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理论教学)

一、教案说明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011011总学时:56学时

理论教学:48学时

实验教学:8学时

学分3.5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任课教师授课对象经济类各本科专业教材及

主要参考资料教材:黎东升. 统计学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8月

主要参考书目:

[1] 《统计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3]《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

[4]《统计学案例集》(新世纪高等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董逢谷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

[5]《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6]《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C·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

[7]《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8]《统计预测与决策》,徐国祥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9]《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何晓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统计学原理》(第三版),李洁明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新统计学概论》(日),森田优三,日本评论社,1974。

[12]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美),Michael R.Middleton,中国水利出版社,1997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综合使用能力。教学重点

和难点重点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估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难点总体分布差异程度的比较、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总指数的编制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相关关系的分析、回归方程的拟合。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课时分配如下表:

授课内容理论教学学时第1章绪论4第2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6第3章统计描述4第4章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6第5章假设检验4第6章方差分析4第7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第8章时间数列8第九章统计指数6总计48

三、章节备课

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

和难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教法说明讲授,提问

教学进程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

一、统计的含义与本质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四、统计学的作用

第二节统计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

一、统计数据类型二、统计数据研究过程

三、统计数据研究方法

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样本二、标志与变量

第四节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二、统计指标体系

主要参考资料

【1】《统计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3】《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复习

思考题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2、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何联系。

3、怎样理解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和变异性?

4、试举例说明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地位随研究目的而改变。

5、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说明哪些不同的问题?

6、什么是连续变量?什么是离散变量?两者有何区别?教学后记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并了解统计数据收集的意义、种类和统计调查的方式与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制定,对问卷设计进行实践。明确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地位,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重点

和难点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数据收集方案设计,统计分组的方法与技术,统计表的设计,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法说明直接讲陈,提问,讨论,课后练习。教学进程第一节统计数据的收集

一、统计数据收集的含义和要求二、统计数据收集方案设计

三、统计数据收集方式四、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五、问卷设计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含义与要求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三、统计分组四、分布数列

第三节统计图表

一、统计表二、统计图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

【3】《统计学案例集》(新世纪高等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董逢谷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

【4】《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复习

思考题1、什么是重点调查?什么是典型调查?各有何特点?各有什么作用?

2、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含哪几项内容?

3、统计分组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4、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各自适用什么场合?

5、等距分组练习(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三章统计描述(4学时)教学目的

和要求学习如何对变量分布的特征进行描述,具体要求:①理解平均指标、离散指标和形状指标的意义与作用;②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科学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数的意义,正确认识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之间的应用关系,以及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③熟练掌握各种离散指标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尤其是要深刻理解方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内涵;④熟练掌握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教学重点

和难点平均指标、离散指标和形状指标的意义与作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教法说明直接讲陈,实例教学,提问,讨论,练习教学进程第一节集中趋势的描述

一、集中趋势与平均指标二、数值平均数三、位置平均数

第二节离中趋势的描述

一、离中趋势和离散指标二、离散指标的测度

三、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第三节分布形状的描述

一、分布形状和形状指标二、偏度系数三、峰度系数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4】《统计学原理》(修订版),谢启南、曾声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平均数指标?有何作用?

2、什么是权数?它是怎样影响算术平均数的?如何正确选择权数?

3、计算和应用平均数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有何作用?

5、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

6、什么是是非标志?其平均数和标准差是什么?

7、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四章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一般确定方法。教学重点

和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确定样本容量的一般方法教法说明复习回顾,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

第一节抽样分布

一、抽样分布的基本问题

二、常用的抽样分布定理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中的误差构成

二、抽样误差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参数估计方法

一、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二、参数估计的方法

第四节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参数估计

一、简单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三、等距抽样

四、整群抽样五、多阶段抽样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C·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

思考题1、怎样理解总体参数是唯一确定的,而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2、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抽样极限误差,它与抽样平均误差有何关系?

4、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在抽样估计中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

5、说明置信区间的范围和可靠性的关系?

6、什么叫估计量?评价估计量优劣有哪些标准?

7、确定必要样本单位数有何意义?必要样本单位数受哪些因素影响?

7.8、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五章假设检验(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假设检验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了解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总体均值与总体成数指标的各种检验方法。教学重点

和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检验的程序和不同总体的各种参数的假设检验方法。教法说明复习回顾,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

第一节假设检验概述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假设检验的程序四、两种类型的错误五、检验功效

第二节总体参数检验

一、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二、总体平均数的检验

三、总体成数的检验

四、P值检验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2】《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C·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

思考题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

3、简述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4、谈谈你对假设检验P值的理解。

5、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同时减少两类错误?

7.6、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六章方差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方差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方差分解的思想和针对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方法,构造出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的F统计量。教学重点

和难点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构造出对原假设进行检验的F统计量并进行单因素因素方差分析。教法说明复习回顾,讲授,提问,实例教学,练习

教学进程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方差分析的原理

第二节单困素方差分析

一、单因素条件下离差平方和的分解

二、因素作用显著性的检验三、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

一、无交互作用下的方差分析

二、交互作用下的方差分析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C·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复习

思考题1、方差分析中有哪些基本假定?

2、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3、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4、就双因素有交互影响的方差分析,说明与各离差平方和相对应的自由度各为多少?7.

5、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教学目的

和要求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教学重点

和难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种类、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检验教法说明直接讲陈,实例教学,提问,练习

教学进程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基本问题

一、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相关关系的测度

一、相关关系的判断二、相关系数的测定

第三节回归分析的基本问题

一、回归分析的含义二、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回归分析的特点四、回归分析的种类

第四节回归分析的模型

一、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三、非线性回归分析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商务统计精要》,迈克尔·C·弗莱明等著,中信出版社, 2003 。

【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4】《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有何区别与联系?

2、相关关系有哪些种类?试各举一例说明。

3、什么是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4、在直线回归方程y= a+ bx中,参数a和b的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直线回归分析的估计标准误差?它有何作用?

6、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7、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八章时间数列(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时间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和季节变动测定的各种方法。教学重点

和难点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区别、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用最小平方法测定直线趋势、用同期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教法说明实例精讲,提问,练习、自学辅导

教学进程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基本问题

一、时间数列的含义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三、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四、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

一、发展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三、增减量和平均增减量

第三节时间数列速度分析

一、发展速度二、平均发展速度三、增长速度

四、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移动平均法二、数学模型法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一、按月(季)平均法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主要

参考资料【1】《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3】《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4】《统计学案例集》(新世纪高等经济学管理学核心课教辅用书),董逢谷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复习

思考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一般平均数和序时平均数有什么不同?

3、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

4、时间数列的各影响因素的含义是什么?

5、测定长期趋势的移动平均法和趋势模型法的依据有何不同?

6、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7、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第九章统计指数(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教学重点

和难点狭义指数的概念、总指数的编制方法(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教法说明直接讲陈,实例教学,提问,练习

教学进程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基本问题

一、统计指数的含义二、统计指数的作用

三、统计指数的主要分类四、统计指数的性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含义和特点二、综合指数的种类三、综合指数的应用

第三节平均指数

一、平均指数的含义和特点二、平均指数的基本形式平均指数的应用

第四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含义二、总平均指标指数

三、固定构成指数四、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第四节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二、因素分析主要参考资料【1】《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3】《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复习

思考题1. 狭义统计指数?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具有哪些性质?

2. 什么叫综合指数?什么叫平均指数?

3. 什么是指数化指标?什么是同度量因素?

4.确定经济指数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5.何为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6.计算题(重点加强,以教材本章自附习题为重)。教学后记

7/2/2013??

??

??

??

- - 0 - -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 制定人:危磊 合作人:周剑华 制定时间: 2014-9-1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 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 1名词概念 (1 )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 )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 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 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 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 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 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 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 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 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 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 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统计学教案——统计指数

第八章统计指数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各种指数的编制基础、编制原则、编制 方法和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综合形式,总指数的平均形式,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等。 难点:各种指数(指数体系)编制的基础、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和应用的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主要讲授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反映研究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狭义上说,指数是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按所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按其所采用的指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按比较对象不同,统计指数可分时间性指数、地区性指数和计划完成指数。 在指数数列中按所采用的基期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性质 1.综合性。 2.代表性。 3.相对性。 4.平均性。 四、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综合地反映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在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构成因素影响的大小。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计算的一般原理 指数方法论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计算问题,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两种方法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其特点。 综合指数是对两个时期范围相同的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第五章+统计学教案(假设检验)

第五章+统计学教案(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利用样本信息对总体参数 进行推断。前者讨论的是在一定的总体分布形式下,借助样本构造的统计量,对总体未知参数作出估计 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如何运用样本信息对总体未知参数的取值或总体行为所做的事先假定进行验证, 从而作出真假判断。通俗地、简单地说,前者是利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将落在什么范围里;而后者 则是利用样本信息回答总体参数是不是会落在事先假定的某一个范围里。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有关抽样分布理论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 念;明确在假设检验中可能犯的两种错误,以及这两种错误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总体均值和总体成数 的检验方法,主要是 Z 检验和 t 检验;对于非参数的检验,也应有所了解,包括符号检验、秩和检验与游程检验等。 2 一、假设检验概述与基本概念 1、假设检验概述 2、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总体参数检验 1、总体平均数的检验 2、总体成数的检验

3、总体方差的检验 三、总体非参数检验 1、符号检验 2、秩和检验 3、游程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总体平均数与总体成数的检验; 三、非参数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与有关概念; 二、两类错误的理解及其关系; 一、假设检验概述 假设检验:利用统计方法检验一个事先所作出的假设的真伪,这一假设称为统计假设,对这一假设 所作出的检验就是假设检验。 基本思路:首先,对总体参数作出某种假设,并假定它是成立的。然后,根据样本得到的信息(统 计量),考虑接受这个假设后是否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合理就接受这个假设,不合理就拒绝这个 假设。 所谓合理性,就是看是否在一次的观察中出现了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原理:就是指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事件可以称其 为“实际不可能事件”。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详案) 1

分 顺据理念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举例:民族、行业类别、移动客服满意度调查、身高、体重分 别属于哪些类型 2、三个数据类型中,哪些成为品质数据 3、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 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 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频数: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2).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 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 (3).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5、统计数据的收集 回忆数据收集的方式 6、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操作 (2)图形描述(条形图或柱形图) 思 100 家方式,自驾 回家有 占 频数,哪个是 频率 PPT 中词语出现的 频率》的分布 数列,吸引学 生注意力。讲 解该统计工作 的大概过程, 增进学生对分 类数据整理的 图和柱形图实 例,使学生有 计算机完成 手工绘制 2

分 统据析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7.课堂练习——练习册P15-16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收集 2.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 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 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向上累计频数分布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 数。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是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 累计频数 3.统计数据的分析 (1)确定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Mode),用M表 示 ①根据分组资料确定 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 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 ②根据柱形图确定众数 例2:根据图表找出众数 让学生区分哪 个是柱形图, 哪个是条形图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带着问 题边思考边听 课,思考:为 什么要进行累 计频数? 原因: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上限 以下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下限 以上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举例: 和 3

生物统计学教案(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统计推断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一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解二项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讲授难点:一个、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假设检验:首先对总体参数提出一个假设,通过样本数据推断这个假设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拒绝该假设,样本抽自另外总体。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5.1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5.1.1 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例:已知动物体重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实验要求动物体重μ=10.00g。已知总体标准差σ=0.40g,总体平均数μ未知,为了得出对总体平均数μ的推断,以便决定是否接受这批动物,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μ。 1、假设: H 0: μ=μ 或H0: μ-μ0=0 H A : μ>μ μ<μ μ≠μ 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本例的μ =10.00g,因此 H : μ=10.00 H A : μ>10.00或μ<10.00或μ≠10.00 2、小概率原理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若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计算出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在一次试验中,它竟然发生了,则可以认为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假设。 从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样本平均数,假设该样本是从N(10.00,0.402)中抽取的,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可以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样本抽自平均数为μ的总体的概率,即 P (U >u ), P (U <-u ), 以及P (|U |>u )的概率。如果得到的值很小,则 x 抽自平均数 为μ0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实际上它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显著性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建立起来的检验方法。 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时的概率值,记为α。通常采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当P < 0.05时称为差异显著,P < 0.01时称为差异极显著。 3、临界值 例 从上述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n =10的样本,计算出 x =10.23g ,并已知 该批动物的总体平均数μ绝不会小于10.00g ,规定的显著水平α=0.05。根据以上条件进行统计推断。 H 0: μ=10.00 H A : μ>10.00 根据备择假设,为了得到x 落在上侧尾区的概率P (U > u ),将x 标准化,求 出u 值。 P (U >1.82)=0.03438,P < 0.05,拒绝H 0,接受 H A 。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直接求出概率值,而是建立在α水平上H 0的拒绝域。从 正态分布上侧临界值表中查出P (U > u α)= α时的u α值,U > u α的区域称为在α水平上的H 0拒绝域,而U < u α的区域称为接受域。接受域的端点一般称为临界值。本例的u =1.82,从附表3可以查出u 0.05=1.645, u > u α,落在拒绝域内,拒绝H 0而接受H A 。 4、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上尾单侧检验:上例中的H A :μ>μ0,相应的拒绝域为U > u α。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上尾单侧检验。 下尾单侧检验: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下尾单侧检验。 n x n x u 40 .000.100 -= -= σ μ82 .110 40 .000 .1023.100 =-= -= n x u σ μ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1、教育统计学,就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学既是统计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两种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方法论分支;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又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2、描述统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简单明白的统计量数来描述庞大的资料,以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又叫分析统计,它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我们所研究的全体对象(即总体)中,按照等可能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在样本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 3、在自然界或教育研究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获得几种可能的结果,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具的特点: (1)一次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称为随机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不能确切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 (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实验。 4、总体,也叫做母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当所研究的总体数量非常大时,可以从总体中抽取其中一部分个体来观测,由此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总体中抽出的这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它是用以表征总体的个体的集合。 通常将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或等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小于30个的称为小样本。 5、复置抽样指每次抽出的个体经观测后,仍放回原总体,然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下一个个体。 6、反映总体特征的量数叫做总体参数,简称参数。反映样本特征的量数叫做样本统计量,简称统计量。 参数是总体的真正数值,是固定的常量,理论上应该通过计算总体中全部个体的数值而获得,但由于总体中个体的数量通常很大,总体参数往往很难获得,在统计分析中一般通过样本的数值来估计。在进行推断统计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 1、按照数据的来源,可分为计数数据和度量数据;按照数据的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按照数据的测量水平,可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表等。 3、表的结构要简洁明了;表的层次要清晰;主谓分明。 4、连续性数据:(2),(3);间断性数据:(1),(4)。 5、略 6、(1)50;(2)75;(3)34;(4)5;(5)45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基础教案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章的内容不属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属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统计不是大学科,是把它作为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的,但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必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以及主要的国民产出总量指标,所以特在此介绍。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沦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指标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以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标准和规范。曾经在国际上存在两个影响较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国民账户体系”;二是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现在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包括五大核算内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二是投入产出的核算;三是资金流量的核算;四是资产负债的核算;五是国际收支的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 1.在核算范围上,MPS采用的是限制性生产观。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 2.在核算内容上,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系统而的反映。而SNA既有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核算,也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存量与流量方面的核算,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初、期末的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的体系。 4.在主要核算指标上,MPS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SNA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口径是时代的产物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2017统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概述 课题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 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 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 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 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 新授: 一、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 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 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

2、统计学 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 (1)数量性 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 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 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1.大量观察法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 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三、课程编码:14131082 四、课程性质: 任意选修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36学时。2学分。第六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 1. 贾俊平主编。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文生、吕杰主编。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黎东升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4.段耀主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02年 参考书: 1.高庆丰。欧美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贾俊平、何晓群等主编。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袁卫、庞皓等主编。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贾俊平主编。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th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生物统计学教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特征数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了解众数、中位数、变异系数。 讲授难点: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体与样本 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1、变异性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 2、自然界如果没有变异,也就不需要统计学了。 3、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很大的群体,不可能研究全部对象,只能通过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来推断全部对象,于是引出以下概念。 总体与样本 总体:研究的全部对象。 个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 样本含量: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抽样 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同的一种抽样方法。 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个个体,记下其特征后,放回原总体中,再做第二次抽样。 非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个体后,不再放回,即做第二次抽样。 抽样的目的: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以便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应注意的问题:①样本必须有代表性。②样本含量与可实施性之间的平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连续型数据:与某种标准比较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计数数据。频数(率)分布表和频数(率)分布图的编绘 例调查每天出生的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公斤的人数, 共调查120天,结果如下: 表 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 频数(率)分布表 频数(率)分布:把频数(率)按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离散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 频数(率)分布还可以用图形表示,见图1-1。 图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频数分布图 下面介绍连续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表和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