第二、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性,是解释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第三、难模仿性。 第四、组织化。 核心能力:组织自主拥有的,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组合。 3、核心能力的来源————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是指一个公司两种无产自产的经济价值,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 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协同工作而形成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资本形式,它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 人力资本,是指蕴藏于组织中、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个性、内驱力、团队意识等各种因素的集合。 4、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从内涵与外在特征把握其特征) 5、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 A、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 a、核心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主要指企业家和企业中的知识工作者) b、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持续性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基础,即企业的使命、追求和核心价值观;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即企业的市场与客户) c、人力资源价值性的其他表现。 B、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与独特性。 稀缺性,主要是指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导致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是独特性的重要前提。 C、人力资源的难以模仿性。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推荐下载

第四章人力资源规划 4.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程序 4.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必要性 4.1.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满足这些要求面设计的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我们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三是需求和供给比较的结果. 4.1.1.2 人力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意义) 1、弥补职位空缺 2、应对流动率较高 3、保持劳动力水平的稳定 4、减少不确定性 4.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4.1.3 人力资源规划的层次 人力资源规划按其应用用途及时间幅度,可分为战略性的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策略性的中期计划(2-5年)和作业性的短期计划(1-2年). 4.1.4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阶段;2、预测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在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中,这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决定了

规划的准确性。3、制定规划阶段;4、规划实施阶段;5、评估反馈阶段。 4.2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4.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4.2.1.1 人力资源的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总量需求和个量需求.总量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个量需求是指某一个组织. 人力资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1、劳动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可替代性 2、产品需求的弹性程度,弹性越大,工资增加,需求越减少 3、人工成本构成产品总成本的比重 4、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弹性程度。 4.2.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1、主观判断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做出估计。一般先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再汇总到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它主要用于短期预测,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者经营稳定、人员流动不大的企业。 2、集体预测法(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型的预测技术,是“专家集体咨询”的方法,它根据对影响组织的内部因素的了解程度来选择多个专家,常用于短期(1年内)的预测问题。 3、趋势预测法: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人员数量,分析它在未来

2019人力资源管理最全重点

人力资源有哪些性质: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可开发性。简要阐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事管理的继承,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事管理演变过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要履行人事管理的很多职能;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对人事管理的发展,它的立场和角度完全不同于人事管理,可以说是一种全新视角下的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 (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3)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截然不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各组织中的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德职能: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和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关系 1.职位分析含义、意义和作用? 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意义和作用: 第一,职位分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必要信息,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明确标准,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明确依据,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基础,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帮助)第二,职位分析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圆满地实现职位对于企业的贡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目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能空缺现象,对职位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职位分析的方法:定性方法:访谈法、非定量调查问卷、观察法、关键事件技术 、工作日志法、工作实践法;定量的方法:职位分析问卷法、管理职位描述问卷、通用标准问卷、ONET问卷、职能职位分析法、职位分析系统法 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程序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对企业在某个时期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以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质合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为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利益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介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人力资源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报名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1)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具有大专学历(含同等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3)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员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4)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5)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6)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4)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5)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取得本职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者;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报名材料 (1)学历证书1份,身份证复印件2份; (2)从事本工种连续工龄的单位人事劳动部门的盖章证明; 证明 ***同志身份证号码为*****,于**年**月至**年**月在*******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特此证明! 公司盖章 (3)免冠近照1寸、2寸蓝底彩色照片各4张。 报考流程 考试程序: 第一、在各省和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或代理机构报名 第二、由各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报名条件 第三、审核通过后,交考试费用,缴齐费用后领取准考证 第四、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场由各省职业鉴定中心组织安排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汇总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容和职务规(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法 1、被观察者的工作应相对稳定、工作场所也应相对固定,这样便于观察 2、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较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组装线工人、会计员,而不适用于脑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律师、设计工程师等工作

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

2010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考生应首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 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第二部分, 26-125 小题,为理论 知识试题。 4、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 效。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第1~25题,共25 道题) 职业道德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 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 题) 二)多项选择题(第 9~16 题) 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 题)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您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您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人力资源管理(一)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一)人力资源必须从其内涵和特性两方面去分析。 从内涵上看: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特点:1不可剥夺性 2时代性 3时效性 4生物性 5能动性 6再生性 7增值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包括: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微观人力资源管理 宏观人力资源管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配置、 开发和使用的过程。 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和控制与调整 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可从这几方面理解: 1、人力资源管理最终是为了支持组织目标的达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 工作为组织的战略服务; 2、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技术方面,达成组织目标; 3、通过对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管理,进而达到间 接管理生产过程的目的; 4、注重人与事的匹配上,并不是被动地使人消极地适应事情的需要。 5、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的获得取、整合、 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 6、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 (三)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1、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达到有效管理员工的目的。 2、通过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关系的管理,在实现人员管理的同时, 达到组织体系、文化体系协同发展的目的。

3、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为:1获取 2整合 3保持 4开发 5控制与调整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领域: 1、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2、人力资源规划 3、招募与甄选 4、培训与开发 5、绩效考核 6、薪酬、奖金和福利 (五)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 1、小型企业 2、大型企业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产业(工业)模式(industrial mode),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二种模式:投资模式(investment model),20世纪60-70年代 第三种模式:参与模式(involvement model),20世纪80-90年代 第四种模式:高灵活性模式(high-flex model),20世纪90年代 人力资源的发展历史,从其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初级阶段:以劳动关系改善和劳动效率提高为中心 2、人事管理阶段:以工作为中心 3、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与工作的相适应 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人力资源战略(human resource strategy)是一种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制定、实施和监控这种人力资源战略的过程,人力资源战略 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的一 致。 ★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 舒勒认为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分成 1)累积型 2)效用型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总结归纳

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案例分析3个(60分)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3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5人力资源的性质:人力资源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即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和可开发性。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等。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解(案例分析)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 第三章(自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1)专业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掌握与人 力资源管理所承担的各类职能活动有关的知识,具备设计和制定各种人力资源制度、方案及政策的能力。(2)业务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熟悉本企业所开展的业务。(3)实施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推行和实施各种人力资源制度及方案的能力。(4)思想素质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对应关系上:第一个是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关系;第二个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第三个是需求提出和服务提供的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主要有四种: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推动者。戴夫?乌里奇在2005年对上述四种角色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人力资源 管理的五种角色。除上述四种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 、、、辿、; //// \ 部门最为关键的角色是领导者角色,即将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获得内外部人员的 信任。这种角色处于所有角色的中间,与各种角色都有联系。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1职位分析概念: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 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2胜任素质模型概念: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精心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 年5 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 年5 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 1、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 ~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地区:

姓名: 准考证 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职业道德1-25 略)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125 题,共100 道题,满分为100 分) 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26. ()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 B. 经济交替 C. 经济周期 D. 经济变动 27. 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缴费标准。 B.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保险项目。 C.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保险。 D.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28.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B. 判例法 C. 习惯法 D. 成文法 29. ()是指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的市场机会。 A.企业营销机会 B. 企业竞争机会 C. 企业优势机会 D. 企业实践机会 30. 满足地位需要的行为不包括()。 A.拥有舒适的轿车,合体的穿着 B. 具有执行官的特权 C.居住在合适的社区,参加俱乐部 D. 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31. 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的功能不包括()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一: 激励人的行为体系 1.绩效管理 结构改变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力结构 MBA 职业经理人 职业素质 行为分析与行为激励 a)文化影响的感知 b)对文化的了解 喝酒的案例 内倾: 英国人 外倾: 法国人创造潮流率领潮流 德国: 注重细节尤其犹太人 俄罗斯: 不拘小节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重有效性 感知认知理解应用 管理的经验和科学转化(换角度看问题思维习惯反思) 熟知非真知 帽子和裙子的案例 a)中国: 即…又…没有重点 b)日本: 要么…要么…抓重点二战后抓教育 c)美国: 需要? 文化多元 中美管理差距 原始-经验-科学-现代 表现好: 肯定提拔(优先提拔) 表现差: 无(责罚) 管理的基础工作: 观念问题 只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创新) 2.扮演表演 社会-关系-角色(冲突)-规范-评价-控制行为 a)正式关系(制度交易目标权利义务) 新员工的培训职责 b)非正式关系: 隐形的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约束最强 管理-专业协调(引导激励规避行为) 3.生理和心里因素 a)生理上有缺陷心里上必有缺陷 b)只有智商正常行为才正常 相对论 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线性or 开放式) 3.1情商以智商为基础恰当(对外部条件情绪处理) 情商高的人一定成功 3.2团队互补(能力气质胆识) a)做正确事的人 b)正确做事的人

c)整合资源 4.人类行为反应的简单模式 4.1 S: 刺激O: 有机体B: 行为反应A: 行为目标 人的行为都在刺激下产生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反应也不一样 4.2 制度是否完善---看到多少种刺激有效的激励制度的构建 4.3 如何找到刺激因素 以关注行为转化为如何促使这种行为产生, 需要表现形式主观掌握需要能控制行为, 二, 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想法, 价值取向) 1.以经验管理为主, 基本管理薄弱, 区域差异大 职业经理人 判断行为的标准: 有利于目标 考虑到人性, 以制度建立为辅助 好于坏, 转化的边界 小和尚撞钟 a)准时, 响亮 b)圆润, 浑厚, 深沉, 悠远 眼界宽, 不被局限 a)系主任观点搞好学生关系 b)校长观点没有科研成果 不知道目标前做没有任何意义, 主动去问呀 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领导管理 艺术科学性(制度, 规范, 流程) 因地, 因人, 艺术性规范的训练(光靠感悟是不行的) 3.PEST 政治, 经济, 社会, 技术 人员的结构和状况是企业选择管理方式的基本依据 管理模式有效性 a)专制: 效率最高, 成本最低, 治乱效果好, 信息畅通 b)明主: 成本高, 效率低, 决策水平一般 c)放任: 现在不用, 将来可能适用于知识性团体 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不同, 专制要求管理者素质最高 四分法: a)牛型: 埋头可干 b)驴型: 被动铃铛 c)羊型: 温顺服从 d)狼型: 不安分创新(想法怪异行为奇特, 鸟人) 五分法: a)庸人: 唯利是图, 小处精明, 大事糊涂, 不知所务(商人, 小人, 最后都变成地主; 企业家: 赢利-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 (临时抱佛脚) b)士人: 心有所定, 计有所守目标清晰理性(居士)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真题(答案) 200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卷册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 1、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 ~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准考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职业道德1-25略)第二部分理论知识 (26~125题,共100道题,满分为100分) 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26.()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 B.经济交替 C.经济周期 D.经济变动 27.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保险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缴费标准。 B.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保险项目。 C.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保险。 D.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28.()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成文法 29.()是指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的市场机会。 A.企业营销机会 B.企业竞争机会 C.企业优势机会 D.企业实践机会 30.满足地位需要的行为不包括()。 A.拥有舒适的轿车,合体的穿着 B.具有执行官的特权 C.居住在合适的社区,参加俱乐部 D.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31.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的功能不包括()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笔记

.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一.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所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它具有一些资本属性。 资本有三个普遍特征:1、它是投资的结果 2、在一定时间内,它能不断带来收益 3、在使用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人口资源: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总和,是以人口总数来表示的资源,它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人口资源强调的是数量观念。 人才资源:1.杰出性角度:指少数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的杰出人士。 2.技能型角度:指所有具有一技之长的人 3.可操作性角度: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具有初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称,以及虽无学历职称,但在管理和 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综上所述,人才资源是指一 定范围内人力资源中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的总 和,其强调的是质量观念。 三者数量关系: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是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之中,人力资源经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可以转化为人力资本。. . 人力资源更多强调的是:生理性、物理性和来源性 人力资本更多强调的是:人力的经济性、公用性和利益性 两者具体区别: 1、两者概念的范围不同(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与资本性人力资源) 2、两者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角度不同(人力资本是个经济学概念,关注的是人力资源投入产出问题;人力资源是管理学概念,关注的是挖掘和提高员工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人力资源的特征和作用 人力资源特征:1、生成过程的时代性 2、开发对象的能动性 3、使用过程的时效性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

\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内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范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内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

人力资源管理最全重点

人力资源有哪些性质: 能动性, 时效性, 增值性, 社会性, 可变性, 可开发性。 简要阐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1) 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事管理的继承,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事管理演变过来的, 人力资源管理依然要履行人事管理的很多职能; 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对人事管理的发展, 它的立场和角度完全不同于人事管理, 能够说是一种全新视角下的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区别主要体现在: ( 1) 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 ( 2) 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 将人当作一种”工具”, 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 注重产出和开发。 ( 3) 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 似乎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 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截然不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各组织中的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 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德职能: 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和胜任素质模型, 员工招聘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 培训与开发, 职业生涯规

划, 员工关系 1.职位分析含义、意义和作用? 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 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 从而使其它人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意义和作用: 第一, 职位分析为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必要信息, 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明确标准, 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明确依据, 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基础, 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第二, 职位分析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 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圆满地实现职位对于企业的贡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 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当前所做的工作, 能够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能空缺现象, 对职位进行及时调整, 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职位分析的方法: 定性方法: 访谈法、非定量调查问卷、观察法、关键事件技术 、工作日志法、工作实践法; 定量的方法: 职位分析问卷法、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含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含答案) 专业能力: 一、简答题 (本题共3题,第1小题15分,第2小题15分,第3小题14分共44分) 1、在面试的实施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5分) 2、简要说明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15分) 3、简要说明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的编制审核程序。(14分) 二、综合题 (本题共3题,第1小题18分,第2小题18分,第3小题20分,共56分) l、LHB公司是一家国际食品和家庭及个人卫生用品集团。该公司在21世纪初彻底进行了重组。在过去,该公司是高度分权化的,各国的子公司均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公司开始引入新的创新和战略流程,同时整合其核心业务。直到2000年,由H国和B国的董事长以及他们的代表组成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和一个包括职能、产品和地区经理等在内15个董事一直独揽着公司的决策大权,整个结构是矩阵式的,其特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组织的机动性加强,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专业人员潜能得到发挥,能培养各种人才。然而,矩阵制的缺点是成员位置不固定,有临时观念,有时责任心不够强;员工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一份”我们需要明

确的目标和角色:董事会使自己过多地卷入了运营,从而对战略领导造成了损害”的内部报告也表明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2001年启动的”杰出绩效塑造计划”带来了公司结构的实质性改变。该计划废除了特别委员会和地区经理这一层级,代之以一个由7人组成的董事会,由董事长及职能和大类产品(即食品、家庭和个人卫生用品)的经理组成。向他们报告的是12位负有明确盈利责任的业务集团总裁,后者在特定地区对其管理的产品利润负有完全的责任。全球战略领导被明确地置于执委会一级,运营绩效则是业务集团的直接责任,在这种正式结构调整之后,国际协调是由许多正式和半正式的网络协助完成的。研究和发展的工作由国际网络创新中心负责实施,其领导责任通常归属于中心的专家而不是H国或者B国的总部机构。产品和品牌网络--国际业务小组--负责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品牌和营销。同时,职能网络也开展一系列计划以便就一些关键问题,如录用和组织效能,实现全球协调。所有这些网络均大大依赖于非正式的领导和社会过程,同时也依赖于电子邮件和内部网络科技投入的支持。是否参与这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业务集团而非公司总部确定并资助的。这里所谓的企业网络组织,是指以某一具有核心能力的组织为中心,利用一定的手段,针对一定的目标,将一些相关的组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企业组织群体。在这个组织群体中,每个组织作为网络组织群体的成员,又是相对独立的,通过长期契约和信任,与核心组织联结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发展,网络型组织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网络型组

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大全(终结版-吐血推荐)

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整理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 ⑴人力资源:是指储存在人体内的、能按一定要求完成一定工作的体能和智能资源。[名] 这些体能和智能由人的感知、气质、性格、兴趣、动机、态度、能力等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而综合构成,它们通过先天遗传和环境教育过程而形成,也包括由人构成团队乃至整个组织时所产生的整体特性和效力,它们构成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决定了完成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和速度。[简] ⑵人力资源的特性[简] ①物质性,以人为载体。 ②内涵结构特性。 ③功能意义:价值特性。 ④时效特性。 ⑤整合性,即人力资源是一个统合的概念。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人所具备的所有素质、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而不是限定于局部的特征;另一方面,它既是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也会体现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而产生的整体资源价值。(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人力资源管理[名] ⑴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宏观管理:指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对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目的在于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微观管理:也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⑵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吸引、保留、开发、激励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目的:维系和提高生产力,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⑷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功能:[简] ①促使员工将组织的成功当做自己的义务,进而提高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的业绩。 ②确保各种人事政策和制度与组织绩效密切联系,维护人事政策和制度的适当的连续性。 ③确保各种人事政策与组织经营目标的统一。 ④支持合理的组织文化,改善组织文化中不合理的地方。 ⑤创造理想的组织氛围,鼓励创造性,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并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支持。 ⑥创造灵活的组织体系,确保组织反应的灵敏性和适应性,从而协助组织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⑦确保并提高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灵活性。 ⑧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员工充分发挥潜力。 ⑨维护并改造员工队伍的素质,维护并完善组织的产品和服务。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论] ⑴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和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基本上是以管理机器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人。 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有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资源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整体的或系统的观点、权变的观点。 ①资源的观点:承认人是一种资源,一种特殊的和重要的资源,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竞争中是决定性的资源。 ②以人为本的观点。 ③系统的观点。 ④权变的观点。根据人的工作任务的风险和结果分布特征可以把工作分为明星型、护卫型、步兵型。 二、现代人力资源概念的产生(两方面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