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师文档)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第二讲原电池新型化学电源

[考纲展示]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考点一原电池及工作原理

一、原电池的概念和反应本质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一看反应

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

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

(1)电解质溶液;

(2)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

(3)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是两种锌铜原电池示意图,请填空:

1.反应原理

2.

(1)电子方向:从负极流出沿导线流入正极;

(2)电流方向: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

(3)离子的迁移方向: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迁移,阳离子向正极迁移。

原电池工作原理中四个常见失分点的规避

(1)只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通过设计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与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3)无论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电子均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

(4)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正极得到电子的总数。

(2015·高考天津卷)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和水分子通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甲池的c(SO2-4)减小

C.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D.阴阳离子分别通过交换膜向负极和正极移动,保持溶液中电荷平衡

[解析]A.Cu作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错误;B.电池工作过程中,SO2-4不参加电极反应,故甲池的c(SO2-4)基本不变;C.电池工作时,甲池反应为Zn-2e-===Zn2+,乙池反应为Cu2++2e-===Cu,甲池中Zn2+会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乙池,以维持溶液中电荷平衡,由电极反应式可知,乙池中每有64 g Cu析出,则进入乙池的Zn2+为65 g,溶液总质量略有增加,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阴离子不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

[答案] C

[思维建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 Mn2O4+x 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解析:选C。图示所给出的是原电池装置。A.由图示分析,金属锂易失电子,由原电池原理可知,含有锂的一端为原电池的负极,即b为负极,a为正极,故正确。B.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反应式为原电池反应的逆反应,故正确。C.放电时,a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Mn元素,锂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故不正确。D.放电时为原电池,锂离子为阳离子,应向正极(a极)迁移,故正确。

题组一原电池构成辨析

1.(教材改编)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设计成原电池。()

(2)只有金属才能做原电池的电极。()

(3)原电池的两极中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为负极。()

(4)锌铜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5)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被还原。()

(6)原电池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

答案:(1)×(2)×(3)×(4)√(5)×(6)×

2.(2015·浙江宁波模拟)有关电化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CaO+H2O===Ca(OH)2,可以放出大量的热,故可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把其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某原电池反应为Cu+2AgNO3===Cu(NO3)2+2Ag,装置中的盐桥中可以是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D.理论上说,任何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

解析:选D。CaO+H2O===Ca(OH)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KCl和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

易阻止原电池反应的发生;作电极的不一定是金属,如石墨棒也可作电极。

题组二 原电池原理及判断

3.(2015·河北邯郸高三一模)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 .①②中Mg 作负极,③④中Fe 作负极

B .②中Mg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 2O +6e -===6OH -

+3H 2↑

C .③中Fe 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 -2e -===Fe 2+

D .④中Cu 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 ++2e -===H 2↑

解析:选B 。②中Mg 不与NaOH 溶液反应,而Al 能和NaOH 溶液反应失去电子,故Al 是负极;③中Fe 在浓硝酸中易钝化,Cu 和浓HNO 3反应失去电子作负极,A 、C 均错。②中电池总反应为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Al +8OH --6e -===2AlO -2+4H 2O ,二者相减得到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 2O +6e -===6OH -+3H 2↑,B 正确。④中Cu 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D 错。

4.一种光化学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当光照在表面涂有氯化银的银片上时,发生反应:

AgCl(s)――→光照Ag(s)+Cl(AgCl)[Cl(AgCl)表示生成的氯原子吸附在氯化银表面],Cl(AgCl)+e -―→Cl -

(a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照时,外电路电流由Y 流向X

B .光照时,Pt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Cl --2e -

===Cl 2↑

C .光照时,Cl -向Ag 电极移动

D .光照时,电池总反应为AgCl(s)+Cu +(aq)=====光照Ag(s)+Cu 2+(aq)+Cl -(aq)

解析:选D 。该装置是原电池,光照时,涂在银片上的氯化银先见光分解生成Ag 和Cl(AgCl),然后Cl(AgCl)在银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涂有AgCl 的银片作正极,Cu +在铂电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铂作负极。光照时,Cu +在铂电极上失去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X ,电流方向与电子的流向相反,所以外电路电流从X 流向Y ,A 项说法错误;光照时,铂

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u +-e -===Cu 2+

,B 项说法错误;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该电池中铂作负极,所以氯离子向铂电极移动,C 项说法错误;光照时,正极上AgCl 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得电子发生

还原反应,负极上Cu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电池总反应为AgCl(s)+Cu +(aq)=====光照Ag(s)

+Cu 2+(aq)+Cl -

(aq),D 项说法正确。

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七种方法

(1)根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在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X 极质量变化判断

工作后,X 极质量增加,说明X 极有物质析出,X 极为正极;反之,X 极质量减少,说明X 极金属溶解,X 极为负极。

(6)根据X 极有无气体产生判断

工作后,X 极上有气体产生,一般是发生了析出H 2的电极反应,说明X 极为正极。

(7)根据X 极附近pH 的变化判断

析氢或吸氧的电极反应发生后,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 增大,因而工作后,X 极附近pH 增大了,说明X 为正极。

考 点 二 盐桥原电池的应用[学生用书P 126]

一、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1.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 、KNO 3等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

2.盐桥的作用:(1)连接内电路,形成闭合回路;(2)平衡电荷,使原电池不断产生电流。

二、单池原电池和盐桥原电池的对比

1.图1和图2两装置的相同点:正负极、电极反应、总反应、反应现象。

负极:Zn-2e-===Zn2+,

正极:Cu2++2e-===Cu,

总反应:Zn+Cu2+===Cu+Zn2+。

2.不同点:图1中Zn在CuSO4溶液中直接接触Cu2+,会有一部分Zn与Cu2+直接反应,该装置中既有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又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装置的温度会升高。图2中Zn和CuSO4溶液在两个池子中,Zn与Cu2+不直接接触,不存在Zn与Cu2+直接反应的过程,所以仅是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电流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3.关键点:盐桥原电池中,还原剂在负极区,而氧化剂在正极区。

1 盐桥中的离子不断释放到两个池中,逐渐失去导电作用,需定期更换盐桥。

2 半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金属与其对应盐溶液,不要任意替换成其他阳离子,否则可能影响效果。

(2015·河北邯郸高三一模)右图为一种原电池,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中盛硫酸锌溶液,乙中盛硫酸铜溶液,锌为阴极

B.乙中盛硫酸铜溶液,铜离子在铜电极上被氧化

C.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阳离子移向甲,阴离子移向乙,溶液仍保持电中性

D.取出盐桥,电流表指针即回到零点

[解析]锌为负极,不是阴极,A错误;Cu2+在乙中得电子,被还原成Cu,B错误;甲中阳离子增多,故盐桥中阴离子进入甲,同理,盐桥中阳离子进入乙,C错误;取出盐桥后,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故电路中无电流通过,即电流表指针回到零点,D正确。

[答案] D

[思维建模]—突破解题障碍·理清解题思路

2.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O2-4)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解析:选A。将装置中K闭合,该装置构成原电池,其中Zn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电子沿Zn→a,在a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在b上溶液中的OH-失去电子,电子不能直接由a→b,故B错误;该装置工作过程中,甲、乙两烧杯中的SO2-4的浓度都不改变,只是盐桥中的Cl-和K+分别向甲、乙两烧杯中移动,故C错误;在b处溶液中的OH-失去电子,c(OH-)减小,c(H+)增大,b处滤纸不可能变红色,故D错误。

题组一对盐桥原电池原理的考查

1.(教材改编)根据下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烧杯a中的溶液pH降低

B.烧杯b中发生氧化反应

C.烧杯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D.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2Cl--2e-===Cl2↑

解析:选B。据图示锌电极失去电子,该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O2在NaCl溶液中得到电子,发生反应:O2+4e-+2H2O===4OH-,使pH升高,A、C错;锌为负极,发生

反应:Zn-2e-===Zn2+,故D错。

2.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过程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 ()

A.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

B.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

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

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

解析:选C。当杠杆为导体时,构成原电池,Fe作负极,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分别为

负极:Fe-2e-===Fe2+,

正极:Cu2++2e-===Cu,

铜球增重,铁球质量减轻,杠杆A端低B端高。

题组二平衡移动与“盐桥”作用

3.(2015·安徽合肥模拟)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C.检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检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的石墨电极为负极

解析:选D。由图示结合原电池原理分析可知,Fe3+得电子变成Fe2+被还原,I-失去电子变成I2被氧化,所以A、B正确;检流计读数为零时,Fe3+得电子速率等于Fe2+失电子速率,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平衡2Fe3++2I-2Fe2++I2向左移动,I2被还原为I-,乙中石墨为正极,D不正确。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为AsO3-4+2I-+2H+===AsO3-3+I2+H2O,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为AsO3-3+I2+2OH-===AsO3-4+H2O+2I-。设计如图装置(C1、C2均为

石墨电极),分别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

Ⅱ.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40% NaOH溶液。

结果发现检流计指针均发生偏转,且偏转方向相反。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中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相反?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Ⅰ过程中C1棒上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Ⅱ过程中C2棒上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Ⅱ过程中,盐桥中的K+移向______烧杯溶液(填“A”或“B”)。

解析:由于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为AsO3-4+2I-+2H+===AsO3-3+I2+H2O、碱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为AsO3-3+I2+2OH-===AsO3-4+H2O+2I-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且满足构成原电池的三大要素:①不同环境中的两电极(连接);②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③形成闭合回路。当加酸时,c(H+)增大,C1:2I--2e-===I2,为负极;C2:AsO3-4+2H++2e-===AsO3-3+H2O,为正极。当加碱时,c(OH-)增大,C1:I2+2e-===2I -,为正极;C

:AsO3-3+2OH--2e-===AsO3-4+H2O,为负极。

2

答案:(1)两次操作均能形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2)①加酸时,c(H+)增大,AsO3-4得电子,I-失电子,所以C1极是负极,C2极是正极;②加碱时,c(OH-)增大,AsO3-3失电子,I2得电子,此时,C1极是正极,C2极是负极。故加入浓盐酸和NaOH溶液时发生不同方向的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不同,即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不同

(3)2I--2e-===I2(4)AsO3-3+2OH--2e-===AsO3-4+H2O(5)A

电化学的思维方向

在分析电化学的题目时,一般有两个思维方向:

(1)闭合回路:如①锂电池放电有利于Li+在正极回收,原因是放电过程Li+向正极移动;②分析各电极质量变化等,要运用整个闭合回路中的得失电子守恒计算。

(2)电极反应:如①电池工作时,各电极的pH变化,写出电极反应式即可分析;②金属作发生失电子反应的一极,腐蚀速率加快,作发生得电子反应的一极就被保护等。

考点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学生用书P128]

一、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作负极,而活动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时反应速率加快,如Zn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可向溶液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形成锌铜原电池,加快反应进行。

三、用于金属的防护

使需要保护的金属制品作原电池正极而受到保护。例如:要保护一个铁质的输水管道或钢铁桥梁,可用导线将其与一块锌块相连,使锌作原电池的负极。

四、设计制作化学电源

1.首先将氧化还原反应分成两个半反应。

2.根据原电池的反应特点,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溶解于溶液中的空气)。但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例如:在锌铜原电池中,负极Zn 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而正极Cu浸泡在含有Cu2+的电解质溶液中。

比较金属活泼性的三种方法

(1)根据原电池:一般情况下,负极大于正极。

(2)根据电解池:易得电子的金属阳离子,相应金属的活动性较弱。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015·河北保定质检)将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是()

[解析]加入CuSO4溶液,Zn置换出Cu,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a中Cu2+与少量Zn 反应,导致与H+反应的Zn减少,H2体积减小。

[答案] A

[思维建模]—改变Zn与H+反应速率的方法

(1)加入Cu粉或CuSO4,使Cu与Zn接触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加入Cu不影响与H +反应的Zn的量,但加入CuSO

会消耗一部分Zn,使与H+反应的Zn的量减少,是否影响

4

产生H2的量,应根据Zn、H+的相对量多少判断。

(2)加入强碱弱酸盐,由于弱酸根与H+反应,使c(H+)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但不影响产生H2的量。

3.(2015·河北保定一检)有A、B、C、D、E五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流由D→导线→C;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C 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和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据此,判断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E B.A>C>D>B>E

C.C>A>B>D>E D.B>D>C>A>E

解析:选B。金属与稀H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活泼金属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H+在正极电极表面得到电子生成H2,电子方向由负极→正极,电流方向则由正极→负极。在题述原电池中,A-B原电池,A为负极;C-D原电池,C为负极;A-C原电池,A为负极;B-D原电池,D为负极;E先析出,E不如B活泼。综上可知,金属活动性:A>C>D>B>E。

题组一金属活动性及电极的判断

1.①②③④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上有气泡逸出;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

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①②相连时,电流由②流向①,则金属活动性①>②;①③相连时,③为正极,则金属活动性①>③;②④相连时,②上有气泡,则金属活动性④>②;③④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则金属活动性③>④。综上分析,可得金属活动性顺序为①>③>④>②。

2.(2015·河南开封高三调研)如图,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

B.若两电极分别为铁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铁

C.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D.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

解析:选D。外电路电子流向为X→外电路→Y,电流方向与其相反,X极失电子,作负极,Y极发生的是还原反应,X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若两电极分别为铁和碳棒,则Y为碳棒,X为铁。

题组二原电池设计问题

3.请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验证Cu2+、Fe3+氧化性的强弱。请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并在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要求用烧杯和盐桥,并标出外电路电子流向。

解析:据题意要求,应按照反应2Fe3++Cu===Cu2++2Fe2+进行设计,Cu作负极,Fe3+作正极反应物即可。

答案:Cu-2e-===Cu2+

2Fe3++2e-===2Fe2+

4.(2015·贵州遵义模拟)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活动:将氧化还原反应:2Fe3++2I-

2Fe2++I2,设计成带盐桥的原电池。提供的试剂:FeCl3溶液、KI溶液;其他用品任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电极材料,电极名称及电解质溶液。

(2)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达到平衡时,外电路导线中________(填“有”或“无”)电流通过。

(4)平衡后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当固体全部溶解后,则此时该溶液中电极变为________(填“正”或“负”)极。

解析:(1)先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正负极反应,即可确定正负极区的电解质溶液。(2)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I-失电子。(3)反应达到平衡时,无电子流动,故无电流产生。(4)平衡后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此时Fe2+失电子,电极变成负极。

答案:(1)如图

(2)2I--2e-===I2(3)无(4)负

原电池装置图常见失分点提示

(1)不注明电极材料名称或元素符号。

(2)不画出电解质溶液(或画出但不标注)。

(3)误把盐桥画成导线。

(4)不能连成闭合回路。

考 点 四 化学电源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学生用书P 129]

一、一次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

222二、二次电池(以铅蓄电池为例)

1.放电时的反应

(1)负极:Pb(s)+SO 2-4(aq)-2e -

===PbSO 4(s)(氧化反应); (2)正极:PbO 2(s)+4H +(aq)+SO 2-4(aq)+2e -

===PbSO 4(s)+2H 2O(l)(还原反应); (3)总反应:Pb(s)+PbO 2(s)+2H 2SO 4(aq)===2PbSO 4(s)+2H 2O(l)。

2.充电时的反应

(1)阴极:PbSO 4(s)+2e -===Pb(s)+SO 2-

4(aq)(还原反应); (2)阳极:PbSO 4(s)+2H 2O(l)-2e -===PbO 2(s)+4H +(aq)+SO 2-

4(aq)(氧化反应); (3)总反应:2PbSO 4(s)+2H 2O(l)===Pb(s)+PbO 2(s)+2H 2SO 4(aq)。

三、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最成熟的燃料电池,可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

1.一般电极反应式书写的“三步骤”

2.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出电池总反应式。

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与燃料的燃烧反应一致,若产物能和电解质反应则总反应为加和后的反应。

例如: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NaOH 溶液)的反应式为

CH 4+2O 2===CO 2+2H 2O ①

CO 2+2NaOH===Na 2CO 3+H 2O ②

①式+②式得燃料电池总反应式为

CH 4+2O 2+2NaOH===Na 2CO 3+3H 2O 。

第二步:写出电池的正极反应式。

根据燃料电池的特点,一般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都是O 2,电解质溶液不同,其电极反应有所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熟记以下四种情况:

(1)酸性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电极反应式:O 2+4H ++4e -

===2H 2O 。

(2)碱性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电极反应式:

O 2+2H 2O +4e -===4OH -。

(3)固体电解质(高温下能传导O 2-)环境下电极反应式: O 2+4e -===2O 2-

。 (4)熔融碳酸盐(如熔融K 2CO 3)环境下电极反应式:

O 2+2CO 2+4e -===2CO 2-

3。 第三步:根据电池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写出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电池的总反应式-电池正极反应式=电池负极反应式,注意在将两个反应式相减时,要约去正极的反应物O 2。

书写电极反应式时的三个原则

(1)共存原则:因为物质得失电子后在不同介质中的存在形式不同,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考虑介质环境。碱性溶液中CO 2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H +

参加反应;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不可能有OH -参加反应。

(2)得氧失氧原则:得氧时,在反应物中加H 2O(电解质为酸性时)或OH -(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或中性时);失氧时,在反应物中加H 2O(电解质为碱性或中性时)或H +(电解质为酸性时)。

(3)中性吸氧反应成碱原则:在中性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金属吸氧所建立起来的原电池反应,其反应的最后产物是碱。

(1)(2014·高考海南卷节选)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 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 +

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 2晶格中,生成LiMnO 2。

回答下列问题:

①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________极流向________极。(填字母)

②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①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 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 +x Li ++x e -

===Li x C 6。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 2与Li 1-x CoO 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 kW·h=3.6×106 J)。

(3)(2013·高考北京卷节选)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3·高考福建卷节选)电化学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如下。反应池中反应物的流向采用气、液逆流方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可由题意叙述中Li+的迁移方向判断电流方向,在电池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可知MnO2晶格为正极,故外电路电流方向由b向a。②题中叙述Li+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可知Mn元素化合价降低1,得电子数为1,晶格生成物LiMnO2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正极反应式为MnO2+e-+Li+===LiMnO2。

(2)①根据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 Li++x e-===Li x C6可知,放电时Li x C6在负极失去电子,则Li1-x CoO2在正极得到电子,所以放电时反应式是Li1-x CoO2+Li x C6===LiCoO2+6C。

②原电池中二甲醚在负极失去电子,所以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H3OCH3-12e-+3H2O===2CO2+12H+;二甲醚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4价,每个碳原子失去6个电子,所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电量;由于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若燃料质量为1 kg,则该电池的能量密度E

=1.20 V×1 000 g 46 g·mol -1×12×96 500 C·mol -11 kg

÷(3.6×106 J·kW -1·h -1)≈8.39 kW·h·kg -1。 (3)①由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O 2在Pt 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 2-

; ②在O 2-

参加反应下,NO 在NiO 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 2。 (4)从图可知电解过程中从左池通入的Fe 2+生成Fe 3+

(阳极反应),循环使用;而另一电极产生的则为H 2(阴极反应)。故电解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2++2H +=====电解

2Fe 3++H 2↑。 [答案] (1)①b a ②MnO 2+e -+Li +

===LiMnO 2

(2)①Li 1-x CoO 2+Li x C 6===LiCoO 2+6C

②CH 3OCH 3-12e -+3H 2O===2CO 2+12H + 12

1.20 V×1 000 g 46 g·mol -1×12×96 500 C·mol -11 kg

÷(3.6×106 J·kW -1·h -1)≈8.39 kW·h·kg -1 (3)①还原 ②NO +O 2--2e -===NO 2 (4)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H 2S +2FeCl 3===2FeCl 2+S↓+2HCl

2Fe 2++2H +电解,2Fe 3+

+H 2↑ [思维建模]—“加减法”书写电极反应式

(1)先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列出正负极上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并标出相同数目电子的得失。

(2)注意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否共存。若不共存,则该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写入负极反应式;若正极上的反应物是O 2,且电解质溶液为中性或碱性,则水必须写入正极反应式中,且O 2生成OH -,若电解质溶液为酸性,则H +

必须写入正极反应式中,且O 2生成水。

(3)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得到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若已知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可先写出较易书写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总反应式减去较易写出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即得到较难写出的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4.(易错题汇总)分别写出甲烷燃料电池在下列环境下的电极反应式:

(1)已知酸性条件下

①燃料电池总反应式:CH 4+2O 2===CO 2+2H 2O ;

②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O 2+4H ++4e -===2H 2O ;

则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碱性条件下

①燃料电池总反应式:CH 4+2O 2+2OH -===CO 2-3+3H 2O ; ②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O 2+2H 2O +4e -===4OH -

则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固体电解质(高温下能传导O2-)中

①燃料电池总反应式:CH4+2O2===CO2+2H2O;

②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O2+4e-===2O2-;

则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熔融碳酸盐(如熔融K2CO3)环境下

①燃料电池总反应式:CH4+2O2===CO2+2H2O;

②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O2+2CO2+4e-===2CO2-3;

则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在不同环境下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1)由①-②×2即可得该条件下的负极反应式;(2)由①-②×2即可得出该条件下的负极反应式;(3)由①-②×2即为该条件下的负极反应式;(4)由①-②×2即为所求的负极反应式。

答案:(1)CH4-8e-+2H2O===CO2+8H+

(2)CH4+10OH--8e-===CO2-3+7H2O

(3)CH4+4O2--8e-===CO2+2H2O

(4)CH4+4CO2-3-8e-===5CO2+2H2O

题组一燃料电池与“可逆”电池

1.(教材改编)(1)氢氧燃料电池以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时,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将______,溶液的pH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下同)

(2)氢氧燃料电池以H2SO4溶液作电解质溶液时,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将________,溶液的pH________。

解析:两题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都不变,但由于电池的反应生成水,使电解液浓度减小,故有相应的结论。

答案:(1)减小减小(2)减小增大

2.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电电池,它的正负极极板是惰性材料,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

+4H++2SO2-4放电

充电2PbSO4+2H2O。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氢、氧的氧化还原):

(1)放电时,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______;当外电路通过1 mol电子时,理论上负极板的质量增加______g。

(2)在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若按上图连接,电解一段时间后,则在A电极上生成

________,B电极上生成________,此时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的极性将________。

解析:(1)放电时为原电池,正极为PbO2,其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2-4+2e-===PbSO4+2H2O。从电池总反应式可知,随着电池放电,H2SO4不断被消耗,因此,其浓度逐渐变小;由Pb+SO2-4-2e-===PbSO4可知,当外电路通过1 mol e-时,理论上负极板由0.5 mol Pb 变为0.5 mol PbSO4,即质量增加96 g·mol-1×0.5 mol=48 g。

(2)当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两极均变为PbSO4,再按图中通电——电解时,A极板发生反应:PbSO4+2e-===Pb+SO2-4,B极板发生反应:PbSO4+2H2O-2e-===PbO2+4H++SO2-4。此时铅蓄电池的正负极的极性将对换。

答案:(1)小48(2)Pb PbO2对换

题组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2015·浙江宁波高三十校联考)肼(N2H4)-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电池放电时,通入肼的一极为负极

B.电池每释放1 mol N2转移的电子数为4N A

C.通入空气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是O2+2H2O+4e-===4OH-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将不变

解析:选D。该碱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N2H4+O2===N2+2H2O,N2H4中N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反应,A项正确;每生成1 mol N2转移电子4 mol,B项正确;碱性条件下O2放电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生成OH-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 项正确;从总反应可知放电过程生成H2O,KOH溶液浓度降低,pH减小,D项错误。4.(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篇一: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2020学年第二学期化学学科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新课程改革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学习工作。 针对我省新高考“3+2方案”,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 研究,确保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加强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用多种方式培养基地化学教 师队伍,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 加强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 的专项性的课题研究。 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 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2020年省初中化学竞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 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 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 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 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 启发性。 充分利用“化学工作室”(原化学教师电脑沙龙)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使用先进教 学媒体,利用丰富网上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办好化学教师自己的网页。 具体工作分述如下: 一、新课程试验 1.新学期前,用专家讲学、研究课、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初 中化学新课程的新一轮培训工作。 2.继续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 实施方面,继续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总结一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著。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精选最新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五篇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模板一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化学新课程标准》和《2020年考纲》,仔细分析近四年高考化学试卷,广泛收集某某省高考信息,以最新考纲和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备考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复习扎实高效地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备考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备考,争取让化学成为理科生的强势科,争取理综多出尖子。 三、备考总体安排 1、基础复习阶段 注重回归课本,不留知识死角,利用好复习资料,编写高质量学案,注意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着力构建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构建知识系统化。 在复习过程中要回归课本、依靠资料、学案认真落实。作业和测试要全批全改,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尽量对尖子生进行面批;注重评讲,评讲时适当做到前后关联,对复习过的内容实行往复式测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部分习题要根据高考要求,高考不考的要大胆舍弃,避免做无用功。 2、专题复习阶段 以专题板块为主,套题训练为辅,重点突破第II卷的四道大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道大题所含的知识规律进行提练、升华,重点解决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热点题型和难点问题。本轮复习力求进一步提高的应试能力,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解题感觉,兼顾解题的速度和准度,尽量向高考情景靠拢。 3、查漏补缺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复习。针对学生在模拟考中出现的缺陷和搜集到的高考信息,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应试技能方面进一步提高。要特别注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充满自信地参加高考。 四、具体措施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教案)

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 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 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 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 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 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当老板? (为什么想当老板?) [板书] 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学生活动] 了解学习目标,内容框架 [提问] 1. 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呢? 2. 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3. 选择生产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 选择生产条件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 原理:N 2 + 3H2 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 反应特点:①可逆反应 ②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正反应气体体积缩小 3尽可能加快反应速率和提高产物产率 4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活动] 请根据正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分析298K下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只需要估算即可) [知识回顾] 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填写下表: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温度 压强 催化剂 浓度 [教师引导并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利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

初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五篇

初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的教学的出发点。 二、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做到全面复习。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做题能力。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三、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废电池的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废电池中对环境形成污染的主要物质是() A.锌B.汞C.石墨D.二氧化锰 2.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3 kJ·mol-1,则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57.3 kJ的热量 B.已知2H2(g)+O2(g)=2H2O(g) △H=-483.6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C.已知2C(s)+2O2(g)=2CO2(g) △H=a、2C(s)+O2(g)=2CO(g) △H=b,则a>b D.已知P(白磷,s)=P(红磷,s) △H<0,则白磷比红磷稳定 3.已知:(NH4)2CO3(s)=NH4HCO3(s)+NH3(g) △H=+74.9kJ·mo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熵变、焓变皆大于0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碳酸盐分解反应中熵增加,因此任何条件下所有碳酸盐分解一定自发进行 D.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4.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 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 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 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5.已知通过乙醇制取氢气有如下两条路线: a.CH3CH2OH(g)+H2O(g)=4H2(g)+2CO(g) △H =+255.6kJ·mol-1 b.CH3CH2OH(g)+1/2O2(g)=3H2(g)+2CO(g) △H =+13.8kJ·mol-1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降低温度,可提高b路线中乙醇的转化率 B.从能量消耗的角度来看,b路线制氢更加有利 C.乙醇可通过淀粉等生物原料发酵制得,属于可再生资源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高三化学教师如何制定工作计划?下面是收集整理关于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内坑中学09级高三高考取得了辉煌了成绩,高考上线及录取均超过先前计划的人数。本次高考的理科综合又是考得比较好的一门,在理科综合中的化学更是在这次高考中,显示出其得分的优势,许多中等的学生在理科综合中化学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也为我们这一届起到了知道作用。处在这样的一种大前提下,面临着本届学生的现状,作为校庆的一届(20XX年内坑中学50周年校庆),怎么为学校献上一份薄礼,成为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需要不断计划和推进的一大重要问题。 师资简介:从教师搭配和复习教材选择上分析 学校对本届人员的安排,作了充分的考虑,如考虑到新老搭配等,一些高三的师资建设问题。在化学上让我与老教师朱勇老师进行搭配,朱老师是以为带过好几届高三的老教师,在化学教学方面有着比较深厚的经验,同时他还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也是09届的化学老师,可以说朱老师的加入可以为化学复习和教学提供了很关键的指导作用。 本次复习教材是选择由福建省许多长期从事化学教育的化学优秀教师合编的《博学精练》。 该书的特点是:

1.是对练习的设置比较有层次性,遵循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对于我们的学生补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是一本来自本土的化学复习教材,编写老师都来自福建化学教学一线的老师,复习教材结合当前福建省的化学新课程改革,更贴切福建的课程改革特点和考纲要求; 3.该书的主要题源来自广东、福建、山东、海南、宁夏等新课程的课改区,其题目对我们的复习和教学的指导性比较强; 4.该复习教材的内容、例题和练习等的设置,字距字体等的排布都遵循学生视觉规律,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过分的视觉疲惫,对学生复习化学的持久性有一定作用。 当然该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该书由于初次排版错误的地方相当多,这在很大程度干扰了我们的学生;还有该书对纲要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对一些知识的补充却不是很全面,系统化和针对性不如其他一些教辅材料等等问题。 复习特点:重一轮基础掌握重练习作业的理解和完成 作为一门理科,把握学生对基础的掌握,再在这个基础上对练习的完成,以练习促理解,以理解促掌握。因此在后面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将从一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把握。 一、坚持稳扎稳打,抓好一轮基础复习 通过做和分析几年高考化学试卷发现化学基础知识占相当大分值,为此在今年的高三复习中,做到狠抓基础不放松,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学生对基础的理解。

化学反应与扩散过程

化学反应与扩散过程 姓名:史振鹏 学号;200902050201 班级:09物理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化学反应与扩散过程中分子数密度的变化率、熵流密 度与局域熵出生率以及化学亲和势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文章先从分子数密度变化率讲述再推导出熵流密度与局域熵产生率,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讲述化学亲和势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umber of molecules in a chemical reac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of density change local entropy , entropy flux density and birth rates and reaction rate of chemical affinity and relationship. Article from the molecular number density rate of change about then derive entropy flux density and local entropy production rate, during this process an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chemical affinity and the reaction rate. 关键词:化学反应 分子数密度 局域熵 化学亲和势 引言:在一个系统中同时存在n 个化学反应,假设温度和压强恒定,在该系统中 由于存在化学反应和扩散过程,那么该系统中各组分的分子数密度和局域熵产生率将怎样变化?其化学反应与化学亲和势有什么关系?本文将详细讲述。 Introduction: in a system n of simultaneous chemical reaction, assuming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ue to chemical reac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in the system, the molecular number density of the components in the system and the field entropy production rate will change how?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reaction and chemical affinity? this will be covered in detail. 主要内容: 本节将在局域平衡假设下导出同时存在化学反应和扩散过程时的熵流密度和熵产生率。系统中某体积元内存在化学反应: 数可以是时间和坐标的函在非平衡系统中为比例系数。一般来说 成正比,即和的分子数密度和应物,因而与其反发生碰撞的频率成正比与分子显然与体积元内分子 反应速率i i A i i A i i i A i i k i n n k n n k n n X A X A B Y X A i ωωω,,:i =+?→?+()的变化率为的分子数密度体积元内两个反应同时发生时,为比例系数可表为的反应速率应同理,体积元内化学反i i i A k i n X k n n k C B Z X A 222222 2=++?→? +ωω

利用阿累尼乌斯公式优化化学反应收率回归方程

利用阿累尼乌斯公式优化化学反应收率回归方程 阿累尼乌斯公式是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及反应物浓度的普适性公式。该文章采用原有文献中三醋酸甘油酯合成的多个反应条件及收率参数,以阿累尼乌斯公式为基础建立含有几个参数的数学模型,然后用Matlab软件求解回归方程。最后将所得回归方程与原回归方程相比较,结果表明所得方程对收率的拟合优于原回归方程。 标签:阿累尼乌斯公式;数学建模;线性回归方程;Matlab 在化工生产中,为达到提高生产率、节约能源、节约成本等目的,需要建立反应条件与产率的数学模型表达式,以此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控制生产状况,用以优化反应。 在建立的数学模型形式中,又以回归方程的形式较为普遍,而回归方程则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种,本文通过阿累尼乌斯公式建立收率与反应条件参数的指数模型,再将其处理为线性模型,最后通过Matlab软件计算方程的系数,得到回归方程。 在一定温度、催化剂条件下,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阿累尼乌斯通过大量实验數据总结出阿累尼乌斯公式,得到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本篇文章数据来源于《河南化工》2002年11期中的一篇文献:《基于实验设计和统计建模的化工工艺优化》。 原文献采用正交试验法初步探索三醋酸甘油酯合成工艺中的最佳反应条件区间,并将目标产物收率与反应条件進行线性拟合,用线性回归方程指导中试试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原文献中没有考虑到温度与反应速率呈指数关系,因此在与实验值拟合的过程中误差较大,本文改进回归方程,对原回归方程进行优化。 1 模型系数的计算 利用Matlab软件自带的回归方程计算函数regress求模型系数,编写如下Matlab语句: 从数据组中可以看到:除第一组数据外,其他数据的残差均在合理范围内,考虑到原数据中第一组数据的收率仅为 1.5%,属于极特殊条件,实际生产中几乎不会遇到,因此该拟合函数在模拟常规生产中有可靠性,函数表达式为:

2018年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教育文化 2018年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姓名:XXX 日期:XX年X月X日

2018年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学年第二学期化学学科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新课程改革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学习工作。 针对我省新高考“3+2方案”,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确保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加强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用多种方式培养基地化学教师队伍,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 加强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项性的课题研究。 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XX年省初中化学竞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 充分利用“化学工作室”(原化学教师电脑沙龙)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利用丰富网上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办好化学教师自己的网页。 具体工作分述 一、新课程试验 新学期前,用专家讲学、研究课、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新一轮培训工作。 2.继续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 第 2 页共 5 页

实施方面,继续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总结一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著。 评价方面,扩大“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过程记录研究”的研究队伍,加强化学学习的过程评价;做好今年《化学考试说明》的使用与研讨工作,搞好初中化学学习的终结评价,为今年化学课程改革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明年的课改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成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组”,用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学习活动,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4.2月底或3月初,组织化学教学研究人员等,参加省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4月份,对xxx市武进、金坛地区进行新课程调研。 二、常规工作 初三年级 (1)利用本学年第一学期的期终化学教学调查测试题,认真做好初三化学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开学初进行一次教学质量分析。 (2)由初三年级“中心教研组”牵头,以“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学习研究组”为骨干,利用专题讲座、研究课、研讨会、“教研沙龙”研讨活动等形式,分“常见的酸碱盐”、“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复习”等若干专题,每月进行1~2次教研活动。力争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能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2.高一年级 (1)开学前进行XX学年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分析,认真总结高一化学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建议,作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参考。 (2)由高一年级“化学教研中心组”负责,在2~5月份,以“元素周期律”和“硫及其化合物”等为课题,开研究课2~3节。 第 3 页共 5 页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高三化学教师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2、3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并担任备课组长,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工作 本学年的教学重心将放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1、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广度 首先,读透四本书:《高中新课程标准》、《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考试大纲》、《年考试说明》从而明确复习的方向 其次,研究高考试题 重点研究近两年课改区的高考试卷,尤其是2009、2010年福建省高考试卷、福建省质检试卷,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 2、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的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设计了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1)知识系统复习课过程:讲授基础知识、归纳基本规律、巩固练习、当堂测试。对重难点要精讲,要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2)讲评课过程:要先对习题进行归纳,再有选择性地精讲,讲的过程要注重归纳小结。 3、加强考练及作业布置 理科教学脱离考试不行,一定要定时定量考练。每周有一人出一套练习,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每专题至少一套练习,一次考试,以基础题为主。 4、加强学法指导,减少非智力因素的丢分 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怎样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审题、答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清晰,计算结果准确。在平时的复习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解题格式要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强化对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 二、备课组工作 在本学期初制定了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协调了备课组内成员的关系,安排好任务,使备课组活动有条不紊得进行。 三、业务水平方面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蓝工程”,我作为青方的一员,与本校张先进张老师结成了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协议。制定了本学期个人发展目标——“提高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性”。本学期以“青蓝工程”为平台,积极听课,虚心求教,在如何提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性有了一定的心得和成效,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高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教研,改革教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大面积提高我校化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深刻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整体要求,把对高考考试大纲 的理解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2、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两个改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提问;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知识传授为对学生进行学习

人教版新课标版化学必修二优化作业:2.3.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SO2+Br2+2H2O H2SO4+2HBr与2HBr+H2SO4(浓)Br2+SO2↑+2H2O互为可逆反应 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解析:理解好可逆反应定义中的“同一条件下”“同时”“正、逆两个方向”等关键字眼。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可生成2 mol NH3 B.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就达到了这一条件下的最大限度 C.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均增大 D.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原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 解析:N2与H2生成NH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与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A项错;压强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反应,必须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才适合,C不正确;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该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将发生移动,D项不正确。 答案:B 3.工业炼铁是在高炉中进行的,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是:①2C+O22CO;②Fe2O3+3CO2Fe+3CO2。该炼铁工艺中,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 按照化学方程式计算所需要的量。其主要原因是() A.CO过量 B.CO与铁矿石接触不充分 C.炼铁高炉的高度不够 D.反应①②都有一定限度 解析:研究表明,反应①②都是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反应①中的碳和反应②中的CO 不能完全转化,致使焦炭的实际用量远远高于按照化学方程式计算所需要的量。 答案:D 4.(2013·广东珠海高一检测)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N2、H2和NH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B.c(N2)∶c(H2)∶c(NH3)=1∶3∶2 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的2倍 D.单位时间里每生成1 mol N2,同时消耗2 mol NH3 解析:化学平衡状态标志的实质是v正=v逆≠0,体现在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而与各组分的浓度比例无关。D中,单位时间里每生成1 mol N2,同时生成2 mol NH3,就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A 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

最新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最新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The latest model work plan for Chemistry Teachers

最新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最新化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学年第二学期化学学科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新课程改革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组织学习工作。 针对我省新高考“3+2方案”,加强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确保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加强基地的校本课程研究,用多种方式培养基地化学教师队伍,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 加强课题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从实施、评价和教学技术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专项性的课题研究。

加强青年化学教师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青化会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学习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20XX年省初中化学竞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 充分利用“化学工作室”(原化学教师电脑沙龙)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强“使用先进教学媒体,利用丰富网上资源,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办好化学教师自己的网页。 具体工作分述如下: 一、新课程试验 1.新学期前,用专家讲学、研究课、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新一轮培训工作。 2.继续进行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试验。 实施方面,继续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总结一年来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著。 评价方面,扩大“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过程记录研究”的研究队

(完整版)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完整版)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第一篇: 化学教师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201X——201X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 3,4,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三个班化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学生在基础的知识上掌握不熟练,做题不规范,整理不及时。希望通过复习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 这个学期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接受并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仔细研读10化学考纲,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尽管高考形式变化,但考题肯定还是不偏、不怪、不超纲。因此,要重视基础,收集最新信息. 二、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集体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们主要进行下面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 1、知识复习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复习提问上节课基本规律 ②讲授基础知识 ③归纳基本规律(悟点本质) ④强化非智力因素(规范学习) ⑤当堂练习(巩固基础)。复习课中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精讲不能泛泛地讲,要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有效学习”。每一节课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落实集体备课的要求。 2、讲评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对答案(提前印好) ②学生自主探究 ③师生共同解难答疑 ④教师归纳小结 ⑤巩固练习。谁编题谁组织答案,批改一般统一,巩固练习要由专人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再编题,进行再训练。讲评课一定不能上成“对答案——讲题”的死板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加 到课堂学习中去。

《化工工艺学》教案第3章 反应过程和过程优化

第三章反应过程和过程优化 第一节反应过程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化学反应过程往往是生产过程关键。反应过程进行的条件对原料的预处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反应进行的结果决定了反应产物的分离与提纯任务和未反应物的回收利用。一个产品的反应过程的改变将引起整个生产流程的改变。因此,反应过程是化工生产全局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分类 1.按化学反应的特性分类 按照反应机理的不同,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两大类。 同一组反应物只生成一种特定生成物的反应叫简单反应,它不存在反应选择性问题。 复杂反应是指由一组特定反应物同时或接续进行几个反应的反应过程。复杂反应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平行反应、连串反应、平行一连串反应和共轭反应等。 根据反应的可逆与否,化学反应可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两类。不可逆反应能进行到底,反应物几乎全部转变为产物。可逆反应则受化学平衡的限制,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反应产物需要分离和提纯,未反应物应该回收和循环使用。 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可按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区分化学反应。有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个别的三分子反应;有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和分数级反应等。 根据反应过程的热效应,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大类。由于两类反应热特性不同,所以,反应过程要求的温度条件完全不同,使用的反应器类型也不同。 按反应物系的相态,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前者指反应组分(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相态的反应;后者是指反应组分在反左过程中处于两相或三相状态的反应。 2.按反应过程进行的条件分类. 按照过程的温度条件可将反应过程划分为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和非绝热变温过程。由于反应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热量变化,并且反应器和外界常有热交换和热损失,所以严格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都是不存在的。如果装置在保温良好的情况下操作,那么过程接近绝热。在某些场合,又分为低温、常温和高温过程。 就压力状况可将反应过程分为常压、负压和加压过程。加压过程根据压力的高低又分高压、中压和低压过程。 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化学反应过程可分为间歇过程、连续过程和半连续过程。这是分类方法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节反应器的基本研究 在工业上,实现化学反应的装置称为反应器。化学反应器是化工生产的核心设备,通专应满足下列要求: (1)反应器要有足够的反应体积,以保证反应物在反应器中有充分的反应时间,达到短定的转化率和产品质量指标: (2)反应器的结构要保证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良好接触。 (3)反应器要保证及时有效地输入或引出热量,以使反应过程在最适宜的操作温度T 进行。 (4)反应器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以保证反应过程安全可靠,经济耐用. (5)反应器要尽量做到易操作、易控制、易制造、易安装、易维护检修。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1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4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 1.三草酸合铁酸钾K 3[Fe(C 2O 4)3]·3H 2O 是一种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光照或受热易分解。实验室要制备K 3[Fe(C 2O 4)3]·3H 2O 并测定2- 24C O 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I .FeC 2O 4·2H 2O 的制备 向烧杯中加入5.0g(NH 4)2Fe(SO 4)2·6H 2O 、15mL 蒸馏水、1mL3moL/L 的硫酸,加热溶解后加入25mL 饱和H 2C 2O 4溶液,继续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将所得FeC 2O 4·2H 2O 晶体过滤、洗涤。 (1)制备FeC 2O 4·2H 2O 时,加入3mol /L 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K 3[Fe(C 2O 4)3]·3H 2O 的制备 向I 中制得的FeC 2O 4·2H 2O 晶体中加入10mL 饱和K 2C 2O 4溶液,水浴加热至40℃,缓慢加入过量3%的H 2O 2溶液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滴加饱和H 2C 2O 4溶液使红褐色沉淀溶解。向溶液中再加入10mL 无水乙醇,过滤、洗涤、干燥。 (2)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会生成K 3[Fe(C 2O 4)3],两个化学方程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3K 2C 2O 4+3H 2C 2O 4=2K 3[Fe(C 2O 4)3]+6H 2O 。 (3)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2-24C O 含量的测定 称取0.22g Ⅱ中制得的K 3[Fe(C 2O 4)3]·3H 2O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5mL3mol /L 的硫酸,用0.02000mol /L 的标准KMnO 4溶液滴定,重复3次实验平均消耗的KMnO 4溶液体积为25.00mL 。 (4)滴定时KMnO 4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K 3[Fe(C 2O 4)3]·3H 2O 样品中2-24C 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抑制2Fe +的水解(答案合理即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分解过量的22H O (答案合理即可) 酸式滴定管 最后一滴标准4KMnO 溶液滴入后,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s 不再改变 ()244243K SO MnSO Fe SO 、、 50% 【解析】 【分析】 (1)制备242FeC O 2H O ?时,加入3mol/L 硫酸的作用是抑制2Fe +的水解; (2)根据信息第一个生成K 3[Fe(C 2O 4)3]的化学方程式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