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

兰台世界2012·3月中旬

《办法》的规定,行文方向、发文程序等必须按《办法》等规定来确定,正式行文必须符合《办法》的相关规则等,这些运行机制是行政公文所特有的。

2.“式”指的是格式

(1)《格式》中的绝大部分规定。《格式》中“纸张要求、印制要求”属于“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格式,一方面因为它们与人们对格式的直觉印象相距甚远,而且也的确难以见到有人在谈行政公文格式时提及它们;另一方面,《格式》本身的相关提法也是有所保留的,如《格式》提“本标准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通用的纸张要求、印制要求、公文中各要素排列和标识规则”。而不提“本格式……”或“本格式规定……”

等,是因为《格式》中“公文中各要素排列和标识规则”是格式的主要内容,而其他的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实际上包括了“体”与“式”的部分内容。

(2)《办法》的“公文格式”。《释义》对于《格式》“内容范围”的说明是:“内容只涵盖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以下简称“公文”)格式中的

纸张要求、印制要求、公文各要素的排列顺序和标识规则,并不是公文格式的·全·部·范·围。对公文格式的·完·整·要·求应是·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公·文·格·式·的·要·求·与·本·标·准·结·合·起·来学习。”(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释义》将《格式》范围中的“纸张要求、印制要求”纳入“格式”范畴有一厢情愿而无科学依据之嫌。)由此可知,行政公文的全部格式=《格式》中的“各要素排列和标识规则”+《办法》中的“公文格式”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九条谈到复核重点时强调“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第六章第三十一条谈到“审核的重点”时强调“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规范”,为什么只强调要审核“格式”是否规范而不提审核“体式”是否规范呢?原因在于

由于全部的体式存在于正本之中,而审核、复核时正本尚未形成,所以无法也无需全面审核体式,只需审核已呈现出的格式(少数格式要素如发文机关标识等亦无法审核),况且体式需要公文印制人员、文秘人员等共同完成,非文秘人员在审核、复核阶段能够单独完成。

总之,行政公文的“体式”是“体”与“式”内在统一的全部样式,“体”侧重于隐性方面,“式”侧重于显性方面。同时也应认识到“体式”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概念,但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式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需要细加探究以提高行政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

科学化程度。参考文献

[1]陈金平.浅谈公文制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J ].应用写作,1995(6).

[2]辛孺丁.公文写作概要[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3]李坤.试论公文体式标准[J].办公室业务,1994(1).

[4]李欣.例释中国现代公文体式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继东,孔庆君.公文体式与公文格式的区别[J].秘书之友,1997(2).

[6]柳新华.实用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7]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8]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本文为江苏警官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施发笔为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教授,

博士

。兰台论坛

LANTAILUNTAN

3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理念、理论、原则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乌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着艰苦而漫长的和本土文化与本土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 (一) 对西方论述的醒觉: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及其反思 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形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国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因此,在2004~2006年期间,有国外社会工作评估模型的探讨(吴伟东,2004;陈钟林,2005);有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介绍(郭伟和,2004);有对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新近兴起的“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之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的系统阐述(何雪松,2004;陈树强,2005);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工作影响的诠释(熊跃根,2006),也有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的详细阐析,即实践方法的嬗变;认识论的多元化;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介入聚焦的转移;专业关系的重构;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何雪松!陈蓓丽,2005) 。 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与2000年以前有关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相比较,2004~2006的文献更加注重反思这些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乔世东,2004;何雪松,2005;熊跃根,2006)"这些反思引出对专业化的一个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还是为了人为设置专业篱笆以建立专业霸权?熊跃根(2006)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清醒地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帝国主义”因素的负面影响,把本土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化交流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中国而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必须积极肯定本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价值,在充分考虑到文化敏感性要素的同时,努力促成本国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 (二)艰难的跋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索 对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批判性反思、消化以及在国内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的驱动下,2004~2006年国内出现了不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文献(范 斌,2004;顾东辉,2004;刘华丽,2004;郭景萍,2005;郭伟和,2005;王思斌,2006;童敏,2006;陈钟林,2006) 。 王思斌(2006)从对“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的分析和对国内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出发,指出,中国既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而且又有长期的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对其吸收、消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必走之路,在这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不协调,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社会工作服务于我国社会,在当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民众组织机构 如我们所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传入相对较晚,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历史。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国度开花结果就必有一个适应水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土化。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何为本土化?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一种

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土化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前辈的观点加上自我的思考,给出以下几个思考方向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走之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著名学者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者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包括港台地区)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历史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汉字、中国书法、四大发明、绘画(见教材) 龙凤纹样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凤为百鸟之王,五行属火,是火之精灵,向上飞升的凤凰,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是火之图腾。传说“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凤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凤”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民寄寓祝福和希望的传统图腾。凤在中华文明史中留有深深的印记,它所代表的祥瑞与希望,始终伴随着人民的日常生活。 "龙凤配"图案在唐代以后,广为流传。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可象征人类所有夫妻间的美满结合,而且还可象征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可以说,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是美妙的艺术形象。 祥云图案 祥云来自佛教文化,其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思想 玉石文化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

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结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 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c3672865.html,/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c3672865.html,/playlist/id/6 944963/ 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c3672865.html,/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 土豆上没找到 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ac3672865.html,/playlist_show/id_2378238.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c3672865.html,/playlist/id/ 6457360/ 汉字五千年,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汉字五千年》于2009年1月28日至31日15:1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每天两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第五集:翰墨情怀。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文件汇总

一、中国社会服务政策简介 (一)国家级政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向纵深推进,新的问题和旧的未解决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自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及政府陆续出台关于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的相关政策,对于社会服务,尤其是社会工作的支持与引导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引和规范,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作出决定,也是在这份文件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这一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职业,有了自己的职业标准。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提出,为社会服务尤其是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正式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标志着社会工作者从国家层面被纳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行列,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定和管理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份文件中详细的写到:“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关于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中提到:“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档案学试题与答案

试试题与答案 试题A答案试题B答案 《档案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国家档案全宗 2.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3.公共档案馆 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5.档案学基础理论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的代表作是() A 《档案学》 B《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 C 《基本手册丛书——档案和手稿》 D《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 2. 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区分的依据是() A 档案所有者 B档案内容 C 档案载体 D档案范围 3. 下列选项中中文名称和英文缩写对应正确的是() A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工作委员会(IEO/TC16) B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C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SA) D 加拿大档案学者库克(Cook) 4. 人事档案其权属归()所有。

A 个人 B 单位 C 国家 D机关 5.()主管全国的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A 党中央 B 国务院 C 国家档案局 D 档案馆 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档案事业系统构成。 2.简述档案作用的规律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简述我国档案工作的内容结构。 4.简述我国档案馆的类型 5.掌握档案的本质属性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简述理由,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理论档案学由基础档案学、技术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三大部分构成2.档案室的职责是对档案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对公众提供档案利用。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二小题13分,共25分) 1.试述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2.试述档案馆的性质与功能。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XX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X畴。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X”。[③]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概念的涵义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规则和程序,也包括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把文化、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等纳入其中。本文借用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概念,从制度结构、制度运作,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制度界定为:由现代社会设计出来的规定专业助人活动的一系列结构要素、运作程序和文化环境的总称,其中制度结构包括社会工作主体与对象等要素,制度运作包括社会工作程序、机制与过程,文化环境涉及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的直接与间接环境。 一般而言,模式是一种理论简化,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工作制度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制度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它向人们概括地描述社会工作制度的结构、运作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工作模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社会工作模式意指,在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制度在结构、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形、本质特征及发展演变。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我们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工作是一门在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土壤上所发展起来而后再引进我国的专业有关,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探索的问题。江苏省目前拥有全国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会工作人才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南京市率先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的摸索,自2014年开始了 "全科社工"项目的培训,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为南京市培养了 600多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南京市各社区和街道的第一线。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全科社工"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全科社工"项目的开展背景、实际操作和运行效果等,对其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全科社工"项目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存在对政府行政力依赖大、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迟迟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国的社会工作才处在一个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大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重构我国社会工作的文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其他名人:王懿荣;甲骨学的开上之作:刘鄂。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都有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都有啥 发掘明清档案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胡旺林 《人民日报》记者叶帆(2012年01月19日07 版)明清皇家档案库——皇史宬。明朝永乐皇帝颁给喇嘛失家摄聶的勅谕。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的大金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明清档案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什么样的独特价值?怎样发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门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胡旺林。 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记者:为什么说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胡旺林: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是兼有历史凭证价值和信息参考价值的特殊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档案一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原因,明清以前历朝中央政府的档案绝大多数已经消失,

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纸只字。就此而言,明清档案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大也是最为系统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在20世纪初,久存皇宫的明清档案一向社会公开,即与殷墟甲骨文、敦煌写经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大发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明清档案现今存世1000多万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500多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明清档案既是古代原始文献,又是国家珍贵文物,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唯一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档案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真迹,东方瑰宝”。 记者:明清档案都蕴藏着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胡旺林:作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在内政外交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明清档案蕴藏着广泛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只能举其要者略作披陈。 首先,明清档案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大量档案突出证实了这样几点:一是国家大一统的理念。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东北和新疆采取军府屯兵制,在蒙古地区以盟旗制度实行自治管理,在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进行监管,其边疆民族政策很有借鉴意义,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的理念。二是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制度。明清两朝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下的行政管理制度,通过省、府、州、县的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形成了基本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但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