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园林II》思考与阅读

一、复习思考题

1,通过对北海/清漪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实例总体布局和造园特点的简要分析,说明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特点

2,通过对寄畅园/网师园/留园/拙政园等实例总体布局和造园特点的简要分析,说明江南私家园林的艺术特点

3,通过实例分析,比较明清皇家与私家园林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手法

4,清代皇家园林对江南造园的吸收

5,通过实例说明江南园林景物的结构关系与组织手法

6,通过实例说明江南私家园林中各类建筑的特点、设计意图与方法、在园林中的作用7,园中园的实例与简要分析

8,通过分析某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概括说明哪些园林设计手法在今天建筑创作中仍值得借鉴(*)

二、阅读书目

童寯. 江南园林志[M]. 第2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潘谷西. 江南理景艺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杨鸿勋. 江南园林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陈从周. 说园[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4.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中建史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 1.建筑遗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2.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3.木骨泥墙房屋——树枝做骨架,木骨架上扎结枝条,用绳子捆起来,两面抹泥,形成木骨泥墙 4.巢居发展过程:独木构巢——多木构巢——干阑式建筑 5.穴居发展过程: 原始橫穴——深代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 河南偃师一号宫殿遗址: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 (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 郑州商城: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是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聚落格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茅茨土阶: 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迄今最早四合院;最早两进式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中轴对称的严谨组群;最早用瓦建筑;最早使用影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常见居住类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 建筑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看, (1)木工技术成熟。 (2)瓦当的品种和数量增多。 (3)春秋时期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3.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高台建筑代表作品 秦咸阳一号宫殿(秦) 汉武帝刘彻建章宫(汉) 四.礼制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建筑制度:工官制度、等级制度 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寝、面朝后市; 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井田方格网的系统式规划方法; 礼制建筑——祭祀建筑, 宗庙、明堂、辟雍 五.《考工记》都城规划思想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涂——道路;一夫——100亩 六.天子五门对应关系 皋、库、雉、应、路 明代五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 清代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大清门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1、著名的石窟有哪几个?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2、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史中到什么时候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两宋时代 3、中国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是什么?天人合一(儒家)、物我一体(道家) 4、中国古建筑房屋一般以什么为承重构件?柱 5、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属于哪一种?干阑式建筑 6、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通过西南面的洞可以借三十六鸳鸯馆的景。 7、在土楼的建造中要用到哪三种材料?竹片、黏土、糯米 8、历代帝王的陵墓中因山为穴是从哪代开始的?唐代 9、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南宋 1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变化的程序可以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 11、在颐和园当中水面占据3/4 12、我国古典家具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是南北朝。 13、说文解字中我们把什么解说为种植果木之处?园 14、长城起源于战国。我们现今所保留的砖长城都是明代所保留的 15、解释下什么是斗拱?清代建筑尺寸的一种计量单位。斗口按建筑等级划分为11等,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其他尺寸就都确定了。 19.解释下什么是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性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16、台榭台本是土筑的高台,台上有建筑物则称之为”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后来离宫也称台。 17、什么叫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9、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3) 有诗画的情趣,园林如诗如画(4) 有意境的蕴涵 26、清朝建筑的成就与特征P51(1)供政治者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2)藏传佛教的建筑兴盛。(由于蒙藏民族的崇信和清朝的提倡,兴建了大批藏传佛教建筑)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由于清朝的版图大,境内少数名族多,居住建筑的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4)简化单体建筑、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清代群体布置手法十分成熟)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镶法,引进玻璃,使门窗样式发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编码:7036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Repair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及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建筑的修缮保护基础知识,了解必要的修缮施工工艺与东西方遗产保护理论,了解中国古典建筑修缮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了解修缮保护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国与欧洲古建筑修缮保护的理念差异与实践; 第二部分唐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清式建筑的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大遗址保护实例分析;大型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几个主要地区地域性建筑修缮保护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基本原则与技术思路; 了解东西方修缮保护理念与应对上的差异; 了解实例案例中的典型操作; 了解不同地域民居的构造差异性与保护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做法后续课程:传统园林与建筑哲学,古建筑实习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以PPT形式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实地参观调研与现场讲授。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教学参考书目: 1、(宋)李诫.营造法式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清林等.铁质文物保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案例与研究.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9 9、其它有关专业期刊,如《文物》、《考古》、《古建园林技术》等等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为衡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现情况,主要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在给定题目下独立完成的资料搜集与结课研究报告作为考核方法,要求图文结合,资料内容翔实准确,逻辑分析到位。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100%。 大纲编撰人:赵向东 大纲审阅人:梁玮男 系负责人:梁玮男 学院负责人:白传栋 制定(修订)日期: 2018年6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41005 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 初级培养目标: ?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 ?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 ?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 ?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 ?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 ?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 ?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1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圣才出品】

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1.台基 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1)普通台基 ①建筑材料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②实例 a.东汉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b.南北朝至唐代 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 c.宋代 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2)须弥座 ①特点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②实例 a.北朝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b.唐代 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c.五代、两宋和辽、金 继承了唐的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d.元代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e.明、清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踏道 (1)定义 踏道是指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2)建筑材料 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3)形式 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①阶级形踏步 a.形成

使用了夯土。 b.布置 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c.高宽比例 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可1:1。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d.如意踏步 如意踏步是指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②坡道 a.慢道 慢道是指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b.辇道 辇道(又称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栏杆(勾阑) (1)历史 ①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②周代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同济常青老师中建史提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10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德昆西的类型说 ?梁思成的崇俭说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演变的轨迹: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 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贵柔的体系 ?柔性的结构 ?柔曲的外形 ?柔糜的装修、色彩 ?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模数化的趋势 ?萧散的园林 1 )造园之“意” ?隐喻的境 ?写意的形 ?模糊的界 2 )造园之“匠” 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中外建筑关系(6学时+讨论2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伊斯兰建筑影响。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宋至清

1.选择题 1.我国宋代的建筑官书是。() A、《木经》 B、《考工记》 C、《营造法式》 D、《工程做法》 C 2.《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三本书分别成书于:() A.宋朝、清朝、清朝 B.宋朝、民国、清朝 C.宋朝、清朝、明朝 D.唐朝、清朝、宋朝 A 3.天坛的屋顶形式是什么(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C 4.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中形成屋脊的最主要的木头叫?() A.木头圆柱 B.檩条 C.大梁 D.额枋 C 5.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的形式是正确的() A.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C.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D.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 B 6.以下关于庭院的围合方式的种类,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B.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并用廊围合 D.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 C 7.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的木构架是(),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 A.穿斗式 B.抬梁式 C.干阑式 D.井干式 A 8.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建筑部件,主要构件是:斗、拱、昂。其中“昂”指的是() A.主干部件 B.短的悬臂梁 C.斜的悬臂梁 D.长的悬臂梁 C 9.明朝天坛祈年殿三檐颜色为:() A 全部青色 B 全部绿色 C 全部淡蓝色 D 分别为青、黄、绿三色 D 10.天坛的屋顶形式是什么()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复合式 C

2.填空题 1.宋代书籍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____。 《营造法式》李诫 2.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建筑形式:_______。 抬梁式、穿斗式 3.斗拱的主要构件:________。 拱、斗、昂 4.在构造上,檩条搁置在梁头上,梁再搁置在柱头上,这种木构架形式称为:______。 抬梁式 5.______木构架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而_____木构架则常用于宫殿佛寺等大型重要建筑。 穿斗式抬梁式 6.角柱上的斗栱被称为转角铺作,又称为______。 角科 7.梭柱大约出现于______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_____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______,是从______传入的,由______演变而来. 南北宋须弥座印度佛座 8.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 _____,属于______门形制。 午门阙 3.名词解释 (1)清式彩画: 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 (2)罗汉枋: 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3)柱头枋: 在各跳横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 (4)举架法: 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5)圭角: 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问答题:

中国建筑史讲义[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重点复习内容及复习题 1. 试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建筑有四个特点为: (一)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为最重要。所谓“台梁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见的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二)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但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三)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四)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象戏曲和音乐一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2.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屋面形式?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3.文字填空: ①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 建筑…。 ②《老子》第11章:“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③建筑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空间…。 ④木构建筑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 分工……明确;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抗震性能…较强…;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4.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有哪几种结构形式? 穿斗式、抬梁式、井干。 5.北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是指什么?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6.说明什么是“间”。 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7.识图:①给下图填空。 第一排:重檐、庑殿、歇山

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李晓峰 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二、课程编码:0501603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有所把握。 2、该课程的学习将逐步培养学生探讨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兴趣,培养其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3、建筑历史课应当能够作为一门辅助设计方法课程。通过教学中对古建筑单体、群体及城市佳作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剖析,使同学们在深入理解古代建筑的基础上,更深地理解建筑学的内涵,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4、通过在教学中对历史上各类型建筑资料分析和评品,提高同学们对建筑艺术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从而对建筑设计创作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六、适用学科专业 建筑学 七、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概说(4学时) 1、中国与西方传统建筑比较。 2、中国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3、中国古建筑发展阶段和成就。 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之特征(4学时) 1、结构特征——木构架的几种主要类型。 2、艺术形象之特征。

3、布局特征——门堂之制与建筑群体组合。 4、城市、园林特征。 5、工官制度。 第三讲都城与宫殿(6学时) 1、都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和古城特征(分析:汉长安、唐长安、明、清北京等)。 2、宫殿——宫殿模式及其演变(分析:大明宫、故宫等)。 第四讲宗教、礼制建筑(8学时) 1、中国的宗教——儒、释、道精神。 2、佛教与建筑——寺院与佛塔(型制、类型)。 3、道教与建筑——特征(与佛寺比较) 4、礼制与建筑——礼制思想之渊源、礼制建筑(坛、折、明堂、辟雍、文武庙、祠堂)。 第五讲中国传统民居(6学时) 1、民居型制的决定因素——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等。 2、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分布、结构方式。 第六讲中国园林(4学时) 1、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和原则(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比较)。 2、皇家苑囿。 3、私家园林。 第七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8学时) 1、宋营造法——《营造法式》(简介)。 2、清营造法——清式营造则例(重点介绍)。 八、教材与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李晓峰——本校自编讲义。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张国雄 (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 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 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 一,语意学的考察 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这里的“陕”与“狭”相通。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在英文里,Tower又与Watch结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书将碉楼称为“Watch Tower”。 “碉”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里,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汉代还不是常用的字。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贤。他在注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冉駹夷的石结构防御建筑“邛笼”时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雕”与“碉”可以通假,说明唐朝时当地民众已经改用“碉”来称呼这种建筑了。《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甓而居,号‘雕舍’”。《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军事上防卫或了望的工事建筑。英文里“碉”有两个发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前者表示独立的小地堡,后者语意更宽,表示防御工事、堡垒和要塞。可见“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种起防御作用的建筑。 根据以上的字义考察,“碉楼”一词在中文里是“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而构成,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刘书芳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背景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演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 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

清华师兄中建史最新整理笔记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10 学时) (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 ? 德昆西的类型说 ? 梁思成的崇俭说 ? 李约瑟的非神权说 ? 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 ? 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 ? 演变的轨迹: ? 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 ? 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 ? 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 ? 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 ?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 贵柔的体系 ? 柔性的结构 ? 柔曲的外形 ? 柔糜的装修、色彩 ?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 ? 模数化的趋势 ? 萧散的园林 1 )造园之“意” ? 隐喻的境 ? 写意的形 ? 模糊的界 2 )造园之“匠” 作业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 ? 中外建筑关系( 6 学时+上讲讨论 2 学时) (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 ? 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伊斯兰建筑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 ? 洋风与中式(17 -19 世纪) ? 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 ? 近代中西比较 ? 探索“中国风”。 ? 历史建筑保护( 6 学时) (一)基本概念 西方词汇的含义: 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Reuse--Recyclability Regeneration-Renewal-Revitalization ? 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 2 、目的: 3 、专业作用 4 、保护机构 (二)对象与原则 ? 对象 ? 原则 (三)策略与方法 1 、修复性保护 2 、结构性保护 ? 保护与再生 作业 2 :建筑演进中的新旧矛盾 ? 总复习(2 学时+上讲讨论2 学时) ? 教学参考材料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全国统编教材 李允鉌:《华夏意匠》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沈复:《浮生六记》 常青:《建筑志》 汉宝德:《斗拱的起源》、《明清建筑二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查尔斯.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缪朴:传统的本质,《建筑师》36 、40 期 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1990 年5 期

355建筑学基础考试大纲

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初试《建筑学基础》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以建筑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与建筑构造以及城市规划理论等主要专业课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掌握与理解。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初试科目满分为150分,其中建筑学通识基础50分,专业知识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专业综合理论考试,由以下两部分内容构成: 1.第一部分:建筑学科通识基础50分 (1)建筑学基础知识30分(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 (2)城市规划学基础知识10分 (3)风景园林学基础知识10分 2.第二部分:专业知识100分 建筑历史与理论50分,包括: (1)《中国建筑史》(1册)占试题分数的40%; (2)《外国建筑史》(2册)占试题的60%。 建筑构造50分,包括: (1)《建筑构造》(上),占试题分数的70%; (2)《建筑构造》(下),占试题分数的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建筑学科通识基础部分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专业知识部分试题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还可包括判断题、填空题、绘图题、计算题等。

三、考查内容及要求 (一)建筑学通识基础 1、建筑学基础知识 建筑设计原理 教材《建筑设计原理》第2、3、4、5、6章各节内容,及第8章第3节内容。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条文5:场地设计”和“条文6:建筑物设计”部分内容。 建筑设计与原理 (1).对于第二章建筑各组成部分设计 ①.了解使用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②.掌握不同类型(生活用房、学习用房、展览用房、观演用房、辅助用房 等)使用空间设计的设计要点,重点掌握展览用房、观演用房以及盥洗 用房中的术语、定义、空间设计特点等; ③.重点掌握交通联系空间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要点(包括水平交通空间和垂 直交通空间),掌握教材和《通则》中的术语定义、需掌握的的设计数 据和规范等; (2).对于第三章建筑的空间组合 掌握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与形式,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和要求; (3).对于第四章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了解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手法 (4).对于第五章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群体组合 ①.了解总体环境设计的内容和要素 ②.掌握总体环境设计的技术要求(安全要求和卫生要求等),重点掌握术 语定义、基本计算以及《通则》和《规范》中的基本规定; ③.了解外部空间组合形式和处理手法 ④.掌握建筑基地和建筑总平面设计的相关通则 (5).对于第六章建筑造型设计 ①.了解建筑造型的构图要点和构图规律,建筑形式美原则的理解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Convertor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 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岩洞的特点: 1、地点近水; 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 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 (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 (二)建筑遗址: 具有代表性的: 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 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 2、黄河流域的穴居: 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 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 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 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 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 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4、祭坛和神庙 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 最早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三)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三) 1. 福建南部的客家土楼住宅各层空间的使用功能分别为( )。 A.底层畜圈、储粮;二层厨房、公共活动;三、四层住房 B.底层厨房、畜圈;一层、三层为住房;顶层储粮 C.底层为祠堂、公共活动、厨房、畜圈;二层以上为住房 D.底层厨房、畜圈、杂用;--层储粮;上两层为住房 答案:D [解答] 见《中国建筑史》(第五版)第三章第二节。共有4环,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 2. 唐代木构中普拍枋与阑额的关系是( )。 A.宽于阑额 B.等于阑额 C.窄于阑额 D.当时无普拍枋 答案:D [解答] 唐代木构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看,阑额之上尚未有普拍枋这个构件。宋代开始有普拍枋,它与阑额的关系是:由宽于阑额逐渐等于阑额而后窄于阑额,至明、清时代则称为平板枋。 3. 小木作不包括( )。 A.门、窗 B.天花 C.家具 D.彩画

答案:D [解答] 古建装修,宋代称小木作,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前者包括栏杆、挂落和门窗等;后者包括室内隔断、罩、天花、藻井和家具等。 4. 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结构形式属于( )。 A.抬梁式 B.穿斗式 C.木骨泥墙式 D.井干式 答案:C [解答] 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建筑平面有方形与圆形两种,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再涂泥的做法属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 5. 槁扇的抹头的数量变化的规律是( )。 A.由少变多 B.由多变少 C.没变化 D.变化无规律 答案:A [解答] 桶扇的抹头数早期少,如山西寿圣寺的唐代砖雕槅扇门仅三抹头。宋、金一般为四抹头,明、清则五六抹头的常见,变化是由少变多,是有规律的。 6. 在20世纪初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杨廷宝、梁思成等就读于美国( )建筑系,该院沿用了( )建筑教育传统。 A.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德国包豪斯 B.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与答案 一、画出下列各图:(每题5分,共10分) (1)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7页图5.3.2 (2)清式六架卷棚与七架前后廊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9页图9-2 二、解释下列名词:(每题5分,共30分) (1)叉柱造 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北京四合院 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唤ㄖ目占涞燃吨刃蚍从沉朔饨桌碇刃虿⒛苈惆簿庸δ埽槐硐至搜险⒍俗⒛亍⒑托持馈?lt;/FONT> (4)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5)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6)拙政园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197-199页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两步架的梁,宋称(乳栿),清称(双步梁)。 (2)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3)在清式建筑做法中,1椽径等于(1.5)斗口。 (4)晋祠圣母殿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 (5)清式石栏干是先在台基或地面上置(地栿),再在上面立(栏板)、(望柱)和(柱头)。(6)宋代歇山建筑有两种称谓:在殿阁称(九脊顶),非殿阁称(厦两头)。 (7)清称为翘,宋称为(华栱)。清称为XXXXX斗,宋称为(交互斗)。 (8)《园冶》的作者是(明)代的(计成)。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61、282页。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111、174页。 (2)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第58-59页。 (3)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参见《中国建筑史》教材(第5版)第27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