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害财产权有哪些行为表现

侵害财产权有哪些行为表现

侵害财产权有哪些行为表现
侵害财产权有哪些行为表现

一、侵害财产权有哪些行为表现

盗窃、诈骗、敲诈勒索、抢劫、抢夺等都属于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行为

根据以上行为相关的司法解释

如果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标准的会被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追究行政责任

二、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财产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上的特定性。

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财产所有权的权能

1、占有

是指所有人对物的实际控制的事实状态。占有权即对所有物加以实际管领或控制的权利。

所有权的占有权既可以由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由他人行使。在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通常把占有分成不同的种类,以区分不同的占有状态。

第一、所有人占有和非所有人占有。所有人占有即所有人在行使所有权过程中亲自控制自己的财产。非所有人占有则指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实际控制和管领所有物。

第二、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这是对非所有人占有的进一步分类。合法占有是指基于法律的规定或所有人的意志而享有的占有权利。非法占有则指无合法依据亦未取得所有人同意的占有。

第三、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这是对非法占有的再分类。善意占有是指非法占有人在占有时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其占有为非法。恶意占有则指非法占有人在占有时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占有为非法。

2、使用

使用权是指依照物的属性及用途对物进行利用从而实现权利人利益的权利。所有人对物的使用是所有权存在的基本目的,人们通过对物的使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所有人在法律上享有当然的使用权,另外,使用权也可依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意思移转给非所有人享有。

3、收益

收益是指民事主体通过合法途径收取物所生的物质利益。收益权即民事主体收取物所生利益的权利。在民法上,物所生利益主要指物的孳息。孳息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两类。天然孳息是指因物的自然属性而生之物,如母牛所生牛仔;法定

孳息是指依一定的法律关系而生之利益,如股票的股息。天然孳息在没有与原物分离之前,由原物所有人所有;法定孳息的取得则需依据一定的法律规定进行。

4、处分

处分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处置物的权利。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是指通过一定的事实行为对物进行处置,如消费、加工、改造、毁损等。法律上的处分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改变物的权利状态。如转让、租借等。

处分权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是决定物之命运的一项权能。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处分权均由所有人来行使,但在特殊情况下,处分权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和所有人的意志而与所有权分离。如国有企业依法处分国有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一起构成了所有权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占有、使用、收益、处分都能够且经常地与所有人发生分离,而所有人仍不丧失对于财产的所有权。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作为 行为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是不当为而为。 (一)特征: 1、有形性——表现为人的一系列积极的身体举动 作为犯罪,在客观上必然通过一定的身体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因而具有有形性。 问题:思想、言论能否治罪 中国古代有腹诽罪,即对法令有不同看法而心怀不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习谤。《汉书食货志》:御史大夫张汤与大农令颜异郁崇,张汤奏称颜异“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载:马尔西亚斯做梦他割断了狄欧尼西乌斯的咽喉,狄欧尼西乌斯因此把他处死,说他如果白天不这样想夜里就不会做这样的梦。 思想不能构成行为犯罪,主要是因为思想属于人的主观认识的范畴,一定的思想只有行诸于外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使一定的社会关系受到危害。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无论多么邪恶或反动,只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之中,思想就不会成为现实,因而不能作为犯罪来追究。更何况,由于思想本身是无形的,如果允许追究人的思想倾向,必然失去确定的法律标准,从而导致专政。因此,刑法只调整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追究人的内在思想,已成为现代刑法的一条原则。 言论(包括言语与文字)与思想已经有所区别,言论当然包含一定思想,但言论本身已经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思想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客观存在形式。因此,言论作为表达思想、表明主观意图的外在活动之一,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言论作为一种行为,也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但在民主国家,言论自由是基本的公民权利,因此,言论构成犯罪应该是严格限制的。我国刑法中,只是把那些具有相当程文艺报社会危害的言论规定为某些犯罪的实行行为或实行行为中的一部分。 2、违法性——行为人实施的积极的身体举动是刑法所禁止的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以“麦道夫诈骗案”为例一、事件简述 伯纳德·麦道夫是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多年来,他一直是华尔街最炙手可热的“投资专家”之一。他以高额资金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者不断注资,以新获得的收入偿付之前的投资利息,形成资金流。这个骗局维持多年,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他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才向两个儿子,也是其公司高管坦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二、事件本质 “麦道夫诈骗案”所采取的诈骗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仅仅就是“庞氏骗局”的另一种应用。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在中国又称为“非法集资”,是层压式推销方式的一种,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而所赚的钱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而非公司本身透过业务所赚的钱。投资者通过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付钱,以支付上线投资者,通常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骗局泡沫爆破时,最下线的投资者便会蒙受金钱损失。 庞氏骗局虽然应用手段多样,但本质上还是有不少的共性特征: (1)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 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如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但他非常强调“投资必赚,绝无亏损”。但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2)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特征 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骗子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

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为对象的科学和艺术。 A.健康相关行为 B.健康 C.疾病 D.环境 E.教育 2.健康教育学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A.健康教育 B.健康促进 C.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D.健康与教育 E.健康传播 3.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占()。 A.68% B.58% C.48% D.38% E.28% 4.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A.提供健康的信息 B.获取健康的知识 C.营造健康的氛围 D.树立健康的态度 E.养成健康的行为 5.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包括() A.倡导、増权、教育 D.教育、増权、协调 C.倡导、増权、协调 D.参与、増权、协调 E.参与、倡导、协调 6.人类的最基本的生物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A.人的摄食行为 B.人的适应行为 C.人的目的行为 D.人的求知行为 E.人的本能行为 7.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 A.行为的获得性和可塑性 B.行为的好奇性 C.追求刺激行为 D.求知行为 E.本能行为 8.当被告知有病时,为尽快恢复健康而主动获得治疗的行为,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A.预防行为 B.疾病行为 C.保健行为 D.病人行为 E.预警行为 9.下列哪项不是危害健康的行为() A.致病性行为 B.不良生活习惯 C.高危险行为 D.不良疾病行为 E.预警行为 10.A型行为模式与下列哪项疾病关系最密切() A.冠心病 B.恶性肿瘤 C.糖尿病 D.高血压 E.心理障碍 11.危害健康行为中,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行为是() A.致病性行为模式 B.不良生活方式 C.违规行为 D.不良疾病行为 E.预警行为 12.医务人员都明白吸烟是有害健康的,而他们中的部分成员仍然存在吸烟行为的情况被称为() A.认知不协调现象 B.不良生活方式 C.以认知为基础的行为模式 D.社会性行为表现 E.需求和需要动因现象 13.刘先生,某公司职员,每次驾车时都注意使用安全带,该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基本健康行为 B.预警行为 C.保健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14.在一项控烟健康教育项目中,研究人员运用生态学理论模式设计戒烟干预策略时,除了关注个体健康观念和知识、戒烟行为,还应关注对象的() A.基本健康行为和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B.家庭成员、单位同事、领导的避害行为和保健行为 C.单位关于控烟的规章制度和同事、领导的吸烟行为 D.吸烟的形成过程和对控烟的态度 D.家庭成员、朋友、同学、同事、领导,以及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 15.整合行为模式的构建要素除了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外,其他要素有() A.信息、动机和行为技能 B.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C.个人性格和行为特征 D.性别和年龄 E.执行行为的知识和技能、行为特点、环境因素和习惯 16.下列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中,不属于其构建要素的是() A.行为态度 B.主观规范 C.感知行为控制 D.行为的知识和技能 E.行为意向 17.理性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均认为下列哪一个构建要素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和行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据研究,世界上由吸烟引起的癌症占 答案:30% 2、体内乙醇含量达到多少 ml 时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精神失控? 答案:50~100 3、下列哪项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答案: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4、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答案:75% 5、2008 年我国城市疾病死亡率排首位的疾病是: 答案:恶性肿瘤 6、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答案:长期稳定的习惯、对个人和(或)他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危

害、后天形成的习惯 7、危害健康的习惯性行为包括: 答案:饮食偏好、少量吸烟、喜静不喜动、大量饮酒 8、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答案: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积极的休息 9、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答案: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冠心病 10、健康四大基石包括 答案: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第2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天生就是给人吃的,营养最全面: 答案:母乳 2、哪种营养素是体内氨的唯一来源? 答案:蛋白质 3、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答案:葡萄糖 4、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是 答案:脂类 5、缺乏时可导致食欲减退、性成熟障碍等症状的是 答案:锌 6、三大营养物质通常是指 答案:蛋白质、糖类、脂类 7、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答案:缬氨酸 8、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 答案:薯类、谷类 9、属于体内微量元素的是 答案:铁、铜、碘 10、关于维生素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第一个发现并正式全名的维生素、缺乏时可导致夜盲症、胡萝卜、鱼肝油中含量较多、过量摄入会中毒

论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论刑法上的危危害行为 第一章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甲女和乙男是夫妻,得知丈夫有外遇后,特意给他买一双旱冰鞋,期盼丈夫在运动时摔伤。之后,某一天乙男在穿旱冰鞋运动时不慎摔成重伤问: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的理论说明此案。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甲女送乙男一双旱冰鞋属于一种社会的正常交往行为,而无论其送鞋时的主观状态是什么样的。对于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刑法中禁止的危害的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犯的紧迫的,现实危险性,而且必须是社会生活所不允许的行为,甲女送丈夫旱冰鞋的行为属于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属于刑法上禁止的危险行为,因此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第二,既然甲女的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甲的行为与乙重伤之间也就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乙的重伤是自己在滑旱冰时不小心而导致的,重伤的结果应当由乙自己来承担即乙自我担责。 1 2016厚大讲义《刘凤科讲刑法之真题卷》第14页。

第三,尽管甲女在送乙旱冰鞋时期盼甲在滑旱冰时摔伤,具有伤害甲的犯意,但是甲女并没有具体实施伤害乙的危害行为,人不能因为思想而治罪,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第四,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要求行为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在本案中甲没有实施法律所禁止的危害行为,因此甲的行为既不构成故意犯罪也不构成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章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述 之核心部分。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的主要内容,而危害行为是犯罪的实体或核心的缘故”2。但是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概念这一基本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科学地界定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对于深入研究刑法行为理论以及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均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修订版,第155页。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刘宗亮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研究,却属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地带。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刑法理论对于行为概念的层次缺失,导致了危害行为与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以及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等概念纠缠不清,随之建立的犯罪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狭义共犯人的处罚依据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应当对危害行为概念进行重新剖析,以期对我国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剖析刑法中危害行为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没有将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关于行为概念的表达,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指的就是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即使是在危害行为这个层次的行为概念,也众说纷纭。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把它作为犯罪的同义语使用,如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使用的行为;有时把它看作纯粹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它仅指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危害行为,即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行为是表现于外,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

作。坚持危害行为的这一特征,对于防止惩罚思想的错误做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意识和意志,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刑法规定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目的在于调整这类行为,避免社会遭受危害。如果不是由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举止,刑法是不可能起到调整作用的。因为刑法要最终达到调整目的,只能通过调节行为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间接影响其实施的身体举止。所以,缺乏人的意思的身体动静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危害行为。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刑法中行为的研究只着眼于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要素的危害行为,认为危害行为自然是刑法中行为最重要的部分。通说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核心。任何犯罪都表现为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犯罪构成四个方面中其他构成要件,都是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的事实特征,它们都以危害行为作为基本依托,并且围绕着危害行为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没有危害行为,其他构成要件也就失去了表明的对象。以上通说观点主要存在两处矛盾其一,既然危害行为是身体动静,就应该是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性行为,怎么会是作为规范形式存在的一切犯罪构成的核心呢?危害行为如果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一个要素,在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中,它应该是与客体、主体、主观要件中要素居于同一序列的位置,并且在功能上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各自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样危害行为中就不能包含意识要素,因为这会与犯罪主观要素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之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概念: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其有三方面特征。 危害行为特征与危害行为关系特征内容 有体性外在(客观)特征人的身体动静、外在举动,包括借助自然力、工具等有意性内在(主观)特征人的有意识活动,是人意志支配下的产物 有害性社会(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行为侵害法律(刑法)保护的权益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1.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本人的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而其更多的涉及到的是不作为这一方面,即行政不作为。偶尔会在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某某把xx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告上法庭,因其行政不作为的的做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监察部门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农民工等群体在遇到劳动、劳资纠纷的时候依法行使其法定义务,与雇主进行磋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而被告上法庭的往往不积极行使其义务,作为负有积极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义务的行政机关来讲,懈怠、推卸、拒绝履行依法应尽的法定职责都将构成违法不作为。 另外,多年以来,在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的所有要求与规定中,并没有贯穿“权力即责任”的基本原则与理念。责任是一种负责任的法定状态,违法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鲜有某官员因某事故“引咎辞职”的消息,常常是某某官员因某事故发生不久调离原岗位而在另一岗位出现。 行政不作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应当包括作为义务的存在,作为之可能性和程序上的逾期不为等三个特殊要件。 (1)作为义务:行政不作为构成的前提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必须以作为义务为前提,无作为义务的存在则无行政不作为。但是,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又是有着特定含义的,且必须基于特定的条件才能产生。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依法应为一定行政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也就是说,这种义务必须是一种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且必须是一种现实的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行政不作为中的作为义务来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答案完整版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 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智慧树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2018知到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答案章测试答案需要完整版满分答案搜索薇芯松丛号【选修宝】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卫生部2004年10月12日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约为 A. 5% B. 7% C. 9% D. 11% E. 13% 2 某人的身高176cm,体重82kg,其体重指数是 A. B. C. D. E.

3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60% E. 60%~70% 4 关于肥胖的危害,的是 A. 肥胖影响形体美观 B. 影响工作和学习 C. 易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 D. 易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E. 易引起肝胆病变 5 减肥时,饮食方面应做到 A. 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 B. 禁止主食摄入 C. 早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D. 少食多餐 E. 禁止摄入肉类 6 与肥胖发生关系密切的因素有 A. 遗传 B. 多食 C. 饮食结构 D. 饮食习惯 E. 运动 7 减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升新陈代谢水平,主要方法有 A. 饥饿疗法 B. 少食多餐 C. 早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D. 摄入适量蛋白质 E. 摄入膳食纤维 8 减肥者可以通过服用食欲抑制剂芬氟拉明,减少能量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 A. T B. F 9 过度肥胖者可以通过利尿药“速尿”、泻下药“大黄”等减轻体重。 A. T B. F 10 有氧运动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有

浅析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浅析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浅析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1103班 姓名:谢晓宇 学号:1103010301 摘要: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客观法益侵害性,而且也要把人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 关键词:刑法危害行为首要因素 一、现有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没有将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类.关于行为概念的表达,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指的就是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即使是在“危害行为”这个层次的行为概念,也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危害行为”,或称为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二种认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即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第三种认为“危害行为”,在这里专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4}。 第四种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第五种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思决定所支配的违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规范的身体动静。 第六种认为“危害行为”指的是由行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观上违反刑法禁止规范或命令规范的身体动静。 我认为犯罪客观要件的首要内容是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危害行为在犯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危害行为是指行

健康教育学复习题(含答案)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增加的原因(不良健康行为)。 1)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2)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和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核心问题。 健康: 身体的、精神的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 是通过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 2)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的健康 3)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4)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5)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社会动员: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 2)倡导与游说 3)协调 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1)多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动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3、在健康促进中,政府的角色 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极具凝聚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完成促进健康的使命的。重新认识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战略方向。 4、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的关系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其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5、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管理工作的核心 组织管理一般程序为: 计划、组织、用人、指导和控制五步骤。 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手段是行政干预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新闻0801 李锋0812030134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客观活动。 危害行为具有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三个特征,同时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刑法理论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所有的危害行为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 在我国以行为人是否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为标准,可以将危害行为分为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具有形式和实质的规定性,在形式上,是指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具体构成要件(具体的犯罪类型)的行为;在实质上,是指具有侵害各种具体的构成要件中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如果行为本身不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即使偶然引起了法益侵害的结果也不是实行行为。例如,为了杀人而劝被害人去乘飞机,飞机在空中碰到一只大鸟而失事,或者为了杀人而劝被害人在树林中散步,被害人真的被雷电击死等等,就都不属于故意杀人罪中的实行行为, 预备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为犯罪实行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相比,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可能是另一犯罪中的预备行为,例如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行为,盗窃枪支仅仅是杀人行为的预备行为,但对于盗窃枪支罪而言又是实行行为。 (二)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 以行为人是否亲自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为标准,可以将危害行为分为直接行为与间接行为。 直接行为是指行为人亲自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亲自实施,并非仅仅限于行为人不利用工具而是直接运用自身的身体动静这种物理运动,利用自然力、凶器等物理力或者动物的力量等无人类生命力的力量作为工具而实施的行为,也属于直接行为。 间接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作为工具或者道具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人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不负刑事责任的人,通过引起错误、利用陷于错误的状态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或者强迫他人而为自己实行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从广义上来看,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都属于间接行为。而且,有些间接行为由于法律的特殊规定而变为直接行为。例如资助恐怖活动罪,资助行为本身是非直接的实行行为,而属帮助行为,但是由于刑法的特殊规定而变为一种直接的实行行为。 (三)单独行为、同时行为与共同行为 刑法分则规定的个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一般都是单独犯既遂犯模式。现实中是否真正由单个人实施犯行独立完成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存在不同情形:单独行为,即是指行为人单独一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罪构成要件行为而独立完成犯罪的情形。同时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缺乏通谋的情形下偶然地同时

健康教育学复习题(含答案).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增加的原因(不良健康行为。 1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2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和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健康 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核心问题。 健康:身体的、精神的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是通过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 2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的健康 3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4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5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 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社会动员: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 2倡导与游说 3协调 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1多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动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3、在健康促进中,政府的角色 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极具凝聚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完成促进健康的使命的。重新认识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战略方向。 4、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的关系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其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5、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管理工作的核心 组织管理一般程序为:计划、组织、用人、指导和控制五步骤。 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手段是行政干预

中央电大 本科 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1)

1、犯罪构成 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客体。 2、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3、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4、洗钱罪 一般主体(单位或个人)明知是毒品、走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隐瞒其收益性质和来源的行为。 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行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盗窃罪定罪处罚。 8、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投标人和招标人。 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伤害故意,对死亡结果过失。故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故意的内容不同。 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抢劫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方便实施渎职行为和的玩忽职守渎职财产。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A遗弃罪 B 抢劫罪C故意杀人罪D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 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聋人B哑巴人C盲人D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A杀人罪B交通肇事罪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抓过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A抢劫罪B抢夺罪C诈骗罪D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A中国公民B外国公民C无国籍人D反动组织 1、何为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何?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3分) 构成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5分) 2、何为累犯?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累犯应如何处罚?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3分)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有: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2)前罪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所判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3分)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2分)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是什么? (1)直接客体不同,后者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前者除财物所有权外,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3分)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作为不作为”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投资学1301 李幸果1306100114 摘要: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的最核心要素。而危害行为有多种多样,理论上刑法根据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与“不作为”。 一、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积极的活动实施违反禁止性刑法规范的危害行为,即“不当为 而为之”,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刑法中有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以“作为”形式实施,而且对于许多犯罪而言,只能以作为形式实施。作为具有如下特征: (一)表现为积极的身体活动。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1.作为只能表现为身体的积极活动,比如强奸,抢劫,诈骗等这些活动都是积极的,而不可能是身体的消极的静止活动。但是这不表示积极的身体活动就是作为。2.作为通常是由人的一系列积极的身体活动组成的,而不是限于个别动作或者活动环节。如开枪杀人的行为,包括接近被害人、抽出并举起枪支、瞄准目标、扣动扳机等等。这些行为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解成多个行为的。因此作为必须是在犯罪意识支配下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积极身体活动。(二)直接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即法律禁止做而去做,只有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时才成为作为。刑法中设立的犯罪构成的内容,多数属于禁止性刑法规范。 (三)作为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具体有以下五种主要实施方式: 1、利用自己的身体直接实施的作为。这是常见的实施方式,这种作为可以表现为四肢甚 至五官的活动。四肢的行为包括拳打脚踢、绘制淫秽书画,五官的行为则包括发表谈话侮辱诋毁他人等。 2、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指利用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而产生的行为。例如放火、决水 等。 3、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这种行为方式是作为犯罪最常见的行为方式。犯罪工具 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刀枪棍棒,伪造证件等普通物质性工具,以及计算机及其技术、无线电通讯设备等高科技工具。 4、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这是指人通过对动物直接施加一定的影响而侵害刑法所保护的 法益的行为。现实中,往往表现为唆使恶狗咬伤他人、利用攻击性毒蛇杀害他人等驱使动物实施犯罪的情形。 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这里是指行为人通过支配将他人作为工具或者道具加以利用而 实施的危害行为。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如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贩卖毒品;通过引起错误、利用陷于错误的状态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如医生利用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或者强迫他人实施危害行为,如用枪指着他人强迫其伪造公文。这种情形在理论上称为间接正犯,而被利用直接实施侵害行为的人则是间接正犯实施犯罪的工具。

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对策

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对策 张建敏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给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克服,必然进一步败坏风气、涣散人心,削弱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近年来,部队官兵反对形式主义的呼声和愿望日益强烈,各级领导机关对形式主义的严重危害引起了高度的警觉,然而形式主义仍然无处不在,在一些单位甚至愈演愈烈,泛滥成灾。因此,认清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研究克服形式主义的对策,已经成为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部队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根源 形式主义集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名利思想于一身,当前部队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弄虚作假,不求实效。形式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有的单位开展大型活动,既不认真领会上级指示精神,也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为寻求“轰动效应”,在准备工作不充分、官兵思想不够统一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层层鼓动、全面铺开,重形式、轻实效;有的抓工作,满足于开会布臵了,领导强调了,要求也提了,至于工作是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则全然不闻不问,只做上篇文章、忽视下篇文章;有的哗众取宠,欺上瞒下,如有的基层连队应付上级组织的农副业生产检查,借用地方老百姓的猪放养猪圈,该换季的蔬菜不换季,只求检查过得了关,至于广大官兵满意不满意、经济效益如何完全不当一回事。 2、好大喜功,欺上瞒下。有的在领导面前,不报实情、不讲真话,报喜藏忧,讲成绩夸夸其谈,长篇大论,讲问题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一味取悦领导,把领导的喜好做为行事的准则,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 刑法中“危害行为”之探析 刘宗亮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危害行为”的研究,却属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地带。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刑法理论对于行为概念的层次缺失,导致了”危害行为“与刑法中一般意义的行为、犯罪行为以及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等概念纠缠不清,随之建立的犯罪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狭义共犯人的处罚依据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应当对”危害行为“概念进行重新剖析,以期对我国刑法中的行为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剖析:刑法中“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而没有将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关于行为概念的表达,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中的”行为“指的就是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危害行为“。即使是在”危害行为“这个层次的行为概念,也众说纷纭。 在我国刑法中,行为一词具有多种含义,有时把它作为犯罪的同义语使用,如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使用的行为;有时把它看作纯粹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精神病人

的行为;有时它仅指在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如刑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危害行为,即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 行为是表现于外,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也是如此。危害行为的身体活动既包括举动,也包括静止。人的身体举止不限于四肢的举动,还包括诸如以目示、语言教唆、默示等有意义的动作。坚持危害行为的这一特征,对于防止惩罚思想的错误做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意识和意志,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刑法规定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目的在于调整这类行为,避免社会遭受危害。如果不是由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举止,刑法是不可能起到调整作用的。因为刑法要最终达到调整目的,只能通过调节行为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间接影响其实施的身体举止。所以,缺乏人的意思的身体动静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危害行为。 传统的研究思路对刑法中行为的研究只着眼于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要素的危害行为,认为危害行为自然是刑法中行为最重要的部分。通说认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核心。任何犯罪都表现为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犯罪构成四个方面中其他构成要件,都是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的事实特征,它们都以危害行为作为基本依托,并且围绕着

危害的行为及表现形式

危害的行为及表现形式 ——以“安然事件”为例 一. 引言 安然公司曾经创造了一系列企业神话,似乎又在一夜之间从辉煌的巅峰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许多人用“成也安然,败也安然”来概括安然的生命轨迹,但这种概括最多只是一个结果,而把企业终结的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隐藏起来。安然如何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迹成为的能源巨擘,一代巨擘又如何土崩瓦解,其成功与失败的偶然与必然性相互交织,隐匿于其中危害层层累积,最终爆发。安然的终结将注定在美国的经济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对于其危害的反思的意思将远远大于事件本身。 二.“安然”简述 安然(Enron)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巨头公司之一,其收入自1996年的133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8亿美元,总市值达700亿美元,在200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7位。而自2001年10月中旬该公司宣布巨额季度亏损和可疑的资产负债表后,投资者对其信心一落千丈,其股价一度下落,跌至每股不足1美元,成为震撼全球股市的财务欺诈案件。 三.安然事件的危害行为 (一)会计欺诈和违规会计手法 安然公司使用各种会计手法,掩盖,分散,美化其公司业绩报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其危害的本质是寻找会计准则的各种漏洞见缝插针地转移资本负债的各种不良项目,从而使其报表呈现出稳固可靠的公司发展假象。具体的会计手法总结如下: (1)掩盖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理财) 公司为了转移债务和有关的财产而组建特殊目的实体。公司借助特殊目的实体借贷资金,但是开办公司的账簿却不予反映,而是使用所谓的“综合性租赁”。 (2)掩盖不良资产为了营造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给投资人以信心,安然将一些业绩很差的资产,转让给特殊目的实体,这些资产在市场上不断贬值,但是安然账簿上的资产价值并没有什么变化,外部投资人很难从其财务报告以及资产

__行为与健康(含答案)

第三章行为与健康复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有人爱吸烟,又害怕得肺癌”属于的动机冲突是( D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重趋避式冲突 D.趋避式冲突 2.健康相关行为是( B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C.促进健康的行为D.危害健康的行为3.人觉察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去医院看病( D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4.身残志坚,积极康复属于 ( A ) A.病人角色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5. 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的行为表现是(C)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6.发生地震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带属于( A ) A.预警行为B.日常健康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保健行为 7.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是(A)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8. 儿童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B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9. 乘车系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10.小学生每年体检属于( B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11. 某人多次体检血压正常,却总是怀疑自己有高血压,这是一种(B) A.致病行为模式B.不良疾病行为C.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D.预警行为 12.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等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C ) A.保健行为 B.预警行为 C.日常健康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 E.遵医行为 13. 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要素中,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是(B) A.行为主体 B.行为客体 C.行为手段 D.行为结果 E.行为环境 14. 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提出的体现行为基本含义的S模式是(B) A.R—S—O B.S—O—R C.O—S—R D.R—O—S E. S-R-O 15.讳疾忌医属于( D ) A.不良生活方式 B.A型行为模式 C.致病行为模式 D.不良疾病行为 16. 知信行模式中强调的关键步骤是( C ) A.知识的传播B.知识的吸收C.信念的形成D.行为的养成E.技能的掌握17. 有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客观性 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不能以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否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其假设存在而存在。比如,行为人轻伤被害人,但碰巧被害人为血友病患者,致使其流血不止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以行为人不知被害人是血友病患者,认为其行为不会导致被害人死亡而否定轻伤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那种认为只有在罪过支配下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锁链”,一现象是某一现象的结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现象的原因,换言之,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在现象普遍联系的整个链条中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要确定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必须把其中的一对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孤立的考察它们,也就是说,只有抓住整个链条中的某一特定环节,才能具体的考察这一对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即谁为原因,谁为结果。至于哪一对现象需要抽出被研究,则要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因为刑法中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要解决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所以此处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合法行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种结果并不属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范畴。 三、时间序列性 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是指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结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存在。因此,作为原因的危害行为的实施,必定先于作为结果的危害结果的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