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1、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试以这些原则评价一个人。

历史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常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作法,如:对历史人物不是进行客观地、历史地分析,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不作具体地、本质地分析,而只抓住一个方面。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是社会历史观中的重要问题,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就是要依据历史的、时代的特点,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的、历史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尺度和原则。

首先,要根据历史主义原则。所谓的历史主义原则,即是指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下,要具体分析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历史的、全面的考察。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对历史人物过分苛求,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能仅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甚至按照自己的好恶、政治需要去任意贬低或者任意拔高历史人物。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要求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条件的关系,坚持客观主义的标准,反对主观主义的标准。历史人物是绝对不可能超越他本身的生活的历史条件,完成他所承担不了的历史任务的。所以,对他们的功过的评价,只能放在历史的、时代的天平上,给予公平的褒贬。

再次,应根据阶级分析原则。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其历史活动都具有阶级的局限性。历史人物由于他们所代表阶级面临的任务不同,在一定阶级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以及所处的具体阶级斗争状况的不同,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性质、大小是有不同的。因此,要求历史人物同他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要考察其历史活动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从属的阶级在当时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进行阶级分析是要对历史人物在各个阶级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本阶级内部的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等等,都应具体考察。科学的阶级分析应当采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最后,应根据辩证分析原则。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在参与历史活动的过程中,其表现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复杂的,所以,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极为复杂的,不能以一时一事为依据下结论,而是以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全部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所谓全面分析,并非不分主次,而是要通过全面分析,从本质上更好地把握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这就是首先从性质上把历史人物区别开来,视其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然后在具体分析其作用的大小,作出功与过的正确评价。

下面,即根据这三个原则对毛泽东的历史作用作简要浅薄的评价。

毛泽东的历史作用必然是有功也有过的。就“功”而言,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探索者,以其独创性完成历史使命,谱写历史新篇章。他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历史纪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其历史影响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世纪。就“过”而言,毛泽东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革命的事业带来了严重挫折,但是这同“功”相比是次要的。毛泽东是政治家,功绩是政治的,错误性质也主要是政治错误,包括理论错误、客观判断的错误,决策的错误和领导实践的错误,都是政治家所犯的错误。导致错误的根源,主要是毛泽东在理论探索上的失误而不能归咎于个人品质。

就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

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客观、全面、本质地看问题,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300题基本原理、应用、判断》卫景福等编1990

《社会历史理论》李华钰等主编199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梁中义主编1987

《高校政治理论课问题解答哲学分册》河南大学政教系1985

《哲学》刘炎,乐燕平主编198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纲》江流,傅青元主编2008

2、评价邓小平实在何种历史思考下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1937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就是改革开放,它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政策的巨大推动者,便是邓小平,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那么,邓小平是在何种历史思考下作出改革开放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的状态。林彪、“四人帮”的余毒在短期内无法被清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推行,“左”的思潮在党内还有一定势力,“左”的理论、“左”的口号还有一定的市场,人们的思想仍然被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所束缚,迈不开步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邓小平选择从批评“两个凡是”开始,把解放思想作为冲破“左”的错误思想的法宝。他深谙解放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然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经济状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试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农村一次次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城市限制资本主义阶级法权,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集权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明显暴露,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又进一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恶果更是登峰造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国内经济的极强控制,致使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

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再有,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另外,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知道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所以,改革经济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加紧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而且是最关键的战略决策。

最后,在中国处于动乱阶段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中求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了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外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这都对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互动百科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文集》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研究》张深溪,常喜梅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