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冯特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学科。

4、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

5、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6、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

7、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8、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刺激——反应”及其关系。

9、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

10、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3、问卷法: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

三、选择

1、(D)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

A、1818

B、1870

C、1896

D、1879

2、弗洛伊德认为,(C)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

A、意识

B、行为

C、潜意识

D、人格

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A)”及其关系。

A、刺激—反应

B、反应—刺激

C、行为—心理

D、心理—行为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C)规律的科学。

A、动物行为

B、社会

C、心理活动

D、自然

5、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B)学科。

A、二级

B、一级

C、三级

D、基本

6、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B)系统。

A、程序

B、信息加工

C、黑箱

D、白箱

7、人本主义理论取向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A)的需要。

A、自我实现

B、理想

C、行为

D、心理

8、(C)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

9、(A)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

10、(B)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测量法

四、简答

1、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5)提升

2、简述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

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心理学的学习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它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作用。

4、为什么心理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五、问答

1、评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理论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出发,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际的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2、请结合心理学发展回答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既古老又年轻.德国著名心理学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1909)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所谓古老,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诞生之前,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即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意指“灵魂”,logos 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心理学起源于人对自身认识的需要,古希腊特耳斐神庙就有一句神谕:人,认识你自己!司芬克斯之谜与俄底蒲斯等希腊神话都涉及对人性的认识。中国也是世界公认的心理学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先秦时代,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各学派著名思想家都讨论过天人关系、人兽关系、身心关系、人性的本质和发展以及知行关系等,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经蕴含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荀子·天论》)之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所谓年轻,是指心理学从其母体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二)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各种主要理论取向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和局限,它们都只从某一个层次和侧面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有益探索,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的心理。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理产生的肥沃土壤。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辩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一方面是,在哲学母体内的心理学胚胎已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是,生理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三)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育竞技、人员选拔到广告营销、产品设计、司法邢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与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和职业也纷纷产生。在发达国家,心理学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少,包含了人类体验的所有方面,总的目标就是理解人

类的行为。这些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至少有4位科学家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卓著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特别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1934—),他的工作及影响,充分反映了现代心理学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与贡献。

第二章心理实质

一、填空

1、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王清任细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3、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1824~1880)发现“言语运动中枢”。

4、187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Wernicke,1848~1905)发现“言语听觉中枢”。

5、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

6、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额叶区域的功能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

7、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8、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9、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10、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

二、名词解释

1、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

2、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三、选择

1、损伤大脑颞叶最有可能是使伤者不能从事的职业是(A)

A音乐家 B演员 C建筑师 D画家

2、根据J.LeDoux的研究表明,脑的哪个区是情绪过程的重要区?(B)

A海马区 B杏仁核 C丘脑 D扣带回

3、(D)是心理的物质载体。A人 B心 C身体 D脑

4、(A)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A客观现实 B微观世界 C宏观世界 D宇宙

四、简答

1、简答大脑的主要机能。

大脑的主要机能就是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人的活动。

2、什么是大脑皮层,其功能是什么?

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150亿个脑细胞分六层组成,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网络”。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的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

五、问答题

1、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依存于

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映象之后,又会留下痕迹,痕迹的不断积累,则构成人们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

第三,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人和周围世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是社会的积极活动者,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是在人积极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

最后,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意识到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第三章认知过程

一、填空题

1、同样白色的物体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显得比在黑色背景上稍暗一些,这是同时对比,吃了糖之后吃桔子,桔子显得酸,这是继时对比。

2、知觉得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这一规律,防止遗忘最基本的方法是及时复习。

4、记忆必须经历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几个彼此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它的两大基本特征是间接的、概括的。

6、作文要写的生动感人就需要运用创造想象;学生读文艺作品需要运用再造想象。

7、按性质和内容不同,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把思维分成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按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把思维分成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8、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名词解释

1、认知: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狭义的认知即再认。

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3、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4、思维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选择题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B现象。

A、对比

B、适应

C、后象

D、感受性

2、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确定的含意,这种知觉特征叫做C。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下列哪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C?

A、死记硬背

B、仔细而缓慢地阅读

C、进行过度学习

D、集中学习

4、在抽象思维中起重要作用的是B。

A、形象

B、语言

C、动作

D、图形

5、从其它类似事物中引起联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为B。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解决

D、定势

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意忘较少,而中间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C 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后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D、超限抑制

7、探求“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属于B。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

C、分析思维

D、具体化

8、吴承恩构思“猪八戒”的形象是D。 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9、注意是一种C。A、独立的心理过程B、个体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D、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10、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A的重要原因。

A、无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2、遗忘的规律有哪些?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2)有兴趣的、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据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不易遗忘。(3)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形象材料次之,言语材料遗忘比较快,无意义材料遗忘最快。(4)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保持良好。(5)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遗忘。

3、简要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知识经验、问题情景、定势、原型启发、功能固着、迁移

4、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变动;刺激物的对比等。(2)主体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等。

五、问答题

1、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5)鼓励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六、案例分析题

1、有一个心理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记住下面表格中的数字,有的学生很快记住,而且保持牢固;有些学生却记得很慢,而且很快忘却,究其原因何在?――――――――――――――――――――――――――――――――――

29 33 36 40 43 47

5 8 12 15 19 22 26――――――――――――――――――――――――――――――――――

记得慢,忘得快得学生,采用的是机械识记的方法,他们只依据材料的外部表现形式和先后次序进行反复强记。而记得快的学生,却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进行意义识记。

2、有位小学教师,在上课时准备了两张卡片:一张上写有5﹢4=□,另一张上是5﹢□=9,分别交给两组学生,结果,接到5﹢4=□的学生,很快算出答案;接到后一张的学生愣了好一会儿,有的才结结巴巴地回答。原因何在?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定势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诸多条件和环境不变,定势有助

于我们解决问题,而条件如果有较大的变化,定势会防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小学生在多次练习中习惯了几加几等于多少的算式。而面对条件,情境变化的算式一下难以适应,要克服这种现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有个学生上课时在做小动作。老师发现后可用三种方法加以制止:(1)喊他的名字,提醒注意;(2)叫他站起来,以示警告;(3)走到学生桌边,轻轻敲几下,示意他停止小动作。你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为什么?

第三中方式较好。因为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解决,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问题处理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四章智力与创造力

一、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

2、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3、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类型、水平、表现早晚的差异。

4、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5、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时,通常采用超常、中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人类思维最高体现是创造力。

7、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8、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9、元认知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10、智商是智力年龄、实际年龄的商数,智商等于100,表示这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中等。

二、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是偏重于认识方面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要素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2、创造力: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智力测量的工具,它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方法。

4、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也可称为检验、调整和评价个体思维的能力。

5、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过程,但却影响智力活动效果的心理因素。

三、选择题1、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是由心理学家B提出的。

A、推孟

B、斯皮尔曼

C、瑟斯顿

D、卡特尔

2、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心理学家C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阜南

C、吉尔福特

D、斯腾伯格

3、三元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B提出的。A、斯皮尔曼B、斯腾伯格 C、阜南 D、推孟

4、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C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5、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A方面的差异。

A、性别

B、发展速度

C、发展水平

D、类型

6、瑞文推理测验是一种A测验。A、团体 B、个别 C、文字 D、操作

7、C最早使用了智商的概念。A、比纳 B、西蒙 C、推孟 D、韦克斯勒

8、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B。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9、智力的核心成分是B

A、创造能力

B、抽象思维能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0、在总人群中,智力呈A状态分布。A、正态 B、偏态 C、正偏态 D、负偏态

四、简答题

1、简述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空间能力、数学能力、言语能力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也可称为检验、调整和评价体思维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

3、人类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关于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设。布卢姆1964年根据对1000名被试跟踪研究提出了智力发展假说,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以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在8-17岁获得的。在布卢姆之后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了人类智力发展存在非匀速增长的现象,呈负加速增长的趋势。

4、创造力有哪些特征?

体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亦即首创性构成了创造最为重要、最为本质的特征。从这一层意义来说,创造即创新,创造能力亦即创新能力。

五、问答题

1、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教育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充分认识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教师要把知识传授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2)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强弱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创造动机源于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需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创造水平的高低;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性格的独立性、意志的坚毅性和情感的和谐性;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创造方法(5)通过教学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心理特征: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创造性;感知敏锐,观察力良好;注意集中,记忆力强;进取心强,勤奋有坚持性等。

(2)原因:良好的遗传素质为他们优异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可能性。良好的环境刺激,正确的教育,尤其是合理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智力潜力得以充分发掘、良好素质得以成为优异才智的客观原因。儿童本身强烈的求知欲、专心致志、顽强毅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则是超常儿童取得超常发展得主观原因。

六、案例分析题

1、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早慧,最终却只能“泯然众人矣。”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良好得能力是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合金。先天遗传素质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一种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是提供了某种发展的可能性,但不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方仲永五岁指物作诗立九、名扬一方,只是早慧的表现,说明他智力超常,遗传素质较好。但是由于它的父亲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不使学”因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没有同步跟上,结果泯然育众人”诚不足怪。天才出自勤奋,这就其实我们对待天才更应加倍教育和开发,才能促使其成长。

2、列宁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何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试分析其中蕴含的心理道理。

这段话蕴涵的是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式发展和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人的能力也在同步培养与发展。但是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同步。死记硬背的只是不能应用于实践,只会导致高分低能,甚至防碍能力的发展。只有启发式教学中活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3、有人调查过西欧的一个巴哈家族的八代136人,其中有50多个男人是著名的音乐家,最为突出的是约翰·塞巴斯坦·巴哈。据此,有人断言:能力尤其是特殊能力完全是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请评析此观点。

这种观点有悖于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原则与条件。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加上良好的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的,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初步发展起来的。

良好的天赋只能为能力的发展提供某种可能性。巴哈家族成员的音乐天赋使得巴哈家族

成员有着接触音乐能力表现的隐性因素。但是,如果将巴哈家族中的任何一员,从一出生便送到与音乐绝缘的环境中生存,它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音乐人才。可见,后天的环境,尤其是教育起着很大的规定作用。它能让良好的遗传素质潜能转变为一种现实。

第五章情绪和情感

一、填空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3、一般说来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4、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5、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6、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

7、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8、心境是指人比较的平静而持久情绪状态。

9、和情感相比较,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10、和情绪相比较,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

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中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4、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

5、道德感: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的情感体验。

三、选择

1、情绪是A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个体的愿望和需要

B、客观事物

C、情景

D、情绪状态

2、A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A激情B、心境C、应激D、理智感

3、C是指人对某中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4、D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

A、道德感

B、美感

C、应激

D、理智感

5、B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的情感体验。

A、美感

B、道德感

C、应激

D、理智感

6、和情感相比较,情绪具有情景性、A和暂时性的特点

A、激动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持久性

7、和情绪相比较,情感具有稳定性、B和持久性的特点。

A、激动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持久性

8、“手舞足蹈、怒发冲冠”是对A状态的描述A、激情B、心境C、应激D、理智感

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对B状态的描述。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10、司机急刹车时是处于C状态。A、激情B、心境C、应激D、理智感

四、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外部表现。

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等几方面。

2、简述情绪的功能

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3、简述青少年情绪发展特征

情绪具有半外露性、半隐蔽性;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的稳定性提高;情感体验有了很大发展

4、简述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正确的认识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欢乐。

5、简述怎样调节焦虑情绪。

帮助焦虑者积极进入放松状态;觉察焦虑的发生,从中寻找原因,质疑焦虑;同时应适时向他人陈述自己心中的焦虑;以新压旧等措施。主要方法有认知调整、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等措施。

五、问答题

1、试述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及表现形式。

情绪具有半外露性、半隐蔽性;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的稳定性提高;情感体验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达形式有生气;恐惧;烦劳;嫉妒;羡慕;情爱;愉快;好奇等。

2、根据自身体验谈谈怎样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

提高学生情绪智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教会学生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

六、案例分析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老太太左右为难:晴天,担心开伞店的女儿的生意不好;阴天,担心开洗衣店的女儿的衣服晒不干。有一天,有人劝导,老太太你好福气,下雨天,你开伞店的女儿生意好,该高兴;天气好,你女儿的衣服干得快,也该高兴。对你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也真是这样,心情顿觉好多了。请根据这则案例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

老太太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地认识事情,保持健康情绪的措施有正确的认识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欢乐。

第六章行为动力

一.填空题

1.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三种形式。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3.需要和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4.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5.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可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心,可将动机分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6.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形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7.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且高级需要是在低层次需要产生的。

8.动机的作用体现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整功能三方面。

9.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10.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题。

1.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3.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4.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选择题

1、(B)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A、需要

B、动机

C、内驱力

D、兴趣

2、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D)

A、马斯洛B、海德C、韦纳D、班杜拉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D)

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C) A、最强 B、较弱 C、适中 D、极强

5、马斯洛认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A)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6、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C)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作(B)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8、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威胁力的目标,迫于形势,逃脱一个威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此时个体引起的紧张和随之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B)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9、“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属于动机冲突中的(A)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0、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称(C)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诱因

四.简答题。

1.简述需要的特征和分类。

需要的特征: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

需要的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简述动机的功能和分类。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3.简要叙述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①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机有重要影响。成功的结果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已有的动机;相反,失败的结果则会削弱已有的动机。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既能使个体发现的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增强活动的热情,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则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

③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表扬和奖励等正面评价对已有动机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已有动机有削弱作用。

4.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五.论述题。

1.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内容以及各层次关系。

内容: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评价:①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②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

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2.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正确归因?

成败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

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要注意,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六.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有些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会出现轻微的新环境、新课程的不适应感,上课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容易走神,学习成绩逐渐甚至明显下降,并出现与上学有关的躯体症状,有的甚至被迫停课或休学。这种现象有人称为“初二综合症”,年龄集中在13岁,女生所占比例较高。请你对“初二综合症”的成因进行分析。

[案例二]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

面对年轻的生命,请试用你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案例三]某校有一位教师每次考试后,都喜欢把成绩在班上读一次,然后把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好张贴在公众的地方。对他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

第七章人格

一、填空

1、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2、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结构。

4、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而个人特质又可以区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5、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体液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6、通常认为性格的结构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7、荣格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8、在人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是性格。

二、选择

C 1.从《红楼梦》中看,尤三姐吻剑,林黛玉葬花,史湘云醉眠分别是何种气质类型的表现?A、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 B、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C、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 D、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

2.“稳重踏实,沉着冷静”是(C)气质的典型特点。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勇敢、坦率、有进取心是(A)气质的典型特点。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认为人格特质可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找出16种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艾森克 D、弗洛伊德

5.T.帕金斯把(A)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A.家庭 B.学校 C.特定时代 D.社会

6、卡特尔编制的人格问卷被称为(C)A. EPQ B. MMPI C. 16PF D.EPT

三.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2、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人格特质:即人格结构,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

4、自陈式测验: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实际的适合情况选择答案。

四、简答题

1.列举几种主要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进一步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进一步找出16中根源特质。艾森克的特质论: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找出了更稳定的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2.人格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在这一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人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认知以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人格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当代心理学研究趋势是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察。

3.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性?

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4.如何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

区别:从起源看:气质是先天的,具有生物性;性格是后天的,具有社会性。

从可塑性看:气质变化慢,稳定性强,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

从心理活动的反映内容看:气质是典型行为的动力特征;性格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机与内容。二者非一一对应

联系: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首先,一定的气质对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与难易有重要影响。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掩盖甚至改变气质的某些特性。

5.举出几个常用的自陈式人格测验和投射测验。

自陈式测验有: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五、论述题

1、如何依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粘液质的学生比较固执,如果他表现出拒绝接受某个观点,教师不必强制他接受,可以采取启发或事实感化等迂回的方式去说服他;抑郁质的学生比较敏感,不宜在公开场合点句指责;对胆汁质学生不宜针锋相对去激怒他们。当多血质的学生犯错误后,当众予以批评可以收到积极效果;但抑郁质的学生难以忍受强烈刺激,当众指出他的缺点,很容易使他们灰心丧气,情绪低落,对自己丧失信心。

2.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养成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自我等几个途径培养健全人格。学校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有:榜样示范法、行为塑造法、环境熏陶法、说理教育法、心理训练法、自我修养法。

六、案例分析1. 某初中生,男,对学习有时非常热情,他感兴趣的书,总是一口气读完。

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理解较快,但有不求甚解的倾向。老师提问时,不等听清,就抢先回答。不轻信别人的意见。工作有干劲、热情,但性急,不合意就火冒三丈,如给他讲道理,说服了他,情绪就会很快平息。

根据以上描述,请判断该学生是何种气质类型?在教育策略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该生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对胆汁质的学生,要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不轻易激怒他们。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其思维敏捷、学习热情高和刚强等特点,克服其粗枝大叶和急躁的缺点。

2.2004年云南大学“2·23凶杀案”震惊全国,马家爵,一个人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儿子”会一夜之间变成A级通缉犯,流浪了20多天后落网,杀人后的第四个月,被指控蓄意杀人,判刑伏法,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现实中面目狰狞的“屠夫”终于罪有应得,被执行了死刑。分析马家爵的人格异化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警机制。

此题可从健康人格的培养角度来回答。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心理

一、填空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有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

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是成熟势力说的代表人物。

4、精神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5、华生、斯金纳等是行为主义观的代表人物。

6、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7、青春期的标志是性发育。

8、个体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高峰期就是青春期。

9、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主要有形态剧变、机能骤增、性的成熟。

10、青春期是性意识发展最快、最显著的时期,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对异性的暂时疏远、对异性的好感、对异性的倾慕。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青春期:指随着个体生理功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3、关键期: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者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机,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生。

三、选择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弗洛伊德

C、冯特

D、马斯洛

2、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观代表人物的是D。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3、下列不属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是D。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跳跃性

4、C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A、环境

B、遗传

C、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D、生理成熟

5、下列属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是D。

A、身高体重的变化

B、内脏机能的变化

C、性的成熟

D、以上都是

6、青春期的标志是A。

A、性发育

B、身高体重的变化

C、内脏机能的变化

D、年龄的变化

7、一般青春期是指B这一时期。

A、8、9-16、17岁

B、11、12-17、18岁

C、7、8-15、16岁

D、10、11-15、16岁

8、下列不属于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点的是: D

A、认知水平迅速提高

B、情感意志相对脆弱

C、自我意识与成人感增强

D、个别差异性

9、A是人生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从儿童转变为成年的过渡时期。

A、青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儿童期

10、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往往不再对成人言听计从,反感成人过多的要求,这反映了他们B。

A、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B、自我意识与成人感增强

C、认识水平提高

D、青春期萌动

四、简答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关键期、个别差异性.

2、简述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

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有形态剧变、机能骤增、性的成熟。

3、简述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认知水平迅速提高、情感意志相对脆弱、自我意识与成人感增强、青春期萌动。

4、简述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青少年主要心理矛盾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自觉性和受暗示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五、问答

1、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矛盾有哪些?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引导和教育?

青少年主要心理矛盾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自觉性和受暗示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教育:正确认识,改变态度;尊重平等的交流;正确引导。

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有何特点?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性意识发展最快、最显著的时期,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异性的暂时疏远、对异性的好感、对异性的倾慕。青春期教育:进行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尊重少年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教给青春期少年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尊重学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

六、案例分析

1、王老师是一名高一年级的班主任,近来有些同学向他反映,这学期好几次看到班上两名男女学生在公共场合单独在一起,相互有说有笑;有的班干部也曾看到两人在教室内互递纸条,神情很神秘。你认为王老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解决。

从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特点的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初中生王某,13岁,一次他想把刚脱下的T恤衫叠好,他拿起T恤衫的肩部,翻过来,再把袖子卷上来。这是,她的母亲过来说:“你这样叠不对!应该从下摆叠,这样褶皱也会少一些。”王某却固执己见,说:“为什么一定要从下摆叠起?穿有褶皱的衣服又怎么了?”不一会,两人便大吵了起来,王某把T恤衫揉得皱巴巴的,一把扔在地上,气冲冲的跑了。试结合有关心理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王某会为这一点小事和母亲争吵?如何更好的教育和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从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角度分析,自我意识与成人感的增强,情绪丰富但不稳定;从主要心理矛盾角度分析,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教育:父母转变教育观念(理解与正确对待)、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正视亲子关系变化、引导子女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

3、A,是位勤奋好学的女孩。她对班上一位男生好感,希望和他在一起,但不敢与他接触,即使有“名正言顺”的机会,也故意躲得远远的。在回家的路上,有意留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是她认为不会被他人发现有问题的安全距离,可是内心紧张,日日如此,最后,不敢和同学老师目光直接接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请分析A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果你是他的老师应如何引导?

从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角度分析,理解尊重引导,言之成理即可。

第九章学习心理

一、填空题

1、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桑代克认为错误减少的三个条件是、、、

3、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4、操作性行为形成过程的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

6、布鲁纳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7、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8、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组成。

9、建构主义学习观是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10、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组织策略。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迁移: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是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

3、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的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4、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

5、元认知控制:主体在进行元认知过程中,将自己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调节和控制。

三、选择题

1、下列心理学家中A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A、斯金纳和班杜拉

B、斯金纳和布鲁纳

C、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D、班杜拉和加涅

2、下列心理学家中C是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A、斯金纳和班杜拉

B、斯金纳和布鲁纳

C、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D、班杜拉和加涅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属于A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以上都不是

4、信息加工论是由D提出的。A、布鲁纳 B、布卢姆 C、斯金纳 D、加涅

5、A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论。A、布鲁纳 B、布卢姆 C、班杜拉 D、加涅

6、下列现象不是迁移现象的有D。

A、闻一知十

B、举一反三

C、触类旁通

D、一目十行

7、对迁移现象的解释,桑代克提出了B。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说

8、对迁移现象的解释,贾德提出了C。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说

9、对迁移现象的解释,苛勒提出了D。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说

10、在教“休”字时,老师告诉学生“人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这是运用了B策略。

A、复述

B、精制

C、组织

D、元认知

四、简答题

1、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特点: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2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2、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信任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3、影响知识迁移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的个人因素(如智力,年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和一些客观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景的相似性,迁移的媒体)。

4、学习策略训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1、知识观,构建主义认为个体的知识是由人构建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的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构建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原来知识的经验背景。2学习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来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主动的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的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构建过程具有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的特点。3、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五、论述题

1、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笔记,

3、写提要、

4、PQ4R方法(预习,访问,阅读,反思)

5、提问(事先计划好问题;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保持悬念;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

2、试述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理论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整合学科内容,教师注意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鼓励学生把某一门的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上去;

2、加强知识的联系,教师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即所谓的纵向迁移。

3、强调概括总结,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4、重视学习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她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5、培养迁移的意识。

六、案例分析林丽是一个八年级学生,上课铃响的时候,她已经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她早在前天晚上就预习过所有内容,还温习了昨天的笔记,知道今天要做一个关于电流的实验。她在日记上标明了日期,并写上“电流/电”,然后翻到有关这些内容的那一章。这样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林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教师开始讲课时,林丽马上就开始记笔记了,但是她发现自己根本就跟不上。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记下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以她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老师的讲课内容简化一下,然后记下来,这样就好多了。但是她很快又发现自己的笔记越记越乱,因为老师开始做实验了,操作越来越多,而说的则越来越少,而且也没有什么结构。她知道,老师是想让大家画一个完整的线路来,这样林丽就不再记老师说的话了,而是开始按照老师所说的进行制图。效果确实不错,林丽已经能看到自己的笔记做出一个完整的线路图来了。下课的时候,林丽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收获颇丰。

下课之后,她又和她的朋友刘小乐一起进行了反思,并检查、对照了她们各自的笔记,发现两个人的笔记都有一部分没有做完整。两个人的笔记结合起来就可以查漏补缺,改正错误。当天晚上,林丽又将自己的笔记和课本做了对照,她很高兴地发现自己画的图和课本上的图几乎一样,只有一个地方不太一样:在她的笔记里面一个连接器标着“正极”,而课本上则标着“负极”。此前她和刘小乐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她就用一个大大的问号做了标志,以提醒自己第二天问老师。第二天上课前,老师对这个问题给她做了明确的解释。她又问老师她能否用实验仪器再做一次实验,老师答应了。林丽按照自己的笔记做了实验,发现灯泡亮了。实验使林丽确信自己已经出色地解决了这类实际问题。

试分析林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第十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名词解释:

群体: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人员编制,成员间以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

班集体: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

从众: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二、填空:

⒈群体的特征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⒉班集体的特征有定向统一的目标特征、集体主义倾向的价值特征、令行禁止的行动特征和彼此相悦相容的情感特征。

⒊产生去个性化的因素有匿名性、责任分散和自觉性减少。

⒋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是教育性、纯洁性和丰富性。

⒌师生关系形成的阶段是接触阶段、接近阶段和亲密阶段。

三、论述

⒈结合班集体建设实际,分析说明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①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②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③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④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⒉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研究和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②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③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④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的巩固和发展。

⒊论述社会助长产生的心理机制。

①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的意识增强个体内驱力;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

⒈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许多老师为提高教学成绩,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数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期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试分析教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采用什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①竞争积极作用:激发动机,发挥潜力;增强自我意识;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②竞争的消极影响:阻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发展,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③开展竞争注意事项:明确目标;多维度竞争;事后进行教育引导。

⒉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性职工大会,三位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体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怎样对待这三个人?

①第二种观点正确;②案例中三位青年教师基于共同爱好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

③对于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一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认识到非正式群体作用的两种可能性;二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用的处理方法;三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群体首领人物的作用;四要从改变非正式群体规范入手,改变其成员的不良行为。

第十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填空题

1、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生物、心理和社会。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全面渗透、开设课程、个别咨询、小组辅导和建立网络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因素、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等。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测评:学生心理测评就是运用适当的测验、仪器和技术搜集信息,并据此描述和分析学生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测量与评价,包括心理测量和心理评价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4、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

三、是非判断: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无需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要有热情就行。×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的责任。×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绩提高。×

四、简答

1、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因素、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教育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3、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全面渗透。开设课程、个别咨询、小组辅导、建立网络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五、论述

1、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论点: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阐述:(略)

2、如何有效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论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专业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制度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现代化

3、怎么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的进行?

论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分析

案例一。又是一堂语文课,宁宁依旧玩着卷笔机,当其他学生自由朗读时,老师走过去,示意他停下手中的摆弄,拿起书本,宁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动作依旧。老师趁其不备,收了他的卷笔机,当老师转身离开时,他又拿起了文具盒上下摇晃,老师再次走到他身边,指指文具盒,又指了指语文书,宁宁将文具盒甩得更响了,老师无奈,拿起了语文书,轻轻地对他说:“不喜欢语文书,就扔了吧。”宁宁连忙扔下文具盒,抢走了语文书,接下来,班中传来了宁宁刺耳地朗读声,这声音可以让其他小朋友停止朗读,忍不住回头看他。于是老师忍无可忍将他拉出了位置。这样的事情一段时间以来曾今在我的课堂上反复出现。肇事者宁宁就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但却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的孩子。课堂上,他我行我素,一旦被老师批评,他便破罐子破摔,和你对着干。他的出现就如一颗定时炸弹,可以搅乱你所有的教学秩序。请你分析宁宁的问题形成的可能原因,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案例二

“六一儿童节”全校联欢会上,“下一个节目由一年级三班小同学为大家表演的课本剧《老鼠嫁女》……”眼看就要上台表演了,后台却出了乱子“老鼠公主”王季舒嫌舞台的地太脏,硬是不肯表演。这可急坏了班主任老师。无论大家怎么劝,“小公主”只是摇头,憋红的小脸一句话也不说。她呀“罢演了”。老师的心里最清楚,这孩子的脾气一上来,几头黄牛都拉不回来。结果呢,辛辛苦苦排练了几个星期的节目,临上场因为“女主角”出了问题,被迫换掉…这个故事是我在初接这个班时,和前任班主任冯老师交接工作时她讲给我听的。听说王季舒二、三年纪的表现一直不佳。“唉,这孩子,好象还没长大,自己心里主意可正了,她不想好好学,谁都拿她没办法……”冯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看看她的表情,我的心里有些许沉重。

开学的头两个月,我可是充分地领教了这位“小公主”的脾气。不谈学习还好些,一上课她就象变了一个人一样,手里的小动作从来没停过;叫她发言,她的回答就是沉默,写作业的事好象与她无关。第二天检查时她面无表情地站着……显然,她已经习惯了不写作业,不发言,习惯了被老师批评,她在用她的习惯来对付我这个新老师。

请你分析该同学的问题形成的可能原因,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案例三

黄同学,男生,12岁,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成绩中下,是独生子。

黄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黄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黄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黄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黄同学不想让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黄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请你分析该同学的问题形成的可能原因,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第十二章教师心理

一、填空

1、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2、教师在学校主要应当充当学习的指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教育科研人员。

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一条是无声的身传。

4、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5、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6、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7、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8、教学反思包括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三种重要成分。

9、教师心理问题及异常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人格异常、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职业心理枯竭和问题等。

10、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有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生的认识和教师本身的条件,其中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二、名词解释

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2、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3、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他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士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4、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这,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三、选择

1、教师的高尚品德、丰富学识和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的综合心理效应,我们把它称之为教师的A。

A、威信

B、权威

C、信赖

D、移情

2、以“权威信谎言”唤起师爱,师生情感互相反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C。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刻板印象

3、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有很多, D对教师威信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A、社会的态度

B、家长的态度

C、学生的认识

D、教师本身的条件

4、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过程,教师能迅速、正确作出判断,并能圆满的解决问题,这是教师A的表现。

A、教育机智

B、组织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师威信

5、D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A、教师的心理品质

B、教师的思想品质

C、教师的专业技能

D、以上都是

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A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

A、教师行为

B、环境因素

C、同伴交往

D、人际关系

7、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随着教龄的增加有B的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随教龄的增加有的趋势。

A、上升、下降

B、下降、上升

C、上升、上升

D、下降、下降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不会消失。

B、教师的威信与教育教学的效果成正比。

C、教师的威信就是严格要求学生。

D、教师本身的条件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唯一因素。

9、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 A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A、教学监控能力

B、组织能力

C、言语表达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10、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的是D。

A、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B、教师的自制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

D、以上都是

四、简答

1、教师在学校应扮演那些角色?

心理学试卷

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反映的最高形式是( )A.表象B.想象C.思维D.意识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 ) &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 )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理性活动D.心理状态 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9.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 10.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1.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无我 二、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 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 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 10.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依赖于哲学、生理学和三大基础学科的发展。 11.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及马斯洛的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理论流派。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客观性原则 3.调查法 4.测验法 5.自变量 6.内省法 四、简答题 1.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 2.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 五、论述题 1. 试述意识及意识的特征。 2.试述弗洛依德的心性发展理论。 3、试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单项选择题 1.视觉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额叶 B.大脑皮层顶叶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颞叶 2.下列哪种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安全心理学复习题

安全心理学复习题 一、判断题 1.我国煤矿事故中人因事故不占主要地位。(×) 2.国内外大量调研表明,在各类工业事故的发生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主导因素, (×) 3.排除人的“心理中的安全隐患”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4.在同一事故的人为原因中冒险行为和意外差错不可能同时存在。(×) 5.冒险行为中不存在组织冒险行为。(×) 6.不安全行为有故意差错和冒险行为两种类型。(×) 7.煤矿生产中常见不安全心理可分为两类,即冒险行为的心理因素和意外差错的心理因素(√) 8.人完成一项操作在神经心理机制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意外差错,即信息感知差错、信息处理差错、指令输出与执行差错。(√) 9.侥幸心理是错误安全价值观的集中反应,也是冒险心理的基础心理因素。(√) 10.侥幸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 11.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不安全心理所支配。(√) 12.由于并不是每一次违章都出事故,所以人们会产生侥幸心理。(√) 13.冒险倾向性格是指个体具有冒险意识和冒险行为倾向的个性特征.( √) 14.在发生重大个人生活事件之后容易出现事故。(√) 15.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在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中占第一位。(√) 16.人的情绪反应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件的认识或看法。(√) 17.作业者的过度疲劳并非煤矿事故的重要致因。(×) 18.应激状态是一种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9.紧张是外部刺激超出个体应对能力而引起的心理应激状态。(√) 20.作业疲劳现在是国际公认的主要事故致因之一。(√) 21.情绪过度低落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抑制是导致操作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作业环境对人的心理不会产生影响。(×) 23.情绪的波动对人的作业行为并无明显影响。(×) 24.管理者的行为不会导致工人违章。(×) 25.睡眠不足不会导致工作差错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2008-09-16 12:06:19) 1、“一见钟情”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A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因 C、社会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2、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学习方式是( A) A、按受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意义学习 3、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B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4、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又称之为( B) A、信息源 B、通道 C、目标靶 D、反馈 5、“个体心理发展”内涵的恰当表述是( C) A、心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B、心理功能获得和丧失有序变化过程 C、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的全过程 D、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神经系统发育健全的过程 6、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这是哪个心理学派的观点( C) A、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7、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 C) A、a B、q C、β D、δ 8、在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属于( D)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经验性智力 D、情境智力 9、达斯等人认为右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的认知的能力属于( B)

A、系列型 B、同时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0、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自己。下列选项中,属于改变压力源的是( C) A、依赖药物 B、抽烟酗酒 C、攻击 D、分散注意力 11、某人对同一产品设计了两则广告,观察并分别记录观看广告的人次,此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B)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访谈法 D、调查法 12、下列关于短时记忆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 A、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是几十到几百毫秒 B、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 C、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D、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视觉代码的形式储存 13、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属于( B) A、常规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14、偏重测量潜在能力的心理测验是(A ) A、性向测验 B、成就测验 C、智力测验 D、创造力测验 15、个体被高级需要所驱使并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称之为( B) A、成就动机 B、成长动机 C、交往动机 D、外在动机 16、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其气质属于( B)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17、在群体中,个体有时会丧失自己的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自制力变得极低,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 C) A、社会惰化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服从 18、由飞行时差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之为( A) 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情境失眠 D、急性失眠 19、由声波的振幅,即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所决定的声音属性是(B )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注意 3 、思维 4 、情绪情感 5 、气质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 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理智感 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四、论述 1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2 科目: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B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心理学 2 、个性 3 、记忆 4 、情绪情感 5 、性格 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 B 适应 C联觉 D 对比 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明度 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 B 激情 C 紧张 D 心境 4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 B 有意回忆 C 再认 D 追忆 5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A 流畅性 B变通性 C 独特性

心理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1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A.奈塞尔 B.冯特 C.斯金纳 D.弗洛伊德 2.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这是【】 A.兴奋的扩散 B.兴奋的集中 C.抑制的扩散 D.抑制的集中 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建于【】 A.1888年 B.1879年 C.1878年 D.1877年 4.心理学通常把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气质,三是【】 A.性格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5.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6.由于晚上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无精打采。这属于【】 A.相继正诱导 B.同时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负诱导 7.格式塔学派是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中“格式塔”的含义是【】(2012年烟台市市直) 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 8.张明打了通宵的游戏,以致于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这属于【】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9.神经元具有【】的功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1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2013年滨州阳信) A.无条件反射 B.本能的反射 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1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弗洛伊德 C.罗杰斯 D.奈塞尔 12.我们在做数学题时用的是____,听音乐时用的是____。【】 A.左脑右脑 B.右脑左脑 C.左脑左脑 D.右脑右脑 13.构造主义主张研究【】 A.认知 B.意识 C.行为 D.无意识 14.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心理的器官。 A.神经系统 B.大脑皮层 C.神经元 D.脑

《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2012学年第 一 学期 三年 制2012级 初等教育专业 心理学课程 期末 考试试题 试卷类型:A 考试形式:闭卷 本试题共 五 大题, 3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答案请写在答卷上,否则无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分×15空=15分) 1、所谓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__心理和行为__的方法。 2、心理学家把动机定义为__激发__和_维持_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向某一目标的__心理倾向_。 3、认知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 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 的过程。 4、动作技能可以定义为人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经过 练习 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 5、创造性的核心是__创造性思维__。 6、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 智商(IQ ) 值来表示。 7、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8、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 。 9、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做 去个性化 。 10、学校心理辅导可分为 学习辅导 、 生活辅导 、 职业辅导 。 11、 教师威信 指教师表现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到学生的尊敬与依赖。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分×15题=30分。每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不得分) 1、心理学属于( C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2、( B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3实验法可分为( AD ) … … … ………… ……… ………… 密………… ……… ……… ………… …………封… …… ……………… ………………… ……线 ………… ……… …………… … … … … 注 意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密 封 线 外 不 要 写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违 者 试 卷 作 零 分 处 理

心理学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在以下表格内。 1.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任务的要求; B.对象的变化; C.时间的短暂; D.意志的努力。 2.雪地中难辨白兔属于(C )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新奇; C.刺激对比; 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3.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B )关系。 A.正比; B.反比; C.几何; D.无关系。 4.“甜蜜的声音”“沉重的脚步”都是( B )。 A.对比; B.联觉; C.心境; D.表情。 5.上课时讲到重点的地方,老师会声音放大放慢,并重复,这符合(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整体性。 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D)。 A.3—5个组块; B.4—6个组块; C.5—9个组块; D.7—9个组块。 7.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提出遗忘的进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发展; D.没有规律。 8.材料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或被遗弃受(B)控制。 A.组块; B.注意; C.复述; D.编码。 9.( D )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A.想象; B.空想; C.科学幻想; D.理想。 10.学生解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D )思维能力强。 A.再现; B.求同; C.辐合; D.发散。 11.( D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A.荣誉感; B.美感; C.理智感; D.道德感。 12.“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情绪具有( D )功能。

护理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A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 A.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 B.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C.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D.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E.以上都不对 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以上都不对 3.皑皑白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片红色,但是我们对雪地的知觉仍然是白色。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 A.理解性 B.对比性 C.整体性 D.组织性 E.恒常性 4.先吃糖,后吃西瓜,会感到西瓜不甜。这是因为人感觉具有 A.对比性 B.感受性 C.适应性 D.发展性 E.选择性 5.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孕妇情绪状态 C.社会环境 D.孕妇营养状况 E.胎教 6.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7.“草木皆兵”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 A.感觉神经发生病变 B.幻觉 C.想象性错觉 D.感受性错觉 E.情绪型错觉 8.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0.25~2秒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A) (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 姓名学号队别专业层次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总分3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分 1.人们进入百货公司,每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E.补偿性 2.以下现象中,哪个涉及到了感觉适应现象。(A) A.游泳池的水刚开始显得很凉 B.吃完冰激凌之后觉得辣椒酱很辣 C.你更喜欢丝绸而非天鹅绒的感觉 D.刺激屏幕上呈现10毫秒以至你感觉不到 E.视觉丧失后听觉能力有很大提高 3.体液学说认为,多血质的气质特征是(A) A.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喜交际,缺乏毅力和耐心

B.直率、热情、易感情用事、喜冒险、易冲动 C.冷静、踏实、善于忍耐、稳定、情感不外露 D.想象丰富,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遇事缺乏果断 E.活泼,精力旺盛,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暴躁 试卷第1页(共8页) 4.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在70-79之间表示(A)。 A.智力临界状态 B.智力超常 C.智力优秀 D.智力中等 E.智力低下 5.所谓“潜移默化”是通过(B)。 A.机械识记而接受的 B.无意识记而接受的 C.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D.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E.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6.考试时想不起题目的答案,一出教室则想起。这种现象叫(E)。 A.完全遗忘 B.永久遗忘 C.部分遗忘 D.暂时回忆 E.暂时遗忘 7.标准化考试中常用选择题方式测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用记忆中的(D)。

A.联想 B.有意识记 C.无意识记 D.再认 E.回忆 8.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D) A.1913年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学说 B.1883年魏特曼建立第一个儿童心理实验室 C.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D.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E.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的体液学说 9.下面哪一个动机冲突属于趋避冲突?(C) A.前怕狼,后怕虎 B.与人交往可以结识许多朋友,自己一人独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C.干部既想严格管理,又怕得罪人 D.宝宝生病了,既不想吃药,也不要打针 E.放假了既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又想留在学校学习 10.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 A.韦氏智力测验可以用于团体测试 B.韦氏智力测验既包括文字测验也包括非文字测验 C.16PF是一种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D.TAT是认知方式测验 E.EPQ是美国心理学家编制的 (二)X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心理学试题

1998中科院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2.社会化 3.图式(schemata) 4.平行加工 5.蒲金野(J.Pulkinje)现象 6.系统脱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评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2. 简评乔姆斯基(N.Chomsky)的学说。 3. 概述注意的资源限制说。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分述现代神经心理学(或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及当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2. 试述传统的双重记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当代记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999中科院

一、解释名词(每题5分,共30分) 1. 颜色视觉后象 2. 帕帕兹环路 3. 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 4. 人文主义心理学 5. 情节记忆 6. 测验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 2. 简述专业知识对于问题求解(problem solving)的影响。 3. 简述语言(language)和言语(speech)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评述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研究较有影响的理论。 2. 评述乔治.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 2000中科院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层次网络模型(由科林斯和奎林提出) 2. 边缘系统 3. 智慧的结构理论(由吉尔福特提出) 4. 主题统觉测验 5. 行波说(由贝克西提出)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方法。 2. 简述柯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3. 简述言语活动的特性。 4. 什么是意识和内觉?它们的关系如何?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全国-心理学4试卷(新)

心理学 总分:11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映了下列人际吸引的哪个条件?()(2分) A:相似性 B:互补性 C:邻近性 D:熟悉性 2、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2分) A: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B:反应快,且精确性高 C: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D:反应慢,且精确性差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反映的情绪状态是()(2分)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4、饥饿促使个体做出觅食的活动,口渴导致个体寻找水源的行为。这种现象体现的动机功能是()(2分) A:监督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功能 D:维持功能 5、小明的实足年龄为8岁,测得的智力年龄为10岁。他的比率智商是()(2分) A:80 B:100 C:115 D:125 6、色调是由光的哪种属性决定的?()(2分) A:波长 B:强度 C:纯度 D:振幅 7、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断病人病情。该过程体现的思维特征是()(2分) A:情境性 B:概括性 C:广阔性 D:间接性

8、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这种学习属于()(2分)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9、群集是对零散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从而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2分) A:组织策略 B:复习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0、“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反映的社会知觉效应是()(2分)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11、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主张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2分)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12、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2分)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13、个体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焦虑,极度惊恐,担心自己会死亡。其表现出的焦虑障碍是()(2分) A:强迫障碍 B:恐慌障碍 C:广泛性焦虑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14、神经元的两个最主要特性是()(2分) A:扩散性与集中性 B:灵活性与平衡性 C:兴奋性与传导性 D:诱导性与反射性 15、“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2分)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模拟题

安全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及其表现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人的认识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因素。 4、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6、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7、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8、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其重要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 9、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10、人的个性异常复杂,但其核心因素是性格因素。 11、指出下列语句所描述的是何种心理过程: (1)怒发冲冠(2)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4)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 (5)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判断题 1、所谓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 2、能力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因素。× 3、注意的分散也就是注意的分配。× 4、“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情感具有调节功能。√ 5、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性格却有好坏之分。√ 6、人是有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工作和劳动的成效。√ 7、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一门作为科学。√ 8、直接推动人们劳动行为的内部动力就是劳动动机。√ 9、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样,都是容易诱发事故的重要心理因素。 × 10员工的培训不仅包括技术、思想、身体等,心理的培训和辅导也应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内容。√ 11、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12、“万绿丛中一点红”和“鹤立鸡群”是由于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而引起的无意注意。√ 三、选择 1、“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本题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这是由于影响

心理学试卷及解答

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A.詹姆斯B。冯特C。弗洛伊德D。马斯洛 2.大脑左半球的(D)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 A.布洛卡区B。感觉皮层区C。运动皮层区D。威尔尼克区 3.研究以证实,(C)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情绪B。动机C。需要D。思维 4.面部表情中最难以识别的表情是(A)。 A.怀疑B。快乐C。悲哀D。恐惧 5.通常,心理学中指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C)。 A.快乐,期待,恐惧,同情 B。厌恶,接受,愤怒,惊讶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 D。悲哀,自豪,惊讶,同情 6.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的等都是利用了(B)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B。动景运动C。相对运动D。诱导运动 7.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特将智力划分为(D)。

A.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B。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C。语言智力,数字逻辑智力,空间智力等 D。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8.打当过度学习程度为(A)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了人性格的(C)。 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 10.采用了离差智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智力状况的智力量表是(B)。 A.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B。伟克斯勒智力量表 C。比纳-西蒙量表D。瑞文推理测验 11.既不想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反映了(A)冲突。 A.双避B。双趋C。趋避D。多重趋避 12.心理学家把活泼好动,灵活多变,善于交往的气质类型叫做(D)。A.胆汁质B。抑郁质C。粘液质D。多血质 13.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B)。 A.内隐记忆B。陈述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技能记忆14.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测得某实际年龄为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为11岁,他的智商为(C)。 A.90 B。100 C。110 D。120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健康——幸福你我他 1、阳光心态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2、心理健康是____,而不是____。 3、黑色区描述的是心理状态的____。 4、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____、____、____的情绪,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5、台湾患脑瘫的黄美廉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她的经典名言是:____________。 6、个体因受过去成功经验或过度赞扬的影响而产生对自己的能力等认识偏高的现象成为____。 7、____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8、防止过激反应,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是____的主要目的。 9、心理危机通常为自限性,多于____周内消失。 10、____创造生活,消极的心态毁灭生活。 11、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____,处于黑色区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界于上述两者之间。 12、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能力也没有,一味地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 13、一味地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是____的表现。 14、____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 15、出现心理问题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完全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应当____。 16、每个人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可能遇到由突发事件引起____。 1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时间束缚自我的方式,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 18、追求成功、幸福的人们的三大生活主题是拥有____、成全美好的人格、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 19、成功的道路是由____铺成的。 20、____是一种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的心态。 1、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 2、一个过程、结果 3、心理变态 4、积极、乐观、稳定 5、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6、光环效应 7、自我同一性 8、心理危机干预 9、1-4 10、积极的心态 11、心理健康 12、自我否定 13、心理不健康 14、考试焦虑 15、坦然面对 16、心理危机 17、永远长在 18、健康的心理 19、目标 20、阳光心态 二、判断题(10题) 1、阳光心态的人就是没有黑暗和悲伤的时刻。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 3、把心理危机当成一种心理疾病来处理。 4、心理健康对人生成败的影响不大。 5、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6、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7、一切心态健康的人都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 8、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已经很稳定,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很平稳。 9、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 1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5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痛苦、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态中而不能自拔。这说的是消极心理的____(a )

心理学试卷

11第一章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_________两大部分。 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与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现象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1879年年在德国菜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B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5.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A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万法是(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菜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面。(×)

安全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 2.人机匹配 3.日节律曲线 4.条件反射 5.反应时间 6.心理测量 7.心理过程 8.生产过程系统三要素 9.感觉 10.生产过程中的“三违”行为 11.简单反应时间 12.记忆过程 13.无意违章 14.人际关系 15.直接兴趣 16.认知心理 17.思维 18.色彩三要素 二、单项选择题: 1.人在面对迎面而来的乒乓球,采取躲避的行动,属于 [ ] A.无条件反射 B.有条件反射 C.行为强化 D.害怕 2.作业者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能成功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定义为人的作业 [ ] A.成功率 B.合格率 C.可靠度 D.效率 3.人的行为对安全活动有直接影响,它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一种 [ ] A.外在表现 B.客观表现 C.定性表现 D.定量表现 4.通过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可以确定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 件等与( )的关系。 [ ] A.生产安全 B.事故发生率 C.劳动效率 D.产能 5.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视觉通道接受的外界信息达 [ ] A. 50% B. 60% C. 70% D. 90% 6.违章的风险不是违章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是事故严重程度与事故概率的 [ ] A.叠加 B.乘积 C.相加 D.相减 7.事故的发生率与人的性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性格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下面那一 项不属于优良性格? [ ] A.自信 B.自满 C.自豪 D.坚强 8.强化是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下面那一 项属于负面强化类型? [ ] A.撞红灯罚款 B.无违章记录保险费下调 C.按成绩评奖学金 D.计件工资制度 9.睡眠对人类生命活动既具有重要性也具有必要性,人的一生在睡眠中度过的时间约有 [ ] A. 1/2 B. 1/3 C. 1/4 D. 1/5 10.职业运动员对日常训练产生厌倦情绪属于哪种疲劳? [ ] A.精神疲劳 B.生理疲劳 C.精神和生理疲劳 11.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是杜绝或减少机械设备在正常或故障状态,甚至在操作者失误情况下发生人身或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