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带答案】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带答案】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带答案】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带答案】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思维导图+知识点讲解+强化训练)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B、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思维导图

重难点突破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C、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增加。★3.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如何?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又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方面

★4.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1)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2)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7.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国家财国政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19年8月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此次修改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均有所突破,更加注重保护农民权益。这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②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

④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使用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再分配机

制,排除②。③“直接”表述有误。

2.某超市创新采用“内部合伙人”模式,将员工的身份由单纯的被雇佣者转变为不需要承担企业风险的合伙人,把员工的薪酬与超市利润捆绑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果蔬部门为例,在行业损耗率超过30%的情况下,该超市损耗率只有4%~5%,净利润率达2.3%,领跑整个行业。该模式有利于()

①优化分配方式,激发员工积极性

②员工利益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

③降低外部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

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把员工的薪酬与超市利润捆绑起来,有利于优化分配方式、员工利益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调动职工积极性,①②符合题意;题中措施,无法实现“降低外部风险”的效果,排除③;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效益,排除④。

3.2019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提高了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此所产生影响的正确传导路径是()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刺激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②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振兴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

③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振兴实体经济→拉动经济增长

④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增加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表现之一是增加政府支出,进而带动社会投资、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①符合题意;减税降费会促进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③符合题意;政府发行债券不是为企业融资,排除②;居民投资渠道增加不是稳健货币政策的结果,排除④。

4.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下列措施及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企业税负减轻→企业投资规模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②落实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③科学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流动性→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④下调企业所得税起征点→财政收入增加→经济调控能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分别采取正确的财税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多种因素影响,排除①;④属于从紧的财政政策,不符合题意。

5.小李拥有北京大学的医药卫生EMBA的学位,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看中他的这一点,一私营企业家找到小李,出资1 000万元与他合伙成立了一家眼科专科医院,小李任院长,他没有出一分钱的现金,但他以自己的才能持有医院的20%的股份。从分配的角度看

A.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按资本分配无法激励员工的创造性

C.管理要素也能参与收益的分配

D.收入与所受的教育成正比

【答案】C

【解析】A不是从分配角度谈的;按资本要素分配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故B说法错误;收入与所受教育不一定成正比,故D片面。

6.财政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下列措施推导正确的是

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重点领域支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②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国家财政赤字

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再分配公平

④营业税改增值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重点领域支出,能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②错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会扩大地方财政赤字,而不是扩大国家财政赤字。③错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④符合题意,营业税改增值税,能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故答案为B。

7.根据下图信息,可以推断出

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为减贫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正确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公平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自然会推动扶贫资金增加④贫困发生率降低推动了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作用和社会公平的知识。由图表可知,我国近五年GDP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额大幅增加。由此可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为减贫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财政的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社会公平,①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生产总值增长不会自然会推动扶贫资金增加,需要国家宏观调控;④表述错误,经济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推动了贫困发生率降低。本题选A。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现行的排污费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产生的传导过程是

①完善国家税收制度——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②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环境污染成本——倒逼高污染企业调整升级

③增强政府执法的规范性——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④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政府调控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的相关知识,本题为传导题。①传导错误,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这一变化不能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无关;②传导错误,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将排污费转换为环保税,并未提高环境污染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这一变化有利于规范政府执法,可以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③正确;由原来中央和地方的1∶9分成调整为全部环保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不再参与分成,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财

政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④正确。本题故选D。

9.承包地改革在前几年已初见成效,各地的土地流转市场逐步活跃,新版《农村土地承包法》则是从法律层面把改革成果确定下来;而接下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将进一步推动宅基地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等,总体目标是全面盘活“三块地”(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以及村集体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给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用地支撑,同时也让农民能够直接享受土地变现带来的红利。这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②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

④使农村土地变为活资本,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让农民能够直接享受土地变现带来的红利,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再分配调节机制、优化产品结构,排除②③。

10.从目前M市10个贫困县脱贫退出总体情况来看,要确保2018年脱贫“摘帽”,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各县(区)还有283个贫困村、14.4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硬骨头”要啃,还有397个已退出贫困村、49.7万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任务要完成。专家分析认为,因病因灾致贫、缺乏资金、缺少文化是贫困人口长期不能脱贫的重要原因。据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以提高精准脱贫质量为国家中心任务

②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增发国债,增发人民币助力脱贫攻坚战

④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加大对贫困农民脱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是针对“因病因灾致贫”采取的措施;④是针对“缺乏资金”采取的措施;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①错误;③没有尊重货币供应规律。

11.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 000元,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这一改革举措可能产生的传导效应是() A.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民生领域支出→维护社会公平

B.提高个税起征点→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

C.增加专项费用扣除→改善就业结构→惠及中低收入者

D.增加专项费用扣除→提高恩格尔系数→兼顾效率与公平

【答案】B

【解析】提高个税起征点,会降低中等收入群体的税负,从而缩小贫富差距,B符合题意;不考虑其他因素,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导致短期内税收收入减少,A中“增加民生领域支出”不符合题意;增加专项费用扣除与改善就业结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增加专项费用扣除,往往会增加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且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是恩格尔系数变动的结果,排除D。

12.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进一步优化供给,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下列能扩大国内市场的财政措施有()

①优化消费补贴,促进消费升级

②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③发展消费金融,挖掘消费潜力

④落实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分别从降低消费支出负担、提高居民支付能力方面指出了扩大国内市场的财政政策;②属于行政手段,不是财政政策;③属于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2018年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 727亿元,同比下降3.1%,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材料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规模达1.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目标,此后又出台了促进实体经

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1.3万亿元以上。随着降低增值税税率、实施退税留抵、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1)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经济联系。

(2)有人说,政府应强化“放水养鱼”意识,研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和更为明显降费。请你运用财政与税收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经济联系,本题材料一属于图表题,解答本题考生要首先对材料一根据图表题的答法对表中数据进行纵比并结合小注内容得出:201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0月份财政收入增长率出现同比负增长;然后再结合材料二中“减税降费”这一有效信息,回答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主要是减税效应的体现,反映出“减税降费”成效明显。

(2)有人说,政府应强化“放水养鱼”意识,研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和更为明显降费。本题请考生运用财政与税收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答案】(1)201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0月份财政收入增长率出现同比负增长,这主要是减税效应的体现,反映出减税降费成效明显。

(2)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②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虽然减税降费在短期内会导致财政收入下降,但从长远看,由于“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发展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最终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我国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陆续推出。从下好新个人所得税法“先手棋”,到打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措施“主动仗”,再到全盘布局深化增值税改革,人们已接连享受几波“减税降费大红包”。

1月1日起,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让6千多万纳税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并实行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使符合政策的8千万人应享尽享,增强了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调整到10万元,并对初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4月1日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地,制造业等现行行业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增值税一项减税政策便可带来年化1.3万亿元的减税规模;降低涉企收费,涉企收费由2013年的106项减少至31项,共减少75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减税降费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减税降费”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原

因,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说明“减税降费”政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中“减税降费政策”并转化为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①个税改革减轻了纳税人负担,缩小了收入差距,从而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②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③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④降低涉企收费,有利于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

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看法。 答: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例如在个人收入问题、行业收入问题、城乡收入问题、地区收入问题等。首先在个人收入方面,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同,使得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学成后具有先进的知识,因而收入自然会较处经济落后地区的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所以这就导致社会中个人收入方面的不均衡;其次在行业方面,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利用其先天优越的生产条件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相比较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自然会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还有一些垄断企业的不当行为及与政府间的“合作”。例如虽然国企进行了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但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使得政府不能很好的实行其监管职能;再者由于城乡发展不同步,并且城市中大多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而农村则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也就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还有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又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如我国东部凭借其沿海的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广泛进行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促使东部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反的西部地区地处偏远,水资源缺乏,致使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对落后,此外还有政府常给予东部地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东西部发展极为不均,收入自然而然会出现极大差距的现象。 2、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收入分配的积极因素是,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突出的是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收入结构不合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工资内;二是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且还有偏差。我国城镇居民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格局还远远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其它要素参与分配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比重。 3、收入分配不规范。 ——收入分配行为不规范、包括工资支付不规范、工资提取不规范,分配行为不规范等等。一是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象;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集团;三是腐败愈演愈烈,不合法的高收入会带来反面的示范作用。非法经营、寻租活动带来的高收入会严重挫伤合法权营者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人们守法经营的意愿,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疏通、行贿等寻租活动来增加个人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经济运行长期处于紊乱,低效的状态。二是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还未建立,这时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由此产生的混乱使违规者有大量空子可钻。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非法经营,利用政策空子谋私利,获得了大量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形成了一个利用制度不健全而致富的特殊利益团体。这些共同作用使得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伍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分配政策演变收入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及完成“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低工资、多就业”和“劳动致富”的收入分配政策。1953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底,我国就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建立了以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包括少量个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绝大多数就业居民变成了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或集体企业职工,其收入完全被纳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体系和级别中。当然,还有大量的隐性收入和福利,并且毫无失业的后顾之忧。在农村,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个体农民,经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成员,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兼顾平等的分配体制。社员在集体经济内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和有限的社会保障。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政策。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形成的。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但是允许雇工和借贷自由;在城市,除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外,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如厂方不得随意解雇工人、克扣工资),工人的工资应由劳资双方协商解决。1952年8月政务院批准的《关

山东干部学习平台 齐鲁先锋网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答案 78分.doc

1、改革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正确 错误 2、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收入的高低呈同向变动。 正确 错误 3、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对策是政府降税,企业让利。 正确 错误 4、“十二五”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5、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层面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正确 错误 6、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正确 错误 7、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关。 正确 错误 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 正确 错误 9、“两个比重”下降会直接遏制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正确

错误 10、“两个比重”是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正确 错误 11、十二五和十八大提出经济发展的主线是转方式。 正确 错误 12、再次分配是与国民收入的来源或创造相联系的分配层次。 正确 错误 13、转移性净收入占比过低,提高比重是当务之急。 正确 错误 14、再次分配格局决定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 正确 错误 15、“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这句话出自《马恩选集》。 正确 错误 16、再分配是各收入主体掌握的真实可用的最终可支配收入,能够最充分和准确地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正确 错误 17、要素结构调整,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 正确 错误 18、努力实现“两个同步”,是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同步。 正确 错误 19、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大约是47.6%。 正确 错误 20、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重要补充形式。 正确 错误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正确 错误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 错误 23、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按需分配为补充。 正确 错误 24、社会保险不包括医疗保险。 正确 错误 25、社会保障以社会安定为目标。 正确 错误 26、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 正确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一、选择题 1.[2020陕西高三模拟]我国《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保障基本 工资水平正常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体现科研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政府和社会委托任务等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水平;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智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这有利于( ) ①健全分配制度,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④政府资源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提高服务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020北京海淀区高三考试]社会保障是精巧的“社会减震器”。2019年,我国多地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 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当单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3.5%或CPI 中的食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到6%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说明( ) A.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收入 B.国家通过初次分配,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C.价格临时补贴能够降低物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D.价格临时补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落实共享发展观念 3.[2020河北高三联考]居民可支配收入不仅包括可支配工资性收入,还包括可支配经营净收入、可支配财产净 收入和可支配转移净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下列措施中可以推动居民收入持续上涨的是( ) ①兼顾效率与公平,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②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③增加民生领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0山西太原模拟]下表是A 市2019年1—6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项目 GDP 财政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 消费品 价格指数 (CPI) 增幅(%) 7.7 5.3 9.4 10.6 3.1 ①财政收入随居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②该市城乡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有所增强 ③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④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20湖北七校高三联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 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健康教育全覆盖。下列措施有利于促进该目标实现的是( ) ①发挥市场调节物价的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②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③加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收入也提高了许多,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城乡居民间差距、地区间差距等等现状使得关于中国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话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此收入差距问题从各方面分析其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字:中国收入差距,现状,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一口气公布了过去十年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整体运行在0.4的水平线以上,其中在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随后逐步回落。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74。 (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同一家公司中,不同的职位其收入也不尽相同,老总是豪宅靓车都有了,有的人却只能精打细算着全家花,甚至有的人都拿不出给家里的钱。“被高平均”现象突出,七成以上人收入在平均线下。问卷调查中,个人年收入平均达到了5.31万元,标准差为9.02万元,超过了均值,这是因为有部分人的收入偏离均值较大。调查发现,居民收入分布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并且越往收入高的一端越小,这是因为中高收入比例偏低。其中53.8%的人收入在3万元及以下,73.9%的人收入在5万

元以及以下,即七成以上人并没达到这个平均线,平均收入的 5.31万元确实是“被高平均”了。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国家统计局2008年资料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三)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东 2 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这说明1990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1980年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而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四)行业、企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行业间收入差距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来,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3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工资水平的2.12倍;2002年增至2.99倍,2005年增至4.88倍,而国际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 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 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 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 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 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年至今)两个阶段。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下降到,下降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下降到(见表)。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超过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年达到。其中,城 镇居民基尼系数为,农村居民为,分别比年提高和(见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年的扩大到年的,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倍、倍和 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年的倍,扩大到年的倍;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 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 长和,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的增幅。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 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倍扩大到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 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 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为什么(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是什么? 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的基本原则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 条件: 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 对象:(内容)个人消费品 为什么? (1)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信息、技术要素、管理要素) 意义: ①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意: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出现两极分化 4、(重点)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无论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都存在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原因、提出调节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对策 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难题,始终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都不断拉大,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状分析[1-3] 1.1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考察和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超过0.6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国际上公认0.4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一警戒线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l,从1984年开始,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到2005年,城乡屠民收入比为3.22:1。 1.3城镇居民内部差距不断扩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 1.4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中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难在不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

单元综合检测(三) 收入与分配 一、选择题 1.李克强总理表示,2014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这有利于( ) 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B.增加居民收入,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C.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2.解决下图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 ) ①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②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分配秩序④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4年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这种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②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③属再分配调节机制④能促进我国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专家认为,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控高”,即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将“沙漏形”的社会两极向中间挤压,最终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有( ) ①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清理和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③消除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④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8年居于全国省区首位。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让更多农民走出

土地,让更多农民充分就业,让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多元收入结构中的主体支撑。这表明( ) ①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前提③完善分配政策是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助推了农民增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 ) 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260元调整为1 400元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作为国内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营改增”将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减少重复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税负得以下降。此举有利于( ) ①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③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④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享减半计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扩至10万元。这一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其合理的传导顺序是( ) ①生产成本降低②扩大再生产③企业利润增加④税收负担减轻 A.④—①—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9.(2015·泰安模拟)财政部2014年初发布消息称,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中央除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外,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总额为2 853亿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幅度提高税率B.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

如何切好蛋糕? ——解决中国分配不公的意见思考在中国一路发展的道路上,长期存在着难以克服并改革任务艰巨的众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近些年来的收入分配问题无疑被摆在了最为迫在眉睫的核心地位。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首先是两个比重偏低: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其次是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再次是分配秩序不规范,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另外事业单位和某些国有企业制度外发放的收入多,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 日益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而导致种种危害性,如: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社会矛盾;不公的收入分配制度长期以往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物价不断被推高;消费外流,抑制内需。 寻因才能究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导致此类问题日益严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是深层次问题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着分配问题的解决。二是利益团体的制约。某些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与其他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形成了很大差距,存在依靠权利、垄断地位、人员身份区分等手段获得的不合理收入。三是收入分配政策措施不健全、有关方面配合不得力的制约。 综合以上分析的原因,可以总结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重新梳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整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一个高层次、广视角的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以及建设社会诚信制度等为依托,做好四方面衔接,即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中促进增加社会财富;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市场交换行为中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来逐步解决分配领域的三大问题。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我国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原因) ①生产决定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③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④这种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别提示: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后者适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决定因素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 的。 特别提示:①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承包集体土地的收入、联产计酬的收入。②不能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也实行有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如股份)。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_皮小卉

62 CHINA-TODAY FORUM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皮小卉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激励和保障。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 问题研究 收入分配制度是构成一个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从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任务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和目标急迫性,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亟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政策保障力度。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举措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生产要素分工的客观现象,应当予以保护和鼓励,我们所要警惕和治理的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当扩大。对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加以限制,必要时可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坚决予以打击或取消,正确引导居民收入差距趋向合理的界域,这不仅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此可见,正确看待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立足现实,正视矛盾,继续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拓展改革深度,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其它内涵便无从体现。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的分配不公平问题已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不能有效规制,将大大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而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则是根本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釜底抽薪”之计。因此,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 序,增进分配公平,这对于构建惠及国民全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确立了基本原则,提出了基本要求。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分配结构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推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载体,换言之,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既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还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目前,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型模式。现阶段,及时梳理有关我国收入分配的理论探讨及政策实践,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和面临的既得利益者阻力,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扩大有效内需,而且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放眼域外,总结国际经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果不能妥善有效地解决收入分配失衡与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造福于国民,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连年保持两位数递增。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各国GDP总量的排名,从2004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取得大幅增长,陆续超过法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大有“超英赶美”的发展势头。据有关研究机构预计,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较好的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效益。又据联合国《2007/2008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肯尼亚、马拉维等最不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会影响甚至吞噬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而成为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这绝非是危言耸听。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会计113 马娇 11 从我高中至今学到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及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各种资料,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看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调节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外,最为突出的就是行业差距,即垄断行业和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考虑到住房、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因此,如何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差距过大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虽然国资委等部门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制度规范,但这种体制内的规范显然与真实意义上的制度规范相差甚远,无法解决体制外的差距问题。 其次是如何调整个人所得税。财税体制改革是目前最难推动的问题,而个人所得税改革更是改革中难上加难的。由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现金流模式,造成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而高收入阶层反而缴纳的税收较少,使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因此,如何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环节中的杠杆作用,也成为当前一个关键性的焦点,但从现有条件而言,短期内要作出大的变动非常困难。 最后是如何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目前我国收入结构呈倒T字形,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是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今年以来,虽然许多地方都已经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显然相去甚远。按照国际惯例,最低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但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009年各省会城市的最低工资多数只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因此要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仅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依旧是杯水车薪。 上课老师讲到,根据有关权威人士的判断,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么,我国的基尼系数拉大问题与什么有关呢?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 我认为首先是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差距悬殊扩大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安定、影响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来对待。 要缩小基尼系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整顿市场秩序,取缔非法收入。现在相当多的非法之徒钻体制的空子,在流通及经济领域大发不义之财,专干那些违法乱纪的事。二是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实例,出现在统计数据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此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 所谓按劳分配,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 (一)差距拉大,贫富分化。 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城乡之间、东西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差距在不断地拉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二)财产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

在中国的行业之中,房地产、矿产、证券行业成为暴力行业,财产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富人的手中。 (三)收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社会财富集中到了房地产、矿产、证券这种暴利行业之中,但是我国的收入结构却呈现出了一种“倒丁字型”——高收入到中等收入阶层的分布形成一条竖线,而低收入阶层下面是一条长横线。 (四)收入分配不规范。 1.工资支付不规范,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现 象。 2.工资提取不规范,实行工效挂钩企业的计划外,基数外提取 工资的现象较普遍。 3.部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超过工资总额4%的标准进入,变 相提高收入。 4.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强,缺乏合理有度 的约束。 5.整体收入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①工资收入结构不合 理,制度内工资低,制度外劳动报酬高,项目繁多,未纳入 工资内。②按多种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与中央关于“允 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 差距。 三、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危害 (一)贫富差距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