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质组学(090150)

蛋白质组学(090150)

蛋白质组学(090150)
蛋白质组学(090150)

《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蛋白质组学

课程代码:

学分与学时:2学分40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生物教育专业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随着人类基因测序的基本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本课程主要从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这一崭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并以具体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及相关分离、分析、检测、鉴定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及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等,如蛋白质组学在医学、植物与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和难点及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大规模生物学的起源

三、基因组、转录物组和蛋白质组

四、DNA和RNA水平上的功能基因组学

五、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

六、蛋白质组学的范畴

七、蛋白质组学的挑战

第二章蛋白质分离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分离方法和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液相色谱、多维色谱分离技术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分离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难点:双向电泳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的分离——基本原理

三、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

四、蛋白质组学中的双向凝胶电泳

五、蛋白质组学中液相色谱的原理

六、多维液相色谱

第三章蛋白质鉴定的策略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如免疫印迹、化学降解法测序、肽质量指纹鉴定蛋白质技术及串联质谱数据鉴定蛋白质技术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免疫印迹、测序和质谱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各鉴定技术的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利用抗体对蛋白质进行鉴定

三、化学降解法确定蛋白质序列

四、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基本原理和仪器

五、使用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

第四章蛋白质定量方法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定量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定量方法,如蛋白电泳图象分析、多重蛋白质组学及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电泳图象分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为主。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用标准2D胶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三、多重蛋白质组学

四、质谱技术应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

第五章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序列与蛋白质功能和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家族与进化关系

三、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基本原则

四、寻找蛋白质远源关系

五、通过相似性检索进行功能注释的缺点

六、功能注释的其他方法

第六章结构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结构蛋白质组学的建立和研究策略。

基本要求:了解结构蛋白质组学建立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掌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结构的解析、预测、比较、分类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和预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结构的价值

三、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四、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五、蛋白质结构的比较

六、蛋白质结构的分类

七、结构蛋白质组学:开始和结果

第七章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间互作分析的原理及主要技术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策略,如文库法,酵母双杂交系统、质谱技术等。了解蛋白质组学中蛋白质定位的作用,理解蛋白质互作图谱,了解蛋白质与小分子之间互作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间互作的分析原理。

难点:文库法和酵母双杂交系统技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原理

三、文库法全面分析两两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四、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相互作用

五、用质谱方法对复合物进行系统分析

六、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位

七、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

八、蛋白质与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修饰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主要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磷酸化蛋白质及糖基化蛋白质的作用及分离鉴定。

重点与难点:均为磷蛋白、糖蛋白、泛素化蛋白的制备及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磷蛋白质组学

三、糖蛋白质组学

四、泛素化蛋白质组学

第九章蛋白质芯片和功能蛋白质组学

教学目的:介绍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是蛋白质芯片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如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制作方法、检测等。

重点与难点:均为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播放实验操作录像,辅导学生学习相关实验操作。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芯片

三、蛋白质芯片的制作

四、检测和定量蛋白质芯片上结合的蛋白质

五、新的蛋白质芯片技术

第十章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教学目的: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各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研究、植物和药物开发方面研究的应用及进展。

重点与难点: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引言

二、医学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断

三、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研发

四、蛋白质组学和植物生物技术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作业、小论文等。

①结合学术界的新进展介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原理、策略和方法。

②以多媒体的手段等充分展示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指导学生查阅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本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和相关应用的最新进展。

2.考核方式

期末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方式。

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特怀曼(Twyman,R.M.)(英)著,王恒梁等译,蛋白质组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钱小红、贺福初主编,蛋白质组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钱小红、贺福初等译,蛋白质组学:从序列到功能,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择及比较 目前研究蛋白组学的主要方法有蛋白质芯片及质谱法,本文将从多方面对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解与比较; 蛋白质芯片(Protein Array) 将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有序地排列、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形成微阵列。利用蛋白质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实现对生物蛋白质分子精准、快速、高通量的检测。 主要类型: ●夹心法芯片(Sandwich-based Array) ●标记法芯片(Label-based Array) ●定量芯片(Quantitative Array) ●半定量芯片(Semi-Quantitative Array)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并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即通过对样品离子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 主要类型:

●二维电泳+质谱(2D/Mass Spectrometry, MS)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SELDI)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 Protein Array or Mass Spectrometry?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下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与推荐: 1.筛查蛋白组学表达差异 建议选择:RayBiotech(1000个因子的芯片)+质谱 a)不同的方法学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质谱,可以筛查到未知的蛋白,但是对于分子量大、 低丰度的蛋白质,质谱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b)不同的方法能筛查到的目标不同:根据Proteome Analysis of Human Aqueous Humor 一文中报道,质谱筛查到的差异蛋白集中在小分子与代谢物。而用RayBiotech芯片筛查到的结果,多是集中在细胞因子、趋化、血管、生长等等。 c)质谱筛查到355个蛋白,而RayBiotech抗体芯片也筛查到328个蛋白,且用定量芯片 验证25个蛋白有差异,这些蛋白是质谱找不到的。目前RayBiotech夹心法抗体芯片已经可以检测到1000个蛋白,采用双抗夹心法,尤其是对于低丰度蛋白,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很多的低丰度蛋白是抗体芯片可以检测出来,而质谱检测不到的,且样品不经过变性和前处理,保持天然状态的样品直接检测,对于蛋白的检测准确度高。 d)质谱的重复性一直是质谱工作者纠结的问题,不同操作者的结果,不同样品处理条件, 峰值的偏移等影响因素都会产生大的影响;RayBiotech的夹心法芯片重复性高。

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植物学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9, 44 (1): 107?116, w w https://www.doczj.com/doc/ac9694014.html, 收稿日期: 2008-04-22; 接受日期: 2008-05-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671473, U0631004) * 通讯作者。E-mail: tsp@ibcas.ac.c n .技术方法. 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王清1, 2, 产祝龙1, 秦国政1, 田世平1*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果实由于富含糖、多酚、单宁和有机酸等物质,蛋白质的提取比其它植物组织更加困难。本文主要介绍不同果实蛋白质的提取、等电聚焦系统和凝胶染色技术,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桃、樱桃、苹果、芒果和冬枣等多种果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匀浆法和酚抽提法提取果实的蛋白质,裂解缓冲液2溶解蛋白质,并用固相pH 梯度进行等电聚焦,可以获得背景清晰和分辨率高的凝胶图谱,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用于果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固相干胶条与IEF 管胶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而不同的染色方法,对结果影响不大。 关键词 果实, 凝胶染色, 等电聚焦, 裂解缓冲液, 蛋白质提取 王清, 产祝龙, 秦国政, 田世平 (2009). 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植物学报 44, 107?116. 果实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代谢变化, 以及采后处理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过去的研 究中, 我们发现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处理果实可以激发抗 氧化酶类和防御基因的表达(Chan and Tian, 2006; Tian et al., 2007)。为了进一步研究果实应答生物因子和非 生物因子过程中参与表达的蛋白及其功能, 利用蛋白质 组学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果实抗性应答的机理是十分重要 的手段。 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蛋白质的高分辨率电泳分离、 胶内酶解、质谱鉴定以及数据库搜索等。如今, 蛋白 质组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和微生物领域的研 究(Antelmann et al., 1997; Qin et al., 2007), 在植物 生物学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Dominguez-Puigjaner et al., 1992; Chang et al., 2000)。植物细胞中包含许多 次生代谢物质, 可能会干扰蛋白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Granier, 1988; Meyer et al., 1988)。而从果实组织 中提取蛋白质更加困难, 可能是由于果实中蛋白质含量 相对较低, 并且含有大量干扰性物质, 如色素、淀粉、 多酚、多聚糖、单宁和有机酸类等(C l e m e n t s ,1970)。因此, 建立蛋白质提取的有效方法和标准化技术体系对于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借鉴模式植物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多种果实,如甜樱桃(P r u n u s a v i vu m )、桃(P r u n u s p e r s i c a )、苹果(Ma l u s domestica )、芒果(Mangifera indica )和冬枣(Ziziphus jujub a )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包括蛋白质的抽提、蛋白质裂解液的优化、双向凝胶电泳以及凝胶染色方法等。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采于北京市平谷的试验果园, 甜樱桃(Prunus avivum L. ‘Hongdeng ’) 采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试验果园, 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Fuji ’ ) 采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果园,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 ‘Zill ’)和冬枣(Ziziphus jujub a Mill. ‘Dongzao ’)分别采自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山东省滨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 40 学分:2.5 理论学时: 4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 术课程代码:B7700005先开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 学课程性质:必修/选修执笔人:朱新 产审定人: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是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晶体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是融合了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由于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学科的边缘性,所以本课程在介绍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基本基本技术和原理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向,讲授基因组与蛋白组学中的热点和最新进展,旨在使学生了解现代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理论的新进展并为相关学科提供知识和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上的应用及典型研究实例,熟悉从事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方法和途

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蛋白质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篇基因组学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基因组学发展的历程; 第三节基因组学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本章重点: 1. 基因组学的概念及主要任务; 2. 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 1.基因组学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基因组学与生物的遗传改良、人类健康及生物进化。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思考题: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基因组学的应用发展。 第二章人类基因组计划(1学时)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 第二节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竞赛;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测序存在的缺口; 第四节人类基因组中的非编码成分; 第五节人类基因组的概观; 第六节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 本章重点: 1.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2.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 本章难点: 人类基因组序列的诠释。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思考题: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完整解决方案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完整解决方案 人体内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蛋白质,蛋白质扮演着构筑生命大厦的“砖块”角色,随着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入尾声,一个以蛋白质和药物基因学为研究重点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蛋白质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非常费时,目前测定蛋白质的技术远远落后于破译基因组的工具,最好的实验室每天只能分离和识别出100种蛋白质。据估计,人体内可能有几十万种蛋白质,这大概需要10年时间进行识别。 为了加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程,以专业生产蛋白质组学研究设备而著称的美国Genomic Solution Inc.公司开发了完整的蛋白质组学解决方案,由一系列机械手臂与软件,并结合了二维电泳实验设备与质谱仪,可以进行高效、自动化且具重复性的试验分析。在Genomic solution值得信赖的技术平台上,你的研究工作将更富成效,重复性更好。在这一整套Investigator平台上,各仪器之间配合无隙,由于它的整合性及标准性,使得研究进程大大加快,原来需要9—12个月才能获得数据结果发表的时间减少到9—12周。这套完整的系统具备蛋白质组研究所需的众多功能:2-D电泳、图像获取、2-D胶分析、蛋白样品切割、蛋白消化、MALDI样品准备、消化及点样、数据分析整合,再加上制备好的胶、试剂及附件,使研究工作可以立即展开。此套设备为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利器,大大加速了蛋白质分离和鉴定的速度。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2-D电泳系统(Investigator? 2-D Electophoresis System) 该系统主要进行2D PAGE第一向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和第二向SDS-PAGE电泳,设备包括2-D电泳系统所需的各种设备,如pHaser?(IPG胶条电泳)、管状制胶设备、二维电泳装置、电源设备、半导体冷却器及各种相关的蛋白纯化试剂盒。 产品特征: * 提供2D PAGE电泳所需的各种设备,使电泳更加简便,大大节约研究时间 * 高分辨率:有效的第一向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和23cm X 23cm第二向SDS-PAGE大面积板胶提供清晰的电泳图像,有效提高单体、磷酸化和糖基化蛋白的分离 * 大容量:可同时容纳15块1mm一维管状胶,或8块2-3mm管状胶;10块IPG胶条和10块二维电泳板胶 * 灵活性:该系统用于管状胶、IPG 胶条、预制胶、自制胶和SDS PAGE胶使用 * 恒温:高效的半导体制冷装置保证电泳体系温度恒定,温度变化< 0.5℃ * 专门为高分辨率2D PAGE而设计的电源系统 * 提供超纯的相关化学试剂和药品

蛋白质组学复习资料

蛋白质组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与基因对应的蛋白质组的学科,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2、二维(双向)电泳原理: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特异性将蛋白质混合物在第一个方向上按照等电点高低进行分离,在第二个方向上按照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二维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点经显色,通过图象扫描存档,最后是呈现出来的是二维方向排列的,呈漫天星状的小原点,每个点代表一个蛋白质。 3、三步纯化策略: 第一步:粗提。纯化粗样快速浓缩 (减少体积) 和稳定样品 (去除蛋白酶) 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 第二步:中度纯化。去除大部分杂质 最适用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疏水层析 第三步:精细纯化。达到最终纯度(去除聚合物,结构变异物) 最适用层析技术:凝焦过滤/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反相层析 4、高效纯化策略:在三步纯化蛋白质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纯化的速度、载量、回收率及分辨率的纯化策略。 5、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如果流动相中存在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按照质量作用定律,这些离子将与结合在固定相上的反离子进行交换。固定相基团带正电荷的时候,其可交换离子为阴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固定相的带电基团带负电荷,可用来与流动相交换的离子就是阳离子,这种离子交换剂叫做阳离子交换剂。阴离子交换柱的功能团主要是-NH2,及-NH3 :阳离子交换剂的功能团主要是-SO3H及-COOH。其中-NH3 离子交换柱及-SO3H离子交换剂属于强离子交换剂,它们在很广泛的pH范围内都有离子交换能力;-NH2及-COOH 离子交换柱属于弱离子交换剂,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有离子交换能力。离子交换色谱主要用于可电离化合物的分离,例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中的色谱柱,多肽的分离、蛋白质的分离,核苷酸、核苷和各种碱基的分离等。 6、吸附色谱:吸附色谱系色谱法之一种,利用固定相吸附中对物质分子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吸附色谱的色谱过程是流动相分子与物质分子竞争固定相吸附中心的过程。洗脱次序∶一般为正相,即:极性低的先被洗脱。 7、PCR扩增:PCR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能把单个目的基因大量扩增,这个方法必须在已知基因序列或已知该基因所翻译的氨基酸序列。进而推断出因序列的情况下使用。PCR的每次扩增循环包括三步:1)变性,在高温下把双链靶DNA 拆开; 2)在较低的温度下使引物与靶DNA互补; 3)在中间温度下,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引物按模板DNA延长。典型的PCR包括30~50循环,如此重复循环,使被扩增的靶核苷酸以几何级数扩增。 8、基因组文库 基因文库是指整套由基因组DNA片段插入克隆载体获得的分子克隆这总和。 广义的基因文库指来于单个基因组的全部DNA克隆,理想情况下应含有这一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遗传信息),这种基因文库常通过鸟枪法获得。 狭义的基因文库有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之分。基因文库可用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筛选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 9、cDNA文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 文库。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庞大,复杂度是mRNA和蛋白质的100倍左右,而且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和不被表达的间隔子。这是从染色体DNA出发材料直接克隆目的基因的主要困难。而从mRNA出发的cDNA克隆比基因组克隆要简单得多。 10、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又叫DNA芯片(DNA chip),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 DNA集微芯片(DNA microchip),寡核苷酸阵列(oligonucleotide array)。 是一种将核酸分子杂交原理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高新生物技术。 将靶标样品核酸或探针中的任一方按阵列形式固定在固相载体(硅片、尼龙膜、聚丙烯膜、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片等)上,另一方用荧光分子标记后,加样至微阵列上杂交,然后用荧光扫描或摄像技术记录,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获得样品中大量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信息。 11、基因敲除:基因敲除(gene knock out),又称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是指用外源的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顺序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敲除,或用其他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植)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12、同源建模:是一种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具体指是利用同同源蛋白质结构为模板来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同源性大于50%时,结果比较可靠;30~50%之间,其结果需要参考其它蛋白的信息。同源性小于30%时,人们一般采用折叠识别方法。同源性更小时,从无到有法更有效。 13、Gene: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或RNA所必需的全部DNA(部分RNA病毒除外),即一个基因不仅包括编码蛋白质或RNA的核酸序列,还应包括为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 14.genome: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即某物种单倍体的总DNA。对于二倍体高等生物来说,其配子的DNA总和即一组基因组,二倍体有两份同源基因组。 15.Protein: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由核酸编码的α氨基酸之间通过α氨基和α羧基形成的肽键连接而成的肽链,经翻译后加工而生成的具有特定立体结构的、有活性的大分子。 16.exon:外显子(expressed region)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17.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两条途径:一条是类似基因组学的研究,即力图"查清"人类大约3万到4万多基因编码的所有蛋白质,建立蛋白质组数据库,即组成蛋白质组学研究;另一条途径,则是着重于寻找和筛选引起2个样本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谱产生的任何有意义的因素,揭示细胞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进程与本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途径,以及细胞调控机制,同时获得对某些关键蛋白的定性和功能分析,即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18.组成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构蛋白质组学) 这是一种针对有基因组或转录组数据库的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建立其蛋白质或亚蛋白质组(或蛋白质表达谱)及其蛋白质组连锁群的一种全景式的蛋白组学研究,从而获得对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全景式认识。 应该认识到,全基因组研究的发端和升温,是由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实现和其后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而蛋白质组迄今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且大规模的高通量DNA研究是建立在4种碱基及其配对性质的相对单一和简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复习要点(答案)

一、名词: Gene 遗传学概念:基因是世代相传的,基因决定了遗传性状的表达,基因的颗粒性主要表现在世代相传的行为和功能表达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 分子生物学概念: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或RNA所必需的全部DNA(部分RNA病毒除外),即一个基因不仅包括编码蛋白质或RNA的核酸序列,还应包括为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 genome 细胞或生物体中,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即某物种单倍体的总DNA。对于二倍体高等生物来说,其配子的DNA总和即一组基因组,二倍体有两份同源基因组。 Protein 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由核酸编码的α氨基酸之间通过α氨基和α羧基形成的肽键连接而成的肽链,经翻译后加工而生成的具有特定立体结构的、有活性的大分子。 Proteome (1)由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相应的蛋白质。(2)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于一个体系(包括细胞、亚细胞器、体液等)中的所有蛋白质。 exon 外显子(expressed region)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古细菌 定义1:常生活于热泉水、缺氧湖底、盐水湖等极端环境中的原核生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化性质,如膜脂由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在能量产生与新陈代谢方面与真细菌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复制、转录和翻译则更接近真核生物。古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可能共有一个由真细菌的祖先歧化而来的共同祖先。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总论(二级学科)定义2:现今最古老的生物群,为地球原始大气缺氧时代生存下来的活化石。为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核,染色体含有组蛋白,RNA聚合酶组成比细菌的复杂,翻译时以甲硫氨酸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细胞壁中无肽聚糖,不同于真细菌,核糖体蛋白与真核细胞的类似。许多种类生活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并列构成现今生物三大进化谱系。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PCR使用一种耐热的多聚酶,以及两个含有20个碱基的单链引物。经过高温变性将模板DNA分离成两条链,低温退火使得引物和一条模板单链结合,然后是中温延伸,反应液的游离核苷酸紧接着引物从5…端到3?端合成一条互补的新链。而新合成的DNA又可以继续进行上述循环,因此DNA的数目不断倍增。 基因芯片(DNA微阵列)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请简述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蛋白质样品的制备: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首要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蛋白质样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蛋白质的分离: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目前最基础和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它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双向电泳分为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两个步骤,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的不同将蛋白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对蛋白进行分离。IPG胶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双向电泳的重复性。 3. 蛋白质双向电泳凝胶的染色。目前双向电泳凝胶的染色的方法有3种,分别为考马斯亮蓝染色法、银染法和荧光染色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操作简便,无毒性,染色后的背景及对比度良好,与下游的蛋白质鉴定方法兼容,但灵敏度较低,可以检测到30~100 ng蛋白质。银染法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染色方法,银染成本较低,灵敏度高,可检测少到2~5ng的蛋白。荧光试剂显色对蛋白质无固定作用,与质谱兼容性好,而其灵敏度与银染相仿,但线性范围要远高于银染,这使二维电泳分离蛋白质的荧光检测受到普遍关注和应用。 4.双向电泳凝胶图像的采集与分析:图像采集系统通过投射扫描根据吸光度的大小获碍蛋白质点的光密度信息。一般来说,该光密度值与蛋白质点的表达丰度成正比,以便于软件分析时的定量比较。完成图像采集后采用ImageMaster等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步骤:蛋白质点检测、背景消减、归一化处理、蛋白质点匹配。 5.蛋白质鉴定:蛋白质鉴定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目前蛋白质鉴定技术主要有Edman 降解法测序、质谱。质谱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鉴定方法。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带电粒子在磁场或电场中运动的轨迹和速度依粒子的质量与携带电荷之比质荷比( m/z) 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据此来判断粒子的质量和特性。质谱完成后利用蛋白质的各种属性参数如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序列、氨基酸组成、肽质量指纹谱等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检索,寻找与这些参数相符的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检测及分析方案

iTRAQ检测及数据分析

目录 一、项目简介 (3) 二、实验方案 (3) 2.1样品准备 (3) 2.2实验流程 (3) 2.3实验结果 (4) 三、分析方案 (4) 3.1原始数据预处理及均一化 (4) 3.2差异蛋白筛选 (4) 3.3层次聚类分析 (5) 3.4差异蛋白G ENE O NTOLOGY分析 (6) 3.5差异基因P ATHWAY分析 (6) 3.6差异蛋白N ETWORK分析 (7) 四、费用概算 (7) 五、时间概算 (7)

iTRAQ检测及数据分析方案 一、项目简介 样品情况: 对比情况:针对实验产出的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处理。组间相互对比筛选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后续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具体内容见如下方案: 二、实验方案 2.1 样品准备 如果送样为溶液,则溶液中一般不要有SDS、CHAPS、Triton X-100、NP40及吐温 20、40等系列的去污剂。盐浓度小于50mM。 样品可以直接寄送未处理的组织,组织样品需要>100Mg,如蛋白已经提取,则需要蛋白量>200ug。 2.2 实验流程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是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可同时对八种样品进行绝对和相对定量研究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具有很好的精确性和重复性,并且弥补了DIGE及ICAT的不足。它可以结合非凝胶串联质谱技术,对复杂样本、细胞器、细胞裂解液等样本进行相对定量研究。

2.3 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将由专业软件Protein Pilot 3.0 (ABI,USA) 进行展示: 鉴定到的该蛋白质的肽断相关信息 同一个group的蛋白质 上图选中绿色的肽断的质谱图信息 所选定蛋白质(上表绿色)的肽断信息 质谱图定量信息 三、分析方案 3.1 原始数据预处理及均一化 首先对原始检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均一化处理。使得数据达到后期统计学分析要求。 3.2 差异蛋白筛选 利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一般认为高丰度蛋白鉴定出多个肽段,低丰度蛋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_甄艳

第35卷 第1期2011年1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N a n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l .35,N o .1 J a n .,2011 h t t p ://w w w .n l d x b .c o m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0-2006.2011.01.024]  收稿日期:2009-12-31 修回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28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0K J B 220002) 作者简介:甄艳(1976—),副教授,博士。*施季森(通信作者),教授。E -m a i l :j s h i @n j f u .e d u .c n 。  引文格式:甄艳,施季森.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03-108.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甄 艳,施季森 *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质谱技术已成为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和核心技术。质谱技术的先进性在于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的通量和分子信息。笔者重点概述了基于质谱路线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以及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定向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Q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006(2011)01-0103-06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i n p r o t e o m i c s s t u d i e s Z H E NY a n ,S H I J i s e n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e s t G e n e t i c s a n d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 a n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37,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r o t e o m i c s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i s m a t u r i n g t o b e a p o w e r f u l t o o l a n dc o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p r o t e o m i c s s t u d i e s d u r i n g t h e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s u p e r i o r i t y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l i e s i n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t h r o u g h -p u t a n d t h e m o l e c u l a r i n f o r m a t i o n ,w h i c hn o o t h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n b e m a t c h e di np r o t e o m i c s .I nt h i s r e v i e w ,w e m a d e a g l a n c e o n t h e o u t l i n e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A n dt h e nw e a d d r e s s e d o n t h e a d v a n c e s o f d a t a a n a l y s i s o f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p r o t e o m i c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b a s e dp r o t e o m i c s ,p o s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s b a s e d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t a r g e t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p r o t e o m i c s b a s e d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K e yw o r d s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p r o t e o m i c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p r o t e o m i c s ;p o s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t a r g e t e d p r o -t e o m i c s ;f u n c t i o n a l p r o t e o m i c s 蛋白质组学(P r o t e o m i c s )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活动规律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功能基因组学时代一门新的学科。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二是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其中基于双向电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路线最终也离不开质谱技术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两种质谱软电离方式即电喷雾电离(e l e c t r o s p r a y i o n i z a t i o n ,E S I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m a -t r i x a s s i s t e d l a s e r d e s o r p t i o n i o n i z a t i o n ,M A L D I )的发明和发展解决了极性大、热不稳定蛋白质和多肽分 析的离子化和分子质量大的测定问题[1]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质谱分析仪包括离子阱(i o n t r a p ,I T ),飞行时间(t i m e o f f l i g h t ,T O F ),串联飞行时间(T O F -T O F ),四级杆/飞行时间(q u a d r u p o l e /T O F h y b r i d s ),离子阱/轨道阱(I T /o r b i t r a ph y b r i d ) 和离子阱/傅里叶变换串联质谱分析仪(I T /F o u r i e r t r a n s f o r m i o n c y c l o t r o nr e s o n a n c e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e r s h y b r i d s ,I T /F T M S ),这些质谱仪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分辨率、质量精确度和产生不同质量的M S /M S 谱[2] 。质谱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日趋成熟,并作为样品制备及数据分析的信息学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因此,有学者指出质谱技术 已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3] 。目前在通量及所包含的分子信息内容上,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可以鉴定和量化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技术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技术 朱红1 周海涛2 (综述) 何春涤1, (审校)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辽宁沈阳110001; 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核医学 科,广东深圳518036) 【摘要】蛋白质组是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样品的制备和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检测与图像分析、蛋白质鉴定及信息查询。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概念及主要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 1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由结构基因组转向功能基因组,1994年Wilkins和Williams首先提出蛋白质组一词[1],蛋白质组是指一种细胞、组织或有机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从基因到蛋白质存在转录水平、翻译水平及翻译后水平的调控,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不完全符合[2]。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也无法从DNA/mRNA水平来判断。因此,只有将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相结合,才能精确阐明生命的生理及病理机制。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对组织、细胞的整体蛋白进行检测,包括蛋白质表达水平、氨基酸序列、翻译后加工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水平上了解细胞各项功能、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及疾病的病理过程等[3,4]。蛋白质组学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是高通量研究技术,把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建立蛋白质数据库,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剪切变异和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数量极其庞大,且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所以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耗时费力,难以实现的理想目标。另一种策略是研究不同状态或不同时期细胞或组织蛋白质组成的变化,主要目标是研究有差异蛋白质及其功能,如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间的差异蛋白质,寻找肿瘤等疾病标记物并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2蛋白质组学的常用技术 2.1样品的制备和蛋白质的分离技术 2.1.1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包括细胞裂解与蛋白质溶解,以及去除核酸等非蛋白质成分。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captured microdissection, LCM)[5]技术可大量获得足够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单一细胞成分,避免其他蛋白成分对电泳结果的干扰。尤其是肿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常用LCM技术来获取单一的肿瘤细胞。 2.1.2蛋白质的分离技术 ①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双向电泳方法于 l975年由O'Farrell[6]首先提出,根据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的差异,连续进行成垂直方向的两次电泳将其分离。 第一向为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电泳,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不同进行蛋白质的分离。较早出现的IEF是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即在电场中通过两性缓冲离子建立pH梯度;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ts,IPG)IEF,是利用一系列具有弱酸或弱碱性质的丙烯酰胺衍生物形成pH梯度并参与丙烯酰胺的共价聚合,形成固定的、不随环境电场条件变化的pH梯度。IPG胶实验的重复

(整理)蛋白质组学实验方法

2、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过程 2.1溶液配制 常用水化上样缓冲液 (Ⅰ) 尿素 8M 4.805g CHAPS 4% 0.4g DTT 65Mm 0.098g Bio-Lyte 0.2%(w/v) 50μl(40%) 溴酚蓝 0.001% 10μl(1%溴酚蓝) MilliQ水定容至100ml (Ⅱ) 尿素 7M 4.2g 硫脲 2M 1.52g CHAPS 4% 0.4g DTT 65Mm 0.098g Bio-Lyte 0.2%(w/v) 50μl(40%) 溴酚蓝 0.001% 10μl(1%溴酚蓝) MilliQ水定容至100ml (Ⅲ) 尿素 5M 3.0g 硫脲 2M 1.52g SB3-10 2% 0.2g CHAPS 4% 0.4g DTT 65Mm 0.098g Bio-Lyte 0.2%(w/v) 50μl(40%) 溴酚蓝 0.001% 10μl(1%溴酚蓝) MilliQ水定容至100ml 分成10小管,每小管1ml,-80℃冰箱保存。 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尿素 6M 36g SDS 2% 2g Tris-HCl 0.05M pH8.8 3.3ml(1.5M pH8.8 Tris-HCl) 甘油 20% 20ml

MilliQ水定容至100ml 分装成10管,-20℃冰箱保存。 胶条平衡缓冲液Ⅰ 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10ml DTT 0.2g 充分混匀,用时现配。 胶条平衡缓冲液Ⅱ 胶条平衡缓冲液母液 10ml 碘乙酰胺 0.25g 充分混匀,用时现配。 低熔点琼脂糖封胶液 低熔点琼脂糖 0.5% 0.5g Tris 25mM 0.303g 甘氨酸 192mM 1.44g SDS 0.1% 1ml(10%SDS) 溴酚蓝 0.001% 100μl(1% 溴酚蓝) MilliQ水定容至100ml 加热溶解至澄清,室温保存。 30%聚丙烯酰胺贮液 丙烯酰胺 150g 甲叉双丙稀酰胺 4g MilliQ水 500ml 滤纸过滤后,棕色瓶4℃冰箱保存。 1.5mol/L Tris碱pH8.8 Tris碱 90.75g MilliQ水 400ml 用1mol/L HCl调pH至8.8,加MilliQ水定容至500ml, 4℃冰箱保存。 10% SDS SDS 10g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工程》 (课程论文)题目名称: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生技131班 学生姓名:梁健 授课教师:韩晓菲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生技131班梁健13772025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测序的初步完成,研究重点转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蛋白质作为基因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对其表达模式和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出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蛋白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生命的本质及活动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疫苗及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进展;应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门新兴学科,以 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蛋白质组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不断修正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方向和推进蛋白质组学相关支撑技术的快速 发展,进而拓展蛋白质组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新领域,并成功地应用到基础研究及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推进其迅速发展。 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1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protein和genome两词的杂合,最早是由澳大利亚 的WILKINS等于1995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早期相对狭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1个细胞的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数目的总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广义的蛋白质组的概念,用来描述1个细胞、组织、器官或1个物种的生命个体,在其不同的生存及发育条件下所表达的各种蛋白数目的总和。所以蛋白质组所含的蛋白数目及其表达量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组学最有价值的优势是它可以观察在特定的时间下一个完整的蛋白质组或蛋白亚型在某种生理 或病理状态中,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1.2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蛋白质组学可分为差异蛋白质组学(或称表达蛋白质 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其中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组学 研究中十分常用且应用广泛。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是研究比较在2种或多种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变化。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的解析。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细胞或组织的所有蛋白质的表征问题。功能蛋白质组学主要是蛋白质功能模式的研究,包括蛋白质的功能和蛋白

蛋白质组学复习重点

蛋白质组学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掌握名词的中英文) 1、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细胞或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2、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 蛋白质组学是通过大规模研究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蛋白质水平上疾病变化、细胞进程及蛋白质网络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3、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 电喷雾离子化是在质谱系统离子源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 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 4、噬菌体展示技术 (phage display technology) 一种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 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5、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 指的是按照蛋白质的两个性质即“等电点”和“分子量”进行二维电泳分离。过程主要是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等电点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6、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 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7、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MS) MS是在高真空系统中测定样品的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质量,以确定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结构的方法。 8、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生物信息学是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发布、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 9、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将待研究的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分别克隆 到酵母表达质粒的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的DNA结合结构 域基因和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激活结构域基因,构建成 融合表达载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10、肽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理论上每个蛋白消化后有不同的肽段,这些肽段的质量(分子量)就是这个蛋白的肽指纹图谱。用质谱可以检测出其中所有肽段的质量,然后将这些质量与数据库中所有蛋白指纹进行匹配,就可确定一种未知蛋白。 11、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是一种物理现象,当入射光以临界角入射到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界面(比如玻璃表面的金或银镀层)时,可引起金属自由电子的共振,由于电子吸收了光能量,从而使反射光在一定角度内大大减弱。其中,使反射光在一定角度内完全消失的入射角称为SPR角。SPR随表面折射率的变化而 变化,而折射率的变化又和结合在金属表面的生物分子质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获取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的动态变化,得 到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信号。 2.简答题 1、please describe the principles of some kinds of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蛋白翻译后修饰 磷酸化(phosphorylation):指由蛋白质激酶催化的把ATP 或GTP γ位的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 是生物体内一种普遍的调节方式。 糖基化 (glycosylation):指在酶的控制下,蛋白质附加上糖类的过程,发生于内质网。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 甲基化(methylation):一般都是指精氨酸或赖氨酸在蛋白质序列中的甲基化。典型的甲基化发生在染色质组蛋白上。 乙酰化(acetylation):指在乙酰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在蛋白质赖氨酸残基上添加乙酰基的过程,是细胞控制基因表达,蛋白质活性或生理过程的一种机制。 泛素化(ubiquitination):泛素(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在一系列特殊的酶作用下,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类,从中选出靶蛋白分子,并对靶蛋白进行特异性修饰(主要是降解)的过程。 2、Please describe the concept of ITRAQ. 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 素标记 是定量蛋白质组学常用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利用多种同位素试剂标记蛋白多肽N末端或赖氨酸侧链基团,经高精度质谱仪串联分析,可同时比较多达8种样品之间的蛋白表达量。 3、双向电泳基本流程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来源于固体组织或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裂解及蛋白质变性。 第一向:蛋白质样品上样,进行等电聚焦分离, 第二向:制备凝胶;垂直板SDS-PAGE电泳 考马斯蓝染色或者银染染色、扫描、挖点 4、液相芯片系统与ELISA方法相比较的优点? 灵活性好,可适用于各种蛋白质分析,可以接受实验室已有的实验方案,使用者可以自行设计分析方案,也可使用成套试剂盒。 通量大,可对同一样本中的多种不同目的分子同时进行分析;在35-60分钟内可对96个不同样本进行检测 液相环境更有利于保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也更有利于探针和被检测物的反应 灵敏度高,信噪比好,只需要微量的样品即可进行检测 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 5、噬菌体展示实验的设计流程 将多肽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 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在阅读框正确且不影响其他外壳蛋白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使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肽库与固相上的靶蛋白分子一起孵育,洗去未结合的游离噬菌体 洗脱下与靶分子结合吸附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经繁殖扩增,进行下一轮洗脱,经过3轮~5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后,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得到高度富集。 6、酵母双杂交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原理:利用杂交基因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从而探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应用:用于发现新的蛋白质和蛋白质新功能 在细胞体内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药物的作用位点以及药物对蛋白质之 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利用酵母双杂交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 7、简述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细胞或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是通过大规模研究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蛋白质水平上疾病变化、细胞进程及蛋白质网络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8、简述蛋白质组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蛋白质序列与结构信息学:利用蛋白质组信息学数据库,将获得的蛋白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可以获得相应的结构信息,进而推测其功能或者鉴定其是否为蛋白质家族的新成员。 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学: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学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模拟的研究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