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的重大发展机遇——党课讲稿(31页)

“一带一路”的重大发展机遇——党课讲稿(31页)

“一带一路”的重大发展机遇

(党课讲稿)

前言

“一带一路”提出三周年以来,用习总书记的说法就是“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为什么会超过预期?它到底给世界、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主要分析这样一个话题。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一带一路”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中国国内需要供给侧的改革,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是需求市场增长不足。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高出第二位的美国一倍。所以可以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而“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要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进而转变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得到世界上的广泛响应,其原因在于:第一,它引领了投资实体经济的方向。金融危机给人类的重要教

训就是不能制造新的泡沫。发达国家想搞再工业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要投资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各个国家共同需求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欢迎,发达国家也欢迎。

第二,“一带一路”引领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近代以来一直到现在,尤其是20世纪,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合作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原来的全球化也不可持续了,所以人类面临着全球化何去何从的关键性转折点。发达国家在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甚至是搞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发展中国家正在搞各种碎片化的地区化。怎样才能把世界上各个地区的合作安排机制从全球层面上互联互通,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提出像“一带一路”这样伟大的倡议来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三,整个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难题,还面临着贫困、贫富差距等难题。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贫困,发达国家更多的是贫富差距。世界和平稳定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使得7亿人脱贫致富。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发展的奇迹?中国有句口头禅: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中国的发展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兴趣。比如中国正在帮助非洲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铁路,可以说,某种程度上非洲国家正在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

在一个中非媒体智库论坛上,坦桑尼亚的一个记者掏出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念了一段习近平同志关于钉钉子精神的

论述。他说,非洲领导人口号讲得很好,但就是落实不了,不像中国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贯彻落实。后来他又念了一段习近平引用的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说,西方让我们搞民主化,所以政党不断地轮流执政,相互吵架,不仅发展耽误了,而且把政治气氛、政治生态给弄坏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瞎折腾,做一条小鱼,你左翻翻、右翻翻,最后这个菜没办法炒,只剩下一个骨头了。这个记者说,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每五年一个规划,不断地累计,非洲要学习这种精神。

在这个论坛上,我被要求用一分钟的时间讲“一带一路”,这是我从没遇到过的挑战。所以我反问他们,非洲资源非常丰富,有54个国家,人口劳动力也很便宜,年轻人的平均失业率达40%,那为什么不像中国当年一样引进外资、搞经济建设、搞工业化开放呢?为什么欧洲都已经一体化了,而欧洲的殖民地却没有一体化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在场非洲朋友的反思和讨论。接着我就说,“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互联互通。过去非洲国家是跟发达国家连,跟宗主国连,但非洲国家之间却缺少相互的连通。比如说,非洲两个邻国之间竟然没有直接的航空,从一个国家到邻国去居然要到巴黎去转机,这就太不合理了。“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就是让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联通,促进包容开放。过去的开放是弱者向强者的开放,今天开放是弱者之间的相互开放,是强者向弱者的开放,而且我们倡导的是南南合作,是南北合作,这就有利于改

变原来非洲贫困落后的局面。过去非洲跟其他国家“通”的主要是原材料,因为他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有的国家甚至还没有开始。基础设施的短板是制约非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现在,中国在非洲搞了“三网一化”——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和工业化,获得了非洲朋友的广泛欢迎。这就是“一带一路”,就是要让地区实现更包容性的一体化,要让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要让文明共同复兴。

比如,非洲内部的贸易只占总的对外贸易的10%-15%,大量的贸易是跟宗主国之间的。所以今天中国要帮助非洲实现内部贸易的区域一体化,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这就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引起这么大反响的重要原因。

讲到“一带一路”,我想起《史记》中有这么两句话:“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两句话非常有意义。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1934年开始,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转移到陕北吴起镇。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执政十三年,好像也证实了“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句话。改革开放也一样。改革开放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向西方、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等开放。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向西方开放,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呢?可以说是越来越困难。所以要到中国的西北边疆省份去,以新疆、云南为代表。欧亚大陆的西北就是欧洲,

因此要抓住欧洲建立东西方之间新的联系,这就是“一带一路”。

我把“一带一路”比喻成为21世纪新的长征,但这个长征我们是主动的。我们要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里突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突出合作共赢的内涵。之所以说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就是因为它让世界各国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合作方向、合作模式。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三个问题: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一、什么是“一带一路”

“带”是中国特色的说法,就是指的经济发展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一个总结和延伸,世界上也需要这样的发展的经验。

在中国,“路”跟“道”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道路”嘛。“道”是怎么解释的呢?《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不是一条道路,而是很多条。为什么要强调“路”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就说“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

那么,“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它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一个倡议,通过中国的开放促进世界的开放,通过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推动世界的融合发展。它超越了原来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从开放的内涵来讲,原来的开放更多的是

引进来,而今天则是走出去,甚至是走进去。我们的产品、产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都要走出去,走进沿线国家,甚至是世界各地。

从开放的广度来讲,以前主要是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今天是中西部、边疆省份、沿边城市都在开放。

从开放的深度来讲,以前的开放更多的是出口加工、引进外资的模式,现在这个模式面临了很大的问题,最多的时候我们的对外投资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40%以上,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做了大量的出口加工贸易,但是由于债务危机,发达国家买不起中国制造的东西,中国大量的产能积压,产品过剩。要寻找新的投资场所,中国就要从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从吸引外国投资的大国变成对外投资大国。实现这种转变靠什么?“一带一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缺资金、缺技术、缺产能,要修路造桥,要搞工业化,希望就寄托在中国身上。这就是超越原来的改革开放。那么,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是欧亚大市场,甚至能延伸到非洲。

关于“一带一路”,第一,它是欧亚地区的交通网络,并延伸到非洲。过去我们讲交通网络就是指的“铁公基”,而今天指的是铁路、公路、航空、航油、油气管道、输电线、通信网络。可见,“一带一路”是高科技的,不再是原来的“铁公基”的概念。现在我们讲的互联互通是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我们的量子通信卫星已经升空,2018年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覆盖所

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都是中国将来给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过去这些国家是依赖美国的,所以美国可以对他们进行监听,甚至干涉他们的内政。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能够提供这样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产品。

第二,“一带一路”是产业群。“一带一路”涉及到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行业。中国人考虑问题是统筹兼顾的,比如京沪高铁为什么赚钱?不仅是它的车票赚钱,而是它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很多产业的发展。这些在西方经济学中是难以理解的。“一带一路”就是要形成一个规模辐射的效应,就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欧盟经济体和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体之间建立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辐射到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所以,“一带一路”最终是要推动欧亚大陆乃至非洲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欧亚大市场。

这就是“一带一路”。它是在新的全球化时期对贸易生产要素进行的优化配置,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从国内来看,共有18个省份跟“一带一路”直接相关,而且所有的省份都与“一带一路”相关。尤其是新疆。中国有八个邻国与新疆地区接壤,新疆自治区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人口只有2300万,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八大宗教在这里交汇。因此今天,我们要把新疆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

喀什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地缘优势。“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大舞台,也决定着世界大棋局。新疆是通向西亚、南亚、中亚的最重要的省份,因此我们把它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而云南则是既通向东南亚,也通向南亚。这些边疆省份一下子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仅如此,在比如甘肃敦煌,那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一带一路”又是内容非常丰富的,涉及到民心相通,涉及到文化、教育、旅游各个行业,因此各个省份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海上也是如此。现在,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通过“黄金水道”推动了国内经济的整合,缩小了东西方之间的发展差距,实际上是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当然,它跟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共同组成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三大战略,但是,“一带一路”更长远、更宏大。由于它的风险在海外,所以比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更复杂。

从欧亚大陆来看,过去主要是通过海上把欧洲和中国连在一起,特别是自从丝绸之路衰落以后,海洋就主宰了欧亚大陆的命运,所以欧亚大陆的内陆国家普遍落后。这些内陆国家落后了以后,没有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落后。要投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钱,发达国家没有这么大的国有企业,它的模式永远解决不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短板。所以说,为什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受欢迎?就是因为中国模式是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可以给这些国家提供贷

款,帮助他们修建基础设施,这就补了他们经济发展的短板。增加经济发展条件以后,他们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就彻底解决了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命运。这也是中亚的内陆国家、非洲国家这么欢迎“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因。

第一条欧亚快线是从重庆到杜伊斯堡的。过去从重庆经海上到欧洲的话要35天的时间。两年以前打通了欧亚快线以后,从重庆到杜伊斯堡只需要16天的时间,而且其中的12天可能是花在通关方面,比如俄罗斯的窄轨和中国的宽轨相接,还有互相检疫的问题。所以,首先要进行政策的沟通,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以后,再通过设施联通。时间缩短了之后,不仅成本降低了,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实现“天堑变通途”,进而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古代的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了葡萄、番茄、西瓜等,今天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让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改善我们的生活。

比如欧洲大量的牛羊肉价格实际上比国内便宜很多,奶粉也一样,为什么不能通过欧亚快线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呢?中国整体的饮食结构是70%吃的是猪肉,30%吃的是牛羊肉,如果将饮食结构调整一下,中国人的体质也会有所提高。所以,今天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应该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比如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地广人稀,资源非常丰富,过去是没有出海口的,只能卖原材料,而且交通运输成本非常高,

所以发展落后。今天,我们不仅是要通过打通海洋来运输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在通过搞工业化把原材料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去。这就是经济走廊、经济发展带的优势。

中巴经济走廊是最困难、争议最多的经济带,但是战略意义最鲜明。

有人把欧亚大陆比成世界岛,因为地球的71%是海洋,最大的一块岛就是欧亚大陆。过去,东欧被认为是世界岛的中心,现在,随着人口、技术的全球化漂移,《金融时报》认为,新疆成了世界岛的中心。

四大洋中,印度洋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核心,也可以说是世界洋的中心,而把世界岛和世界洋连在一起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它不仅让中国新疆找到了海洋,也让中亚国家找到了出海口。中国60%以上的石油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如果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可以缩短12000公里的距离,而且绕开了美国在印度洋、在南海的军事基地。同时,中国的远程投送能力也将提升。中国可以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进入印度洋,并延伸到东非、波斯湾、地中海,这就解除了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所谓“三个岛链”的封锁,战略意义非常巨大。但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非常艰难。比如新疆的红其拉甫作为起点,海拔5000多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缺少相关的产业支撑,互联互通之后会导致大量的恐怖分子进入中国等。但是这种想法是没有从长远的战略上认识这个问题,而只是以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历史经验来认识这

个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西亚经济走廊等。东南亚和中国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所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这些经济走廊把中国的产业延伸到国外,把中国市场延伸到欧亚大陆,乃至非洲。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已经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以承载的,而“一带一路”沿线有44亿人口的市场,涉及到65个国家。中国的GDP占了他们GDP总和的一半以上,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够提出“一带一路”,也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因。

中国搞“一带一路”的智慧就是战略对接,将已有的发展战略,比如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计划”等进行对接,形成规模系统效应。比如,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进行对接,就形成了规模效应。

互联互通以后,欧亚大市场可以进一步延伸到非洲,将来还可能延伸到拉丁美洲,因为它是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而进行的,不局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

简单说来,“一带一路”在陆上有三条:第一条是经中亚、俄罗斯到波罗的海;第二条是经西亚、波斯湾到地中海;第三条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到印度洋。

中欧有个千年梦想,就是要把欧洲的易北河、多瑙河、奥得

河这三大河流通向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但是都没有实现。今天,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让内陆寻找海洋,让运河、河流奔向大海,是非常了不起的。

历史上有郑和下西洋,但是今天中国走向海洋不能局限于原来郑和的足迹,而是要拓展思路。

为什么北极、南极、赤道对中国很重要?因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使用以后,这些地方就会成为整个地球的观测点、通信的核心支点。

“一带一路”涉及65个国家,比如中亚7个国、东南亚11个国家、南亚8个国家、中东欧16个国家、西亚北非16个国家,还有其他国家6个。当然,“一带一路”并不局限于这65个国家,还会进一步延伸。比如英国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也不是“一带一路”的国家,但是他积极参与亚投行。因为“一带一路”是按照全球化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全球市场融资来解决资金缺口,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口,所以虽然美国不在“一带一路”这65个国家里,但是实际上美国是无所不在的,美国大量地参与了“一带一路”。在马来西亚的黄金港,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合作,中国公司投资300亿,美国公司投资100多亿,所以说美国公司也是参与了全球运作的。再比如说亚投行,用的是美元,所以说美国也是参与了的。而且丝路基金的首席顾问就是美国人。这些都说明,今天我们不能用国家的概念、中央政府的概念来看待“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要从社会、企业、全球化的眼光来看。

当然,美国政府也没有对“一带一路”公开表态,但是也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反对过。“一带一路”为什么没沿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呢?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他把东西方之间的各种交流渠道统称为“丝绸之路”。所以德国人对“一带一路”是非常感兴趣的。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什么是“一带一路”。第一,一个概念。第二,陆上和海上。按照习主席说法,“一带一路”是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第三,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就是共同商量怎么建,利益怎么分配,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建就是要一起建设,一起承担风险;共享就是中国和沿线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要打造一种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四,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互联互通,形成规模和系统效应。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各个地方都“另起炉灶”、都搞一套碎片化、机制化的安排的话,世界上就会很麻烦。大概也只有“一带一路”能够把世界上各个合作机制统和在一起,美国和联合国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只有互联互通,才能打通经络,打通动脉,打通静脉,打通毛细血管。这样世界经济、国家经济才会活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是战略对接。第三个关键词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中国积累了大量产能,以钢铁为例。世界上51%的钢铁是在中国生产的,而建设基础设施首先需要就是钢铁。现

在,中国的钢铁不仅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满足了世界市场的需求。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都是建设基础设施急需的,也是中国大量的、富余的、优质的产能。特别是以高铁和核电站为代表。比如像中国的高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未来还会占更大的份额。

现在,整个世界都需要高铁,包括美国在内,让一般人出行更加便利,而且它对全球产业布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为什么英国人希望修一条从伯明翰到伦敦的高铁?因为伦敦的生活物价水平很高,而伦敦的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所以年轻人住不起。他们晚上住在伯明翰,白天在伦敦上班,这就需要一个城际铁路,但是他缺少资金,也缺少相关的技术,所以中国帮助他建设。

在核电站方面,世界上的37%的核电站在中国运行,所以我们的核电管理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中国的核电技术也非常先进,中国的人口密度大,人口多,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的技术市场化的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国防和工业体系,这些都是中国能够通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的重要原因。

第四个关键词是开发第三方市场。中国和欧洲合作,把非洲的市场开发出来。因为非洲的很多国家是欧洲各国的殖民地,欧洲了解当地的政治法律、语言习俗,所以中国跟欧洲合作,能够从双赢变成多赢。

在开发第三方市场的过程中,要做到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提供服务和国际标准。“一带一路”主要是按照市场来运作的,尽管过去更多的是靠政府推动,但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落实各个项目。社会市场化运作要按照国际标准,要尊重当地的社会习俗,根据当地的需求而不是强加上去。这些都是超越了原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做法。最重要的国际标准包括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一带一路”是落实、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习主席对丝绸之路有这样的论述:第一,绿色;第二,健康;第三,智力;第四,和平。这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是超越了原来的全球化的,绝对不是重复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当作输出过剩产能去理解。

以健康丝绸之路为例。中医大量地走出去,解决了老百姓的疾病和痛苦,而且越来越有吸引力。

第五,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可以说这“五通”比欧洲的“四大流通”“一体化”都要全面,涵盖了全球化发展的五大核心要素。过去的全球化主要是贸易投资,今天的“一带一路”是要全方位推广。

第六,六大经济走廊。第一大经济走廊是新欧亚大陆桥。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复兴计划和欧亚大陆桥的概念。当时有三个欧亚大陆桥,第一个是从海参崴到鹿特丹,第二个是从连云港到鹿特丹,

第三个是从昆明到鹿特丹。这里的“通”不仅是交通上的通,而是涉及到产业链、开发区、能源、管道等方方面面。

第二个经济走廊是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个经济走廊是往北边走的,比如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就是两个最重要的边境口岸。

第三个经济走廊就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这条经济走廊主要是面向阿拉伯国家,将来有可能进一步延伸到非洲。比如我们在吉布提建军港,将铁路修到埃塞俄比亚。中国在非洲的建设有四大样板: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布。这些会带动整个非洲到中国招商引资。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过去非洲到中国来都是要援助的,现在是招商引资。曾经马来西亚周边的很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过投资,现在都在中国招商引资,这就是中国发展的魅力。

第四个经济走廊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这是延伸到东南亚的。比如,西哈努克港正在升级改造,它将变成柬埔寨的深圳。除此以外,还有老挝的赛色塔综合开发区,马来西亚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印度尼西亚的印尼-中国综合园区等,这些都是中国在境外的重点产业园区。

第五个经济走廊是中巴经济走廊。即从新疆喀什经红其拉甫山口到达瓜达尔港。

第六个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超越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暴力方式,推行海上的互互通。像雅加达港、皎漂港,不仅港口要建设,而且要搞经济开发区,要建铁路,解决内陆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