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农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农学:农业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作物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性严格的地域性

作物生产系统:由“作物-环境-技术”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开放性农田生态系统。

作物生产概况:(1)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安全不容忽视(2)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3)设施栽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4)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5)高新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

中国农作物生产的贡献因素:改革或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大工程或适应性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南水北调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

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 生产率目标(高产)

2 可持续性目标(生态安全)

3 经济高效目标

4 营养安全目标

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

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建设高产农田

1我国有2/3的农田为中低产田

2按粮食产量水平来划分,中低产田土主要是以3年的粮食平均标准亩产为计算指标来划分,如山西省以每亩产量在150kg以下为低产田,150--300kg为中产田;江苏省则以每亩产量在300kg 以下为低产田,300~600kg为中产田.

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

工程技术:如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小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固利用、坡改梯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低产田暗灌工程技术等。

农艺技术:如化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水剂(旱地龙)的施用、秸秆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作物复种轮作技术、少免耕技术等。

改革种植制度

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

提高复种指数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与分类

一、作物的起源

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

二、作物的传播

自然界植物的传播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作物的传播,则以人类活动,即人类迁徙为主要传播途径

三作物的分类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

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

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

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

b、豆菽类作物(legume crops)

豆科的大豆、扁豆、绿豆、蚕豆、豌豆、红豆(赤豆、小豆)等。

c、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

旋花科的甘薯、茄科的马铃薯、大戟科的木薯、豆科的豆薯、天南星科的芋等。

②工业原料作物(industrial crops,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

a、纤维作物(fiber crops)

b、油料作物(oil crops):十字花科的油菜,豆科的花生,

菊科的向日葵,胡麻科的芝麻,红花等c、糖料作物(sugar crops)e、其他专用作物(other especial crops)

③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①按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为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短日照作物(水稻、棉花、玉米、大豆)、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

②按感温反应特性分为喜温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耐寒作物(小麦、油菜、蚕豆);

③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分为碳3作物(稻、麦、棉、豆类、油菜)和碳4作物(玉

米、高粱、甘蔗)、CAM作物(龙舌兰麻、菠萝麻);

④按感水反应特性分为水生作物(莲、菱、萍)、喜水作物(水稻、茭瓜)、耐涝作物

(高粱、麻)、耐旱作物(粟、棉花);

⑤按根系形态分为直根系作物(棉花、油菜、大豆、烟草、麻、花生)和须根系作物

(稻、麦、玉米);

⑥按茎秆形态分为高秆作物(玉米、红麻、甘蔗、向日葵)、矮秆作物(稻、麦、油菜、

大豆、棉花)和蔓茎作物(甘薯、苕子)。

按播种或收获季节分类

①春播作物(棉花、玉米)、夏播作物(水稻、大豆、花生、玉米)、秋播作物(小麦、

蚕豆

②夏收作物(小麦、油菜、蚕豆)、秋收作物(水稻、玉米、棉花、花生、甘蔗、甘

薯、大豆)。

、油菜);

四作物的分布与我国种植业分区

1、作物分布与环境:作物的分布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并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

植后的空间配置情况。南方籼稻北方粳稻

2、世界作物分布

a、小麦(wheat),喜冷喜凉湿润,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冬小麦分布于N200——400 春小麦分布于N400——670

b、水稻(rice),喜温好光喜水,为世界第二大谷物,总栽培面积约亿公顷,集中于东亚、南亚地区。

c、玉米(corn,maize),喜温好光耐旱,为世界第三大谷物,主要优质饲料作物,总栽培面积约亿公顷,集中于亚洲、美洲。

3、中国作物分布

(1)作物分布比例:中国的耕地面积保持在亿公顷左右,其中灌溉面积50%(水田25%)。作物分布比例:

(2)作物分布

稻谷

我国稻谷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

主产区:南方雨量充沛平整水田地区,占总面积83%,包括: 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少部云贵(籼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粳稻、籼稻)

最大生产省: 湖南省

大豆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目前面积和总产占全世界十分之一

主产区: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内蒙古(春大豆)、吉林、辽宁黄淮海产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夏大豆)

最大生产省:黑龙江

薯类

a、甘薯:集中分布于四川、山东、河南、安徽、广东,以四川为最大生产省;

b、马铃薯: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甘肃、陕西、云南,以内蒙古为最大生产省。

油菜籽

我国油菜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占全国油料作物面积50%。

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占70%),包括:安徽、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

冬油菜产区黄河以南

春油菜产区内蒙古

单产最高省:江苏、湖北

花生

糖料作物

棉花

我国棉花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为世界最大产棉国。

主产区:新疆棉区——占30%左右,最大产棉省,200万公顷黄河流域棉区——占30%左右,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长江流域棉区——占30%左右,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四川

烟草

我国烟草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为世界最大产烟国。

主产地: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山东、

黑龙江

(3)我国种植业分区

1、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农业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长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水、土地、生物、矿质元素等。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

2、我国农业资源的评价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2000年人均耕地低于800m2 ,基本农田保护成为基本国策;

各地区土、热、水条件的配合不协调,作物生产潜力需进一步挖掘;

农业自然灾害存在显著周期性,严重制约作物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4、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优质水稻(二)“双低”油菜(三)蔬菜(四)优质

三元猪(五)优质水产品(六)速生丰产林(七)柑桔(八)优质棉花(九)优质专用小麦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品质量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1、生长与发育

概念:

生长(growth)——作物体细胞数目增加(分裂)和体积、重量增加(伸长和物质积累)的量变过程(不可逆)。

发育(development)——作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质变过程。

意义:

生长发育:自种子萌发新一代种子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的生命活动,最终形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作物产品。

经历作物体由小到大、由轻到重,伴随形成新的组织和器官。

2、作物的一生

生育期的概念: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亦称全生育期)。

作物的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生育时期一般以表现显著差异的某个时间点(通常称为物侯期)作为划分界点。

3、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一生中,经历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的发育阶段。

发育的突变形式为花器官原始体开始分化穗分化花芽分化

发育必须通过内部生理条件的诱导才能实现,即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诱导。

在遗传因子稳定条件下,温度、光照成为诱导质变的主导因子

4、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高温——短日照型

——即作物要求相对较高的温度通过感温阶段,要求相对较短的日照长度通过感光阶段;

——代表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烟草等。

低温—长日照型

——即作物要求相对较低的温度通过感温阶段,要求相对较长的日照长度通过感光阶段;

——代表作物有小麦、大麦、蚕豆、油菜等。

上述两种发育特性基本型都可能产生变异类型。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大多数植物(如芹菜、胡萝卜、白菜、天仙子、冬小麦、冬黑麦等)低温是花诱导的必需条件。

5、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

生长的周期性: 生长以渐进方式进行,周期内呈现S型(慢——快——慢)的生长曲线。整个植株体是这样每个器官体是这样。

生长的极性现象: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

再生现象:当作物体失去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多用于无性繁殖)6、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作物的器官、组织间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性为生长发育相关性。

(1)地下部与地上部间的相关性

形态相关性

——地下部根系-------------地上部茎、叶、花、果实

物质积累相关性

——根系、茎、叶、花、果实各器官在生长过程中消耗需求和积累同化物、水、矿物质等物质的生理活动的协调结果,最终表现出一定的干物质重量的比例。

——根冠比:指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的比值。

①根冠比系相对参数

根冠比大:可能是根系的绝对重量大也可能是地上部绝对重量小

根冠比小:可能是根系的绝对重量小也可能是地上部绝对重量大

②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表现不同根冠比。

③影响根冠比的外界条件

供氮充足、土壤水分过多可能降低根冠比值;

供氮不足、土壤干旱、供磷充足等可能增大根冠比值。

(2)主茎与侧枝(分蘖)间的相关性

顶端优势

——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分枝)发育或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去除顶芽或损伤顶芽,可促进侧芽(分枝、分蘖)的发育和生长,如棉花、蚕豆的打顶,小麦越冬前镇压等。

——抑制或去除侧芽(分枝),可促进主茎发育和生长

(4)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间的相关性

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 :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reproductive growth) :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相互依赖。

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基础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制约

作物生长前期,营养生长过旺或者生长量不足都会推迟生殖生长的发生。作物生长前期,营养生长过旺或者生长量不足都会推迟生殖生长的发生。作物生殖生长开始后,抑制营养生长

7、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

(1)种子概念:

植物学意义:真正的种子(seed),由种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作物学意义:包括三类繁殖器官

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大豆、棉籽、油菜籽)

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稻谷、麦粒)

无性繁殖器官(根、茎、叶,马铃薯、甘薯)

(2)形态和构造

一般来说,种子的构造包括三部分:种皮、种胚、胚乳

A、种皮(seed coat)——保护组织

B、种胚(embryo )

种胚占种子很小部分

种胚充满整个种皮,一般子叶肥大,是种子萌发的营养源(双子叶作物)

胚的构造:

胚芽(plumule)——形成作物茎、枝、叶、芽;

胚根(radicle)——形成作物根系;

胚轴(hypocotyl)——形成根、茎过渡区或茎;

子叶(cotyledon)——贮藏营养物质;

C、胚乳(eudosperm)种子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3)种子休眠

休眠(dormancy):种子成熟后必须经过一段内部发生进一步变化的时期才能发芽的现象。

意义:种子休眠是适应环境保持作物种进化的生态特征。

——避免穗发芽

——种子和产品的贮藏

休眠的原因:

经历种胚的后熟过程硬实造成透性不良(水、气)存在发芽抑制物质

破除休眠

物理处理,如辐射、电、波、磁处理、机械磨损;温度、脱水处理,如晒种(高温、干燥)、低温处理;化学处理,如激素、氧化剂浸种处理。

(4)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seed germination)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并长成营自养生活的幼苗的过程。生产上往往以幼苗出土为结束。

萌发经历的过程:吸胀、萌动、发芽

吸胀(imbibition)

种子内的亲水性物质吸引水分子,使种子体积迅速增大。吸胀的结果使种皮变软或破裂,种皮对气体等的通透性增加,萌发开始。

萌动指胚根胚芽向外生长突破种皮的现象。生理生化过程+物理过程

发芽(come into bud)

(5)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满足最低需水量——种子可以萌发、适宜的水、气条件——种子萌发好

最低需水量——刚刚能使种子萌发时的吸水量,常用吸水率表示。

萌发时吸水量

吸水率(%)= ———————×100

种子重量

吸水率主要受化学成分影响,一般蛋白质种子粉质种子>油质种子

萌发最低需水量高的种子,其总需水量也高。

种子萌发吸水的三个阶段

①急剧吸水的物理学吸胀过程;

②缓慢的生化吸水过程;

③大量吸水的新生器官生长过程。

影响种子吸水速度的因素

①温度:30℃以内。T↑,速度↑。如早稻浸种3-4天;晚稻浸种1天

②品种:籼、粳,谷壳厚薄。

(6)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温度——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之一

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即萌发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最低最适最高

耐寒性作物04℃2028℃40℃

喜温性作物612℃3035℃40℃

变温有利于种子萌发促进了气体交换减少贮藏物质的呼吸消耗有利于某些酶的激活有利于休眠打破

有些种子对变温不敏感,但有些则对变温敏感,不变温

不能很好萌发。

氧气——亦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若低于一定程度,种子便不能萌发

氧分压高可以促进萌发物质利用率高生成有毒物质(CO2、乙醇)少

对氧气多少的要求因作物而异油质种子需O2多水生植物种子需O2少

发芽或播种,应尽量保持空气流通,保证有充足O2供应

(9)根的生长发育

根的类型(root)

须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类型

直根系(main root system)类型

块根(fuborous)类型

根系的功能(function)

支撑地上部作物体;吸收、输导水分和养分(矿质养分);合成某些生物物质,如氨基酸、生长物质、生物碱(豆科作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分泌有机酸,维持根际土壤pH值平衡,贮存产品器官,如甘薯、甜菜、胡萝卜等;繁殖器官,如甘薯、苎麻。

影响根系生长的条件

第一方面:供给根系生长发育的有机物质,决定于地上部的光合作用效率和

给根系的输送量。

第二方面:根系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条件

(10)茎和分枝的生长发育

1.禾谷类作物

茎系统:主茎、分蘖茎,此二者统称为节,节间分为伸长与不伸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和分蘖(tiller)一般为圆柱形,稻麦由5~6个伸长节间组成,玉米、高粱由8~12个伸长节间组成,茎节一般中空,籽粒灌浆物质10~30%来自于茎蘖积累。

分蘖节茎或分蘖的基部茎节不伸长密集于地表处称为分蘖节(tillering node)。

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育为分蘖;

伸长节上着生的腋芽一般处于休眠状态。

禾谷类作物茎、蘖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的茎或蘖的顶端同时分化形成茎节和叶原基,后茎节居间分生组织伴随叶鞘的伸长而伸长。节间伸长一般由下部节开始,依次向上。

主茎或分蘖基部第一伸长节间伸长达1~3(2)㎝时称为拔节(elongating)。

2.双子叶作物

主茎由数十个节间组成,一般来说节间长度呈现下短、中长、上短趋势。

主茎节间的每一个叶腋内一般有一个腋芽,发育成一个一次分枝,一次分枝上发育出二次分枝……。

双子叶作物的分枝方式:

①单轴分枝(monopodial branch)

②合轴分枝(sympodial branch)

③假二叉分枝(false dichotomous branch)

3.作物茎的变态型

作物的茎,可划分为地上茎、地下茎两种类型。

地上茎:直立茎(erect stem)直立茎(erect stem)

地下茎:根茎(rhizome)块茎球茎鳞茎

4.茎、分枝(蘖)的功能

支撑叶、穗、花、果实;转运水分、养分的通道(输导);合成光合产物(绿色茎枝);贮藏器官(产品)甘蔗、藕、马铃薯、洋葱;繁殖器官;通气功能(水稻)。

(11)叶的生长发育

叶的组成

禾本科的叶包括叶片(blade)和叶鞘(leaf sheath

双子叶作物的真叶由叶片、叶柄(petiole)和托叶(stipule)组成。

叶的形态

叶的生长分化伸长功能期衰老

(12)花的发育

构成花序的基本单位——小穗(spikelet)

开花习性:每一朵花,在完成全部分化进程和性发育后开花。每一种作物,数量不同的花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逐个开花、受精,形成不同的开花习性。禾谷类作物开花的标志一般为花药伸长出颖壳外(扬花);

其他作物开花的标志为花冠伸长展开。

花期(blooming stage)作物全株开第1朵到结束开花的时间为花期。

8、授粉方式

授粉亦称传粉,指成熟的花粉粒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行为,传粉是作物完成受精作用的必要前提。

作物的授粉方式有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3种。

(13)受精结实

多数作物的受精为双受精过程。

完成正常的受精过程要求:

具有生活力的花粉和发育健全的子房;适宜的温度(20~30)和湿度(大气相对湿度70~80%);协调的有机养分、矿质营养和激素平衡。(棉花有机养分亏缺、激素失衡,导致脱落;油菜缺硼、缺锌导致“花而不实”)

9、作物产量及其形成

作物产量概念

生物产量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包括矿物

质)。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系数亦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系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效率。即:(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性相互制约、相互补偿

作物群体(population)是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种植密度如小麦的基本苗,水稻的栽插基本茎蘖数,棉花的移栽基本苗数等,密度是群体大小发展的起点。

源(source):产量形成过程光合产物供应源和代谢源。

库(sink):产量形成过程光合产物贮藏库或代谢库

增产的主要调控途径:

提高光合效率提高有效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降低呼吸消耗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品质的概念

作物产品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污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2.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3.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 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4.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5.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6.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7.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8.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9.*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霜冻害冷害高温害p74)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温室效应:主要由CO2\CH4\N2O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 *酸雨;ph小与5.6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江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 (改错)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毕活动激吻更能反映作物温度的需求 2简述水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品的影响 (略)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6-02 09:14:50 一、单选题 1. (5分) 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度()℃以下为一年一熟区。 ? A. 8 ? B. 16-18 ? C. 8-12 ? D. 12-16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2. (5分) 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称为()。 ? A. 连作 ? B. 间作 ? C. 轮作 ? D. 套作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7.5 轮作与连作概念、生产意义及连作技术 3. (5分) 在作物生产智能化的技术体系中,()是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 A. 农业专家系统 ? B. 农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技术 ? C. 数据库技术 ? D. 遥感技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8.4 作物生产智能化含义及技术体系4. (5分)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不包括()。 ? A. 叶舌 ? B. 托叶 ? C. 叶柄 ? D. 叶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5. (5分) 在作物生长期内施入的肥料为()。 ? A. 追肥 ? B. 基肥 ? C. 面肥 ? D. 种肥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5 施肥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及施肥技术 二、多选题 1. (5分) 害虫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说来,主要哪些防治方法?() ? A. 植物检疫 ? B. 生物防治 ? C. 化学防治 ? D. 农业防治 ? E. 物理机械防治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2. (5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 ? A. 环境因素 ? B. 栽培因素 ? C. 病虫害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农学概论样题(二)

农学概论样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份额称为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的种植 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2.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种植的作物﹐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 花﹑牧草等。露地种植,直接供给粮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等。 3.喜温作物: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 为喜温作物。对温度和积温的要求较高,其温度三基点分别为:10℃左右,20-25℃和30-35℃。 4.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亲疏关系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 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5.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 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 6.种子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 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 7.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地下部或近地面密集的茎节,其上的腋芽可形成分枝 称为分蘖。 8.作物品质的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 标。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 9.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叶原基 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0.须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 形成须根系。 11.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 含量等。 12.生物产量:作物在其一生中积累的全部干物重,一般指地上部总干物 重。 13.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 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4.加代繁殖:加速良种繁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异地繁殖和异季繁殖2 种方法。前者如玉米可到海南或云南冬繁加代;后者如南方早稻春播夏收后再夏播秋收,一年2代。 15.嫁接繁殖:利用植物营养体的再生能力培育独立新个体的方法之一, 将一种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的某个部位,使其愈合长成新植株的方法。 16.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 地下,这就是重力水。 17.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 18.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 度溶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进入作物体内。 19.混作: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 方式。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2016年农学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1~3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0 13:18:34 一、单选题 1. (5分) 杂交后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称为()。 ? A. 单交 ? B. 回交 ? C. 顶交 ? D. 复交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2 作物的育种目标与选择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 A. 收获指数 ? B. 叶龄指数 ? C. 叶面积指数

? D. 复种指数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 ? A. 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 B. 光照反应特性 ? C. 温度反应特性 ? D. 温光反应特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 A. 14 ? B. 12 ? C. 13 ? D. 15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 作物的起源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小麦属于()。 ? A. 高温长日作物 ? B. 低温长日作物 ? C. 低温短日作物 ? D. 高温短日作物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1 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四碳植物的为()。 ? A. 水稻 ? B. 小麦 ? C. 高粱 ? D. 玉米 ? E. 甘蔗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D,E 解析 2. (5分) 作物生产设施化的意义包括()。 ? A. 增强环境控制能力

农学概论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 结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4.简述根的种类 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 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 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5.* 简述叶的形态 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 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CO2mg/dm2/h 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 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19页word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08 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耕作制度理

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践教学一周。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生态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作物需求、生态适应性、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染控制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 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 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 《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 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 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活动正 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 1.生物性和社会性 2.地域性和季节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资源的分散性 5.经营的综合性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 (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 1.根据温度要求 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 ——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 ——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 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 ——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 ——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 ——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 2.根据光照要求 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 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 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

湖南农业大学826农学概论(一)2014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共1页 第1页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 农学概论(一) 826 适用专业(领域):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50分,每小题5分) 1. S 形生长进程 2. 作物的物候期 3. 作物营养临界期 4. 耕作制度 5. 作物生长诊断 6. 作物的非侵染性病害 7. 竞争优势 8. 作物品种 9. 航天育种10. 品种纯度 二、简答题(共计60分,每小题10分,7题中任选6题作答,多答只计前6题) 1. 简述作物的光温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2. 何谓作物的源、流、库?它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如何? 3. 试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并分析农业节水的途径。 4. 简述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基本特征。 5. 什么是远缘杂交?简述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克服办法。 6. 简述作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7. 什么是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分析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共计40分,每小题20分) 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5分) (2)水稻品质指标有哪些?简要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间的关系。(10分) (3)以你所学分析水稻生产发展的趋势。(5分) 2. 作物转基因育种的程序怎样?你怎样理解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精都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ab6188630.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农学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4 交卷时间:2016-08-09 15:06:33 一、单选题 1. (5分) 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种。 ? A. 14 ? B. 18 ? C. 16 ? D. 12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6 营养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 净种子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为()。

? A. 千粒重 ? B. 发芽率 ? C. 发芽势 ? D. 种子净度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3 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 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 A. 第三位 ? B. 第四位 ? C. 第二位 ? D. 第一位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2 作物的分类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 ? A. 赤霉酸(GA3) ? B. 吲哚乙酸(IAA) ? C. 2,4—D ? D. 萘乙酸(NAA)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6.6 杂草、病虫的危害和防治及化学调控技术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一个地区能否复种,除了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还要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一般而言,大于()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 A. 900 ? B. 600 ? C. 1000 ? D. 800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7.3 复种的概念、作用、效益原理及技术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以下属非侵染性病害的有()。 ? A. 干旱 ? B. 高温灼烧 ? C. 线虫危害 ? D. 营养失调 ? E. 低温冻害 纠错

农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字或词,使整个句子完整,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意义。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处,错填、多填、少填或未填均无分。) 1.农业生产具有( )、( ) 和( ) 特点。 地域性与季节性周期性与持续性.综合性与复杂性2.栽培植物主要包括( )、( ) 和( ) 三类。 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3.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 4.按照作物的主要用途及植物学形态特征,通常将大田作物分为三大类,其中经济作物包括( ) 作物、( ) 作物、( ) 作物和( ) 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 5.糖料作物主要是( )和(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甘蔗、甜菜、甜菜 6.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 )、( )和( )等。棉花、麻类、木棉 7.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 )、( )和( ),主要产在发展中国家。可可、咖啡、茶叶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选择1-4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中国的作物是( )。 A 烟草 B 棉花 C 玉米 D 大豆 D 2.下列作物中属于耐寒作物的是( )。 A. 玉米 B. 大豆 C. 油菜 D.甘薯 C 3.根据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理论,作物生长全过程表现为( )规律。 A.慢-慢-快; B. 快-快-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C 4.作物一般在( )对水分的反应最敏感。 A. 苗期; B. 旺盛生长期; C. 生殖器官形成与发育期; D. 成熟期 C 5.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中,原产美洲的作物是( )。 A.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C 6.喜温作物生长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指标是( )。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