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是美的,一个精制的汤罐也是美的,这就把美的具体事物当作美本身。苏格拉底坚决主张,美的概念应该能够解释小姐的美,马的美,乐器的美,陶器的美。当苏格拉底提出应该确定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意见时,希庇阿斯马上将此概念转向了物质方面。

第二,“美是黄金”。希庇阿斯认为:“一件东西纵然本身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苏格拉底反驳说,美本身不等于就是黄金,他以古希腊著名的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的雅典娜女神像为例,这个女神像的面孔和手足都是用象牙做的,她的两只眼睛是用云石做的,没有一处是用黄金镶上的,但它却是公认的艺术杰作。因而,重要的是材料是否配合恰当,配合恰当,石头也是美的。于是引出第三个概念。

第三,“美是恰当”。所谓恰当,希庇阿斯认为是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美的,比如一个相貌不扬的人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外表就好看起来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在那种情况下,外表看来是美的,然而是虚假的,隐瞒了美的真正的本质。外表和实质常常是不一致的,不能把美丽的外表当作“美本身”。所以,“恰当并不就是美”。

看来希庇阿斯无法提出新的概念,于是,苏格拉底试图亲自下一定义,尽快确立使后来的“对话”变得明朗的那种概念。

第一,“美就是有用的”。说一匹马、一只公鸡美,说器皿美,海陆交通工具、商船和战船美,说乐器美,其他技艺的器具美,说制度风俗美,知识和能力的美,都是根据一个原则:如果它有用,我们就说它美。而有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能够产生效果的,但人的目的有好有坏,效果也有好有坏。出于好的目的,产生好的效果可以为美。出于坏的目的,产生坏效果不但不美,反而丑了。因此,不能说有用就是美本身。接着,苏格拉底将有用与善联系起来了,提出新的定义。

第二,“有益就是美的”。人们常说,美的身体、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以及其他许多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是有益的。如果说有益就是指产生一种好结果,那么,产生这种好结果(善)的原因就是美。但是,原因和结果不能是一回事,他作了形象的比喻:父亲不是儿子,儿子不是父亲。所以,“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于是,只好转向用快感这个词给美下定义。

第三,“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美的人,一幅美的画,一个美的雕刻刺激人的视听觉器官也能产生一种美的快感。因此,能否说美的定义就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呢?苏格拉底后来也否定这种看法,他的理由是:一是有些习俗制度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由于视听产生的快感;二是如果美本身就是快感,但引起快感不仅来自听觉、视觉,饮食情欲之类也是能产生快感的,人们不认为是美;三是视觉和听觉是两种不同的器官,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是各自不同的快感,这意味着美是两种不同的快感。而美只能有一个本质属性,不能由两个不同的快感所组成,所以,“美就不能说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说着说着,“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苏格拉底也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他对希庇阿斯说,在这场讨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清楚地了解到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一语在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一样,至今难以有一定义被大家普遍接受,以致有人据此断定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但是,《大希庇阿斯篇》仍不失为古希腊探索美本质问题最重要的文献,我们必须重新挖掘和评估它的价值。第一,它从对美的本质认识过程中重现了人的认识发生史上的重大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过程。“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正是反映了人类童年的认识只能达到对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识。而当说“美是黄金”时,说明人们开始懂得从具体、个别的小姐美、马的美、乐器美、陶器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东西。但是,这种概括是粗糙的、肤浅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把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一样,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黄金当作到处可以通用的本质和形式。而“美是恰当”、“美就是有用的”、“有益的就是美的”等,则说明人们对概念的把握、事物本身的认识达到了理性的、成熟的、高级的认识阶段。而从“恰当”到“有用”、“有益”则说明即使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依然有从浅(外表)到深(实质本身)的过程。

第二,它预示认识史和美学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即从关于客体的单向的认识转向从主体和客体互动的双向作用中达到对对象本质的认识,美的本质认识从客观论向主客观统一论、主观论转变。“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定义较之前面五种定义显著特点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的感官所产生的快适程度来判断对象美还是不美,这是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观论观点。在古希腊,除了个别的怀疑论者由于怀疑有成为一种知识的可能性,因此否认美是客观的之外,几乎所有对美的本质问题发表过意见的哲学家,都是客观论者。自从17世纪斯宾诺莎提出了明确的主观论以来,现代和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主观论愈来愈占统治地位。

我们沿着《大希庇阿斯篇》指导的方向,可以对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几种观点作一简略介绍。

客观论有唯心论的客观论和唯物论的客观论。古希腊唯心论的客观论代表是柏拉图。他在美的本质上,企图从具体事物、个别中寻求一般,寻求共性,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他认为,美是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所有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因为它本身是美的,但是他把事物的美看成是对美的理念(客观精神)、“美本身”的“分有”。于是便把美的本质归于客观精神。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的心灵外化为感性形象,把美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理念这一客观精神。

唯物论的客观论著名代表是毕达哥拉斯,他的“美在于和谐”的说法最普遍,也最持久。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他这一派的哲学家在数中发现了能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并运用于建筑、音乐等方面。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把生活看作美的本质,较之美在关系是一个历史进步,因为它引导人们走向社会生活去探求美的本质。

主观论始于17世纪的斯宾诺莎,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他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质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洛克哲学直接为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提供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概念,诸如“内在感官”、“联想”等等。18世纪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因为从那时起,一些英国哲学家如爱笛生、哈奇生着力于“鉴赏力”的研究,想为美的客观判断寻找一种基础和准则,但结果却使人的主观方面的能动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突出了。从此,渐渐发展了一种所谓“审美态度”的理论,美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感觉方式。这样,主观论就逐渐盛行起来,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的主流。

还有一部分美学家从主观精神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求美的根源。里普斯认为美的对象是主观情感移入外物而构成的,把情感看作对象之为美的原因。格式塔心理学派用心理与物理的同形论去解释审美现象的发生,用以说明美的本质仍是主观心理决定的。

综上所述,“客观论”是指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赏美的主体之中,因而认为审美判断不受主体的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而“主观论”则指把美看作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甚至把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作为美之所以为美的为了进一步深刻理解美的本质,我们对当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作一简略介绍。

三、我国当代对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

1956年,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对自己解放前的美学思想作了自我批评。与此同时,《文艺报》、《人民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陆续发表了黄药眠、蔡仪等人的文章,对朱光潜解放前的美学思想进行批评。就在批评朱光潜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分歧。

其最集中、最热烈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新建设》、《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也加盟,参加讨论的有近300篇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主观论,“美是观念”。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都相同。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质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高尔太更明确表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他说:“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他举例说,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蛤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的。他又例举说,太阳的光和热是谁都可以感觉得到的,但是太阳的美不是对所有的人都存在。夏天的太阳,对于诗人来说,是美的,但是对于路上的商贩来说,却是讨厌的。而这美与讨厌,同样是由于它的光和热。因此,高尔太说,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美的规律也只有到主观中寻找。

吕荧和高尔太的观点引起许多人批评。蔡仪等人指出他们是重复柏拉图的论点,否认了客观事物本身的美以及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美的反映,这是唯心主义的论点。

第二,客观论(自然说),“美在物本身”、“美是典型”。代表人物是蔡仪。他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美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但客观的美是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哪一种事物存在这种美呢?什么样的东西才真是美的东西?蔡仪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针对美在物本身,美可以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观点,朱光潜批评说,美只是自然物的一个属性,犹如红是花的一个属性一样,完全是客观的,与主观成分毫无关系。这样一来,他就剥夺了美的主观性,也就剥夺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认为美的社会性就是美的主观性观点遭李泽厚批评)。蔡仪的“美在典型”观点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课后习题-美的本质及特征)【圣才出品】

第2章美的本质及特征 1.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答:(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之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的原因 ①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②在实践中人的自由创造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一方面,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生产劳动对象上必然表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这就是人的目的、计划与理想的实现,人在生产过程中是按照预先想好的目的、计划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 ③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正因为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才能在劳动的产品中直观自身。所以人类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美,而且在社会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一切领域中都创造着美,产生着美。 2.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答:(1)自由创造包含“自由”和“创造”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它包含了创造,是人在创造中对自身的一种解放。随着实践的发展,人对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日益发展,人的自由也随之愈来愈多。

(2)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的原因 ①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自由的可贵在于它体现了创造。 ②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在自由创造中显示了人的智慧、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 3.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1)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即合乎规律性是真。而合乎目的性(即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一定功利要求)即是善。 (2)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与真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②区别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美的本质及特征)【圣才出品】

第2章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答:(1)美与真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b.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②区别 a.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b.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美与善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b.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①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存在。 ②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2.简述美学史上对丑的研究。 答:(1)荷迦兹对丑的研究 ①他认为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 ②他还认为变化可以产生美,而“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 (2)鲍姆嘉通对丑的研究 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 (3)谷鲁斯对丑的研究 从主观的感受来规定丑的本质,他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 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美的本质的认识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②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 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 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浅析美的本质

浅析美的本质 2008年8月8日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个夜晚,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纵观整个过程,除了激动人心的点火仪式外,那贯穿始终的绚丽缤纷的烟火、出人意料的精彩文艺表演、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服饰以及变幻莫测的舞台灯光,都让我这个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了一种感觉——美。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将在本文中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长期以来,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主观论?,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在1953年出版的《美学书怀》中就提出?美是观念?的论点。他认为,同是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同一个人对美的看法,前后也有变化,就是因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第二种观点是?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中就提出了?美是客观的?和?美是典型?的理论。他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人的意识的作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这次讨论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而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即事物的典型性。在他看来,任何客观事物,一方面当作个别事物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当作种类的显示而存在,是个别的东西和种类的东西的统一。美的事物是在个别性中充分地体现着种类的一般性。他认为,正因为美在事物本身,所以美不是社会基础的反映,不随着它所反映的基础的消灭而消灭。因此,许多古人认为美的事物,今人也认为美。 第三种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代表人物是朱光潜。朱光潜在解放前的美学论著中就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而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解放后,他批判了自己这一观点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自认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说。他首先区分了?物?与?物的形象?,认为?物的形象?一方面不能脱离?物?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它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和情趣)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是第二性的。因此,?物的形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所以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他将美定义为:客观方面某些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他认为,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所以只有艺术才有美,美是艺术的特性。他强调,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美也带有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 第四种观点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以李泽厚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属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他认为,美与善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之前,自然界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自然对象只有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对象上客观地揭开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它才成为美的。他认为,应从实践对现实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论证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从主体实践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关系中来看美的诞生。他强调?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为,就内容来说,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

风的特性复习课程

风的特性

风的特性 1、随机性 2、风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2、风速 由于风时有时无、时大时小,每一瞬时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风速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即平均风速。 3、风力 风力等级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按风力的强度等级来估计风力的大小。国际上采用的为蒲福风级,从静风到飓风共分为13个等级。 风力等级与风速的关系: 505.1N 824.01.0N +=-ν式中 V N ——N 级风的平均风 速(m/s); N ——风的级数。 风能密度,空气在一秒钟内以速度ν流过单位面积产生的动能 风力发电机的分类 按风轮轴的安装型式: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 按风力发电机的功率 :微型(额定功率50~1000W )、小型(额定功率1.0~10kW )、中型(额定功率10~100kW )和大型(额定功率大于100kW ) 按运行方式 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 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

水平轴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由风轮(包括尾舵)、发电机、支架、电缆、充电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组等组成,其主要结构见右图。 (2)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 并网运行的水平轴式风力发电机组由风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偏航装置、控制系统、塔架等部件组成,其结构如右图所示 3.2.2 风力机 风力机又称为风轮,主要有水平轴风力机和垂直轴风力机。 1、水平轴风力机: a.荷兰式 b.农庄式 c.自行车式 d.桨叶式 2、垂直轴风力机: a.萨窝纽斯式 b.达里厄式 c.旋翼式 3)双馈异步发电机 双馈异步发电机是当今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发电机,其结构是由一台带集电环的绕线转子异步发电机和变频器组成,变频器有交-交变频器、交-直-交变频器及正弦波脉宽调制双向变频器三种,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根据双馈异步发电机转子转速的变化,双馈异步发电机可以有三种运行状态:

第一讲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背景介绍 2 美的本质 3 美的根源以及美感的形成 4 审美能力的形成及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5 《手稿》对美学和文艺学的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背景介绍 1 时代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运动层出不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 美学研究状况 主观派客观派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1844 K.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 义度进行批判性研究,并对共产主义作初步论证的一部早期著作。又称巴黎手稿。1844年夏写于巴黎。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 《手稿》对于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手稿》全文发表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它的丰富内容。但在对《手稿》的评价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重要意义估计不足,另一种则把它看作马克思思想的“顶峰”。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巴黎手稿》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3个笔记本组成,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分析批判。肯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功绩在于:把劳动提高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原则,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并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比关系。同时批判了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把私有财产当作前提,以及把私有财产的规律看

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的本质 第一节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两千多年的西方美学思想史,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存在三个阶段。 1、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种倾向居于上风。 (1)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看法最为著名,他们把宇宇宙的本原是“数”、数的比例、和谐便是美。如音乐,他发现音的高度与弦的长度成整齐的比例(音越高,弦越短。如律数,宫81,商72,角64,徵54,羽48),音乐的和谐在于音调数量的配合是否匀称。他发现了所谓“宇宙谐音”:各种天体随距离的不同发出不同的音调,从而组成和谐的声音。再提出“黄金分割比”,即1:0.618。 (2)柏拉图(前429——前347) 柏拉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中,(小姐、马、陶罐)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并追问“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这种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 柏拉图认为有美本身,他以为是美的理式。与毕达哥拉斯相比,更注重构成宇宙本原的结构图式,传说他创办的学园门口张挂一块牌子,上写“不通院几何者勿进”。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享了美的理式才有美。 (3)奥古斯丁(354——430)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虽然承认感性美,但他由事物外形而追根于“数”,由数溯源于上帝——绝对美之所在。将“数”与“神”等同。认为最高、真正的美在上帝,只能通过“信仰”来感受。上帝之外的其他事物只有“次要的美”,不信仰上帝而追求“次要的美”就是犯罪,应该忏悔。 总体看来,这是一种偏于唯理主义的倾向。它首先有—个设定,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演绎,美学观成为宇宙观的直接延伸。这类观点也许很难证伪,却同样难于证实,称之为有“神秘色彩”是不为过的。 2、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 这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言论中已见先声,不过,这种倾向真正占上风的是文艺复兴时代。 (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与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理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故他强调在事物本身寻找美。他认为,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形式方面,主要依靠体积与安排,即体积要大小适中,材料安排要达到秩序、匀称与明确。 亚里士多德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寻求美的倾向,对艺术实践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题目: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学生姓名 学号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班级 2011年11月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 摘要: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希腊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达到颠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柏拉图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论述,了解其特点,从而更了解美的本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学;特点 1 序言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和经验描述,而在于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美的现象的复杂性,美有三种形态:自然形态的美、物质产品的美、观念形态的美;美有三个须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有两个构成部分;内容美和形式美。正因为美的现象复杂,要从中概括出美的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就不容易。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看法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类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达到颠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亚里士多德则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2 艺术起源 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里面,暗含着一种艺术起源的思想,即艺术也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