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师子贤论师造,洛桑彭措法师译本)(观清法师校勘错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师子贤论师造,洛桑彭措法师译本)(观清法师校勘错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释

弥勒菩萨造颂

狮子贤论师注释

印度语:阿比萨玛雅阿勒嘎热那玛战佳巴热摩达厄巴哈诃扎哲德

汉语: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释

{序品第一}

[甲一论前义]

[乙二解敬礼]

顶礼一切诸佛菩萨!

现证庄严论释卷一

今于般若波罗密,彼中文品所庄严,

一切庄严成就师,为作注释恭敬礼。

贪利有情成大贪,圣者无著救怙主,

弥勒尊前亲听闻,著述本论广注疏。

众生亲人天亲尊,以自胜解立主要,

一切所知唯心现,以此而作注释论。

属于圣者之种类,虽然获证诸解脱,

由见所作皆非作,住于中观获智慧;

此后所出解脱军,已经住于信心地,

未获无边论究竟,随顺自意作诸说;

如是智者虽解说,由于未全获通达,

犹如此论无边论,谁能获得甚稀有,

是中最极难通达,此甚深道根本见,

由依于佛而通达,诸善巧者分别慧,

此皆非我所行境,但由福德力增上,

为修行故于自他,欲作利益欢喜释。

与圣者弥勒自己殊胜行境相顺,极广开示各各自明之慧,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生极大信心,此为获得一切善法最主要原因;于此般若波罗密多决定受持己,则知佛母《般若经》,比余一切功德宝更为殊胜,为出生一切功德之根本,为通达此经之义,令心生信心、欢喜之故,于此首先显示般若佛母具何功德,并作顶礼:

{序品第一}

[甲二释正论]

[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

诸求声闻寂灭,一切智性,凡于顺解脱,能作得者;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能为众生利益,诸道智性,若饶益世间,使成就者;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能仁正等诸身,一切种智,于种种一切,彼宣说者;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声闻菩萨众会,究竟大觉,诸圣众之母,于此赞礼!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此颂中讲,此般若具极为殊胜广大性,由听闻此语,诸随信行者,立断疑惑,速生信心。诸随法行者,则能完全了知,诸法远离一、多之性等理,基、道及诸相无生,由偈颂义,见般若佛母无有损害,般若波罗密多,具一切种智等三智性,若欲成就佛果等果,毫无疑问,于此三有性必作受持,由此而引生坚固信心。

于此极生信心已,欲获得此诸功德二种士夫,亦须依赖此,及依此诸种教法,全部受持,从而于此中诸义,极作恭敬。

由此由闻所生等慧出生次第,获得殊胜圣果,由此也可了知,于佛母生殊胜信心,为获得一切善果主要原因。

一切种智性三,摄为八义,此也是般若波罗密多,由如是宣讲,则令义圆满,由心知此已,以一切种智性三之门,而赞叹佛母般若波罗密多。

声闻及此所摄诸类,唯略求解脱,由此增上,合为同一次第而显示的缘觉,诸求涅槃类者,由完全通达基位法一切无生,能令获得具蕴、离蕴二种涅槃。

诸菩萨尽轮回际,而恒利有情,由现证诸道一切无生性,而作无量有情义利。

由决定一切相无生者,具正等圆满大觉身,是具瑜伽自在诸主要者,由对治行,而无余旋转一切法轮,佛于声闻等众圆满转此法轮,为修行成就故于此佛母顶礼。

由顶礼赞叹已,那么《现证庄严论》,于基位、对治、诸相中属哪一类摄。如第一类者,则精进成无义利,此般若波罗密多外,于具相论外所未说之基者,则没有出生;如第二类者,为摄唯诸相清净法故,未摄遍行烦恼法,此为何种对治,则成不决定;若如第三者,唯为摄基相无有故,则不证法义,毫无所说故,成无意义。此是不是为余想呢?

当然不是,何以故,声闻、缘觉、菩萨、无上大觉诸类,如其次第一切种智性三,可摄收无边现观,唯此三类即皆可摄尽故,此如《中品般若》中所讲:“善观,一切智性者,为诸声闻缘觉;道智性者,为诸菩萨;一切种智性者,为如来、阿罗汉、正真圆满大觉。世尊,何以故,一切智性,诸声闻、缘觉贤善。善现,一切者,内外诸法,尽其所有,唯此而已,如是之故,诸声闻、缘觉智道,非是一切,亦非是一切相;如是诸声闻缘觉,为一切智性。世尊,何以故,道相智性,诸菩萨贤善。善现,诸菩萨者,不管声闻道,独觉道,还是佛道,令此一切道出生,了知一切道,由是圆满所作,成办诸道,诸愿道未圆满,诸有情未完全成熟,诸佛刹土未完全净治间,则不现证清净边际,如是诸菩萨为道智性。世尊,何以故,一切种智性,如来、阿罗汉、正真圆满大觉贤善。善现,一切征相等法,一切所说诸相,特征,如来全部正知,如是如来为一切种智性。”

如是从略摄中所讲,欲学声闻地者等,于广般若中亦作广大开示。此中一切智性者,于色等法上,由依无常等,而断除我愚。道智性者,决定出生一切乘,由依实性无作,而度化有情等。一切种智性者,由依一切法无生,而恒利益如虚空际有情,通达清净边际,断除习气相续。

如此《现证庄严论》,由摄一切事、对治,诸相等,圆满合一显示现观,如是宣示极为如理。

是否是于智慧下劣有情,以及世尊为利于广、中、略三者各具信有情,由大悲心,于佛母般若,及此中八种现观次第,而令般若波罗密多无边义显明而著此论呢?

世尊为令圣者未成佛者而获成佛,为息于此经义疑惑故,为有疑者入此经故,而著释论,与所为及所为之所为、结合、答难而讲说故。

[甲二]

[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

[丙一论所为义]

一切种智者,为诸佛之道,由一切现观为例,而作修习,世尊由三不思议神变等,于无边有情随行显示,此即三种般若中所讲,此所讲内容,为能讲、所讲,方便及修行方便法等结合而开示,一切外道及内道弟子中修习离贪等者,由于未修一切法无我由闻所成慧次第等,于此般若义不能完全领受。

诸菩萨为圆满成就自他二利故,由依一切无所得,能出生极为明显真实觉受,由此善妙习气中所生正念智慧,于般若经义无余现证八种体性,由善住菩提心及布施等行,能够现证行于法界现观相地欢喜地等现证次第,为于一切相能作,此为所为之所为。观前所欲般若波罗密多义,菩提心及修行等性相,令诸所化有情很容易地通达,此为著述此论所为旨趣。

由如是结合等,为令所化有情容易现证故,于论中义更作注释,毫无错杂而讲,令易通达,归章成颂,而决择诸经及广般若等。

[甲二]

[乙二]

[丙二全论总义]

[丁一略标论体]

[戊一标能所释]

[戊二标能释数]

[乙二]

[丙二]

[丁二随标广释]

[戊一广释三智体]

[初明一切相智]

[三明一切智]

[甲二]

[乙二]

[丙二]

[丁二]

[戊二广释四加行体]

[二释顶加行体]

[三释渐次加行体]

[甲二]

[乙二]

[丙二]

[丁二]

[戊三广释法身体]

此中初二颂是摄为八法而略开示,后十三颂是摄诸义而广开示,由广略开示而成善说。

摄略二颂之义者,作论者发心为利他故,由此发心,而作无边释论。此处讲发心等,是否与后边有重复呢?当然没有。

由开示略义后,由知大菩提为菩萨欲获之果,故需生欲获一切种智之心,故首先以宣讲一切种智摄颂门而讲。

{一切相智品第二}

[甲二]

[乙二]

[丙三全论文义]

[丁一广释三智]

[戊一释所求一切相智]

[己一释为求一切相智所发誓愿]

此颂文义,是显获证成佛,是为利益他人,于所有劫中,精勤而作。发心为利他有情,而欲证圆满菩提,就体性此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二种。

欲证圆满菩提之心,是于欲乐善法心中所生,此发心是否显示,从极为殊胜心境中所生,如是则见有发心者,仍有实执,但此中欲乐于善法之相,有近于义利者,是为显示生菩提心之因果,由所求义利,菩萨一切善法全部皆得增盛,为令了知此故,依最近义而作安立,故无过失。

同一相者发愿成办义利,而欲证圆满菩提,由此发起行菩提心,由此文则显示,为令了知,诸菩萨皆有发起愿心。

所欲何事,由何义利而发心,所获圆满菩提者为何,利他为何者:

如此颂所讲,三种般若经中讲,智慧波罗密多及布施等者,应施与一切有情,布施者、受施者及施物等,应以皆无所缘而作,了知义利,如众生善根令入涅槃,于具悭贪有情等,而令作布施等,然后令修般若波罗密多。如此中详示,与此经不相违背,以摄略及广示门,而开示圆满正觉菩提及利有情。

如上所讲,发心为利一切有情故,而愿证圆满大菩提,由令知此而于此宣说。大经中显示诸义而令修习者,若皆于此开示,实恐太多,故不多述。

由讲发心所缘及自性等,于此欲广分别者,有二十二种喻。此如颂文:

如此中所说,愿欲心、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方便善巧、大愿、力、智、神通、福德、智慧、三十七道品、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法乐、独趣一道并法身具足,如其次第,相配于地、纯金、新月、火、大宝藏、出生大宝处的宝源、大海、金刚、须弥山王、药、善知识、如意宝、太阳、讲经说法的美妙音、帝王、库藏、大路、乘骑、喷泉或无尽流、乐闻妙歌、长河、云等二十二种喻。

如地者,此菩提心,为一切善法根本核心。

纯金者,直至成佛中间,此心永不变异。

如新月者,此菩提心能令一切善法向上增盛圆满;

如火者,此菩提心能烧尽一切种智三种障碍柴薪也;

如宝藏者,即布施波罗密,能满足一切众生愿望也;

宝源者,即持戒波罗密,为功德如意宝真实所依;

大海者,即忍辱波罗密,一切不乐违意全部流降而不动不变;

金刚者,信心坚固,永不变异,不可分割;

须弥山王,即禅定波罗密,心缘所缘,永不散乱,不动如山;

如药者,能够息除烦恼障、所知障等一切疾病;

善知识者,现前永不舍弃利益有情事业;

如意宝,随其所愿,一切果报皆能成就;

太阳,能够圆满成熟一切众生;

美音,随众生欲乐讲经说法,令皆满足;

帝王,具有无碍大力,能够成办一切利生事业;

库藏,福德智慧,已多积集,犹如库藏;

大路,一切圣者全部随行,而随善逝也;

乘骑,不堕生死、涅槃二边,能稳易行道也;

喷泉者,凡所听闻或未听闻一切诸法,全能总持而不忘记;

乐闻妙歌,于乐欲解脱有情,宣讲妙法美音也;

长河,利他事业不异不断;

如云者,住于兜率天等欢喜处,而能开示宣讲一切也。

此中地、金、月三者表示小中大三,为初发业者地;

火者为初地中入道;

大藏至美音为初地欢喜地至十地,为见道、修道所行境;

从王至无尽流此五种,摄为不共道;

从乐闻声至云此三种为加行、真实、后行三门,摄入佛地。

则发心以二十二种喻,从初发业者,直至佛地,收摄净尽。

再者,从初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欲想成佛,为成就此大愿故,为守护所获功德义,令此心增益者,为教授义:

[己二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

[庚一正释教授]

如此中所讲修行自体教授二谛,即菩提心上分世俗、胜义二者;

与声闻得不共为无所缘理,修行所缘为四谛:苦谛中色等苦果、性空、智慧波罗密真实性与自性为一;

集谛中,空性与色因烦恼等清净不异,色等上集灭,遍行烦恼、涅槃非实有法。

灭谛中,空性中远离生灭、烦恼、涅槃、衰损、增长等,从色至无明等无生,无明非灭,无佛无菩提。

道谛中,布施等波罗密及自性内空、外空,前际、后际不相连续等。

修行所依三宝教授中,佛中大觉与菩提一相性,一切法相与一切种智性无所缘,与色等不相系属,了知所缘、能缘自性平等,三智所摄根本对治行相等一切法无有自性。

僧宝中包括佛宝,除阿罗汉外,分住果与向等七种大乘士夫,加独觉则成为八,再依钝根、利根则共有二十种僧,是谓圣菩萨有学不退僧众,而此一切皆自性无生。

精进者,指勤奋于所为事义,由了知身等福德平等性,于道不生贪执,此为身等无自性的无贪教授口诀。

若长时修行,所求果利不能成就,由畏惧故,心生疲厌,而不知暂作休息,于色等处至菩提间等,应知无有自满、轻慢,开示无疲厌教授。

住于十方一切诸佛等一切功德,全部修持,心无怯劣,所有诸道全部受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生,此为大道悉能持教授。

肉眼,异熟所生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如其次第,能见一切实物诸相,能见一切众生死后魂识迁移受生等,能见一切法无常等,能现见一切圣者,能见一切法相等为圆满大觉菩提之心。此一切实性皆为一性,此为五眼教授。

神境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者:由神境通能够作种种变化等,由天耳通能够听到世间一切声音,由他心通能了知他人贪欲等一切心念,由宿命通能够了知自己及余一切众生前生一切,由天眼通能见一切色,宿命通由断烦恼及所知障,现证本来即寂静性,此为六种通教授。

见道者,由四谛所摄,十六刹那自性,法忍、法智及类忍、类智,由智自性,瑜伽师现证一切法无有自性,犹如幻化,从而于一切无执,于所断正作对治修习,此为见道修习。

有为、无为诸法自性为一,不可相异安立,如前所讲见道时见一切法,所缘无异故,见道修道也非有异,修道名相,非可决择,但由缘起法,于所断法正作对治而修,称为修道教授。

由上可知,菩提心及由此所引法性,般若波罗密多修习之相无所缘,此所缘者为四谛,所依为三宝,不共行道之因为无贪,不退转行之因为无疲厌,不堕余乘之因为能摄持一切道,不为余所引修行自在之因为五眼,圆满一切种智之因为六神通,能究竟之因为见道及修道,此十法为教授口诀时所示,唯此能令一切义圆满。

前边所说僧宝,为易理解故,于此更说颂曰:

如此中所讲,由后边所讲道智性所摄,依见道十六刹那(中前十五刹那的大乘不退转僧众),分钝根随信行及利根随法行等初果向二种;

此后为(但住)预流果;

此后为生于天或人中的天家家和人家家(胜进预流果)二种。

此后是钝根、利根的信解及见至,此为第二果向者,此二合为一种。

此后为(但住)一来果,此后是(胜进一来果的)一间;

其次如前(二果向中)所说,有信解、见至合为一种的第三果向者;

此后是不还果中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而得涅槃者四种;

此后是最后行色究竟的另外三种不还果,也就是:全超、半超、遍殁三种;

此后边是坏色界欲染而行有顶的另外两种不还果,也就是:现法涅槃及身现证二种。

此后是罗汉向,此后为独觉,则成二十。

初发业者,获得如是教授,则会出生顺决择分,故下边讲四决择分:

[庚二修教授义]

[辛一略标]

诸菩萨由听闻等获得究竟,顺解脱分中信等善根圆满,此后是与现证四谛相随顺的顺决择分四种,为世间修道所生暖相位善根,此后是顶、忍、胜三种,与菩萨钝根、利根相连等,此每一中又分小、中、大三种。

所缘不共性为缘四谛真实、法上见上对治性而现前无执等决择,三乘同时现证之因为自性,及被方便善巧性相具足善知识完全摄受。见道、修道所断的所取、能取四种分别,于此四断除之理,于此相连所生菩萨顺决择分,比声闻等暖顶忍胜四法极为殊胜。

由暖等所成善根,依传规于色等堪能等,为缘于实有自性四谛,对治我见的无常等决择,唯为现证自乘,远离完全摄受,断除四种分别出生,此皆能出生故。

诸菩萨诸顺决择分者,由方便善巧之力,有一类人从因门,有者从果门,有从自性门,有从法相门,说应犹如三有,缘于真实四谛。如前边所讲者,依于余相说遍缘于四谛,由此可知。

总之,唯为解脱而说,故不再多述,何以故,唯为余乘而决择也,所以,依于余乘,不应再作驳斥。

所缘及行相,区别为何者,即下边七颂义:

[辛二广释]

[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

暖小所缘者:苦等四谛上无常等十六行相;此行相者,苦等谛上现前执着及所缘等,皆得寂灭,是暖顶忍胜及得证三乘之共因。

暖中所缘者:由胜解及心中作意实性,如其次第即色等成就、还灭皆无所缘、不可见;行相者,一切无名,不相续,不断灭。

暖大所缘者:从色至佛间,一切法唯有名言声音,一切法唯名安立;行相者,善等一切法一切不可说。

如是无常智慧之火,即将燃起,此必有先发暖之兆相,故称为暖,具所缘及行相三种。

小所缘者:见色等上远离自性,即无自性,由自性空,色等诸法无所住;行相者,于胜义中,色等一切法,与空性自性为一,空性中没有无常等性,色等诸法不住常、无常等。

顶中所缘:法界自性无常等与空性,皆无自性,无常等与空性,自性为一;行相者,自性寂灭,色等诸法自性无作。

顶大所缘者:自性无性,色等诸法不见蓝相等;行相者,由清净智慧能分别一切法,见一切实有皆无所缘,于此决定了知。

因此已至善根动摇之顶故称顶,所缘及行相也有三种。

如此中所讲,忍小所缘者:诸相自性,自性之相,空性中皆为一性,色等法自性即是无性;行相者,于所缘者心中,色等诸法无真实性,即是实性。

忍中所缘者:由自性无生性,色等诸法无生死、涅槃;行相者,由决证一切法自性,身等行相全部为清净相。

忍大所缘者:自与总相不异,一切法无相;行相者,由自性决定,色等诸法相,远离所依,胜解非有作意,实性作意,皆无所知。

由不堕恶趣,于大法忍可故称为忍,此依所缘及行相也分三种。

胜法(世第一法)小所缘者:由通达一切法无生而修习首楞严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等;行相者,由自己大愿、福德、智慧及法界力量任运成就,于一切世界,能如所有劫中,而入禅定。

胜法中所缘者:由具清净三摩地瑜伽师获诸佛授记,获指示法性;行相者,由知一切分别皆非如理,菩萨由三摩地现证空性,心中不会生起“我”要入定等念头。

胜法大所缘者:能把法性三摩地、菩萨、般若波罗蜜三者自性,互相成一;行相者,由见一切法非有,由禅定而无分别,知此为成佛殊胜方便。

由此比世间一切法皆为殊胜故称胜法(世第一法)。由所缘及行相也分为三种。

除此“所缘无常等,依于谛实”之外,所缘及不共行相,有法虽是所讲法,由所缘及行相区别,所讲法虽全部讲者,除断除及未断区别以外,则与此中义毫无区别,此为正理中所出故。一行相中于颂词虽表面相异而讲,由现前执着等皆寂灭,唯有清净,由离灭故,唯缘包括苦谛等而作修行,下边部分皆应依此而知。

为令“具四种分别”之义更为清楚,于此处说颂曰:

[壬二释分别]

所取分别,依遍计烦恼及依于对治行相,此二相中,由无明及解脱蕴等,可分为九种。

如此中所讲,此有执着实有补特伽罗及执着士夫假有安立,缘此执着有二种行相,缘于我及诸根蕴等各有九种。

上边四个九种,若摄略讲者,以遍计烦恼为体性九种者:

1,为无明,

2,为色等诸蕴,

3,为于名及色中现前执着,

4,为贪执二边,

5,为于遍计烦恼及解脱涅槃不知,

6,为不住圣道,

7,为所缘,

8,为我体等,

9,为清净出生等,

此为依遍计烦恼所取九种分别。

依于对治所生九种所取分别者:

1.蕴,

2.生门,

3.种姓,

4.妙善生,

5.空性,

6.波罗蜜多义理,

7.见道,

8.修道,

9.无学道,

由缘此所生所取分别。

执实有补特伽罗能取九种者:

1.我自己有主宰自在,

2.我为唯一,

3.我因等,

4.我见,

5.遍计烦恼,

6.欲贪,

7.离贪等,

8.见道,

9.修道,

此为由依于义所生分别。

执着士夫安立所生九种能取分别者:

1.蕴,

2.处,

3.界,

4.缘起,

5.解脱,

6.见道,

7.修道,

8.胜进道,

9.无学道,

如是四种分别与四决择分,依数决择。

与颂词相连,随顺而能受持,则如前而说由此力能够成就如说不共功德,为显此故,颂曰:

[壬三释摄持]

如此中所说,心应不畏惧害怕等,于方便能善巧,如理显示实有边无我等,于不顺诸法如悭贪等全部舍弃,被善知识完全摄受,于修行者宣说四决择分,则见道等皆得出生,成为修行所依: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戊一]

[己三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

[庚一释修行所依]

[辛一种性差别]

如此中所讲,首先由世间道顺决择分则引生下边出世间道见道及修道,此下边由出生力犹如驱贼出门,而又关上门,与此同时,由对治力,不顺方生灭清净,此下边,由无所缘,断除生灭分别,此下边由先前愿力、布施等,依于方便善巧力,不住于生死涅槃,为具相智慧及方便,此下边与所生声闻等不共诸法,此下边如其欲乐,依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等密意门,安于三乘道中,此为利他之次第,此下边为引生一切轮回虽无相,但任运成就利他事业智慧。诸次第如是。这样则能令有情一切义利全部圆满。

此处善作划分有十三类菩萨。

诸法根本之法界自性为种姓义,如果法界自性为圣者现证诸法之因者,具主宰的菩萨,则为无上大觉诸法自性住种姓。那么此生为住此中故,并非唯菩萨才可呢?为息劣慧者疑,于此颂曰:

[辛二断诤]

[壬一诤]

声闻乘等中,现证次第所缘如是,为现证圣法故以入法界自性门,而于名言中区分种姓。虽有此回答,于法性中,以世间言语再解答者:

[壬二答]

如此中所讲,比如为同一泥,同一火烧成之瓶,由于装于蜂蜜茶叶等不同,被称为蜜罐或茶壶一样,能依法摄为三乘,由所证区别,而说能依有别。

此中所讲修行所依、所缘法为何者,所缘者,颂曰: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戊一]

[己三]

[庚二 释修行所缘]

如此所讲所缘一切法包括善、不善、无记等。善者所修习的善行,恶者为杀生等,无记者为无记身业等。

世间者依二相划分为四种,余如颂而讲为一切有情五蕴,圣者士夫所摄四静虑,非由我见对治近取五蕴,由见对治以正念近住等四正念,

由因缘所假合诸界,不观待因的实性,一切圣者心中所生四种禅定,佛身心中所生十力,为现证如所有一切法次第,则所缘共有十一种。

于此所缘修行所为事者:

[庚三释修行所为]

由圆满了知一切种智一切相门,所生诸佛菩萨,比一切有情皆为殊胜,此包括心性大、断大、证大三种,为趋入修行故,由具三大,则可了知所为三事。

由讲说修行能依后,此修行自性为何者:一切种智等三者之境,于此中加行者为所依善法,相者为一切圆满现证等四种现证,每种现证中,依六波罗蜜所为者为修行,此又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殊胜道修行自性,披甲,趋入,资粮,决定出生诸种。

此中精进自性披甲正行者: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戊一]

[己三]

[庚四释修行自体]

[辛一意乐广大披甲正行]

如此中所讲,于法施等布施中,包括有六波罗蜜而作,即实行布施等时观一切无所缘;布施时断除小乘作意为持戒;布施时忍受一切有情不可爱语为忍辱;生大欢喜而行施为精进;不杂他乘一心而施为禅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智慧。如布施一样,六度中皆有六度则共成三十六,但为与布施等法相顺故,仅讲六种披甲。

现证庄严论卷二

由披铠甲而契入正行者:

[辛二加行广大趣入正行]

如此中所讲契入正行包括,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布施等六波罗蜜,见道、修道、无学道、殊胜道为诸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切法无所缘,一切法三轮体空,所为三大,六种神通,一切种智为住清净含义。

大乘法为能胜伏一切法自性,此为契入正行九种。

于此契入正行,出生资粮,故第三为积集资粮者:

[辛三资粮广大资粮正行]

如此中所讲资粮,分别为大悲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寂

止,胜观,止观双运道,于方便善巧,智慧,福德,见道,修道等道,法、义、咒、忍四种总持(四陀罗尼),十地资粮及诸对治无所缘。

于世俗谛不违越,能够成就无边大乘义者为大悲心等,此清净所成自性大菩提心,全能摄持故,为大悲等资粮,所修资粮共有十七种。

上边所讲智慧资粮为二十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边际空、无始无终空、无行空、自性空、一切法空、相空、无缘空、无实性空、有实空、无实空、自之自性空、他之自性空,若摄归为偈颂者:

内空外边诸法空,内外二空真实空,

方向以及涅槃道,因缘所生非缘生,

无边无始无行空,自性一切诸法空,

生法以及无为法,所具非具自性空,

虚空以及空性空,他法自性亦皆空,

自之自性实空故,即为所许二十空。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戊一]

[己三]

[庚四]

[辛三]

[壬二别释三资粮]

[癸一智资粮]

无颂文

[癸二别释地资粮]

[子一释因位九地修治]

[丑一初地修治]

于地资粮为圆满修习故,于此再以二十三颂作开示,颂曰:

如此中所讲,初地所具十法者,首先应远离虚伪、狡猾不实,诚实善良;其次是自尊自爱,心愿成办自他二利;第三是于一切有情,心生平等;第四是于一切财物,毫无顾惜,全能布施;第五是于善知识心生恭敬,如理依止;第六是三乘所摄一切圣法,心乐修习;第七是不乐住于世俗之家,乐于出家;第八是于佛身心生欢喜恭敬;第九是极为欢喜宏扬正法,乐说无厌;第十是乐真实语。

令此十种功德全部出生故,勤于修习生此功德之因,即修一切法自性无所缘,则可获初欢喜地。

[丑二二地修治]

精勤于善法及饶益有情,严守戒律;心念利他;若他有情所作恼害,悉皆忍受;修习善法心无忧悔;于一切有情,心生大慈;于阿阇黎极为恭敬;善知识所讲一切法皆能如理修习;于施等六波罗蜜极为爱乐。于此八法圆满修习,则可获得第二离垢地。

[丑三三地修治]

于诸佛教法,乐闻无厌;不观名闻利养等,于有情广宣正法;于自佛刹及十方佛刹皆能修治严净;于有情欲作饶益,而有情不受教化,反作损害等,于此等有情,心不厌烦,永不舍弃;不作诸恶,知惭识愧。于此五法圆满修习,再如前修习自性无分别等,则可证得第三发光地。

丑四四地修治]

[

住于寺庙等寂静处;于所得一切财物等无有贪恋,不过多追求,经营求利;修习乞食等十二杜多(头陀)行;于一切学处,宁舍生命,也不舍弃;于五欲了知过患,心生厌舍;教化弟子令皆欢喜;自己常恒随顺于寂灭;一切财物,全能舍弃;修习善业,心无胆怯,具大勇气;不见一切实有诸法。于此十法圆满修习,即可证得第四焰慧地。

[丑五五地修治]

1“兼”,能海上师译版作“谦”。

2“无”,原作“五”,能海上师本作“无”,今改。

为名闻利养而出家诸众,极为亲密亲朋好友,于自己具信心家庭,热闹人多的城镇,于此不多亲近,能够远离,于自己赞叹,于别人贬低轻蔑,十不善业,于听法者众等轻慢,于他人不恭敬,善不善颠倒,于此邪倒执着爱恋,心生邪见等,智慧下劣,于贪等烦恼忍受不舍,于此诸法悉能断舍,修习于此相反十法,则可证第五难胜地。

[丑六六地修治]

六波罗蜜全部圆满;于声闻缘觉果位,不乐不慕;断除于自性无所缘的恐怖;于乞求者心不怯劣;于一切财物全皆能舍而心无不乐;于贫穷乞者,乐于施舍,无有骄诳。于此十二法圆满修习,即可正得第六现前地。

[丑七七地修治]

3 原作“居”,能海上师本作“尼”,亦随释为女。如云:“尼即是女,不定为比丘尼。”若准《大般若经》及《大智度论》,亦当作“尼”,如《大智度论》:“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弹指顷亦不生念,是名远离比丘尼。”《大般若经》:“二者、应远离苾刍尼……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应远离诸苾刍尼,不与共居如弹指顷,亦复於彼不起异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苾刍尼。”

本论释文不显“尼”义。

执着我及有情、命、士夫、断常、相、因、蕴、处、界等,执住三界,贪心,心下劣、胆怯,于三宝及戒律,现前执着,于空性起诤,相违于空性,于此二十种过失能够断除远离,修与此二十相背善法,则可了知第七远行地。

为发挥义理显示法性故:

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能够正确圆满了知,于十善业道,如杀生中杀者,被杀者,杀业三轮清净无所缘,缘于一切有情生起大悲心,于一切法无所缘,现证一切法平等性,现证唯一大乘,彻底了知一切无生,于甚深法已决定证悟、忍受决定,以一切法作为唯一大乘方便门而宣讲,断除一切分别,无分执相妄念,舍弃坏聚见等五恶见,断除贪等烦恼,修习奢摩他,修习智慧及于方便善巧(胜观),心近寂灭,获得于色等无执无障智慧,不住贪执,如自所欲,于一切时,于一切诸佛刹土平等游行,与自己相顺一切弟子前,皆能现身,于此二十能够修习则可证第七地。

[丑八八地修治]

于一切众生心行,全部能够如实了知;以神境通,于一切世界,作神通游戏;见一切佛刹等,具足黄金等一切庄严,殊妙无比;由现证一切法相,而于一切诸佛承事、供养、亲近;

生得天眼;由依佛刹,净治、利乐一切有情;见一切皆如幻化而住;见一切有情义利,心作摄受,恒作利益。由圆满修习此八种法,则可证第八不动地。

无边大愿悉能满足;天等一切有情声音语言全部听闻了知;辩才犹如长江大河,涛涛无尽;住于一切士夫皆赞叹胎中;住于王族等;生于日种等大姓;降生嬉戏;天人赞叹;由诸佛劝请而出家;坐于菩提树下;圆满诸佛功德等;诸功德相皆悉圆满。于此十二类法圆满修习,则可出生第九地善慧地智慧。

由显示因位九地,果地皆摄于十地: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

戊一]

[己三]

[庚四]

[辛三]

[壬二]

[癸二]

[子二 释果位第十地相]

声闻等中分种姓地,及初果向,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罗汉果六种,依三理决择,依密意把余三种向摄入果中。

独觉诸地为姓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

上为声闻、缘觉诸地。菩萨诸地,如前而说唯有九地,从九地趣入十地则为佛地,此时,菩萨虽已称为佛,但并非实已成佛,此时,已知诸佛大愿,住于此地者仍为菩萨第十地。 对治资粮者,颂曰:

[甲二]

[乙二]

[丙三]

[丁一]

[戊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