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资料

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资料

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资料
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资料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3.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中德国和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4.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①文化教育②社会保障体系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7%以上为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1.5%)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1%即10‰为界)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4.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相关。

5.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型。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6.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的迁移

1.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年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4.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之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80年代后,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

流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

吸引人口迁移的原因:①经济水平高②就业机会多③医疗教育生活条件好④基础设施完备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②经济因素③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原因:新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因素)

●7.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①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②增加当地收入,促进当地发展

不利:①劳动力和人才流失②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对迁入地,有利:①带来丰富的劳动力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③加快城市化进程

不利:①资源问题②环境问题③社会问题(就业、交通、住房)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化)的大小受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影响,其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其中,资源是制约人口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

3.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1.功能区形成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城市功能区类型: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注:①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②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3.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原因:①接近最大消费群体②交通便利

4.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布局:①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②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③城区河流下游④靠近河流⑤远离城区(地价低)

●工业区纷纷向外搬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5.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分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7.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离市中心远近。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收入、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行政、环境

9.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10.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局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11.高级住宅区布局的原因:①环境优美②远离城区③交通便利

1.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3.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4.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是不固定的,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5.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少;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6.省会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可扩展至全国。

7.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①资源②交通③地理位置

8.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9.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10.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

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表现: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②城市用地扩大③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④城市数量上升。

3.城市化水平是由城市人口比重来表示的。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30%以下):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迅速,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城市化的后期阶段(70%以上):城市化水平更高,发展趋势甚至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空洞化。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②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③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3.郊区城市化影响:①劳动力过剩②环境质量下降

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④社会秩序混乱

4.城市人口减少问题解决对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5.发达国家大多数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或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6.城市化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的影响:①热岛现象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城市内涝④水循环⑤水质下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交通拥挤②住房紧张③社会秩序混乱

●热岛现象原因:人口集中,生活排放废热,工业排放废热。

7.城市化问题对策: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

②合理规划城市

③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④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的选择实质上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中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劳动力④政策⑤科技

●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水热组合(雨热同期)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

●水文要素包括:流量(气候)、水位的季节变化(气候)、流速(落差)、

含沙量(植被)、结冰期(温度)

●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例:①气候(温室大棚)②地形(梯田)③水源(水资源的扩流域调

配,喷灌滴管技术)④市场(扩大)⑤交通(更便捷)

4.农业地域类型

⑴混合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分布:澳大利亚、中国珠江三角洲等地(基塘产业)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ⅰ.分布:东南、西南沿海地区

ⅱ.区位条件,自然:①气候适宜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①市场广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机械化水平高⑤政策支持

ⅲ.生产特点:①机械化水平高②生产规模大③商品率高

ⅳ.优点:①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充分利用农时③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

⑵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ⅰ.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季风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集中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ⅱ.区位条件:自然: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水源充足④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①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②劳动力丰富③饮食习惯④历史悠久

ⅲ.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①水利工程量大②小农经营③单位面积产量高

④机械化水平低⑤科技水平低⑥商品率低

ⅳ.合理化建议,问题:①水旱灾害频繁②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③生产规模小④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

对策: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加大科技投入③扩大生产规模④保护耕地

⑶商品谷物农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ⅰ.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中国东北地区

ⅱ.区位条件,自然:①气候温和②地势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①市场广阔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先进

ⅲ.生产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高④专业化程度高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中部平原

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同上)

中国与美国区别

美国热量充足,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家庭经营为主。

⑷大牧场放牧业

ⅰ.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ⅱ.生产特点:①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专业化程度高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区位条件,自然:①气候温和②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①市场广阔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科技先进

⑸乳畜业

ⅰ.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导因素为市场)

ⅱ.区位条件,自然: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形平坦社会经济:①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大②饮食习惯

ⅲ.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水平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1.工业的区位条件: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水源、工业基础、科技、政策、个人情感

2.工业类型:①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②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家具制造业)

③动力导向型工业(电解铝工业)

④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饰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⑤技术导向型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3.相关的污染工业:

4.工业之间的工业联系: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5.工业集聚的优势(目的):①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取得规模效益

6.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工序+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7.工业城市形成的条件:①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②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8.工业分散的优势(目的):①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强地域之间的联系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①历史比较悠久②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③传统工业为主

④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⑤原料和能源消耗大⑥运输量大⑦污染严重

2.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①煤铁等资源②市场③交通④水源

● 3.传统工业区的问题:①产品结构单一②环境问题③资源问题

●4.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改善环境④

跨区域调水,提高水的利用率⑤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德国鲁尔区

ⅰ.区位条件:①水源充足②煤炭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

ⅱ.衰落的原因: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②世界性钢材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④产业结构单一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ⅲ.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优化环境④

跨区域调水,提高水的利用率⑤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辽中南工业区

ⅰ.区位条件:①煤炭石油资源丰富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利④劳动力丰富

ⅱ.问题:①产业结构单一②“三废”排放大,污染严重③资源枯竭,水资源严重短缺

④技术落后,设备陈旧

ⅲ.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改善环境④开源节流⑤加大科技投入

6.轻工业的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高度专业化④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⑤生产过程分散

7.工业小区的优势:①有助于加强专业化②提高生产效率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8.高科技工业区的特点:①从业人员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9.高科技工业区一般条件:①科技先进②环境优美③交通便利

10.硅谷(地中海气候)的区位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布局及其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港口形成的条件,自然:①水域为港湾②水深满足条件③风浪小④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①交通便利②依托城市③经济腹地广阔发达

4.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的基本要素,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5.交通线的意义:①促进沿线资源开发②带动沿线经济发展③加强地区间的联系④合理布局路网

⑤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边远地区)

6.高铁的意义:①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②促进区域联系③合理布局路网④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7.一个地区主要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和衰落会带动空间形态的变化。

8.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表现在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9.交通运输对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10.交通运输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很多商业网点(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应选择在市中心。

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问题

1.过度索取: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生态破坏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森林破坏、湿地破坏

●水土流失

1.分布:江南丘陵、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2.自然原因:①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势陡③植被稀疏④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①开矿、开垦、砍伐导致植被破坏②不合理耕作

3.解决对策: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②合理耕作③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4.针对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

5.水土流失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包括打坝淤地、平整土地等工程措施。

●土地荒漠化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土壤发育差④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⑤大风日多

2.人为原因:①人口数量的激增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过度樵采④过度放牧⑤过度开垦

3.解决对策: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林牧区的能源问题④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土壤次生盐渍化(西北、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

2.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林地破坏

1.人为原因:开矿、开垦、砍伐导致植被破坏

2.解决对策: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植树造林③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3.危害: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

●湿地破坏

1.人为原因:围湖造田

2.解决对策: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退耕还湿③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后果:①气候失调②水旱灾害频发③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2.过度排放: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酸雨、雾霾、大气污染。

●酸雨

1.自然原因:降水多

2.人为原因: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汽车尾气排放

3.解决对策: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公交优先⑤低碳生活⑥扩大绿地面积

●雾霾

1.自然原因:①风力小②逆温现象

2.人为原因:①化石燃料燃烧②汽车尾气排放

3.解决对策: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公交优先⑤低碳生活⑥扩大绿地面积

煤炭排放的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酸雨③大气污染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土地荒漠化④海洋污染⑤酸雨

4.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主要为环境污染。

5.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主要为生态破坏。

6.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较少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原因: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卷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①生态持续发展②经济持续发展③社会持续发展

理解:①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排放,体现生态效益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体现经济效益

③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体现社会效益

4.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社会持续发展为目的

5.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人口问题:①人口数量多②低素质人口③老龄化问题

资源问题:①人均资源不足②资源利用率低③自然资源相对不足

环境问题:①生态破坏严峻②环境污染严峻

2.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意义: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输入减量化②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③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意义:①资源充分利用②减少污染③改善生态环境④提高土壤肥力⑤促进农业发展⑥增加农民收入5.实施可持续发展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策略考虑:①生态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差异性(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可变性(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放性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

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草原较广,发展畜牧业。

地理信息技术

1.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2.遥感(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

特征:范围广,快速,投入少

3.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应用:定位、导航、高程测速

特点:全能型、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应用:查询、分析、评价、管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石质荒漠化(半湿润地区)、次生盐渍化。

3.(P17,图2.2)形成原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自西向东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

● 4.干旱气候区形成沙漠的原因:①气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土壤发育差④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⑤

大风日多(可见,干旱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削减风力、截留水分目的:保护铁路

●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为华北地区(供需矛盾最突出)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雨林为例

1.森林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水、气、净、美、物、尘、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亚马孙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①平衡大气中碳氧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③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河流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城市林地:吸烟除尘、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沿海防护林:繁衍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抵挡海浪、防御海浪侵蚀

●湿地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类型:沼泽、河湖、沿海滩涂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东部沿海核电开发带布局的主要原因(条件):①经济发达②能源的需求量大③常规能源贫乏

④科技水平高

————以国山西省为例(联系必修二第四单元工业区位)

1.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③交通便利

2.存在的问题:①产业结构单一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③水资源短缺④交通压力大

⑤科技水平低⑥市场缩小

3.解决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②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的利用率④植树造林④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⑤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终形成社会效益)

●开源节流,开元:①开发新能源②加强能源开探③进口多元化④适量储备

节流: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节约能源

●延长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美国重要的工业走廊)

1.自然背景,自然要素:①地形②气候

自然资源:①矿产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河流综合开发的效益:①防洪 ②发电 ③航运 ④养殖 ⑤旅游 ⑥灌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红河水的梯级开发

1.自然特点: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水量大

2.开发效益:①防洪 ②灌溉 ③旅游 ④养殖 ⑤航运 ⑥发电 ⑦保持水土

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①灌溉 ②防止水灾旱灾 ③发电 ④养鱼 ⑤航运

消极影响: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三角洲盐渍化加重 ④海水倒灌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联系必修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P60,图4.1)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2.区位条件,自然: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但热量不足,导致一年一熟) 地形:地形多样(P61,图4.3) 土壤: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等) 水源:有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利 ③地广人稀 ④科技发达 ⑤工业基础雄厚(机械设备、化肥等)

⑥政策支持

3.农作物品种:玉米、春小麦、甜菜、大豆

4.农业布局特点(P61,图4.3) 6.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混合农业)

优势: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改善生态 ②延长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③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条件:①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②劳动力丰富③地价优廉

④侨乡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⑥国际形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

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979~1990第一阶段:

不利因素: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有利因素(见上2)

(这一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处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较慢)

20世纪90年代:①世界经济全球化②信息化蓬勃发展③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珠江三角洲发展存在的问题:①缺少分工与合作②产业结构单一③过快城市化(环境污染交通住房就业)

5.解决对策: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④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环境

6.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苏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比较:长江三角洲①产业基础②科技实力③人才队伍④市场腹地占优势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管道相接,南至广州

●缓解能源生产与矛盾的主要措施: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

③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4.西气东输(资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影响:

对西部(调出区):①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②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增加就业机会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⑤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与(调入区):①缓解能源紧缺的状况②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改善大气质量

5.天然气集中分布:①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②青海(柴达木盆地)③川渝(四川盆地)④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气区

6.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

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的定义: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的类型:①区域产业转移②国际产业转移

3.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②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④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⑤国家政策的调整⑥原生产地用地紧张⑦地价昂贵⑧环境污染严重)

——市场因素:企业生产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且售往他国会有关税等限制。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转出区:①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快城市化进程③改善环境④减少就业机会⑤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对转入区:①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加快工业化进程③加快城市化进程⑤促进经济发展④增加就业机会⑤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⑥带来环境污染

●产业转入区的优势:劳动力丰富低廉、地价低廉、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南水北调工程(P94,图5.17)

1.东线不可实现自流(黄河为界,悬河);中线可全程自流

2.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自然:①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②年降水量少

人为:①人口多,需求量大②农业耗水大③工业耗水量大④水污染严重⑤水资

源的浪费

3.南水北调的影响:①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②改善生态环境③促进工农业发展(与调出区无经济利益联系)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其地位下降,每年需要调入大量的粮食,原因:

①城市化工业化占用大量耕地②农业结构变化③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大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1)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造价昂贵的原因。(6分)(2)分析港珠澳大桥中部采用隧道而不采用桥梁的原因。(4分)(3)运用城市中心地理论,简述港珠澳大桥通车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城市的主要影响。(4分) 典型例题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常住人口、GDP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6%、0.5%、l 2 1%,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

级区域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图6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 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2016年9月27日全线贯通。 (1)简述粤港湾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8分) (2)根据深圳港湾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8分) (3)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对的主要困难。(6分) 典型例题四: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核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迺道,全长55千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斥资七百多亿元,于2010年开始修建,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港珠澳大桥预计使用寿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长20年。 (1) 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 (2) 说明影响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的因素。 典型例题五: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港珠澳跨海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该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该大桥所在海城每天有上千艘轮船和数百架飞机经过。下图为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1)列举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 (2)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没有全部采用桥梁构造而是建造了6.7千米海底隧道的原因。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

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完整)江苏小高考地理复习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 八大行星依次是水 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有“小行星带”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 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轨道都 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太阳光照条件一直稳定 外部条件 V 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 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 形成了适宜的温度范围, 使地表的水多以液 态存在。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生存的大气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 成原始海洋(充足的水分) 。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波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气候产生 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特定关系。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银河系 『地月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太阳系彳 地球 月球 总星系 河外星系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为 °夕卜,其它各点均相 速度 等, 为15°/小时。 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 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 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所示: 12.22 【李至】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 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 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 周期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转36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昼夜 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秒。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 365天5时48分46秒。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 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 T 辺阿辭 b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2 J Zo N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第2讲《地图》 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2CO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 点归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原因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 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农业小专题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农业小专题农业小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 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

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加强"南南合作"; 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高考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 考点搜索 〖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精华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逻辑联系: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

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8.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1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14.人口迁移作用: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 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 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 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9.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每个地区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都不一样,那么北京高考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中国主要铁矿分布 (1) 东北地区铁矿 东北的确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话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1)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 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 3)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 4)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1)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

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的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2) 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3)中南地区铁矿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 基地.大冶矿区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 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4)华东地区铁矿华 东地区铁矿产区主要是自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此外还有山东的金岭镇等地也有相当丰富的铁矿资源储藏,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及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原料供应基地.芜宁矿区铁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其次是磁铁矿,也有部分硫化矿如黄铜矿和黄铁矿.铁矿石品位较高,一部分富矿(含Fe50%-60%)可直接入炉冶炼,一部分贫矿要经选矿精选、烧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典型例题一:读河流阶地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下图。 材料二: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下图a、b、c按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材料三: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6200年。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它高出河床9米,西距浐河有800米。见下图。

(1)读材料1判断,河流阶地属于何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2)读材料2,按a、b、c三个阶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3)读材料3,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有何益处?(4)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阶地的形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指出来。 参考答案: (1)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作用(2)a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b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河流再一次转为以侧蚀为主 (3)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4)相同:都受流水作用而形成;不同:长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河流阶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上图.描述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永定河沿岸的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下图)。阶地的形成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使谷地展宽;汛期时,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沿岸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最终经过地质作用使原有河漫滩形成阶地。 (2)说出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的自然原因。 近年来,雁翅镇着力发展“一沟一品”的特色林果经济,农业生产结构逐年调整。区域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果种植面价逐年增加,建成苹果、葡萄、香椿、蘑菇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一: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知识点复习知识点十五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

第十五讲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说明其形成原因 城市服务功能 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一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 城市功能分区 (1) 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 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2) 特点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 影响因素 (1) 经济因素?????地租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 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族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三、 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 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 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下图中A 处,如欧洲西部地区。 (2)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 、B 两处。 (3)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从风向玫瑰图知该

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2. 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下图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宜布局在C处,化工厂宜布局在D处。 3. 有固体废物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如钢铁厂、火电厂。 考点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艺术生)

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江苏小高考地理复习必修一

江苏小高考地理复习必 修一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太阳光照条件一直稳定 外部条件 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 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形成了适宜的温度范围,使 地表的水多以液态存在 。 自身条件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生存 的大气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充足的水分)。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波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气候产生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特定关系。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所示: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东+西—”。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从天文意义来看,夏季就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一年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4、地球的圈层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