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首先,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借助参考书。我在查看了学生的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后发现,现在市面上的参考书虽然很全面,但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在古文的翻译中,对文章句子的错误翻译,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学生自己过分的依赖参考书,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是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诗歌的部分重点内容就没听到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文的翻译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却依旧停留在课文的翻译上。

第三,学生的文学常识十分贫乏,在两次查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身对于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达手法都区分不清。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找过资料,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之间的区别,但过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练习,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这都导致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而后在高三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到了高三老师都会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而如果在高一时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在高三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学习负担。

实际上诵读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作家巴金能背诵包括两百多篇古人佳作在内的《古文观止》,他自己就深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老话也说:写

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熟读唐诗三百篇,不

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背诵能提高说写的表达能力。

为了突破古诗词教学的瓶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掌握古诗词中传统意象的寓意。如:“松”的寓意是“坚贞高洁”;“莲”的寓意是“爱恋”;“鸳鸯”的寓意是“恩爱夫妻”;“禾黍”的寓意是“黍

离之悲”;“红豆”的寓意是“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凭栏”的寓意是“思念故国、故乡、亲人”等。

为了突破古诗词教学的瓶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领悟作者用典的意图。如:在教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一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探究

领悟作者用“贾谊未被汉文帝重用”之典的意图是“以此自比,说

明自己当时怀才不遇的处境”;用“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之典

的意图是“以此自比,说明自己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寄人篱下

的心情”;用范蠡之典的意图是“抒写淡泊名利之心、建功立业之志”;用庄子“鹓雏与鸱”的寓言的用意是“表明自己敝屣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为了突破古诗词教学的瓶颈,必须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一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抒情言志的手法,如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事、托物言志、叙事明理、借古讽今、以人

喻己、妙用叠词、巧用数字、色彩搭配、动静结合、化用诗句、用

典等,使学生准确把握鉴赏点。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性文字的写

作技法,即观点居要,然后紧扣观点(即鉴赏点)作具体的分析鉴赏。

古诗词教学瓶颈的突破,是古诗词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