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3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确是深刻而长远的。

鲍默琳德(D.Baumirnd,1971)研究揭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容忍型和权威型三种。

专断型父母的特点是控制、限制以及过分保护。这种父母不鼓励他们的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和主动行为,倾向于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而不作说明,甚至用惩罚来强制执行。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子女,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都相对较低。父母的专断使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里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容忍型父母倾向于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控制,不提要求,也不惩罚。这种没有干涉的方式,同样意味着不鼓励儿童去探索、争取成就和尝试,也不指导儿童判断自己是否胜任,行为是否恰当。

权威型父母似乎综合了前两种类型父母的优点。大量研究证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较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具有这种方法的父母对孩子温和而关心,他们鼓励孩子争取成就、独立和探索,他们虽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提出的规则,但会加以说明,并且会随儿童对它们的反应而显示出灵活性。在鲍默琳德的研究中,权威型父母的子女比其他两种教养方式下的于女能力更强、自尊感也相对较高。

二、同辈

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结构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同辈群体开始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更能够满足儿童,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需求,因而也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

三、学校

学校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学校作为正规的儿童社会化场所,其作用是从正

面将社会规范(social norms)、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知识、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人。学校的亚文化倾向,教师的期待、威信及风格,师生关系的性质等,都可能对学校的社会化作用发生重要影响。

(一)教师威信

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会把有威信的老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因此,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威信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思想活动,把伦理原则、道德标准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化。

(二)教师期望

教师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成功的期待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研究发现:学生年级越低,“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越明显。这意味着,学生在其发展早期,更容易受到教师或其他教育者期望的定向影响。

四、媒体

媒体通常是指大众传播媒体(mass media)。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一)电视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员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而言,电视的作用具有两而性。一方面,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它使儿童更加直观、有效地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而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有些大众媒体由于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生

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

班杜拉早年关于观察学习的经典研究就已经揭示,暴力电视节目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侵犯行为。此外,电视的普及削弱了家庭中的互动关系,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电视会缩短孩子的注意力间隔时间,限制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潜力产生消极影响;电视的连续快速播放使人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

(二)网络

网络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

从积极方而来看,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中学生课余辅导方式的新选择。网校的存在和迅速普及正在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网络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其次,互联网中信息的开放性和不良信息可能对需要引导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和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长期上网成瘾是一种时代心理疾病,需要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需要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在现阶段,西藏只有不断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条件。 一、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重要基础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发展,更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 (一)民族团结是和谐西藏建设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发展共同繁荣发展具备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求同存异是搞好团结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加各民族共同因素,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大团结。 (二)民族团结是和谐西藏建设的前提条件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西藏,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

和共同繁荣发展,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西藏。因此,必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与全国一道共同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建成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三)民族团结是和谐西藏建设的迫切需要 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则兴盛,分裂则衰败。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长期面临着西方“西化”、“分化”的危险和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构建和谐西藏,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打铁必须自身硬。防止外部破坏,必须做到内部安定。为此,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成为各族人民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积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西藏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西藏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中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问题 当前,西藏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磨擦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影响了西藏和谐稳定。 (一)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 历史上,西藏的许多地方曾因土地、水源、森林、牧场等问题引起不同民族村寨之间的矛盾纠纷,这种利益冲突有时十分激烈,有的演变成械斗。民主改革后,西藏在党的领导下,许多矛

社会学概论作业至作业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 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7.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 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 组角色叫做( )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C. 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A.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火车上的乘客 C.青少年 D.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芝加哥学派 B.社会进化论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 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奉献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中国网 | 时间: 2007-09-26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的状态,也是社会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因此,和谐的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1] 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国泰民安的盛世。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的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word版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真理性、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与愿望,以及党执政治国的新的理念、方略和机制。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实现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追求。中国历来有“和为贵”、“政通人和”、“和睦亲善”的民族传统。从孔子《礼记?礼运篇》,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无不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在国外,从康帕尼拉的《太阳城》,到欧文、傅立叶创办“和谐公社”;从法国无产阶级1848年6月起义,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一些社会主义空想家和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和谐社会的艰辛探索。马克思也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尽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和谐社会作为追求目标,也为此付出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础。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功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关于稳定压倒一

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从法学角度看,虽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事情,是要切实提升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提升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的地位和意义。 1、保障基本权利就是发展生产力。保障基本权利与发展生产力是统一的。《共产党宣言》有这样一段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从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法律上,他们却是将其与“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

度”联系起来展开讨论的。换句话说,从法学角度看,那个时代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的原因在于人的基本权利,其中首先是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随后是政治权利,得到了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尊重和保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解放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人的人身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即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因为给了人们以较多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经济生活领域的自由,财产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障,经济才得到了与日俱增的发展。经验的事实表明,基本权利的保障水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2、基本权利应该是法治、法制的首要价值;提升基本权利保障水平应该是法治、法制的基础性内容。过去这个问题我们谈得不清楚。确认法治、法制的价值涉及到对它们的使命、任务的认识。我国的主流法意识,过去在这方面的失

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转变,又一次行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1.孔德;2.群学肄言;3.哲学基础;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互相发展;10.条件反射学说。 三、选择题: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答: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1)人类离不开交往。(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答:(1)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3)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4)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答: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第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2、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4、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二、填空题:1.初级社会群体;2.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3.泰罗;4.社会人;5. 人性的角度6. 滕尼斯;7.吴文藻;8.社区分析;9.等级论;10.剥削。 三、选择题: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简答题: 1、答(1)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1)保持较小的规模; 2)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 3)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2)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2)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 3)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4)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答:社会组织的特征:(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答构成社区的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上述社区要素在不同社区其强弱不同。 4、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五、论述题:答: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由于一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这些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其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2、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是目前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绝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成果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各阶层人员各尽其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有效地系统。 一、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下七方面举措: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力关系;坚持教育的优先,保证教育公平;加大卫生医疗的服务,提要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成为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艾·青)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整体和谐。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要做到自我和谐,须以“学”为途径,以“知”为根本,不断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知“中”。《周易》以“中”为正,以“中”为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做人做事要讲中庸、中道,即适度。不持守中道,不以礼制节之,崇敬之心就会显得粗野,恭维之行就会显得谄媚,勇敢之举就会显得叛逆。所以,为人做事要把握住一个较为合适的尺度,惟“中”是求,不能“缺度”或“过度”。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更不是模棱两可,明哲保身,而是在一个复杂的时空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作出最合适的选择,既把握永恒的原则,又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要知“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宽容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是一个人气度、胸襟、坚强和力量的检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做到知“容”,一要节制欲望。“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二要讲“恕道”,学会宽恕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三要坚持忍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不争一时之短长。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要懂得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的道理。四要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互相包容,互敬互爱,互相理解。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尊重他人独特的情绪感受。 要知“恩”。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从细胞的形成那一刻起,到生成、成长、存在的全过程,都是社会、自然和他人恩惠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谁也离不开社会、自然和他人而独立存在。人常念感恩之心,常怀报恩之志,社会就会形成恩恩相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互动循环和和谐状态,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发展。对父母要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思父母之恩,常尽儿女之情是做人的本分。对朋友也要感恩,朋友总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来到身边,伸出无私援助的手,鼓励我们渡过难关,给我们自信和温暖。对自然和社会更要感恩,大自然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太多,要感谢它为我们奉献的一切。感恩明月照亮了夜空,感恩朝霞捧出了黎明,感恩春光融化了冰雪,感恩大地抚育了生灵……

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一、社会化的条件 从柏拉图起,历代的社会学家们就为人性及人类行为究竟就是由遗传所决定(即本能论),还就是后天教化所决定(即环境论)的问题所困扰,并为此而争论不 休。 (一)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 1.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人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使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语言就是上代人传递给下代信息的中介,通过上代人的信息下代可以吸收到社会化所需要的元素,文化得以传 承。 2.思维能力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系统就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能够利用言语与符号进行学习与记忆,并把所获得的经验感受、知识技能用语言的形式加工,从而使人脑有了更高的抽象与概括能力,拓宽了人类在周围世界中发展的范围,逐渐建立了诸如数学、哲学、与各种科学的概念系统,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 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3.学习能力 人类的学习能力有着目的性与指向性,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主动地把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社会行为。为培养出合适的社会人,社会也提供个人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使个体自我完善,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包含了先天素质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教化与个体后天努力等相互作用的因素,只有当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就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个体出生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生理上、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父母与其她养育者。正就是这种依赖性使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而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与她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生活方式,养成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抚养者,对其怀有依恋与敬畏的感情,甚至视其为权威性人物,这种情感可能导致个体对抚养者的完全模仿与绝对服从,在个体社会化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被认为就是个人能否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周围之间的社会关系,学习怎样与她人相处。然后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知识文化,为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的这种生活依赖期一方面被迫地接受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传递与创造文化,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 (二)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 社会化除了人的内在因素以外,那些影响与作用于个体的所有的外部社会环境也就是社会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就是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全体、 工作单位与大众传播媒体等。 1.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修订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本特征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怎样理解胡锦涛总书记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概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其中,民主法治既是其他五个方面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而非有些人所力主的那样,是具有所谓普世价值的西方式的民主法治。当前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面对着许多问题,任务繁重,但基本方向已经明确,基本途径已经确定,关键是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逐步落到实处。在此前提下,笔者从公平、友爱、有序、活力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社会、行政等手段,抑制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重点解决好合理税负、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受益差距、增加就业等直接关系利益协调的各种问题。当然,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体现不出公平,就没有正义,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因而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追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它力图从政治、经济等制度上解决社会成员融洽相处的历史难题。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这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民群众有效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途径还不通畅、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新课导入: 作为一名学生,许多人都经历过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言语不当……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生活、求职、工作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如影相随,我们的命运会怎样? 教学过程 活动一:礼仪的重要性 8月14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古典式摔跤84公斤级决赛中,意大利选手安德烈亚·明古齐最终夺冠。而来自瑞典的运动员阿布拉哈米安冲金失败,因不满比赛结果而怒摔铜牌。1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阿布拉哈米安的铜牌,取消他的奥运会比赛资格,并且没有选手可以获得他的奖牌。 阿布拉哈米安不满半决赛上裁判的一个判决,赛后他都没有与裁判握手致敬。他先是冲着裁判大喊大叫,接着就走到裁判席表达他的不满,直到队友上来劝阻他才愤然离场。 在颁奖仪式现场,阿布拉哈米安突然从脖子上摘下铜牌,并走下奖台,把奖牌扔到摔跤垫中央。“我不在乎这块奖牌,我要的是金牌,”他愤怒地表示。在颁奖仪式最后,第三名的奖台上少了一人。有目击者说,他当时头也不回的走了,后来还是他的教练将奖牌捡了回去。 据国际奥委会网站的消息,国际奥委会公布的针对其个人的三项决定包括:阿布拉哈米安比赛成绩无效;他将被逐出奥运村;他的奥运选手身份也同时作废。 国际奥委会同时剥夺了阿布拉哈米安的奥运会铜牌。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看了这段材料,同学们有何认识?为什么国际奥委会要剥夺阿布拉哈米安的奥运会铜牌?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题,并发表意见。 教师:这些材料表达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讲究个人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流露,是我们具有良好道德的表现。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 2.做自尊自信的人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1.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同桌前后相互观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怎么样的,仪容仪表是否得体,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

1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 A .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 生理的需要 C . 安全的需要 D . 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 . 心理上的矛盾 B .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 心理上的紧张 D .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 A . 同事一起春游 B . 赶时髦 C . 抢购 D . 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 A . 继续社会化 B . 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 . 主干家庭 B . 联合家庭 C . 核心家庭 D . 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 A . 库利 B . 林顿 C . 托马斯 D . 米德 7.文化是指( ) A .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 . 生理需要 B . 安全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 . 严复 B . 康有为 C . 梁启超 D .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 A . 角色丛 B . 复式角色 C . 先赋角色 D . 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 A . 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 . 火车上的乘客 C . 青少年 D . 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 . 芝加哥学派 B . 社会进化论学派 D . 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 ) A . 主干家庭 B . 联合家庭 C . 核心家庭 D . 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 A . 奉献关系 B . 索取关系 C . 对立关系 D . 交换关系 5.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 ) A . 经济制度 B . 宗教制度 C . 教育制度 D . 政治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述

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认为我们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做些什么贡献?答: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新的知识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创造等;三是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这种现象我在前边已经讲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意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太大。应该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消除产生分配不当的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因素。一方面,应当继续鼓励人民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章可循。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志,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现在高官腐败案的教训)。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超女”、“芙蓉姐姐”等现象)。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秩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民主”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体现最大多数人意志的新型民主。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的社会。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又包括个人心理的平和。和睦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稳定和协调的本质与核心;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 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 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有的同志的观点,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个社会能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 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 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 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 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自考真题】2014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4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A.斯宾塞B.马克思C.涂尔干D.孔德 【答案】D 【解析】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提出者是()。 A.杨庆堃B.费孝通C.孙本文D.吴文藻 【答案】B 【解析】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借用中医学的术语“五脏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属于五脏的有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和出版物;六腑是说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3.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是()。 A.后工业社会论B.信息社会论C.世界体系理论D.依附理论 【答案】A 【解析】后工业社会论——贝尔; 信息社会论——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 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 依附理论——霍布森、普雷维什、弗兰克、阿明、费尔南多·卡多索、恩佐.法莱图等。

4.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被称为()。 A.人文主义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C.实证主义方法论D.功能主义方法论 【答案】C 【解析】人文主义方法论又叫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是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5.在统计调查中,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被称为()。 A.问卷调查B.抽样调查C.普遍调查D.统计报表 【答案】B 【解析】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 普遍调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6.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答案】B 【解析】典型调查:指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是在一种一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7.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被称为()。 A.矿产资源B.环境资源C.生物资源D.自然资源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可以分为三类: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