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论诗的章节

论语中论诗的章节

论语中论诗的章节
论语中论诗的章节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⑴?”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⑵,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注释】⑴何如——《论语》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⑵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⑷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⑸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的事,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譬为未知的事。译文用意译法。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2.2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⑴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⑵思无邪——“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子曰:“‘相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⑶相——去声,音向,xiàng助祭者。3.8子夏问曰:“‘巧笑倩

⑴兮,美目盼⑵兮,素以为绚⑶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⑷乎?”子曰:“起⑸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

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注释】⑴倩——音欠,qiàn,面颊长得好。⑵盼——黑白分明。⑶绚xuàn,有文采,译文为着协韵,故用“画着花卉”以代之。这三句诗,第一句第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以为《鲁诗》有此一句。⑷礼后——“礼”在什么之后呢,原文没说出。根据儒家的若干文献,译文加了“仁义”两字。⑸起——友人孙子书(楷第)先生云:“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说见杨遇夫先生《汉书窥管》卷九引文。

3.20子曰:“《关雎》⑴,乐而不淫⑵,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⑴《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⑵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7.18子所雅言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

【注释】⑴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能统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卽从古书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便是“雅言”。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⑴予足!启予手!《诗》云⑵,‘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⑶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

【注释】⑴启——说文有“”字,云:“视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说,《论语》的这“启”字就是说文的“”字。⑵《诗》云——三句诗见《诗经·小雅·小旻篇》。⑶履——《易·履卦》爻辞:“眇能视,跛能履。”履,步行也。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⑴。”

【译文】孔子说:“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注释】⑴成于乐——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因此常常“礼乐”连言。他本人也很懂音乐,因此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⑴,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⑵。”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适当的安置。”

【注释】⑴自卫反鲁——根据《左传》,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冬。⑵雅颂各得其所——“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篇章内容的分类,可以由今日的《诗经》考见;乐曲的分类,因为古乐早已失传,便无可考证了。孔子的正雅颂,究竟是正其篇章呢?还是正其乐曲呢?或者两者都正呢?《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礼乐志》则以为主要的是正其篇章,因为我们已经得不到别的材料,只得依从此说。孔子只“正乐”,调整《诗经》篇章的次序,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因而说孔子曾把三千余篇的古诗删为三百余篇,是不可信的。

9.27子曰:“衣⑴敝缊⑵袍,与衣⑴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⑶?’”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道站着,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好?’”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道:“仅仅这个样子,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注释】⑴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⑵缊——音运,yùn,旧絮。古代没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丝绵。一曰,乱麻也。⑶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9.31“唐棣⑴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几句这样的诗:“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注释】⑴唐棣……何远之有——唐棣,一种植物,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就是郁李(蔷薇科,落叶乔木),李时珍《本草纲目》却以为是扶栘(蔷薇科,落叶乔木)。“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或者和颜回讲孔子之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9.11)意思差不多。“夫何远之有”可能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的意思。或者当时有人引此诗(这是“逸诗”,不在今《诗经》中),意在证明道之远而不可捉摸,孔子则说,你不曾努力罢了,其实是一呼卽至的。

11.6南容三复白圭⑴,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⑴白圭——白圭的诗四句见于《诗经·大雅·抑篇》,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的污点便没有办法去掉。大概南容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所以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⑴。’”

【译文】子张问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注释】⑴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诗句,引在这里,很难解释。程颐说是“错简”(别章的文句,因为书页次序错了,误在

此处),但无证据。我这里姑且依朱熹《集注》的解释而意译之。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⑴;虽多,亦奚以为⑵?”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

【注释】⑴不能专对——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这便叫做“受命不受辞”,也就是这里的“专对”。同时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左传》里充满了这种记载),所以诗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⑵亦奚以为——“以”,动词,用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但只跟“奚”、“何”诸字连用,如“何以文为”、“何以伐为”。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⑴。”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

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注释】⑴深厉浅揭——两句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⑴,乘殷之辂⑵,服周之冕⑶,乐则韶、舞⑷。放郑声⑸,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注释】⑴行夏之时——据古史记载,夏朝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旧历

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现象。周朝则以建子之月(旧历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这个虽然在观测天象方面比较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及夏历方便于农业生产。就是在周朝,也有很多国家是仍旧用夏朝历法。⑵乘殷之辂——辂音路,商代的车子,比周代的车子自然朴质些。所以《左传》桓公二年也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⑵服周之冕——周代的礼帽自然又比以前的华美,孔子是不反对礼服的华美的,赞美禹“致美乎黻冕”可见。⑷韶、舞——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⑸放郑声——“郑声”和“郑诗”不同。郑诗指其文辞,郑声指其乐曲。说本明人杨慎《丹铅总録》。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

16.13陈亢⑴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注释】⑴陈亢——亢音刚,gāng,就是陈子禽。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羣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⑴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⑵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道:“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

【注释】⑴《周南》、《召南》——现存《诗经·国风》中。但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周南》、《召南》,乐名也。……有乐有舞焉,学者之事。……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⑵正墙面而立——朱熹云:“言卽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关于学习的名言及解释

关于学习的名言及解释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5.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第11章决策分析

第11章决策分析 一、选择 1. 在实际中,要求完美信息价值(EVPI)(C )调查预测费用才有实际经济价值。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无关 2.完整的决策过程:一是确定目标,二是收集信息,三是提出方案,四是(A ),五是实 施。 A 方案选优 B 分析决策 C 决策环境调查 D 检查 3. 乐观主义决策准则又称为(B ) A max min决策准则 B max max决策准则 C min max决策准则 D Laplace决策准则 4. 决策按问题的性质和条件,可分为四种,下面不属于该类的决策是(D ) A、确定型 B、不确定型C风险型D、战略决策 5.乐观主义决策准则又称为(B ) A、max min决策准则 B、max max决策准则 C、min max决策准则 D、Laplace决策准则 6. 决策的五要素:决策者,可供选择的方案,客观环境,可测知方案的结果,(C ) A 决策目标B信息收集 C 衡量结果的评价标准 D 预测 7. 悲观主义决策准则又称为(a ) A、max min决策准则 B、max max决策准则 C、min max决策准则 D、Laplace决策准则 8. 最大收益期望值(EMV)决策准则中各事件的发生概率是(B ) A不可估算的 B 是可以估算的C是相等的概率D 1 9.在决策树中,决策点用(A )表示。 A □ B ○ C △ D ◇

10.在决策树中,事件点用(B )表示 A □ B ○ C △ D ◇ 二、填空 1. 等可能性决策准则又称(拉普拉斯准则)。 2.决策按内容和层次,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决策按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4.决策按问题性质和条件,可分为(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和(竞争型决策)。 5.决策按时间可划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6.决策按达到的目标分(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7.决策按阶段分为(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策) 8.决策按决策人参与情况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9.每个决策树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决策点)、(事件点)、(树枝)、(树梢)。 10.先验概率也称为(主观概率)。 11.西蒙的名言(管理就是决策) 12.管理过程包括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决定、方案实施、(决策)贯穿了全过程。 13.最小机会损失决策准则也叫(Savage最小最大遗憾决策准则)。 14.最大收益期望值决策准则简称(EMV) 15.最小机会损失期望值决策准则简称(EOL) 16.具有完美信息的收益期望值简称(EPPI) 为(完美信息的价值) =(EPPI-EMV*) 19.同实际的货币值不同,效用值大小是一个(相对数字)。 20.规定如果一个决策者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结局认为无差别的话,则认为两者的效用值(相同)。 21.位于权衡曲线上的解称为(Pareto最优) 22.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

100句经典名言出处及解释

100句经典名言出处及解释 1.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很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方, 而“孝”就是其中之一。“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但这时的“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的、自发的道德观念,还缺乏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要求。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形成了一种“孝”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家会发现《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孔子对他人问“孝”的回答来表达的。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人问“孝”有着不同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的总结,《论语》中关于“孝”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无违”谓之“孝”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死了,以礼葬,以礼

祭。” 这里的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的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无违’应更多的指不改变父亲的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其实“无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 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的“无违”是有针对性的,孔子之所以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特点。孟懿子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嘱咐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既然要学礼, 首先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而当时掌权的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又都有越礼的行为,孔子对此是极为痛心的。当孟懿子问孝时,他正准备在家庙举行祭祀。孔子恐怕孟懿子在祭祀时做出越礼的行为,故回答“无违”。孔子拥护周礼,并终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曾公开宣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当然, 孔子并不是全盘接受周礼,而是对周礼有所损益。所以,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用礼来解释“孝”是不难理解的。孔子认为“孝”的精髓是合乎礼,“孝”是在礼统帅下的“孝”。子女在为父母尽孝道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并且要把礼贯彻至父母生、死、葬、祭的始终。朱熹对此解释为:“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左传》中也说:“孝者礼之始也。” 第二层含义同样是有针对性的, 即孔子希望孟懿子能遵从父亲的意志,学礼、懂礼,能在无违于礼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语文必修1论语名句及解释

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译文: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译文: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做官要始终如一,不肯懈怠,执行政令表里如一,忠心不二。” 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从。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将车马及皮袍衣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引为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劳绩。”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9、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去听,不符合礼的话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11、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译文: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自己想要立身,从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从而使别人通达。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15、子曰:“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论语》中的“孝”文化

《论语》中的“孝”文化 ——试论“孝”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更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本文从《论语》着手,从“孝”的对象及“孝”的行为规范等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孝”文化。 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论“孝”的相关章节来看,“孝”的对象包括个体家庭中的父母,也包括死去的父母、祖先,还包含了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与之相应,《论语》中对不同的“孝”做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的实行“孝道”。具体说来,《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对于父母,“孝”的内容主要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但是,“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孔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也必须“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恃奉父母,如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地规劝,如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要“养”、“敬”,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我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也就是终身孝敬。“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还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他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葬而有礼也是《论语》对孝文化的延伸。 《论语》中“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朝廷里忠于君主(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

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50句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50句 导读:1、“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 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论语》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孔子《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8、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论语》 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论语》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1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13、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论语》14、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论语》15、“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论语》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1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论语》1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1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

语》20、仁者,爱人《论语》2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论语》22、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论语》23、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论语》2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论语》25、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论语》2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2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论语》28、天下之众本在一人《论语》29、政者,正也。《论语》3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31、"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凶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论语》" 3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3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3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论语》35、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论语》3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以温馨的亲情为基础,讲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孝行,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章节,来论述《论语》中所提倡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儒家思想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主张孝悌仁义,而“孝”则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孝”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孝道的言论在《论语》中也占据了不少篇幅。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 “孝”的章节,分析和论述了《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 本文首先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逐章节地解析了不同章节体现的孝道思想;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孝道思想融合到一起,进一步论述了《论语》中所提出的孝道观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一、《论语》中的“孝” (1)尊敬长辈,以礼待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 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应当敬之以礼,不管是父母健在还是已故,都应当以礼相待,不可违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今时的人,认为孝亲就是能养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而人们饲养的犬马也能得到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尊敬父母的思想,为人子女者,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应当尊敬父母,如果不尊敬父母,而只是把父母当作动物一样养着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浅谈《论语》中“孝”的观念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家对“孝”的范畴概念入手,强调了《论语》中的“孝”包含了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醒现代人我们仍然应该重视孝道。同时,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如何尽孝道的具体描述,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孝《论语》孝治敬孝 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把“孝”作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名著《法的精神》里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 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思想界对于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却采取了过度批判的态度。 诚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都被极度地推崇,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控导和利用孝文化,使之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因此受封建主义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当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全面崩溃,新思想新文化大潮汹涌,人们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伦理道德观,孝文化被首先推出来似乎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但我们那种不加分析地把孝文化全看作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彻底否定的态度与结果,显然是有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 不可否认,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其中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变化,但孝本身还是要肯定的。尤其当现在的报纸充斥着子女虐待父母,为遗产于父母兄弟对簿公堂,甚至有杀父轼母的行为,我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读《论语》时重新认识“孝”的重要意

义。 在孔子以“仁”治国的思想中,“孝”起到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论语?学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所谓的“孝”之所以可以成为“仁”的根本,是君子“立本生道“的基础,因为儒家所推崇的“孝”包涵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儒家“孝”的范畴包括人际关系网络有血缘、亲戚、政治、社会四大系统。 孝最初是专指“亲亲”。在原始社会,人类只知其母,“亲亲”即亲母亲而已,由母推母之母。随着个体婚姻制的出现,人类由知其母过渡到兼知其父,父亲随之也成为孝敬的对象。父与母都是孝意识的本源。由此演绎发展,出现两条脉络:一是父脉,一是母脉。父脉和母脉都是人的血缘关系,即为孝的血缘系统。血缘系统是孝的基础。 孝意识缘亲戚关系演延,主要也是两条线:一条是夫党与婆家的关系,另一条则是妻党和岳家的关系,也就是孝的亲戚系统。 缘政治关系演延,主要有三: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这是政治系统。 缘一般的社会关系演延就更多头绪了,或以师为父而尊师,或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100_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3篇精选(最新)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成语典故: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成语典故: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成语典故: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成语典故: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成语典故: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成语典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成语典故:“不识东家丘”的略语。 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成语典故: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精心整理的运筹学重点11.决策论

第十一章 决策论  1.决策过程:1)确定目标;2)建立可行方案;3)方案的评价和选择;4)方案实施  由于决策信息不足,决策者无法知道各自然状态发生的任何信息,因此决策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态度。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冒险精神的人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1)乐观法决策(最大最大准则):从每个策略行取最大值,再从列中再取最大。Max---max策略。  2)悲观法决策(华尔德准则,最大最小准则):从每个策略行取最小值,再从列中再取最大。Min---max策略。  3)折中法决策(郝威茨准则,乐观系数法):用折中系数α算出每个策略的折中值,再选最大的。max策略  max min max{|(1)}i i ij ij h h a a αα=+?  4)等可能性决策(拉普拉斯准则):以全部状态的期望损益值作为决策依据,比折中法更好。缺点是认为各种状态的概率相等,不大现实。  12111 max{ ...}j j mj j j j a a a n n n +++∑∑∑ 5)最小后悔值法:后悔值矩阵中采用Max---min策略  从每个状态(列)找出最大值;用这个最大值减去该列每个策略的效益值,得到后悔值表;在后悔值表中选择每一行中的最大值加入右列;从所有最大后悔值中选择最小的。 3.风险型决策  1)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根据各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每一个策略的期望收益值,并从中选择最大的期望收益值。  2)最小期望损失准则(后悔值):首先构造后悔值矩阵,然后分别计算不同策略的期望机会损失,从中选择最小的一个。  3)全情报价值EVPI(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计算出如果获得这项情报而使决策者的期望收益提高的数额,这个数额称为完全情报的期望值,如果它大于采集情报所花的费用,则采集这一情报是有价值的,否则就得不偿失,因此把EVPI作为采集情报费用的上限。  2)按最大期望收益准则公司应该选择方案1a ,期望收益为32万元。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经典的名句欣赏 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食不语,寝不言。 5、寝不尸,居不容。 6、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7、巧言令色,鲜亦仁!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1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德不孤,必有邻。 15、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6、言必信,行必果。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19、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

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而又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说他自己:“志于学”,是说孔子有志于学,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用在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业小有建树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谓“不怨天,不尤人”,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说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小人看中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1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